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_img

安禄山之乱

发布时间:2020-05-30
1 历史上安史之乱发生的原因,难道是唐玄宗对在边境的安禄山一无所知吗?
安史之乱发生的原因
安史之乱爆发主要原因

大唐天宝十四年十一月初九,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安禄山于范阳起兵反抗朝廷,战火之下,不足月余,繁盛中原便成人间炼狱,强极一时的大唐盛世也因此被终结。后人在感慨战争残酷之时也时常会反思历史上安史之乱发生的原因,高居庙堂的唐玄宗李隆基等人对安禄山在边境上所为一无所知吗?

真实的朝堂政治争论远比人们想象中更为复杂,即便后期逐渐昏聩的唐玄宗也绝非一个双耳闭塞的无能之辈,“安史之乱”爆发前的唐廷和边境节度使之间关系之微妙更是远超史书所载。

一、契丹之变

要分析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叛乱发生之前的全国政治动态就极为关键。

天宝十一年八月,安禄山率领河东军五万余人征伐契丹,然而就在突袭契丹牙帐之时遭遇大雨,在奚人的夹攻下遭致惨败,全军尽没,连安禄山本人身中数箭跌入坑中,在其子安庆绪的拼死保护下才得以逃脱。

遭到惨败的安禄山极其恼怒,便擅作主张起边军二十万再次征伐契丹以血前仇,得知前线失利的唐玄宗也表示支持这次行动方案,甚至命朔方节度使阿布思率军一同出击,唐廷便这般落入安禄山的阴谋之中。

原来阿布思也是一个蕃族将领,但长期于安禄山不合,而安禄山此时以复仇契丹为机要求唐廷命阿布思遣军援助。而阿布思深知安禄山阴有私谋,但又为唐玄宗所信任,争辩不得无奈之下只能叛变逃入漠北。听闻朔方节度使叛变后的消息,安禄山大喜过望立即停下大军步伐,转而将兵峰指向阿布思,这位杰出的九姓突厥首领便这般被逼入绝境。

安禄山因此得以兼并了骁勇善战的朔方军,实力大增,在边境之处更加娇纵妄为。对于他的如此行径,朝堂之上皇太子李亨以及时任宰相杨国忠均是洞若观火,认为安禄山阴谋获得边镇大权,实为有不臣之心,建言将其诏令回朝以验虚实。

然而安禄山虽然一直瞧不起杨国忠,但也知道此时尚不能于朝廷抗衡,便在唐玄宗的征召下竟于天宝十三年正月迅速回朝,打了杨国忠等人一个措手不及。安禄山觐见玄宗之时,痛哭流涕,以蕃族忠心自居,打消了唐玄宗的疑惑,因而得地安全返回驻地。此后将近一年的时间内,只要有人再提安禄山蓄意谋反,唐玄宗便从不信任,甚至将告密之人送往边塞以示对安禄山的信任,安禄山在这段宝贵的时间内积极为起兵做好了充足的准备。

二、玄宗见疑

然而此时虽已至晚年的唐玄宗并非昏聩至极,无能之辈杨国忠对安禄山谋逆之心也有察觉,便利用职务之便多次向玄宗进言安禄山有不臣之心。许多人对唐玄宗始终相信安禄山以及唐廷军力部属“外重内轻”的战略有着较大的误解,笔者却认为军事战略在当时并无不妥,且唐玄宗并非完全信任安禄山。

唐玄宗前期经过开元之治,国力空前强大,且国内安稳太平,但四周强敌在侧,因此唐廷逐渐将军事重心外移以对抗四周少数民族政权的袭扰。基于这样的国际形势,唐玄宗便做出了“外重内轻”的军事部署安排,最终在天宝年间设成平卢、范阳、河东、朔方、陇右、河西、安西、北庭和剑南九镇节度使,军镇精锐多达五十余万。

其中高仙芝、封常清分任安西、北庭节度使,总军力五万;安...

