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_img

注释附翻译

发布时间:2024-02-24
1 上之回原文及注释(附翻译)
上之回
上之回加翻译
原文及注释

《上之回》是由李贺所创作的,这首诗一连用了八句三字句,音韵急促,一气流贯,表达极度欣悦的心情。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上之回》的译文及鉴赏,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上之回》原文

唐代:李贺

上之回,大旗喜。

悬红云,挞凤尾。

剑匣破,舞蛟龙。

蚩尤死,鼓逢逢。

天高庆雷齐坠地。

地无惊烟海千里。

《上之回》译文

皇帝胜利归来,大旗欢舞招展。

红旗如云片连片,旗端羽饰随风卷。

宝剑破匣腾空起,恰如蛟龙舞蹁跹。

黄帝凯旋蚩尤死,战鼓咚咚声震天。

高天雷声欢庆,祥云笼盖大地。

地上无烽烟,海内千里庆胜利。

《上之回》注释

①上之回:系乐府旧题,汉乐府《铙歌》曲之一。此指天子返回京师。

②大旗喜:用拟人化的手法,写皇帝的胜利使军旗也欢欣飘扬。

③红云:指红色的大旗连成一片,状如云霞。

④挞(tà)凤尾:指风吹旌旗,翩翩拂击旗端羽毛。凤尾:旗上的羽饰。

⑤剑匣破:据《拾遗记》载,传说上古帝王颛项有把宝剑,常在匣中发出虎啸龙吟般的鸣声。如有敌兵来犯,剑会自动破匣腾空,飞去杀敌。

⑥舞蛟龙:比喻宝剑飞舞的情景。

⑦蚩(chī)尤:传说中古代南方少数民族首领,曾发动叛乱,后被黄帝擒杀。

⑧逢(péng)逢:鼓声。

⑨庆雷:欢声雷动。一作“庆云”。庆云即五色云彩,古人以为祥瑞之气。堕地:意思是笼罩大地。

⑩惊烟:报警的烽火。海:海内,指全国。这句谓中国大地战争平息,四海之内处处安宁。

《上之回》创作背景

此诗约作于唐宪宗元和元年(806年)十月。元和年间,对藩镇多次用兵,取得了一些胜利。如元和元年平定反叛的刘辟,元和二年剿灭镇海节度使李锜。这些对藩镇战争的胜利、对人民是个鼓舞,使元和年间出现史家所说的“中兴”现象。李贺从这些胜利中受到鼓舞,所以写了这首颂诗。

《上之回》赏析

李贺很少写欢庆的诗。他所处的社会本来就很少值得喜庆的事,满目疮痍,叫人喜不起来;另外诗人遭际坎坷,他也很少有欢乐的时候;再加上诗人性格内向,比较悲观。这种种原因,都使得李贺的作品中很少歌颂欢乐、抒发愉快情感的诗歌。这首《上之回》却是一首欢庆胜利的颂歌。

这首诗一连用了八句三字句,音韵急促,一气流贯,表达极度欣悦的心情。

“上之回,大旗喜。悬红云,挞凤尾”前四句通过写景突出喜庆的景象。用“喜”字来形容红旗飘扬,使红旗染上了情感的色彩。到处是红旗、好似是悬在天上的红云,红旗上的凤尾相互拍打着。这真像是一片旗的海洋。诗一开始就把读者带进了一个被红旗包围着的喜庆的境地里。

“剑匣破”四句,追述胜利的经过。诗人在这四句中用了两个典故,只用了十二个字写出了这次战斗的历程,语言十分精炼。宝剑冲破剑匣,如蛟龙腾飞起舞,杀向敌人,用以形容朝廷军队的威武神速,写出了军队的不可抵挡的气势。读着这两句,好像看到朝廷的军队所向披靡,摧枯拉朽地打击着敌人。敌人被歼,叛乱平定,到处是一片庆祝胜利的鼓声。用“蚩龙”这一典故十分确切地表达了诗人的感情以及喜悦的心境。

这八句短促的三字句,既把场面、战斗经过...

