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中国历史上记录了一次空前的大内讧,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狗咬狗事件,这件事的发生就引发了亡国和长达三百年的动乱的,后面的结果就是司马越战胜了内讧的其他对手,成功的绑住了皇帝,估计睡着都在笑醒吧,这个司马越到底能不能笑到最后呢?如果说这样能够让老百姓过上安稳日子那大家也就认了,但是这次事件对统治造成了很严重的破坏,也成了导致西晋灭亡的主要原因,后面也是战乱不停,百姓心都碎了!西晋灭亡原因是什么?如果说没有这场内讧,西晋能够繁荣昌盛吗?
首先我们可以看到经历这场八王之乱,有两个无法挽回的后果,一个是死伤人数太多,很多开国元老都被废除了,引起了人心不满!第二个是导致西晋灭亡的内部原因!但这个是内部因素,单单这两件事的话,西晋也不可能会这么快就垮掉了对吧。其实司马越年轻时的名声很好,是大家眼中的好官,前途无量的一小伙子,竟然在不归路上越走越远,想问问他时不时被猪油蒙了心哪?这也可以看出他的野心有多大,很有心计的一个人,不然后面也不会出现这些事了。
好景不长,本来这个内讧早已引起大家不满,加上一些少数民族的壮大,还有后面的匈奴入侵,这些都为后面西晋的灭亡埋下伏笔。加上后面的封建政权,一些人民不能当家作主,沦为流民,心凉到一定程度这些有血有肉的人呢,受不了打压那就反抗!那时候长江一带的流民纷纷抗议,延续了十几年,从一个这么长的时间来看,是很有力的打击了当时的系统统治者!抗议还是很有效滴!
司马越掌权以后,不管有没有能力只要是不服从自己的就都把他们给干掉了,天天狗咬狗,不安好心的举动引起世人的不满,后面经历了五胡乱华,永嘉之乱等很多战争,司马越也没有我们想象的精明坚挺啊,顶不住内忧外患的压力,担惊受怕的生了重病,原来抑郁症这病在古代就有了。为了保命,司马越抛弃了皇帝带走了朝廷内的将兵,离开了皇帝这时候的司马越已经一点权力都没有了。皇帝这时候正磨刀霍霍呢,封征东大将军为大将军,并把司马越的种种罪状公布天下,这下明着了,各方势力都要来找司马越算账啊,司马越一听,可急坏了,急血攻心就领盒饭了,不知道是算吓死的还是气死的。
在“八王之乱”中,司马越也是费尽了心血才得以出道的,但是却没有很好的结果,因为这时候的西晋王朝,经历了内讧之后,民变四起,老天爷也看不下去了,要惩罚下这些人,便大旱连年,苦了老百姓!外部的匈奴也忍不住了,都是西晋灭亡的导火线。
后来西晋灭亡,整个中原就被匈奴控制了,开始了一百多年的大动乱。
士族的背叛这个外在因素是压倒西晋这匹骆驼的最后一棵稻草,回到一开始的大内讧,是成为西晋迅速灭亡的重要因素,就算没有这个大内讧,西晋也不一定就繁荣起来,因为这时候本身就处于比较尴尬的局面了,只是王爷们不自知,匈奴该入侵还是入侵,流民心冷了该抗议还是会抗议,但是如果所有人都能一致对外的话局面就有可能改变,让百姓看到希望,就是这个道理吧,要稳住人心,团结对外。
与“如果没有内讧西晋会灭亡吗?八王之乱给西晋带来哪些后果”相关的文章
首先是司马皇室,晋武帝司马炎一脉,基本就彻底绝嗣了;其次是士族,没跑掉的多成了胡人刀下鬼;再三是百姓,胡汉之间死命相杀。这事也不能全怨在胡人身上,因为司马家自己杀自己,也不比胡人仁慈。西晋灭亡的场景有多惨?得从八王之乱的死命相杀讲起。
司马皇室自相杀
司马炎众建司马王的主要目的,就是压制士族。这伙人的实力太强。自己活着都镇不住,就别说自己死掉以后了。所以,西晋是马下取天下,却必须马上治天下。
但是,司马家的子嗣不仅不能拱卫皇室,而且从权力游戏一直干到战争搏杀。
先是晋武帝司马炎的外戚势力,司马炎的皇后杨芷、司马炎的岳父宰相杨骏一系。晋惠帝司马衷的皇后贾南风在公元291年发动宫廷政变,把杨氏三族屠戮殆尽。宰相杨骏、其弟尚书令杨珧、其弟太子太傅杨济一起都被族诛了。皇后杨芷被押到金墉城冻饿而死。
8年后,也就是公元299年就是持续了7年之久的八王之乱,这时候死的人就主要是司马家的王爷们。
丑皇后在干掉太后杨氏一党后,再又出手,一气送走了两个司马王,分别是楚王司马玮和汝南王司马亮,其中还有一个遭殃的大臣尚书令卫瓘。其中楚王司马玮是晋武帝司马炎的第五子,而汝南王司马亮是晋武帝司马炎的叔叔、晋宣帝司马懿的第四子。
