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_img

欧阳修的作品

发布时间:2020-07-13
1 欧阳修代表作品《采桑子》十首最后一首是哪首?与其它几篇有何不同
欧阳修代表作品
欧阳修的作品
采桑子欧阳修

欧阳修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他一生写诗作文极多,其词作更是影响深远,深受后人的喜爱,在词史上具有极高的地位。欧阳修晚年退居颍州,大爱颍州西湖的山光水色,曾经写下了著名的《采桑子十首》的组词,这十首词,大多描写颍州西湖自然风光的美妙,词风清爽澄澈,极富韵味,犹如一幅幅淡雅的山水图画,令人流连忘返。

这十首词,无论是在风格、手法还是在内容上,都突破了一些传统的定式,具有创新意义,这种独特的价值,在词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这十首词中,前九首主要写景,最后一首却纯粹言情(因此比较特殊)。今天,我们便要向大家介绍这一首“特殊”的第十首《采桑子》词作。和前九首写景、写游的主题不同,这第十首《采桑子》主要是抒情,而且欧阳修在词作中所抒发之情,已经不限于对于颍州西湖的情了,因此这既像是对前面九首词作的总结,又像是对人生感慨的一种升华。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采桑子

欧阳修

平生为爱西湖好,来拥朱轮。富贵浮云,俯仰流年二十春。归来恰似辽东鹤,城郭人民。触目皆新,谁识当年旧主人?

欧阳修一生宦海浮沉,在多个大小州府、郡县任过公职,游历与任职期间留下了很多着名的诗文,许多地方因其作品而名声大震,如《醉翁亭记》中的滁州,又如本词中的颖州西湖。欧阳修一生与颖州结下不解之缘,从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之后,他曾先后8次到颖州。

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欧阳修连上三表二札反复请辞,离任后归隐颖州,并最终病逝于此地。其10首以“西湖好”为主题的《采桑子》中,多描绘颖州山水风光,本首为最后一篇,较为别致,未着墨于西湖美景,而是侧重抒发对世事变化的感慨。

上片开头两句,叙述当年知颍州的这一段经历,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作者这里将知颍州和爱西湖这两种感情放在一起,表现出了作者和颍州西湖的渊源,同时也体现着自己热爱好山好水之情。

然后欧阳修说“富贵浮云,俯仰流年二十春”,从往事拉回到现实。但这二十年中的宦海浮沉,这二十年中的悲喜哀乐,个中滋味,也只有欧阳修自己能够体味,所以他深感富贵如浮云,变幻无常又难以长久,正如杜甫诗曰:“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二十年,弹指一挥间,一切尽在不言中!

《论语·述而》中有“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之语,欧阳修化用此典,以“富贵浮云”入词,既表明功名利禄如同浮云一样飘忽不定,又是自我剖白,抒发视名利如浮云的态度。“俯仰流年二十春”,年华轮转、岁月偷换,二十年来沧桑轮换、世事变迁。从他“来拥朱轮”到隐居颖州,世间诸事都几经变幻,词人深感世间的变幻莫测,最终决定辞官隐居。

下片首先采用了一个典故,即辽东鹤,取自《搜神后记》,说的是丁令威化鹤归来的故事,正好与上片的“来拥朱轮”形成鲜明的对比。

之后紧接“城郭人民;触目皆新”,短短八个字,将世事沧桑之感表现了出来,突出人事变化迅速,从而逼出最后七个字“谁识当年旧主人”?欧阳修其实对颍州是非常有感情的,但是二十年过去,再次回来...

