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_img

戊戌变法

发布时间:2020-04-10
1 戊戌变法观后感模板11篇
戊戌变法观后感

当品味完一部影视作品后,这次观看让你有什么体会呢?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观后感了。可是观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百家讲坛观后感(精选11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戊戌变法观后感 篇1

看完了《鸦片战争》这部优秀的电影,能够说回顾中国之前的屈辱史让我倍受感染,思绪也瞬间被打开。

在这部电影中印象深刻的场景很多,但其中最令我思绪绵绵并且意久弥长的是片中林则徐说:“此刻世界上已经大国林立了,不能再做井底之蛙了。”以及他在被发配到新疆临行前拜托琦善把一个地球仪交给皇上这两幕。

我们明白,中国古代在清朝之前或是说在鸦片战争之前的历史长河中在世界所有国家中一向都是处于遥遥领先的位置。但可能正是这种长期积累下来的傲慢让中国变得不可一世。(他确实需要点失败来警醒下自我了)

于是,所谓的天朝,完全笼罩在一片愚昧之中,在无知的闭关锁国中早已落后于西方的先进礼貌,之前积累的所有优势瞬间土崩瓦解。而大清国在战争来临前仍还以为自我很了不起,因为无知所以虚妄!

在你还在“怡然自得”时,别人可能已经走了很远。

最终两国兵戎相见时,只能是以卵击石,失败妥协也就不可避免。空流几滴民族英雄的血泪罢了!

所以我一向很佩服邓小平改革开放的创举,这实在是一个伟大的决定:对内改革,对外开放。伟大的邓小平已经深深意识到一个国家最核心的东西,并以自我非凡的魄力将之变为现实。改革我那里就不多说了,我想说下开放的问题,开放意味着信息的流通,意味着两个不一样的个体之间交流的过程,这透漏出一个我认为最为重要的理念—这是一个学习的过程。

我一向把学习看得十分之重,因为我深知其重要性,每个单独的个体,不论你是多么多么的优秀,相对于整个大的群体来说绝对只是缥缈。所以,任何个体,小到个人,大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都需要不断地进行信息交流,不断地学习。

戊戌变法观后感 篇2

鸦片战争发生在帝国主义1840年道光年间,这场战争是由英国引发,可是因为清政府的无能腐败,导致了中国同胞很多为国捐躯,让香港被英帝国主义给占领,让香港人民饱受欺凌。

事情大概是这样的:道光皇帝命胡广总督为钦差大臣去销烟。林则徐亲率文武官员,在虎门海滩上将收缴的100多万千克鸦片当众销毁。而林则徐最终成了道光皇帝的代罪羔羊。

在这部片子中,有许多愿为国牺牲也不投敌的忠臣例如:关天培,林则徐等许多不起眼的小人物,在那里面,我最喜欢的人物是镇海大将关天培,最喜欢的一幕是虎门销烟,这幕吧我们中国人心中的一个结给解开了。我们的道光皇帝居然以为自我的国家是最强大的,还闭关锁国,导致外面国家先进的武器等东西都没有见过,如果道光皇帝没有下令闭关锁国的话,我们中国也不会沦落到这种地步,道光皇帝琦善等一些贪生怕死之辈,才会让那时中国受尽欺辱。

好汉们就像狼牙山五壮士一样精忠报国,为国捐躯,不怕一些困难的阻挡,所以我向他们学习,长大后为国家做出贡献!

戊戌变法观后感 篇3...

