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_img

唐朝历史

发布时间:2020-05-28
1 唐朝李靖有多厉害?历史对他的评价又是怎样的呢
唐朝
唐朝战神李靖
唐朝李靖有多厉害

漠北,地处瀚海沙漠群之北。大漠孤烟,长河落日。这里注定走不出江南的文弱书生和宛转悠扬,寒风冷水养出的是剽悍的西北汉子。草原,马背,刀锋,热血,长年累月的风沙烈日,使生命呈现出原始的狂野与张力。这里的人是天生的战士,曾用弯刀横扫亚欧大陆。匈奴,突厥,蒙古人…..每个名字都曾让中原政权胆战心惊。

昭陵,九嵕山下的皇家陵园,依山而建,气象宏大。千年的岁月悠悠而逝,风雨斑驳了坟前的大理石墓碑,昭陵六骏的石刻版也已不再清晰。但这里的气势却从未消减,因为这里安眠着的是一位足以让历史鲜亮的帝王——唐太宗李世民。那是一段辉煌的岁月,大度而不浮华,雄浑而不雕饰,单单“贞观”两个字就足以说明一切。这是一个群星灿烂的时代,每一个名字都耳熟能详,每一个人身后都是一段传奇。

漠北,贞观,将这两者连接起来的,是昭陵中一个不起眼的小坟墓,它的墓主人叫李靖。唐朝李靖有多厉害?

他是历代名将中屈指可数的不败军神,南定岭表、东平吴会、北灭突厥、西征吐浑,身经百战、扫平四国,从无败绩。他是中国古代打下领土最多、杀人却最少的军事天才;他为巍巍中华打下700万平方公里领土,奠定了后世中国版图的基本格局,成为中国历代将帅不可逾越的第一高峰。

他是历史上难得善终的开国将相,知人知己、审时度势、屡建奇功。朝野内外排挤他,李渊用他又杀他,最后连李世民也不得不防他。官场暗箭无数,他不结朋党,不踩踏同僚,却能逢凶化吉、善终府第,可谓仕林中当之无愧的“官圣”。

他是人师更是帝师。英才贤杰赞其文功武略,甘拜其为师;手下强将循其用兵之道,均立下不世战功。李渊赞他远胜上古名将,李世民常向他求教攻伐之道、治国之策。他历仕隋炀帝、唐高祖、唐太宗三代雄主而不倒,堪称辅佐君王的人杰里罕见的治世能臣。

军事频道曾评出中国四大名将,分别是白起、韩信、李靖、岳飞。白起强秦,韩信立汉,岳飞抗金,确为千古名将。然而在我的心中,更敬佩李靖大将军。这不仅因为他有平岭南、定江南、灭突厥、收吐浑的丰功伟绩,而是他为人、为将、为帅、为官之道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点。所以在四大名将中,惟李靖出将入相、得以善终,又有兵法传世,连《西游记》、《封神演义》这等名著都将他虚构进故事里,《虬髯客传》虽系短文,但青年李靖的风姿跃然纸上,成为万千女性心仪的男人。当然,脱离隋唐交替这一历史环境来看李靖是没有意义的,然而初唐灿若星辰的文武名臣中若无李靖、魏徵、房玄龄、杜如晦、李世勣等人亦是索然无味的。

唐朝是一个激进、拓展、创造、包容的朝代,在中国历史上只有汉朝才能与之争辉,故现今留下了无法擦除的两张世界名片:汉人、唐人。唐朝疆域面积是隋朝的两倍,为汉人朝代之最。这其中,李靖扫平南北打下了约700万平方公里的疆土,亦为后世框定了中国版图的基本格局。纵观历代军事大家,李靖开拓的疆土最大,而斩杀的人头最少,堪称中华将帅奇峰。

还有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即历代大将难得善终,而李靖身处政...

查看更多
2 唐朝历史里长孙无忌是忠臣吗?可以说他忠和奸都给占了
唐朝
长孙无忌是忠臣吗
长孙无忌是怎样的人

唐朝历史里长孙无忌是忠臣吗?