查看更多
2 欧阳修不多见的豪放代表作品《采桑子》,回忆这十年,依然踌躇满志
欧阳修代表作品
欧阳修的作品
采桑子欧阳修

宋神宗熙宁四年左右,欧阳修已经退居颍州,整日流连在山水之间的欧阳修,曾经写下了著名的一组《采桑子十首》的词作。但是在这十首组词《采桑子》之外,其实还有其他著名的同调作品,比如下面这一首著名的《采桑子》便是一个。

这首词,回忆自己人生前后的境况,抒发了自己慷慨激昂的身世之感,感情充沛、沉郁顿挫,读来荡气回肠,极尽一唱三叹之风致,而在词风上,又与当时的主流风气不同,已经颇有豪放之风。

采桑子

欧阳修

十年前是尊前客,月白风清。忧患凋零,老去光阴速可惊。鬓华虽改心无改,试把金觥。旧曲重听,犹似当年醉里声。

这首宋词的题目是《采桑子·十年前是尊前客》,是欧阳修并不多见的一首豪放词作。虽然其中不乏悲凉之意,但是整体的情感基调是向上的。欧阳修回忆的十年的经历,回忆这十年的人事凋零人生变故,想起当年自己满怀豪情的少年时代,依然踌躇满志。

上片开头是回忆之句,“十年前是尊前客”,其实这里的十年只不过是个概数,是指词人以前的生活。欧阳修曾经在滁州、扬州、颍州任职过,也在朝中担任过要职,所有这些经历,都让他感慨万千,但是却以“月白风清”这四个字来概括。月白风清这四个字,色调明亮,是词人人生经历的象征,是顺利的,是向上的,也是词人心情愉快的表现,让人读来觉得美好。

然而,接着却突然一个转变,令人有点措手不及,“忧患凋零,老去光阴速可惊”。欧阳修在这里这样感叹,并不是没有依据的。在他生活的后期,他的好友梅饶臣、苏舜钦等相继去世,自己渐渐老去的身体也患上了病痛,朋友的凋零,白发的增多,病痛的折磨,都让他平添了许多惆怅。在朴素无华的语言之下,是发自肺腑的无奈和感叹。

回想光阴如水,实在是让人不胜感慨,感到惊心动魄,此所谓“老去光阴速可惊”。人生就是如此,多年的人生经历宦海沉浮,让此时的欧阳修更加经历人生百味。

下片是接着上片的词意而来的,但是感情上又发生了一次转变,词人说“鬓华虽改心无改,试把金觥”,虽然时光流逝让自己变成了一个老人,但是词人的心却依然是少年的,是有活力的,他是“醉翁”,还是要做醉翁的事情。所以,虽然词人自己有沉闷之情,却将其深埋在内心之中,只将那种历经人世沧桑之后的坚强个性,在此处体现得淋漓尽致。

所就在这样的氛围当中,让自己的思绪飘回到十年之前,“犹似当年醉里声”。毕竟十年前的词人是充满活力的,是有着美好的未来的,是人生的得意之时。那样美好的日子虽然已经过去十年,但是依然长久的留在自己的印记当中。虽然今天欧阳修的世界和十年前完全不一样,但是却并不妨碍词人用曾经的豪情抒写今日的豪迈之歌!

以词人以“旧曲重听,犹似当年醉里声”来结尾,大有双关之意,是说自己听往日的旧曲好像仍和当年醉酒时无异,同时也是说自己人虽老心却无改,仍然有当年那种豪情万丈的心境。

总体来说,这首词以情取胜,感情充沛,身世之感、豪迈之情,全都表现了出来,为我们塑造了一个老辣纵横的洒脱形象。


查看更多
3 读这首欧阳修的经典作品《采桑子》,颍州西湖的清明是怎样的?
欧阳修的作品
欧阳修的经典作品
采桑子欧阳修

宋代欧阳修《采桑子·清明上巳西湖好》古诗欣赏及解析 涨知识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居。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与韩愈、柳宗元、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北宋皇祐三年(1049年),欧阳修赴颍州任职。颍州的西湖是当时的游览名胜,欧阳修被那里的旖旎风光陶醉了,他把颍州选为晚年居住之所,多次来往其地,并一连写下十首《采桑子》吟咏西湖胜景。这十首词意境优美,风采各异。这首《采桑子》是其中的一篇。

