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_img

董其昌书法

发布时间:2020-06-20
1 董其昌主张书法作品的“书卷气”,将禅宗思想用到书法创作中
董其昌
董其昌书法

董其昌一生创作了大量的书法作品,特别是他以禅论书,对书法的用笔、用墨、结构章法和意境均提出了独到的见解,把质朴无华、平淡自然作为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终于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书法艺术风格。

一、虚和取韵风神超逸

董其昌书法用笔最突出的特点为“虚灵”。在此方面,他有独到的论述:“书法虽贵藏锋,然不得以模糊为藏锋”,“盖以劲利取势,以虚和取韵。颜鲁公所谓如印印泥,如锥画沙是也”。虚包含了丰富的内涵和无穷的意韵。为了达到虚和取韵,他十分强调书者主宰笔的能动性。

他说:“ 作书须提得笔起,不可信笔。盖信笔则其波画皆无力。提得笔起,则一转一束处皆有主宰。转、束二字,书家妙诀也。今人只是笔作主,未尝运笔。”他的作品中没有偃笔和拙滞之笔,转折处均提笔暗转,如作品《楷书周子通书轴》用笔以劲力取势、以虚和取韵,使其作品风神超逸。

二、秀润闲雅潇洒流畅

董其昌非常重视用墨技巧,他将墨分为五种不同的浓淡层次用于书法艺术创作之中。他认为“ 字之巧处在用笔,尤在用墨” “用墨须使有润,不可使其枯燥,尤忌肥,肥则大恶道矣”。董其昌书法作品最突出的特色就是精于用墨,如《草书杜律诗册》用笔苍润兼施,通篇在墨色浓淡枯润的变化中呈现出音乐般的节奏和旋律。

他还喜用枯淡之墨作书,如《草书张旭郎官壁石记卷》和《节临怀素自叙帖卷》墨色丰富,淡而不薄、枯而不浮,精彩地表现出董其昌书法行云流水、无拘无滞的潇洒风神。

三、疏朗空旷意境深邃

董其昌非常重视章法的构成,他曾说:“ 古人论书,以章法为一大事。”“右军《兰亭序》,章法为古今第一,其字皆映带而生,或小或大,随手所如,皆入法则,所以为神品也。”董其昌书法作品的章法疏阔空旷、气度闲雅,如《楷书神仙起居法扇面》、《草书房村夜宿诗扇面》中的字距和行距十分宽阔,黑白对比反差较大,作品萧散沉静,恬淡闲雅。

四、悠远空灵、神秘玄妙的禅境

董其昌把禅宗思想运用到书法艺术创作之中,以“平淡自然”为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把握了意境的本质特征和内涵。所谓“平淡”是在稀少、简淡、朴素中包蕴无穷的意趣,有味外味、韵外韵,让人咀嚼不尽。平淡的实质是自然天真,是真性灵的自然流淌。为此,董其昌极力推崇王羲之、颜真卿和苏轼质朴无华、平淡自然的书作及美学思想。

他说:“ 惟鲁公天真烂漫,姿态横出,深得右军灵和之致,故为宋一代书家渊源。” “东坡诗论书法云:‘天真烂漫是吾师’,此一句丹髓也。”王羲之《兰亭序》和颜真卿《祭侄文稿》皆是草稿,书家本无心创作,却使书作得自然之妙和生动之趣。

五、主张书法作品的“书卷气”

在《画禅室随笔》中记载,董其昌书法有一种淡雅虚静的高远意境,用笔虚、章法疏、用墨淡。董其昌自言: “用墨须使有润,不可使其枯燥,尤忌浓肥,肥则大恶道矣。”董其昌书法的技巧在理论和实践中都有极其特色的创新。

从他所追求的淡秀意韵的审美取向,书法中白大于黑的视觉效果看出他用笔强调虚灵和变化,结字...

