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开国皇帝刘裕怎么起家的?
说起史上的南北朝,必然要说一下宋朝开国皇帝刘裕。他是南方政权的开创者,是汉人自己的政权标志,宋朝的建立,抗衡了北方少数名族拓跋珪建立的北魏王朝,对稳固汉人的中原地位有着强有力的作用。
不同于司马氏吸取曹魏败亡,大肆分封宗亲为藩王的西晋,东晋司马氏从一开始就面临南迁士族和江南本土士族的掣肘。整个东晋一朝,皇权威仪始终未能竖立起来,并不断上演门阀子弟把持朝政的权臣戏码。
420年6月,晋恭帝司马德文被迫禅位,皇位由大将刘裕继承,至此东晋宣告灭亡,刘宋政权正式建立。众所周知,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士族的时代,刘裕出身平民,年轻时就是一介无赖,他为何能在门阀政治中脱颖而出,篡夺晋朝的江山?
刘裕,字德舆,小名寄奴,南北朝时期刘宋王朝开国皇帝,出身名门,是汉高祖刘邦同父异母弟弟楚元王刘交的二十一世孙,史书上称其"雄杰有大度,身长七尺六寸,风骨奇伟",从军后,在平定孙恩的战斗中,刘裕以一敌千,孤身杀退数千名敌军,被后世誉为"武功最高的开国皇帝"。
刘裕出生时,母亲因产疾而死,父亲刘翘不愿请乳母,一度打算将刘裕抛弃,幸亏亲朋好友伸出援助之手,刘裕才得以活命,因此取名"寄奴"。
当时他的家庭十分贫寒,为了维持日常的生计,他在年轻的时候做了不少苦力,如砍柴、耕地、打鱼等,每日都十分劳累,但他自身还有一个坏毛病:喜欢赌博,因为他便饱受附近民众的抨击与讥讽,认为他不过是一个无赖,日后也不会有什么较好的发展。
长大后,参军入伍,骁勇善战、用兵如神,很快就受到重用,此间正值乱世,朝廷动荡不安,几经周折,刘裕掌握朝廷大权,先后废除两位皇帝,自行称帝,建立宋朝。
刘裕在位期间,不断的吸取前人的经验教训。还非常重视学校的教育 因为他从小也没有上过学校,所以他知道知识的重要性,永初三年,下诏:古之建国,教学为先,弘风训世,莫尚于此。这也改善了社会风气,巩固了宋国的统治,同时也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促进了历史的发展。
公元422年,刘裕身体不适,但是没有医生能医治刘裕,在那年的5月份,刘裕就去世了。在当时的时代,刘裕也算是高寿的一个人了。
查看更多与“宋朝开国皇帝刘裕怎么起家的?原来他自身还有这么个坏毛病”相关的文章
公元1141年,在杀害岳飞之后,南宋向金称臣,达成了绍兴和约。然而二十年后,金国单方面撕毁条约,大举南侵。在南宋将士的拼死保卫下,总算是击退了金军,此后,宋高宗重新启动了主战派张浚。在击退金军之后,南宋似乎看到了收复失地的希望。次年,宋高宗退位,改当太上皇。宋孝宗即位后,先是平反岳飞,之后就派张浚发动了北伐战争,史称“隆兴北伐”。宋朝皇帝宋孝宗北伐为什么失败?这次北伐却错过了诸多机会,导致宋军在“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方面全盘皆输,最终造成了北伐的失败。
完颜亮南侵
在绍兴和议后不久,金国大臣兀术病逝,没有了兀术的压制,金熙宗开始越来越残暴,导致了完颜亮直接发动政变杀死了金熙宗。在完颜亮即位后,一改以往政策,对内镇压异己,对外疯狂扩张。
绍兴三十一年,在经过了长期间的准备后,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进攻宋朝。此次南侵完颜亮出动了六十万兵马,举全国之力,大有一举踏破临安之势。从淮河流域到陕西地区,漫长的边境线都是金军的进攻方向。反观南宋,在秦桧当政的十五年里,军事建设几乎一点都没做,对战争的准备严重不足,在一开战就节节败退。
