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皇帝宋仁宗是昏君吗?
这个问题我觉得可以从他的庙号说起。仁宗去世之后,庙号为“仁宗”。这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仁”为庙号的帝王。
那么“仁”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先来看看宋仁宗的扮演者王凯的理解。王凯先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我心中的宋仁宗,一个是仁,对所有人包括百姓、身边的内侍宫女,还有每天追着他‘骂’的谏官,都怀有仁厚之心;另一个是忍,他是特别孤独的,他没有自己,他所有的感情甚至自己的身体都是国事,在千百双眼睛中生活。”
我觉得王凯很精准地把握到宋仁宗的特点,那就是“仁”。仁宗生性仁厚,对大臣、对宫人、对百姓,确实很仁慈,我举一个例子:据野史笔记记载,成都有一个落魄文人,写了一首很反动的诗歌,鼓吹四川独立,与朝廷对峙,并把诗歌献给了成都太守,太守一看,吓坏了,赶紧报告朝廷。但仁宗皇帝看了诗歌,淡然地说:这不过是落魄文人想要当官罢了,给他一个闲官当当吧。
是不是很仁厚?
不过,如果我们将仁宗的仁仅仅理解成仁慈、仁厚,未免有些浅薄。儒家解释过“仁”的含义:克己复礼谓之仁也。什么是克己复礼?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克制自己的欲念、激情,服从制度的约束。王凯说仁宗皇帝的另一个特点是“忍”,其实这个“忍”就是“仁”的含义之一。
我们来讲几个小故事,通过这几个小故事,可以理解仁宗之仁。
有一次,仁宗皇帝在内苑跟大臣散步谈话,走着走着,几次回头张望,大家都不知皇上的意思。回到宫内,仁宗赶紧交代宫女:“渴死了,快给我倒杯热水。”宫女问道:“官家刚才在外面,为何不喝水,忍着口渴?”仁宗说:“我几次回头张看,都未看到提水的燎子。如果出声询问,只怕那燎子会被问罪,只好忍着口渴而归。”顺便解释一下:燎子,原本是用于烧汤烹茶的炭炉。这里借用来指代司燎炉供应茶水的皇室服务员。
还有一次,早朝,仁宗皇帝上朝,面色很不好看,大臣问:“陛下今日面带倦容,是哪里不舒服吗?”仁宗说:“没事,只是昨晚没有睡好。”大臣有点怀疑,以为皇帝昨夜与嫔妃谈情说爱花了过多的时间,于是进言,陛下请注意保养圣躬,不可沉溺于美色云云。
仁宗大笑说:“卿等想到哪里去了?我只是因为肚子饿,才失眠了。”大臣大惊说:“这这这怎么回事?”仁宗说:“昨晚睡觉时,觉得有些饿了,想吃烤羊排,但寝宫里又没有羊排,因此饿了一宿。”大臣说:“何不叫厨房供应?”仁宗说:“我也想过,可是祖宗法中并无夜供烧羊的先例,如果由我破了例,后世子孙自此仿效,不知每夜会杀几头羊!还是忍点饿算了。”
承平时代,国泰民安,锦衣玉食的皇帝多的是,能自觉克制自己对美食的口腹之欲的君主,却是少见。别说别人,我自己就做不到,每次看到烤羊排都管不住自己的嘴巴。仁宗的忍渴挨饿,既是仁厚,也是忍耐,合起来,就是仁。
对帝王来说,口腹之欲算是小事,更重要的是要克制自己说一不二的权力欲望。仁宗皇帝能不能做到这一点呢?
嘉祐年间,曾有一个官员问仁宗:“今政事无大小,皆决于中书、枢密,陛下一无可否,...
查看更多与“宋朝皇帝宋仁宗是昏君吗?其实我们很难去评价这位皇帝”相关的文章
宋仁宗是宋朝第四位皇帝,也是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享国42年。他在位期间虽也有与西夏的征战,与辽国增币求和等纷争,但总体属于国泰民安,百姓安居乐业,有盛世景象,史称仁宗盛治。
对于宋仁宗,历代的评价褒贬不一。褒奖他的人说:“宋之英主,无出仁宗。”并将它与汉文景两位皇帝相比;而贬低他的人说:“仁宗之弊,患在废弛。”说他的“仁”是妇人之仁,非明君之仁。而乾隆皇帝则将它与李世民、康熙皇帝并列,成为其最敬重的三位帝王之一。
那么宋仁宗是昏君还是明君?