查看更多
2 董其昌一生勤于书画自成一体,看看他的传世作品有哪些?
董其昌
董其昌书法作品

无论是艺术上还是学术上,董其昌都是伟大的。他的《画禅室随笔》以及所提出的“南北宗”论,是中国绘画史上的分水岭。而他的书法和绘画风格,则影响了明清数百年。但你无论如何也无法想象,一个在艺术上志趣高远、淡雅深邃的大师,但在现实生活中其人品颇有争议。从分裂的董其昌身上,可以再次反证所谓的“人品书品”论并非绝对真理。

董其昌的书法成就

董其昌在当时书法上有“邢张米董”之称,即把他与临沂邢侗、晋江张瑞图、须天米钟并列;绘画上有“南董北米”之说。他与莫是龙、陈继儒提倡“南北宗”之说,即把“院体”山水画与 “文人画”人为地分为南北两派。

董其昌一生创作的书画作品不可胜数,临仿古人的绘画和诗帖是其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他在《画禅室随笔》中所说的“读万卷书”正是指一个人要想成为艺术家,必须学习传统,学习古人。他从17岁开始学习书法时临写颜真卿的《多宝塔》,22岁学习绘画时师法黄公望,以后又遍学诸家,这种以古人为师的作法八十而不辍,伴其终生。他广泛吸取对唐宋元诸家优长,抉精探微,使其书画取得了超越古人的艺术成就。

董其昌强调以古人为师,但反对单纯机械地模拟蹈袭。随着阅历的增加、思想的成熟,他在继承前人技法时不倚傍他人,而是有选择地取舍,融入自己的创意。他认为如果离开了自己的创意,古人的精神也难以表达,故应以自己独创的形式再现古人的“风神”。凭借自己对古人书画技法得失的深刻体会,他摄取众家之法,按己意运笔挥洒,融合变化,达到了自成家法的化境。

董其昌的山水画大体有两种面貌,一种是水墨或兼用浅绛法,这种面貌的作品比较常见;另一种则是青绿设色,时有出以没骨,比较少见。他十分注重师法古人的传统技法,题材变化较少,但在笔和墨的运用上,有独特的造诣。他的绘画作品,经常是临仿宋元名家的画法,并在题识中加以标榜,虽然处处讲摹古,并不是泥古不化,而是能够脱窠臼,自成风格,其画法特点,在师承古代名家的基础上,以书法的笔墨修养,融会于绘画的皴、擦、点画之中,因而他所作山川树石、烟云流润,柔中有骨力,转折灵变,墨色层次分明,拙中带秀,清隽雅逸。他的画风在当时声望显著,成为“华亭派”的首领。

《论书并书杜甫诗》卷,明,董其昌书。董其昌的书法成就也很高,董的书法以行草书造诣最高,他对自己的楷书,特别是小楷也相当自负。董其昌虽处于赵孟頫、文征明书法盛行的时代,但他的书法并没有一味受这两位书法大师的左右。

他的书法综合了晋、唐、宋、元各家的书风,自成一体,其书风飘逸空灵,风华自足。笔画园劲秀逸,平淡古朴。用笔精到,始终保持正锋,少有偃笔、拙滞之笔;在章法上,字与字、行与行之间,分行布局,疏朗匀称,力追古法。用墨也非常讲究,枯湿浓淡,尽得其妙。书法至董其昌,可以说是集古法之大成,“ 六体”和“八法”在他手下无所不精,在当时已“名闻外国,尺素短札,流布人间,争购宝之。”(《明史·文苑传》)。

一直到清代中期,康熙、乾隆都以董...

查看更多
3 董其昌的书法能在清代成为馆阁体,和时代背景分不开
董其昌
董其昌的书法风格

毫不夸张地讲,我认为董其昌可以称得上是“明代的赵孟頫”了。也就是说,假如他生活在元代,那么他就是赵孟頫。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赵孟頫和董其昌的书法,从本质上来讲,是一样的,那就是他们都是魏晋二王书法体系的传承者和继承者。

一、二王体系

二王体系,顾名思义,就是以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位代表的书法体系。当然,主要是以王羲之的书法成就最为卓越。

王羲之书法体系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据着很重要的书法地位。它不仅是我们理解很多书法家争论的一个突破口,而且就现当代一些书法现象的理解上,我们也是应该从二王书法体系中去寻找答案。

