明宣宗是明君吗
朱瞻基是明朝的第五位皇帝,即明宣宗。他幼年就得到了自己的爷爷也就是明成祖朱棣的喜爱,在永乐九年还被朱棣立为皇太孙。在性格上朱瞻基与自己的父亲朱高炽相似,比较仁厚。虽然明仁宗朱高炽在位不足一年,但施行的各项政策都十分有利于国家发展,一改永乐一朝的弊政。他任用贤臣,去除冗官;废除宫刑;平反冤案错案;减免赋税;开放山河供百姓渔猎;停止对外大量用兵;改革科举制度。这一系列仁政都被朱瞻基很好的继承了,所以朱瞻基继位不久就缔造了大明王朝的又一个治世——仁宣之治(也称仁宣盛世)。
明朝在经历朱元璋和朱棣两朝多年的厉兵秣马后,财政已经十分紧张,国库也不充盈,有战争百姓日子也不好过。好在朱棣选的太子和太孙都是仁义之君,停止了对外大量用兵,让百姓休养生息。朱瞻基作为一代圣君,在位时也十分虚心纳谏,任用贤臣,宣德年间政治十分开明。不过即使是盛世之君也是会犯错误的,朱瞻基就不小心给明留了一个大隐患,而且这个隐患贯穿了明朝始终,那就是宦官之祸。
朱瞻基继位时文官势力已经过于强大了,严重威胁到皇权,为了对抗文官集团,朱瞻基转而培养了另一个集团,那就是宦官集团,以达到相互制约平衡的目的。不过宦官终究没有文官有学问,很多宦官大字都不识一个,可是此时的朱瞻基已经“饥不择食”了,所以他专门设置了“内书房”供官宦读书识字。在这样的条件下,这些宦官才有了舞文弄墨的机会,久而久之这个制度也成为明朝的既定制度了。随着时间的流逝,宦官权力越来越大,其势力也渗入朝中,在明朝中后期更是出现了像刘瑾、魏忠贤这样的大太监,实在是祸国殃民。
之后的事我们先不说,暂且说宣德一朝的。等到朱瞻基觉得时机成熟时,他就开始启用宦官参与政事。起初规定的是由皇帝亲自批阅数本奏章文书,然后由司礼监秉笔太监按照阁票所拟字样照录,用朱笔批之,也就是“批红”。
宦官有了“批红”这个权力相当于有了各项政策的决定权,当然朱瞻基属于圣君,凡事他都会亲历亲为,宦官“批红”也都是他的决定,但是明朝中期以后,皇帝大都就深居后宫了,政事荒废,此时司礼监秉笔太监的“批红”权就是实实在在的权力了,一般认为官宦势力就是从此时实际攫取了宰相之权。正是因为朱瞻基启用了宦官,才导致明朝的宦官乱政问题最为严重,而明朝灭亡的原因之一就是宦官擅权,由此看来朱瞻基确实得为明朝的灭亡负一定责任。不过他自己应该也想不到他的这一决定最终会酿成了荼毒大明百年的宦官之祸。
查看更多与“明宣宗是明君吗 他是一位明君但也得为明朝的灭亡负责任”相关的文章
自朱元璋建立大明帝国后,经过朱棣的经营,大明王朝创造了万国来朝的宏大国运,朱棣在位期间更是五次御驾亲征蒙古,最终蒙古被打的分裂为三部:瓦剌、鞑靼、兀良哈。并且朱棣迁都北京以后,沿着长城一线由东向西设置了9个边防重镇,分别为:辽东、蓟州、宣府、大同、太原、榆林、固原、宁夏,甘肃等,这九大边防重镇,东起鸭绿江,西到嘉峪关,严防着北方蒙古对大明的侵扰,加上长城防线,可以说十分牢固。此时的大明又刚经过仁宣之治的盛世经营,可以说此时正是大明帝国的巅峰时代。
然而,一件意想不到的事却在此时发生了,这一突发事件差一点让如日中天的大明帝国从此土崩瓦解!这一事件就是明英宗时期的---土木堡之变。
差点让明朝灭亡的土木堡之战有多惨?