有事儿说事儿,不扣帽子。先上四句顺口溜:
狸猫太子何曾换,庆历新政不终全;克己纳谏尚勤俭,仁宗仁名天下传。
这四句概括了宋仁宗一生的几个重点。
狸猫太子何曾换:狸猫换太子的故事脍炙人口。说宋真宗晚年两位妃子同时怀孕,刘氏自己的孩子夭折,为了争夺后位,她用一只剥了皮的狸猫把李氏的儿子换了过来。于是刘氏成皇后,李氏入冷宫。后来这个孩子被立为太子,又在包拯的帮助下得知真相,与李氏母子相认。
这个故事应该是出自清代小说《三侠五义》。也亏的想象力丰富,能想出剥了皮的狸猫这么个道具。不过事实也有相同,李氏原是刘氏侍女,后被宠幸也封为嫔妃。生了儿子后刘氏要抚养,她也不敢不给。仁宗继位后才知生母是李氏,那时候李氏已亡故。仁宗听说李氏被迫害致死,于是开棺验尸,结果发现是盛装入殓,这才依旧孝敬“养母”。
庆历新政不终全:仁宗时候,国内土地兼并严重,官员、军队冗员极多,与名目繁多的冗费合成“三冗”。宋仁宗用范仲淹等为相,负责变法,史称庆历新政。只不过这个新政忙了一年多就失败了,而范仲淹、富弼、韩琦、欧阳修等人也先后被排挤离朝。只是庆历新政虽然失败,却为后来的王安石变法提供了基础。
克己纳谏尚勤俭:宋仁宗克己纳谏的故事非常多。比如吃饭吃到沙子,却不肯说,害怕下面人因此获罪;比如看到随从没准备水壶,就忍着口渴不说,害怕他们为此获罪。纳谏的故事也多,比如朝臣建议裁减宫人,身边的太监不屑,他直接就把这些太监裁撤了;又比如有人为他进献美女,朝臣建议他远离女色,他害怕日久生情,立即就将这些美女送走;最出名的是他原本想为宠妃的娘家人升官,包拯力谏不允,唾沫星子都飞到他脸上了,他擦擦脸,无可奈何作罢。
仁宗仁名天下传:乾隆将他与康熙皇帝、唐太宗并列,史书称其为帝王中第一“仁君”。据说他死时,京师罢市巷哭,数日不绝,即便是乞丐和儿童都到皇宫前烧纸大哭;洛阳市民整日烧纸钱,烟尘飘满洛阳上空遮天蔽日;就是山里的妇孺都戴孝痛哭。消息传到辽邦,辽主大悲:42年不见刀兵。并为仁宗在辽国建立衣冠冢。
这些也许有夸张成分,但史书从不为其他帝王做这样的描绘,由此看仁宗之“仁”必是出类拔萃的。
宋仁宗没有开疆破土决战于两军阵前的勇略,也没用厉兵秣马收复燕云的雄心。而且也可能有些柔弱,不够决断。但作为守成之主,他能够克己、勤俭、纳谏,所用之人也以中上水平居多,作为一个致力于百姓安居乐业的皇帝,仁宗称“仁...
查看更多与“宋仁宗是昏君还是明君?历代对他的评价褒贬不一”相关的文章
宋朝作为比较“文弱”的朝代,作为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宋仁宗是昏君还是明君呢?后人有对他有怎样的评价呢?
王安石在《本朝百年无事札子》中提到:太宗承之以聪武,真宗守之以谦仁,以至仁宗、英宗,无有逸德。此所以享国百年而天下无事也。…仁宗在位,历年最久。……升遐之日,天下号恸,如丧考妣,此宽仁恭俭,出于自然,忠恕诚悫,终始如一之效也。
王安石曾为仁宗的侍从官,当时又为变法做铺垫所以他的评价比较中肯,虽为百年无事,仁宗却在位42年,仁宗的“守”道可见一斑,驾崩的时候全天下的人都嚎啕大哭,就像死了亲人一样,可见仁宗在百姓心目中的地位。
在札子中王安石列举了仁宗在位时的各种经济、政治、军事措施,宋朝外御强敌,实则破败不堪,王安石作为臣子我认为仍有偏袒之处,肯定了仁宗的整治措施引领百年无事却没有挑出百年之后的灾祸。
总其所述仁宗的特点就是:宽厚仁爱、谦虚简朴,是儒家思想忠实的拥护和实践者。所谓物极必反,太过谦逊仁爱导致外敌越来越嚣张,仁宗也从来没有想过要去打败他们。毛主席曾经说过:“枪杆子底下出政权”“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当时的宋朝厉兵秣马本可以一战,可自从太祖皇帝“杯酒释兵权”以后就没有哪个皇帝愿意加强军队建设,这也是仁宗太过“上畏天命”不愿做出改变的表现。
仁宗皇帝百事不会,只会做官家,这是周正夫对仁宗的评价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仁宗是个“不完整”皇帝,仁宗堪称史上纳谏最快最强的君王,他觉得谏官说的对会马上下令实施,刻不容缓。但是在这个基础上仁宗缺少作为皇帝的武断,如果所有人的意见一致仁宗下旨非常迅速;如果有两方意见不一致而争吵,那么到最后多数就放弃了,仁宗作为一个皇帝,判断力只能给一颗星。
这大概跟仁宗的早年经历有关,少年即位,“明肃皇后”刘娥垂帘听政制霸朝堂,汉惠帝刘盈跟仁宗有相似的经历所以在自己的政治判断上总有一些不自信,就像电视剧里仁宗总是对着空椅子问:“你会如何呢,大娘娘”。
广纳谏言是明君的标志,耳朵根子太软又是昏君的隐患,宋仁宗就是这么纠结的一个存在,幸运的是仁宗时期人才辈出,如苏轼所言:“仁宗皇帝在位四十二年,搜揽天下豪杰,不可胜数。既自以为股肱心膂,敬用其言,以致太平,而其任重道远者,又留以为三世子孙百年之用,至于今赖之。”各路英雄豪杰都汇于此,你上我下虽然有朝令夕改的现象却都是些善政仁道,所以“挑了花眼”的仁宗真是天选之子。
跨过千年历史的今天再看宋仁宗,作为一个守护江山的皇帝仁宗是完全合格的,但处在宋朝那样一个特殊的时期仁宗依然过于懦弱,宋太祖杯酒释兵权、宋真宗向契丹人进贡(而且是战胜之后)首开先例,这些对国家有弊无利或者说弊大于利的措施仁宗没有勇气去突破,只是一味的守,不仅没有清除前朝留下的隐患又和西夏签订了丧权辱国的条约,为风雨飘摇的宋朝又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
查看更多与“宋仁宗是昏君还是明君呢?我们该怎么评价这位皇帝”相关的文章
仁宗皇帝身上的这三个悖论,其实可以归结为一个问题:宋仁宗到底是一个庸常之人,还是仁圣之君?
