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谦是中国古代有名的清官,便服一套、瘦马一匹地在官场驰骋,可惜生不逢时,明朝宦官当道、文武相斗,一生受人排挤打击,最后含冤而死,令人叹惋,下面好工具小编就为大家介绍于谦的这首《石灰吟》,从中可见其的清廉正气。
石灰吟古诗原文
石灰吟
于谦 〔明代〕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翻译
石灰石只有经过千万次锤打才能从深山里开采出来,它把熊熊烈火的焚烧当作很平常的一件事。
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甘愿把一身清白留在人世间。
注释
1.千、万:虚词,形容很多。
2.锤:锤打。
3.凿:开凿。
4.若:好像、好似。
5.等闲:平常,轻松。
6.清白:指石灰洁白的本色,又比喻高尚的节操。
7.人间:人世间。
赏析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作者以石灰作比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首句“千锤万凿出深山”是形容开采石灰石很不容易。次句“烈火焚烧”则是指烧炼石灰石,加“若等闲”三字,又使人感到不仅是在写烧炼石灰石,它似乎还象征着志士仁人无论面临着怎样严峻的考验,都从容不迫,视若等闲。第三句“粉身碎骨”极形象地写出将石灰石烧成石灰粉,而“全不怕”三字又使我们联想到其中可能寓有不怕牺牲的精神。至于最后一句“要留清白在人间”,更是作者在直抒情怀,立志要做纯洁清白的人。
于谦为官廉洁正直,曾平反冤狱,救灾赈荒,深受百姓爱戴。明英宗时,瓦剌入侵,明英宗被俘。于谦议立明景帝,亲自率兵固守北京,击退瓦剌,使人民免遭蒙古贵族再次野蛮统治。但英宗复辟后却以“谋逆罪”诬杀了这位民族英雄。这首《石灰吟》可以说是于谦生平和人格的真实写照。
作者简介
于谦(1398年5月13日─1457年2月16日),字廷益,号节庵,杭州府钱塘县人,明朝永乐年进士、名臣。
永乐十九年(1421年),于谦登辛丑科进士。宣德五年(1430年),官至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正统十四年(1449年),土木堡之变,明英宗被瓦剌俘获,他力排南迁之议,坚请固守,官至兵部尚书。天顺元年(1457年),明英宗复辟,于谦被诬陷下狱而冤死。
《明史》称赞其“忠心义烈,与日月争光”,同岳飞、张苍水并称“西湖三杰”。
于谦著有古典诗词集《于忠肃集》流传于世。
拓展阅读
于谦一生都在家里恭恭敬敬地供奉文天祥的遗像和牌位,就像供奉自己于家的祖先一样,甚至比供奉自家的祖先还要虔诚。据传于谦出生前的那个晚上,他的父亲于仁做一个梦,梦见一个绯袍金幞的神对他说:我感动于你们于家对我的供奉,也感动于你们于家一门忠义,所以我文天祥打算转世投胎,来做你们于家的子嗣。
于仁听了这话,大吃一惊,赶快口称逊谢,说不敢当。但梦中那位金神说完转眼就不见了。于仁醒来不久,于谦就出生了。而于仁之所以给孩子起名叫“谦”,就是“以志梦中逊谢之意”。就是说对于文丞相的盛意,他心里还一直惴惴受之不安。
查看更多与“石灰吟古诗原文和翻译”相关的文章
《石灰吟》是明代政治家于谦在十几岁读书时所作得一首诗,相传有一天,他信步走到一座石灰窑前,观看师傅吟们煅烧石灰。只见一堆堆青黑色的山石,经过熊熊的烈火焚烧之后,都变成了白色的石灰。他深有感触,略加思索便写出了这首《石灰吟》,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追求。
诗歌赏析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诗的前两句,写的是石灰从开采到上窑烧制的过程,来说明石灰的特质。
石灰的原料是石灰岩,工人们开采石灰的时候,需要对它进行无数次地敲击。而这个千锤万凿的过程,一方面说,成为有用的石灰,需要经历磨炼。另一方面,指出石灰岩本身是非常坚硬,寓意坚强的品格。
后两句,写石灰即使化成粉末,也毫无畏惧、要把清白留在人间的精神,象征着有志之土无论面对怎样严峻的考验,都能从容不迫。
诗歌句句不离石灰,却又句句在谈论人的人格,一语双关,妙绝。诗人借石灰之口,以石灰的烧炼过程,来比喻自己,不怕烈火焚烧,只想能做清白有用之人,以身报国又有何妨?
这首诗给我们的启示?
这首诗告诉我们的道理是:要想成为品格高尚、有所作为的人,就需要经受一定的磨难,“梅花香自苦寒来”,“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休肤,空乏其身”。
长大后的于谦,是否做到了“要留清白在人间”?
