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中国历代王朝的亡国过程,南宋无疑是最为壮烈。公元1279年2月6日,广东崖山海战,南宋全军覆没,43岁的陆秀夫见无法突围,背上赵昺奋身跃入大海,以身殉国。南宋十万军民闻此噩耗后,恸哭声惊天地,动鬼神。十万军民忠比心肝,亦接连投海殉国,无一贪生,无一叛国。那一日,崖山海湾,浮尸十万。
国破家亡断垣处,浩气长存,永世难忘。然而,回顾那段历史,壮烈之余,不免有人惋惜。为何当时的南宋朝廷不学郑成功,放弃广东,去到临近的台湾岛呢?
台湾在南宋时期属于“荒野之地”,南宋政府逃亡到台湾无异于自寻死路。如今的台湾发展得确实很不错,但是在两宋时期,台湾还只是一个未开发的蛮荒之地。
中国大陆和台湾岛形成联系最早是出现在三国时期,不过当时的台湾岛渺无人烟,其土地也没有达到耕种要求,岛上的生存环境还是比较恶劣的。
到了北宋后期,一部分沿海的居民开始在澎湖列岛上耕种,台湾也从这时才有了农耕产业。再后来南宋政府开展海外贸易,台湾海峡作为通向杭州泉州等港口的“必经之路”,其贸易地位显著提升,南宋的极小的一部分军事力量也在这时驻扎于台湾岛。
虽然台湾岛在该时期稍微受到了一些重视,但是这座岛屿仍然不具备接纳流亡政府的条件。
到了公元1281年,南宋政府已经被元朝所灭,元朝中央将台湾称为“琉球”,并且他们还在澎湖设立了巡检司,此时的台湾正式作为一个行政地区被划分给泉州府衙管辖。后来元朝被明朝所灭,位于大陆的一部分流亡人口进入台湾成立部落,台湾岛也因人口的流入而散发出生命活力,不过此时在台湾岛上定居的人口并不多。大部分地区都处在蛮荒地带。
当时荷兰人殖民台湾,其实统治范围仅限于台南地区。后来郑成功收复台湾,将其当作大本营,大力发展,这时的台湾才算真正有了些人气,汉族文化也开始流传开来。
纵观台湾的整个发展史,它在南宋时期还只能算是“不毛之地”,南宋流亡政府人口众多,如果他们全部登陆台湾躲避战火,那么其前途也是非常“渺茫”的,很可能会被饿死。宋廷到达后,首先面临的是一片蛮荒,在台湾岛拓展地盘需要足够的实力和时间,无法长期获取足够的战略补给,几十万人吃饭穿衣问题得不到解决,朝廷自然会崩溃。
这与数百年后的明末郑成功的情形不一样,明朝的时候因为有闽南移民屯垦、海盗屯垦、荷兰殖民时期的开发等活动,台湾已经具有相对成熟的移民社会和屯田基础。
此外,元朝有着远超南宋的海军力量,退守台湾也只能成为“瓮中之鳖”。
元朝虽然是靠着蒙古铁骑称霸天下,但其在征服过程中,不停的收编部队,其中就包括了南宋强大的水师。后来的崖山海战中,击败南宋朝廷的其实就是投降元朝的南宋水师。
当时南宋流亡政权,四处收集各类船只,最终只弄到包括渔船在内的大小近千艘船只。数量和质量远远达不到需求。元朝虽只有500艘船,但其船舰都是清一色战舰。雪上加霜的是,泉州阿拉伯裔商人蒲寿庚又将自己上千艘船只无偿献给元朝。
对比南宋这边,南宋的流亡政府虽然号称有十万人,但是这...