这个问题我觉得可以从他的庙号说起。仁宗去世之后,庙号为“仁宗”。这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仁”为庙号的帝王。
那么“仁”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先来看看宋仁宗的扮演者王凯的理解。王凯先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我心中的宋仁宗,一个是仁,对所有人包括百姓、身边的内侍宫女,还有每天追着他‘骂’的谏官,都怀有仁厚之心;另一个是忍,他是特别孤独的,他没有自己,他所有的感情甚至自己的身体都是国事,在千百双眼睛中生活。”
我觉得王凯很精准地把握到宋仁宗的特点,那就是“仁”。仁宗生性仁厚,对大臣、对宫人、对百姓,确实很仁慈,我举一个例子:据野史笔记记载,成都有一个落魄文人,写了一首很反动的诗歌,鼓吹四川独立,与朝廷对峙,并把诗歌献给了成都太守,太守一看,吓坏了,赶紧报告朝廷。但仁宗皇帝看了诗歌,淡然地说:这不过是落魄文人想要当官罢了,给他一个闲官当当吧。
是不是很仁厚?
不过,如果我们将仁宗的仁仅仅理解成仁慈、仁厚,未免有些浅薄。儒家解释过“仁”的含义:克己复礼谓之仁也。什么是克己复礼?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克制自己的欲念、激情,服从制度的约束。王凯说仁宗皇帝的另一个特点是“忍”,其实这个“忍”就是“仁”的含义之一。
我们来讲几个小故事,通过这几个小故事,可以理解仁宗之仁。
有一次,仁宗皇帝在内苑跟大臣散步谈话,走着走着,几次回头张望,大家都不知皇上的意思。回到宫内,仁宗赶紧交代宫女:“渴死了,快给我倒杯热水。”宫女问道:“官家刚才在外面,为何不喝水,忍着口渴?”仁宗说:“我几次回头张看,都未看到提水的燎子。如果出声询问,只怕那燎子会被问罪,只好忍着口渴而归。”顺便解释一下:燎子,原本是用于烧汤烹茶的炭炉。这里借用来指代司燎炉供应茶水的皇室服务员。
还有一次,早朝,仁宗皇帝上朝,面色很不好看,大臣问:“陛下今日面带倦容,是哪里不舒服吗?”仁宗说:“没事,只是昨晚没有睡好。”大臣有点怀疑,以为皇帝昨夜与嫔妃谈情说爱花了过多的时间,于是进言,陛下请注意保养圣躬,不可沉溺于美色云云。
仁宗大笑说:“卿等想到哪里去了?我只是因为肚子饿,才失眠了。”大臣大惊说:“这这这怎么回事?”仁宗说:“昨晚睡觉时,觉得有些饿了,想吃烤羊排,但寝宫里又没有羊排,因此饿了一宿。”大臣说:“何不叫厨房供应?”仁宗说:“我也想过,可是祖宗法中并无夜供烧羊的先例,如果由我破了例,后世子孙自此仿效,不知每夜会杀几头羊!还是忍点饿算了。”
承平时代,国泰民安,锦衣玉食的皇帝多的是,能自觉克制自己对美食的口腹之欲的君主,却是少见。别说别人,我自己就做不到,每次看到烤羊排都管不住自己的嘴巴。仁宗的忍渴挨饿,既是仁厚,也是忍耐,合起来,就是仁。
对帝王来说,口腹之欲算是小事,更重要的是要克制自己说一不二的权力欲望。仁宗皇帝能不能做到这一点呢?
嘉祐年间,曾...
查看更多与“我们怎么评价宋仁宗?他是一个什么样的皇帝?”相关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