南宋将防区分为了四个部分,吴璘负责西部防区,成闵负责中部防区,刘锜负责东部防区,海防由李宝负责。这四个区域中,东部的进攻最为猛烈,老将刘锜虽然喊出了“取重阳日到京师”的豪言壮语,但疾病缠身的他已不似年轻时那样。刘锜先是从江阴北渡淮河被击退,随后负责左翼的王权弃守庐州。完颜亮兵分两路,自己率领大军抵达长江沿岸的采石,另一路先后攻占了滁州、真州,直逼扬州。刘锜只能放弃扬州,退守瓜州,可瓜州也随即被攻陷,刘琦只好退守镇江,与金兵隔江对峙。
与陆战不同,南宋的水军战斗力优于金国。负责海防的李宝曾是岳飞部下,他擅长水战,曾被岳飞派往从海上突袭登州。李宝得知,完颜亮打算在十月十八日进入钱塘江,直接进攻临安。金军水军虽然势大,但训练不足,多为北方人,并且金军为了防水,使用了很容易燃烧的油布为帆。李宝趁风向有利的情况下,以火箭密集攻击,金军大败。
虽然海战上取得了胜利,但南宋的长江防线濒临失守。当宋高宗得知完颜亮要渡江的消息后,第一个念头竟然是逃跑,好在左相陈康伯阻止了宋高宗的行为,并建议宋高宗亲征,以鼓舞士气。宋高宗估计也是不想在晚年奔波,就命叶义问巡视江淮,虞允文为参谋军事。
当时的南宋防线已经岌岌可危,完颜亮已经在长江沿岸集结了四十万大军,并准备从采石渡江。一旦金军渡江成功,那么南宋的最后一道优势也将失去。而此时南宋在采石的守军群龙无首,王权因为之前的一系列败仗已经被解除兵权,而接替将领李显忠还没有赶到,此时的采石守军就是一片散沙,根本无法抵抗金军的进攻。
虞允文看到情况不好,也不管是否越权指挥,他召集守军,亲自到江滨督战。虞允文将马步军列阵于江岸,又把水师分为五部分,一部驻守中流、两部分别驻守左右两翼,另外两部则埋伏于港内,随时支援。
很快,金军开始大举渡江,...
查看更多与“宋朝皇帝宋孝宗北伐为什么失败?全因在这三个方面没优势”相关的文章
南宋王朝第一任皇帝宋高宗赵构是个有名的卖国皇帝,可是他的接班人孝宗赵昚 (shen同慎,用于人名)却是个胸怀壮志,奋发有为的爱国皇帝。父亲是坚定的投降派,儿子是坚定的抗战派。表面上两人的关系很好,但是彼此志不同、道不合,内心里互相较劲。
靖康之变,徽钦被掳,朝野上下都希望建立一个新的朝廷,推动中兴大业。宗泽等人扶立的赵构虽然德才两方面都很不行,合法性也有问题,许多人还是把宋室中兴的希望寄托在他身上。直到15年后,他和秦桧合谋害死岳飞,有识之士才看清了他这个卖国贼的真面目。只好把希望寄托在他的接班人赵昚身上。
宋朝皇帝宋孝宗是明君吗?
比较而言,赵昚在南宋的9个皇帝之中还算是个拔尖人物,他不仅比较能干,而且比较正直,所作所为,并不令人失望。只可惜他的人生道路坎坷不平,虽然在改革内政、发动北伐两个方面都尽心尽力,做出了不少成绩,最后还是壮志难酬,未偿宿愿。因为他做皇帝一共27年,却有25年生活在赵构的阴影之下。赵构虽然把帝位传给了他,但是还以太上皇的身份在各方面控制着他,老而不死、退而不休。他始终没有真正抓到实权。等到赵构去世,他也到了老年,要想有所作为,可惜时日无多,来不及了。
赵构和赵昚名义上是父子关系,实际上是养父子关系。从表面上看,两人关系不错。赵构从许多赵氏子孙中选择赵昚当了接班人,以后又把他养在宫中20多年,延请名师加以培养,一直到禅位给他。无论从哪一方面来说,赵构都是赵昚的大恩人。赵昚对于这个养父,也能克尽孝道,没有一丝一毫失礼的地方。所以后来人把他谥为孝宗,却也名副其实。不过他们二人之间,既是亲人,又是敌人。因为在一个重大问题上,他们之间的立场、态度都不一样。赵构是坚定的投降派,赵昚是坚定的抗战派。在他们父子相处的几十年中,凡是谈到国家大事,涉及抗金问题,那就难免发生矛盾。虽然表面上总是赵昚认错,无亏于孝道;实际上是矛盾越积越深,互相之间总在打肚皮官司。就在这父子两人大打肚皮官司的过程中,一次又一次地错过了复兴祖国的大好时机,最后是一事无成。
经过多次挑选才登上了帝位
