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历史里明代宗是个好皇帝吗
朱祁钰是个比较可悲的皇帝,从他即位开始就注定是个悲剧。他临危受命,知人善任,保护了京城的安全,击败了瓦剌侵略者,这足以名留青史。
如果作为皇帝,只知道埋头苦干,却不通权谋,也不知道维护自己的皇权,那这皇帝仍然是不合格的。人的一生不会一帆风顺,会有波峰和波谷,北京保卫战就是朱祁钰的最高点,足以令他傲视群雄,但从此之后一路下坡,直到江山易主,抑郁而终。
朱祁钰为人比较善良,有野心却不敢下狠手,不懂得驭人之术,皇帝做得毫无威信可言,所以我们说,朱祁钰不适合做皇帝。
一、为人比较善良
朱祁钰的生母是吴贤妃,吴贤妃原本是朱高煦的侍女,朱高煦造反被杀,之后吴贤妃就被纳入了朱瞻基的后宫,因为吴贤妃身份低微,所以朱祁钰地位也高不了哪去。跟正牌继承人朱祁镇相比,朱祁钰的确没有任何优势。
当朱祁镇御驾亲征之后,朱祁钰代理摄政,为何朱祁镇这么放心,把监国的权力交给朱祁钰,一方面兄弟二人感情真的不错,另一方面,朱祁钰真的没有什么威胁。
土木堡之变,明军二十万大军毁于一旦,为了保证帝国的延续,众人拥护朱祁钰登基为帝。事实上,当群臣提出让朱祁钰做皇帝时,朱祁钰是严词拒绝的,而且朱祁钰是真的不想做这个皇帝,他不像那些野心家,还搞什么三推三让之礼,他只想平安地做个藩王,这样已经很满足了。
一定程度上,朱祁钰这个皇帝是被迫当的,在太后和一众大臣软磨硬泡之下,朱祁钰才坐到皇帝位置上。皇帝可是古代权力最大的人,几乎可以为所欲为,自古皇室争斗屡见不鲜,并且极度血腥残酷,朱祁钰这种不想做皇帝的真的很少见,可见朱祁钰内心还是比较善良的。
土木之变后,在一次廷议之时,众人见王振已死,就把矛头指向了王振的同党。
史料记载“郕王方摄朝,廷臣请族诛王振。而振党马顺者,辄叱言官。于是给事中王竑廷击顺,众随之。”
一帮大臣要求朱祁钰诛杀王振同党,当时的锦衣卫马顺,却在朝廷之上恐吓群臣,于是这帮文臣一怒之下,就在这朝堂之上,生生把马顺给打死了。
这原本肃杀之气十足的朝堂,变成了混乱的菜市场,大臣们纷纷抄起靴子,奔向王振的同党们,直接上手就打。如此穷凶极恶的场面,朱祁钰也是头一次见到,为了避免误伤,他准备逃走。
好在于谦在关键时刻说了一句:“顺等罪当死,勿论。”这才救了群臣一命。我们由此可见,朱祁钰真可谓温良恭俭,假如换成朱元璋,这帮大臣估计一个也活不了,王振固然可恶,但敢在朝廷之上放肆,这同样是不把皇帝放在眼中。然而,朱祁钰很轻易就饶恕了群臣。
二、能力有余,魄力不足
在北京保卫战前夕,朱祁钰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是他确定了坚守京城的策略,是他重用了于谦、石亨等人,正是有朱祁钰这种清醒明智的领导,才有了北京保卫战的胜利。
战争结束,一切恢复正轨,然而又一个尖锐的问题摆在众人眼前,既然朱祁镇已经成为了太上皇,而且还活着,那么就应该将朱祁镇接回北京。所谓“一山不容二虎”,不论朱祁钰是否想当这个皇帝,只要朱祁镇回来,那么就...