公元1449年2月,瓦剌的首领也先(此时瓦剌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是三大蒙古部落里实力最强的一个了,也先继承了父辈的地位以后,更是雄心勃勃,一心想再现当年成吉思汗的蒙元辉煌),以朝贡的名义,派了2000人的队伍来到北京,讨要赏赐,然而此时专权的王振给的不多,于是也先以给的赏赐太少为借口,于当年7月,率大军兵分四路开始进攻明朝的边防九镇。
也先的四路大军,东路进攻辽东,西路进攻甘肃张掖、中路军一路进攻宣府,一路由也先亲自率领进攻大同,宣府和大同是九大边防重镇里面直接拱卫北京的重镇,一旦宣府和大同失守,也先的部队就可以轻松抵达宣化,怀来一线,兵锋直指北京。7月中旬,也先进攻边境的消息传到朝廷,朝中大臣经过商议,派出了驸马都尉井源率军4万前去增援大同。
此时的大太监王振,也就是明英宗朱祁镇的老师,这位小学文化水平的阉货,此时豪情满怀,在听说也先只有3万左右的军队时,立马就怂恿朱祁镇御驾亲征,说只要出征,就一定可以取得胜利,此时的朱祁镇虽然也已经23岁了,但自小在深宫长大,不像他的太爷爷和祖宗朱元璋、朱棣那样,经历过大风大浪的洗礼,单纯的像张白纸,而且特别听他这个老师王振的话。于是朱祁镇立马同意,不顾群臣的阻扰,决定三天后大军就要出发!!
稍微懂点军事常识的朋友都应该知道,大军出征,光准备工作快的也得3个月左右,慢的最少半年到一年,或许还要更久。这是因为打仗是一个系统的工作,需要后勤人员,粮草,兵器、医官、车队、牛马等等,打仗可不像是2个人街头斗殴那么简单。但这些在一个糊涂蛋太监和一个单纯皇帝眼里是看不到的!皇帝直接下了一个大军出征的命令,这个命令可能是中国历史上,从决定打仗到出发时间最短的命令,我相信是没有之一的。三天!三天!就三天!7月17日,20万大军以及一帮文臣武将跟着皇帝和王振出发了(皇帝是天,大臣只能跟随,此行几乎带走了全朝的能臣武将)
大军出居庸关以后,途径怀来,宣化,直奔大同而去,于1449年8月初一大军到达大同,然而此时王振被一个消息吓呆了,就在几天前大同的守军已经和也先的部队进行了一场激战,此战的结果是,大同守军全军覆没,大将宋英,参将吴浩战死,随军太...
查看更多与“差点让明朝灭亡的土木堡之战有多惨?战场上鬼哭狼嚎一片”相关的文章
明朝发生的土木堡之战有多惨?
封建帝国,战争总是不可避免的事情。或是为了开疆扩土,或是为了保卫边疆。而做为一国之君的皇帝,一般都是坐镇后方,指点江山。战争的胜利,更多取决于将领的本事。
但是在历史长河之中,却有着许多的皇帝会选择御驾亲征,亲自上阵杀敌。汉高祖刘邦是第一位御驾亲征平定天下的皇帝;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也都曾经御驾亲征,而且还取得了了不起的成就。
但是皇帝御驾亲征却是一件风险极大的事情。因为皇帝是一个国家最高的统治者,如果在战场上出现什么问题,那将会影响到整国家政局的稳定。
在明朝276年的历史中,就有着这样一次皇帝御驾亲征,反而兵败被俘,险些造成明朝分裂灭亡的事情。那就是著名的“土木堡之变”。