查看更多
2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戊戌变法时间
戊戌变法的性质

中国近代史上开展了几次轰轰烈烈的运动,戊戌变法就是其中一次改良运动,但是戊戌变法最终失败了,被慈禧太后扼杀了,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是什么?戊戌变法的失败说明了什么?其实在当时的中国,戊戌变法根本就是行不通的,一起来看看吧。

戊戌变法时间

戊戌变法从1898年6月11日开始实施。其主要内容有: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开办新式学堂吸引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训练新式陆军海军同时规定,科举考试废除八股文,取消多余的衙门和无用的官职。

戊戌变法的性质

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戊戌变法,又称百日维新、维新变法,是指1898年6月11日至9月21日维新派人士通过光绪帝进行倡导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的政治改良运动。

/uploads/image/2020/11/03/下载.jpg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根本原因

资产阶级维新派力量过于弱小,即资产阶级的软弱性;慈禧所代表的顽固派掌握实权,实力强大。

直接原因

1、守旧派势力强大,当时国家的最高领导权不在光绪皇帝手中,而为以西太后为首的王公、大臣所掌握。维新派只有少数几个人,没有实权。西太后最初曾指示“今宜专讲西学”,但是,当她感到变法触及到她自己的权力和清廷王公贵族的利益时,就动手遏制、镇压。

2、维新派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指责西汉的古文经书全系刘歆伪造,《孔子改制考》将孔子打扮为“改制立法”的祖师爷。两书都没有充分的、有说服力的证据,不用说守旧派反对,当时的一些开明人士也不赞成。此外,维新派某些激进的宣传也增加了社会阻力。

3、维新派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脱离广大人民群众,只寄希望于没有实权的皇帝和极少数的官僚,甚至对帝国主义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

4、维新派及光绪皇帝在实施变法上的某些冒进措施。变法一开始,光绪皇帝就因不满自己的老师、军机重臣翁同龢的持重、顶撞,将其开缺回籍。大量裁减冗官,仅京师一地,涉及闲散衙门十多处,失去职务者近万人,但是又没有安排出路。因王照上书被阻而一下子罢免六个部长级大员,也操之过急,并且失之过重。

5、变法手段单一:采取单纯的自上而下的“和平”“合法”方式。

戊戌变法主要代表人物

1.康有为(1858年—1927年),原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又号明夷、更甡、西樵山人、游存叟、天游化人,广东省南海县丹灶苏村人,人称康南海,中国晚清时期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代表人物。

2.梁启超(1873年2月23日—1929年1月19日),字卓如,一字任甫,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清朝光绪年间举人,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

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戊戌变法作为近代中国的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具有进步意义。虽然被慈禧太后扼杀了,但也为13年之后爆发的辛亥革命打下了思想基础。

政治经济

1、推动了清...

查看更多
3 为什么光绪帝不会去阻扰戊戌变法?原来他也想救国
光绪帝
戊戌变法

大婚之后,光绪帝名义上接管了国家大权,但实际上,遇到真正的大事情,还是得向慈禧太后请示,并没有多少决定权。不过这些都无法抑制少年皇帝参政的热情。他求知若渴,迫切地想要了解外面的世界。光绪十六年(1890),驻美公使张荫桓回国了,光绪帝迫不及待地召见了他,向他询问国外的情况。后来,他又通过阅读黄遵宪的《日本国志》了解了东洋的情况。日本的明治维新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他萌发了变法强国的志向。

自1840年中国国门被英国的坚船利炮打开之后,中国人就开始探寻让国家变得更强大、更富有的道路。

可以说,在19世纪下半叶,美、德、英、法等早已建立起资本主义制度的国家位居世界前列,而原本相对落后的俄国、日本,在发展了资本主义之后,也迅速强大起来。在这种局势下,变革旧的制度和旧的生产力,发展资本主义已经成为当时的一种世界潮流。甲午战争,北洋水师的全军覆没,意味着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的失败,中国又一次陷入到了迷茫之中。

就在此时,以梁启超和康有为为首的一批有识之士,终于意识到:单单学习西方的技术还远远不够,我们需要更为开明、开放的制度。面对危急存亡之秋,光绪皇帝自然不能听之任之,开始对"祖宗之法不可变"的说辞,产生了怀疑。