毫不客气的说,如果中国人的思想核心是以儒家为核心、为根基的,那么在中国书法史上,二王就是中国书法史中的“儒家”,其地位不可谓不高。

而二王书法体系之所以能取得这样高的地位,与士大夫阶层的推崇密不可分。

从王羲之家族开始,二王书法就逐渐被历代统治者封为正宗、给予赞赏和认可。不可否认的是,这些赞赏在某种程度上带有浓厚的政治笼络意图。但是它在客观上使得天下士子纷纷效仿,于是,二王书法与中国的士大夫阶层紧密连接,成为了中国士大夫艺术审美底层逻辑中最基础的一环。

典型的例子就是唐太宗时期,他派萧翼计赚兰亭,回来之后,拿到《兰亭序》真迹就分发给诸位大臣,进行临摹学习,这其中包括褚遂良、虞世南、欧阳询等著名的书法大臣,足可以见皇帝对于王羲之的推崇。

而臣子们也把这种赏赐临摹、学习的机会当作是无上荣光,因此,二王书法在士大夫心中就扎下根来了。

这样的极端情况演变到后来,就是明清两代馆阁体书法。明清两代馆阁体书法,实际上主要是以二王和赵孟頫的书法为基本框架,演变而来的,此时馆阁书法作为朝中大臣学习、日常公文书写以及天下学子进京科考的官方标准书体,俨然已经和士大夫阶层融合一体,不可区分了。

有趣的是,关于馆阁体,实际上明清两代是不同的,明代的馆阁体一般又称之为台阁体,台阁体更多的是二王和赵体书法的融汇,但是清代的馆阁体更多的融入了董其昌书法的味道。

而董其昌之所以能够被士子所接受,一来是由于他的书法的确是好,代表了二王帖学书法在明代的传承,但是除此之外,董其昌还是广大士子心中逆袭的人物,这就说来话长了。

二、因书落榜到因书及第——董其昌大起大落的人生

董其昌算是一位比较有才华的人了,但是他的科举之路实际上很不顺畅,前后考了很多次也没有成功,原因就是因为他写的字实在是太丑了,阅卷老师屡屡不让他及第。

但是董其昌早年的字也不算很差,但还是会落榜。原因就是他馆阁体写的不怎么样。虽说科举阅卷人要看士子的书法水平的,但是一般也就看看他写馆阁体的水平,对于他是否真的有书法艺术的天分,实际上是不怎么看重的。

按理说董其昌老老实实的去写馆阁体就好了,第二年接着考。但是董其昌不是一般人,他偏不,既然他书法写的不好,索性,他就把书法好好的学一下,他从二王书法中汲取养料,刻苦学习,终于,他以扎实的书法功底终于考中,成为了明代帝国...

查看更多
4 双重身份的书画大家,对董其昌的评论为何两级分化?
董其昌
董其昌书法特点

在中国书画史上,有这样一位大名鼎鼎,评价却两极分化的人物。他官至高位,精通“六体”、“八法”,乡里之人却恨不得将他千刀万剐,喜欢他的人把他捧到天上去,厌恶他的人则对他恨之入骨。

他,就是董其昌。

“才艺平平,吾尤恨董断送中国画二百余年,罪大恶极。”

——徐悲鸿

“继文、沈之后,为能崛起不凡,独树一帜者,惟董。”

——黄宾虹

董其昌是一个聪明肯学且自尊心极强的人,他在书法上的执意追求,是在受刺激后产生的。17岁时,他与比自己小一岁的家侄董传绪一起参加生员府试,文章更好的他却因书法不佳被置为第二。于是他开始发愤临池,初师颜真卿《多宝塔》,后渐入钟、王;22岁时学画,初以黄公望为师,而后遍学诸家,包括董巨、倪瓒等大师。“摹古”伴其终生,至八十而不辍。