采桑子

宋·欧阳修

清明上巳西湖好,满目繁华。

争道谁家。绿柳朱轮走钿车。

游人日暮相将去,醒醉喧哗。

路转堤斜。直到城头总是花。

清明节与上巳节的时候,西湖风光很好。满眼都是一片繁华景象。谁家的车马在抢道争先?一辆有着红色轮子和金色花朵的车子,为了超前,绕从道旁的柳树行中奔驰而过。游人在日暮时分相随归去。醒的醒,醉的醉,相互招呼,喧哗不已。从西湖弯斜的堤岸一直到城头,沿途都是开放的鲜花。

这首词描写清明时节西湖游春的热闹繁华景象,特别着重描绘日暮回城时喧哗熙攘的情景,着意描绘游春的欢乐气氛,从侧面来写西湖之美。这首词写得人欢景艳,别具一格,不乏动人之处。

“清明上巳西湖好,满目繁华。”清明节和上巳节的时候,西湖是一年中最好的季节,满目望去,都是繁华热闹的景象。诗人没有提繁华热闹到什么程度,令读者不由得展开了遐想。桃红柳绿,姹紫嫣红,一定是游人如织吧。

“争道谁家。绿柳朱轮走钿车。”这两句诗人只提“争道谁家”,却是让人立刻联想这要多热闹才会互相争道呢。如果车不多人不多,又怎么会嚷嚷着要争道呢。诗人说,原来是一辆刻着金丝花纹,有着红色车轮的车,从岸边的绿柳下驶过。

“游人日暮相将去,醒醉喧哗。”游人们玩得不亦乐乎,直到太阳下山了才互相招呼着离去,这时的人们醒的,醉的,无比喧哗又嘈杂。诗人把人们结束愉快一天的场景,写得无比生动有趣,宛如近在眼前。

“路转堤斜。直到城头总是花。”道路是转弯的,湖的堤岸也有些倾斜,全都是赏花踏春的游人。大家一路欢笑,渐渐远去,一直延伸到城头处,沿途开满五彩斑斓的鲜花。最后一句的“总是花”,充满诗情画意。

在他的诗词描写里面,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的颍州,到清明,上巳节的时候,踏青和游玩的场面,从早上就开始出来了,一直到晚上大家才恋恋不舍地回去。


查看更多
4 欧阳修著名的作品《采桑子》,最后一句打破了全诗的宁静
欧阳修的作品
欧阳修的经典作品
采桑子欧阳修

欧阳修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为政,23岁进士及第,三朝元老,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死后累赠太师、楚国公,谥号“文忠”。从文,位居唐宋八大家之列,八人中有五人是他的学生,与韩愈、苏轼、柳宗元被后人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领导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开创了一代文风。

虽然他古文写得很好,但是他词作方面的成就亦是不小。这里,我来简单谈一谈他的这一首词。

欧阳修《采桑子》共十三首,其中联词歌咏颍州西湖景物的有十首。欧阳修四十三岁时曾在颍州做知州,“爱其民淳讼简而物产美,土厚随甘而风气和,于时慨然已有终焉之意”。二十二年后,六十五岁的欧阳修退休了,回到颍州私宅居住。

颍州西湖在北宋时期是极其清澈优美的。据明代《正德颍州志》卷一:“湖长十里,广三里。相传古时水深莫测,广袤相齐……”

一年后,欧阳修的老同事赵概由南京应天府远道来访,在颍州停留了一个多月,与欧阳修在颍州纵游后才离开。在这期间,欧阳修就留下来一组十首《采桑子》,这首词是其中的的第一阙。

采桑子 欧阳修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整篇词作,作者以轻松淡荡的笔调,描绘了在春色中的西湖。这首词以轻松淡雅的笔调,描写泛舟颖州西湖时所见的美丽景色。全词色调清丽,风格娟秀,充满诗情画意,清新可喜。

上片,开头便显得轻松愉悦,“轻舟短棹”,四个字,便足够体现这种感觉。而接下来几句,直接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美丽的湖面景色,绿水碧波,芳草萋萋,淡远、悠闲,而伴随在耳边的却是柔和的笙乐之音,在春风中缓缓飘来,绿草碧水,与绵长的堤影相互掩映,一幅淡远的画面就浮现出来。可想而知,气氛是多么的美妙。

