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_img

王羲之的书法特点

发布时间:2020-06-19
1 用一个字概括王羲之、米芾、颜真卿的精髓,其书法都有哪些特点?
王羲之
米芾
颜真卿

中国汉字是劳动人民创造的,开始以图画记事,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演变成了当今的文字,又因祖先发明了用毛笔书写,便产生了书法。古今往来,均以毛笔书写汉字为主。

王 羲 之

王羲之,字逸少,汉族,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广采众长,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他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为“二王”。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农历三月三日,王羲之和谢安、孙绰等41人在绍兴兰亭修褉(一种祓除疾病和不祥的活动)时,众人饮酒赋诗,汇诗成集,羲之即兴挥毫为此诗集作序,这便是有名的《兰亭序》。

《兰亭序》记述了当时文人雅集的情景。作者因当时天时地利人效果发挥极致,据说后来再写已不能逮。其中有二十多个“之”字,写法各不相同。宋代米芾称之为“天下第一行书”。

传说王羲之小的时候苦练书法,日久,用于清洗毛笔的池塘水都变成墨色。后人评曰:“飘若游云,矫若惊龙”、“龙跳天门,虎卧凰阁”、“天质自然,丰神盖代”。有关于他的成语有入木三分、东床快婿等,王羲之书风最明显特征是用笔细腻,结构多变。

王羲之书法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书苑。唐代的欧阳询、虞世南、诸遂良、薛稷、和颜真卿、柳公权,五代的杨凝式,宋代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元代赵孟頫,明代董其昌,这些历代书法名家对王羲之心悦诚服,因而他享有“书圣”美誉。

一个字形容王羲之的晋仕风流:“醉”

颜 真 卿

颜真卿的书法初学褚遂良,后又得笔法于张旭,还与怀素一起探讨书法。

他对二王、褚遂良等书法都进行深入研究,吸取其长处,彻底摆脱了初唐的风范,创造了新的时代书风。颜真卿的书体被称为“颜体”,与柳公权并称“颜柳”,有“颜筋柳骨”之誉。

颜真卿的真书雄秀端庄,结字由初唐的瘦长变为方形,方中见圆,具有向心力。

用笔浑厚强劲,善用中锋笔法,饶有筋骨,亦有锋芒,一般横画略细,竖画、点、撇与捺略粗。这一书风,大气磅礴,多力筋骨,具有盛唐的气象。

一个字形容大唐烈士的铮铮铁骨:“情”

米 芾

米芾与蔡襄、苏轼、黄庭坚合称“宋四家”。其个性怪异,举止颠狂,遇石称“兄”,膜拜不已,因而人称“米颠”。

米芾书画自成一家,枯木竹石,山水画独具风格特点。在书法也颇有造诣,擅篆、隶、楷、行、草等书体,长于临摹古人书法,达到乱真程度。

米芾平书法用功最深,成就以行书为最大。南宋以来的著名汇帖中,多数刻其法书,流播之广泛,影响之深远,在“北宋四大书家”中,实可首屈一指。

康有为曾说:“唐言结构,宋尚意趣。”意为宋代书法家讲求意趣和个性,而米芾在这方面尤其突出。

米芾习书,自称“集古字”,虽有人以为笑柄,也有赞美说“天姿辕轹未须夸,集古终能自立家”。

这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了米氏书法成功的来由。根据米芾自述,在听从苏东坡学习晋书以前,大致可以看出他受五位唐人的影响最深:颜真卿、欧阳询、褚遂良、沈传师、段季展。

用一个字来形容北宋痴狂米芾:“颠”

查看更多
2 王羲之的书法应该怎么学?掌握这4点独到之处大大增强书法的表现力
王羲之书法
王羲之的书法特点

提到王羲之,大家都会想到他的行书书法,以及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行书也在魏晋时期达到了顶峰,因为出了“书圣”王羲之,从此之后,后世学书法行书是必学王羲之的。

行书是楷书和草书之间的一种过渡字体,算是起到了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魏晋时期,常用的书写体既不是楷书也不是草书,而是比较规整的隶书,而在隶书和草书之间的字体就是早期的行书。

王羲之是行书这一书法的领头人,倡导者,行书比楷书的效率高很多,并且笔法流畅,宛如行云流水,让人看着就心旷神怡,所以行书也就逐渐成为了主流字体。

那么,王羲之的字到底好在哪里?

