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_img

蜀汉

发布时间:2020-05-28
1 刘备白帝城托孤真相不为人知,蜀汉最大的危险竟然是他
三国
刘备白帝城托孤
白帝城托孤

蜀汉章武元年(221年)秋,甫登帝位的刘备先后遭遇关羽被杀、荆州沦陷和张飞被害,盛怒之下亲自统领大军征伐东吴,联营七百余里,却在猇亭遭到陆逊火攻而大败,蜀军节节败退,刘备退守白帝城。

次年春,刘备病重,丞相诸葛亮奔赴永安宫受命。《三国志》记载,刘备泣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定下了政治遗嘱,给后主刘禅抛下元气大伤、疲弱不堪的蜀汉烂摊子,带着未竟之志溘然长逝。

在权力交接的关键时刻,刘备主动对总揽朝政的诸葛亮许下“君可自取”的政治诺言,出人意料,匪夷所思。历来帝王托孤,都着眼于稳定新君的法统实力,岂有传位新君又另许大臣之理?这既招致新君不满,又使大臣生窥窃神器之心,相互掣肘,后患无穷。刘备如此安排的用意何在呢?

对白帝城托孤之举,历来不乏赞美讴歌和险恶忖度。或以为这是君臣鱼水之情,甘以天下相托,或以为此乃帝王心术,病榻后其实暗藏着刀光剑影。表面上看,白帝城托孤是刘备和诸葛亮之间的对手戏,实际上,舞台的黑暗中还站着一个人,“君可自取”的惊天之语,其实是对他说的。他是谁?

原来,在白帝城托孤中隐而不彰的那个人,是刚刚从地方被召到刘备病榻前加封为尚书令的蜀中干才李严。正是他和他背后的政治势力,支撑起了整个蜀汉政局,也可能成为蜀汉最大的危险。

历来最高权力交接之所以凶险异常,关键就在于权力交接时极易引发内外各方势力的干预。章武二年(222年)夏,猇亭大战后,蜀军节节败退,刘备次年二月托孤,四月病逝,此时三国斗争的主线已转为吴魏交战。战胜的吴国山越不宁,濡须、江陵面临魏军极大压力,自保不暇,已无余力攻取蜀国。而战败的刘备对此也是洞若观火,于是两国在战后当年冬便互相遣使议和,两国对立实际上已经平息。

历史学家田余庆先生即指出,蜀汉此时之危,不在东吴,而在萧墙之内。这其实是三国政权共有的问题。魏蜀吴三国均是由一个突出的军事政治集团在博得地方大族的认可和支持下建立起来的,曹魏之于中原,孙吴之于江东,蜀汉之于四川,莫不如此。在蜀汉内部,长期以来便潜伏着蜀汉本土势力和刘备荆州集团的对抗和摩擦,这构成了蜀汉政治的基本主题。

早在“隆中对”中,诸葛亮已经为刘备规划了基本的战略路线,那就是“跨有荆益”,等待变局便北上逐鹿中原,恢复汉室。随着荆州丢失、关羽殒命、张飞被害,刘备集团的根本就只剩下益州。然而,对于益州,刘备及其部属却是“新人”,是外来者,不得不尊崇并重用本地名士法正、许靖、董和、黄权和李严等“旧人”,以安定蜀地百姓将士之心。

然而蜀地本土士人对外来的刘备集团积怨已久,两方冲突不断。刘备的义子刘封仗势欺人,导致了蜀地“旧人”孟达的不满,叛蜀降魏。为了平息将士的怨恨,诸葛亮劝刘备杀刘封,以谢蜀中“旧人”。

刘备称帝后所立的皇后,也是蜀地旧主刘璋之兄刘瑁的遗孀吴氏,吴氏之兄吴懿也得到重用,可见刘备为了安稳蜀中人心所做的努力,也反映出来刘备称帝的基...

查看更多
2 诸葛亮六出祁山怎么回事?祁山对蜀汉有什么意义
三国
六出祁山
诸葛亮六出祁山

三国时期最壮烈的战争,那当属北伐战争无疑。当时的蜀汉仅有益州一地,尽管综合实力都弱于曹魏东吴,但蜀汉上下有理想有担当,诸葛亮多次兴兵北伐,发誓一定要还于旧都。而诸葛亮所主导的这些北伐战争,在后世也被称为六出祁山。很多朋友都以为诸葛亮北伐都从一个叫做祁山的地方出兵,但实际却不是这样。