下片写湖面平滑如镜,舟行其上的情景。写平静的湖面澄澈如镜,船在水面上,只有船桨滑动时形成的微小涟漪才能感觉到船是动的,而因此惊起的水鸟,反而更映衬出水面的平静,如此大美的景色,怎能不令人心动。从手法上看,前三句以静写动,结尾句以动衬静,大有王维笔下“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的味道。

而在短棹轻纵的过程之中,随船所至,都有柔和的箫声,隐隐在春风中吹送。

这些乐曲处处随着此人的船,好像是专门为他吹的。与小学作文中“走在路上,花儿都在对我笑”异曲同工,显露词人此时的愉悦心情。就这么几笔,读者就被带入一个可爱的冶春季节的气氛之中。

词的下片着重描写湖上行舟,波如平静的景色。西湖上下一空,水天一色,滑溜与清澈比之琉璃,再贴切不过了。“不觉船移”更是天下妙语。正是因为春波滑溜,所以不待风吹,不用桨棹,船儿自己自由地荡漾。

但船行走之间,必然不会不触起水波,所以有了“微动涟漪”,词人的观察力和艺术构思,不可不谓细入毫芒。

最后一句“惊起沙禽掠岸飞”这一动态,划破了境界的宁静,使整幅画面都跳动起来。

这首词与北宋前半期的词风相符,语言清新自然,好似素面佳人,不施粉黛,就已足够动人。相比起来,南宋...

查看更多
5 欧阳修的最经典作品《采桑子》赏析,作者这首诗足以显示出不凡的艺术功力
欧阳修最著名的诗词
欧阳修的经典作品
采桑子欧阳修

《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是宋代文学家欧阳修所作的组词《采桑子十首》的第四首。此词写暮春依栏观湖游兴之感,描写了颍州西湖暮春时节静谧清疏洒的风姿,词人在暮春美景中寄托闲适之情。上片写暮春之景,下片言众人归去之静。全词将西湖清空幽寂的春末境界表现得优美可爱,体现了对大自然和现实人生的无限热爱和眷恋。词以细雨双燕状寂寥之况,于落寞中尚有空虚之感,文字疏隽,感情含蓄。

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

宋代:欧阳修

群芳过后西湖好,狼籍残红。

飞絮濛濛。垂柳阑干尽日风。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

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

这首词是欧阳修晚年归隐颍州(安徽)后,所写的十首采桑子中的第四首,在当地有颍河和泉河交汇出,有一个天然的大湖,被当地人称为西湖,绝不是杭州的西湖。这个西湖景色非常优美,欧阳修经常在这里游览,而留恋忘返,这里是早年欧阳修仕途不顺时被贬谪此地做官的地方,对此地有了深厚的感情,因而晚年在此地归隐。

这首词抒写了作者寄情湖山的情怀。虽写残春景色,却无伤春之感,而是以疏淡轻快的笔墨描绘了颍州西湖的暮春景甚爱颍州西湖风光,创造出一种清幽静谧的艺术境界。而词人的安闲自适,也就在这种境界中自然地表现出来。情景交融,真切动人。词中很少修饰,特别是上下两片,纯用白描,却颇耐寻味。

欧阳修的这首采桑子,是欧阳修在晚春季节,观赏西湖时所写,作者站在高楼之上,凭栏远望,所领略到的西湖景致。

“群芳过后西湖好,狼籍残红。”暮春时节,百花已经凋落,但西湖的景色却依然美丽,还有很多没有彻底凋落的红花,点缀在绿色的枝叶间,格外的夺人眼目。

这首词的词眼即是这个“好”字。西湖花时过后,群芳凋零,残红狼藉。常人对此,当觉索然无味,而作者却面对这种“匆匆春又去”的衰残景象,不但不感伤,反而在孤寂清冷中体味出安宁静谧的美趣。这种春空之后的闲淡胸怀,这种别具一格的审美感受,正是此词有异于一般咏春词的独到之处。虽然是暮春时节,但西湖却别有一番景致风韵,让作者痴迷。

