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_img

蜀汉历史

发布时间:2020-06-03
1 历史上马岱怎么死的?蜀汉的后期征战中马岱去哪了
三国
马岱怎么死的
马岱死因

关于马岱最著名的故事就是马岱斩魏延了,历史上关于马岱的资料并不多,马岱字什么也不得而知,有地方志记载是伯瞻。历史上马岱的哥哥马超是病死的,而马岱怎么死的并没有记载,估计也是病死或是老死的。

一、历史上马岱字什么

1、伯瞻说

马岱字伯瞻一说,是因为日本的三国研究者在中国的地方志《陕西省扶风县乡土志》第162页中发现有“马岱字伯瞻腾之从子蜀汉拜平北将军封陈仓侯谥曰武侯”的记载而来。地方志中所述历史上马岱字什么,“腾之从子蜀汉拜平北将军封陈仓侯”均与历史所述相同,唯独最后的“谥曰武侯”有问题。

但是从三国志中的记载来看,蜀国当时拥有谥号的仅有十二人,分别是:法正、诸葛亮、费祎、蒋琬、陈祗、夏侯霸、关羽、张飞、马超、黄忠、庞统、赵云这十二人。也许是蜀汉之后的追谥,历史上马岱字什么没有记载在三国志上,也许地方志中的笔误,也有可能是陕西地方的人民送与的谥号,当然地方志并不是正史,仅作参考,历史上是怎么回事就不得而知。

2、仲华说

马岱字仲华一说,是出现于民国时期,周大荒所著的小说《反三国演义》中作者周大荒给马岱起的字,历史上马岱字什么是否有任何依据,作者似乎没有说明。

3、谨之说

在中国互联网上似乎还流传着马岱字谨之一说,至今不见有何依据,可信度几乎为零。

4、丁啉说

诸葛亮临死前料定他死后魏延必反,暗嘱马岱杀掉魏延。蜀将中人才济济,马岱武功并不高强,为何诸葛亮偏要找马岱担此重任呢?因为,马岱字丁琳,吗丁啉专治魏延(胃炎)。

二、历史上马岱怎么死的

马岱是马超的堂弟,蜀汉中后期的重要将领。早年他曾经从曹操手中死里逃生,后跟随马超大战曹操。建安十九年,马岱随马超归附刘备,马超临终前将马岱托付刘备。跟随丞相诸葛亮南征孟获和北伐曹魏,马岱久经沙场、多负辛劳,作战冷静而勇猛,深得诸葛亮信任。

诸葛亮临终授命于马岱,袭斩魏延,马岱成功的完成任务。在正史中马岱并没有杀魏延,魏延是在诸葛亮死后被小人杨仪陷害身死的。马岱斩魏延是罗贯中在小说中写的,马岱怎么死的也并没有交代。马岱是马超的堂弟,马超一家都很惨,全家老少全让张鲁,曹操等人杀光。

马超本人在刘备处郁郁寡欢,不久病死了。历史上马岱怎么死的,马岱是马超仅存的血亲,承了马超的爵位,延续了马家的香火,正史以及演义都没有提及马岱的后事。在蜀汉的后期征战中马岱在也没有出现,所以可以排除战死的可能,估计马岱最终是老死或病死吧。


查看更多
2 蜀汉宦官黄皓怎么死的?他也是历史上最臭名远扬的宦官
三国
黄皓怎么死的
黄皓最后的下场

黄皓对于是蜀汉而言,是灭国奸臣,其虽官阶卑微,权利有限,但仍能玩弄权术,搅得蜀汉朝政混沌不堪,实属历史上又一宦官乱政的典型范例。

蜀汉后主刘禅即位后,有蜀汉四相之一之称的董允去世,陈祗取代其侍中的职位,成为了后主的宠臣,手握重权。陈祗支持姜维的北伐,但因为逐渐与宦官黄皓交好,使得黄皓开始干预政事。陈祗死后黄皓操弄权柄,导致蜀汉覆国。

董允在世时,黄皓虽玩弄权术,趁姜维大将军征战在外,窃弄机柄,董允常正色匡主,多次斥责黄皓。董允去世后,黄皓与陈祗交好,并开始干预政事。陈祗死后,皓从黄门令为中常侍、奉车都尉,操弄威柄,终至覆国。蜀人无不追思允。

黄皓,蜀汉灭亡的罪魁祸首,即使他并不像秦代太监赵高一样有着大权力,但还是能把蜀汉给灭亡掉。如果他有一天权力像赵高一样大,那就更为可怕。你想他并没多大权力都把国给灭了,他如果有权力了,那这蜀汉还能维持得到几年,刘禅能做的了四十年的皇帝吗?他和赵高,李辅国,童贯,王振,汪直,刘瑾,魏忠贤,安德海,崔玉贵等十人,是历史上最臭名远扬的宦官。

蜀汉宦官黄皓怎么死的?

