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_img

宋神宗

发布时间:2020-05-28
1 北宋灭亡是宋神宗的错吗?他最大的错是什么
北宋
北宋灭亡
宋神宗

宋神宗赵顼是北宋争议最大的皇帝。赞誉者认为他锐意进取,有理想、有抱负,是一位非常有作为的明君;贬低者认为他志大才疏,一味瞎折腾,结果把整个国家搞得鸡犬不宁,国力不增反减,为后来的北宋亡国埋下了隐患,因此他是一位典型的昏君。

那么问题来了,历史上的宋神宗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北宋灭亡是他的错吗?

北宋为什么要变法?

在许多人印象中,北宋经济、文化高度繁荣,所以北宋皇帝手中的江山都美得像幅画一样,可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北宋是中国历史上最富庶的朝代,这是事实,可北宋由于制度问题造成的财政支出极高也是事实。从北宋中期开始,朝廷财政收支便时常处于入不敷出的状态,到了宋神宗即位后,北宋国库早已捉襟见肘。

朝廷没有钱怎么办?那就只能打破原有规则,通过革除积弊让国家重新焕发生机。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宋神宗才采纳了王安石的建议,发动了北宋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社会变革——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变法给北宋带来了什么?

“王安石变法”在正史中的评价多为负面,宋神宗之所以遭后人诟病,最主要原因就是他旗帜鲜明地支持变法。那么“王安石变法”真的如一些史学家所说的那样,是一个“恶法”吗?答案是否定的。

虽然在北宋留下的诸多史料中都不遗余力地抹黑“王安石变法”,但不看广告看疗效,“王安石变法”推行的十多年时间里,北宋在社会、经济、军事等方面都发生了积极的变化,朝廷收入大幅提高,对外战争也多次取得胜利,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神宗朝名将王韶的“熙河开边”,为北宋疆域拓边二千余里。(注:后来王安石变法失败,以司马光为首的保守派将这些浴血奋战抢回的土地全都无偿归还了。)

元丰三年(1080),宋神宗亲自主持职官制度的改革,史称“元丰改制”。这次改制淘汰了大批尸位素餐的昏官庸吏,既节省了朝廷开支,又提高了朝廷办事效率。

功亏一篑的西征

元丰四年(1081年),西夏发生内乱。宋神宗决定趁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发动一场北宋历史上空前规模的军事行动——元丰西征。如果此战能一切顺利,那么不仅证明了宋神宗全力支持的“王安石变法”行之有效,而且也可以彻底解决西北问题,并且让北宋国力大幅提高,甚至有可能重现当年的汉唐雄风。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元丰西征”在十战九胜的情况下,却因主帅贪功而最终导致了满盘皆输。

宋神宗不甘心失败,于是采纳徐禧的建议在西夏腹地修筑永乐城。可是永乐城在地理位置上有先天缺陷,因此在后来的西夏大军围攻下最终沦陷,北宋精锐鄜延军被悉数歼灭。

宋神宗的功与过

平心而论,“元丰西征”和“永乐城之战”的失败宋神宗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当时宋军在实力上显然比西夏军更强,可两战皆因主帅糊涂导致了无法挽回的结局,宋神宗用人不当自然难辞其咎。作为一位极聪明,又极富进取心的帝王,宋神宗心中的自责难以言表。因此终日郁郁寡欢,最终在元丰八年(1085年)郁郁而终,年仅38岁。

宋神宗是明君还是昏君呢?其实答案很明显。宋神宗一生做的大部分事情都是对国家和大多数百姓有...

查看更多
2 王安石变法遭到苏轼反对,曾上书近万字给宋神宗谏言
王安石
王安石变法

治平二年(1065 年),回到汴京的苏轼,眼看前程一片坦途,妻子王弗却在这时病近了。

丧妻之痛还没消退,第二年,治平三年(1066 年)十月,父亲苏洵逝世,享年七十四岁。宋英宗赐银给苏轼治丧,苏轼退银,乞赠官,后追溯苏洵为光禄寺丞,苏轼和苏辙服丧返蜀。

