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_img

宋太宗

发布时间:2020-06-30
1 宋太宗时期的寇准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年少的他就已经很不简单了
北宋
寇准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寇准是怎样的人

宋太宗时期的寇准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说是北宋开国皇帝死后,弟弟宋太宗取代了哥哥做了皇帝,实现了历史上的兄终弟及的规矩。这样的事与北宋而言当然是一件好事。

宋太宗这人人品虽不咋样,但做皇帝还是合格的,在位期间迫使吴越王钱俶和陈洪进于978年纳土归附。次年亲征太原,灭北汉,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算是对北宋有过大贡献的人。可就这样一个有大贡献的皇帝,北宋上下似乎不太喜欢他。只想着他早些退位,好将这皇位还给自己的侄儿。在古代传位这件事情事情上面,都是希望自己的儿子去继承自己的位置,不想落到别人家的手里,更何苦这是王权的争夺更是不可马虎,这不他正打着注意、想着办法。

对于这件事,宋太宗也心知肚明,但到手的肥肉这会儿再给让回去,多少有些不情愿。尽管那个人是他的侄儿, 但侄儿再好总也比不上儿子不是。所以退位的事情一拖再拖。这一年,大臣冯拯曾上疏请立皇储,这就有点不识时务。宋太宗当然没给好脸色看,当即就将冯拯贬到岭南,你喜欢说, 去岭南对着荔枝说个够。有这么一个榜样在,议论这事儿的自然少。宋太宗很高兴,以为这事儿就此万事大吉。一个侄子、一个儿子,他更希望给儿子,可是在这些大臣这里,也不好直接说出来,大臣们也是一一在问到底您立谁为太子啊,这是他就急了,心里在想,我肯定是给我的儿子啊,他不好意思开口,便找了些理由把这些大臣给支走。

但天下总有那么几个不怕死的惦记这事儿。当时的寇准就不怕死的主儿,从青州回来就见了宋太宗,也不客气,直接就与宋太宗商议立太子的人选。尽管宋太宗不情愿,但架不住人家不要命。这事儿只能让步,几番讨价还价最终是立了襄王赵恒为太子,自己的儿子。当时,宋太宗很高兴家族的荣耀能在自己的手中得到延续,当天就带着儿子去了一趟太庙,大概的意思就是对死去的大哥做个说明之类的。算是检讨自己这么做的原因,回来的时候,京城的们拥挤在道路两旁喜气洋洋,争着看皇太子。

这时人群中有人喊了声“少年天子”。宋太宗听后很不高兴,老子还没死呢,就这么不把我当人啊,我皇位来得不正不假,但我干活还不错啊,而且也没拿工资,好歹也给我几分面子不是。一肚子委屈的宋太宗也不好对百姓嚷嚷,只好对寇准说了一肚子的委屈话。一看皇帝哭的稀里哗啦,寇准忙说:“皇上啊,百姓这是高兴,你为国家选好了接班人,半分没有嫌弃您老的意思。”这一番话说得宋太宗十分高兴,给了脸不说,还趁机赞扬了一番。这样的聪明人没有不喜欢的道理。当夜赏寇准对饮,大醉而罢。很高兴的样子喝酒喝到醉,表扬了他,其实不是。

以至于后来,有人给宋太宗献了个宝物:一通天犀,宋太宗令人加工成两条犀带,一条自用,另一条赐给了寇准。我们可以看到,这个姓寇的老头其实挺会办事,嘴巴也比较甜,好像没什么毛病。这只是表现,更深层次的缺点,得往下看。寇准出身于名门望族,其祖上苏岔生曾在西周武王时任司寇,因屡建大功,赐以官职为姓。到了寇准这一辈,辉煌继续在。老爹考中进士...

查看更多
2 北宋传奇人物寇准是怎样的人 为何当时的宋太宗会挂念他呢
北宋
寇准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寇准是怎样的人

北宋传奇人物寇准是怎样的人

寇准是北宋的传奇人物,以刚直、清正、善断大事而闻于世,但他的一贬再贬、几起几落,现在都是个话题,可以算是风头甚劲,匹世无双。许多文学作品戏称他为"寇老西儿",但与文学、戏剧中那个诙谐、幽默的搞笑形象相比,真实的寇准其实命运坎坷,为大宋江山可以说鞠躬尽瘁。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光彩照人的高大人物,却也有“失蹄”的败笔,不免令人叹息。

太平兴国五年(980),年仅19岁的寇准来到京都汴梁(今河南开封)应试,考中进士甲科并取得殿试资格。一寇准试得中,授任为大理寺评事,实任大名府成安县(今河北成安)知县。