赵昚是宋太祖赵匡胤的七世孙,寿王赵德芳的六世孙,生于秀州(今嘉兴)。赵构原来有个儿子赵穷,后来夭折,他就绝了后。民间传说认为赵构绝后正是赵光义杀害太祖父子三人的报应。赵昚即位后,当时著名史学家李焘在《续资治通鉴长编》一书中有意记录了赵光义谋杀太祖父子三人的蛛丝马迹,让其流传后世。赵昚知道自己是太祖后代,也理解民间一直有同情太祖子孙仇视赵光义的心理,亲自审阅书稿时就对李焘的记载抱支持与认可的态度,让赵光义的劣迹永远流传后世。赵构对此当然有所察觉,但是不便说明,因为他是赵光义的子孙,一旦明说,引起争论,会把赵光义的丑事揭得更多,反为不美。又如赵昚对岳飞非常推崇,在他未成年时,岳飞曾经来见过他,和他有过一次长谈,还引起过赵构的怀疑。岳非被害时,他才十四五岁,心中非常不满。对于赵构,因为是义父,不...
查看更多与“宋朝皇帝宋孝宗是明君吗?他刚开始登上帝位并不容易”相关的文章
宋朝皇帝宋仁宗是昏君吗?
这个问题我觉得可以从他的庙号说起。仁宗去世之后,庙号为“仁宗”。这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仁”为庙号的帝王。
那么“仁”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先来看看宋仁宗的扮演者王凯的理解。王凯先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我心中的宋仁宗,一个是仁,对所有人包括百姓、身边的内侍宫女,还有每天追着他‘骂’的谏官,都怀有仁厚之心;另一个是忍,他是特别孤独的,他没有自己,他所有的感情甚至自己的身体都是国事,在千百双眼睛中生活。”
我觉得王凯很精准地把握到宋仁宗的特点,那就是“仁”。仁宗生性仁厚,对大臣、对宫人、对百姓,确实很仁慈,我举一个例子:据野史笔记记载,成都有一个落魄文人,写了一首很反动的诗歌,鼓吹四川独立,与朝廷对峙,并把诗歌献给了成都太守,太守一看,吓坏了,赶紧报告朝廷。但仁宗皇帝看了诗歌,淡然地说:这不过是落魄文人想要当官罢了,给他一个闲官当当吧。
是不是很仁厚?
不过,如果我们将仁宗的仁仅仅理解成仁慈、仁厚,未免有些浅薄。儒家解释过“仁”的含义:克己复礼谓之仁也。什么是克己复礼?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克制自己的欲念、激情,服从制度的约束。王凯说仁宗皇帝的另一个特点是“忍”,其实这个“忍”就是“仁”的含义之一。
我们来讲几个小故事,通过这几个小故事,可以理解仁宗之仁。
有一次,仁宗皇帝在内苑跟大臣散步谈话,走着走着,几次回头张望,大家都不知皇上的意思。回到宫内,仁宗赶紧交代宫女:“渴死了,快给我倒杯热水。”宫女问道:“官家刚才在外面,为何不喝水,忍着口渴?”仁宗说:“我几次回头张看,都未看到提水的燎子。如果出声询问,只怕那燎子会被问罪,只好忍着口渴而归。”顺便解释一下:燎子,原本是用于烧汤烹茶的炭炉。这里借用来指代司燎炉供应茶水的皇室服务员。
还有一次,早朝,仁宗皇帝上朝,面色很不好看,大臣问:“陛下今日面带倦容,是哪里不舒服吗?”仁宗说:“没事,只是昨晚没有睡好。”大臣有点怀疑,以为皇帝昨夜与嫔妃谈情说爱花了过多的时间,于是进言,陛下请注意保养圣躬,不可沉溺于美色云云。
仁宗大笑说:“卿等想到哪里去了?我只是因为肚子饿,才失眠了。”大臣大惊说:“这这这怎么回事?”仁宗说:“昨晚睡觉时,觉得有些饿了,想吃烤羊排,但寝宫里又没有羊排,因此饿了一宿。”大臣说:“何不叫厨房供应?”仁宗说:“我也想过,可是祖宗法中并无夜供烧羊的先例,如果由我破了例,后世子孙自此仿效,不知每夜会杀几头羊!还是忍点饿算了。”
承平时代,国泰民安,锦衣玉食的皇帝多的是,能自觉克制自己对美食的口腹之欲的君主,却是少见。别说别人,我自己就做不到,每次看到烤羊排都管不住自己的嘴巴。仁宗的忍渴挨饿,既是仁厚,也是忍耐,合起来,就是仁。
对帝王来说,口腹之欲算是小事,更重要的是要克制自己说一不二的权力欲望。仁宗皇帝能不能做到这一点呢?