黄皓,蜀汉宦官,生性狡诈圆滑,蛊惑后主刘禅肆意享乐,得到后主的信任,任其专秉朝政,朝堂之下则陪同后主花天酒地,加剧后主的昏庸无能。

而且黄皓此人城府极深,为摒除其反对势力,暗中祸害良臣,因其与大将军姜维极为不和,故而暗中勾结魏国,将前线的军情私自扣留下来,并进献谗言,蛊惑后主赐死大将军,虽然此事最终败露,但却导致姜维与后主之间滋生嫌隙,令忠良心寒。蜀汉大厦在黄皓此等白蚁手中遇见衰弱。景耀六年,蜀汉灭亡,邓艾看不惯其为人,命人杀之,不料黄皓贿赂其左右,逃过一劫。之后跟随亡主刘禅,迁至洛阳,最终落入司马昭的手中,将其凌迟处死。

历史上很多朝代是奸臣当道,祸国殃民,其罪行令人发指,或横征暴敛,挟天子以令诸侯,或偷奸耍滑,陷害忠良于不义,或当权干政,视国库民脂为己出,而往往是兼而有之,败坏朝纲,祸害忠良,贪赃枉法,卖官鬻爵是他们的共同本质,而结局是民怨鼎沸,国力日衰,最终闹得是国将不国,前有赵高指鹿为马,秦三年而亡,后有和珅盗国敛财,清大厦将倾。这些奸臣无不是巨贪大腐,无不是千古罪人,实在应引今人为鉴,今人不胜哀之,而后人哀之矣。

黄皓 诸葛亮

诸葛亮生卒年为公元181年至公元234年,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掌握蜀汉兴衰命运,刘备临终的托孤的重臣,而黄皓在诸葛亮掌权时期仍为无名小辈,其势力也远为达到祸乱朝纲的地步。

诸葛亮去世后,蜀汉丞相的职务便由董允担任,而史料记载黄皓是在董允去世后,才得陈祗重用,在朝堂上陷害忠良,蒙蔽圣听,犯下种种罪行。因此很多关于集军政大权于一身的诸葛亮为何对黄皓的所作所为视若罔闻,不加以定罪处理的疑问不攻自破,这类问题就像是关公战秦琼,将不在一个历史阶段的人物进行比较,令人啼笑皆非。

虽然诸葛亮与黄皓之间并未有正面冲突,但根据《三国演义》中情节安排中,诸葛亮的确在其掌政期间对...

查看更多
3 历史上的夷陵之战如果刘备赢了,东吴会被蜀汉消灭吗?
夷陵之战
夷陵之战如果刘备赢了

在汉末三国这一历史阶段,夷陵之战和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并称为“三国三大战役”。对于这三大战役来说,都对三国历史的走向形成了明显的影响,甚至可以称之为转折点。就蜀汉和东吴之间爆发的夷陵之战,最终以东吴胜利、刘备败北而告终。在夷陵之战后,蜀汉因为国力上的巨大损失,即便有诸葛亮力挽狂澜,还是成为魏蜀吴三国中最先灭亡的一个国家。而战胜蜀汉的东吴,在整体实力上得到了增强。那么,问题来了,如果刘备打赢了“夷陵之战”,还会是三国鼎立吗?换而言之,夷陵之战如果是刘备胜利,东吴会被蜀汉消灭吗?

首先,即便刘备打赢了夷陵之战,战胜了陆逊率领的东吴大军,也无法改变魏蜀吴三国鼎立的格局。一方面,在关羽大意失荆州后,蜀汉和东吴爆发了夷陵之战。在刘备和陆逊交手的时候,强大的曹魏也在坐山观虎斗。对于曹操之子曹丕来说,选择进攻获胜一方的东吴,以此避免东吴实力的快速增长。由此,在夷陵之战中,如果是刘备取得胜利,并且夺回关羽失去的荆州,很可能曹丕就会优先进攻蜀汉了,以此削弱蜀汉的实力。在此背景下,为了防备曹丕的进攻,刘备也不敢持续进攻东吴。

同时,即便刘备取得了夷陵之战的胜利,但是,就江东孙氏来说,经历了孙坚、孙策、孙权的积累,已经在东吴建立了稳定的基础,特别是获得了东吴本地士族的支持。对此,就刘备势力来说,只凭借夷陵之战的胜利,很难实现对东吴的消灭。况且,刘备发动夷陵之战的主要目标,也不是去消灭东吴,而是夺回关羽丢失的荆州。换而言之,这还是两国实力问题,蜀汉并不比东吴实力强多少,刘备发动夷陵之战的目的就在于逼迫孙权交出荆州,以此保持魏蜀吴三国的平衡。

另一方面,在关羽大意失荆州后,蜀汉不仅失去了半壁江山,也失去了关羽、关平等优秀的将领。更为关键的是,在夷陵之战前后,张飞、黄忠、马超、法正等将领谋士被杀或者病逝,这无疑让蜀汉在人才上面临雪上加霜的困境。在此背景下,刘备在夷陵之战上并没有让诸葛亮跟随,而是让他留守成都,也会自己亲率大军征讨东吴。由此,蜀汉缺乏消灭东吴的实力。而蜀汉最终在夷陵之战上的失败,也是其人才,特别是优秀将领凋零的直接体现。如果不是诸葛亮后面力挽狂澜,蜀汉的灭亡很可能要提前了。