正统元年(1435年),朱祁镇继位,史称明英宗。继位之时的明英宗,只有9岁,所以当时的朝政一直由张太后和杨士奇、杨荣、杨溥“三杨”来掌控着。
因为三杨与张太后治国有方,明朝展示出了一派欣欣向荣的样子。奈何好近不长,正统五年、八年、九年、十一年,三杨与张太后相继离世。一直以来被明英宗宠信的宦官王振,开始兴风作浪。到了正统十四年(1449年),朝政已基本由王振把持。
正统十四年(1449年)二月,瓦刺太师也先派遣使者向明朝中央进贡,以换取奖赏。原本只来了2000人的队伍,却被他说成有3000人,要求朝廷多给些赏赐。
但是当时的宦官王振却不同意,因为瓦刺的人忘记像往年一样,贿赂王振。,所以王振只同意按实际人数给予赏赐。而且还要惩罚瓦刺虚报之罪,把收购马的价格压下去了五分之四。
消息传回瓦刺,也先以此为由制造争端,挑衅明朝。同年七月,瓦刺兵分四路,大举进攻,其中也先亲率一路大军进攻大同。当时的北方,边防虚弱,所以对于瓦刺来势汹汹的进攻,一时之间无法应对,战事节节败退。守边将领不得不向朝廷求援。
求援消息一回,使得朝野震惊,众人都十分的紧张,于是连忙商量对策。最后,朝廷决定派驸马井源带兵出战。井源在当时是一个非常有能力的将领,他的出征,缓解了众多大臣的紧张情绪。众人都期盼着驸马能一举击退瓦刺,得胜归来。
就在井源出发后的第二天,皇宫中传来了一个令群臣更加无法想象的消息:
皇帝要御驾亲征!
原来,这一切都是王振在作祟。王振认为瓦刺的进犯,是自己争取战功的好机会。只要自己能够带兵打败瓦刺,那么自己的声望权利将会更进一步。
但是王振自身没有半点军事经验,请求出征肯定是不会被应允的。这是他想到了一个办法:说服皇帝御驾亲征,然后自己借皇帝的手指挥战斗。
于是王振怂恿明英宗,说只要瓦刺听见皇帝亲征,就会被吓跑了的。明英宗的亲征,必然是大胜而归,名留青史。明英宗被王振的话打动了,在没有跟内阁大臣商量的情况下,做出亲征的决定,而且宣布两天后出发。
强行出征,战场未至,军心已散
明英总的旨意宣布之后,遭到了所有大臣的一致反对。吏部尚书王直率领群臣上疏劝阻明英宗,希望他能够改变主意。但是明英宗的心,早已飞向了战场,...
查看更多与“明朝发生的土木堡之战有多惨?差点造成明朝分裂灭亡”相关的文章
魏忠贤是明朝后期的大太监。一般提到大太监,在很多人都会想到阴阳怪气,极端残忍又非常厉害的形象。其实,这不过是小说以及影视作品将太监形象的典型化了。实际上,作为明朝末年的大太监一枚,魏忠贤倒不是一无是处。明朝第一宦官魏忠贤是如何走向人生巅峰独霸专权
魏忠贤从发迹到死亡
魏忠贤的发迹要从明朝的倒数第二个皇帝,明熹宗说起。在明熹宗初期,东林党泛滥,朝政不稳,皇帝心里着急啊。此时,盲流出身的魏忠贤就趁机干预朝政,打击东林党,逐渐将权力从内阁那里夺来。但是,魏忠贤不但会捣乱,边疆维稳,收税安定民生,他也做的不错。但是毕竟朝堂上的政治越发混乱。
此时,明朝内部的政治安稳摇摇欲坠。明熹宗驾崩之后,朱由检即位,为明思宗,年号崇祯。在电影《绣春刀》中,崇祯还没有坐上皇帝的时候,就曾对九千岁魏忠贤摇尾乞怜,但是真实历史不知是什么样的。崇祯即位之后,就开始以雷霆手段打击阉党,魏忠贤作为头头首当其冲,最后自缢。
魏忠贤有多重要?为何说,魏忠贤不死,明朝不灭?