1398年,于谦出生于浙江钱塘县太平里,少年时期即刻苦读书。1421年,考取辛丑科进士,从此踏上仕途。 1430年,任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等地。在地方上做官的时候,屡屡平反冤狱,救灾赈荒,深受百姓的爱戴。
1445年,刚正不阿的于谦,得罪太监王振入狱。
当时太监王振开始掌权,作威作福,肆无忌惮地招权纳贿。百官大臣争相献金求媚。每逢朝会期间,进见王振者,必须献纳白银百两;而于谦每次进京奏事从来都是两手空空,因此得罪了明朝第一代专权太监王振,被投入监狱,判处死刑,关在狱中三个月。后来百姓听说于谦被判处死刑,一时间群民共愤,联名上书。王振便编了个理由给自己下台,说是抓错了人,把该抓起来的那个“于谦”和被关起来的于谦搞错了。
专权太监王振是什么人?
王振原为一个略通经书,满腹经纶的读书人,但是深感考取进士做官荣华富贵太难了,于是便自阉入宫。王振入宫后,宣宗皇帝很喜欢他,便任他为东宫局郎,服侍皇太子也就是后来的英宗皇帝。英宗即位后,王振掌司礼监,以防备大臣罔上为由,开始干涉朝政。1442年,太皇太后死 ,王振勾结内外官僚,大肆揽权,并撤下明太祖留下的禁止宦官干政敕命铁牌,举朝称其为“翁父”。王振擅权七年,家产计有金银六十余库。
1449年瓦剌首领也先,率军南下伐明,王振怂使英宗集结二十万京营御驾亲征。大军离燕京后,兵士乏粮劳顿,八月初大军才至大同,王振得报前线各路溃败,惧不敢战,又令返回。回师至土木堡,被瓦剌军追上,士兵死伤过半,随从大臣有五十余人阵亡。英宗突围不成被俘,王振为将军樊忠所怒杀,史称土木堡之变。...
查看更多与“《石灰吟》古诗的意思是什么?后来的于谦是否做到了要留清白在人间”相关的文章
01原诗
石灰吟
明 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02故事
志向是一个人想要努力变成的样子,有了正确、坚定的志向就有了前进的方向。明朝有一位十分有名的大臣叫于谦,他曾经在外族入侵时,力排众议主张抵抗,几乎凭借一己之力保住了首都北京,还救回了被抓走的皇帝明英宗。成为流芳百世的民族英雄。
于谦从小就树立了一个坚定志向。他十二岁那年,有一次做完了功课,去外面玩。走着走着就来到一座石灰窑前面,他很好奇,从来没见过这种场面。只见,好几个工人师傅把一块块石头放进窑洞里,然后在下面加木炭开始烧那些石头。这些人为什么要烧石头呢?
他去问其中的一个师傅,师傅看他很懂礼貌,就跟他说,“那些放进去的石头是石灰石,这种石头在火中烧上七天,就会变成粉末。”说着师傅指给他看烧好的石灰,都是雪白的粉末。“这些粉末加了水就可以把石头固定在一起,就可以用来盖房子啦。”
于谦听完很有感触,他想这些石灰石不知经过了多少锤子的敲打才从山里被挖出来,然后在这炙热的烈火上要焚烧那么久。“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虽然烧到最后它们都变成了粉末,可是留给这个世界的确实洁白无瑕的样子,“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从此于谦就坚定了一生都要堂堂正正,清清白白的志向,他那种刚正不阿的精神也成为民族精神的典范。
03历史背景
于谦是明代大臣,官至少保,世称于少保。他为人刚正廉洁,诗作多以忧国爱民和表达坚贞节操的内容为主。天顺元年因“谋逆”罪被冤杀,谥曰忠肃,有《于忠肃集》。于谦与岳飞、张煌言并称“西湖三杰”。相传有一天,于谦走到一座石灰窑前,观看师傅们煅烧石灰。只见一堆堆青黑色的山石,经过烈火焚烧之后,都变成了白色的石灰。深有感触,便吟出了《石灰吟》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04常识积累
石灰是一种以氧化钙为主要成分的气硬性无机胶凝材料。是用石灰石、白云石、白垩、贝壳等碳酸钙含量高的产物,经900~1100℃高温煅烧而成。它是人类最早应用的胶凝材料。石灰在土木工程中应用范围很广,在我国还可用在医药方面,具有解毒蚀腐,敛疮止血,杀虫止痒的功效。颜色呈白色或灰白色,其所含杂质成分的差异发生变化,颜色也会随之变化。
05诗句理解
这首诗采用了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字面上是咏石灰,实际借物喻人,托物寄怀,表现了诗人高洁的理想。首句“千锤万凿出深山”形容开采石灰石很不容易,次句“烈火焚烧若等闲”又使人感到不仅是在写烧炼石灰石,它似乎还象征着志士仁人无论面临着怎样严峻的考验,都从容不迫,视若等闲。第三四句形象地写出将石灰石烧成石灰粉也具有不怕牺牲的精神,表明作者立志要纯洁清白做人。
06写作应用
国人历来推崇“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英雄节操,赞扬“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气节,寄情“要留清白在人间”的美德,看重“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格。
与“明朝于谦的《石灰吟》古诗的写作背景是怎样的?有着什么样的故事”相关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