寇准在知成安期间,政绩卓著。他严格按照国家规定征收赋税和徭役,禁止巧立名目摊派;他不许衙役横行乡里,鱼肉百姓。并在县衙前张贴布告,上边写清应征对象的姓名、住址。百姓见此,便主动前来缴税和服役。寇准还奖励耕织鼓励垦荒,使成安县境田野垦辟,百姓安居,人民交口称赞。

因政绩卓著,寇准数年间屡屡升迁,后任判吏部东铨。宋太宗在位之际,时常诏命群臣直言极谏。一次,寇准上朝时正逢众官商议与契丹议和之事。他当即提出自己的见解,认为契丹屡屡犯我边疆,只应加派劲兵驻守,不可与之讲和,并将战和的利弊一一列出。此番议论深受太宗赏识,寇准遂被提升为枢密院直学士。

此后,太宗在处理重大问题时,常常征询寇准的意见,寇准也颇敢直言。

有一次他报告一件事给皇帝,陈述厉害。由于忠言逆耳,太宗听不进去,生气地离开了龙座,转身要回内宫。寇准却扯住太宗衣角,劝他重新落座,听他把话讲完。一个初出茅庐的新人竟敢在大老板发怒离开时,拉着他衣服不让走,直到问题解决。宋太宗息怒以后细思寇准的忠直言行,十分赞赏地说:“朕得寇准,犹如唐太宗得魏徵。”

所以,寇准三十一岁就担任了同知枢密院事(即副宰相),真正是青年才俊了。

但是寇准相当于魏征,宋太宗却非唐太宗。

公元996年,宋太宗和寇准争论一件事情,寇准力争不已,直到第二天依然没有休止。这一次,宋太宗火了,辱骂寇准:"麻雀和老鼠尚且懂得人意,你怎么不懂呢?"加上被宋太宗称为"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的宰相吕端对皇帝说什么寇准"性刚自任",宋太宗终于将寇准逐出中央,调到邓州(河南邓县)去当个小小知州。

这是寇准仕途上的初次失利。其实深究起来,太宗深知寇准的才干和秉性,外放的目的,只是想让他收敛一些。寇准这一走,很多人也是高兴的,因为当时他主管人事,考核很严格。

但寇准走了,宋太宗又开始想念他,有时会问左右的侍从:"不知寇准在青州过得如何?"而侍从的回答也很有趣:"寇准在那里过得好着呢,不烦皇上担心。"看来不仅大臣,连宦官们也不喜欢寇准。

寇准更厉害的一点在于,他从不利用姻亲关系说事。其妻宋氏是宋太祖开宝皇后的幼妹,即便这样一个名门之后,对寇准的仕途也没有...

查看更多
3 北宋的寇准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他可以说是宋太宗的一块心头肉
北宋
寇准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寇准是怎样的人

北宋的寇准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宰相寇凖(准),是北宋朝堂的一朵奇葩。别人都懂明哲保身,他却总是自找麻烦;别人都是知进知退,他却总是一往无前。在是非对错面前,他有着超乎寻常的执著。他是那个经常让皇帝下不来台的人,却又是那个最让皇帝牵肠挂肚的人。

科举的幸运儿

寇凖出身书香门第,自幼才华过人,又勤奋好学,十九岁便考中进士,按当时标准还是未成年。当然,年轻也不见得是优势。当时选取进士,皇帝会在殿前亲自考问,年纪太小的考生往往不予录用。因此有人提醒寇凖,保险起见,虚报年龄吧。不料被寇凖一口回绝,他说,“我刚刚准备踏上仕途,怎么可以欺骗陛下呢?”

好在后来这位耿直boy被顺利录取了,他在诗里不无得意地写道,“十九中高第,弱冠司国章”。

中进士第二年,他被派往四川巴东当知县,不到半年时间,巴东在他的精心治理下呈现出一派政通人和、百业兴旺的景象,老百姓都亲切地称他为“寇巴东”。

政绩与口碑齐飞,寇凖越来越得到重用,二十多岁便进入北宋权力中枢,先后任盐铁判官、尚书虞部郎中、枢密直学士等。

宋太宗的心头肉

别看寇凖年轻,姿态可一点不低。28岁那年,他奏事殿中,大胆进谏,由于忠言逆耳,宋太宗不爱听,一气之下,拂袖而去。没想到寇凖竟一把拽住宋太宗的衣角,要他重新落座,听自己把话讲完。试问历朝历代,有几个大臣敢这么对皇帝?寇凖可真是个另类!