又是一段守丧的蛰居生活,这一守就守了两年零三个月。神宗熙宁元年(1068 年),服丧期满的苏氏兄弟再次返回京城,启程前,苏轼续弦娶了王弗的堂妹王润之过门。

神宗熙宁二年(1069 年),苏轼和苏辙两家人到达汴京,可这时的京城已经是「山雨欲来风满楼」, 等待他们的,是一场与北宋国运休戚相关的变法运动——王安石变法。

在苏轼的人生历程中,王安石变法不仅是苏轼政治仕途的转捩点,也是其人生的最大转折点。

王安石变法源于北宋政治上积弊所产生的焦虑,但这种焦虑在范仲淹、欧阳修从政之时就已存在。早在王安石变法之前,「庆历新政」已然开启了北宋政治改革的端绪。

当时,朝政上以范仲淹、富弼、韩琦、欧阳修为主导,意在填补朝廷财政上的亏空,以及面对北方诸民族侵扰的压力。

王安石变法,大意举其两端:其一,理财主张,意在从经济上除去积贫之弊;其二,强兵主张,意在从军事上除去积弱之弊。 简而言之,王安石想通过改革,使北宋在国力上实现民富国强。

在宋神宗继位之时,庆历新政时期的重臣韩琦、富弼、欧阳修等人已解职退居地方,而王安石、司马光等一批政坛健将成为神宗当政所倚重的对象。

熙宁元年(1068 年),王安石以輸林学士的身份被神宗召见,王安石畅论国是,主张变法,其言论深得神宗之心。次年(1069 年),神宗命王安石为其辅臣,参知政事,并设立变法机构,王安石变法正式拉开了帷幕。

上书皇帝反对变法

树欲静而风不止,被卷入政治旋涡的苏轼,命运也由此改变。 在变法之初,苏轼仍然拿出了自己的意见。

王安石将科举进行了改革,考试内容由诗斌、明经改为经义、策论。这一科举改革,引来了苏轼的反对。为此,苏轼特意作了一篇《议学校贡举状》。文中苏轼认为,科举考诗赋远优于考策论和经义。虽然,宋神宗对苏轼的意见大加赞赏,但科举改革并没有因苏轼的举状而改变。

变法时期,是一个群情激奋的年代。反对王安石变法的学士,不只是苏轼一人。当时朝政里反对王安石变法最强的势力,是以司马光为首的「旧党」。

而王安石在变法中大肆提拔那些支持变法的人物,则被斌予「新党」之名。在新、旧党争中, 苏轼虽与司马光等人共同反对变法,但对变法的意见,则有其独立的见解。

为此,苏轼写下了在变法争论中著名的《上神宗皇帝书》。

苏轼在《上神宗皇帝书》中反对变法,主要反映在三个方面:其一,结人心;其二,厚风俗;其三,存纪纲。

在对「结人心」的论述中,苏轼举「商鞅变法」说:「商鞅变法,不顾人心,虽能聚至富彊,亦以召怨天下。使其民知利而不知义,见刑而不见德。」

显然,在苏轼看来,变法满遭议,不得人心;在朝政上,也不是国是共...

查看更多
3 李白和苏轼谁的诗更有影响力?宋神宗一语道破
李白
李白的诗
苏轼

李白和苏轼都是历史上很是厉害的大文豪,在历史上,李白和苏轼都是在文学方面有许多建树的, 二人都是在“生前”成名,死后“封神”。

如果把李白和苏轼这两人放在一起比力的话,文学史上的职位谁更高?

实际上这也是一个千古争议的话题, 李白和苏轼到底谁是“千古第一才子?”

颇有点 “关公战秦琼”的感受,两人所处时代差别,在文学上的偏重点也不尽相同。

1.比力

李白,是唐代文坛的自满;苏轼,是北宋文坛一哥。

李白擅长写诗、舞剑,有少量书法、散文作品传世。

李白在十五岁的时候,就已经写出了许多著作。 获得不少社会名士的推崇,后游历天下,增长了不少阅历与见识。

苏轼擅长:填词、写散文、书法、绘画,且在宋词、散文上的成就很是高。

苏轼学富五车,他的父亲是台甫鼎鼎的大文豪苏洵,晚年时期将毕生所学传给了儿子。苏轼还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无论怎么看,李白与苏轼都是天才。

2.论诗词

唐诗之美在情辞,宋诗之美在气骨。

李白是"天上谪仙人",一吐即是半个盛唐;苏轼是"东坡居士",黄州临皋亭诗酒吟欢。

李白代表盛唐诗,大气磅礴,一泻千里;苏轼代表宋诗,婉转而富有理趣。

李白是忧愁的,苏轼是旷达的。

李白的忧愁无与伦比,如“鹤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那边得秋霜。”又如:“抽刀断水水更流,碰杯解愁愁更愁。”再如:“君不见高堂明镜悲鹤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会须一饮三百杯,与尔同销万古愁。”

苏轼的旷达也是罕有其匹。

如《赤壁赋》:

“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尽,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尽,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好比说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崎岖各差别。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另有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骚人物。"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骚人物。”苏轼的词,豪迈深远,气势恢宏。

