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中国田园诗的开创者,影响了包括王维、孟浩然、范成大在内的一系列著名诗人,后世称他为“百世田园之主,千古隐逸之宗”。他的田园诗表达了魏晋名士风范和对简朴田园生活的热爱,在中国诗歌史中占有一席重要的地位。
世人无不追求随心所欲的生活,按照心中所想,不被外界影响,潇潇洒洒过完一生,陶渊明几乎做到了。东晋时期,科举制度尚未出现,如果想踏入仕途,谋取一官半职,仅有才华是不够的,需要有显赫的家庭背景,否则一切都免谈,别人也不会予以推荐。
穷有穷的活法,富有富的活法,陶渊明以“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为座右铭,高兴时开怀痛饮,每次都必须喝醉,不开心时借酒浇愁,平生没有其他爱好,唯独喜欢喝酒。在陶渊明笔下,描写过一个与世隔绝的桃花源,现实中并不存在桃花源,这只是他的梦想,甚至可以说是幻想。
义熙元年,陶渊明被任命为彭泽县令,这是许多人梦寐以求的官职,但陶渊明毫不在乎,未满三个月,就直接辞职不干了,并且彻底结束仕途生涯。从此之后,陶渊明放飞自我,过着完全隐居的躬耕生活,直至生命终止。在此期间,他写下大量诗歌,包括五首《归园田居》,咱们聊一聊第一首。
《归园田居·其一》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归园田居》系列诗,陶渊明一共写了五首,是公元405年,东晋安帝义熙元年,陶渊明当了八十天的彭泽县令后,声称不愿为五斗米折腰,便辞官回家,当起了农民,而且心情还不错,在宁静淳朴的田园生活中,找到了自己内心的宁静,无忧无虑,自由自在。
这首诗通俗易懂,没有晦涩的词语,也没有引经据典,朴实无华的诗句,流露出陶渊明反思后的大彻大悟。天生喜欢平静的生活,热爱大自然,奈何为了生计,曾经落入尘网,不得已踏入仕途。一晃三十年过去了,他终于摆脱世俗的束缚,放弃眼前的一切,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
开垦出一块荒地,种上粮食蔬菜,建造几间茅草屋,房屋后面种植榆树与柳树,院子里栽上桃树和李树。傍晚的时候,望着远处的村落,飘荡着袅袅炊烟,听着鸡鸣狗叫的声音,还有什么比这种生活更加惬意吗?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这就是陶渊明梦想的桃花源。
开篇四句,是陶渊明对自己过去的回顾和小结,说自己少年时起,就不喜欢这世俗的市侩,就喜欢大自然,喜欢自我的无拘无束,而自己因为各种原因,误入歧途,走进了官场,前后已经三十多年了。只不过这里的“三十”应该是虚词,因为后世记载,陶渊明从出仕为官,到辞官归隐,前后一共是十三年,所以也有人分析,是陶渊明自己把“三十”和“十三”写反了。
但不论如何,开篇,陶渊明便定下来基调,明确地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情感,我从来就不喜欢当官,我就喜欢亲近自然。至于如何亲近自然,陶渊明在后面给予了说明,他先是给出了自己愉悦的心境,自己离开官场,回到田园,就好像飞鸟归林,鱼入旧池一样,自己也建立了宅院和茅屋,都是回到了自己最熟悉,最舒适的环境中。
而后,便是陶渊明对这种田园生活的各种描述,榆树和柳树分别遮盖了前后的屋檐,桃树和李树整齐地栽种在自己的屋子前面,邻居的房屋在远处依稀可见,袅袅炊烟飘荡在空中,街道深处,传来了狗吠,而桑树之上,还有雄鸡的啼唤。这样的环境里,陶渊明的感受是特别的舒适,他觉得自己不必为世俗的琐事打扰,这样的悠闲生活,正是他想要的。
说是实在话,若是衣食无忧,旱涝保收,实现了财务自由,不必辛苦打拼,去过这样的生活,对于我个人而言,也是极其愿意的,那份自由,那份舒适,那份悠闲,令人向往,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而陶渊明,也在这首《归园田居》的最后发出了自己内心的感慨,“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在官场混迹多年之后,我终于是可以离开了那让我憋屈的位置了,我终于可以返回自然山水之间,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啦,这种感觉,真舒服!
得偿所愿,自由自在,这样的生活,谁能不羡慕呢?但是在羡慕之余,我们若是仔细想想,其实陶渊明为了这个自由,放弃了不少,付出了代价的,别的不说,他的官宦生涯他放弃了,在大都市的优渥生活他放弃了,想得到什么,必然会放弃一些对应的东西,这才是生活的本真,而自由这个词的标价,可不便宜。
诗人通过哪些意象来表达自由之乐的?
诗人通过“羁鸟”、“池鱼”、“尘网”、“樊笼”等意象表达他的自由之乐。我们不难看出,“尘网”、“樊笼”代表束缚人的官场,“羁鸟”、“池鱼”代表自己,这两种意象在主观感情上是相互对立的,诗人描写这两种意象的矛盾和冲突,重现了昔日为官时现实和内心的煎熬,更加能凸显出逃脱官场后自由的可贵。因为得到了渴望已久的自由,所以内心充满了对来之不易的自由的欢愉和珍惜。
心若向阳花自开,心若自由,人间处处是美景,愿我们能早日看到那美丽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