“飞絮濛濛。垂柳阑干尽日风。”柳絮漫天飞舞。像雨丝一样迷濛,柳枝在风中摇摆,错落交织在一起,分外窈窕多姿。一般的宋词,描写残春抒发的都是伤感情怀,然后。欧阳修这首词,作者抒发的情怀却是赞美,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傍晚降临的时候,笙箫歌舞已经散场了,游人也都走光了,此时才感觉到春天的空虚寂寥。这句词说明了西湖白日里热闹无比,只有到了晚上,才归与平静。

西湖的“好”实际上和“群芳”关系不大,倒是与“游人”有很大关系,由于游人的离去,人的思绪发生了改变,感觉到了“春空”。这里用到了“始觉”二字是值得寻味的。“垂下帘栊”,是由于“始觉春空”的缘故。双燕归来,细雨蒙蒙,诗人感觉到了西湖的美好。细雨蒙蒙中的双燕,掀起了诗人感情的波澜。燕语呢喃,虽然别人听不懂,但是诗人认为它会了解人的苦闷或欢乐。

“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回到居所,等待着双燕从绵绵的细雨中归来,才...

查看更多
6 李清照一首著名的词《临江仙》,是仿照欧阳修的?
李清照的词
李清照诗词
欧阳修的作品

几千年以来,中国人对诗词歌赋的热爱是任何民族都无法相提并论的。从《诗经》到现代诗歌,诞生了无数经典而又脍炙人口的作品。诗在唐朝时到达了巅峰,而词在宋朝时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对于词的运用把握,在宋朝时是有很大讲究的。

比如在填词的时候,就比较忌讳重复,这个重复包括语义上的重复和字面上的重复。因此,许多老先生一直提醒后生晚辈,不要使用重复冗余的字,否则就显得水平低下。然而,一直就有高手,却另辟蹊径,化腐朽为神奇,将叠词运用其中,不仅不露痕迹,而且还别有一番滋味。

六一居士欧阳修就曾经做过这种事情,他曾经使用“庭院深深深几许”这一千古名句。虽然一连有三个深字,但一点都不显得啰嗦重复,反而将一位闺怨女子的心态以景致的描绘而形象生动。只不过,对于这句经典之作,历来都有争议。因为它最早出现在五代十国时南唐著名词人冯延巳的《阳春集》之中。

从后人的视角来看,冯延巳的词风与欧阳修的相差无几,也算一脉相承。到底是谁所作,显得是一件无头公案。不光如此,他们政治地位相似,风格相似,还有很多词被混在一起,难以辨别。然而,李清照所填《临江仙庭院深深深几许》时,很少见地写下了一句序言:欧阳公作《蝶恋花》,有“深深深几许”之句,予酷爱之。用其语作“庭院深深”数阕,其声即旧《临江仙》也。

因此,后来的文人们纷纷表态:李清照去欧阳修未远,所云当不误。所以,我们现在看到大部分的注释之中,都将这句经典,归于欧阳修的名下。欧阳修确实写得精彩,但李清照仿填的《临江仙》也不差,我们读来也觉得回味悠长:

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常扃。柳梢梅萼渐分明。春归秣陵树,人老建康城。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谁怜憔悴更凋零。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

词的上阙是写在春回大地之时,词人独居思念家人:庭院很深很深,不知道有多少层?云雾缭绕之中,楼阁门窗常常关闭。四下张望,柳梢吐出的新绿和梅花吐蕊的景象越来越分明。在古秣陵城的周围,春天已经到来,然而我却无家可归,也许将会老死在这建康城。

下阙则是词人在触景生情,追忆往昔:当年有多少回共同吟诗赏月,把酒高歌,是多么的幸福啊!然而现在,人却已经老去,什么都做不了了,有谁怜惜你的憔悴,又有谁怜惜你的容颜凋零?什么元宵试灯,什么踏雪赏景,这些都没有了心情和兴致!

