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_img

陶渊明著名的代表作《桃花源记》写了什么?表达了诗人对什么的向往

2020-07-24 陶渊明的诗 陶渊明代表作 陶渊明的作品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不但读来甚美,还反映了东晋的社会现象,在一个污浊的世界里,陶渊明为大家创造了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自给自足的理想境界,如“世界大同说”一样,“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只是这种思想提前了一点,与后来的“世界大同”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桃花源记(节选)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通过对桃花源地方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本文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以及对现实生活的不满。陶渊明作诗,擅长白描,文体省净,语出自然。他笔下的散文《桃花源记》,也具有这样的艺术风格。全文以武陵渔人的行踪为线索,像小说一样描述溪行捕鱼、桃源仙境和重寻迷路三段故事。

第一段以“忘”、“忽逢”、“甚异”、“欲穷”四个相承续的词语生动揭示出了武陵渔人一连串的心理活动。“忘”字写其一心捕鱼,无意计路程远近,又暗示其所行已远。“忽逢”与“甚异”相照应,既写其意外见到桃花林的惊异神情,又突出桃花林的绝美。“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两句,乃写景妙笔,色彩绚丽,景色优美。

第二段先以数语描述发现仙境的经过。“林尽水源,便得一山”,点明已至幽迥之地;“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暗示此地定非寻常去处。及至通过小口狭道写到“豁然开朗”,又有了些柳暗花明的韵致。进入桃源仙境之后,先将土地、屋舍、良田、美池、桑竹、阡陌、鸡鸣犬吠诸景一一写来,后由远而近,由景及人,描述桃源人物的往来种作、衣着装束,以及怡然自乐的生活。最后写桃源人见到渔人的情景,由“大惊”而“问所从来”,由热情款待到临别叮嘱,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

第三段先写渔人返回途中“处处志之”,暗示其有意再来。“诣太守,说如此”,写其违背了桃源人“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叮嘱。太守遣人随往的“不复得路”和刘子骥的规往不果,都既明写仙境难寻,又暗写桃源人不愿“外人”重来。对桃源仙境,世俗之人寻访无着也就不再问津了。

而陶渊明自己,却从来没有停止过对这样的桃源仙境的追求。在《桃花源诗》的结尾处,他就剖露了“愿言蹑轻风,高举寻吾契”的心愿。陶渊明以桃花源人为志趣相合的契友,热切期望与之共同生活于桃花源中。

总而言之,陶渊明的创作在当时背景下,完全反映了人们渴望和平与安定,过上一种有秩序生活的向往,正因为生活艰难,秩序缺失,所以这些东西才显得弥足珍贵。陶渊明自己本人也是个农民,生活曾经一度穷困,深知农民的不易与艰难,他的桃花源记实际上是代表底层普通百姓的一种发声。


上一篇 : 玄奘西游去了多少个国家?这些国家分别是哪几个
下一篇 : 刘彻的皇后一个郁郁而终一个自杀身亡,刘彻最爱的人到底是谁?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为您推荐

热门搜索
back_img
back_img
功能直达
分享
反馈
热门应用
学习教育
好工具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