在不断的临摹和总结中,董其昌进入了融会贯通、博采众长的境界。

明末朱谋垔编《画史绘要》评:“董其昌山水树石,烟云流润,神气俱足 ,而处于儒雅之笔,风流蕴籍,为本朝第一”。

深谙古法的董其昌终成一家,形成了“用笔洗练,墨色清淡”的个人风格。

古人留下的画稿、课徒稿极少,名家之稿更是罕见。董其昌留下的《集古树石画稿》正是其中之一。

除开画作,董其昌的书法也始终是后人避不开的话题,其书法以行草书造诣最高,他对自己的楷书也相当自负。他的书法综合了晋、唐、宋、元各家的书风,自成一体,其书风飘逸空灵,风华自足。笔画园劲秀逸,平淡古朴。

董其昌没有留下一部书论专著,但他在实践和研究中得出的心得和主张,散见于其大量的题跋中。他有句名言:“晋人书取韵,唐人书取法,宋人书取意。”这是第一次有人以韵、法、意的概念划定晋、唐、宋三代书法的审美取向。这对后人理解和学习古典书法,起了很好的阐释和引导作用。

既然董其昌的艺术造诣如此高超,为什么会是个口碑两极分化严重的人呢?因为在常规观念中,一个书画家应是清雅的,可董其昌却是个雅淫皆备的奇人。

《明史》评价董其昌“性和易,通禅理”,“终日无俗语”,俨然一个知书达理、与世无争之人,但与其晚年所作所为实在相去甚远。《民抄董宦事实》中记载的董其昌,是个一心交结太监佞臣、到处收受贿赂的势利小人。董其昌做官极其敏感的人,只要一有风吹草动,他便立即辞官回家,随后又因被上级眷顾,再次起用,反复多次,据《民抄董宦事实》所载,他最后几次归乡辞官多少和索贿不成反遭辱有关。

闲赋期间,许多附庸风雅的官僚豪绅和腰缠万贯的商人纷至沓来,请他写字、作画、鉴赏文物,润笔贽礼相当可观。 物质会令人改变,坐拥良田万顷、游船百艘、华屋数百间的董其昌一跃成为松江地区首富。同时,他对钱财和女色的攫取到了无所不用其极的地步。他本人妻妾成群,却还常常招致方士,专情房中术。

明朝16帝,除太祖,建文,崇祯外,其余各帝似乎都有习炼房中术的爱好,习炼房中术并不仅局限与宫廷,譬如名相张居正就曾过量服用丹药以至于最后燥烮暴死。晚年的董其昌也踏上了沉迷女色的道路。

万历四十三年(1...

查看更多
5 书画大师董其昌寓禅喻画,不拘泥于古自成一派
董其昌
董其昌书法

董其昌作品的辨识度比较高,就算是不懂书画鉴定的人,多看几次董其昌的作品,也会对其作品的风格有较大程度的认知。中国传统文化魅力在于讲究和写意,明朝大画家董其昌将中国画的这种哲学发挥到了极致,将中国画的人文之美在方寸之间刻画入微。擅长临摹古人而又不拘泥于古人,是董其昌作品的重要欣赏点。董其昌"南北宗论"对山水画进行的分类,为后世提供了剖析绘画的哲学观念,他以禅喻画提倡文人画,强调画家的道德修养及思想境界,挥毫泼墨之外意境高远,看似不经意其实大有讲究。董其昌(1555—1636),字玄宰,号思白、香光居士,松江华亭(今上海闵行区马桥)人,明代书画家。万历十七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官至南京礼部尚书,卒后谥“文敏”。

董其昌,擅画山水,师法董源、巨然、黄公望、倪瓒,倡“南北宗”论,为“华亭画派”杰出代表,兼有“颜骨赵姿”之美。其画及画论对明末清初画坛影响甚大。提倡用摹古代替创作,又以禅宗的南北派比附绘画,其虽处处讲摹古,但并非泥古不化,而是脱其形式,自成风格。  其作品便是在师法古人的基础上,以书法的笔墨修养,融汇于绘画的皴、擦、点、划之中。既有梅花道人代表作《双松平远图》的气势和轮廓,又能欣赏出赵孟頫圆润苍秀,还能看到黄公望的飘逸舒展。将师法古人又不拘泥于古人的画风推高到极致。