诸葛亮的确进行六次北伐不假,但其实仅仅只有两次出兵攻打祁山。第一次是初次北伐战争,诸葛亮趁着魏明帝刚刚继位权力不稳的时候迅速从汉中出兵祁山,然后派遣马谡占领街亭要塞,派遣大将赵云攻略祁山西边的陇西地区。蜀军因为兵贵神速以至于曹魏还没来得及反应,陇西地区三座郡城就被赵云拿下,魏明帝大惊连忙派遣司马懿到长安统兵抵御诸葛亮。

另外一次出兵祁山是他最后一次北伐时候,当时他领着蜀汉将士们从祁山出发并止步于渭水河边。这一次司马懿同样命令魏军驻扎在渭水河对岸,两军就这样对峙了一百多天。期间尽管诸葛亮多次邀战,但司马懿一直坚守不出,然后又多方派遣使者到蜀军营地试探,诸葛亮也派遣使者到魏军营地试探。最后司马懿从使者的口中得知的信息判断诸葛亮命不久矣,最终赢得了战争的胜利。

而后市史学家都习惯把祁山当作诸葛亮北伐的出兵点,出兵北伐既是出兵祁山。这主要是一因为祁山对于蜀汉来说至关重要。首先祁山位于汉中西北部地区,海拔很高在西边就是羌族人的以及曹魏陇西地区。尽管当时曹魏控制了陇西,但却没有控制羌族人的地盘,而且羌族人非常想占据曹魏陇西地区,这样就能获得更多的物资,给自己的族人拓展生存空间。诸葛亮占据这个地方就可以对曹魏进行威慑,也可以利用羌族人的力量完成作战计划。

第二个就是占据祁山可以对关中平原形成居高临下的战略上风,要知道冷兵器时代十分看重地势要求,祁山属于崇山峻岭,而曹魏多为骑兵部队在这个地区难以发挥实力。而蜀军多为步兵和弓弩兵,占据了制高点就轻而易举射杀曹魏的军力,最大限度歼灭魏军的有生力量。而魏军假若选择强攻的话必定会付出相对于平原地区超过3倍的伤亡数量,怎么看都是蜀军占据上风。

第三个就是祁山附近还有河流,河道离蜀汉地区很近,离曹魏地区很远,方便蜀军运输粮草。都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一支军队战力再强,假如没有足够的补给用以保障部队,他们的战斗力也不能发挥出来。特别是当粮道被截断之后,那意味着这支军队可能全军覆没。而蜀汉国土多为山地,对蜀军进行补给成本非常高。要是走漕运的话,一艘船的粮食就可以抵得上100个人力运送的粮食。不仅方便补给而且还能为蜀汉留下宝贵的人力进行别的事情。

诸葛亮作为军事家、政治家,他所做的每一个计划,每一项决策都有其深意。而且正因为诸葛亮的安排以及指挥,几万蜀军才能把10万魏军死死压制,把实力强于蜀汉5倍的曹魏打得节节败退。但随着诸葛亮的离世,祁山地区被曹魏彻底掌控,当姜维再次发动北伐时祁山就对蜀汉没有太大的意义了。经过后市考证,三国时期的祁山就位于目前的甘肃省礼县东部,这里原本叫做祁...

查看更多
3 蜀汉谋士庞统怎么死的?庞统在刘备心目中的地位有多高
三国
庞统之死
庞统怎么死的

都知道在我国古代,有很多非常知名的人物,他们之所以能流传至今,就是因为,他们拥有自己特殊的本能。如果没有一点厉害之处,也不可能让后人,这么牢记的。今天我们要说的就是历史上的庞统,他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而且他又是怎么死的呢?今天就让小编带你们一起来一下吧。

整体来说,庞统也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他曾经和诸葛亮一起,在刘备的军队中辅佐刘备。而且,他的名气也非常的高,他就是历史上传说中的凤雏。就比如说,有人说过一句话,那就是水镜先生曾经说过,如果能得到凤雏和卧龙这两个人中的其中一个,那么那个人就会非常的厉害,得到天下是很可能的事情。于是,刘备也专门找到了这两个人,在他真诚邀请之下,他们也都到了刘备的军队里。可见刘备是非常幸运的,但是为什么他拥有这两个人,却还是没有那么成功呢?当然这里面还是有很多原因的,比如说庞统,他三十多岁就死了,所以对于刘备来说也是非常痛惜的。

其实在刚开始的时候,庞统他是打算辅佐孙权的。大家都知道孙权的手中有一个厉害的人,那就是周瑜。当时的周瑜是非常看不上庞统的,所以,他就一直拒绝庞统的加入,最后的孙权也是没有办法,他于是就失去了一个这么厉害的人。庞统在看到自己跟随孙权无望的情况下,才到了刘备那里。他之所以能到刘备那里去,那就是因为,他被当时的诸葛亮,还有鲁肃极力推荐,才有机会到了刘备那里。