查看更多与“明朝历史里明代宗是个好皇帝吗 他的为人怎么样呢”相关的文章
历史上明代宗是个好皇帝吗
1449年9月22日,明代宗朱祁钰登基。总的来说,代宗是个好皇帝,在位期间知人善任,励精图治,文治武功都值得称道。在于谦等人的拥护下,明朝再一次强大起来。不过,此时的太上皇朱祁镇仍然是明朝上下解不开的一个心结。大臣们一提到前任皇帝就唉声叹气,后宫妃子也掩面哭泣。然而,明英宗在也先那里过得却是非常舒坦。
原来,瓦剌虽然赢下了土木堡,但首领的野心有限,比起一举吞并中原,眼下的真金白银更加具有吸引力。另外,或许是长期臣服中原皇帝养成的习惯,也先对朱祁镇也是非常尊重,后者虽沦为阶下囚,也先仍坚持行君臣之礼,还亲自摆宴席给英宗压惊。也先命人每两天进贡一只羊,七天一头牛,天天喝牛奶羊奶,逢五设筵席,英宗的俘虏生涯过得相当滋润。
也先手握明英宗,以为抱到了摇钱树,他多次写信向明朝索要金银珠宝。第一次,朝廷以为真能赎回明英宗,将赎金如数奉上。然后明代宗上位后,英宗便成了太上皇,这个问题就没这么迫切了。也先是个聪明人,他深知代宗治下的明朝很快便恢复元气,倒是明朝的实力不是瓦剌可以抗衡的。他不如送个顺水人情,将英宗主动送回明朝,一来可以减少仇恨,保全自身;二来说不定能造成明廷内讧。万一英宗复位成功,自己说不定还能分到一些意外的红利。
事实上,明廷那方面还真没有忘了旧主,一直想法设法将人赎回。于谦先是表示国家处于危难,君轻民贵,等稳定下来再说。后面于谦又怀疑也先有阴谋,不可能轻易把人送回来。景帝倒是同意接哥哥回来,但必须要认识英宗的人去瓦剌,以免瓦剌有诈,结果众大臣脖子一缩怂了,很久都没再提起这事。
景泰元年八月,明朝迎太上皇回朝。代宗派出的队伍非常磕碜,实际上他在这件事上做得很小心眼。尽管他手下的大臣都保证会坚决地拥护自己,代宗仍然十分担忧。他将朱祁镇囚禁在南宫,锁灌上铅,门外布置重兵严加看管,内外的树砍得干干净净,防止有人从外勾结。他还废掉了皇太子朱见深,立自己的孩子为太子,可惜太子夭折。
朱祁镇在南宫熬了七年,生活状况凄惨无比,衣服穿破了都要靠皇后缝缝补补,待遇根本无法同在瓦剌时相比。眼看翻身无望,然而就在此时,上天还是给了他一个翻身的机会。1457年,身在壮年的明代宗突然病重,英宗旧臣石亨、徐有贞等密谋发动政变,史称“夺门之变”,将朱祁镇接出南宫。曾贵为天子的明英宗上演了一出“屌丝逆袭”的好戏,很显然,朱祁镇比朱祁钰狠得多,虽然朝廷官宣代宗系“病故”,但有证据显示,代宗是被除掉的。陆钺《病逸谩记》触目惊心地写道:“景泰帝之崩,为宦官安以帛勒死。”
朱祁钰死时年仅29岁,死后被废为郕王,被按上“戾”的恶谥,陵墓都被捣毁。年纪轻轻又颇有建树的明代宗死于非命,这不得不说是一道历史遗憾。可笑的是,明英宗一上位,就立刻给王振等人翻案,还给王振立碑。不过,好在明英宗本质不坏,加上他亲历了兵败被俘这样丢人的事,反而懂得珍惜自己的帝位,任用贤才,励精图治,听取进谏,朝堂上下一...