查看更多
2 渌水曲原文及注释(附翻译)
原文及注释
渌水曲原文
渌水曲附翻译

《渌水曲》是由李白所创作的,此诗描写的是一幅迷人的胜似春光的秋景。首句写景,诗人就其所见先写渌水,南湖的水碧绿澄彻,一至映衬得秋月更明。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渌水曲》的译文及鉴赏,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渌水曲》原文

唐代:李白

渌水明秋月,南湖采白蘋。

荷花娇欲语,愁杀荡舟人。

《渌水曲》注释

渌(lù)水曲:古乐府曲名。渌水:即绿水,清澈的水。

明秋月:在秋夜的月亮下发光。“明”字是形容词用如动词。月:一作“日”。

南湖:即洞庭湖。白蘋:一种水生植物,又称“四叶菜”“田字草”,是多年生浅水草本,根茎在泥中,叶子浮在水面之上。

欲语:好像要说话。

愁杀:即“愁煞”,愁得不堪忍受的意思。杀:用在动词后,表示极度。荡舟人:这里指思念丈夫的女子。《史记·齐太公世家》:“桓公与夫人蔡姬戏舟中。蔡姬习水,荡公,公惧,止之,不止,出船,怒,归蔡姬,弗绝。”

《渌水曲》译文

清澈的湖水在皎洁月光的映照下波光粼粼,南边的湖面上,一位美丽的姑娘正在月光下采撷着白蘋。

含苞待放的荷花简直就象一位娇媚多情的少女欲语还休,让人不免神魂摇荡,无限哀婉惆怅起来。

《渌水曲》鉴赏

此诗描写的是一幅迷人的胜似春光的秋景。首句写景,诗人就其所见先写渌水,南湖的水碧绿澄彻,一至映衬得秋月更明。一个“明”字,写出南湖秋月之光洁可爱。次句叙事,言女子采白苹。三、四两句构思别致精巧,“荷花”不仅“娇”而且“欲语”,不特“欲语”而且十分媚人,一至使荡舟采苹的姑娘对她产生妒意。这两句诗,选词甚妙,设境奇绝,把荷花写活了,把境界写活了。末两句诗写出典型的南方秋景,不仅无肃杀之气,无萧条之感,而且生气勃勃,胜似春日;从景色的描写,表现出诗人愉悦的情绪。

对此诗的理解,也有人认为是写一位男子在劳作中对爱人的思念。按这样理解,这首诗就与《诗经》开篇《国风·周南·关雎》极为相似,它们都选择了渌水荡舟的背景。不过《关雎》中或愁或思,或得或喜,都溢于言表;而这首《渌水曲》虽也直言“愁杀”,但语气隐忍克制,如雾里看花,热泪欲零还住。《关雎》中由思而愁,由得而喜,情节十分完整,意态高雅,从容而颇具富贵气象;而《渌水曲》则似唯有无边愁怨,不着际涯,正是抉择其寂寞凄凉之状。《关雎》中,哀止于“反侧”;《渌水曲》中,心含悲凄仍不忘劳作,都可谓哀而不伤。

《渌水曲》创作背景

这首诗主要写月夜劳作之事,具体创作时间不详。王琦《李太白年谱》、詹鍈《李白诗文系年》、裴斐《李白年谱简编》均不提此诗作年。

《渌水曲》赏析

此诗描写的是一幅迷人的胜似春光的秋景。首句写景,诗人就其所见先写渌水,南湖的水碧绿澄彻,一至映衬得秋月更明。次句叙事,言女子采白蘋。三、四两句构思别致精巧,“荷花”不仅“娇”而且“欲语”,不特“欲语”而且十分媚人,一至使荡舟采蘋的姑娘对她产生妒意。末两句诗写出典型的南方秋景,不仅无肃杀之气,无萧条之感,而且生气勃勃,胜似春日;从景色的描写,表现出诗人愉悦的...

查看更多
3 送无可上人原文及注释(附翻译)
原文及注释
送无可上人原文
送无可上人附翻译

《送无可上人》是由贾岛所创作的,在这首诗中,作者表达了他对尘世的厌恶和对佛门清静的向往,以及他对堂弟的留恋之情。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送无可上人》的译文及鉴赏,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送无可上人》原文