他是一位顶尖风云人物,出身隋朝权贵,却又勇于推翻隋朝的暴政。他不仅曾经辅佐过唐高宗李治,并且还跟随过唐太宗李世民征战过沙场,也是李世民当时最信任的一位忠臣,是个很了不起的人物。

想当年,长孙无忌也是个英姿勃发的少年。

那时,隋朝正鼎盛,父亲长孙晟也在世。这位隋朝的名将、鲜卑皇室的后裔,给儿子取的名字,就和长孙家族“霹雳堂”的绰号一样威风:无忌。

不幸的是他年少丧父,父亲去世,家里只剩下异母兄长,这个家便容不下他和妹妹了,被赶出家门之后家门之后,两个小小孩儿,投奔舅舅高士廉。

幸好高士廉是个厚道人,无忌不用愁吃喝,还潜移默化地学会了他的出众文才,后来在年少时期便与李世民成为了好朋友。

因为高士廉觉得李世民人品中肯,还将长孙无忌的妹妹嫁给了他,这样长孙无忌与李世民就成为了姻亲关系,也是更加的要好。

后来在李渊起兵造反的时候更是投奔在其麾下,不仅与李世民征战沙场,还为当时只是秦王的李世民出谋划策,也因其不仅聪明伶俐,善于谋略计策,对于历史也非常的精通,因此也成为了李世民的心腹。

长孙无忌作为核心圈成员,应该参与了所有的机密策划,他和李世民的"布衣之交"也在"共患难"的环境中进一步发展升华。

玄武门之变在长孙无忌的力主下发动,长孙无忌首功,由从五品上的小官一跃成为正三品的左武侯大将军和吏部尚书,爵位从上党县公升为齐国公,成为又有身份、又有实权、还受皇帝信任的朝廷大佬。

"我有天下,多赖无忌之力",玄武门血迹未干,李世民已当着众人的面,高声宣布,无忌就是他的姜子牙、管仲。

不知是李世民成就了长孙无忌,还是长孙无忌成就了李世民。总之,和李世民绑在一起的长孙无忌真真切切在为秦王李世民争取利益最大化。

以他能写出《唐律疏议》来看,这家伙是一个法学专家,很有本事。对于治国理政来说,法律方面的能力非常重要,即使在当代,很多国家领导人也是法学专业出身的。

天底下最管不了的事情,就是立太子。

"玄武门之变"过去了18年,长安却再一次陷入兄弟相残的血腥中——公元644年,李世民和长孙皇后的骨肉,太子李承乾、次子李泰,走上了夺嫡的不归路。

如果太子李承乾不出事,长孙无忌本可以悠闲一世、善始善终的。然而,贞观十七年,太子李承乾谋反,很多重要历史人物的人生轨迹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当然少不了长孙无忌。

长孙无忌尚在中年,年富力强,他又是元舅,地位特殊。

于是,李世民考虑把长孙无忌作为主要托孤大臣之一。

当时的李治也是非常的信赖这位舅舅,因为他不仅是李治的恩师,更是其帝王之路上最重要的一位辅臣。

随着时间的推移,李治位置坐稳,业务逐渐熟练,不禁觉得这皇帝当的真没劲。上班的时候,顾命大臣倚老卖老,表面上得客客气气,心里巴不得他们尽早"人走茶凉";下班后,本来想到后宫放松放松,结果自己的皇后天天板着个脸...

查看更多
3 历史上长孙无忌是忠臣吗?其实他已经对唐朝忠到底了
唐朝
长孙无忌是忠臣吗
长孙无忌是怎样的人

唐朝对历史的贡献是非常大的,后人对唐朝有强汉盛唐之说。时至今日,世界有很多国家依然有唐人街的存在。唐朝出现了一位非常了不起的皇帝,这位皇帝就是被后人誉为千古一帝的唐太宗李世民。

后世之人对唐太宗肯定是不陌生的,无论从哪一个方面,生活中都能够听说唐太宗。在影视作品中,唐太宗的形象依然是非常火爆的。电视剧隋唐演义的播出让人们对隋末唐初这段历史所熟知,李世民也正是因为影视剧的缘故,变得尽人皆知。

历史上长孙无忌是忠臣吗?

唐太宗是历史上非常出色的皇帝,他一手缔造了贞观之治这样的盛世。像贞观之治这样的盛世,在历史上都是非常少见的。唐朝建立之后,在唐太宗时期,出现了一个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的事迹。作为凌烟阁第一功臣的长孙无忌,同样被后人所熟知。

长孙无忌是李世民长孙皇后的亲哥哥,唐高宗李治的亲舅舅,屹立大唐政坛三十三年。可惜的是长孙无忌最终的结局并不好,他被抄家,身败名裂。当初长孙无忌辅佐了李世民登基,假如太子李建成登基,恐怕长孙家也没什么好果子吃。