查看更多
2 带你仔细分析安史之乱发生的原因,正是这些原因安禄山才敢起兵
安史之乱发生的原因
安史之乱爆发主要原因

带你仔细分析安史之乱发生的原因

唐朝,自太宗李世民开创“贞观之治”起,继有高宗“永徽之治”和武则天之“贞观遗风”,至玄宗朝前期的“开元盛世”,王朝国力臻至鼎盛,四海升平,百姓安居乐业,一派繁华盛景。

正当所有人都沉醉在盛世恩泽而茫然不知危机已近之时,一起震惊海内的藩镇叛乱犹如晴天霹雳突然于王城穹顶炸响,随着洛阳和长安双都失陷,唐明皇仓惶遁走,大唐王朝一夜之间陷入了万劫不复之境。

这其藩镇叛乱,堪称唐王朝立国276年间最大的一次劫难,史称“安史之乱”或“天宝之乱”。

唐朝由盛而衰的分水岭——安史之乱

“十一月,甲子,禄山发所部兵及同罗、奚、契丹、室韦凡十五万众,号二十万,反于范阳。”——《资治通鉴.唐纪三十三》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同时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大藩镇节度使的安禄山,联合同罗、奚、契丹、室韦等外族之兵,加上本部兵马近20万人之众,以“忧国之危”、奉密诏讨伐杨国忠以“清君侧”为由在范阳猝然起兵。

已沉浸在唐初盛世达百余年的大唐军民,对战争的记忆早已模糊淡忘。听说安史兵起,一时间震惊呆愕、不知所措,以至于叛军所经之地皆望风瓦解,或降或逃或死者不计其数,叛军进兵之态势如破竹,迅速控制整个河北之地。令人哭笑不得又极具讽刺的是,当地方告急文书奏报朝廷之时,醉生梦死的唐玄宗尽以为这些不过是安禄山政敌编造的谗言,置之不理。

安史叛军趁势一路西进,于同年十二月(起兵一个月后)顺利攻下东都洛阳,震惊朝野。就在叛军急攻潼关而不得之时,退守潼关坚壁不出的大将高仙芝、封常清又因宦官监军谗言被唐玄宗以“失律丧师”之罪斩首示众。紧接着唐玄宗在杨国忠的蛊惑之下连续遣使催促接替二人镇守潼关的老将哥舒翰速战,被逼无奈的哥舒翰抚膺恸哭,只好率军出关寻战,结果自然是羊入虎口、人地两失。至此,潼关天险告破,长安城门户大开,不几日,大唐都城长安宣告陷落,叛军之势达到鼎盛。

就在长安陷落之前的一个黎明,张皇失措的唐玄宗携皇子、皇孙和后宫妃子、杨国忠、韦见素、魏方进、陈玄礼以及近侍一干人等从延秋门向南出逃。行至马嵬坡,六军将士在陈玄礼等人的率领下发动了兵变,杀死杨国忠父子等人,并逼迫唐明皇下令缢杀杨贵妃,史称“马嵬坡之变”。

此次兵变之后,众将顺势拥立太子李亨在灵武即位,是为唐肃宗,并尊李隆基为上皇。唐肃宗上位后重用朔方节度使郭子仪和河东节度使李光弼率领唐军抗击叛军,收复了部分河山。此后随着叛军内部的持续内乱,叛军势力日渐衰微,终而于唐代宗宝应二年(公元763年)宣告兵败。至此,历时七年又二个月的“安史之乱”得以平息。

然而,“安史之乱”对唐王朝和当时社会所造成的破坏是触目惊心的,堪称一次空前浩劫。据《旧唐书·郭子仪传》所载:“宫室焚烧,十不存一,百曹荒废,曾无尺椽。中间畿内,不满千户,井邑楱荆(楱应改为榛),豺狼所号。既乏军储,又鲜人力。东至郑、汴,达于徐方,北自覃、怀经于相土,为人烟断绝,千里萧条...