词中提到李清照是在建康城写下了这首诗,据考证,她南下之后,饱受颠沛流离之苦,只在建炎三年时来到建康,与担任太守的丈夫赵明诚相聚。也就在这一年,他的丈夫去世,金人南下势头猛烈,李清照携带文物古籍继续南下,就再也没有回过建康城了。也就是说,这首词一定是在建炎三年时创作的。这首词也成为了李清照在南渡之后,第一首能够准确编年的作品。

此时是初春时节,她的丈夫尚未去世,只不过因为国家的巨大变故,已经足够让她心灰意冷,悲伤感叹。她的这些情怀,让词风由清新俊逸变成了悲怆哀婉。这也是当时千千万万失去故土的百姓,内心真实写照。


查看更多
7 欧阳修豪放的代表作品是哪首?在他的作品中是极为少见
欧阳修代表作品
欧阳修的词集
欧阳修的诗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欧阳修在文坛负有盛名,他既是宋代文学史上最早开创一代文风的领袖,还领导了北宋诗词革新运动。欧阳修更是与苏轼、韩愈、柳宗元等人合称“唐宋八大家”。本文向大家分享的这首词《朝中措·送刘仲原甫出守维扬》,便是欧阳修的经典词作之一。

《朝中措·送刘仲原甫出守维扬》是欧阳修送别友人刘敞到扬州出任太守时所作。但这首词却主要是欧阳修借酬赠友人之机,追忆自己几年前任职扬州知州时所建的平山堂,并抒发人生的慨叹。这首词是欧阳修豪放的代表作,它不仅塑造了欧阳修豪放达观的“文章太守”形象,还对后来苏轼的豪放词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下面我们便来具体看看欧阳修的这首《朝中措·送刘仲原甫出守维扬》:

平山栏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手种堂前垂柳,别来几度春风?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千钟。行乐直须年少,尊前看取衰翁。

词的开头两句“平山栏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欧阳修便写得气势磅礴,令人叫绝。你看平山堂的栏杆外便是晴朗的天空,远眺远处的山峰似有似无。可见欧阳修在一开头,便以一股突兀的气势,让人能够想象出平山堂的凌空矗立、其高无比。它也为整首词奠定了豪放的基调。

庆历八年(1048),欧阳修在扬州城西北五里的大明寺西侧蜀岗中峰上,修建了一座“平山堂”。据记载,凭堂远眺,江南远山,正与堂的栏杆相平,故名“平山堂”。此外,欧阳修还亲手在堂前种下杨柳,但不到一年,便移任颍州。所以往后的几年里,杨柳的一枝一叶,无不牵动着欧阳修的心。所以他在这里说“手种堂前垂柳,别来几度春风?”

接下来的三个短句“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千钟”,意思是说,这位爱好写文章的太守,一下笔就是万字,一饮酒就是千杯。它不仅将欧阳修好友的才华表达的淋漓尽致,还塑造了一个豪放的“文章太守”形象。其实,这个形象,也可以用来形容欧阳修自己。苏轼在欧阳修去世后,便曾写下“欲吊文章太守,仍歌杨柳春风”之句。

最后两句“行乐直须年少,尊前看取衰翁”,是欧阳修对自己人生的慨叹,即趁现在年轻就赶快行乐吧,你看那坐在酒樽前的老头已白发苍苍。“衰翁”,指的便是欧阳修,当时他已五十岁。从这两句词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无形之中有一股苍凉郁勃的情绪,牵动着我们的心弦,它与欧阳修这首词的豪放基调分不开。

综观欧阳修的这首词,格调豪放,即便是在他自己的诸多词作中,也是极为少见。总的来说,欧阳修这首词的风格,已经与苏轼的豪放、旷达词风十分接近了。


查看更多
8 欧阳修的一首经典诗词作品《猜谜诗》的故事背景,你猜出它的谜底了吗?
欧阳修的经典作品
欧阳修的词集
欧阳修的诗

提起欧阳修,想必很多人印象中是个古板的老头子。看欧阳修的历史头衔也确实与古板老头挺相符: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文坛领袖、翰林学士、一代文宗、千古文章四大家之一、大诗人、大词人,领导了北宋文坛改革、流传无数经典诗词文赋、更重要的是还提拔举荐了很多文坛才俊。这般看来,确实倒像个沉浸于诗书文赋的老先生。