查看更多与“历史上明代宗是个好皇帝吗 他最后的下场也是自己作出来的”相关的文章
明代宗,姓朱,名祁钰,后人称之为景泰帝,明朝皇帝都是朱元璋的子孙,所以都是汉人。他是明宣宗朱瞻基的二儿子,明英宗朱祁镇的弟弟。明代宗的母亲是贤妃吴氏,相传吴氏是带罪之人,被充入宫中成为侍女,偶然被明宣宗临幸,生下了朱祁钰。但是因为吴氏是带罪之人,所以明宣宗只能将她安置在宫外的大宅院内,直到明宣宗快要驾崩,才将二人接回宫,托付给张太后。皇帝驾崩后,由长子朱祁镇继位,即明宣宗,而作为次子的朱祁钰,被封为郕王。正统十四年,也就是1449年,明宣宗御驾亲征,留下郕王朱祁钰作为监国,土木堡之变后,明英宗被俘,瓦剌借机提出无理要求,明朝大臣纷纷提议迁都南京。当时的大臣于谦认为皇家的陵墓都在北京,不能轻易迁移。南宋就是因为迁都过度而灭国,要谨记历史教训。
明英宗在朝廷时,宠信宦官王振,凡是得罪王振的,都被处死或者发配边远地区,朝廷上下哀声连连。如今明英宗被瓦剌所俘,王振被杀,众大臣觉得这是肃清朝野的好机会,趁机杀死了王振的好友,锦衣卫马顺,也将王顺的外甥王山打死在庭上。朱祁钰何时见过这种血淋淋的场面,顿时监国都不想做了,只想离开,于谦留住朱祁钰,借口皇太子年幼,拥护朱祁钰为新的皇帝,遂明英宗封为太上皇,朱祁钰登上皇位后,世人称之为景泰帝,景泰帝在众大臣的建议下,放弃营救明英宗,拒绝了瓦剌的所有要求,重用于谦等人,击退瓦剌。
历史上明代宗怎么死的
虽然代宗的目的最终达到了,但好景不长,其子早夭,深受打击的代宗一病不起,这一病导致了他悲惨的结局。不甘心的英宗趁机复辟了,有传言说英宗不许太医帮代宗看病,代宗就此魂归黄泉。重登大宝的英宗并不承认代宗的皇帝身份,自然无法葬入十三陵,而以“王”的身份葬于北京西郊玉泉山,也就是现在我们所熟知的景泰陵。众所周知,明代宗朱祁钰与其哥哥明英宗在皇位争夺的问题上矛盾重重,有很大的嫌隙。在代宗去世后,英宗对失去帝位,被软禁在南宫8年而耿耿于怀,积载多年的怨愤自然要在代宗身上全部抒发出来。因此多次下诏指责代宗朱祁钰“不孝、不悌、不仁不义,秽德彰闻,人神共愤”,甚至废掉他皇帝的称号,拆毁他的坟墓,不准其葬入十三陵,并赐谥号为“戾”。这足见英宗对代宗的仇恨,自然也是不会赐其庙号的,那么后人所知的“代宗”的庙号又是从何而来呢?这之后自是又一番波折。我们就来看一下明代宗朱祁钰的庙号是谁给上的?
英宗之后,其子朱见深即位,后世尊为“宪宗”。这位宪宗对待自己的叔叔朱祁钰并非父亲那般苛刻,明孝宗虽被代宗废掉过太子的封号,但好歹他是个明事理的人,相当理解叔叔朱祁钰所做出的功绩。再加上成化年间,一些大臣开始为朱祁钰鸣不平,认为其受命于危难,解救国家于水火之中,对外抗击瓦刺敌军,对内整肃朝政,巩固防御工事,勤加练兵,使得天下安定,百姓安居乐业,但以“戾”为谥号,实在是太不公平,难以接受了。在这两方面共同作用下,宪宗下旨恢复景帝帝号,定谥号为“恭仁康定景皇帝”。但碍于父亲,赐的...
查看更多与“历史上明代宗怎么死的 我们该怎么评价他的一生”相关的文章
历史上明代宗的死因是什么
明朝有十六位皇帝。明太祖朱元璋逝世,葬在南京。建文帝在火中失踪了。明朝皇帝朱祁钰葬在景泰陵。除此之外,其余十三位明朝皇帝都葬在陵墓中,陵墓的名称也取自这十三位明朝皇帝,也就是明十三陵。朱棣迁都燕京后,包括朱棣在内的14位皇帝中有13位葬于明十三陵。
那朱祁钰为什么葬在别处呢?说到这里,我们不得不谈谈朱祁钰和他哥哥朱祁镇之间的恩怨情仇。朱祁钰不是太子,也不受皇帝的待见。朱祁钰很小的时候,就被赶出皇宫去住。朱祁钰以为自己一辈子都没有机会当皇帝,天有不测风云,生活充满变化。
1449年,瓦剌入侵南方。为抵御侵略者,太监王振挟持英宗朱祁镇,逼迫朱祁镇亲自作战,带领50万明军与瓦剌军决战。双方战争结束后,朱祁镇成了瓦剌人的俘虏,瓦剌人用皇帝的生命威胁大明,希望朝臣们妥协。为了避免侵略者的威胁,文武官员都立朱祁钰为新皇帝,尊被俘皇帝为最高皇帝。