查看更多
3 安禄山在安史之乱开始不久就死了,后来的战乱是怎么开展下去的?
安史之乱
安禄山

唐朝在安史之乱之前一直很繁盛,可是在经由了安史之乱之后却开始由盛转衰,成为了唐朝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因为这一场的叛乱唐朝的人口发生了很大水平的锐减,而且国力也被削弱的很严重。可是其实唐朝本有时机能够将安史之乱抹杀在生长的早期,也就是安禄山再死了以后

在安禄山起兵的时候,由于唐朝已经多年未经战事,所以当安禄山率兵南下的时候,很快就攻占了洛阳,而且建设了政权,国号为大燕。可是其时的颜真卿已经宣布归顺了朝廷,而且李光弼和郭子仪也已经带人攻占了安禄山的大本营范阳城。

其时平定叛乱的形势一片大好,可是唐玄宗手里拿着一副好牌,却被自己给打烂了,唐玄宗因为被杨国忠所蛊惑,竟然派出中风的哥舒翰出战,效果把一片大好形势葬送了,大战失败,不光丢失了潼关,还让叛军进入了长安。

之后唐肃宗即位之后,又收复了两京,这个时候安禄山已经因为过分肥胖导致全身长疮,而且眼睛已经完全看不见,所以最后被自己的儿子安庆绪派人将其杀了,这也是安禄山叛变的第二天。

可是之后唐朝一直内部矛盾严重,纵然在史思明归降唐朝之后,也依然各自为战,没有齐心协力,最终导致史思明又再次叛乱。在整个安史之乱的八年时间中,唐玄宗下了一首臭棋,将高仙芝和封常清杀死,还下令哥舒翰是出战都是不智之举,而唐肃宗的多疑也导致了大唐久久不能平定叛乱。


查看更多
4 安史之乱的“史”原来代表的是他,名头被安禄山掩盖
安史之乱
安禄山

唐朝历史上最为著名的叛乱应该就是安史之乱了,这次事件也成了唐朝的转折点,唐朝今后由盛转衰,这次叛乱的始作俑者就是安禄山,可是大家会问了,既然叫安史之乱,“安”指的是安禄山,那么“史”指的又是谁呢?为何大家都没有提过这个名字呢?

安禄山原来没有姓氏,名字叫轧荦山。母亲阿史德氏,是突厥族的一个巫师,以占卜为业。突厥人“斗战”一词的发音是轧荦山,就用它作为安禄山的名字。他小时候失去了父亲,随着母亲在突厥族里生活,将军安波至的哥哥安延偃娶他母亲为妻。

史思明是安禄山雄师的先锋,不久攻陷了洛阳,安禄山称帝建设大燕国,史思明统兵八万在范阳,李光弼和郭子仪率军镇压,就在史思明即将兵败之时,长安紧急,郭子仪只能撤兵,唐玄宗逃往四川,唐代宗称帝。

安禄山称帝后,没被大唐打垮,却在757年死在了自己儿子安庆绪的手里,安庆绪成为叛军的新首领,可是安庆绪并没有安禄山影响力,史思明就对安庆绪不怎么信服,究竟,论能力而言,史思明甚至在安禄山之上,但他是安禄山提拔上来的,所以能拥护安禄山。而安庆绪对史思明也并不怎么放心,要知道史思明掌控的队伍是曾经安禄山队伍中的精英。

最厥后说说这个史思明为何不着名呢?主要是安禄山太着名了,在起兵之前已经是唐朝最大的节度使,加上还是杨贵妃的养子,自然风景无限,而史思明只是一个幕后推手,谁又会记得这样的一人呢?


查看更多
5 挑起安史之乱的人只有安禄山吗?带你看看真正的主谋
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简介

说到唐朝时期的关键转折,就不得不说到安史之乱。许多人听到安史之乱的第一反映就是安禄山,安禄山算是这场叛逆中的头头,在叛逆失败后遗臭万年。但安禄山实际上在这场战役中并不是真正的幕后主使。史思明才是真正的幕后主使。