唐代:贾岛

圭峰霁色新,送此草堂人。

麈尾同离寺,蛩鸣暂别亲。

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

终有烟霞约,天台作近邻。

《送无可上人》注释

无可:僧人,本姓贾,范阳(今河北涿县)人,贾岛堂弟。诗名与贾岛齐。

上人:佛教称具备德智善行的人为上人。

圭(guī)峰:山峰名。位于陕西南鄂县东南紫阁峰东,与重云寺相对,其形如圭,故名。下有草堂寺,寺东又有小圭峰。

霁(jì)色:雨后天空晴朗的蓝色。

草堂:寺名。

麈(zhǔ):古书上指鹿一类的动物,其尾可做拂尘。

蛩(qióng):蟋蟀。

潭底影:潭水中的倒影。

.数息:多次休息。

树边身:倚在树上的身体。

烟霞:云雾之气,也指山水胜景。

天台:山名。在浙江省天台县北,为仙霞岭脉之东支。

《送无可上人》译文

雨后初晴,圭峰上蔚蓝天空格外新鲜,我们为草堂寺无可上人送行。

在蛩鸣的秋天,他带着麈尾,离开了寺院,暂别了亲人。

潭水中倒映着他独行的身影,他多次身倚树边休息。

最终他应烟霞之约,把天台山作为近邻。

《送无可上人》赏析

在秋雨初晴的时候,诗人送其从弟至天台问道。“蛩鸣”承“霁色新”,见出雨后之情形,“同离寺”则接次句而来。三、四句承上启下,一写送,一写别,由此过渡到“独行”二句。“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为历来传诵的名句。上句写出堂弟孤寂地行走于潭边,清澈的潭水映出他孤独的身影,在形影相吊的意境中给人以一种寂寞感;后一句写堂弟沿途的疲惫,致使他不断地靠在树边休息,这又在寂寞之中增添了无家可依的悲苦。诗句对偶工巧,造语自然奇特,意境幽冷奇峭。这两句,是贾岛生平得意之语,自注道:“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表面上看,这两句承上离别而来,写自己的孤独。由于从弟离去,在潭边行走,只有水底影子相随;几次歇息下来,也只有树木相伴,而从深层次来看,此联又体观了对佛禅的领悟。独行潭边,潭上之人与潭底之影,是一是二,非一非二,亦一亦二,不免使人想到洞山良价看到潭底之影而豁然开悟的事迹。而在树旁歇息,不过是色身而已。那么,离别之事不须看得太重。但禅家讲纳于境而不滞于境,到底未能泯灭心中的感情,所以最后说:“终有烟霞约,天台作近邻。”

在这首诗中,作者表达了他对尘世的厌恶和对佛门清静的向往,以及他对堂弟的留恋之情。首联写明送别地点、对象及景色,颔联写送别情景,以具有代表性的事物,写离别,写气氛,烘托情感。颈联突出写别后诗人孤寂的外部形象和清冷的内在感受,是贾诗本色。尾联写别后相思意。诗层次清晰,写出送别全过程,语言质朴自然,抒情达意深挚浓郁,确可称为“平淡”。“独行”二句虽不一定“三年得”,但刻划人物心理状态却极为真切。

《送无可上人》创作背景

某一次的应试贾岛落第,与无...

查看更多
4 诉衷情·永夜抛人何处去原文及注释(附翻译)
原文及注释
诉衷情·永夜抛人何处去
诉衷情·永夜抛人何处去原文

这首词通过女主人公口语式的内心独白,揭示了作为一个闺中弱女子被负心人所折磨而带来的心灵创伤,表现了旧社会情爱悲剧的一个方面。

原文

唐代:顾夐

永夜抛人何处去?绝来音。香阁掩,眉敛,月将沉。

争忍不相寻?怨孤衾。换我心,为你心,始知相忆深。

译文及注释

注释

诉衷情:唐教坊曲名。因毛文锡词句有“桃花流水漾纵横”,又名《桃花水》;因顾夐本词,又名《怨孤衾》。

永夜:长夜。

眉敛:指皱眉愁苦之状。

争忍:怎忍。

孤衾:喻独宿。

译文

漫漫长夜你撇下我远走到哪里?没有一点音讯。香阁门儿关上,眉儿紧紧皱起,月亮就要西沉。

怎么忍心不把你追寻?怨恨这孤眠独寝。只有换我的心,变作你的心,你才会知道这相思有多么深。

鉴赏

这首词通过女主人公口语式的内心独白,揭示了作为一个闺中弱女子被负心人所折磨而带来的心灵创伤,表现了旧社会情爱悲剧的一个方面。主人公怨中有爱,爱怨兼发,心情复杂。作品在艺术构思与表现手法上甚见匠心,深得后代词评家的赞赏。