成为皇帝的李世民记得长孙无忌的辅佐,更记得他的恩情。现如今看来,无论是长孙无忌成就了李世民,还是李世民成就了长孙无忌,可以说两人是互相互补,缺一不可。在玄武门事变中,长孙无忌当属首功。

李世民继位之后,长孙无忌成为了唐朝的权臣。长孙无忌从五品上的小官一跃成为正三品的左武侯大将军和吏部尚书,同时爵位也有了提升。从上党县公升为齐国公。这时候的长孙无忌已经成为了李世民非常信任的人。

在唐太宗时期,长孙无忌参与谋划了对突厥、西域、高句丽的战事,还主持制定了多部律法。从这一点看,长孙无忌得到了李世民的充分信任。这时候的长孙无忌为人谨小慎微,可是到了唐高宗李治时期就大不一样了。

长孙无忌的权力欲开始膨胀。经过两任皇帝,长孙无忌已经成为了唐朝举足轻重的人物。大部分唐朝的开国功臣都已不在,长孙无忌就成为了唐朝的元老级人物。当时长孙无忌负责审理房遗爱、高阳公主谋反一案。

可是长孙无忌并没有真正的审理,相反他借着审理案件的名义,将朝廷上反对自己的人全部铲除。那么长孙无忌到底有多可怕呢?长孙无忌通过这种方式控制了朝政,在势力最巅峰的时候,连唐高祖李治都要避让三分。

最终的结局长孙无忌非常惨。他的儿子被流放到了岭南,没收财产。屹立大唐政坛三十三年的长孙无忌万万想不到自己也会有这一天。

查看更多
4 唐朝历史上长孙无忌的下场如何?他的下场实在让人不平
唐朝
长孙无忌怎么死的
长孙无忌的下场

唐朝历史上长孙无忌的下场如何?

长孙无忌(594年-659年),字辅机,河南洛阳人,唐初宰相、外戚,隋朝右骁卫将军长孙晟之子,文德皇后同母兄。长孙无忌出身于河南长孙氏,自幼被舅父高士廉抚养成人,与唐太宗是布衣之交,后又结为姻亲。唐高祖起兵后,无忌前往投奔,并随太宗征战,成为其心腹谋臣,后参与策划玄武门事变。

贞观年间,无忌历任左武侯大将军、吏部尚书、尚书右仆射、司空、司徒、侍中、中书令,封赵国公,在凌烟阁功臣中位列第一。他在立储之争时支持高宗,后被任为顾命大臣,授太尉、同中书门下三品。

显庆四年(659年),许敬宗指使人向高宗呈奏密章,称监察御史李巢勾结长孙无忌,图谋造反。唐高宗便命许敬宗与侍中辛茂将一同审查。许敬宗奏道:“长孙无忌谋反已露苗头,我担心他知道事情暴露,会采取紧急措施,号召同党,必成大患。希望陛下能果断处理,尽快拘捕。”唐高宗哭道:“我怎忍心给舅舅判罪,后代史官会怎么看待我?”许敬宗举汉文帝杀舅父薄昭,天下以为明主之例,宽慰高宗,又引“当断不断,反受其乱”的古训,催促其下决心。

唐高宗也不与长孙无忌对质,便下诏削去他的官职和封邑,流徙黔州,并让沿途州府发兵护送。长孙无忌的儿子都被罢官除名,流放岭南。同年七月,唐高宗又让李勣、许敬宗复审长孙无忌谋反案,许敬宗命中书舍人袁公瑜到黔州审讯无忌谋反罪状。袁公瑜一到黔州,便逼令长孙无忌自缢,长孙无忌死后,家产被抄没,近支亲属都被流放岭南为奴婢。

永徽六年(655年),唐高宗终于不顾大臣们的冒死极谏,诏废王皇后和萧淑妃,册立武则天为皇后。因谏净,褚遂良等人被远贬蛮荒,武则天最忌恨长孙无忌,但他不同于褚遂良等,不但是佐命元勋,更是高宗的元舅,要将之搞垮,需要时机。显庆四年(659年),在武则天的授意下,由许敬宗费尽心机,把长孙无忌编织进一桩朋党案,进行恶毒陷害。许敬宗借处理太子洗马韦季方和监察御史李巢朋党案之机,诬奏韦季方与长孙元忌构陷忠臣近戚,要使权归无忌,伺机谋反。