他认为:自己已经找到了一条振兴大清的路,于是,光绪帝自上而下的开展了一场"维新变法"运动。

此时,光绪帝虽然已经亲政了多年年了,但这十几年间他只是慈禧手中的傀儡,国家大权任然被慈禧左右。所以,康有为、梁启超的出现,给了光绪一个希望,一个可以夺回权利的希望。我们不难看出:开放言路、任用新人这些政策除了可以除旧革新,还能培养自己的势力。开放言路之后,所有人都可以直接给皇帝上书,这样就与慈禧没多大关系了,任用新人也是一样。

如果,当初政变成功,慈禧被囚,光绪真的还舍得立宪吗?这个可就很难说了,毕竟,作为一个一直接受封建教育的皇帝,刚体会到权力的好处,怎么舍得放弃呢?即便是这样,戊戌变法作为近代中国的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还是具有其进步意义的。虽然,最终被慈禧太后扼杀了,但是,也为13年之后爆发的辛亥革命打下了思想基础。

查看更多
4 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的一场改良运动,那是在哪个皇帝在位时发生的呢?
戊戌变法在哪个皇帝在位时发生的
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的一场改良运动

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的一场改良运动,是通过皇帝发布的学习西方的运动。那么戊戌变法是哪个皇帝在位呢?

关于戊戌变法是哪个皇帝这个问题,其实只要知道戊戌变法这场运动的时间就知道了。戊戌变法中的戊戌两个字,产生于中国古老的纪年方式——天干地支,所以通过纪年,就可以明确的知道戊戌年就是公元1898年,这一年当权的皇帝是光绪帝载恬。

光绪皇帝是一个有积极进取精神的人,面对新的事物、先进思想他非常乐意接受。同时他也是一个想要有作为的皇帝,不愿意成为亡国之君,所以在维新派通过公书上车等方式将自己的变法策略上呈给他后,他便积极的促进变法这也是戊戌变法能进行的原因。

维新派作为具有新思想的先进人士,想要通过光绪皇帝使得中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同时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制度。但是他们并没有群众基础,广大的人民群众依旧被封建思想所毒害,统治者内部也有一大批的守旧派,其中最具代表的就是慈禧太后。

在光绪皇帝同意并且开展戊戌变法的时候,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几乎天天出现在皇帝的身边,跟光绪一起探讨变法的具体实施。据相关记载,在戊戌变法期间,光绪皇帝一共颁布上百条法令,可见其对变法的支持力度。维新派的这一行为很快的引起了守旧派的反对,因自身利益遭到威胁,守旧派开始说服慈禧太后发动政变。

最终也是因为慈禧太后发动政变,软禁了光绪皇帝,同时杀害了以康有为首的戊戌六君子而导致戊戌变法以失败收场。

戊戌变法的思想主张有哪些

戊戌变法又被称为是百日维新,发生在公元1898年的6月11日到9月21日,戊戌变法的思想主张是倡导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文化,要求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并大力鼓励发展工农商等行业。

戊戌变法之所以有这样的思想主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首先是近代以来新思想的迅猛发展,鸦片战争后中国的民族危机越来越严重,封建统治的危机也一步一步地加深,当时一些先进的中国人开始思考怎样来挽救中国,林则徐、魏源等人主张向西方学习,发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这也是中国学习西方的最早的声音。

第二便是早期的资产阶级开始萌发新思想,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中的很多人都参加了洋务运动的实践,这些人了解中国的国情,他们的思想对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新思想的产生起到先导的作用。

第三是维新思想的进一步的发展,但是康有为打着托古改制的旗号将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和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结合起来去宣传变法,梁启超将维新思想的影响进一步扩大,而严复认为要挽救当时的中国必须要维新,这些爱国人士的先进思想都为戊戌变法提供了强而有力的思想。