嘉祐年间,曾有一个官员问仁宗:“今政事无大小,皆决于中书、枢密,陛下一无可否,...
查看更多与“宋朝皇帝宋仁宗是昏君吗?其实我们很难去评价这位皇帝”相关的文章
两宋300余年,期间各种历史角色不断上演着各自的表演,而最后都给后人留下了无限的惋惜与感慨。北宋的灭亡着实令人感到可惜。公元十一世纪是中国历史上精彩绝伦的100年,期间有宋仁宗赵祯,在为42年(1022——1063)、宋英宗赵曙在位五年(1063——1067)、宋神宗赵顼在位19年(1067——1085)、宋哲宗赵煦在位15年(1085——1100)。
这些帝王在中国历史上可是相当有个性的,宋仁宗老实人一个一辈子受够了臣子们的窝囊气,其口头禅是“包爱卿说的对呀,那就照办吧”,而宋英宗是有名的疯子皇帝,其口头禅是“老子就是不想当皇帝,谁爱当谁当,还有就是我亲爹不是赵桢”,宋神宗是北宋皇帝中少有的猛人,其在位期间和王安石这位猛男一拍即合,展开了颇具历史影响的变法运动,其口头禅是“谁敢阻止我变法,我就贬了谁,对了帮我叫一下王爱卿”,宋哲宗是一个狠人,其政治手段雷厉风行,在位期间,对以司马光为首的旧党大臣(元祐党人)充满厌恶。在其真正掌权后,立刻恢复新法重用新党大臣罢免旧党大臣,其口头禅是“我的偶像是我爹”。
那么今天的主角就是宋哲宗赵煦,赵煦十岁登基,由高太后垂帘听政,公元1093年,高太后去世。此时少年皇帝赵煦才真正开始自己的人生表演,直到公元1100年,赵煦真正掌权后,仅七年便早逝了。或许就连他自己都没有想到,正是年轻有活力时,自己便不行了。这从他没有交待后事就可以看出来。我想他是带着自己的满腔抱负离开人世的。如果宋哲宗不死的那么早,我想北宋王朝会是另一副景象,估计也不会有靖康之耻的发生了吧。
一段父子情深的佳话,宋神宗对赵煦的影响
赵煦少年聪慧,深得宋神宗喜爱。宋神宗曾不止一次的在大臣面前盛赞赵煦,并且对赵煦也是关爱有加,或许这在赵煦心里形成了对宋神宗的美好印象,赵煦在心底里暗暗发誓要成为像父亲一样的人。 比如在哲宗继位后,经常使用一张旧桌子,高太后令人换成新的,但哲宗又派人将老桌子抬了回来,高太后不解的问道为何?哲宗应答道“是爹爹用过的”。可见哲宗对父亲的爱有多深。但美好的时光总是短暂的,公元1085年,年仅38岁的宋神宗忽然去世,这对孩童时期的赵煦产生了极大的冲击与影响。赵煦从此以后变得少言寡语,行事低调内敛,但却继承了父亲的遗愿变法图强。或许正是此时,赵煦才开始了自己的蜕变之旅。
少年老成的赵煦
赵煦继位后变得十分阴郁,可能是宋神宗的去世给他带来的打击太大了。 在神宗死后,高太后与一些旧党大臣立即将新法废除,并罢贬新党大臣,使神宗朝的改革成果,一夜间回到以前的老路上。并且更过分的是旧党大臣对神宗皇帝一些过分的批评,对神宗皇帝的品格到政绩做出了全盘否定。这一幕是年幼的赵煦看在眼里并记在了心里,年幼的赵旭对这帮老头儿对自己父亲的污蔑充满厌恶与不满,他们有什么资格如此对待自己的偶像父亲?高太后与旧党大臣深深地伤害了赵煦年幼的感情,这使得原本就沉默寡言...