投靠刘备之后,他的能力被刘备也真正见识到了,所以刘备对他也是非常的重用。觉得身边又多了一个非常厉害的人,但是不幸的是庞统在一次战争中,中箭身亡了。

当时刘备真的是非常的伤心,自己在最需要人才的时候,庞统却这样死去了,对于刘备来说肯定是很心疼的。于是在庞统死了之后,刘备就给他封了一个非常厉害的称号,那就是靖侯。其实从这里可以看得出来,庞统在刘备的心里,位置还是非常重要的。

但是毕竟那个年代是非常混乱的,也有人曾经怀疑过,庞统的死与诸葛亮有关系。但是,这些原因并不成立,为什么呢?这是因为毕竟当时是诸葛亮和刘备推荐庞统,后来如果真是因为诸葛亮,庞统死了,那前后可以说是非常矛盾的。而且当时的刘备,为人也是非常的不错,他看待诸葛亮和庞统的时候,都是相同态度对待的。在庞统出兵之前,诸葛亮曾说过他,当时的一些条件不利于打仗。但是庞统没有听诸葛亮的,一直坚持己见,所以自己失去了生命,其实这与诸葛亮也是没有关系的。

毕竟诸葛亮的为人大家也是非常清楚的,他的一生对刘备非常的忠诚,他也是想帮助刘备,能够让他完成自己的大事业。所以,看到刘备身边有这么厉害的庞统,诸葛亮肯定是非常开心的,如果他们一起,齐心合力帮助刘备的话,肯定也是很不错的,所以他没有理由去陷害庞统。

毕竟每个人的命运是不一样的,也许庞统和诸葛亮的性格本来就是不一样。诸葛亮做事非常的稳当,庞统的性格有点急躁,就包括他的最后一战,他曾经如果听取诸葛亮的建议的话,可能结果就不是那样子的了,所以,这也是很多人都阻挡不了的事情。


查看更多
4 历史上马岱怎么死的?蜀汉的后期征战中马岱去哪了
三国
马岱怎么死的
马岱死因

关于马岱最著名的故事就是马岱斩魏延了,历史上关于马岱的资料并不多,马岱字什么也不得而知,有地方志记载是伯瞻。历史上马岱的哥哥马超是病死的,而马岱怎么死的并没有记载,估计也是病死或是老死的。

一、历史上马岱字什么

1、伯瞻说

马岱字伯瞻一说,是因为日本的三国研究者在中国的地方志《陕西省扶风县乡土志》第162页中发现有“马岱字伯瞻腾之从子蜀汉拜平北将军封陈仓侯谥曰武侯”的记载而来。地方志中所述历史上马岱字什么,“腾之从子蜀汉拜平北将军封陈仓侯”均与历史所述相同,唯独最后的“谥曰武侯”有问题。

但是从三国志中的记载来看,蜀国当时拥有谥号的仅有十二人,分别是:法正、诸葛亮、费祎、蒋琬、陈祗、夏侯霸、关羽、张飞、马超、黄忠、庞统、赵云这十二人。也许是蜀汉之后的追谥,历史上马岱字什么没有记载在三国志上,也许地方志中的笔误,也有可能是陕西地方的人民送与的谥号,当然地方志并不是正史,仅作参考,历史上是怎么回事就不得而知。

2、仲华说

马岱字仲华一说,是出现于民国时期,周大荒所著的小说《反三国演义》中作者周大荒给马岱起的字,历史上马岱字什么是否有任何依据,作者似乎没有说明。

3、谨之说

在中国互联网上似乎还流传着马岱字谨之一说,至今不见有何依据,可信度几乎为零。

4、丁啉说

诸葛亮临死前料定他死后魏延必反,暗嘱马岱杀掉魏延。蜀将中人才济济,马岱武功并不高强,为何诸葛亮偏要找马岱担此重任呢?因为,马岱字丁琳,吗丁啉专治魏延(胃炎)。

二、历史上马岱怎么死的

马岱是马超的堂弟,蜀汉中后期的重要将领。早年他曾经从曹操手中死里逃生,后跟随马超大战曹操。建安十九年,马岱随马超归附刘备,马超临终前将马岱托付刘备。跟随丞相诸葛亮南征孟获和北伐曹魏,马岱久经沙场、多负辛劳,作战冷静而勇猛,深得诸葛亮信任。