在明朝后期,朝廷政治权力,除了皇帝,就是东林党和魏忠贤代表的阉党了。有一种看法认为,这两股势力的相互制衡对于政治的维稳起着重要的作用。一旦魏忠贤这个阉党的标志消失了,东林党就会更加猖獗。
而东林党一旦上台,为了显示自己的政治权威,必将把魏忠贤之前的功过一并抹去。边疆不再稳定,以李自成为代表的民间造反者,北方游牧民族的不断侵扰。让明朝内忧外患,本来不断孱弱的明朝实力更是急剧下滑。至于说没有魏忠贤不死,明朝不灭,就有点夸张了。
查看更多与“明朝末年有名的的大太监魏忠贤怎么死的?魏忠贤没死明朝会灭亡吗”相关的文章
在中国历史上,对于蒙古帝国的迅速崛起,迅速崩塌,一直以来是众多历史学家探究的谜题。
蒙古帝国是可以说是人类历史上最强大的帝国,元朝所占领的疆域辽阔,而台湾、西藏等也是首次被纳入中国的版图。
蒙古帝国无疑是武力值空前强盛的国家,但无论蒙古骑兵如何勇武凶悍,领域如何辽阔,最后还是被朱元璋打败,而朱元璋乘势崛起又如何迅速的将蒙古帝国土崩瓦解的呢?
回溯历史,我们不难发现,朱元璋的成功并非偶然,不止要天时,还要地利和人和,三者缺一不可,方能一举将元朝迅速瓦解。
一个朝代的衰败,往往是内因推动外因,不然这么强大一个帝国,人家如何敢来鸡蛋碰石头。
首先我们来说说内因,第一个内因主要是好武风尚,不善于文化知识的学习,崇尚通过武力解决一切问题,久而久之就容易引起民怨。
第二是蒙古民族族对待其他民族尤其是汉人犹如奴隶一般,到了元朝后期这个矛盾更是激烈;
第三是蒙古帝国当时并没有完整的法制,唯一的法律都是针对汉人所设,这就更加引起了民族矛盾;第四高官一律不启用汉人,而蒙古族人都是一些武夫,对于各行各业的建设都不了解,如此下来,腐败贪污等各种风气都随之而起。
正因为元朝这几个巨大的弊端,导致元朝后期民怨四起,各地开始起义反抗政府。朱元璋也是乘势而起,加入了当时的起义队伍。不过朱元璋起义的成功还有一人功不可没,就是朱光卿率众起义,当时的元朝军队已经呈现腐化颓败之势,所以元朝镇压朱光卿历时将近七个月,这就为后面的天下群雄起义创造了机会。
其实朱元璋在起义过程中也算是借了别人的势,而这个势就是刘福通。刘福通建立的红巾军起义在中原腹心地带活跃,由于这个优势当时直接攻下了汴梁,从而极大地挫败了蒙古政府的威严并且挫败了以武力著称的军队。起义军在汴梁定都以后,随即命令各部开始出兵北伐。
最先派出的是章毛贵,章毛贵在占据了山东后,一路占据到元都外的柳林附近。虽然最后元兵在柳林将章毛贵击败,元朝这才得以稳住阵角,但是不管政权还是军事都开始摇摇欲坠。
而关先生和破头潘带领的部队直接从山东发兵,从山西方向绕路前行占据大同、雁门和元上都。并且以大同等地为根据地,最后攻占辽东,入侵高丽。相当于将元都周围的领地都占领了,元朝只剩下一个元都和河南河北等周边地区。这支部队是除朱元璋的北伐军之外,对元朝打击最大的一支起义军。
红巾军的北伐战争不仅没有促使元朝内部团结一致,反而元朝被迅速分裂为帝党和后党两个党派。帝党和后党各据一方,争执不休。如果当时元朝选择支援陈友谅而不是光顾内部
后党逼迫元顺帝退位,并派人以清理奸臣小人为名杀进大都,最终被王保保打败。不得已的情况下元顺帝只能封王保保为河南王,还命令他南下镇压江淮红巾军,显然王保保并没有行动,否则朱元璋一定鸡飞狗跳。
不过王保保还是起了小心思,将陕西一带的汉人势力军阀以南征的名义抽调出去,实际上是为了调虎离山妄想占据陕西。然而被军阀发现此阴谋,军阀们当然不甘示弱,反而引起了新一轮的内部军阀混...