查看更多与“宋朝时期的宋哲宗是一位明君吗?看看这位皇帝是怎么表演他的人生的”相关的文章
说到宋朝,恐怕大多数人的印象就是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还可以,唯独就是军事实力比较弱,因此,时常被人冠以“弱宋”的称谓,究其原因,与赵匡胤称帝之后,大力推行“重文轻武”的国策是分不开的。
而北宋的覆灭似乎更印证了这一说法,虽然此后宋高宗赵构在南京应天圌府建立了南宋王朝,并未让宋朝就此退出历史舞台,但是从此丢失中原地区,只能偏安江南一隅,依然是宋朝人难以承受之痛。
现在很多人都在为岳飞的遭遇感到愤愤不平,不但痛骂陷害他的奸臣秦桧,包括宋高宗也被人所诟病,确实,如果金人的克星岳飞没有冤死,南宋以后的命运很有可能会改变,甚至重新收复中原地区都不是没有可能的事情,然而,岳飞一死,南宋再也无力北伐中原了。
不过,话说回来,宋朝之所以陷入这样的窘境,北宋最后一位皇帝宋徽宗赵佶难逃其咎,就是因为他重用蔡京、童贯、王黼等一众奸臣,才使得北宋在灭亡的道路上一去不回头,编写《宋史》的史官便曾发出过“宋不立徽宗,金虽强,何衅以伐宋哉”的感慨。
其实,在赵佶登基之前,章惇就说过“端王(赵佶),轻佻,不可以君天下”,可惜的是,这位宰相的话并没有人听,而说到章惇,就不能不提到一手将他提拔起来的宋哲宗赵煦,虽然宋哲宗在一众宋朝皇帝中很没有存在感,但是,他却不折不扣的造就了北宋时期最铁血的时代。
宋哲宗是一个好皇帝吗?
甚至毫不夸张的说,如果不是宋哲宗英年早逝,北宋在很大程度上根本不会灭亡,自然也就不会出现南宋王朝了,也许有的人对这话并不以为然,但是如果你看了宋哲宗在位期间都做过哪些事,恐怕就不会这么说了。
宋哲宗原名赵佣,他本来只是宋神宗的第六个儿子,在他前面还有五个哥哥,可是这五个哥哥相继都过世了,宋神宗病危之际,在宋英宗的皇后高太后的支持下,击败了两位皇叔赵颢、赵頵,被立为太子,并改名为赵煦,等宋神宗一死,年仅九岁的他继承了帝位。
赵煦在位前期,朝政一直把持在高太后的手中,在高太后“垂帘听政”期间,赵煦丝毫没有发言权,而大臣们也因为赵煦年纪太小,什么事都找高太后决定,他们的所作所为让赵煦极度反感。
按理说,到了赵煦十七岁的时候,高太后应该把大权交还给他才对,但是高太后却依然不放权,大臣们也还是视他为无物,这也成为了他亲政之后大力贬斥旧臣的导火索,等到高太后一驾崩,忍耐了很长时间的赵煦终于挥起大棒,将以前这些旧臣收拾了个遍,并启用了很多革新派大臣,这其中就包括章惇。
在革新派大臣的拥簇下,宋哲宗重新恢复了王安石变法中的保甲法、免役法、青苗法等变革手段,自此大量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国力也随之有了很大的起色,当然,宋哲宗的目标并不仅仅于此,他还有更远大的宏景。
如果说,高太后“垂帘听政”期间,宋哲宗无力阻止司马光、范纯仁等一帮旧党瞎折腾,只能眼睁睁的看着他们把宋神宗时代收复的河湟还给了吐蕃人,那么,此时就是他重整河山的大好时机。
此后,宋哲宗不但在军事上重启“河湟之役”,收取了青唐地区,还相继两次发动“平夏城之战”...