这是一首单调小令。开头五句,奏的是感情音响的主旋律——怨。“永夜”两句,就悬想负心人行踪着笔。“长夜漫漫,负心人啊,你抛下我到哪里去了?”自问还复自答:“音信已绝,奈何!”着一“绝”字,点出薄悻者之寡信绝情。“香阁掩”三句,就闺中人己方情况着笔,从环境描写(闺门紧闭)、表情描写(眉头紧皱)、时间推移(斜月将落、长夜将尽)这三个方面,写出了终宵坐候之难耐。这两笔归结到一点——对薄悻者之怨。

“争忍”句以下写心池又起新澜。“争忍”两句是第一个浪头,特点是思之不已,爱怨兼发。“叫我怎忍心不苦苦追寻啊?”这一句心灵独白,表明她怨中有爱,情丝难解。但稍加推究,闺门紧闭,室内一目了然,无物可寻。“寻”这一动作,正好显示她已陷于身难自主迷离恍惚的精神状态。等到她头脑稍为清醒,又得面对令人心碎的现实——孤衾独处,因而“怨”字又重上心头。“换我心”三句是第二个浪头,特点是情之所钟,忽发痴语。清王士禛《花草蒙拾》曾指出:“顾太尉‘换我心,为你心,始知相忆深’,自是透骨情语。徐山民‘妾心移得在君心,方知人恨深’全袭此。”徐山民句中之“移”字,倒也深得顾词“换”字之真谛。换心者,移心之谓也。主人公是多么希望把自己的一颗心移置在对方的心腔里,以取得对方对自己思念之深的理解啊。就事论事,移心之说似属无理,而主人公发此痴想,却正好显示其爱之深,其情之真,此即所谓“无理而有情”。当然尽管如此,主人公的悲剧命运将是难以避免的。这一点,明汤显祖在《花间集》评本中曾一语道破:“若到换心田地,换与他也未必好。”但作品的思想倾向性却十分明朗,同情完全放在被折磨被损害的弱女子这一边,这也就从侧面鞭挞了薄悻之徒。

顾夐此词,以善作情语著称。近人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曾把此词作为“有专作情语而绝妙者”的显例之一,并且说:“此等词,求之古今人词中,曾不多见。”足见评价之高。

赏析

《诉衷情·永夜抛人何处去》是情人怨恋相思之词。此...

查看更多
5 思吴江歌原文和注释(附翻译)
原文和注释
思吴江歌
思吴江歌原文

在平凡的学习生活当中,大家应该都接触过很多古诗吧,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张翰《思吴江歌》古诗,欢迎阅读!

作品原文

秋风起兮木叶飞,吴江水兮鲈鱼肥。

三千里兮家未归,恨难禁兮仰天悲。

作品注释

①木叶:树叶。

②鲈鱼:即桂花鱼,古名银鲈、玉花鲈。体侧扁,巨口细鳞,身有桂花色纹,肉肥嫩鲜美。

作品译文

秋风起,树叶飞,吴江的鲈鱼鲜又肥。离家三千里,想回未能回。思念家乡的愁和恨,怎么也压抑不住,只能向天悲叹!

创作背景

“八王之乱”初起,齐王对他有笼络之意,他就更感到不可久留了,“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这首诗当是思归时即兴吟成。即命仆人起驾返家,经过《晋书·张翰传》、《世说新语·识鉴》等书籍的传播,对中国文士的思想、生活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作品简介

《思吴江歌》是西晋诗人张翰创作的七言诗。此诗通过对作者对于秋天的到来,想起故乡的秋景和鲈鱼的肥美等,来表达了作者思归之情。

查看更多
6 客中作原文及注释(附翻译)
原文及注释
客中作原文
客中作附翻译

文字像精灵,只要你用好它,它就会产生让你意想不到的效果。所以无论我们说话还是作文,都要运用好文字。只要你能准确灵活的用好它,它就会让你的语言焕发出活力和光彩。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李白《客中作》原文和译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原文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注释

兰陵:地名。

但使:只要。  郁金香:一种香草,古人用它来泡酒。

琥珀:一种化石,色泽晶莹。这里形容美酒色泽如琥珀。

译文

兰陵出产的美酒,透着醇浓的郁金的.芬芳,盛在玉碗里看上去犹如琥珀般晶莹。只要主人同我一道尽兴畅饮,一醉方休,我管它这里是故乡还是异乡呢!