二人比力起来,李白就是一个血气方刚,对前途充满想象的“少年”。苏轼则更像一个,看破世事,随时准备隐居的老人。

3. 后世影响及其职位

李白的诗歌在浪漫主义诗歌生长历程中有着高贵的职位。他在世的时候,是唐朝人心目中的偶像。杜甫一生不知道写了几多关于李白的诗篇,就今天流传下来的名篇,就有十多首。

他不仅继续了前代浪漫主义的传统,而且以他叛逆的思想及豪迈的性格反映了盛唐风貌。

苏轼在宋朝的时候也是许多人的偶像,苏轼在文、诗、词方面都取得了极高的造诣,以至他的身边聚集了许多文士。

凭据纪录,连宋神宗和太后都是他的粉丝。

李白与苏轼有一个配合点,就是两人在政界都一塌糊涂。

苏轼被流放黄州期间,一日,宋神宗在读李白的诗,大为赞赏...

查看更多
4 宋神宗的雄心壮志居然毁在一个女人身上
宋神宗
宋神宗雄心壮志
梁太后

吴天墀在《西夏史稿》中这样评价宋神宗:他怀抱富国强兵的思想,力图振作有为;任用王安石做宰相,实行各项政治改革,积极为对外用兵创造有利条件。

看到这样的评价,说明宋神宗是一个心怀大志的人!

然而,在历史上的皇帝众多,而他们大抵上可以分为三类,首先便是那些千古一帝了,也就是人们时常做比较的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了,他们在多个方面都是治国之才,并且曾取得优秀的政绩,被普遍认为是优秀皇帝的。而另一类则完全相反,是千百年来一直被唾弃的昏君,像夏桀商纣等,历来不受待见的皇帝。

对于这两种皇帝,历来的评价是好是坏都是一面倒的情况,但是第三类皇帝却向来饱受争议,他们是夹在前面的两类皇帝中的“中庸”皇帝,古今评价多不相同,而最典型的代表之一,就是宋神宗赵顼了。

身为一位君主,宋神宗是一个颇有雄心壮志的人。他在位期间除了推行新法之外,还梦想着击败辽、夏等国建立功业。

然而,宋神宗的雄心壮志为何会被一介女流摧毁呢?

一、起兵攻西夏

宋神宗是个有抱负的皇帝,他在即位以来便一直想一举消灭西夏,以挟制契丹和吐蕃,显示大宋国威,并废掉前朝订立的每年给西夏丰厚的“岁赐”。

而宋神宗虽内心急切,但没有轻举妄动,而是静待机会来临。1072年时熙河开边成功,使宋神宗看到了征服西夏变为现实的希望,于是他便逐步准备好进攻西夏的准备。

到了1081年的时候,西夏的惠宗本来计划将部分土地归还宋朝,但却遭到了梁太后反对以及囚禁,因此宋神宗认为可以借机对西夏发动进攻,认为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

二、宋神宗的对手梁太后是什么来头

西夏异邦,成为了统治者的梁太后却本是一名汉人。梁太后原名为梁落瑶,她作为一个出身卑微的汉女,却凭借着自己的政治智慧以及聪明才干,一步步的往上爬,并最终在没有任何后台与背景的情况下,成为了荒蛮西夏之邦的最高统治者,其实力由此可见一斑。

尽管梁太后在成为西夏最高统治者是只有二十多岁,但是由于其不平凡的人生经历,已经将她锤炼成为了一个成熟的职业政治家,因此即便是内部反对她的势力众多,外部强敌宋朝进攻的情况之下,她依然能够处变不惊,游刃有余的面对。

梁太后前后成功执掌了西夏朝政长达十八年的时间,是中国历史上,特别是少数民族政权中罕见的杰出政治家。可以说,面对这样的一位敌人,即便是宋神宗在兵力方面保有优势,却也是一场势均力敌的对抗。

三、多次战败,宋神宗的雄心壮志被一介女流摧毁

在计划好发兵进攻西夏之时,宋神宗调集了50万的大军兵分五路,从三个方面对西夏发起了全面攻击。

然而,在这五路将领之中,有两名将领是宦官,而还有一名是外戚,三路将领皆非将才,宋神宗如此用人,可以说便是最初的败笔了。

灵州之役

在战役爆发之后,梁太后深知宋朝兵力庞大,再加上西夏内部不稳,不能够硬憾其锋芒,而就是在这危急时刻,作为原本不被众人所看好的一介女流,梁太后表现出了一位成熟政治家该有的镇定与睿智。

当时梁太后先是果断出击,通过水灌的战术让宋军的十万先头部队...

查看更多
推荐栏目
back_img
功能直达
热门应用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