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_img

李清照的一首词作品用了梧桐和细雨,与温庭筠苏轼的两首是比谁更好?

2020-07-07 李清照的词 温庭筠 苏轼

温庭筠的一首词,苏轼和李清照都化用过,谁的水平更高一些?

不知从何时起,泛黄如掌的落叶梧桐,成了清秋的标志性景物之一。尤其是在古诗词中,梧桐不仅是常见的景语,而且还能为秋天描写增添几分悲凉。“梧桐叶上秋萧瑟”、“秋声乍起梧桐落”、“秋雨梧桐叶落时”、“辘轳金井梧桐晚,几树惊秋”、“叶叶梧桐坠”等等,都是多愁善感的文人们,因梧桐树而产生的秋思。

也不知从何时起,连绵不停的细雨,成了忧愁的代表性意象之一。还是在古诗词中,豪迈者遇细雨,会变得凄凄惨惨,婉约者见细雨,也常会哭哭啼啼。“无边丝雨细如愁”、“试问闲愁都几许?梅子黄时雨”、“细雨度深闺,莺愁欲懒啼”等等,也都是各派诗词人们,看见细雨时的所思所想。

当梧桐和细雨相遇时,愁苦思绪往往更甚,善于用这两个意象的诗人词人不少,唐代的温庭筠,就是其中用得最好的文人之一。他笔下的梧桐细雨,引起一波又一波学习模仿热潮,就连豪放派代表词人苏轼,以及婉约派代表词人李清照,也都模仿化用过。

比如在其词作《更漏子·玉炉香》中,就很好地使用了梧桐和细雨两个景物。

01思妇离愁“更漏子”

作为“花间派鼻祖”的温庭筠,他精通音律,诗词兼工,语言上辞藻华丽,浓艳精致,内容上多描写的是闺中故事。《更漏子·玉炉香》就是一篇典型的描写思妇离愁的词作。

玉炉香,红蜡泪,偏照画堂秋思。眉翠薄,鬓云残,夜长衾枕寒。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这首词的上阙,写画堂中人的形象及心理。画堂中的人,形象上是“眉翠薄,鬓云残”,看上去无比憔悴,她憔悴的原因是什么呢?词人并没有直接说,而是通过对景物的描写,委婉含蓄地道出画堂人的内心。通过“烛泪”、“秋思”、“夜长”和“衾枕寒”,很容易就能想到,这位深闺中的女子,正处在愁肠百结的秋思中。

词的下阙,写画堂中人眼中所见到的事物。长夜漫漫,愁思不断,夜半三更,还被雨打梧桐声音吵醒,它们不懂怜惜闺中人的正苦离情,只会一片片,一滴滴地落到天明。词人一气呵成地道出“梧桐细雨”的无情,委婉含蓄地反衬了画堂中人的离愁。

02“木兰花令”说别绪

梧桐细雨不仅能衬托闺中妇人的离愁,豪放派词人遇到后也要触景生秋思了。宋代大文豪苏轼,在遭遇这样的场景时,还直接化用温庭筠的词,另外作了一首《木兰花令》。

梧桐叶上三更雨。惊破梦魂无觅处。夜凉枕簟已知秋,更听寒蛩促机杼。

梦中历历来时路。犹在江亭醉歌舞。尊前必有问君人,为道别来心与绪。

《木兰花令》一词作于宋哲宗元年,当时苏轼已经57岁了。虽然苏轼一生的仕途道路总是忽上忽下,他的性格,也早已在屡屡被贬黜中,变得豁达开朗,可这一次被贬往英州,依然让他产生了不少愁绪。去往英州路途遥远,到郁孤台时秋季已来临,苏轼夜宿造口,半夜被雨水惊醒,想起昔日与弟弟苏辙的友谊,写了下这首词。

词的上阕,写梦被惊醒时的场景。“梧桐叶上三更雨”就是对温庭筠“梧桐树,三更雨”一词的化用,“夜凉枕簟已知秋”和“夜长衾枕寒”也表达的意思也很相似。流落在外,半夜被雨水惊醒,寒凉的席子,聒噪的蟋蟀,让人再也难以入眠。

下阙写美梦以及美好的回忆。词人可能做了美梦,梦到以前幸福的日子,和兄弟朋友们把酒言欢,谈离愁别绪。上下阙一对比,更加深了词人漂泊在外,孤寂凄凉的愁思。

03孤苦沦落“声声慢”

乐观豁达的豪放派词人,在遇到梧桐细雨时,都会变得郁郁寡欢,更何况是多情善感的婉约派词人。李清照晚年时,也有一首描绘梧桐细雨的词,很难说没有受到温庭筠的影响。这首词就是《声声慢·寻寻觅觅》。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李清照的一生也十分坎坷,尤其是中晚年,她亲历家破国亡之痛,饱尝颠沛流离之苦,年老独居时,心中总有剪不断理还乱的愁绪。某一天她喝了两杯酒,想借酒消愁,结果遇到梧桐细雨景象,才有了这首千古名篇。

词的上阙,从一个人的空虚迷惘,写到借酒消愁,又写到晚风和鸿雁带来的愁绪。而词的下阙,则描述了眼前庭院内的景物,残花、梧桐、细雨等凄苦意象,让本来就孤独等天黑的人,变得更加忧愁。

04温词缠绵李词奇

同样是影响深远的大词人,同样是用梧桐细雨入词,难免会让人拿出来作比较,温庭筠、苏轼和李清照的三首词,谁的水平更高一点呢?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

其实,三首词各有千秋,就拿温庭筠的这首词来说,虽然描写的离愁正苦,但华丽的辞藻,各种明示暗示,不仅描绘出了苦思,还颇具美感,读之觉得缠绵悱恻,韵味无穷。

李清照的《声声慢》大家更熟悉了,她这首诗常被人称赞写的“奇”,“奇”在开篇,不拘一格,连用叠字。奇在结构,由远到近,情景交融,层层递进,通篇无“愁”字,末尾一个“愁”字点题。还奇在语言,读来清新自然,没有斧凿痕迹,更觉得真诚。

苏轼的《木兰花令》也独有特色,上下阙的强烈对比,梦境与现实的交错融合,充满了各种对人生和现实的思考。比如“夜凉枕簟已知秋”一句,就是对生活细节的仔细观察,才得到这个的颇有诗意且含客观规律的诗句。“更听寒蛩促机杼”一句,看似是无意间提到了妇人纺布,实际上体现了他对民间社会的关心,让人们感受到苏轼宽广的胸怀。


上一篇 : 孟子的思想里他最珍视的是什么?看完我们就能懂他对人生的哲理
下一篇 : 北宋武将排名,岳飞只能排第二,第一名被后世称为“机动防御大师”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为您推荐

热门搜索
back_img
back_img
功能直达
分享
反馈
热门应用
学习教育
好工具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