创作背景

李白于天宝初年(注:天宝年间为742年——756年)长安之行以后,移家东鲁。这首诗作于东鲁兰陵,而以兰陵为“客中”,则应为诗人入京前(开元年间)的作品。在繁荣的社会背景中,李白更是重友情,嗜美酒,爱游历祖国的河山景致。这些,在他的心中都充满了美丽。这首诗表现了李白豪放不羁的个性和盛唐的繁荣景象。

作品鉴赏

此诗前两句以轻快、幽美的笔调,歌颂了兰陵美酒。第一句从酒的质量来赞美酒,第二句进一步从酒器、酒的色彩烘托出酒的`可爱。后两句说因美酒而流连忘返,乃直抒胸臆之语,含义深长,耐人寻味。全诗语意新奇,形象洒脱,一反游子羁旅乡愁的古诗文传统,抒写了身虽为客却乐而不觉身在他乡的乐观情感,充分表现了李白豪迈不羁的个性和李诗豪放飘逸的特色,并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盛唐时期的时代气氛。

抒写离别之悲、他乡作客之愁,是古代诗歌创作中一个很普遍的主题。然而这首诗虽题为客中作,抒写的却是作者的另一种感受。“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兰陵,点出作客之地,但把它和美酒联系起来,便一扫令诗人沮丧的外乡异地凄楚情绪,而带有一种使诗人迷恋的感情色彩了。著名的兰陵美酒,是用郁金香加工浸制,带着醇浓的香味,又是盛在晶莹润泽的玉碗里,看上去犹如琥珀一样光艳。诗人面对美酒,流露出了愉悦兴奋之情。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这两句诗,既在人意中,又出人意外。说在人意中,因为它符合前面描写和感情发展的自然趋向;说出人意外,是因为“客中作”这样一个似乎是暗示要写客愁的题目,在李白笔下,完全是另一种表现。这样诗就显得特别耐人寻味。诗人并非没有意识到是在他乡,当然也并非丝毫不想念故乡。但是,这些都在兰陵美酒面前被冲淡了。一种流连忘返的情绪,甚至乐于在客中、乐于在朋友面前尽情欢醉的情绪完全支配了他。由身在客中,发展到乐而不觉这个地方是他乡,正是这首诗不同于一般羁旅之作的地方。

全诗语奇意也奇,形象潇洒飘逸,充分表现了李白豪放不羁的个性,并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盛唐时期的时代气氛。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人民疾...

查看更多
7 骤雨打新荷原文及注释(附翻译)
原文及注释
骤雨打新荷
骤雨打新荷原文

亲,你读过元问好的曲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骤雨打新荷》原文及翻译”,欢迎参阅。内容仅供参考,了解更多关于国学经典的内容,请关注本网站。

原文

绿叶阴浓,遍池亭水阁,遍趁凉多。海榴初绽,妖艳喷香罗。老燕携雏弄语,有高柳鸣蝉相和。骤雨过,珍珠乱糁,打遍新荷。

人生有几,念良辰美景,一梦初过。穷通前定,何用苦张罗。命友邀宾玩赏,对芳尊浅酌低歌。且酩酊,任他两轮日月,来往如梭。

注释

1.海榴:即石榴。

2.糁(san三声或shen一声):撒落。

3.几:几许,此处指多长时间。

4.穷通前定:意为失意得意命运的好坏由前生而定。

5.命友:邀请朋友。

6.芳尊:美酒。尊,即樽,酒杯。

翻译

绿叶繁茂一片浓阴,池塘中布满水阁,这里最凉快。石榴花刚开,妖娆艳丽散发扑鼻的香气。老燕携带着小燕,叽叽地说着话,高高的柳枝上有蝉鸣相和。骤雨刹时飞来,像珍珠一般乱洒,打遍池塘里一片片新荷。

人生能有多长时间,想想那良辰美景,好像刚刚做了一场梦一样。命运的好坏是由前生而定的,何必要自己苦苦操劳呢。邀请宾客朋友玩赏,喝酒唱歌,暂且喝个酩酊大醉,任凭它日月轮转,来往像穿梭。