朱祁钰上台后,努力任用了一批包括于谦在内的能干官员。之后,朱祁钰多次捣毁瓦剌人的阴谋,保护了整个首都。战败后,瓦剌人释放了明英宗。朱祁钰起初并不想当皇帝,但坐在龙椅上后,朱祁钰逐渐尝到了权力的滋味,不想把权力还给他归来的兄弟。
为了防止明英宗复辟,朱祁钰将朱祁镇软禁在内宫,将英宗与外界隔绝,两兄弟有了怨仇。1457年初,朱祁钰病得很重,身体也没有以前好。连续几天,百官都看不见朱祁钰的影子,像火锅上的蚂蚁。与此同时,英宗的密友石亨等人抓住机会,发起政变,将被软禁在内宫的英宗带回皇位。
与此同时,躺在床上的朱祁钰也被遗弃了。朱祁钰是怎么死的?明朝皇帝朱祁钰于1457年2月19日(天顺元年)在西宫逝世。关于他的死因有不同的看法。很多史料,包括《明皇英宗志》,都简单地记录了“郕王薨”这样的字眼,使读者认为朱祁钰是因病去世的,这是有一定公信力的,因为朱祁钰病得太重,不能上朝。
但另一种观点认为,朱祁钰是被朱祁镇害死的,比如天顺八年(1464)的榜眼陆釴在《病逸漫记》中写道:“景泰帝之崩,为宦者蒋安以帛勒死。”此外,即使朱祁镇不派太监去勒死弟弟,也很可能会以自己的方式对待他,不能保证朱祁钰的生活和治疗所需的材料,导致他在几天内死亡。
另一本是查继佐在《罪惟录》中的记载:“是月十有九日,郕王病己愈。太监蒋安希旨,以帛扼杀王,报郕王薨。”乾隆皇帝曾为景泰陵题词,称岱宗“子亦随死,终于杀... ...实所自取耳。”“虽然英宗没有治好朱祁钰,但他在朝堂上一再提到朱祁钰的病。英宗复辟后的第三天,他面对所有的文武官员说:“我哥哥的情况好转了,他已经能吃点粥了。”听到这些,大臣们什么也没说。因为这些记载,很多人认为英宗藏有邪念,而岱宗之死与此有直接关系。
查看更多与“历史上明代宗的死因是什么 这背后又有什么样的阴谋”相关的文章
说到朱祁钰,我们就不得不说说朱祁镇了。这两人都是明宣宗的儿子,不过,因为朱祁镇是长子,所以,在朱瞻基死后,便由朱祁镇继承皇位,而次子朱祁钰则被封为郕王。
正统十四年,也先勾结瓦刺一起进攻明朝,明朝正面临着巨大的灾难,因此,宦官王振便提出建议——让明英宗带兵亲征。可想象是美好的,现实却是骨感的,原以为此次战争胜利后,明英宗会因这件事而受到百姓的爱戴,稳固政权,不料,却在“土木堡之变”中却成了阶下之囚。土木之变只是一场战役的失利,明朝当时正处“全盛之天下”,各方面实力远在瓦剌之上。
也先原以为他们可以以此为条件向朝廷索要利益,然而,让他们没有想到的是,在明英宗被捕之后,于谦集团为应急,联合奏请皇太后立郕王为皇帝,最终,朱祁钰便因群臣的一句“国不可一日无君”坐上了皇位。朱祁钰上台后,立即对政治、经济、军事等进行了改革,给了也先沉重的一击,使他们不得不选择撤退。
可撤退前他们依旧不死心,想靠明英宗来换取路费,结果,朝廷里根本没人理他。也先撤退后,明英宗也回到了朝廷,然而,此时国家却在朱祁钰的手里变得一片兴旺,此时让朱祁钰下台显然是不可能的,因此,明英宗只能选择做太上皇,居于南宫。
为了防止明英宗与外人暗地里勾结重夺皇位,于是,朱祁钰便在南宫周围派重兵把守,宫门不但上锁,并且灌铅,食物仅能由小洞递入。在外人看来,这是朱祁钰用来保护明英宗的一种手段,然而,这却是对明英宗的一种变相软禁。朱祁钰不仅软禁了明英宗,而且,还封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为新太子。不过,可惜的是,景泰四年,朱见济因病去世了,而太子之位也一直空缺着。
景泰八年,朱祁钰突染重病,卧床不起。这时,本着国不可一日无君的原则,大臣们纷纷上书请求朱祁钰新立太子。然而,朱祁钰却说:“我虽然生病了,但是,再等十七天,我就可以完全病愈,立太子完全没有必要。”可让人们意想不到的是,第十七日的早上,这些大臣们不仅没有等到朱祁钰病愈的消息,反而看见了来上早朝的明英宗!