最后,总的来说,刘备如果能够取得夷陵之战的胜利,接下来孙权势必主动求和。在此基础上,孙权就会真正拿好处出来,比如放弃部分的荆州疆域,以此换得刘备的退兵。而刘备也多半会接受的,毕竟还有曹魏这一主要的威胁存在。这样,只要北方曹魏的威胁对蜀汉、东吴两国造成压力,刘备和孙权不管哪一方取得了夷陵之战的胜利,都不会消灭对方。由此,魏蜀吴三分天下的局面依然会存在。但是,如果是刘备获得胜利的话,蜀汉继续握有荆州和益州这两个地方,那么,诸葛亮后期的北伐中原无疑多了一个相对容易的线路,也即北伐中原、匡扶汉室的可能性相对提高了。

查看更多
4 刘备临死前定了李严和诸葛亮两个托孤大臣,他们的权利是一样的吗?
刘备托孤
李严诸葛亮
蜀汉历史

刘备临终指定了两个托孤大臣:诸葛亮和李严。后来,诸葛亮将李严调往汉中前线,再后来更是因为李严运粮不及而将其免职。对于这种结局,很多人认为这是诸葛亮在打击排挤李严,为的是大权独揽。那么,诸葛亮和李严这两个托孤大臣他们的权重是一样的吗?

先来看看事情的经过和两人的职务以及执掌。

彰武三年(223年),刘备病重将诸葛亮调到永安,将刘禅托付,同时受托的还有李严。诸葛亮的职务是丞相,这个职务意味着他就是皇帝之下的第一官员。在这个职务之外,诸葛亮还有两个名义上的东西,太子师傅和皇帝的仲父。所以说是名义上的东西,是因为这件事情只是口头上的,并没有写在遗嘱上。《三国志·后主传》记载的是刘备让刘禅“敬听师傅”,就是恭敬的听老师诸葛亮的教导;《诸葛亮传》则是说让刘禅对诸葛亮“事之如父”,就是像对待父亲一样对待诸葛亮。李严是尚书令,刘备的遗嘱是让他和诸葛亮“共辅少主”,李严为中都护,“统内外军事,留镇永安”。

刘备对李严的这个任命有点儿让人看不懂,中都护、统内外军事还要留在永安!永安是东部和蜀国交界的一座小城,看起来像是三军总参谋长守在东部当边防军司令似的。但不管怎么说,在设立丞相的制度下,丞相是最高官员,而文官又是重于武官的。汉初的例子,武将功劳第一的曹参,是在丞相萧何去世后接替其成为丞相的。再从后来的职务升迁也可以看出,李严的职务是远远低于诸葛亮的。刘禅登基后的第四年,李严转为前将军;第八年,升任为骠骑将军。诸葛亮初次北伐失利,请求自贬三等,成了右将军,行丞相事。也就是说,李严这个托孤大臣,至少比诸葛亮低三等,也就是丞相之下为大将军,大将军之下为骠骑(车骑)将军,骠骑将军之下是四方将军(前后左右)。再从刘禅给诸葛亮的权力也可以分辨出来:诸葛亮是开府治事,并且是“事无巨细,咸决于亮”,现在人比较愿意用的话就是“政由葛氏,祭则寡人”。就是除了祭奠祖先这件事情,政事都归诸葛亮管。李严也有加封:假节,加光禄勋。虽然这两项也是高光荣耀,但和皇帝的师傅、仲父实在是没有办法比的。

从这儿也可以看出,刘备虽然指定了两位辅政大臣,但在刘禅登基之前,刘备就给他们安排在了不同位置。回头再看李严的受托,虽然有多少从诸葛亮这儿分权的意思,倒更像是让他防备吴国来袭,或者是告诉诸葛亮,有朝一日倒出手来,就让这个李严率兵伐吴。总起来说,诸葛亮不但没有分李严的权,反而给他升了官。

其实,这种同为辅政大臣,权力不一样的情况在魏、吴都一样。

魏国魏明帝临终前,指定了曹爽和司马懿为托孤大臣,因为魏国不设立丞相,曹爽为大将军,所以曹爽是排在第一位的。就因为曹爽是老曹家的族人,所以曹爽就以皇帝的名义将司马懿由太尉转为太傅,连一点点军权也给夺去了。

吴国的诸葛恪和滕胤等。

吴大帝孙权临终前,将大将军兼太子太傅诸葛恪、中书令兼少傅孙弘、太常滕胤、将军吕据以及侍中孙峻找来托以后事,这五人也即是所谓的托孤大臣。孙弘很快就被诸葛恪所杀,此人不论...

查看更多
推荐栏目
back_img
功能直达
热门应用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