查看更多与“南宋灭亡后,南宋朝廷为什么不去到临近的台湾岛避祸?”相关的文章
古代朝代就是一个改朝换代的过程,家天下本身就是不可取的,每个家天下的朝代灭亡都是必然的,宋朝一共经历三百一十九年,换了十八个皇帝,于1279年结束,被元代取代,由岳飞守护的宋朝是怎么灭亡的?一起来看一下。
一、重文轻武弊端
宋朝皇帝列表第一位也是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刚开始定下制度就不对,他自己是个武官夺取政权,也害怕武官夺取他政权,于是就想着重文轻武,朝堂本身就是一个文武平衡一个地方,武官太少的话,面对外方侵略只能一忍再忍,文官在朝堂里还互相勾结,陷害忠良。
宋朝抗金名将岳飞是个家喻户晓人物,他也是中国古代传统的六位军神中的一位,他一心一意为朝廷,最后却受到陷害,因为朝堂上秦桧颠倒黑白,对征战沙场将军抹黑,从此之后宋朝再无有名武将,都怕自己会落得和岳飞一样下场,结果就是宋朝灭亡,金人成为皇帝。
第二个原因也是因为第一个原因引起,武将受到不公平待遇,自然不会一心报效祖国,还不如投到金人帐下,于是宋朝兵个个贪生怕死,忽必烈带着二十万军队沿着长江东下,本来以为会有一场恶战,没想到战争还没开始就以宋朝士兵投降而结束。
二、天然屏障割让
还有几个原因,在后晋时期,为了求和石敬瑭割让燕云十六州,损失燕云十六州之后也就意味着汉族版图缺少一个天然屏障,有燕云十六州的话,可以抵挡大部分外族骑兵侵犯,也就是说从晋朝之后,一直都有外族人进行侵犯,一直到元朝建立,才结束这一切。
三、联合别国弊端
当时宋朝想着联金抗辽,联蒙抗金,最后自己坐收渔利,金辽蒙也不是个傻子,当然能看出宋朝心思,于是假借联合之名,偷偷休养生息,最后金朝,元朝,强大起来,宋朝还是原地踏步,战乱军费开支,导致百姓生活苦不堪言,也是宋朝灭亡原因。
查看更多与“宋朝是怎么灭亡的?三个因素注定宋朝的命运”相关的文章
今天给大家带来宋朝灭亡可惜在哪里,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大宋不亡,资本主义的萌芽会比欧洲早几百年,正是蒙古的入侵,才使中原文明停滞不前,甚至出现了倒退。综观历史,农民起义不可怕,可怕的是外族入侵。像唐汉,面对的是一个统一的民族,可大宋,面对的是一个统一的游牧国家。一个民族,可以一战把他打分裂,也可以等他分裂。可一个有政府的国家,想要他分裂,太难了。
宋朝之前的那个皇帝柴荣!多活5年夺取河套地区有了养马地,再推到长城!不至于会这样,其实赵匡胤多活几年也一样,宋朝基本打不过是因为打赢了追不动,打输了跑不了……所以很难守住黄河以南的那堆平原!毕竟没进去火器时代很难顶得住马的进攻!所以基本的败笔就是拿了皇位的是赵匡义又是一个好大喜功的把宋朝精锐败了,然后金朝夺取河套,那个时候宋朝已经可以打出gg了!宋朝经济极度发达,据称宋朝gdp占世界七成,不知道数据有没有考究过。 被元朝灭了之后,中国直接倒退几百年。如果没有外敌入侵,宋朝明朝这些开放的汉人皇朝平稳发展,中国应该会很早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并爆发工业革命。
国先自伐而后人伐之, 北宋撕毁与辽的百年盟约,和金国悍然进攻辽国,证明这个国家完全背信弃义,不可理喻,贪财忘义,结果被辽打的大败,也是咎由自取。 而金见宋不堪一击,才起了觊觎之心。 活该它灭亡!
明朝在历史上真的是集大成之唯一,虽然明朝皇帝不怎么样,但是却有很多名臣,徐阶,高拱,张居正等。包括像王阳明和顾炎武这样的大思想家,还有明代的资本主义已经开始发芽了,如果不是清军入关的话,资本主义或许已经开始了。另外就是明朝皇帝的气节,不称臣,不纳贡,不割地。
宋朝确实是一个富强文明的朝代,物资财富和文化都达到中国古代的顶峰,在当时世界是一骑绝尘。可惜,生不逢时,宋的敌人辽、金、元一个比一个强大,远不是秦汉唐时的匈奴、突厥等部落可比,灭亡得实在太可惜了。如果不是碰到这么强的敌人,完全可以延续下来,继而发展为伟大的文明。
与“宋朝怎么灭亡的?为什么说宋朝灭亡太遗憾”相关的文章
过去看历史的时候,经常有人调侃宋代之灭亡,其实开端于王安石变法,别看他当年的改革搞得轰轰烈烈,但实际上使得宋朝彻底分开而不能弥合。这一言论经常出现在后代的历史学家的言论之中,我们这些后人读来也感觉心惊肉跳,似乎王安石干了一个破天荒的坏事。但平心而论,如果只从王安石变法的那些内容来看,王安石就是古代的金融高手,而且对于国家财政政策的利用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变法的内容如此超前,但历史的评价却如此的恶劣,当年王安石到底怎么了?