首先,是他的笔法精湛,《兰亭集序》中可以看出,在每个字的转折之处,王羲之运笔并没有强烈的顿挫感。这样的写法让每个字都显得飘逸流畅,给人一种闲适舒畅之风。

在起笔和收笔上,王羲之做得细致丰富又到位,尤其是他的尖锋入纸。王羲之在笔画转折的地方也是有着自己的独到之处,在这点上与当时的书法家有着很大的区别。

其次是王羲之书法的立体感。立体感就是书写者大大增强了书法的表现力,更具有欣赏性。

再次,王羲之的书法在章法上也有着过人之处。不论是《兰亭序》还是他的《快雪时晴帖》,在章法布局上都是不拘一格。王羲之并没有刻意营造章法,有的字涂涂抹抹,字与字之间也没有相连的笔画,却能成为一个整体,带来了一气呵成之感,这就是王羲之章法美妙的地方。

王羲之书法第四个特点是情感。从历代的传世书法中可以看出,一幅书法能被称为传世之作,必然有着书写者真实的情感所在。不论是苏轼的《黄州寒食诗帖》还是颜真卿的《祭侄文稿》,都是用情深切,把情感和书法高度融合。王羲之的书法都是真情之作,尤其《兰亭集序》,手下的笔法是随着心情的起伏而变化的。

查看更多
3 王羲之擅长的的是哪种书法体?这几条证据足以说明
王羲之
王羲之的书法特点

王羲之被誉为“书圣”,其《兰亭序》有“天下第一行书”之称,向来被当做他的代表作,很多人对王羲之的印象也是行书家。

但是,对王羲之颇有研究的书法家寇克让说,王羲之固然真行草诸体兼善,但非要论以先后的话,他首先是一个草书家,其次是楷书,最后才是行书。

我们不妨看看寇克让的几条证据:

第一,王羲之成名于草书。“王羲之章草答庾亮”一事发生在王羲之31岁的时候,这一个时间点,寇克让在《书法没有秘密》中有精确的考证。

庾翼是庾亮的弟弟,作为书法上的竞争对手,庾翼最初是瞧不起王羲之的,曾把王羲之的书法称为“野鹜”,即野鸭子,也就是说王羲之的字是“野路子”。直至他看到王羲之写给哥哥庾亮的信时,庾翼才深表拜服。

他给王羲之写信道:“吾昔有伯英(张芝)章草十纸,过江颠狈,遂乃亡失,常叹妙迹永绝。忽见足下答家兄书,焕若神明,顿还旧观。”庾翼显然是把王羲之的章草和张芝相提并论了。一个年轻人居然可以比肩历史上的草圣,何况还是出于竞争对手之口!

第二,王羲之晚年的书法达到个人的巅峰,而这个阶段主要的字体也是草书。永和(345-356年)年间是王羲之人生最后的十年,被后世尊为草书圭臬的《十七帖》,著名的《桓公破羌帖》等都是这个时期的作品,艺术水平登峰造极。梁武帝内府著名押署人唐怀充评价《桓公破羌帖》“笔法入神”。

据寇克让考证,《桓公破羌帖》写于公元354年(东晋永和十年),当时桓温收复旧京洛阳,举国欢庆,王羲之虽然已经辞官归隐,但仍关心国家大事。他说:“《桓公破羌帖》时间明确,涉及重大历史事件,是一件标准器。”

第三,王献之曾对王羲之说:“古之章草,未能宏逸,顿异真体,今穷伪略之理,极草纵之致,不若藁行之间,于往法固殊,大人宜改体。”王献之是王羲之第七子,他在此建议羲之由古草改向行草,应该是羲之晚年的事,看来王羲之一生主要精力在草书。

第四,唐初官修《晋书》在《王羲之传》说:“尤善隶书。”隶书,就是楷书。这一段显然是行文拼凑的一种写法。而《王献之传》写得更清晰,说:“时议者以为羲之草隶,江左中朝莫有及者。”据文献,这个说法是得到过颇具发言权的王僧虔的印证的。何况,《采古来能书人名》也说羲之“特善草隶”。

第五,寇克让做过一个统计,王羲之传世的作品里,六成以上是草书,三成多是楷书和行书。

寇克让说,《桓公破羌帖》是永和十年的作品,与永和九年的《兰亭序》时间最为接近。据文献记载,王羲之有一个习惯,就是往往写真草参半的作品,所以字体界限不是绝对不可以逾越。《桓公破羌帖》与《兰亭序》虽然字体有别,似乎仍然可以比较,那么《兰亭序》炫技、做作的小动作一望而知,它缺乏王羲之其它可靠作品的普遍具备的浑朴之美。

既然《兰亭序》只是普品,为什么成了代表作?

寇克让认为,关键推手是唐太宗。唐太宗也善书,古代书家中最推崇王羲之。但草书的门槛太高,一般人仅辨认就需数年,至于写出新意,难上加难,而楷书一般看来有点“小儿科”。李世民当时最看...

查看更多
推荐栏目
back_img
功能直达
热门应用
学习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