喜作渔父图,有清旷野逸之趣,格调简率遒劲。与黄公望、倪瓒、王蒙合称“元四家”。存世作品有《渔父图》、《双松平远图》、《洞庭渔隐图》等。由于他们生活在江南,表现江南山川,创造了平淡天真、苍茫浑厚的山水画风,恰到好处地表现了山川之气韵,这种气韵正是宋代以后文人画家所梦寐以求的。这幅作品为董其昌仿北宋惠崇的作品,笔致清秀中和,恬静疏旷;用墨明洁隽朗,温敦淡荡;青绿设色,古朴典雅。充分展现出董其昌与原作者惠崇共同的绘画创作思想——寓禅喻画。  

查看更多
6 董其昌:以其生秀淡雅的书法风格独辟蹊径,领一时风骚
董其昌
董其昌的书法风格

董其昌生平:1555年生于中国上海华亭县(今松江);1636年卒于中国

艺术特色:影响力巨大的书法家、画家、艺术理论家和艺术史学家;南派山水文人画的定义者;近于抽象的表现派风格构图

代表作

《仿王叔明(元朝画家王蒙)山水》17世纪初(藏于美国堪萨斯尼尔森-阿特金斯博物馆);

《流云烟树图》17世纪初(藏于美国波士顿博物馆);

《建溪山水》约1620(藏于美国康涅狄格州纽黑文耶鲁大学艺廊)

1279年忽必烈征服中原后进行了长达近一世纪的统治。此前一直占据支配文化地位的士大夫阶层被持续压制。不过,随着明朝取代元朝,汉族的统治得以恢复,文人士大夫群体的势力卷土重来,对经典艺术风格和理论的探索研究也再度兴起。

董其昌生于明朝晚期的官宦之家,但他在仕途上一帆风顺,被提拔得很快,最终官至太子太保。他的书法得到广泛认同,被视为“大家”,但他在艺术理论方面的影响最为深远。很大程度上,正是由于他的理论著述,中国山水画被归集分类为北宗与南派风格——至今也仍然如此区分。文人画的概念也是由他定义的。

南派山水画简洁、抒情、主观化,与北宗的壮阔雄浑、不辞辛劳的自然写实构成反差。令人疑惑的是,董其昌所做的这种南北划分更多的是基于他对禅宗佛教的理解,而非实际的地理区域差异。他谴责教条的学院派画风,倡导以一种直觉的、更本真的方式去绘画。不过,讽刺的是,他的画作通常都缺乏自然生发的气息,更多的只是绘画技法的展示。随着年岁渐长,他看上去已然放松。在他最好的作品中,粗放、大胆而散漫的笔触将自然形态加以表现化的提纯,改造为近乎抽象的空间造型,并以淡雅的彩色泼墨来柔化统一构图。

关于董其昌的争议颇多。近年来,有关他的绘画成就,包括那些支撑这些作品。产生深远影响的艺术理论和信条,又再次引发诸多争论。

艺术影响

董其昌是中国书法史上颇有影响的书法家之一,其书法风格与书学理论对后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赵孟頫妩媚圆熟的“松雪体”称雄书坛数百年后,董其昌以其生秀淡雅的风格,独辟蹊径,自立一宗,亦领一时风骚,以致“片楮单牍,人争宝之”。在中国美术史上地位十分重要,他针对中国传统文人画创作所提出的“南北宗”论对后世影响很大,成为之后近300余年文人画创作的主要指导思想。

虽然董其昌"南北宗论"对山水画进行的分类,为后世提供了剖析绘画的哲学观念,他以禅喻画提倡文人画,强调画家的道德修养及思想境界,对中国画的发展产生了消极的影响。但是"南北宗论"同时也助长了绘画上的宗派之争,存在着明显的负面影响。

明朝著名画家蓝瑛、王鉴、袁枢等拜其为师,蓝瑛的著名作品如《白云红树图》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袁枢的作品《平泉十石图》收藏于广东省博物馆,《松溪泛舟图》于2013年9月17日在北京嘉德拍卖会上出现。

人物评价

《画史绘要》:董其昌山水树石,烟云流润,神气俱足,而处于儒雅之笔,风流蕴籍,为本朝第一。

《明史》:性和易...