最后是维新派和顽固派的论战三个要不要论战对戊戌变法思想的宣传有很大的推动作用,维新派抓住这次的机会使自己的思想迅速且广泛的传播开来。

查看更多
5 戊戌变法虽然是失败了,但从它失败后的三个意义来讲又是成功的
戊戌变法的失败
戊戌变法的意义

关于变法失败的原因,教科书上说,这是由于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导致了维新派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具体表现为:顽固势力十分强大;维新派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却把希望完全寄托在没有实权的皇帝身上;在顽固派进攻时,又把希望寄托在袁世凯和外国侵略者身上,脱离了广大人民群众。结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资产阶级改良道路是行不通的。

有不少人认为,戊戌变法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慈禧太后作梗,其实这是不准确的。因为在经历甲午战争后,慈禧见识到了日本明治维新所取得的成就,就也想进行一些改革。虽然她这人很自私,但她也确实想着把国家给弄好,至少每天不用担惊受怕了。为此,她对光绪帝说:“苟可致富强者,儿自为之,吾不内制也。”事实上她也是这么做的。

然而变法不是革命,欲速则不达。光绪帝和维新派疾风骤雨般的变革主张,造成整个社会结构的强烈震荡,使不少与现存社会有利害关系的势力集团觉得受到了威胁。清代学者黄鸿寿在《清史纪事本末》中描述:“时百日间,变法神速,几有一日千里之势。其尤为雷厉风行者:一令都中筑马路,二令办理国防,三命八旗人丁,如愿出京谋生计者,任其自由。于是满族诸人大哗,谣谤四起。”这使得整个满族统治集团很快意识到,无论变法给中国带来多大的好处,都会让他们这个既得利益团体付出沉重的代价,不但可能丧失自己的特权,更有可能丧失300年来一直把持的政权。

于是满族统治集团达成这样一个共识:变法利中国,不利满洲;中国兴则满洲亡。所以他们是“宁与友邦,不与家奴”。

另外,再加上在维新期间,变法诏令几乎每天一道,让人目不暇接,各地方官员根本忙乎不过来,都怨声载道。而光绪帝处理的办法是严惩,结果树敌越来越多,使原本持观望态度的人也都倒向了顽固派。中央和地方的人你都得罪完了,光凭那几个维新人士就想变法,你没病吧。

但戊戌变法的意义还是值得肯定的。

首先是进步意义。政治上,维新派批判封建制度,主张设立议会,限制皇权,希望通过改良的道路逐步变封建专制制度为资本主义的君主立宪制度,虽然最终失败了,但他们的宣传、影响促进了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经济上,维新派要求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这符合中国历史发展的趋势。

其次是爱国意义。在帝国主义侵略日益加深、瓜分危机迫在眉睫的紧要关头,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机、发展资本主义而奔走呼号,并指出变法的目的是救亡图存。这对激发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很有帮助。

然后是启蒙意义。戊戌变法是近代中国的一次思想解放潮流。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倡新学,主张兴民权,对封建的思想文化进行了抨击,起到了一定的启蒙作用,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比如维新派在中国最早创办近代报刊,把旧式书院和私塾逐渐转变为近代学校,广泛建立了政治性和学术性的社团。又比如在维新运动期间,维新派曾把戒除妇女缠足作为一项社会革新,广为宣传。戊戌六君子之一、康有为的胞弟康广仁就曾和梁启超、谭嗣同等人在上海发起“试办不缠足会”,等等。

最后要...

查看更多
6 戊戌变法的那些思想家的学问有什么样的特点呢?
戊戌变法的思想家
戊戌变法的思想家的学问特点

任何一个历史事件,只有在历经长时段的历史演变之后,才能彰显其原初的意义,使后人得以窥知,它的发生与否,它的基本方向,都与后来的历史息息相关。在晚清民初时期,无论是鸦片战争、甲午战争、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都是这样的历史事件,并都镶嵌在中国文明的进程之中。

然而,政治事件与文明事件不同。政治事件带来一时的政治变革,文明事件则引发长久的文明动荡。政治事件只影响政治本身,文明事件直接改变人心。因此,只有在文明发生根本性危机的时刻,政治事件和文明事件才可能重合,由政治事件引发而导致人们的价值观念、对文明的信心发生改变,晚清民初正是这样的时期。