据说,在朱祁钰病后的第十六日,石亨便与宦官曹吉祥勾结,将明英宗悄悄的从南宫接了出来。他们一路上势如破竹,很快就占领了皇宫,因此,当第二日大臣们来上早朝时,便看到了明英宗重登皇帝宝座的这样一幅场景。明英宗复辟成功后,便立即诏告天下说:
“当初我被也先俘虏,朱祁钰不仅不及时拯救,反而趁机夺取皇位,这是不仁,不义的行为。表面上虽封我为太上皇后,实际上却对我进行软禁,这是不孝,不悌的举动。像他这样的人实在是人神共愤,因此,我宣布将朱祁钰废为郕王!”
朱祁钰虽在病中遭此巨变,但是,他的身体却在慢慢的痊愈当中,因此,重夺皇位只是时间问题罢了。并且,之后的朱祁钰表示并不愿意退位,曾对大臣说:“我并不是贪恋帝位,而是当初把我推上宝座的,是你们啊。”
但是,就是这短短几个时辰,不但改变了明朝的历史,也改变了许多人的一生。朱祁镇复位后,改年号为天顺,当天,朱祁镇传旨逮捕兵部尚书于谦、吏部尚书王文。天顺元...
查看更多与“明朝皇帝明代宗怎么死的 他的死因已成为一个历史谜题”相关的文章
明代清官海瑞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海瑞(1514-1587),明代著名政治家、著名清官。字汝贤、国开,自号刚峰,,从教时被称为海笔架,后人称其为“海青天”,与宋代包拯齐名。这是百度百科对海瑞的介绍。
要知道海瑞是一位什么样的主儿,得从他悲惨的幼年说起。有人说海瑞的母亲堪比孟母,可我说她是一个噩梦。虽然海瑞的母亲和孟母一样,也是个年轻的寡妇。但在教育问题上,她显然差着许多档次。就像如今的大多数家长一样,海母也深知,只有知识才能改变命运。所以她严格要求海瑞,最终把他打造成了一位无敌圣斗士。海瑞的童年,从来没有像同伴们那样玩耍的机会,甚至不能“戏谑”,总是一本正经,老气横秋,甚至可能连说笑都不会,天天埋在书堆里读着四书五经,大学中庸什么的,这要放到现在,培养出的孩子叫“书呆子”。而在当时特殊的历史环境下,这样孤僻、偏执、迂腐的人却成了历史上最具知名度的清官之一。海瑞的一生都活在她母亲的阴影里,海母用自己的意志“强暴“了海瑞的精神世界,致使海瑞几乎成了海母的代言人。海母严于律己、同时严于律人的处世哲学明显带着自虐和他虐倾向。这种倾向,使得海母和海瑞都具有严重的道德洁癖。可以说海瑞的一生是悲惨的,甚至四五十岁还得给母亲“侍寝“,甚至对自己的四五个妻妾从来没有自主决定权。对于一个四肢健全,身体健康、各项身体指标合格的男人,这样的人生着实是可悲可叹呀。
海瑞有着这样乖僻、迂腐的性格,放到现在法治社会,必然无用武之地。可在明朝,还真算是顺应历史潮流了。大明王朝,是继汉唐以后,中华民族历史上的有一个高峰。要维持这样一个庞大社会体系的正常运作,没有特殊手段不好使的。当时有没有《宪法》,也没有《未成年人保护法》之类的法律,怎么办呢?那就用德治代替法治吧。在明代,法律在道德面前,就是个孙子。而海瑞,正是一个把道德的作用发挥到极致的人。他认为:“凡是孔老爷子作出的决策,我们都要坚决维护,凡是孔老爷子的指示,我们都要始终不渝地遵循”。这在他处理民事纠纷的原则上可见一斑。当出现复杂可疑的纠纷时,笔架哥的处理原则是这样的:“凡讼之可疑者,与其屈兄,宁屈其弟;与其屈叔伯,宁屈其侄。与其屈平民,宁屈富民;与其屈愚直,宁屈刁顽。事在争产业,与其屈小民,宁屈乡宦,以救弊也。事在争言貌,与其屈乡宦,宁屈小民,以存体也”。这样不尊重人权的判案手段,简直就是对《大明律》、对《明大诰》、对《大明会典》的严重亵渎。但当时的人,还就吃这一套,仇视海青天的人,也拿他没办法。不过把海瑞与明察秋毫、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包拯并作一谈,我是极不愿意的。 海瑞在官场上,严格尊奉儒家经典的教条,完全不按套路出牌,当时的官场所谓的“阴阳之道”在他眼里,都是罪恶。这一点,同后代的曾文正公倒是蛮像的,俩人都追求至圣至贤,不容丝毫懈怠,但他们的成就,却是不可同日而语的。闲言少叙,我们的海青天不仅仇视那些罪恶滔天的乡绅官吏,对待...