唐高宗先是吃惊不信,继而伤心怀疑,命许敬宗再察,然后面对许敬宗足未出户编造的关于韦季方交待与长孙无忌谋反的供词,哭泣道:“舅若果尔,朕决不忍杀之,天下将谓朕何,后世将谓朕何!”许敬宗举汉文帝杀舅父薄昭,天下以为明主之例宽慰高宗,又引“当断不断,反受其乱”的古训,催促其下决心。唐高宗懦弱昏庸,竟然不与长孙无忌对质(或者他需要不进行对质),就下诏削去了长孙无忌的太尉官职和封邑,流徙黔州,但准许按一品官供给饮食,算是对元舅的照顾,对当年为其争得帝位的报答。长孙无忌的儿子及宗族全被株连,或流或杀。三个月后,高宗又令许敬宗等人复合此案,许敬宗派大理正袁公瑜前往黔州,逼迫长孙无忌自杀。

查看更多
5 你知道尉迟恭是个怎样的人吗?没想到尉迟恭之前是个降将
历史上真实的尉迟恭
唐朝
尉迟恭是个怎样的人

你知道尉迟恭是个怎样的人吗?

尉迟恭字敬德,汉族,朔州鄯阳人,出生于隋朝末年唐朝初年,是隋唐演义中非常有名的英雄之一。尉迟恭作为唐朝名将,官至右武候大将军,封鄂国公,是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尉迟恭出生贫寒,年少时已打铁为生,家里贫困常常揭不开锅,但是尉迟恭却不为这种状况而忧虑,他还是认真做好自己,不抛弃不放弃,另外尉迟恭纯朴忠厚,勤奋好学,练就一身好武艺,为他以后驰骋疆场打下牢固的基础。

隋末年间,炀帝杨广统治残暴,荒淫无道,百姓生活叫苦连天,于是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此时在高阳从军的尉迟恭多次随军出征平定叛乱,在战场上尉迟恭英勇神武、杀敌无数,立下汗马功劳,被授朝散大夫之职。

公元617年,刘武周起兵反隋,听说尉迟恭作战英勇,于是把他网罗到自己麾下担任偏将。随后在太原起兵的李渊建唐后,随着唐朝实力日趋强大,逐渐威胁到小部分的武装力量,其中就包括尉迟恭从属的刘武周部队。为了实现自己伟大的抱负,刘武周联合突厥一起南下进攻李唐,尉迟恭也跟随大军南下,尉迟恭帮助刘武周先是攻陷了晋州,再攻克役浍州,与夏县人吕崇茂一起夹击唐军,大败唐军,李孝基、独孤怀恩、于筠、唐俭及行军总管刘世让全部被尉迟恭俘获。李渊见敌方阵营中有如此骁勇善战之人,看来自己是小看了对方实力,于是任命李世民为帅,势必要剿灭这支武装部队。

公元620年,与唐军周旋五个月之久的的刘武周部队终因粮秣断绝,不得不向北逃窜,李世民率领将士乘胜追击,最终刘武周逃亡突厥领地,后被突厥所杀。而尉迟恭则收拢残兵,坚守阵地,李世民知晓他勇武过人、能征善战,于是劝他归唐,对于尉迟恭来说,他是一个忠肝义胆之人,见刘武周等人因贪生怕死而投靠了突厥,卖国求荣,跟着这样的人到头来是得不到好处的,于是归顺了唐朝。

李世民见尉迟恭归顺唐朝感到十分的开心,当即任命他为右一府统军,让他继续统领旧部8000人,与诸营相参。李世民过分信任引起唐军众将的不满,李世民行军元帅长史屈突通怕尉迟敬德会反复,多次向李世民提起此事,均被李世民拒绝。

公元620年七月,李世民奉命率军东征割据洛阳的王世充,两个月后,趁着李世民在外征战的时候,刘武周的旧部相继叛变逃走,唐朝诸将对尉迟敬德也怀疑起来,认为他必有异心,于是把他扣押起来等着李世民回来亲自审问他,等李世民班师回朝的时候,李世民却不认同他们的想法,便把尉迟恭宣进房内,赐给他金银珠宝,并对他说了这番话"丈夫以意气相期,勿以小疑介意。寡人终不听谗言以害忠良,公宜体之。必应欲去,今以此物相资,表一时共事之情也。"李世民这番话,使尉迟恭内心十分激动,从此终生对李世民效力,成为君臣关系的楷模。

后来大唐统一了全国,后面发生的事情我们应该都知道,那就是一场夺嫡之战,尉迟恭先是杀掉了威胁李世民生命的李元吉,再逼迫李渊搬下禁止作战的诏书,至此,玄武门事变以李世民的全胜而告终,尉迟敬德居功至伟,拜尉迟敬德为右武侯...