在文明的意义上,晚清民初是中国文明转轨、变更、革命的时代。这里所谓的“晚清民初”,定于甲午(1894)之后,五四(1919)之前。在世界史视野中,甲午海战只是一场“日清战争”,但对中国文明而言,甲午战争中,中国的失败,不但是战争的失败,而且直接动摇了士大夫的文明信心。胡思敬《国闻备乘》一书中,录张亨嘉答人问中西学优劣,云:“中国积弱至此,安有学。即有学,安敢与外人较优劣。假而甲午争朝鲜,一战而胜日;戊戌援胶州,再战而胜德。诸夷跂足东望,谓中国之盛由人才,人才出科举,欧美各邦将有效吾楷摺、八股而立中华学堂者矣!”从甲午战争开始,国势日衰,中国之“学”,也因之而衰。谭嗣同在1895年四月致信欧阳中鹄,提到:“昨晤陈伯严(即陈三立),亦云已令其子改业西学矣。”事实上,甲午之后的中国学术,开始进入一个全面转化时代,1896年,俞樾致信章梫有云:“方今新学日兴,斯文将废,诸君犹于风雨如晦之馀,鸡鸣不已,君子人与?君子人也!”“斯文”即旧学,尤指经学也。在甲午前后,中国被瓜分的危机已经充分表现,士大夫感受到非常明确的“新学”的强大压力,而中国学术开始进入一个通过重申古学以吸纳西学的时代。自戊戌变法开始的政治改革,正是对这一局面的真正回应。戊戌变法失败之后,革命思潮全面兴起,直至辛亥之变,清帝逊位,随之而来的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如果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大于文明意义,那么,新文化运动则更加表现为一场真正的文明革命,就此之后,中国文明之“体”全面崩塌,中国的轨迹也完全转变。

在这一过程中,戊戌变法的文明史意义,正在于以政治事件的方式,宣告了文明大变局时代的真正到来。随之而来的政治革命与文明革命,都是其逻辑延伸的结果。

就政治思想而言,戊戌变法虽名为“维新”、“变法”,但事件本身,内在地包含着多元化的思想。卷入这场变法的中坚分子,所持的立场并不一致。陈寅恪《读吴其昌撰〈梁启超传〉书后》中说:“当时之言变法者,盖有不同之二源,未可混一论之也。咸丰之世,先祖亦应进士举,居京师。亲见圆明园干霄之火,痛哭南归。其后治军治民,益知中国旧法之不可不变。后交湘阴郭筠仙侍郎嵩焘,极相倾服,许为孤忠闳识。先君亦从郭公论文论学,而郭公者,亦颂美西法,当时士大夫目...

查看更多
7 戊戌变法虽然说寿命不长,但它在这几个方面贡献是不可改变的
戊戌变法
戊戌变法的贡献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下达“明定国是诏”,戊戌变法由此拉开序幕。同一天,光绪帝又下谕申明了变法的决心,并斥责守旧大臣:

“托于老成忧国,以为旧章必应墨守,新法必当摈除,众喙哓哓,空言无补。试问今日时局如此,国势如此,若仍以不练之兵,有限之饷,士无实学,工无良师,强弱相形,贫富悬绝,岂真能制梃以挞坚甲利兵乎?”

自此日起,光绪帝在维新派的辅佐下,屡颁谕旨,行使新政。至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变法失败,共103天,史称“百日维新”。如今,回顾百余年前的这段戊戌维新,它的历史贡献在哪里?它的局限性又在哪里?