诸葛亮临终授命于马岱,袭斩魏延,马岱成功的完成任务。在正史中马岱并没有杀魏延,魏延是在诸葛亮死后被小人杨仪陷害身死的。马岱斩魏延是罗贯中在小说中写的,马岱怎么死的也并没有交代。马岱是马超的堂弟,马超一家都很惨,全家老少全让张鲁,曹操等人杀光。

马超本人在刘备处郁郁寡欢,不久病死了。历史上马岱怎么死的,马岱是马超仅存的血亲,承了马超的爵位,延续了马家的香火,正史以及演义都没有提及马岱的后事。在蜀汉的后期征战中马岱在也没有出现,所以可以排除战死的可能,估计马岱最终是老死或病死吧。


查看更多
5 蜀汉名将魏延厉害吗?魏延成为蜀汉后期屈指可数的人才
三国
历史上的魏延有多厉害
魏延厉害吗

魏延是三国时期蜀汉名将,勇猛善战,深受刘备信任和重用,魏延曾镇守军事要地汉中八年,汉中固若金汤。诸葛亮北伐时,魏延更是蜀汉大军的重要将领,一生战功赫赫,成为后期屈指可数的栋梁之才。可惜,魏延冤死。正史中,魏延的能力究竟如何?比关羽怎样?

其实,四件事足以证明魏延非凡的能力,这四件事是什么呢?

魏延在演义中,武艺高强,曾在刘备路过荆州时,打开城门,迎接刘备,和大将文聘打了个平手。后来,刘备不进荆州,魏延投奔长沙太守韩玄,和黄忠一起镇守长沙,最终,刀斩韩玄,救下黄忠,归顺了刘备。

第一件事,正史中,魏延深受刘备信任和重用,镇守汉中,当时,别人都以为刘备会派张飞去,但是,却选的魏延,为什么选魏延,就是因为魏延勇猛善战,能守得住汉中。

当时,刘备问魏延,你镇守汉中,打算怎么做啊?魏延说,如果曹操率全部兵马来,我就为大王挡住他,如果是偏将率十万大军来,我就为大王吃掉他。如此豪气,众人都称赞不已。

《三国志 魏延传》记载:先主乃拔延为督汉中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一军尽惊。先主大会群臣,问延曰:“今委卿以重任,卿居之欲云何?”延对曰:“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先主称善,众咸壮其言。

事实上,魏延确实做到了,镇守汉中八年,汉中平安无事。魏延有这个能力,有这个本事。是一员不可多得的大将,能独挡一面。

第二件事,建兴八年(230年),魏延率一支偏师西入羌中,在阳溪击败魏国后将军费瑶和雍州剌史郭淮。并因此被封为征西大将军,南郑侯。

《三国志 魏延传》记载:八年,使延西入羌中,魏后将军费瑶、雍州剌史郭淮与延战于阳溪,延大破淮等,迁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假节,进封南郑侯。

魏延不仅防守汉中厉害,实战中,也是非常厉害的,这一战,足以证明魏延非凡的军事才能。并不只是会嘴上说说,实战也行。

第三件事,诸葛亮北伐期间,魏延多次向诸葛亮请求带一万兵马,从子午谷进兵,与诸葛亮在潼关会师,就像当年韩信那样,但是,诸葛亮没有同意。如果魏延没有谋略,他敢从子午谷冒险进兵吗?

《三国志 魏延传》记载:延每随亮出,辄欲请兵万人,与亮异道会于潼关,如韩信故事,亮制而不许。延常谓亮为怯,叹恨己才用之不尽。延既善养士卒,勇猛过人,又性矜高,当时皆避下之。

而且,正史明确记载,魏延勇猛过人,性格高傲,当时,很多人都刻意避开他的锋芒。如果魏延没本事,众人会回避他的锋芒吗?就是因为魏延太厉害,众人都觉得应该避开他。

第四件事,诸葛亮死前交代其死后要退军,魏延却说,丞相虽然死了,但是,我还在,文官可以护送丞相灵柩回去安葬,我自己率军继续北伐,为什么因为一个人的死而废了国家大事呢?

《三国志 魏延传》记载:亮适卒,秘不发丧,仪令祎往揣延意指。延曰:“丞相虽亡,吾自见在。府亲官属便可将丧还葬,吾自当率诸军击贼,云何以一人死废天下之事邪?”

如果魏延没有这个能力,他有胆量说出这话吗?如果魏延没有自信,敢...