查看更多
6 历史上的尉迟恭是个怎样的人?他竟然多次在危难时刻救过李世民
历史上真实的尉迟恭
唐朝
尉迟恭是个怎样的人

历史上的尉迟恭是个怎样的人?

李世民和尉迟敬德,可谓英主和猛将的配合。在凌烟阁二十四功臣里,尉迟敬德排名在第七,乃武将之首。虽然不乏有人将尉迟敬德称为大唐第一猛将,但从纯军事的角度,会有些军迷表示不服,而若从智勇双全这个角度来评价,他是配得上这个位置的。

就尉迟这个姓氏来说,尉迟敬德祖上可能是中亚胡人的一个分支,即后世的“于阗人”。史载,他名恭,字敬德,朔州善阳即今山西朔县人。他年轻时便以“勇武”著称,隋大业末期被刘武周招入麾下,与宋金刚并列为刘手下两大悍将。武德三年(620年),刘武周派宋金刚、尉迟敬德南下进攻李唐,与李世民指挥的唐军交战,宋金刚大败,投奔突厥。此时的李世民正求贤若渴,早就听闻尉迟敬德是那种“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猛将,便派人招降,而尉迟也发现了李世民具有“明日之星”的潜质,双方互相欣赏,于是尉迟便投奔了秦王李世民。

可是刚招降不久,考验就来了。武德四年,尉迟敬德随李世民讨伐王世充。战局进入艰难时刻,“世上英雄本无主”,原来刘武周部下的一些高级将领纷纷从李世民的手下逃跑。为防不测,李世民手下的将领把尉迟敬德囚禁了起来,并向李世民进言,说这位猛人叛逃也是迟早的事儿,为将来减少一个强劲对手,干脆提早杀掉算了。这时的李世民展现了他的高明之处,说:“我跟你们看法不同。他是那一批投诚人员中最有能力叛逃之人。他要是想叛,怎么还会等到现在呢?马上放人。”

虽然尉迟敬德被释放了,但这样的无端怀疑会不会伤了尉迟的心呢?深谙抚人之道的李世民硬是把坏事变成了好事,他把尉迟敬德召到自己卧室内,拿出一大包金银财宝对他说:“丈夫以意气相期,勿以小疑见意。我绝不会听信谗言杀害忠良。如果您真想离开,今以此物相资,以表我们一时共事之情。”

这番肺腑之语就此使尉迟成为李世民的死忠党。恰巧就在当天下午,李世民与一帮人在榆窠打猎,忽遇王世充手下骁将单雄信率步骑兵数万来袭,两军刚一交锋,单就单骑直取李世民,就在其危急时刻,尉迟敬德及时杀到,一槊就将单雄信刺于马下。他保护着李世民杀出重围之后,又率一队骑兵生擒大将一名,获排槊兵六千多人。尉迟这一次的救主行为,既报了知遇之恩,也使秦王部下相信了尉迟的忠诚。李世民也不禁慨言:“何相报之速也!”此后,尉迟敬德一直追随在李世民身边,并三次在危急时刻救了李世民的性命,更立下了赫赫战功。

尉迟能征善战,武艺高强,他有一个绝招:善于“解避槊”,即夺取敌槊反刺对方。所以当天救李世民出入重围,尉迟并没有受伤。齐王李元吉不信,与尉迟恭比试,结果“俄顷三夺其槊”。一次,唐军攻打王世充的洛阳城,背后窦建德的救兵数万前来救援夹击。王世充的侄子王琬当时出使于窦建德营内,胯下骑着当初隋炀帝的亲乘御马,在两军阵间来回奔驰,夸耀于军。李世民乃识马爱马之人,用鞭指着王琬的乘马,说“这真是匹无双的良马。”尉迟敬德听闻后,马上请命说要过去夺马。李世民连忙阻止,“怎能以匹马之故而丧勇将!...

查看更多
7 历史上真实的尉迟恭是怎样的?没想到他有空手夺白刃的本领
历史上真实的尉迟恭
唐朝
尉迟恭是个怎样的人

尉迟恭和秦叔宝,乃是我国民间流传的两位门神,正史之中尉迟恭也是凌烟阁24功臣之一。这位唐朝武将本领过人,甚至还有种"独门空手夺白刃"的绝技。历史上真实的尉迟恭是怎样的?