查看更多与“元朝怎么被明朝灭亡的?强大的元朝为何在朱元璋的攻势下分崩离析”相关的文章
公元1644年,李自成率领大顺军攻入紫禁城,崇祯皇帝自缢殉国,延续了276年的大明王朝宣告灭亡,清军入关后打败了李自成,成为这场纷争最终的获利者。
至于明朝灭亡的原因,作为旁观者和后来人,我们可以总结出很多条,见仁见智,清朝最伟大的皇帝康熙也曾做过总结,他把明朝灭亡的原因归纳为两条,一是“明亡于万历”,二是“明朝国事全为言官所坏”。
“亡于万历”有很直观的体现,因为万历以后,皇帝对国事的管理太过松懈,朝廷内甚至出现宦官干政,军队战斗力也急剧下降,老百姓人心涣散,起义四起,这种情况始于万历,一直持续到天启年间。
由于这一表象太过直观,崇祯皇帝自然也能看得到,于是他励精图治,试图扭转局面,朱由检虽然算不上一位伟大的皇帝,但他确确实实做了一些事,比如铲除宦官、加强军队建设等等,但为时已晚,此时大明朝要面对的问题太复杂,以崇祯帝的能力无法解决。
康熙所说的“明朝国事全为言官所坏”,这一点崇祯一辈子都没能意识到,毕竟言官在中国古代一直存在,而且在明朝达到顶峰,据记载,明朝言官一直保持在200人以上,崇祯皇帝对他们的存在习以为常,从来没想过他们会成为亡国因素。
事实上,明朝之所以建立如此庞大的言官体系,出发点是好的,就是为了广开言路,但它也有弊端,那就是在平衡各方力量的同时,也限制了皇权,明朝言官有时搞得皇帝都无可奈何。言官能发挥积极作用有三个前提,分别是不贪利、有才学、切实际。
到了明朝后期,言官素质发生了很大变化,不可否认他们都有才华,但他们变得会为了迎合一些人的利益而夸夸其谈,甚至会在高堂之上空谈,完全不去了解现实情况,在这样的情况下,言官们的高谈阔论往往会误导时局。
崇祯皇帝又不是一个很有决断的人,言官对他最大的影响有两次,一次是和关外的清军义和,这样好腾出手来解决李自成等人,但这个提议被言官否定,明朝失去了第一次机会,再一次是迁都,在大明朝岌岌可危之时,有人提出迁都南京,这一提议又是被光时亨等人否决,明朝最终灭亡。
康熙皇帝对于明朝灭亡的第二个原因看的很透彻,对于这个问题,他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言路不可不开,亦不可太杂。其实在笔者开来,言路可广开,而且是好事,但必须有一位圣明的君主,他在听取别人意见时,自己必须要有决断,而不是听谁说的都有道理。
与“这两个原因导致了明朝的亡国,康熙对明朝的改朝换代也提出了自己的想法”相关的文章
短短几十年时间,大明朝经历了阉党作乱,农民起义朝政混乱,官员贪污,以及清军入关的种种祸事。
各种乱象愈发严重,李自成、王自用、张献忠等人的势力愈发顽强,大明朝陷入了危险之中。这些农民起义军竟然发展成了涵盖陕西,河南,湖北,四川地区的一大片势力。
而忙着对外与皇太极作战,对内处理百姓饥荒的朝廷却无力反抗。最后李自成直逼北京,让崇祯皇帝退无可退,延续了几百年的大明基业,由一个草根皇帝开启的一个新时代,就这样伴随着崇祯在煤山的自尽身亡,而落下了帷幕。