作者介绍

元好问(1190-1257),字裕之,号遗山,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县)人。金宣宗兴定五年(1221年)进士,官至知制诰。金亡不仕,潜心著述,是金元之际成就最高的诗人。

鉴赏

上阙写景,作者用明丽的笔调比兴的手法,写出盛夏季节绝美的自然妙趣,“老燕携雏弄语,有高柳鸣蝉相和”句,写得绝妙逼真,堪称名句。下阙抒情,“人生有几”,“浅酌低歌”,吟唱出自然永存人生苦短的意绪,但由于景之极美,亦不令人感到游兴大减。美景弱化了消极情绪。

上半首,描绘夏天带有特征性的美景。以“池塘水阁”作为观照景物的中心点,四周“遍”是“绿叶阴浓”,因而“偏趁凉多” (指这里比别处更多凉爽之气)。再以水阁四周的树木、鸣禽进行点染,烘托出一片鲜艳、喧闹的气氛。树木则抓住“初绽”火红、“妖艳喷香罗”的“海榴” (即石榴)和高大纷披的翠柳,鸣禽则抓住“携雏弄语”、明快呢喃的“老燕”和此唱彼和、热烈酣叫的“鸣蝉”,已经勾画出一幅盛夏风景图。更妙的是,就在此时,一阵“骤雨过”,就像无数的珍珠杂乱地纷撒而来,“打遍新荷”。这一特写的镜头,突出了盛夏的特点,有声有色,景中有情,使得整个画面突然生出一片令人爽快的凉意,流露出作者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

下半首,紧承上半首的铺垫,抒发了作者乐此不疲、及时行乐的情怀,暗含着对元代现实的不满。“人生百年有几,念良辰美景,休放虚过”,与以上景物描写形成鲜明比照,是作者面对眼前的“良辰美景”脱口而发的人生感慨,也是作者由金代官宦跌落到亡国平民的心境写照。作者既无力改变这种沧桑巨变的社会现实,只有以“穷通前定,何用苦张罗”来自宽自慰,看似态度消极,有宿命论思想,实是他昔“通” (达)今“穷” (困)、无可奈何的人生缩影,内含对于元...

查看更多
8 踏莎行原文及注释(附翻译)
原文及注释
踏莎行
踏莎行原文

踏莎行是一首梦思情人之词,作者姜夔泊舟金陵梦见合肥恋人,以佳妙的构思,将两地思念交汇于梦境之中,极富浪漫色彩。本次,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踏莎行的原文以及翻译赏析,让我们能够深入走进词作者的世界当中。

原文

自沔东来,丁未元日至金陵,江上感梦而作。

燕燕轻盈,莺莺娇软,分明又向华胥见。夜长争得薄情知,春初早被相思染。

别后书辞,别时针线,离魂暗逐郎行远。淮南皓月冷千山,冥冥归去无人管。

注释

①燕燕:与“莺莺”均指所恋女子。

②华胥:梦中。

③争得:怎得。

④冥冥归去:指恋人“逐郎”之“离魂”夜间独自归去。

译文

燕子轻盈,黄莺娇软。你的容貌我看得非常清楚分明,在梦中又一次与你真实地相见。你埋怨我太无情,不理解你在长久以来的相思情意。也不体会你在好春时节独守空房,被相思所缠的悲伤。  分别后你给我的情书我依然留着,我依旧穿着你分别时亲手缝制的衣衫。你的身影似乎暗暗随着我,来到了四处。淮南的寒月,万水千山一片寂静,可你只一个人在远方孤苦伶仃地,无人陪伴。

评点

本篇是又一首梦思情人之词。

上片描写深情相见的梦境,声情毕肖,历历如见。“燕燕轻盈,莺莺娇软”二句,写情人像燕子般体态轻盈,像黄莺般软语娇啼。“莺莺燕燕”也是词人对昔日情人称呼,出自苏东坡的诗句。北宋时苏东坡听说八十五岁的诗人张先娶妾,便作诗调侃:“诗人老去莺莺在,公子归来燕燕忙。”本词借用这种称呼,流露出词人对情人的缠绵情意。下句“分明又向华胥见”,表明前两句是词人梦中所见的情景。《列子》曾有言“黄帝昼寝,而梦游于华胥氏之国”,所以词人用“华胥”形容自己的梦境。“夜长争得薄情知,春初早被相思染”二句写的是梦中情人的自述,她含情脉脉地说:“你怪我薄情不知你长夜难眠,你说一开春就被相思熬煎。”抒发了对词人相思之情的体贴和理解。