查看更多与“明代清官海瑞是一个怎么样的人?他的性格顺应了历史潮流”相关的文章
在武功方面,明孝宗也有所建树。击败吐鲁番,收复嘉峪关以西的土地,经营哈密。
明孝宗还修缮长城,抵御蒙古。
明孝宗重视军事,极力维护国家统一。他在位时期,明军先后三次收复哈密,其中,第三次也是规模最大的一次武力收复。羽奴思统治吐鲁番地区后,开始与明朝争夺对哈密地区的控制权。
弘治元年(公元1488年),明孝宗令罕慎袭封哈密忠顺王,“给金印,冠服”,对新疆的实际控制。同年,羽奴思之子阿黑麻躬至哈密城下,诱罕慎结盟,执缚杀之,复据其城,并遣使到明朝入贡。明朝识破其诡计,只得献还哈密金印。
弘治六年(公元1493年),阿黑麻再次攻占哈密,令其尊长牙兰守护哈密,并不时抢掠沙州等地,威胁各卫归顺,为患不已。弘治十年(公元1497年),马文升前往平抚,汇同河西诸卫及诸部落族数千人,袭哈密城,牙兰等人逃跑,哈密收复。
当时,朝廷中有人主张放弃哈密,但明孝宗主张,坚决出兵收复哈密,并立即委派马文升为元帅,大败吐鲁番军,收复了哈密。
明孝宗爱护武将,如马文升在兵部尚书任上,一次就罢免了三十多名不合格的军将,得罪了许多人,明孝宗坚定地支持马文升整军,甚至,还特地派一些大内侍卫,保护马文升。他下令命,任何人不得役使团营军士。
对鞑靼小王子、火筛的反复多次入侵,均进行有效打击,使其败走。最著名的战役有:弘治元年(公元1488年),都指挥廖冰击败小王子于兰州,弘治十年(公元1497年),甘肃总兵官刘宁败小王子于凉州,弘治十三年(公元1500年),甘肃参将杨翥败小王子于黑山,弘治十六年(公元1503年),朱晖袭小王子于河套。
弘治七年(公元1494年),明朝颁布《佥民壮法》。因正统、景泰年间,曾召募丁壮训练,以备战事,但未定佥法。弘治七年(公元1494年)十月,应礼科给事中孙鼐之奏定佥民壮法,现今州县七八百里以上,里佥五人;五百里以上,里佥四人;三百里以上,里佥三人;百里以下,里佥二人。俱于丁众粮多之家,选年力强者,加以训练,遇有调拨给粮以行。富民不愿者,纳银于官,官府如募。
这部法律规定,各州县要征发民兵,这些民兵平时有官府进行训练,战时补充到军队。这个民兵制度的最大影响就是,为明朝中后期大规模的募兵准备了充足的兵源,后来,明朝几个战斗力强大的募兵部队,都是以“民壮”为单位。
明孝宗体恤民生,善待百姓,他常常减免地方的赋税。地方官奏报因灾情免赋的要求,他都无一例外地下旨同意。免税粮之外,他还给贫民麦种、牛种。他还禁止宗室、勋戚奏请田土及受人投献,禁止势力人家侵夺民利。有一次,明孝宗特地派遣手下人送羊送酒到黄河工地上,犒劳治理黄河的刘大夏及河工人员。
经济方面的第一个改革就是征收制度。明朝开国以来,赋税征收的一个难题就是欠税的太多。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来自明朝的一个福利政策:如果一个地区出现欠税,那么欠到第二年,就可以酌情打折,甚至大大减免。当初定下这个政策是为了照顾百姓。
但是,到了后来,贪官污吏从中作梗,能...
查看更多与“明孝宗的智慧,修缮长城巩固防御,重视军事收复失地,体恤百姓”相关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