尉迟恭于公元585年出生于山西朔城,少年以打铁为生练就了一身的好武艺,膂力过人,617年跟随刘武周起兵反隋。620年尉迟恭投奔李世民立下赫赫战功。626年玄武门事变中,尉迟恭身先士卒射杀李元吉,李世民登上皇位给尉迟恭御赐2900户,封为"鄂国公",658年尉迟恭病逝落得善终。

尉迟恭传说他武艺高强,两军作战时经常单人匹马冲进对方大军,尉迟恭还有项独门绝技极其擅长空手夺白刃,不过他夺的并不是对方的刀而是长槊。古时的长槊和枪差不多,都是较为长的兵器。旧唐书中齐王李元吉对于尉迟恭有这样的本领不以为然,在李世民的主导下,李元吉和尉迟恭二人进行比拼。

这场比拼中,李元吉手持长槊,向空手的尉迟恭发起冲击,结果被尉迟恭连续夺得三次手中兵器。如果两人相遇在战场中,李元吉早就被尉迟恭挑落马下,死的不能再死!此后李元吉更是与尉迟恭、李世民的人交恶。不少朋友知道这段故事时似乎有些不太相信,两军交战局势十分危机,即使尉迟恭本领高强,似乎也不可能在如此复杂的局势之中,抓住对方的长槊,这其中有太多的变数,稍微不小心尉迟恭很可能就会血溅当场。

关于这部分历史的记载,还是有很高的可信度,武将大多气力异于常人。自身平时打熬气力,加之平常饮食得到保障,比常人更为健硕自然力气要大了许多。古时小兵大多都是面黄肌瘦,除非那些精锐骑兵之外,普通不战士兵常常发育不全。尤其到了朝代末年,这些散兵游勇更是得不到日常供给。冷兵器混战讲究的是气势上的压制(现在打架也是),尉迟恭这种面庞凶恶力大过人的武将,单单从气场上已经压制了对方。

所以尉迟恭能有这种空手夺白刃的本领,小编还是非常信服。并且某档权威栏目之中,有位武术家也现场演示了这种空手夺别人兵器的招数,其实并非大家想的那样,从对方手中抢过兵器然后进行反制。还是通过某种特殊的方法,给予对方手上的穴位刺激,很从容的就能抢下对方手中的兵器,这样既不会伤到自己分毫又节约了力气。所以尉迟恭这种顶级武将,从小勤学苦练肯定掌握了其中的奥秘,两军交战时先从气势上压倒对方,通过技艺手段将对方所持的兵器抢过来,此时的尉迟恭就像是猛虎落进羊圈,砍瓜切菜。

旧唐书记载这段历史,还是有非常可信,齐王李元吉正史之中也是位猛将。所以从侧面也能反映出,尉迟恭个人武艺已臻化境。

查看更多
8 这才是历史上真实的尉迟恭,他的武器也并不是铁鞭
历史上真实的尉迟恭
唐朝
尉迟恭是个怎样的人

这才是历史上真实的尉迟恭

在打铁声中闪亮登场

那是在大业十二年年底,一个雪花飘飘的冬天,朔州舞阳村的酒店里,杜如晦、郝孝德吃着麦饼,喝着火酒,耳边不时传来叮叮咚咚的敲锤声响。怎么回事呢?转过弯头,只见大树下有一个铁作坊,三四个人都在那里热烘烘打铁。树底下坐一大汉,“身长九尺,膀阔二停,满部胡须,面如铁色,目若朗星,威风凛凛,气宇昂昂”,正给人写帖子。

什么帖子呢?其实就一借据,原来有一书生,家里穷苦,又急需用钱,跑到附近的官仓借,管理员得知后对他说,要借也可以,只需找尉迟先生写张帖子就行,于是书生便照做了。听完书生的来意,这位姓尉迟的大汉很纳闷,人家借钱都找土豪,你这个奇葩的书生,偏偏找我这打铁的穷屌,真是莫名其妙!经过一番争论,大汉还是帮他写了,反正钱不是他出。

杜如晦看完整个过程,向人打听大汉的消息,有人告诉他:此人“姓尉迟名恭,字敬德,马邑人氏,他有二三千斤臂力,能使一根浑铁单鞭,也会读过诗书,为了考试不第,见四方扰攘,不肯轻身出仕。他祖上原是个铁作坊,因间住在家,开这作坊过活。”杜如晦见这里有一条好汉,尚无人任用,就想在村里住上几天,和他交个朋友,日后推荐给李渊。无奈郝孝德催促上路,没能如愿。若干年后,大汉因为辅佐李世民有功,获赏一座仓库,可是查来查去,总觉得数目不对,怎么少了一笔钱呢?正要处罚守库人,突然发现房梁上有一帖,看过之后,顿时震惊了:竟然是自己的笔迹!