不过读过《醉翁亭记》当可看出欧阳修为人也颇为放浪形骸、不拘俗礼;而从他的词作又可看出欧阳修也是风流多情。可见欧阳修绝非一个古板的老先生,反而很有人情味。譬如下面这首诗,就表现出欧阳修幽默诙谐的一面:

猜谜诗

大雨哗哗飘湿墙,

诸葛无计找张良。

关公跑了赤兔马,

刘备抡刀上战场。

这首诗初读着实令人蒙圈,语言通俗如白话,含义似乎完全不搭调,难以置信竟是出自大文豪欧阳修的手笔。不过看标题《猜谜诗》便知这首诗实为藏了谜面的打油诗。据说这首诗是欧阳修特意为一家酒家而作,这家酒家新开张,欧阳修正好光顾,酒足饭饱之后店家问饭菜味道如何?欧阳修却默不作答,只蘸酒水在桌上写下了这首打油诗便飘然而去。

了解了诗的背景故事更是奇怪,这无头无脑的诗何以跟饭菜扯上了关系。这正是欧阳修的高明之处,“大雨哗哗飘湿墙”大雨飘来打湿了墙自然是墙上无所遮掩,便是“无檐”;“诸葛无计找张良”便是无所算计“无算”;“关公跑了赤兔马”,马跑了拉不住自然是“无缰”;“刘备抡刀上战场”,当主公的亲自上战场了,手下自然“无将”!

“无檐”、“无算”、“无缰”、“无将”结合饭菜味道的提问,那么谜底就显而易见了:“无盐”、“无蒜”、“无姜”、“无酱”!欧阳修不便直说店家饭菜味道差,便以此《猜谜诗》通过猜谜和谐音幽默地道出,着实令人捧腹!想不到大名鼎鼎的欧阳修竟是一位幽默诙谐的老先生!


查看更多
9 欧阳修最著名的作品《长相思》赏析,诗人笔下陷入爱情的男女是怎样的?
欧阳修的作品
欧阳修的词集
欧阳修的诗

相比于唐诗追求意境之美,宋词的长处在于抒情。我们今天看宋词的作品,大多数都是在表达一种或婉约或豪放的情感。唐诗情感并没有明确的分类,但宋词就可以分为婉约词与豪放词,也从侧面论证了宋词对于情感的表达更上一筹。

对情感的表达,最常见的就是对相思爱情的书写。尤其是年轻夫妻的离别,更是句句充满浓情蜜意,每一句都充满让人心神荡漾的美感。

花似伊,柳似伊。花柳青春人别离。低头双泪垂。 长江东,长江西。两岸鸳鸯两处飞。相逢知几时。

这首诗词就是宋代著名词人欧阳修的经典之作。《长相思·花似伊》,全文读来非常简单,就是一对青年男女的互诉衷情。陷于爱情中的男女就是如此,恨不得用世间最美好的一切来形容对方,也恨不得两个人如胶似漆,天天黏在一起。而一旦面对离别,这种这种情感的抒发就显得更为浓厚,也更为伤感。

抒情主人公一开始就是长情的告白。“花似伊,柳似伊”,你看那花儿也像你,你看那柳树也像你。但是正在这个春日烂漫的季节,我们彼此要面对分离。“花柳青春人别离”,面对分离,我看到你伤心的泪水。“低头双泪垂”,这是那一低头的温柔,抒情主人公的心头也是涌现出无限柔情。

下片的词句是对于再次相聚的期待,但是一开始先写出两人的距离最远。“长江东,长江西”,一个人在长江东,另外一个人在长江西,两个人就好像两岸的鸳鸯一样,在两处不断地飞。“相逢知几时”,不知道什么时候两人才能再次相逢。

诗词堵起来非常简单,而且短短几句就把两人的愁绪深沉地表达了出来,一片痴情且让人过目难忘。

写这首诗词的时候,欧阳修只有30岁,当时被贬担任任夷陵县令。为了能够尽快上任,他不得不在长江边送走了妻子。两人距离很远且两地分离,却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再次相见。看着江边的花儿和两岸鸳鸯成双地飞舞,被贬失意加上离别相思之情,诗词中有所有的诗词画意,却也有无限柔情。