戊戌变法是一场旨在图强御侮的变法远动,光绪皇帝和康有为等维新派人士希望中国大变、快变。尽管出发点是好的,但从实际效果来看,戊戌变法有很大的局限性,很多措施并不符合当时的国情,它失败的命运是不可避免的。退一步说,就算没有慈禧的干预,这场维新运动也不会走得太久、太远。

然而要是将戊戌变法一棍子打死显然也是不公平的,短短103天的维新运动还是给中国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它贡献也是巨大的。主要有几个方面:

一,戊戌维新在政治上要求改变封建专制君主制度,建立近代的君主立宪国家。

中国本来是个封建国家,经济上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政治上是绝对的封建专制君主统治,文化教育上崇尚儒家的纲常伦理,实行科举八股的教育考试制度。这样的体制和英、法等国在飞速发展的资本主义近代国家比起来已经大大落后。

落后就要挨打,因此,自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抵抗外国侵略,屡战屡败。事实证明:传统的封建制度在近代世界中已经不能生存下去。洋务派已经意识到外国的先进性,他们用西法制炮造船,开工厂、筑铁路,但洋务派不想根本改变旧制度,只想在器物的层面上学习西方的长处,这就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实际含义。

维新派的先进之处,在于认识到器物层面的某些改变根本无法挽救中国,必须从根本制度上进行改革,把传统的封建专制农业国,改变为近代君主立宪的工业国。所以他们主张要“大变”、“速变”、“全变”,大大突破了洋务派认可的变革范围。

在封建专制制度下,皇帝君临万民,独揽一切,权力不容分割,不受制约,排斥了人民大众参政议政的权利,是造成不公正、不平等以及暴政、动乱、腐败的根源。因此,维新派强烈要求改变专制制度,他们借用法国启蒙思想将卢梭的“民约论”思想,谭嗣同就尖锐指出:

“生民之初,本无所谓君臣,则皆民也。民不能相治,亦不暇治,于是共举一民为君……夫曰共举之,则先有民而后有君,君末也,民本也,天下无有因末而累及本者。亦岂可因君而累及民哉!夫曰共举之,则必可共废之。君也者,为民办事者也;臣也者,助办民事者也,事不办而易其人,亦天下之通义也。”

这种言论在当时是十分大胆而新颖的,而且他们尽情揭露了君主制度下的悲惨现实,直斥清朝的统治“如黑暗地狱,直无一法一政足备记录,徒滋人愤懑而已”。

尽管维新派的主张客观上只能为新兴的中...

查看更多
8 戊戌变法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是不可磨灭的,也让思想又前进了一步
戊戌变法
戊戌变法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1898年(农历戊戌年)爆发了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改良主义者通过光绪皇帝所进行的资产阶级政治改革----戊戌变法。其主要内容是: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但这次运动遭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的强烈反对,历时仅一百零三天的变法终于失败。虽然其失败了,但是从梁启超的个人语录中我们不难看出:虽变法失败,但其对中国当时乃至现在的影响却意义非常!

梁启超对洋务运动的评价是:“中国之改革,三十年于兹矣,然而不见改革之效,而徒增其弊何也?……譬之有千岁老屋,瓦墁毁坏,梁栋崩析,将就倾圮,而室中之人,乃或酣嬉鼾卧,漠然无所闻见,或则补苴罅漏,弥缝蚁穴,以冀支持。……梁启超对洋务派官督商办方式的批判也是一针见血:“李鸿章所办商务,无一成效可睹者,无他,官督商办一语累之而已。”由此可以看出以梁启超为首的资产阶级维新派是在总结洋务运动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改革封建政治制度的主张。它是一场试图通过改革来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极大地激发了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具有鲜明的爱国性质。