这便是《隋唐演义》中尉迟恭的出场,一千多年来,尉迟恭早已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他并非只存在于历史中,也“活”在老百姓的生活里。比如月底就要过年了,欢度春节时,千家万户会在大门上贴门神,尉迟将军就是门神之一。上课无聊的时候,不想听老师吹牛,这时,撸一遍《隋唐演义》也是极好的,曾经的曾经,不知有多少人的学生时代,是与秦叔宝、程咬金、李元霸一起度过的。当然,随着时代的进步,网络小说、电视剧的流行,现在的学生已经很少看这些了。如果同桌发现你在看古典小说,要不,流露出敬佩的目光:这你也看得懂!要不,相当不屑的对你说:这种书你也看得下去!

“尉迟恭”这个名字是真是假?

不管是哪个时代,看正史的人往往是少数,人们熟识的,更多是小说戏剧中的尉迟恭。那么问题来了,唐代的尉迟恭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从他的名字说起。上世纪七十年代初,为了配合当地农田水利建设,考古人员对昭陵尉迟敬德墓进行了发掘,进入墓葬后,发现里面空空如也,随葬品早就被盗墓贼劫掠一空,但不幸中的万幸,墓志铭相对完好的保存下来,通读全文,有一句令人诧异:“公讳融,字敬德,河南洛阳人也。”按照墓志的意思,尉迟恭这个名字是不对的,他应该叫尉迟融,字敬德。按理来说,墓志铭应该不会出错,像尉迟敬德这样的高级干部,其墓志铭的撰写不光是尉迟家的事情,也是朝廷要过问的大事,不可能连死者名字这种最基本的信息都会出错。而且在唐代的古籍中,如果要提这位历史人物...

查看更多
9 唐朝历史上黄巢吃人是真是假?其野蛮行径让人震惊
唐朝
黄巢吃人是真是假
黄巢吃人是真的吗

唐朝历史上黄巢吃人是真是假?

在我国古代的许许多多苦难之中,最大的苦难,莫过于人食人,而所有发生在王朝末代的这类人间惨剧,莫过于唐末。而在唐末,所有食人者,又都比不上以黄巢为首的农民起义军。

一提起黄巢,恐怕许多读者都是耳熟能详。黄巢五岁时候便可对诗,但成年后却屡试不第。正是因为仕途不顺,他才最终走上了造反的这条不归路。和晚清的洪秀全不同,黄巢确实有着很高的诗才,这从他作的两首诗就可以看出一斑。

《题菊花》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不第后赋菊》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然而,诗才甚高的黄巢却是个地地道道的吃人魔王。

僖宗中和二年(公元882年),黄巢在失败前夕包围陈州近一年时间里,采用过机械化方式,将活人粉碎,以人肉作军粮,供应他围城部队,以保证他起义军的战斗力,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规模。其骇人听闻的程度,既是中国之最,大概也是世界之最。

黄巢所过之地,百姓净尽、赤地千里。《旧唐书》记载:黄巢率领全军围陈州近一年,数百(一说三千)巨碓,同时开工,成为供应军粮的人肉作坊,流水作业,日夜不辍。将活生生的大批乡民、俘虏,无论男女,不分老幼,悉数纳入巨舂,顷刻磨成肉糜,并称之为“捣磨寨”。陈州四周的老百姓被吃光了,就“纵兵四掠,自河南、许、汝、唐、邓、孟、郑、汴、曹、徐、兖等数十州,咸被其毒。”按最保守的估计,至少吃掉了近三十万人口,其罪行真是令人发指。

这位农民领袖大规模“吃人不吐骨头”行径,其野蛮,残酷,恐怖,骇人听闻,即使按照所谓的唯物史观判断,恐怕也很难再冠以“革命”二字来美化他了。当然,“革命不是请客吃饭”,在铁与血的较量中,你不能将敌人消灭,对手也会将你毫不留情地除掉。所以,历代农民铤而走险,反抗强大的统治者,起义军的头目,无不残忍野蛮,无不杀人无数。但是,像黄巢以人肉为粮糗的恶行,绝非一般意义的战场上的较量,也不是为了巩固政权而杀掉那些不肯认同其统治的人,而是一种人性灭绝的屠杀,是典型的一种反人类反文明的行径,其残忍程度比起后世的日本鬼子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当然,像黄巢这样的吃人行径,在乱世之中屡见不鲜,史书上多有记载。