其中有说不尽的美感,就如同民歌一样。依然感觉到那份柔情,还有那份深沉的爱。


查看更多
10 欧阳修的诗词经典作品《古瓦砚》赏析,这首诗告诉了去我们什么道理?
欧阳修的作品
欧阳修的经典作品
欧阳修的诗

古代科举制度经常会埋没很多人才,有些人甚至几十年寒窗苦读,最后也未能如愿。而很多进士出身的才子,也时常抱怨自己沉沦下僚,比如李商隐和杜牧。所以很多士大夫实在受不了这种煎熬,干脆归隐山林,图一个自在逍遥。宋代一位诗人也认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于是托物寓意,为后世留下一首优秀的作品。

古瓦砚

宋代:欧阳修

砖瓦贱微物,得厕笔墨间。

於物用有 宜,不计丑与妍。

金非不为宝,玉岂不为坚。

用之以发墨,不及瓦砾顽。

乃知物虽贱,当用价难攀。

岂惟瓦砾尔,用人从古难。

诗的大意是:砖石瓦砾,本是微贱的物品,却用作石料,置身于笔墨之间。既然它也是一件有用之物,何必计较它的粗丑与美妍。金子不能说不宝贵吧,玉石岂不更加润坚?用这二者来磨墨,反不如这瓦砾方便。可知物品即使微贱,只要有用就价不可禁。岂止瓦砾是这样,自古用人之道,也是非常之难!

这首诗是景祜四年作于夷陵,古瓦砚是欧阳修的友人谢伯初赠送的。谢伯初时任许州法曹,于古铜雀台遗址拾得瓦当,改制成瓦砚寄赠作者。作者宝爱此砚,为此作诗,并借此慨叹古今量才用人之难。这首诗重在说理,以议论为诗的特征很明显,令人感到很新颖。

这首诗层次分明,结构严谨。开篇四句介绍瓦砚的来历,表达自己的惊喜之情。一般送人的礼物都比较尊贵,但欧阳修是一位文学家,喜欢笔墨纸砚,所以朋友就投其所好,送来一个瓦砚。

这件礼物看似“贱微物”,但它又并非平凡之物,因为来自古铜雀台遗址,而且经过朋友的悉心打磨,可谓无比珍贵。厕,这里是指置于、列于的意思。诗人又惊又喜,连声称赞“於物用有宜,不计丑与妍。”可见欧阳修非常懂得这份深情,也进一步引起他的深思。用有 宜,即适宜于某件事情。

中间四句展开议论,作者将金玉与瓦砾进行对比,阐述了自己的观点。“金非不为宝,玉岂不为坚”,金玉都是宝物,也很坚硬,但用其研磨,不仅大材小用,而且是用错地方,根本没有瓦砚效果好。顽,这里比喻粗钝,金玉表面光滑,比不上瓦砾粗糙易磨墨。

最后四句加以拓展,并抒发自己的感慨。“乃知物虽贱,当用价难攀”,诗人认识到事物的贵贱,并不完全取决于市场的价格,而要看其是否适合于所在的环境。就好比一架大飞机价格不菲,运载能力也极其非凡,但在一些山谷沟壑之中,却没有直升飞机实用。

欧阳修又继续思考,“岂惟瓦砾尔,用人从古难。”作者由物及人,人才也如这瓦砾一样,经常不能物尽其用、人尽其才。就像韩愈在《马说》中所写,“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伯乐没有机会遇到千里马,千里马也经常被埋没,欧阳修懂得这一点,所以他经常提拔后进,自己却甘居人后。

欧阳修的这首古诗题材新颖,重在说理,读完立刻为之鼓掌。读完这首诗,大家一定都深有感触。首先,价格不是决定事物价值的唯一因素,经常会有物超所值,或物次价高的情况。普通人有时很难识别,有识之士也是经过认真研究和仔细鉴定,才能做出正确判断。

其次,如果您是人才,或者您发现了珍...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