有些人说,大明基业摧毁与一人脱不了干系,那个人也是凭着一张嘴让大明王朝走向了万劫不复的道路。那个人就是今天文章的主人公杨嗣昌。
文思泉涌,巧嘴重用
杨嗣昌出身官宦之家,是三代单传独子,家里的人甚是疼爱。但是他家里突遭横祸,最爱的父亲被诬陷,发配充军。父亲被发配充军之后,家中更加艰难,他立志好好读书,希望榜上有名,能够减轻家中负担,甚至让父亲重返官场。
万历三十八年,他考取了进士,虽然只是个小官,但他从此也就步入了官场。
这个人虽有一定才华,但他更大的特点是巧舌如簧。根据《杨嗣昌集》记载,公元1620年,他曾凭借一张巧嘴向皇上讨要粮草:“抚臣袁可立受命方新,请发帑金二十万安兵散民,似非得已。惟在圣明裁定,赐予若干”,这些财务并不是赐予我们自己,而是安定民心,希望皇上能好好裁定一番领会其中的苦心。
在巧舌如簧的讨要之间,皇族已经对他有了印象,这也为他之后受到重用埋下了铺垫。不过那个时候魏忠贤等宦官专权,和朝廷之中的东林党人矛盾愈发尖锐,在官场上混,处境十分艰难,很容易便得罪其中一方。杨嗣昌作为一个机智圆滑的人,为了躲避政治斗争直接和自己的父亲一起回乡隐居,并且和好友一起将曾经在户部参与的一些财政管理的经历编撰成《地宫集》。
那年崇祯皇帝还没有成为明朝的主人,他便已经看过《地宫集》这一本书,且心里十分欣赏杨嗣昌的才能。他继位之后,火速处理掉了宦官启用了杨嗣昌。
从此,杨嗣昌便正式进入了朝堂。凭借着好口才,劝说别人满分技巧,编得栩栩如生的自身经历,加上懂得在险境蛰伏,他不受到重用,谁又会被重用呢?
用一张巧嘴,毁掉一个江山
新官上任的崇祯皇帝十分宠爱杨嗣昌,至于宠爱到什么地步呢?杨嗣昌的父亲杨鹤在官场时犯了错误,本应直接被处死。杨嗣昌上书写到:“比出居庸臣念古人九折驱车,或为忠臣或为孝子,臣今狗马驽钝,愿为忠而不能;臣父憔悴荷戈,顾念“孝”一字,臣为名教罪人、纲常贼子久矣。”请求辞职代父受罪。
崇祯皇帝可能被这种父子之情感动,也可能是十分欣赏他的才能,就直接免去了他父亲的死罪,还十分温柔地鼓励他,让他好好做事。
过了几年,明朝的内忧外患日益凸显,关卡没有被守住,清军入关让明朝开始摇摇欲坠,以前的兵部尚书张凤翼畏罪自杀,崇祯皇帝便派杨嗣昌担任兵部尚书。 也正是因为兵部尚书这一职责,杨嗣昌用一张嘴让大家记住了他。
前任兵部尚书是一个木纳的人,用俗话说就是...
查看更多与“明朝的灭亡跟杨嗣昌有怎样的关系?杨嗣昌是个怎样的人”相关的文章
公元1644年,万寿山上,大明最后一位皇帝朱由检望着往日一片宁静的京城变成一片火海,在燃烧的火焰和百姓的惊慌声中,他怀着痛苦与悔恨等等复杂的情绪自缢而亡。李自成进京、清军入关,就此,存在了将近三百年的大明宣告灭亡。
而要说起明朝的灭亡,就不得不提东林党这一组织。明朝末年的东林党争是导致其灭亡的重要诱因。那么,东林党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组织呢?
东林党
什么是党呢?在明朝那个时候,党,指的是朋党,大意就是对在朝廷中拉帮结派,组成势力的一些人的称呼,是个带有贬义的词。而东林党是否也是个贬义的指称呢?