唐末时,秦宗权常派遣部将四处屠杀百姓,他的军中不带米面,把杀死的人用盐腌起来作为军粮。唐末杨行密围攻广陵时,城中粮草罄尽,守城军士就抓百姓到集市上贩卖,专门派人杀戮他们,像屠宰猪羊似的,这些人被杀时,竟然一声也不喊叫。

光启三年(公元887年):“杨行密围广陵且半年,秦彦、毕师铎大小数十战多不利,城中无食,料值钱五十缗,草根木实皆尽,以堇泥为饼食之,饿死者大半。宣州军掠人诣肆卖之,驱缚屠割如羊豕,讫无一声,流血满于坊市。彦、师铎无如之何,颦蹙而已。”当城里粮尽时,“饥民相杀而食,其夫妇、父子自相牵,就屠卖之,屠者刲剔如羊豕”。人像猪羊一样被屠夫切了在市场上卖钱营利,其景...

查看更多
10 你知道贞观之治的主要措施吗?这些措施让唐朝在历史上大放光彩
贞观之治
贞观之治的主要措施
贞观之治的措施有哪些

你知道贞观之治的主要措施吗?

当风起云涌的战争之后,大唐王朝急需将重心放在治理国家和改善民生上。唐太宗总结前朝的教训,不敢轻易对外言战,只为给百姓更安稳的生活。柏杨先生曾经这样评价过唐太宗李世民“自从盘古开天辟地,李世民大帝是中国帝王中第一个被中国人真心称颂崇拜的人物,他没有让世人失望。成就了丰功伟业,造就了大唐盛世,给世界留下了一个永恒的背影。”

李世民富国、利民之路

治理天下、富国强军必须以民为本,唐太宗能开创大唐盛世,在于他深刻的认识到这一点。贞观初年,李世民力排众议,采纳魏征以“王道”治国的政策,这足以看出李世民以民为本的态度。孟子云:“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唐太宗曾今在朝上说过:“凡是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

唐初,因隋末战争的影响,经济、民生、生产等各方面社会问题都严重受损,可谓是百废待兴。针对此种社会问题,高祖李渊也做出了很大的努力,可是因为在位时间较短,当时唐朝初定,周边割据势力都虎视眈眈,战争一触即发,所以在社会问题上效果并不明显。

而贞观初年,唐朝的社会问题依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于是,李世民首要要做的就是休养生息,恢复生产。天下以百姓为本,百姓以衣食为本,对于百姓来说,土地才是最重要的。为此,太宗下令继续推行“均田令”,“均田令”虽然起源于高祖李渊,但是由太宗李世民彻底推向全国。与此同时,太宗下令各地官员在所在地劝课农桑,并派遣官员到各地视察。这样一来可以督促各地官员对朝廷政策的实施力度,也可以随时理解各地民生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做出相对的政策调整。

开放“计划生育”,实施“裁员”

百姓有了土地固然是好,但另外一个问题出现在李世民的面前,那就是生产的主体过少,过年的战乱,导致人口锐减。在以农耕为主体的封建社会,充足的劳动力是社会经济强大的体现。可是唐初的人口不足隋朝时的四分之一,根本满足不了生产。为了改变人口不足的问题,李世民可谓是绞尽脑汁,于是开放“计划生育”,首先,他下令“裁员”,将宫内三千多人放归民间。鼓励百姓多生多育,奖励婚嫁的政策在贞观年间得以实施。不仅如此,太宗还将人口增长率放在了官员政绩考核中,经过二十年全国上下共同的努力,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唐朝人口增加了一倍,从原有的二百多万户增加至四百万户。

“计划生育”成功的实施,离不开太宗的另一个决策,那就是减少百姓的负担,太宗下令裁并州县,为了防止各地豪强形成割据的形式。豪强林立与土地割据的现象源自于隋文帝时期,隋文帝为了改变各地“十养九牧”的现象,下令将东汉末年延续下来的州郡县三级地方制度改成州县两级地方制度。这一制度的改革在当时很有成效,但是随着隋末战乱的爆发,各地豪强纷纷割地自立,郡县制也就形同虚设了。唐高祖为了避免豪强各地自立,恢复了郡县制,这一举措不是唐高祖昏聩,而是为了安抚当时的各地势力,但是高祖设置的郡县数量远远的超过了隋朝。李世民...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