查看更多
6 魏延之死的根本原因不是背叛蜀汉,魏延到底是怎么死的?
三国
三国魏延
魏延之死
魏延怎么死的

魏延是三国时期蜀汉名将,深受刘备器重。刘备入川时因数有战功被任命为牙门将军,刘备攻下汉中后又将其破格提拔为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镇守汉中,成为独当一方的大将。他从早年间便跟随刘备,在刘备支援刘璋抵抗张鲁大军时,魏延因为他的勇武,屡建奇功,遂受到刘备的重视,从一名小小的部曲一跃成为拥有实权的牙门将军。魏延对于行兵用将等兵法有着超出常人的天赋,这也是他为什么能够赢得刘备的赏识,并在刘备的蜀汉大军占领汉中后,被刘备选为镇守汉中的镇远将军,相当于将蜀汉大本营交给魏延看管。相传刘备在选择镇远将军时,张飞对此职位十分有信心,毕竟张飞的勇武天下皆知。但刘备放弃选择张飞而是看重魏延,其最重要的原因便是魏延才智更胜张飞,在册封当场说出抵制曹操等人的妙法,被蜀汉君臣赞赏。

虽然魏延才智勇武过于常人,但他的性格却非常的高傲,不擅长与人交际,或者说不屑迎合他人。这样的性格建立在他惊才绝艳的天赋基础上,但也是后来魏延身死的重要原因。

像魏延这等名将,蜀汉第一谋士诸葛亮当然也很重视他。但是魏延在行军方面与诸葛亮产生了多次的摩擦,因为魏延认为他完全可以和诸葛亮分兵,最后再与诸葛亮汇合,但诸葛亮因为这个计策十分的冒险,对蜀汉兵将的伤害极大而否决了魏延。魏延也因此对诸葛亮产生了不满,并时常感叹自己怀才不遇。

魏延一生坎坷,几度经历大起大陆,最终这位天赋过人但性格高傲的蜀汉名将,被杨仪所杀,淹没在滚滚的历史长河中。通过上面魏延简介的详细介绍,你是不是已经了解了这位名将了呢?

魏延为什么不是五虎将?

五虎将,是三国中让人赞叹的五位大将,其智勇双全被世人感叹。而魏延精通兵法,其勇武超过常人。那么,魏延为什么不是五虎将,反而是一个普通的大将军呢?

首先,我们要明确五虎将其实只是个封号,其赞颂名誉方面的倾向更加多一点,当然也代表着蜀汉最高首领刘备更加重视也会重用五虎将军。不过根据三国相关典籍我们可以看出刘备册封五虎将有着很多政治方面的考虑。五虎将的册封标准并不仅仅只是关系到行军打仗方面的才华。更重要的是册封谁为五虎将才能够使刘备手中的权利更加的稳固甚至更加的大。细究五虎将的人物,关羽张飞便不用说,刘备最坚实的后盾,是他最放心也是最大的依仗,且关羽张飞的才华众人有目共睹,可谓是实至名归。再看马超,他原是凉州马腾之子,拥有一半羌人的血统,在凉州归为刘备之后,马超便成为新一任安抚羌族,镇守边关的最佳人选。

如此,马超的家世、才能以及手中的兵权都是他赢得五虎将名号的资本,也是刘备安抚马超这样降军的手段之一。而五虎将的第四位黄忠更不用说,他是代表贵族势力的老将,刘备将其奉为五虎将,也是想要拉拢他身后的贵族势力,其最终目的也是为了壮大刘备手中的权利。

至于五虎将中的赵云,其实一开始并没有被算在五虎将的范畴中,但因为百姓对赵云的喜爱崇拜,赵云也就被算为五虎将中的一员。由此可见,五虎将的政治意义更加浓厚一些,魏延的出身并不是很高,不...

查看更多
7 蜀汉著名将领魏延怎么死的?魏延的真正死因你知道吗
三国
三国魏延
魏延之死
魏延怎么死的

三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将军无疑是三国中提到的“五虎”:关、张、赵、马、黄。然而,由于五虎太过厉害,蜀汉的其他伟大将领很容易被忽视。魏延是一位长期被忽视的将军。魏延是与刘备初入蜀的将军,在那个时候,大多数人认为张飞坐这个位子是对的。就连张飞自己也认为这是自己的。后来,刘禅登基,把都亭候这个位置给了魏延。 魏延虽然是蜀汉的著名将领,但很多三国书迷对魏延的死因却知之甚少。对于这位蜀国将军的死因,小说和真实的历史有许多不同之处。