梁启超说:“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

正当维新变法运动在全国开展之时,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与以李鸿章为代表的顽固派(包括洋务派),维新派与封建顽固势力的论战是中国近代史上维新与守旧、变法与反变法的论战,是不同阶级的意识对立和利益冲突。其实质是新兴的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同封建主义思想的一次正面交锋。这场论战是中国有史以来,作为新的经济力量和政治力量代表的资产阶级,第一次向封建制度和封建思想发起的挑战;论战使一些知识分子开始摆脱封建束缚,进一步开阔了知识分子的眼界,形成了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维新派利用这次机会使自己的思想广泛传播开来,更多的人倒向了维新阵营,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涨;对封建主义的旧思想旧文化的批判和对资产阶级的新思想文化的提倡,开始改变中国的社会风气,为中国近现代文化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早在十九世纪下半期,中国就开始有一部分商人、地主和官僚投资于新式工业。这些人还只算是中国资产阶级的前身,还不可能提出资产阶级的政治主张。到了十九世纪的末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的发展,形成了新的社会阶级——民族资产阶级。这个阶级同封建地主阶级保持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同时又有提出政治主张的要求,它企图走日本明治维新的道路,在不触犯地主阶级根本权利的基础上求得一些发展资本主义的条件。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改良主义派,就是为适应这样的阶级要求而出现在历史舞台上。所以说,变法运动是符合于当时社会发展的趋势的。

戊戌变法运动的进步意义,主要表现在知识分子进一步得到了思想上的解放。中国的封建制度,相沿几千年,流毒无限。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思想家们,拿陆王来对抗程朱,拿今文来对抗古文,拿学校和策论来对抗科举和八股。所有资产阶级所需要的措施,也一概挂上孔圣...

查看更多
9 通过戊戌变法,我们后人能得到什么样的启示?戊戌变法的目的又在哪
戊戌变法的目的
通过戊戌变法得到的启示

戊戌变法是光绪在位第二十四年,也就是一八九八年六月十一日到九月二十一日所发生政治改革运动,也叫做百日维新和维新变法。那么戊戌变法的背景是什么呢?

关于戊戌变法的背景有几点,首先是十九世纪甲午战争后国家危机的逐渐加深,让变法逐渐露出水面,甲午战争的失败激发了人们对民族存亡的意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和早起维新思想实在产生。

第二国际形势,经济政治上需要的完善和进步改革。国内的时局动荡,帝国主义(英、法、美、德、意、日、俄、葡萄牙)的入侵和瓜分裂土,好好的一个国家被分割成七零八碎的,民族存亡危在旦夕。之后签订的《马关条约》让中国再一次割地和赔钱。清政府的统治让许多爱国志士对它非常不满,腐朽封建的统治让民族一步步的走向沦陷。政府没有积极采取改善,反而加税减少军队薪水,加剧变法的成长。

另外甲午战争以后帝国主义侵略也加剧,本来对清政府存有希望的爱国的人们,也改变了不在安于现状投身革命。民族资本主义也受到官府压迫,很多商家逼于无奈被迫关门。康有为、梁启超等人通过光绪同意发动政变,开始了救国的戊戌变法运动,他们通过变法来改革新政,就民族于水火,让人不受压迫,学习西方文化,促进思想的新解放。

所以说戊戌变法的背景主要是当时的国内外形势非常严峻。

戊戌变法的目的

戊戌变法作为近代中国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它推动了近代中国民主历程的发展。纵观戊戌变法的目的和背景,这与晚清社会的现状密不可分。戊戌变法的目的十分明确,那就是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19世纪末期,晚清社会进入了瓶颈期,因为清政府的夜郎自大而让外来列强有机可乘。

在内忧外患的情况之下,维新派认识到只有在全国实行变法,才能挽救岌岌可危的清朝统治。在戊戌六君子的倡导下,光绪皇帝萌发了变法的决心以及信心。随后,光绪皇帝将变法事宜全权交付在康有为、梁启超的手上。康梁二人主张向日本学习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因为日本天皇曾利用明治维新将扭转了日本积贫积弱的局面,所以康有为、梁启超也认为,只要在中国发展君主立宪制,以及倡导资本主义经济,才能让中国重新焕发活力,才能将西方列强驱赶出中国。

