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_img

安史之乱的意义

发布时间:2020-07-02
1 整个中华文明由盛转衰,安史之乱给历史带来了什么?
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的意义

安史之乱是唐朝历史上的一次重要事件,“安”指安禄山(也包罗他的儿子安庆绪),“史”指史思明(也包罗他的儿子史朝义)。安史之乱从755年发作,到763年平定,历时近八年之久,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唐玄宗时期,唐朝的主要军事气力都部署在疆域地域,内地则十分空虚。唐玄宗在疆域设置了九个节度使,节度使统管军政、民政、财政大权,节度使因此雄踞一方,离心倾向严重。

755年,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地在今河北、山西等省北部以及辽宁等地)三地节度使之职、拥兵近二十万的安禄山,以铲除权相杨国忠为名,起兵叛唐。唐朝内地军力空虚,安禄山叛军很快攻占洛阳。唐将封常清、高仙芝坚守潼关,阻挡叛军,以待各地勤王军力到来。可是唐玄宗却听信阉人诽语,以作战不力的罪名正法了封常清、高仙芝,引起军队的不满。

756年,安禄山在洛阳称帝,国号为燕。唐玄宗则任命哥舒翰为统帅,镇守潼关。哥舒翰凭地形坚守,唐玄宗却强令其出战。哥舒翰无奈之下,与安禄山叛军作战,力战不敌,被俘后投降了安禄山。

潼关已破,唐玄宗只好逃离长安,退到蜀地,路上还出演了与杨贵妃生死离此外一幕。叛军攻入长安,放肆抢掠。

此时,唐玄宗之子李亨跑到灵武称帝,是为唐肃宗,遥尊唐玄宗为太上皇。唐肃宗整军备战,任命郭子仪、李光弼为统帅,逐渐稳定住了局势。

757年,安禄山被儿子安庆绪所杀。随后,叛军进攻太原,李光弼死守太原,击退了叛军,并极大消耗了叛军的军力。另一方面,唐将张巡等人以几千军力死守睢阳(今河南商丘),虽然最后城破被杀,但也极大地杀伤了叛军。

太原和睢阳的守城战,促使战局发生了扭转。唐朝驻西域等地的军力回援,又向回纥借兵,由郭子仪统帅,向叛军提倡抨击。唐军接连收复长安、洛阳,安庆绪逃回河北。

759年,安禄山部将史思明杀安庆绪,自立为帝,并再次率军南下,被李光弼等人挫败。761年,史思明又被其子史朝义所杀。此时安史叛军已走向末路。762年,唐肃宗去世,唐代宗李豫即位,派李光弼、仆固怀恩等率军讨伐史朝义。763年,穷途末路的史朝义自杀而亡,安史之乱终于平定。

安史之乱以后,唐朝藩镇盘据的局势进一步加剧,大唐盛世一去不复返。安史之乱不仅是唐朝的转折点,同时也是中华文明生长史上的转折点。在安史之乱前的盛唐时期,中华文明以中原地域为中心,不停向外辐射、扩展,而安史之乱以后,则出现出收缩、退却的趋势。

虽然今后蒙元政权曾一度扩张到欧洲,可是一者整个蒙古帝国不能与中国划等号;二者蒙元的扩张是一种纯军事的扩张,中华文明并没有因这样的扩张而恢复其影响力。因此我们可以说,安史之乱标志着整其中华文明开始由盛转衰,其意义十分重大。


查看更多
2 安史之乱竟然还有正面意义?谈谈安史之乱有益的影响
唐朝历史
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影响

持续七年之久的“安史之乱”是大唐国势盛极而衰的转折点,并开启了持续到王朝终结的“藩镇割据”时代,其造成的恶劣影响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是前所未有的,但是,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安史之乱”对于大唐王朝的统治来说,还是有其独特的正面作用的——在叛乱平息后的百余年时间内,直到“黄巢起义”之前,完全而彻底的消除了藩镇武装推翻大唐王朝并取而代之的想法!

原因并不复杂。

安禄山在发动叛乱之时,身兼三个节度使的职务,拥有河北地区富饶的后方基地和当地民众的坚定支持,手中掌握大唐王朝精锐部队的一半,还有契丹、奚等游牧民族骑兵的支援,其综合实力不但在大唐的藩镇当中位居首位,而且对于朝廷直属的唐军来说具有压倒性的优势。

此外,叛乱的两位著名领袖,安禄山和史思明,尤其是后者,具有远远超出同时代其他将领的军事才能。而彼时大唐帝国的统治者,玄宗李隆基老迈昏庸,在镇压叛乱的过程中,昏招迭出,甚至可以算得上叛军的“神助攻”。

然而,叛军在占据如此多优势的情况之下,历经七年,最后还是被镇压下去了,并且是在回纥骑兵加入战斗之前便已经获得了战略上的优势!

“藩镇割据”时代开始之后,节度使们虽然桀骜不驯,但一旦心中有非分之想,便会自然而然的拿自己的军队、地盘和个人能力跟安禄山相比。要知道,“安史之乱”终结之后,大唐境内的藩镇多达40多个,原来最强的东北藩镇(即原安禄山地盘)已经被一分为四,而次之的西北藩镇,则直接控制在朝廷手中,如此一来,任何单独一个、甚至两三个节度使的联盟的实力都仍然远逊于当年发起挑战安禄山,自然没有实力和胆量来挑战大唐。

“藩镇割据”时代的现实完全符合上述的推论,在大唐帝国的四十多个藩镇当中,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完全自治的藩镇,典型代表是帝国东北地区的幽州、成德、魏博等藩镇,节度使们在辖区内完全自行其是,对于朝廷的诏令,自主选择是否执行,节度使的人选基本上都是内部决定的;二类是半自治状态的藩镇,典型代表是淮西和大运河沿岸的藩镇,总是在与朝廷讨价还价,税收的缴纳不太稳定,节度使的人选有时朝廷任命,有时内部推举;三类是完全隶属于朝廷的藩镇,包括西北边境用来防御吐蕃、回纥的藩镇,以及京畿附近和长江流域的绝大部分地区,是朝廷收入的主要来源。

由于“安史之乱”失败的阴影,即便是那些完全处在自治状态的藩镇,节度使们都全力维护与朝廷的良好关系,具体表现为:1,继任的节度使人选虽然是藩镇内部决定,但必须千方百计的得到朝廷诏书正式确认,以确保其正统性和合法性,得不到人寝食难安,位子不稳。反之,朝廷也经常会以此为工具,来对藩镇内部施加影响。2,即便是那些处于完全独立状态的藩镇,拥有财政自主权,但每年仍然会老老实实地向皇帝本人送交大量的“贡品”,事实上是一种变相的税收;3,一旦有某个藩镇与朝廷爆发激烈冲突之时,周边的藩镇往往会乐于接受朝廷的命令,群起而攻之,在遏制其扩张野心的同时,借机扩充自己的地盘和实力,以此来...

查看更多
推荐栏目
back_img
功能直达
热门应用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