首先是魏延在文学作品中的形象。诸葛亮生前对魏延很反感,认为魏延生来就有造反之心的人,将来一定会领导起义。因此,诸葛亮临终时,留下计囊如何对付魏延在他死后的叛乱。于是魏延跟杨仪打内战时,放声大喊“谁敢杀我”,最后马岱设下埋伏,魏延头朝下倒地。文学作品要神化诸葛亮,可以理解诸葛亮的看法和作出聪明的计算的能力是必要的。如果是按照文学作品的理解,那么无论杨仪还是马岱,其行动都是由诸葛亮的事先计划安排的。诸葛亮认为魏延在他病死后会内讧,利用混乱的时局,设计让马岱处理掉魏延,最后避免了叛乱的发生。魏延之死在真实的历史上的形象如何?根据史书记载,诸葛亮病得越来越重,暗中与杨仪、费祎、姜维商议退兵事宜。他们让魏延负责断后,若是魏延不听从命令,就让他一个人去。诸葛亮不久就病死了。杨仪带领部队缓慢撤退,魏延原本就对他们的决策不满,让他负责断后。魏延看到部队和杨仪一起慢慢撤退,他非常生气,于是跑到撤退的部队前面,把那些他们走过的阁道都烧了。这时魏延对刘禅说,杨仪要谋反,恰好杨仪也对刘禅说魏延要造反。刘禅这时候不知道该相信谁,所以就询问朝中的大臣,这时很多人都担保杨仪。

这时,魏延竟然率领部队进攻杨仪的部队。结果,蜀国的士兵互相争斗,这个时候魏延的境况就更加复杂了,。所以王平亲自上战场和魏延对战,叫道:“丞相才死没多久,你们竟然敢做出这么大逆不道的事情。”魏延知道自己的没有正当的理由出兵,魏延于是带兵自动地散去了。魏延逃到了汉中。杨毅仪马岱去追魏延,把魏延的头砍了下来送给了杨仪,杨仪踩着魏延的头大骂:“你还能再嚣张吗?”而最后魏延也被灭了三族人。

这一部分描述的魏延,显示了文学作品和历史的区别。据记载,魏延因叛国罪而死,以黑色幽默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然而,魏延的真正死因是与杨仪的矛盾。魏延和杨仪一直不和。诸葛亮在世时,通常是两个人之间的和事佬。诸葛亮临死前告诉姜维杨仪等人其他人,他会安排魏延断后。自然,魏延不想受杨仪的摆布。

三国的官方历史是魏延和杨毅在日常生活中互相鄙视对方。诸葛亮死后,内讧升级为军事冲突。魏延在与杨毅的战斗中失去了权力,在前往汉中途中被马甲斩首。前者死于诸葛亮的不幸,后者死于蜀汉的内讧。因此,文学作品与官方史书的比较,很好地诠释了魏延的形象。魏延以对三国的了解为基础,勇敢、贪婪、好斗、冲动,但无意与蜀国作战。这么多将军在战斗中牺牲是不对的。毕竟,蜀汉灭亡的最...

查看更多
8 姜维北伐取得了哪些战绩?究竟给蜀汉带来了什么影响
三国
姜维北伐
姜维北伐战绩

在诸葛亮去世后,蒋琬和费祎共同掌握了蜀汉的军政大权,因为费祎一直不支持北伐,从诸葛亮去世一直到费祎遇刺,蜀汉在20多年的时间里面只进行过5次北伐。在费祎遇刺之后,姜维掌握了蜀汉的军事大权,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面,姜维便发动了6次针对曹魏的北伐。因为蜀汉的前5次北伐和后6次北伐都是由姜维负责指挥的,这是11次北伐在历史上被人们称之为“九伐中原”。

关于“九伐中原”在历史上的作用问题,一直以来都存在很大的争议。有的人认为“九伐中原”起到了为蜀汉续命的作用,也有的人认为“九伐中原”是穷兵黩武,最终导致了蜀汉的灭亡。接下来我们就来看一下,“九伐中原”都取得了哪些战绩,这11次北伐究竟给蜀汉带来了哪些影响。

先来看一下费祎去世前的5次北伐,这5次北伐的规模都不大,取得的战果和失败造成的损失也都不大。姜维第1次北伐是在公元238年,这次北伐的规模非常小,姜维和蒋琬带领蜀汉的偏师从陇右进攻曹魏,同曹魏在南安地区相持,最终以平局收场。蜀汉国内的军队数量只有10万人左右,能够调动的机动部队数量大约有四五万人,因此姜维和蒋琬带领的偏师人数不会太多,这次战役双方所受到的损失也都比较小。

从公元238年开始,蜀汉和曹魏经历了长达6年的休战期,一直到了公元244。好大喜功的曹爽带领大军讨伐蜀汉,在汉中被王平击败,姜维和费祎趁机北伐攻击曹魏,因为费祎一直不支持北伐,所以在曹爽被击退之后,蜀汉并没有趁机扩大战果。到了公元247年,姜维再一次率领偏师北伐,同魏国大将郭淮交战,没有取得任何战果。公元249年,姜维又一次出兵北伐,同样也是徒劳无功。到了公元250年,姜维在费祎去世之前进行了最后一次的北伐,这次北伐的结果也是以平局收场。