下片写梦后睹物思人,化用倩女离魂典故,表现深切的恋情。前两句写词人别后睹物思人。“别后书辞”,是指别后情人寄来的书信;“别时针线”,是指情人分别时缝制的衣衫。此二句虽未直接表达相思,但读来让人思绪万千,更加动人。“离魂暗逐郎行远”承接上片梦中的情景,进一步抒写情人的相思之情。“郎行”是当时的常用语,即情郎身边。意思是说她即使灵魂脱体,也要追随在情郎身边。但魂魄追随情郎来到远方的结果却是:“淮南皓月冷千山,冥冥归去无人管。”末二句写的是词人梦醒后想象情人魂魄归去的情景:在清冷的月光的照耀下,她的梦魂悠悠归去却无人相伴。表达了词人对情人的深情,以及强烈的负疚之感,令人感动。  全词结构布局,以梦见情人开端,又以情人梦魂归去收尾,浑然天成,境界清冷深远。

题解

此词作于淳熙十四年(1187年),姜夔从沔州(今汉阳)东去湖州,途经金陵时,梦见远别的恋人,写下这首词。“燕燕、莺莺”即梦中之人,词人不仅在梦中与远方的恋人细诉相思,在梦后重展恋人书信、重抚她的针线,词人还幻想恋人“离魂”千里,相伴身旁,甚至担心魂儿独自归去“淮南浩月冷...

查看更多
9 戏答元珍原文和注释(附翻译)
原文和注释
戏答元珍原文
戏答元珍原文附翻译

《戏答元珍》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戏答元珍》是欧阳修的律诗名作,此诗作于宋仁宗景佑三年(1036年)。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欧阳修 《戏答元珍》译文及全诗赏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原文

春风疑不到天涯, 二月山城未见花。

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

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

注释

元珍:丁宝臣,字元珍,常州晋陵(今江苏常州市)人,时为峡州军事判官。

天涯:极边远的地方。诗人贬官夷陵(今湖北宜昌市),距京城已远,故云。

山城:亦指夷陵。

“残雪”二句:诗人在《夷陵县四喜堂记》中说,夷陵“又有橘柚茶笋四时之味”。 冻雷:春天的雷声。

“夜闻”二句一作“鸟声渐变知芳节,人意无聊感物华”。归雁:春季雁向北飞,故云。隋薛道衡《人日思归》:“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感物华:为物华所感染。物华 :美好的景物。

“曾是”句: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至景元年(1034),欧阳修曾任 西京(洛阳)留守推官。洛阳以花著称,作者《洛阳牡丹记 风俗记》:“洛阳之俗,大抵好花。春时,城中无贵贱皆插花,虽负担者亦然。花开时,士庶竞为游遨。”

冻雷:寒日之雷。

乡思:相思之情。

物华:自然景物。

译文

我怀疑春风吹不到这荒远的天涯,已是二月这山城怎么看不见春花?残余的积雪压在枝头好象有碧桔在摇晃,春雷震破冰冻那竹笋也被惊醒想发嫩芽。夜晚听到归雁啼叫勾起我对故乡的思念,带着病进入新的一年面对春色有感而发。我曾在洛阳做官观赏过那里的奇花异草, 山城野花开得虽迟也不必为此嗟叹惊讶。

诗人介绍

欧阳修在其父欧阳观任绵州推官时出生于四川绵州(今四川绵阳),四岁丧父,随叔父欧阳晔在湖北随州长大,幼年家贫无资,母亲郑氏用芦苇在沙地上写字、画画,还教他识字。

欧阳修自幼喜爱读书,常从城南李家借书抄读,他天资聪颖,又刻苦勤奋,往往书不待抄完,已能成诵;少年习作诗赋文章,文笔老练,有如成人。其叔由此看到了家族振兴的希望,曾对欧阳修的母亲说:“嫂无以家贫子幼为念,此奇儿也!不唯起家以大吾门,他日必名重当世。”

