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_img

清代历史

发布时间:2020-05-28
1 清代名人轶事,谋婚害命,栗毓美蒙冤受屈始末
名人轶事
栗毓美蒙冤
清代历史

先说本文主人公栗毓美的情况。

栗毓美(公元1778年~公元1840年),字含辉,又字友梅,号朴园,又号箕山,山西浑源人。

清仁宗(爱新觉罗·颙琰)嘉庆七年(公元1802年),栗毓美以拔贡考授河南知县。

历任知州、知府、布政使、护理巡抚等职。

清宣宗(爱新觉罗·旻宁)道光十五年(公元1835年),栗毓美任河东河道总督(故有河帅之称)。

任职期间,栗毓美实地勘察黄河,总结水患成因,认为水患乃是串沟积水,溃毁堤坝所致。经过细致研究,他提出“抛砖筑坝”之法。

栗毓美情系百姓,潜心河务,胸中储有治水之图,对河道之曲直高低、河水之宽窄深浅、流速之缓急快慢,均了如指掌。遇风雨,他则立赴险地,遭水患,他即亲临指挥,深受民众爱戴。他清正廉明,勇于执法,触犯权贵,遭到陷害,后积郁成疾,卒于河道总督任上,以身殉国,享年63岁。

栗毓美逝世以后,上至天子朝臣,下至黎民百姓,都对他非常怀念。

道光帝特允为栗毓美在浑源州城东南二里处修建了一座陵墓,赠太子太保,谥恭勤。

栗毓美辞世,道光帝还亲自为他撰写了祭文。

另,栗毓美的生前好友林则徐也为他写了祭文。

当地百姓还为他修了庙宇,每逢水患,便去祭祀。

后来,朝廷亦有封典,《清史稿》志五十九《礼三(吉礼三)》有:

“穆宗朝(同治时期),加金龙四大王封号至四十字,庙祀封丘、临清、张秋镇、六塘河;封故河督栗毓美诚孚栗大王,附祀郓城神庙……”

直到现在,道光帝与林则徐的两篇祭文碑刻都还保存完好,位于当地人称“栗家坟”的地方。当地民众一直亲切地称呼栗毓美为栗大人。每逢清明时节,民众都会前往“栗家坟”祭祀。栗毓美是一位实心实力,勇于革新的治河专家,他对中国古代水利事业的发展,做出过重要贡献。

栗毓美其人的概况大体如上。

另,《清史稿》列传一百七十《栗毓美传》也可作参考。

其人已述,且看其事。

关于栗毓美,其事出自清人佚名氏《名人轶事》中《记河帅二则》的一则。

栗毓美幼年时期,高堂离世。他以同邑的某位明经(原指选举官员的科目,此处指明习经学的人)为师,在其门下就读。

这位明经,是有名的饱学之士。

明经门下,除了栗毓美之外,还有一学生某甲。

某甲年纪比比栗毓美小,家庭富裕,有纨绔子弟的风习。

栗毓美的老师有两个孩子,一儿一女。

当时,老师的儿子已经二十多岁了,虽然年已成人,但是,老师的这个儿子还分辨不清豆子和麦子,他智力有比较严重的缺陷。

老师的女儿,那时刚到可以嫁人的年纪,大约十五六岁吧。这个女孩子温婉贤淑,聪明敏慧。老师和师母对自己的女儿非常疼爱,将她视为掌上明珠。

老师平常就很器重栗毓美,看到女儿已经到了待嫁的年纪,他就想把女儿许配给栗毓美。

栗毓美也知道老师的意思,他心里也很愿意这桩姻缘。

这事,算是彼此都有意愿吧!

当然,老师的女儿也悄悄知道父母属意栗毓美,只是还没有明白商议聘定的事而已。

当日,因为栗毓美家贫,他常常宿于书斋之中,老师的儿子常伴他同宿。

有一天夜里,老师的儿子非常烦躁,一直睡不着。他说要...

查看更多
2 出钱捐捐官就注定是腐败无能之辈?​清代名臣李世杰绝非如此
乾隆皇帝
清代历史
清代名臣李世杰

清代名臣之中,通过出钱捐官进入官场,从而获得任职资格的优异汉员,有两位:

一位是李敏达公(即李卫),

一位是李恭勤公(即李世杰)。

简单介绍一下李卫。

李卫(公元1686年~公元1738年),字又玠,江南铜山(今江苏徐州丰县大沙河镇李寨)人。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康熙五十六年(公元1717年),捐资员外郎,入朝为官,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深受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禛)雍正帝赏识,历任户部郎中、云南盐驿道、布政使、浙江巡抚、浙江总督、兵部尚书、署理刑部尚书、直隶总督等职;他为官清廉,不畏权贵,不论所任何职,在位时均能体察民间疾苦,深受百姓爱戴。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乾隆三年(公元1738年)病逝,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乾隆帝命按总督例,赐予祭葬,谥敏达。

关于李卫的影视剧作、相关传载较多,此处不赘。

下面,来说李世杰。

李世杰(公元1716年~公元1794年),字汉山,号云岩,贵州黔西人。

先籍江南,曾祖李蔚伯,明时为指挥,随征贵州,战殁,家属遂定居黔西;父李植,清世宗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拔贡,曾任两淮富安场盐大使;兄李世倬,弟李世任、李世俊。

李世杰敏慧凝重,倜党不羁,不好章句,喜习骑射。

父为其入赀,清高宗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李世杰得任江苏常熟县黄泗浦巡检,时与知县同堂决案,县人称其廉明。

后升金匮主簿。

得同僚助资,报捐知州。

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6),李世杰赴泰州知州任,时积案400余件,4月余完结,争讼皆诚服。

乾隆二十七年(公元1762年),迁镇江知府,倡议兴学,带头捐资,建宝晋书院。

乾隆三十年(公元1765年),升安徽芜湖道,捐俸创办江中书院。

乾隆三十三年(公元1768年)五月,父殁,回乡守制。

乾隆三十六年(公元1771年)六月,服阕,补四川盐驿道,视事七日,升四川按察使。

乾隆四十年(公元1775年),升湖北布政使,仍留军中办理报销等务,总理军需5年,钱粮无一差误,始往湖北上任。

乾隆四十四年(公元1779年)初,迁广西巡抚,九月,母丧,回乡守制,捐资创办文峰书院。

乾隆四十六年(公元1781年),起为湖南巡抚。

次年(1782)九月,调任河南巡抚。

乾隆四十八年(公元1783年)春,迁四川总督。

乾隆五十一年(公元1786年),任两江总督。

乾隆五十三年(公元1788年)四月,复任四川总督。

乾隆五十四年(1789)十一月,奏请解任,获准。

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三月,至京师,授兵部尚书。

乾隆五十九年(1794)正月十九日,病卒,年七十九。

赐祭葬,谥恭勤。

著有《世杰奏议》、《家山纪事诗》、《南征草》及几篇序记,惜多遗失。

《清史稿》卷三百二十四·列传一百十一有《李世杰传》。

李世杰一生行迹,大约如上所述。

下面,根据清人佚名氏《名人轶事》中《李恭勤公逸事》一节,来说一说李世杰的逸事。

李世杰能够被高高在上、掌握最终人事权的满清皇帝所认知(应该还谈不上赏识),是起于...

查看更多
推荐栏目
back_img
功能直达
热门应用
实用工具

https://www.hao86.com/createhtml/m.hao86.com/zt/1786/

合作QQ:564591
联系邮箱:kefu@hao86.com

取消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