安史之乱中,安指的就是安禄山,而史指的并不是历史,它指的是史思明。提到这场战争,人们经常只记得安禄山的“劳绩”,却全然忽略了史思明的存在。究其原因主要有下面几点。首先,史思明作为一个叛乱者,他的叛逆时间比安禄山要长一些,而且他活的也良久,他的叛逆可以用“细水长流”来说。而安禄山则差别,他是直接起义,而且起义不久就死掉了,属于瞬间的发作,人们经常只能注意到最“醒目”的,却忘记了最“有用”的。

安史之乱作为盛唐运气的转折之战,直接改变了唐朝的整体,而且为唐朝的覆灭做了铺垫。安禄山在反的时候,史思明只是安禄山手下的一小我私家,安禄山带兵造反的历史事件也很是多,好比马嵬坡的贵妃之死,叛军更是直接将天子逼得外逃,连自己的女人都掩护不住。安禄山的叛变激起了其时的民愤,而他的叛逆也不是一时的想法,安禄山为自己的造反早就准备了良久。

安禄山之所以“闻名”,不只在于他造反,更在于他为了造反,直接认其时的杨贵妃为干妈,给人家当干儿子。这样让人感应离谱的关系扩增了安禄山的“名声”。而背后的大佬史思明险些不直接上阵,而是在背后出谋划策,他的作用同样是不行忽视的。可是史思明的“智囊”指导终究抵不外安禄山的“干儿子”有名,所以安禄山的名声要比史思明大许多。

在安庆绪死了之后,史思明成为了叛军的统领。不得不说,史思明这位向导者还是很是有头脑的,他当老大的时候,一度差点打翻了唐朝,将唐朝打的节节败退。惋惜的是,史思明最终被自己的儿子杀死了,否则唐朝的历史很可能就被改写了。没有了史思明的指导,叛军们的军心疏散,实力也越来越弱。唐朝也直接趁着这个时机将叛军打的七零八落。如果其时史思明一直当“智囊”来向导叛军,那么叛军的了局可能就不是盘据势力了,而很可能是改朝换代,现在的历史也会改变。

查看更多
6 唐朝诗人在安史之乱时都经历了什么?对他们都造成了怎样的影响?
唐朝
安史之乱
安禄山之乱
李白为什么失宠

唐朝天宝十四载,安禄山以担心国家安危,奉密诏讨伐杨国忠为借口,于范阳起兵,安史之乱就此爆发。次年叛军攻破长安,唐玄宗逃至马嵬驿,太子李亨暗中联系陈玄礼,杀了杨国忠,并逼唐玄宗处死杨贵妃。之后后太子与玄宗分道,玄宗入属,太子北上灵武,并在灵武即位,于757年收复两京,762年唐代宗继位。763年,历时七年有余的安史之乱终于结束。

安史之乱改变了无数人的命运,也对唐朝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那么安史之乱对唐朝的文坛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我们了解一下当时的著名诗人都在做什么就知道了。

王维当时在长安任职给事中,长安被攻陷时没能逃走,做了俘虏,由于名气极高,安禄山便让他在自己的朝中做官。后安史之乱平定,朝廷本意处死王维,但其弟苦苦哀求唐肃宗,这才免了死罪,降级为太子中允。

杜甫因《大礼赋》被封了个小官,安史之乱时,他正回家省亲,后在投奔唐肃宗的路上被俘,在狱中写了《为华州郭使君进灭残冠形势图状》和《乾元元年华州试进士策问五首》,为剿灭叛军出谋划策。

李白被贺知章推荐给唐玄宗,唐玄宗很满意,封他为供奉翰林,可惜好景不长,毕竟本是恃才傲物之人,怎会受靠拍马屁生活。后得罪了高力士,李白便失了宠,被唐玄宗打发出了长安。于暮年时期仍想取得一番功绩的他,入了李璘幕府,可这李璘意图占据江南,被唐玄宗发现,派高适击败了他,后郭子仪为李白求情,这才免去死罪。朝廷大赦天下,李白这才重获自由。后因醉酒捞月而死。

惊心动魄的经历,给他们打下了无法抹去的烙印。但他们留下的诗词却对中国文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查看更多
推荐栏目
back_img
功能直达
热门应用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