查看更多与“宋哲宗是一个好皇帝吗?如果他能多活上几年宋朝就不会衰落”相关的文章
宋哲宗赵煦(1077年1月4日-1100年2月23日),原名赵佣,宋朝第七位皇帝(1085年4月1日-1100年2月23日在位),宋神宗赵顼第六子,母亲为钦成皇后朱氏。
赵煦早年历封均国公、延安郡王。元丰八年(1085年),被立为太子,同年即位,年仅九岁,由祖母太皇太后高氏(高滔滔)垂帘听政。高氏起用司马光等,恢复旧法,史称“元祐更化”。
元祐八年(1093年),高氏去世,赵煦开始亲政。赵煦亲政后,下令绍述并实施元丰新法,罢旧党宰相范纯仁、吕大防等,起用章惇、曾布等新党。在军事上重启河湟之役,收取青唐地区,并发动两次平夏城之战,使西夏臣服。
元符三年(1100年),赵煦病逝,年仅二十四岁,在位十五年。谥号宪元显德钦文睿武齐圣昭孝皇帝,庙号哲宗,葬于永泰陵。
赵佣(后改名赵煦)于熙宁九年十二月七日(1077年1月4日)生于东京开封府(今河南开封),为宋神宗赵顼的第六子,其母为宫嫔朱氏(钦成皇后)。曾加检校太尉、天平军节度使之衔,封均国公。
元丰五年(1082年),赵佣转任开府仪同三司、彰武军节度使,进封延安郡王。
元丰七年(1084年)三月,神宗在集英殿宴请群臣,赵佣侍立在旁,其仪容举止深得群臣肯定,纷纷向神宗祝贺。
元丰八年(1085年)二月,神宗病情日趋恶化,不能处理朝政。当时赵佣才九岁,而神宗的两个同母弟弟赵颢、赵頵却年富力强,论声望、地位和出身,两人中的任何一个都有资格为帝。当时,大臣蔡确和邢恕也有策立二王之意,他们曾想通过高太后的侄子高公绘和高公纪达到目的,但高公绘等予以拒绝。蔡确和邢恕见阴谋难以得逞,便决定拥立赵佣,以夺策立之功,并趁机除掉与蔡确有矛盾的宰相王珪。蔡确在与王珪同去探望神宗时,问王珪对立储之事有何看法。同时,在暗中派开封知府蔡京率杀手埋伏在暗处,只要王珪稍有异议,就将他杀死。王珪素来胆小怕事,但这一次却很有主张,见蔡确相问,王珪便慢吞吞地回答:“皇上有子。”言下之意是要立赵佣。蔡确无法,便只好四处张扬,说他自己有策立大功,却反诬高太后和王珪有废立赵佣之意,此事在后来给他招来大祸。
不仅朝中大臣另有打算,赵颢和赵頵也极为关注选立皇储一事。他们时常去皇宫探视神宗病情。看过神宗后,赵颢还径直去高太后处,试图探听或是谈论些什么。神宗只能“怒目视之”,似乎也察觉到弟弟们的意图。到了神宗弥留之际,赵颢甚至还请求留在神宗身边侍疾。高太后见两位亲王居心叵测,为防万一,便命人关闭宫门,禁止二王出入神宗寝宫,实际上是要他们断了念头。同时,加快了立赵佣为储的步伐,还暗中敕令宦官梁惟简,让他的妻子秘密赶制了一件十岁孩童穿的皇袍,以备不时之需。
同年三月,在大臣们前来觐见时,高太后当众夸赞皇子赵佣性格稳重,聪明伶俐,自神宗病后便一直手抄佛经,为神宗祈福,颇是孝顺,称其已能背诵七卷《论语》,字也写得很漂亮,她还将赵佣所抄佛经传给大臣们看。大臣们齐声称贺,高太后立即命人抱出赵佣,宣...