东林党的最初起源其实是东林书院,该书院是万历时期被朝廷罢黜的吏部大臣顾宪成回到老家无锡后为讲学而设立的。该书院的前身是宋朝时期著名的学者龟山先生的讲学之地。
被罢免的顾宪成归乡后,鉴于当时政治腐败、民不聊生的境况,再加上上门求学者众多,便和弟弟顾允成以及好友高攀龙等一起兴修了这所书院,扩大其规模,用来宣讲儒学,培养人才。《东林本末》记载,“自顾泾阳削归而朝空林,实东林之门户始成,夫东林故杨龟山讲学地,泾阳公请之当道,创书院其上,而因以名之者。”
而他们宣讲儒学,一是针对时人因误导阳明心学而产生的清谈空谈之风,阐明真正意义上的孔孟之道,提倡学者、士大夫等务实;二则是在讲学过程中涉及到对时政的批判与建议。除了日常的讲学与授课,东林书院还会开展讲会,“每年一大会,……每月一小会”,并且不限制参加的人员。
就这样,东林书院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他们的言论所产生的舆论作用也越来越大。“宪成讲学,天下趋之”、“而四方来观者上自名公卿,下迨布衣,莫不虚已悚神,执经以听,东南讲学之盛遂甲天下”。
而在此过程中,东林书院的一些观点,诸如广开言路、反对矿监、税使,提倡工商皆本等,触犯到宦官以及其它官员的利益。而其所宣扬的观点和掌握的舆论主动权也引起了朝中其它势力的不满,比如浙党、齐党等以地缘关系结为一伙的官员。
由此,赞同和宣扬东林一派观点的官员被认为是东林党,而东林党这个名称正式出现则是在熹宗时期以魏忠贤为首的宦官整理出的《东林党人榜》、《东林点将录》中。
东林党之得失
东林党所提出的求真务实,反对空谈的观点,确实有利于人才的培养。而其所宣扬的广开言路等观点以及对时政的批判所产的舆论效力确实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朝廷的决策。最为重要的是,东林党提倡的文人士大夫的气节,不畏强权、视死如归的精神,忧国忧民、心怀天下的态度对时人乃至后来人产生了很好的引导和鼓舞作用。
但与此同时,东林党所产生的舆论影响也让朝中其它势力对其虎视眈眈,这加剧了朝廷的党派斗争,对于朝廷的稳定与运行具有极其恶劣的影响,十分不利于政治的稳定与王朝的安危。这也是前文我们提到明朝灭亡离不开东林党的原因之一。
不过,这只是一方面,还有另个更为直接的因素,那就是东林党争催生了明末的农民起义。崇祯继位以后,一魏忠贤为首的宦官势力基本被剿灭,反东林党的势力一夕之...
查看更多与“为什么有人说东林党加剧了明朝的灭亡?东林党是怎么来的”相关的文章
历史之中各朝各代名人众多,就像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一个汉人王朝,也有很多名人比如徐达,常遇春、傅友德、蓝玉、张珏等人,但是到了明末,北方的女真崛起了,东南沿海地区的敌人更多了。当时戚继光是明朝最有能力的将军,他的3000名戚家军被称为16-17世纪最强的军队,打败敌军人数超过15万。然而与此同时,还有另一位与戚继光同名的将军,他便是李成梁。
李成梁出生于公元1526年,出生于辽宁东铁岭,他小时候家里很穷。他40岁时才考中了生员。后来他成了参将。他在战场上英勇过人,经历了军事上的壮举。后来被提拔为辽东都督佥事,驻军广宁,明朝嘉靖末年鞑靼部多次入侵辽东,并在10年内杀害了三名明军将军。李成梁率领辽东铁骑对抗蒙古和女真,稳定了辽东边境。
李成梁的军事指挥能力卓越,戚继光军队能赢得每一场战斗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是戚继光与张居正有着良好的关系,第二个原因是戚家军的军费开支充足,没有人贪钱。然而李成梁作战有一个特点,一旦他的士兵赢得战斗,他们就可以把被占领的土地据为己有。土地是士兵的基础,所以李成梁可以在辽东战无不胜。