总的来看,姜维前5次北伐,4次以平局收场,一次是防守反击,始终都没能取得大的成就。姜维5次北伐不能成功,主要问题是因为费祎一直限制姜维的兵权,姜维每次出兵所带领的军队的人数不超过1万人,根本不能取得大的战果。一直到了公元253年,费祎被刺客刺杀后,姜维才开始大规模的带领军队北伐。

公元253年费祎刚刚被刺客刺杀后不久,姜维就带领军队包围了曹魏的南安城。由于南安的城池非常坚固,姜维攻击了很久也没能攻破南安,最终只能引兵退回了蜀汉境内。到了第2年,姜维再一次率领主力军队出师北伐,因为没有人控制姜维的出兵人数,姜维带领的军队人数大大,取得的战果也越来越大。在第7次北伐中,姜维斩杀了曹魏的将领徐质,取得了一定规模的小胜利。

有了前几次北伐的经验之后,姜维在公元255年再次带领数万大军北伐。这一次姜维在洮西之战大败曹魏雍州刺史王经,杀死王经手下的士兵数万人,取得了自诸葛亮北伐以来,蜀汉从来没有取得过的大胜利。洮西之战后,廖化和张翼等人都劝说姜维退兵回蜀汉,但是姜维想要接机扩大战果,拒绝了张翼和廖化的建议。于是姜维继续追击王经,结果曹魏的主力部队陆续赶来,姜维为了避免被魏军合围,只有再...

查看更多
9 蜀汉名将姜维北伐战绩胜多败少,但仍然无法拯救蜀国
三国
姜维北伐
姜维北伐战绩

姜维一共北伐十一次,取得五胜四平两负的成绩,前期受蒋琬、费祎节制,用兵规模受限制,但游击战术出神入化,亮点颇多。后期任大将军后,不再受节制,却反而打不好了,两次大败都出现在北伐后期。那么为何姜维在发动如此频繁的战争下,为何却并没有取得重大成就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姜维北伐的情况。

第一、二次北伐:两次小胜

由于姜维前两次北伐时,地位不高,作用也都不大,这里就不细说了。简单的说,就是姜维奉蒋琬之命到陇西打游击,小败郭淮一次,这是第一次北伐。公元244年,曹爽伐蜀汉,姜维奉命增援汉中,并逼退曹爽,这是第二次北伐。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在《三国演义》中没有这两次北伐,所以在演义中,就是“姜维九伐中原”,而不是“姜维十一伐中原”。

第三、四、五次北伐:一小胜,两平

公元247年,姜维升任卫将军,与大将军费祎共录尚书事,成为蜀汉高层领导。不过由于费祎仍然是一把手,姜维只是二把手,所以姜维仍然受费祎节制。

姜维高升的同一年,魏国凉州羌胡族人起兵造反,并派人通知蜀汉方面,寻求接应。魏国雍州刺史郭淮闻讯后,率军在狄道设阵拦截。姜维闻讯后,也率兵出陇右迎接。郭淮见姜维出动后,立即分兵拦截,姜维看郭淮分兵了,就游击佯动,吸引郭淮,为羌胡族人归蜀创造了条件。

其实这个时候,胡人如果直接就往南走,进入蜀境,姜维的任务就完成了。但胡人走了一阵后,发现后面居然没有魏兵追击,于是这帮人的首领治无戴就突然起了邪念,他觉得现在郭淮和姜维交战,河西必然空虚,然后他就带人又折返了回去。

在把部落族人的家眷安置半路上后,治无戴气势汹汹的带着部落的青壮勇士杀向了河西走廊上的武威郡。

郭淮见胡人明明已经走了,而现在居然又莫名其妙折返了回来,跑去打武威,当即就乐开了花,他当时也不去救武威,而是围魏救赵,先突袭了胡人的家眷营地,逼治无戴回师,待治无戴回师救家眷时,他再在中途设伏,把这群羌胡族人打得全军崩溃。

姜维听说胡人被打崩了,就赶紧去救,他当时率蜀汉最精锐的虎步军反复攻击郭淮,胡人见姜维杀到后,也以残兵出击,连续冲击郭淮的防线。最终,郭淮被击溃,姜维不仅护送了不少胡人入蜀,而且还全身而退。(胡人也不是全部撤到了蜀境,夏侯霸率援军赶到后,一部分胡人没来得及撤,被魏国镇压了)