首先摆明自己的态度,小编认为王安石绝对不是一个亡了宋朝的坏人,他只不过是一个勇敢的揭露伤疤,并且尝试做出救治措施的勇士。摆明的态度以后我们再来看当年王安石变法的具体情况。简单的来说就是,宋朝的皇帝极为放纵,中下阶层的那些官员们疯狂的贪腐,而底层的老百姓则背负着沉重的压力。别看古代,算是统计里面,宋代的gdp是整个世界之最,但是这个国家的问题却是远,比金钱要复杂得多,一方面他有钱,但是钱出来就消失了,一方面他有能力,但是这种能力无法转变成国际影响力,只能变成投降主义。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宋朝是百病缠身,急需救治。
这些问题出现以后,宋代的那些知识分子们,虽说有很多有担当的人,但是由于宋朝是实行的文人政治,因此不管是用光荣费还是什么问题,他们基本上都是以文官为框架发展而来的,那些多余的官员是文官,那些复杂的经费其实就是文官集团的开支。所以整个宋朝面临严重的问题,其实会牵涉到很大一批的文官的利益,因此这些文官集团,他们虽然学的是济世救民的文章,但却为了自身的利益考虑,却选择维持现状。不过在这样的背景之下,还是有一批有能力有担当的人站出来反对,例如当年的熙宁变法,但可惜的是这些人的变法太过于保守,一方面不想背叛自己的阶层,另一方面又想保证国家还能够安安稳稳的往前发展,所以他们的变革根本不彻底。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宋朝其实越走越危险,矛盾越来越多,虽然表面上都被掩盖的很好,虽然所有的人都在努力维持现状,但是这个国家的发展依旧很快,既然发两块就不会停滞在某一个稳定的状况必然要会爆发。所以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所有人都在期盼着宋朝能活得久一点,安稳一点,然后自己好好度过余生,没有人再愿意去戳破这个问题现状再进行改革了。在这样的背景之下,王安石挺身而出,直接把宋朝所有的问题一股脑都给戳破了,并且问题直指整个文官体系。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王安石一下子就得罪了所有的文官集团,例如当年大名鼎鼎的司马光,又例如之前变革的一系列的熙宁变法的勇士们。虽然他们一直都在说,宋朝有问题,但是它的前提还是需要活着,温和的变革能够让宋朝慢慢的转变过来,激进的变革只会让宋朝快速走向死亡。但很明显这一套说辞就是虚化,因为任何一个即将死去的病人,他唯一要做的事情不是好好安慰他,慢慢地死去,而是勇敢地用猛药尝试着救他一命。所以王安石勇敢的反对那些曾经反对他的那些人,并且和皇帝展开了里到外的一切制度...
查看更多与“宋朝灭亡是因为王安石变法的内容有问题?内容超前却激化了宋代的矛盾”相关的文章
在缺乏机械的古代,即便是皇权,在自然面前仍然是渺小的。
在颐和园中,有一块叫作青芝岫的巨大北派太湖石。这块石头长8米,宽2米,高4米,重量大约为30吨,如同一座巨大的屏风摆在乐寿堂前的庭院里。当年,这块石头发现于距离北京城几十公里外的良乡。如今,一个中型吊车和一辆重卡,可以轻松地将它运送到陆地上的很多地方。
但在并不遥远的清代,还只能利用人力、畜力和简单机械,30吨的重量就成了巨大的负担。最初发现石头的人为了移动它而倾家荡产,只好弃置道旁。乾隆皇帝也是动用了皇权的力量,才将石头移入颐和园中。
但如果是一块更大的石头呢?
比如,大约在北宋徽宗宣和四年(公元1122年),从南方的太湖中就发现了一块巨型太湖石,大约有15米高(约合五层楼),需要近百人手牵手才能将其环绕。凡是见过这块石头的人都会被它巨大的规模惊到,不由自主产生崇拜之情。石头也不是移往几十公里外,而是从太湖到千里之外的北宋首都汴梁(现河南省开封市),当时的人们又该怎样才能完成任务呢?
根据记载,中国古代淡水中的船只最大载重量为2 000石,实际使用载重量只有四分之一,也就是500石,大约折合30吨,只能勉强载得动青芝岫规模的石头,对于更大的则无能为力。那么要移动这块石头,就必须建造更大的专用船只才行。
船建造完毕,将石头拖出水,只是运输的第一步。
这么重的石头陆路运输是不可能的,只能走水路。运输船从太湖出发,进入京杭大运河的江南河段,从江南河北上进入长江,从长江岸边的江都(现江苏省扬州市)进入京杭运河的淮扬河段。从运河转入淮河,再顺着淮河的支流泗水北上,到达徐州附近水域。在徐州,石头将开始它的最后一段,也是最艰难的旅程。
北宋时期,从徐州到达首都汴梁的河段是一条人工开凿的小河:汴河。汴河不但水浅,运力不足,而且河上有很多传统的平桥,桥洞非常低,更限制了船只的尺寸。除了平桥之外,汴河上还有不少桥洞比较高的拱桥。但即便是虹桥和拱桥,拱高最多也只有十几米。比如,著名的赵州桥拱高只有7.23米。因此汴河上的桥大都只能允许不大的漕船通过,装载巨石的特殊船如同是一个庞然大物,能够挤进小小的汴河已经不易,更别提通过这些桥了。
除了桥之外,汴河还经常从城市中通过。北宋时期的许多城市都有水道,让河流穿城而过,在城墙上专门开有水门供船只通过。这样做是为了便于运送城内的物资。但城市的水门也往往只有几米高,依然无法通过巨石。
到底怎样才能保证石头的运输呢?这一点并没有难倒朱勔,他可以动用整个中央帝国的人力、物力来保证任务完成。
根据史料记载,由于船太重、汴河狭窄,朱勔动用了数千民夫在岸上拉纤。经过桥梁时,将桥梁拆除,到了城市的水门,将水门上的城墙扒开豁口,保证船通过。
几个月后,这块巨大的太湖石终于在“百折不挠”的精神下被运到了北宋首都汴梁。
石头进入首都时,恰逢北宋首都汴梁的一个建设高峰期。政和七年(公元1117年),宋徽宗上马了他心仪已久的工...
查看更多与“短暂的繁盛迎来的却是灭亡,宋朝从极盛到灭亡只用了三年”相关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