万历十一年,李成梁率军攻打女真。当时努尔哈赤的父亲塔克世选择投奔明君。为了表示诚意,李成梁要求塔克世说服女真的一个部落投降,后来因为战争的紧急,被包围在寨子里。李成梁直接下令屠杀了整个寨子,并杀死了塔克世。这让年轻的努尔哈赤非常不满。他问李成梁为什么他忘恩负义并杀死了他的父亲。李成梁知道他错了,所以他让努尔哈赤继承指挥官的头衔作为补偿,并接受他为义子。
作为一名军事指挥官,李成梁帮助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希望因此从朝廷获得更多的信任。然而他没有想到努尔哈赤会逐渐壮大。到李成梁晚年时,女真部落已经成为明朝的威胁。公元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了大金汗国,正式与明朝竞争。公元1644年,后金八旗战士入关,正式进入中原。努尔哈赤也成了明朝的掘墓人。
与“李成梁收了一个义子,没想到义子最后灭亡了明朝”相关的文章
自从明王朝悲情灭亡之后,好些明朝的遗民们就常想不明自一个虐心的问题,这大明朝怎么亡的这么突然?看一看明朝亡国前二三十年,明代万历晚期的中外史料,明朝的灭亡实在是无比的突然。万历晚期史料里的明王朝,
还满是丰富多彩的城乡生活。红红火火的商品经济,慕名而来的外国传教士也是上岸就看花了眼,利玛窦等外国学者们更是惊呼,远比欧洲富裕的多,可就是这么个繁荣的世界,竟然转眼间就是内忧外患的战火。直到叫河变色悲情灭亡,不过如果细看这个繁荣景象,明朝灭亡的伏笔却是触目惊心的浮现。
第一个繁荣景象就是不赌博就没脸见人,明代万历年间商业活动出名的火热,但要论火爆程度整个晚明年间的商业活动却首推赌博。虽说明朝开国时曾对赌博风气纵横横打,老百姓赌博要断手 官员赌博要罢官。以至于200年里,明朝人听到赌字就哆嗦,可万历皇帝亲政之后,上朝都没有心情,抓赌也懒得做。而且万历皇帝本人就是此中行家,经常在宫里开赌,招来司礼,监掌印和东厂秉笔等一干太监,一有空就赌的天昏地暗。
有皇帝如此带头大朝的赌博风气,自然没几年就刮遍了城乡,于是到了万历晚期时,明朝民间的赌博风更为严重。在北京 南京 杭州等大城市赌博封迷了各界层,北京城每年以赌博为业的乞丐,最少都有五六千人,就连理论上,双耳不闻窗外事的读书人,也纷纷扔下圣贤书开赌。发展到后来很多明代的高官们,退休之后也专开赌场,一边赚取一边发展人脉。明朝的腐化程度,可以参考赌博泛滥的程度,愈演愈烈的赌博风就是一个急速下坠的铁球。牵着婉明的社会风气年年的急速下坠。
第二个繁荣景象,就是细思极恐的出行指南,明朝万历年间商业活动特别发达,人口流动也愈发加速,各种出行指南也应运而生。史料天下水路路程,就是万历年间非常有名的一本,但就是这本见证了明代商旅繁荣的图书,除了记载了假冒伪劣的风气,更记载了当时明朝,另一个让人一头冷汗的景象,愈发泛滥的盗贼。
以天下水路路程记载,如果从徐州到北京,一路上必须要打起十二分的精神,因为响马贼随时会出没。从北京到江西,以及从广东到浙江,都是必须要走白天的路,绝对不能走夜路。尤其恐怖的是虎口的强盗,一路上别的地方的强盗,都是拿了钱就罢休。唯独虎囗的强盗就是拿了钱也要杀人,做事十分的血腥。
也同样是在这类史料里充斥了官府,各种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荒唐记载,连盗贼都可以如此猖狂,多年后的明末天下大乱已不再意外。第三个繁荣景象,就是表面繁荣的明朝城市,明末另一个亮眼的辉煌,就是近乎巨型的城市,拜明朝资本主义萌芽所赐,明代的城市人口急剧膨胀,城市生活无比热闹。北京南京等大城市,人口早已突破了百万,风情万千的城市生活惹了多少后人艳羡,但放在当时的明朝时代里,明朝的城市也是招来的吐槽。
大规大毛病却极多,曾经在好多中外史料记载里,拥有整洁卫生的北京城,晚明时的卫生条件,却已经恶劣到市场上多粪灰的地步,特别是每到夏天之后一场雨水街面上全是苍蝇蚊子乱飞。于...
查看更多与“明朝灭亡的真相原来是这么的触目惊心”相关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