两年后,即公元249年,魏国发生著名的高平陵政变,曹氏沦为司马氏傀儡。姜维听说此事后,与费祎商量,他认为魏国内乱,乃北伐良机,希望费祎拨给他大军。但费祎认为北伐只是劳民伤财,不愿意给姜维过多的兵力,最终还是只给了他一万人。

姜维出汉中后,率军突袭陇右,行军路线和第一次北伐相同。魏国当时确实受到了高平陵政变影响,但影响还没来的这么快,地方上还没有反应(姜维来早了),所以姜维出击后,很快就被魏将邓艾、郭淮、陈泰三部夹击了。

陈泰这个人是新面孔,姜维对他不熟,但恰恰是陈泰,让姜维吃了大苦头。因为姜维擅长游击,而郭淮又是个沉不住性子的人,每次姜维出击,郭淮必然也要出...

查看更多
10 蜀汉集团里的糜芳为什么叛变?贪生怕死之人只能选这条路
三国
糜芳为什么叛变
糜芳背叛的真实原因

蜀汉集团里的糜芳为什么叛变?

在刘备集团中,有一对兄弟曾经十分耀眼,他们一文一武,深受重用。吕布掳走刘备家眷时,他们二人还将自己妹妹嫁给了刘备,作为次妻。这两个人,便是糜竺和糜芳。不过,作为弟弟的糜芳,在追随刘备二十余年后,还是在关键时刻成了叛徒,他的投降,也导致了关羽的惨败和丧命。

历史上的糜竺和糜芳,比起《三国演义》中的人物角色更为传奇。他们家境殷实,可以说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适逢乱世,作为兄长的糜竺,因广舍家财,经常济贫拔苦,被陶谦所看中,令其在自己身边为官。而弟弟糜芳,也一同追随了陶谦。陶谦死后,刘备占据了徐州,糜氏兄弟又转而辅佐刘备。

归附了刘备之后,糜竺为文官,糜芳为武将。后来,吕布偷袭徐州,糜氏兄弟还将妹妹嫁给了刘备,算是与主公结成了政治联姻。因为有了这层关系,刘备也对他们二人更为信任,如遇战事,常命糜竺和糜芳保护家小。比如,在《三国演义》中赵云大战长坂坡的情节中,负责保护刘备夫人与阿斗的,原本就是他们。

可是,曾经在刘备最为难的时候都不离不弃的糜芳,最后却在关键时刻选择了投降东吴,甚至间接害死了关羽。

如果仅仅从往日的情谊与姻亲关系来分析,糜芳的投降行为无疑是难以理解的。不过,如果将问题放到特殊的历史背景中去分析,糜芳似乎也着实值得同情。

可以肯定的讲,哪怕是把《三国志》和《三国演义》翻烂了,也很难找出第二个像关羽一样忠义无双的人物。在魏蜀吴三家中,易主的谋士和武将不胜枚举。乱世中,叛、附都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后汉三国时,文臣易主、武将投降,也并非就是那么可耻,而且不少人到了对方阵营,还能被量才受用。

赤壁之战后,刘备趁机得到了喘息,并领精兵夺取西川。在与刘璋撕破脸后,刘备又调集诸葛亮、张飞、赵云等人前去参战。此时,糜芳则奉命留在荆州,协助关羽戍守。

荆南四郡,乃是经过千辛万苦才得到的,更是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所谈及的一块战略要地。所以,刘备自然对其颇为重视。经过深思熟虑,奉命戍守荆州的主将为关羽,而糜芳等一些心腹,也一并留守辅佐。

在刘备夺取西川,佣兵自立后,关羽利用手中的假节之权,发动了声势浩大的襄樊战争。在战争前期,关羽接连获胜。关羽在襄樊之战中,水淹七军、生擒于禁、刀斩庞德,令曹军大乱,被史家评价为“威震华夏”。然而,仅凭荆州一地之钱粮兵马,欲与兵强马壮的曹军对垒,无疑会显得捉襟见肘。

打起仗来,前线领兵厮杀固然充满凶险,但在后方负责筹措粮草的差事,也着实不太好做。当时,糜芳、傅士仁,便因此饱受责难:

自羽之出军,芳、仁供给军资,不悉相救。羽言“还当治之”,芳、仁咸怀惧不安。”——《三国志·关羽传》

这次见于史书的责难和威胁,或许成了糜芳和傅士仁投降的主要原因之一。当然,除此之外,糜芳和傅士仁,此前也因失职遭到了处分。据《吴录》一书记载,此前南郡城中失火,有不少军用物质遭到焚烧:

南郡城中失火,颇焚烧军器。羽以责芳,芳内畏惧。——《吴录》

这次大火的原因,被罗...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