从变法的内容来看,无论是政治改革措施,还是经济发展手段,都体现了浓厚的资本主义特色。所以显而易见,康梁将希望寄托在光绪皇帝身上,希望光绪皇帝能够通过变法,带领中国走入资本主义社会。除此之外,挽救民族危亡也是戊戌变法的目的之一。19世纪末期,中国饱受西方列强的侵略,在西方列强的侵略之下,中国已经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以戊戌六君子为首的仁人志士认识到只有中国变强大,才能将西方列强赶出中国。在此目的之下,戊戌变法应运而生。

戊戌变法的作用

戊戌变法是发生在清朝末年的一次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在这场改良运动中,以康有为为首的资产阶级民主人士希望能够通过这次变法获得政治、经济、文化上的改变,从而能够使积弱的中国能够走上一条强国之路,但是变法却以失败告终。虽然如此戊戌变法的作用仍是不容小...

查看更多
10 戊戌变法在当时的陈旧思想上有什么样的帮助呢?
戊戌变法
戊戌变法在陈旧思想的帮助

当时满清政府已经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而上下都还沉浸在天朝大国的美梦,虽然,两次鸦片战争都失败,赔了大量的银子,丧失了大量的主权,但并不影响统治阶级的心情。

而中日甲午战却惊醒了很多有志之士。北洋水师全军覆没,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签定,让国人目瞪口呆。小日本什么时候也打上门来了。

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急速衰落已经暴露无遗,成为谁都看得清楚的事实。西方列强把它看作一艘快要沉没的破船,争先恐后地扑上前来,想尽快从这里多捞取一把,掀起了在中国争夺势力范围的狂潮。

中国面对的问题已不再是过去所说的强或弱,而是更加冷酷的存或亡了。亡国灭种的现实威胁,像一个令人战栗的阴影,笼罩在每个爱国者的心头。

在被压迫民族中通常是政治上最敏感、最早觉醒起来的知识分子。他们目睹祖国面临沦亡的严重危险,满腔悲愤地起来奔走呼号,只是一时还突不破“忠君”精神枷锁的束缚,把忠君爱国看作一回事。康有为的那些声泪俱下、处处不忘“列祖列宗及我皇上深仁厚泽涵濡煦育数百年之恩”的话,打动统治者。光绪皇帝支持变法的态度,更使他们欢欣鼓舞,产生巨大的幻想。康有为等发动的维新变法运动,能够在国内掀起一股巨大浪潮,成为当时爱国救亡运动的主流,是很自然的。

然而,最终的结果并没有成功,只持续了103天就被慈禧镇压了下去,连光绪都被软禁了起来。

戊戌变法虽然没有成功,但是在思想上唤醒了人民

它帮助广大知识分子认识万国大势,看清中国面临的严重民族危机,提高了民族觉醒的程度。

它以广泛的规模宣传西方近代文化,即所谓新学,其中包括社会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

它初步宣传了民权思想,给知识分子灌输了一点初步的民主意识。这种民权思想的宣传,同样是和救亡要求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有力地宣传了“变”的观念,对许多知识分子世界观的变化起了巨大作用。在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里,“天不变,道亦不变”的思想占着支配地位。戊戌维新运动期间,“变”的观念在宣传中占着突出的位置,成为变法主张的理论基础。康有为等力图从中国传统古籍中寻找这种宣传的依据。他们一再引述《周易》中所说的“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道理,来解释他们的变法主张。

历史学家范文澜对戊戌变法的评价:

“戊戌变法运动的进步意义,主要表现在知识分子得到一次思想上的解放。中国的封建制度相沿几千年,流毒无限……知识分子从此在封建思想里添加一些资本主义思想,比起完全封建思想来,应该说,前进了一步。”

特别是谭嗣同等“六君子”,慷慨就义,试图以生命唤醒民众。他那首

《狱中题壁》

望门投止思张俭,

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

去留肝胆两昆仑!绝对震撼人心。

被砍头前前还大声喊:“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可谓悲壮之极。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