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西周第十一代君主,周宣王所处的历史时期是很尴尬的。前有父亲周厉王的一番“胡作非为”,使得周王室统治根基摇摇欲坠,继位后的周宣王不得不谨慎之处、革除前代积累下的弊病,励精图治、力挽大厦将倾之势。
但所谓的“宣王中兴”并未在周宣王的治理下善始善终,晚年周王室难以转圜的还是回到了国祚将倾的濒危时段,宣王在临终之前还不得已为加速周王室的灭亡,亲自埋下了一个祸根。
厉王之训,犹在眼前
朝代兴废是暗合历史发展规律的,在普遍的认知中,帝国王朝发展到末期,绝非一代两代君主的孱弱无能、苛政暴虐,而是几代君主的不懈“作死”才生生的将王朝拖垮。
周宣王的存在则是有悖于这个普遍的认知的,作为西周时期第十一位在任君主,后继者便是其子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直接导致周王室被攻破,将西周王室拉下了天下共主的神坛。
而前任则是被国人赶出镐京的周厉王(其父),只因厉王触动了当时旧贵族势力的利益,导致遭到驱逐、举国动荡。夹在历史上两位“赫赫有名”的暴君昏君的中间,周宣王心里苦楚还有谁能懂?
周厉王(其父)崩逝了,可国政还要继续。长大成人的宣王终于继承了父亲丢掉的王位,开始了一段如履薄冰的执政时期。
所谓前车之鉴、后车之师,甫一即位的周宣王时刻以父周厉王的行为警戒自身,积极任用宗周嫡系大臣周公、召穆公、方叔,借此稳定周王室的先前动荡的局势,同时也顺带给自己的统治找寻有力支撑。
紧接着,任用尹吉甫、仲山甫、虢文公、申伯等贤臣良佑治理国政,专门向宗周全盛时期的“文武遗风”和“成康之治”看齐。确立目标已经配置好人才之后,周宣王广开言路、鼓励进谏,毕竟其父周厉王便是因为不许民众出言议论国政,结果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国人纠集暴动,将这个“独夫”赶下了台。
周宣王在位期间能够为史家称之为“中兴”,恢复了宗周作为天下共主的盛况,很大程度上在于宣王废止了“藉田礼”。
所谓藉田,是指每到立春时节,作为天子(皇帝)将要亲自下农田躬耕一次,当然这只是形象上的劳动,实则不过挥动两三下锄头,伴驾的大臣纷纷歌功颂德,史官提笔记录君主重视农产的功绩,然后皆大欢喜、各自散去。
藉田象征的意义是非凡的,主要意在鼓励民众多事生产,否则大家都没有好日子过。可周宣王为何要将藉田礼废除呢?
这实则关系到整个西周时期的经济制度。大家都知道,周王室能够为天下共主近八百年(后期是名义上的)的本质还在于制度,以宗法制为核心、以分封制为外延、以礼乐为关键、以井田制为基础的“四大护国制度”。
内修政、外除患,中兴初显
到了周宣王这个时期,这“四大护国制度”也快名存实亡了。宗法制强调的就是一个血缘关系,可西周都传了十一代君主了,再亲密的关系历经这么多年也该过期了。况且那个时候通信设备也不是那么发达,大家传信全靠马,可能十来八年都不一定能够见上一面,关系疏远本就正常。
分封制则是以宗法制为核心的,二者为表里关系,自然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礼乐制度则是伴随井田制的瓦解所崩溃的,这就是大...
查看更多与“周宣王中兴终成梦 为何不得已加速西周灭亡的时间?”相关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