查看更多
7 大书法家董其昌书法兼有“颜骨赵姿”之美,其人品到底怎么样?
书法家董其昌
董其昌

董其昌是大书法家,这几乎不用置疑

董其昌(1555-1636),字玄宰,号思白、香光居士。松江华亭(今上海)人,明代书法家、画家,擅画山水,师法董源、巨然、黄公望、倪瓒,笔致清秀中和,恬静疏旷;用墨明洁隽朗,温敦淡荡。书法兼有“颜骨赵姿”之美。其画及画论对明末清初画坛影响甚大。书法出入晋唐,自成一格,能诗文。说是大宗匠,一点不为过啊。

但今天要说的是他犯的错事儿。而这个错事,几至关乎人品、文品,因此值得一提。

有一件书法作品叫《庾信诗》,狂草体,最早的时候有人题字说这是谢灵运(小名客儿,史称谢客)的书法,明代人丰坊专门对这件书法作品进行了考证,并把考证的结果书写在《庾信诗》的末尾,考证证据很清楚说,这不是谢灵运的作品,理由是谢灵运是生于385年,死于433年,而庾信是生于513年,死于581年,一个生于前代的人,不可能书写后世人的诗歌,这是非常清楚的考证。但是丰坊并没有考证出来这件书法作品是谁写的,仍然存疑。

后来董其昌见到这册书法,认为狂草始于张旭,于是直接指定这本书法是张旭之迹,由生卒年岁看,这当然没有问题,张旭是唐代人,书写前人的诗歌当然不成问题。

可是事情并没有因此结束,董其昌后来自己的《戏鸿堂帖》时,把这个帖子刻入,并且在后面加了跋文,跋中说这个书法丰枋“持谢书之说甚坚”,意思就是说,丰坊坚定地认为这个帖子是谢灵运所书。董其昌则终于辨明了这是张旭的书法,因此,对于这个书法来说,是有再造之功的。

董其昌的这种做法,显然是错误的,是歪曲史实的。启功老人在他的《论书绝句》第五十六首记载了这件事,算是狠狠批了一番董其昌的做法。我们来看原诗:

谢客先书庾信诗,早悬明鉴考功辞。腾诬攘善鸿堂帖,枉费千思与万思。

诗里有典故,因此,逐句看一下。

第一句,谢客,谢灵运有个小名叫客儿,因此后人称谢灵运为谢客。先书庾信诗,指在庾信之前就写下庾信的诗,前人写后人的诗,这本来就是不可能的事儿。

第二句,早悬明鉴,很早就有明确的鉴定。考功,指丰坊,明代人,因为曾经做过礼部考功员外郎,因此,这里以考功替代人名。辞,说法,鉴定语。

第三句,腾诬攘善,宣扬错误观点,排挤正确的好的说法。鸿堂帖,指的是董其昌刻的《戏鸿堂帖》。

第四句,枉费千思与万思。这里有个典故,当然,这个事儿至今还有争论,权当故事听啊。民间有一传说称董其昌妻妾较多,按照传本《黑白传》的说法,六十岁出头的董其昌看中了陆绍芳佃户的女儿绿英,于是他的儿子董祖常带了人强抢绿英给老子做小妾。陆绍芳当然愤怒,于是在四乡八里逢人便讲,遇人就说,认大家给评理,后来就有人编了个评书故事,题目就叫《黑白传》,原因是董其昌号思白,另一个主角人物是陆绍芳,源于陆本人面黑身长。评书艺人到处传唱,董其昌知道后大为羞恼,以为这是一位叫范昶的人捣的鬼,去找范昶算账,可是范昶并不承认,跑到城隍庙里向神灵起誓,为自己辩白。结果不久范昶恰巧就生暴病死了,于是范母董其昌家逼的,...

查看更多
推荐栏目
back_img
功能直达
热门应用
学习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