查看更多与“宋朝皇帝宋哲宗是一位明君吗?他又是怎么当上皇位的”相关的文章
王安石变法的失败和对西夏战争的失利使得宋神宗意志消沉,身体也一天不如一天,公元1085年,宋神宗病情恶化,当时的赵煦才仅仅9岁,主少国疑,宋神宗的病危让其两个弟弟赵颢、赵頵有很大机会继承皇位,无论资历还是年龄,二人均是即位的最佳人选,当时大臣蔡确和邢恕也有立赵颢、赵頵其中一位为皇帝的意思,他们本来联合高太后的侄子达到目的,结果被拒绝。
蔡确和邢恕便见风使舵,及时拥立赵煦为皇帝,并借机铲除异己,而赵颢、赵頵同样想趁乱夺位,他们甚至向高太后提出要求,想日夜守护已经病危的宋神宗,高太后看出二人居心叵测,便让人设法保证宋神宗的安全,并严禁二王进入宋神宗的寝宫,宋神宗听说自己的两位弟弟有要夺位的野心,病不能言,只能怒目而视,高太后为了断绝二王夺位野心,加快立赵煦为皇帝的步伐,提前派人依照赵煦的身材赶制了一件龙袍,预备宋神宗一旦驾崩,便立刻扶赵煦上位。
同时,高太后积极为赵煦造势,大臣上朝觐见时,高太后极力称赞赵煦仁孝,并声称赵煦性格稳重、聪明伶俐,明眼人都明白高太后想要选择赵煦为皇帝,于是齐声赞颂。高太后趁机命人抱出赵煦,立赵煦为皇太子,由于高太后处置得当,这才使得内廷避免了一场流血纷争。
宋朝时期的宋哲宗是一个好皇帝吗?
公元1085年3月,宋神宗驾崩,年仅九岁的赵煦登基为帝,史称宋哲宗,宋哲宗即位后,由于年少无知,大权全部掌握在高太后手中,高太后垂帘听政,所有军国大事都必须经过高太后的同意才能实行,而赵煦则仅仅是个傀儡,文武大臣们也因为赵煦年幼,对其相当轻慢,由于赵煦和御座和高太后的御座相对,大臣们奏事背对赵煦,年幼的赵煦看的最多的就是大臣们的背部和臀部,十分悲催。
赵煦十七岁那年,高太后本该将大权交还给赵煦,但是高太后却丝毫不肯放权,大臣们迫于高太后的威势,亦不敢提出让太后还政,此时的赵煦已有皇权意识,他对高太后和大臣们的做法十分不满,而这也导致了一个足以改变北宋王朝国运的结果:掌握实权后的赵煦大力排斥高太后所亲近的守旧派,而启用改革派旧臣。
高太后虽然不肯放权,但对于赵煦的教育却一刻没有放松,她遍请名师,极力给宋哲宗赵煦灌输宋仁宗的理政思想,对于宋神宗的锐意进取,高太后并不肯定,因此宋神宗的政绩在年幼的赵煦头脑中几乎为零。 高太后虽然关心赵煦的成长,但是无形之中给赵煦造成了极大的心理压力,甚至限制了赵煦某些方面的自由,十七岁的赵煦已经不是一个小孩子了,他有自己的想法和抱负,对于高太后的强制和压迫,他感到了窒息。
更让他难以忍受的是,自己的母亲朱氏性格贤淑温柔,但在高太后眼中,却因其地位低微而备遭冷落和侮辱,公元1085年,朱氏曾护送神宗灵柩前往陵寝,河南知府韩绛跪迎朱氏和神宗灵柩,但高太后闻讯十分愤怒,斥责朱氏:韩绛乃先朝旧臣,你怎么配的起他的跪拜,朱氏无言以对,只能暗自垂泪,赵煦知道此事之后,更是怒不可遏,高太后和赵煦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激化,这也是后来赵煦为何排斥守旧派...