更有意思的是,素来强势的宋太宗,还真吃这一套,得意地对左右说:“你们看,我得到寇凖,就像唐太宗得到魏徵一样。”

面对这个比自己小22岁的年轻人,太宗常常表现出超乎寻常的倚重,甚至是宠溺。

寇凖曾因犯错被贬青州。但是自打寇凖去了青州,宋太宗总是闷闷不乐,经常询问寇凖的境况。左右告诉他,“青州是个好地方,寇凖应该不会受苦。”

可没隔几天,宋太宗又问起来,左右就对他说:“陛下时刻挂念寇凖,可是听说寇凖在青州每日纵酒,快活得很,也不知道他是否挂念陛下……”太宗听后默然,第二年便将寇凖召回京师,并拜他为参知政事(副宰相)。

寇凖回朝,宋太宗向他展示了一下自己的足疾,然后深情中带着几分嗔怒地问道,“你怎么现在才回来?”寇凖说,“没有您的命令,我哪回得来啊!”太宗听后竟有些过意不去。

紧接着,太宗又向寇凖征询立储意见。要知道,曾有大臣因立储提议被贬至岭南,所以当时朝野上下鲜有人敢提及立储之事。而当寇凖接到这个敏感问题后,他从容作答道,“为天下选择国君,不能与后妃、宦官商量,也不能与近臣谋划;应选择众望所归者立为太子。”

宋太宗屏退左右,轻声问道:“你看襄王赵恒如何?”寇凖表态道:“知子莫若父。陛下既然认为襄王可以,就请决定吧。”于是第二天,宋太宗便立赵恒为太子,即为后来的宋真宗。

赵恒当了太子后,有百姓喊他为“少年天子”。宋太宗很郁闷,问寇凖:“现在人心都归向太子,把我放在什么位置?”寇凖拜贺道:“陛下选择的皇储深得人心,难道不是国家的福气吗?”宋太宗马上转忧为喜,此后愈加倚重寇凖。

有人给太...

查看更多
4 寇准是怎样的人 他竟然为了这样一件事不让宋太宗去吃饭
北宋
寇准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寇准是怎样的人

寇准是怎样的人

寇准(961年-1023年10月24日),北宋名相。字平仲,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人。

早年与澶渊之盟

太平兴国年间进士,授大理评事(阶官,从八品下),知归州巴东、大名府成安县。每期会赋役,未尝辄出符移,唯具乡里姓名揭县门,百姓莫敢后期。累迁殿中丞(阶官,从五品下)、通判郓州。召试学士院,授右正言(阶官,从八品上)、直史馆(职),为三司度支推官(差遣),转盐铁判官(差遣)。会诏百官言事,而准极陈利害,帝益器重之。擢尚书虞部郎中(阶官,从五品上)、枢密院直学士(职,正三品),判吏部东铨。尝奏事殿中,语不合,帝怒起,准辄引帝衣,令帝复坐,事决乃退。上由是嘉之,曰:“朕得寇准,犹文皇之得魏徵也。”。淳化二年春,大旱,太宗延近臣问时政得失,众以天数对。准对曰:“《洪范》天人之际,应若影响,大旱之证,盖刑有所不平也。”太宗怒,起入禁中。顷之,召准问所以不平状,准曰:“愿召二府至,臣即言之。”有诏召二府入,准乃言曰:“顷者祖吉、王淮皆侮法受赇,吉赃少乃伏诛;淮以参政沔之弟,盗主守财至千万,止杖,仍复其官,非不平而何?”太宗以问沔,沔顿首谢,于是切责沔,而知淮为可用矣。即拜准左谏议大夫(阶官,正四品下)、枢密副使(差遣),改同知枢密院事。准与知枢密院事张逊数争事上前。他日,与温仲舒偕行,道逢狂人迎马呼万岁,判左金吾王宾与逊雅相善,逊嗾上其事。准引仲舒为证,逊令宾独奏,其辞颇厉,且互斥其短。帝怒,谪逊,准亦罢知青州。帝顾准厚,既行,念之,常不乐。语左右曰:“寇准在青州乐乎?”对曰:“准得善藩,当不苦也”数日,辄复问。左右揣帝意且复召用准,因对曰:“陛下思准不少忘,闻准日纵酒,未知亦念陛下乎?”帝默然。明年,召拜参知政事(差遣,副宰相)。至道元年,加给事中(阶官,正四品上)。

真宗即位后,先后任工部侍郎(阶官,正四品下),刑部侍郎,兵部侍郎,又任三司使(差遣)。景德元年(1004年),与参知政事毕士安一同出任宰相(同平章事)。当年冬天,契丹南下犯宋,包围了瀛洲等河北地区,朝野震惊,王钦若、陈尧叟皆主张迁都逃避兵锋;唯寇准力主真宗亲征,反对南迁。真宗抵达澶州(今河南濮阳)后,寇准力促宋真宗登上澶州北城门楼以示督战,“诸军皆呼万岁,声闻数十里,气势百倍”。宋将张环射杀辽军主帅挞览,于是订立了“澶渊之盟”。