十岁时,欧阳修从李家得唐《昌黎先生文集》六卷,甚爱其文,手不释卷,这为日后北宋诗__新运动播下了种子。

主旨

欧阳修对政治上遭受的打击心潮难平,故在诗中流露出迷惘寂寞的情怀,但他并未因此而丧失自信、而失望,而是更多地表现了被贬的抗争精神,对前途仍充满信心。

查看更多
10 小儿垂钓原文及注释(附翻译)
小儿垂钓
小儿垂钓原文
注释附翻译

《小儿垂钓》是唐代诗人胡令能的诗作。这是一首以儿童生活为题材的作。在唐诗中,写儿童的题材比较少,因而显得可贵。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古诗《小儿垂钓》释义译文,欢迎阅读。

小儿垂钓原文

蓬头稚子学垂纶,

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

怕得鱼惊不应人。

小儿垂钓注释

蓬头:头发乱蓬蓬的。

稚子:年龄小的孩子。

垂纶:钓鱼。纶:钓鱼用的丝线。

莓:一种小草。

苔:苔藓植物。

映:遮映

借问:向人打听。

鱼惊:鱼儿受到惊吓。

应:回应,答应。

小儿垂钓译文

一个蓬头稚面的小孩在学钓鱼,

斜身坐在野草丛中,野草掩映了他的身子。

听到有过路的人问路,连忙远远地招了招手,

害怕惊动了鱼儿,不敢回应过路人。

作者简介

胡令能(785-826年),唐朝诗人,是莆田(今福建莆田市)人。唐贞元、元和时期人。家贫,年轻时以修补锅碗盆缸为生,人称“胡钉铰”。他的诗语言浅显而构思精巧,生活情趣非常浓,现仅存七绝4首。莆田隐者,唐诗人少为负局锼钉之业。梦人剖其腹,以一卷书内之,遂能吟咏,远近号为胡钉铰。诗四首,皆写得十分生动传神、精妙超凡,不愧是仙家所赠之诗作。

鉴赏

这是一首以儿童生活为题材的 作。在唐诗中,写儿童的题材比较少,因而显得可贵。这首七绝写小儿垂钓别有情趣。前两句叙述、描写,从外形着笔,是实写。后两句诗侧重神态来写。此诗没有绚丽的色彩,没有刻意的雕饰,就似一枝清丽的出水芙蓉,在平淡浅易的叙述中透露出几分纯真、无限童趣和一些专注。

一二句重在写形,三四句重在传神。小孩,孩童也。“蓬头”写其外貌,突出了孩童的幼稚顽皮,天真可爱。“纶”是钓丝,“垂纶”即题目中的“垂钓”,也就是钓鱼。诗人对这垂钓小儿的形貌不加粉饰,直写出山野孩童头发蓬乱的本来面目,使人觉得自然可爱与真实可信。在垂钓时,“侧坐”姿态,草映其身,行为情景,如在目前。“侧坐”带有随意坐下的意思。这也可以想见小儿不拘形迹地专心致志于钓鱼的情景。“莓苔”,泛指贴着地面生长在阴湿地方的低等植物,从“莓苔”不仅可以知道小儿选择钓鱼的地方是在阳光罕见人迹罕到的所在,更是一个鱼不受惊、人不暴晒的颇为理想的钓鱼去处,为后文所说“怕得鱼惊不应人”做了铺垫。“草映身”,也不只是在为小儿画像,它在结构上,对于下句的“路人借问”还有着直接的承接关系──路人之向他打问,就因为看得见他。

后两句中“遥招手”的主语还是小儿。当路人问道,小孩害怕应答惊鱼,从老远招手而不回答。这是从心理方面来刻划孩童,有心计,有韬略,机警聪明。他之所以要以动作来代替答话,是害怕把鱼惊散。他的动作是“遥招手”,说明他对路人的问话并非漠不关心。他在“招手”以后,又怎样向“路人”低声耳语,那是读者想象中的事,诗人再没有交代的必要,所以,在说明了“遥招手”的原因以后,诗作也就戛然而止。

通过以上的简略分析可以看出,前两句虽然着重写小儿的体态,但“侧坐”与“莓苔”又不是单纯的描状写景之笔;后两句虽然着重写小儿的神情,但在...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