查看更多与“宋朝时期的宋哲宗是一个好皇帝吗?他在位时做了哪些事情呢”相关的文章
有些古老的传统,在如今看起来已经非常少见甚至陌生了。比如说“字辈”,它是指名字中用于表示家族辈份的字,一般都用名字中间的字来表示辈分。目前仍然有一些大家族采取这种方式来起名,比如说孔氏家族,在明代以前,孔子的后裔是没有固定的字辈的。但是明太祖朱元璋赐给孔氏十字作为行辈字,之后又经过历朝的皇帝和政府批准,定下之后的字辈。
明太祖朱元璋,是个讲究人。他对自己后代的名字进行了严格的规定。他首先给自己的每个儿子都制定了一个辈分表,每个表20个字,形成类似一首五言诗的体系。同时,他还给名字的第三个字,规定了偏旁的五行顺序。从朱元璋的孙子开始,平辈之间,除了继承辈分表中间的字,还要用五行的偏旁部首做第三个字。顺序是:木——火——土——金——水。五行的排序从儿子开始,朱元璋的儿子名字是两个字,朱标、朱棣、朱桢、朱杞等都是用五行属木的字。
太子朱标家的辈分表用字是:允文遵祖训,钦武大君胜,顺道宜逢吉,师良善用晟。所以朱标的儿子建文帝是允字辈,名字叫做朱允炆,五行属火。而燕王朱棣家的字辈是:高瞻祁见佑,厚载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简靖迪先猷。因为朱棣当了皇帝,所以明朝当皇帝都是按照这个字辈来命名的。比如朱棣的儿子,明仁宗朱高炽,还有兄弟朱高煦,朱高燧,都是高字辈,第三个字用五行属火的字。而下一代是瞻字辈,五行属土如朱瞻基、朱瞻埈。明朝天启皇帝朱由校和崇祯皇帝朱由检是兄弟俩,由字辈,第三个字,用属木的校和检。而南明的第二位皇帝朱聿键,因为他是唐王的后代,所以名字是按照琼芝弥宇宙,硕器聿琳琚,启龄蒙颂体,嘉历协铭图的字辈排序的。
其实,皇族里面按照字辈命名,还是从宋朝开始的。宋太祖赵匡胤为其后代规定了十三个字辈,同自己的匡字一共十四个字,构成一幅对联“匡德惟从世令子,伯师希与孟由宜”,但是他的皇帝位置传给了弟弟赵光义,所以这一套字辈只传给了自己的子女,却没有用在北宋后来的皇帝上。赵光义家的字辈是“元 允 宗 仲 士 不 善 汝 崇 必 良 友 季 同”。宋朝皇帝都喜欢改名,我们现在看到大部分宋朝皇帝的名字都是单字,比如赵佶、赵恒、赵祯等等,已经看不出来字辈了。不过很多人的原名还是按照字辈来排序的,比如宋真宗——赵元侃——赵恒,宋英宗——赵宗实——赵曙,宋神宗——赵仲针——赵顼。而宋太宗曾经用的名字分别是赵匡义——赵光义——赵炅。到了后来,就开始不太严格,很多皇族宗室的本名也不按照字辈来排序了。值得一提的是,南宋第一个皇帝宋高宗赵构,唯一的儿子早夭,养子赵伯琮继位,改名赵昚。他就是宋太祖的后裔,属于“匡德惟从世令子,伯师希与孟由宜”的伯字辈。
与“明朝和宋朝皇帝的名字怎么取的?名字里面的“字辈”源于哪个朝代”相关的文章
在古代取名字是一件很大的事情 ,特别是皇家贵族都是严格按照祖宗家法来的,但是皇族又有很多子嗣,取名自己这事有马虎不得,所以就出现字不够用了(因为比较严格,所以不也是什么字都能用的),而且寓意也很好,今天咱们先来说说宋朝皇帝的生僻字,宋朝皇帝名字大部分只有一个字,而且不易辨认,据说是为了防止重名,能认全的,那一定是文化人了!快来看看你认识几个吧。
宋神宗赵顼、宋孝宗赵昚、宋度宗赵禥、宋恭帝赵隰、宋端宗赵昰、宋末帝赵昺!这些你能认全吗?
今天咱们就讲一讲这几个字:首先是神宗赵顼(xū),上古的皇帝颛顼也是这个字,“顼”字从玉从页,玉指“玉胜”、“玉冠”;“页”指人头。“玉”和“页”联合起来表示“头戴玉冠者”。“看来天生就是帝王命啊!
然后是孝宗赵昚:这个字是个通假字,在古代就是谨慎的“慎”字,意思也和现在一样,是谨慎的意思!
度宗赵禥:这个又是通假字,你别看他写的挺复杂其实就是琴棋书画的棋,意思也没变!
恭帝赵隰(xí):这个字就有点复杂了,乍一看还挺唬人,这个名字就比较有诗意了,《国风·邶风·简兮》:“山有榛,隰有苓”。出自《诗·山有扶苏》:“山有扶苏,隰有荷华。”。对了,秦始皇的大儿子扶苏也是出自这首诗!
端宗赵昰:这个字和“罡”字比较像,但是读(shì),意思是指“夏”的古字,有“直”的意思,一般用为人名,同“是”!
末帝赵昺( bǐng):这个不是通假字,而且寓意也很好,是阳光普照大地的意思!
与“为什么宋朝皇帝的名字要用生僻字?能认出两个就是文化人”相关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