为相与朝争

景德二年,升中书侍郎(加官,正三品)兼工部尚书(阶官,正三品)。当时朝廷无事,寇准生活奢侈[注 2],“尤好夜宴剧饮,虽寝室亦燃烛达旦。”帝亦待寇准极厚,王钦若很是嫉妒,乘机挑拨离间,谗言中伤,钦若说:“城下之盟,《春秋》耻之,澶渊之举,是城下之盟也。以万乘之贵而为城下之盟,其何耻如之!”又说:“寇准之孤注也,斯亦危矣。”景德三年,因王钦若等人排挤,辞去相位,降为刑部尚书(阶官,正三品),知陕州事。从封泰山,迁户部尚书(阶官,正三品)、知天雄军(差遣)。祀汾...

查看更多
5 该如何看待宋太宗赵光义继承皇位的由来?
宋太宗
赵匡胤

关于宋太宗赵光义的继位问题可以说至今仍然是一个谜,有人说他是正当途径,被宋太祖赵匡胤传位的,还有人说他是谋害了赵匡胤,自称传位与他才上位的。这件事在经过了1000年后,不仅没有得到解决,反而成为了一个千古谜团。

当年赵匡胤深受后周世宗柴荣器重,成为手握重兵的大将,只是可惜柴荣短命,年纪轻轻就去世了。柴荣死后,七岁的周恭帝柴宗训即位。朝中大臣担心赵匡胤会起兵造反,就先是剥夺了他的兵权,但是北汉却又来攻打后周,朝中无人能抵挡,没办法只能继续让赵匡胤领军抵御北汉及契丹联军。

但是大军走到陈桥驿的时候,赵匡胤和手下谋士策划了“陈桥兵变”,赵匡胤黄袍加身被拥立为帝。大军随后回京,再加上朝中有一半大臣都投靠了赵匡胤,就这样赵匡胤不废一兵一卒就占领了京城,恭帝被迫禅位,赵匡胤登基,改元建隆,国号“宋”,史称“宋朝”。

其实赵匡胤领兵打仗在行,但是说起阴谋论却远远不及弟弟赵光义,赵匡胤能登基称帝,很大一部分的原因出自弟弟赵光义之手。正是赵光义出谋划策,拉拢人心,才是赵匡胤顺利当了皇帝。很多人都说为什么赵光义不自己当皇帝呢,他很想,但是资历不够,所以只能把哥哥送上了皇位。

在哥哥当皇帝后,赵光义对皇帝的宝座仍然没有放弃。他想到了当年汉景帝刘启的母亲窦太后让汉景帝传位给弟弟的事,于是他回去找到母亲,在她面前哭诉。当然他肯定不会直接说自己相当皇帝,而是说哥哥的皇位是从小皇帝手中夺来的,万一以后哥哥传位给儿子,也是不懂世事的小皇帝,那么皇位是不是就又成为了别人家的。

赵匡胤母亲听了觉得有道理,就找赵匡胤来商量,赵匡胤听了也觉得有理,于是就当着母亲和弟弟的面订下了“金匮之盟”,内容就是赵匡胤死后,由赵光义继位,赵光义死后由赵光美继位,赵光美死后再由赵匡胤儿子继位,美其名曰“兄终弟及”。也有很多人认为,这是赵光义为了使皇位继承合法,伪造的。

本来事情已经订下了,就这样整吧。没想到赵匡胤皇帝了十几年,还感觉浑身有用不完的劲,平日里照常带兵御驾亲征。他就想到,儿子也已经长大了,没准自己还能多干几年,把儿子好好的培养一下,说不好就是一代明君。如果把皇位传给了弟弟,他不传给自己儿子了怎么办。于是他就想到和赵光义商量取消“金匮之盟”的事情。

在一个风雪交加的晚上,宋太祖就邀请赵光义来谈这件事情。为了不使别人得知他们兄弟的谈话内容,赵匡胤把所有人都请出去了,屋里就剩下他兄弟俩。这二人边喝酒边聊天,谈得很愉快。喝到了后半夜,守卫和太监在窗外隐隐约约看到两个人影在晃动,但听到赵匡胤大声说到:“好做,好做”,紧接着蜡烛摇动,有大斧落地的声音。过了不久,听到了皇帝的鼾声。而赵光义也告辞回家了。

谁知道到了后半夜就传出了赵匡胤驾崩的消息,当时赵匡胤的皇后就让太监去请皇子赵德芳紧急赶来皇宫。但是太监早就被赵光义收买了,于是太监请来的就变成了赵光义。皇后看来的人是赵光义,顿时脸色大变,因为赵光义前期被当成储君对待的,手里掌握着...

查看更多
推荐栏目
back_img
功能直达
热门应用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