宫廷政变随即演变为更大的流血屠杀。这一次的导火索是贾南风杀掉太子司马遹,也就是傻皇帝司马衷的长子。司马炎当初立司马衷为继承人,也是看上了第三代司马遹足够聪明。但是,人算不如天算,司马炎的这个好孙子直接被贾南风干掉了。然后,司马懿第九子赵王司马伦、司马炎的侄子齐王司马冏联合发动宫廷政变,直接干死了人丑心黑的贾南风,同时把皇后一党杀了个干干净净。
权力游戏终于演变为举国战争,晋武帝司马炎的堂兄弟河间王司马颙、司马炎第十六子成都王司马颖,与齐王司马冏,组成了三王联盟,进攻主政洛阳的司马伦。三王起兵打了两个多月,死了十几万人。最后司马伦兵败被杀,权归三王。
但是,三王也不消停,因为大家谁也不服谁、谁都想当老大。于是,司马懿四弟东武城侯司马馗之孙、东海王司马越,司马炎的第六子、长沙王司马乂,也搅和了进来。于是,五王混战,正式开杀。同时,朝中和地方的士族们也纷纷站队,西晋爆发了举国大战争。杀到最后,乱世八王只剩下了一个东海王司马越,而晋惠帝也在乱战后一命呜呼。
五胡乱华杀遍一切
刘渊山西起兵,挑起了大汉的旗帜。但四子刘聪继位后便改汉为赵,登基为帝。刘聪向洛阳进攻,而主政的司马越直接带着主力部队逃跑了。于是,还没等匈奴人怎么样,洛阳立即陷入无政府状态,甚至攻击皇宫、淫虐宗室。但是,洛阳内乱没持续多久,刘聪的匈奴战士就杀入洛阳,匈奴兵大肆屠戮官员、抢掠百姓,光司马宗室就抓了3万多人,晋怀帝和羊皇后也一起做了俘虏。刘聪俘虏晋怀帝之后,晋武帝司马炎之孙司马邺在长安为帝。但没过几年,匈奴兵又杀到了长安,晋愍帝司马邺也被杀掉。
而出逃的司马越也没什么好结果,晋怀帝司马炽下令西晋诸侯讨伐司马越,同时胡人石勒也...
查看更多与“西晋灭亡的场景有多惨?八王之乱又是怎么回事”相关的文章
宋人叶适在《习学记言序目》里曾经说提到,“晋武帝时大议论有四:惠帝定嗣,一也;贾后冢妇,二也;贾充,荀勖进退,三也;齐王攸去留,四也;”笔者在头条的最近三篇文章,分别着重讨论了这“四大议论”中的晋武帝立嗣,贾充沉浮和齐王司马攸问题,今天笔者就来和大家聊聊剩下的最后一个“贾后冢妇”问题。而谈起贾南风,大家的脑海里首先浮现出的就是旧史中关于“贾后乱政”的既定印象和她“八王之乱”罪魁祸首的成论。
从晋惠帝元康元年(291年)到永康元年(300年)这十年间,西晋的政治体制实际是贾后-张华执政体系,最高权力的实际执掌者也确实是贾后,这就是旧史中所谓的“贾后乱政”时期。然而这十年的元康政治却使得西晋政局保持了稳定,谈不上有什么“乱”的地方。同样的,亦有史家将这段时期视为“八王之乱”的前奏。然而导致西晋进入风雨飘摇的“八王之乱”实际却是在永康元年四月之后,从赵王司马伦矫诏杀死贾南风,且一并杀了张华,自立为帝开始的。
贾南风是否真的“乱政”,而“八王之乱”这笔账又是否应该算在贾南风身上,这种“妇人乱政祸国”的旧史论调是不是客观公允地反映了历史?就让我们通过回顾贾南风崛起和覆灭的过程,来一探究竟吧。
一、贾南风的太子妃之路
(一)贾南风成为太子妃之探疑
贾南风的崛起,可以追溯到贾充将她嫁给太子司马衷。按照《晋书》的说法,泰始年间,司马炎为太子司马衷选妃,其实还有其他的选项。西晋重臣卫瓘之女,曾经也极有希望成为司马衷的太子妃。
《晋书·惠贾皇后传》:
“初,武帝欲为太子取卫瓘女,元后纳贾郭亲党之说,欲婚贾氏。帝曰:‘卫公女有五可,贾公女有五不可。卫家种贤而多子,美而长白;贾家种妒而少子,丑而短黑。’元后固请,荀顗、荀勖并称充女之贤,乃定婚。始欲聘后妹午,午年十二,小太子一岁,短小未胜衣。更娶南风,时年十五,大太子二岁。泰始八年二月辛卯,册拜太子妃。”
司马炎开始倾向于卫瓘之女,并且他自己也意识到贾充女儿存在“种妒而少子,丑而短黑”的问题。然而,武元皇后却因为贾充之妻郭氏“输宝物”的贿赂,请求司马炎选择贾充女儿为太子妃。加之朝中的重臣荀顗、荀勖也极力称赞贾充女儿之贤。所以最后司马炎还是弃卫瓘之女,而选择了贾充的女儿。另外,一开始选定的并不是贾南风,而是贾南风的妹妹贾午,也许贾午容姿美貌更胜贾南风一筹吧,但是却又因为贾午当时年龄实在太小,身材连礼服都撑不起来。所以大太子两岁的贾南风最终在泰始八年(272年)成为了太子妃。
史料中关于贾南风成为太子妃过程的记载,颇具戏剧性,很多说法也值得玩味。从《晋书》的说法来看,似乎是贾充处心积虑要把女儿嫁给司马衷,然而我们却从“贾充出镇事件”捕捉到了一些蛛丝马迹。贾充嫁女的这个举动,未必是他自己的初衷。表面上看是贾充为了谄媚武帝,实际上却是因为贾充之前已经嫁女给了齐王司马攸,和司马衷事实上形成了一定的亲疏关系。此时司马炎一方面需要倚重贾充这位佐命功臣的势力,另外一...
查看更多与““八王之乱”这笔账又是否应该算在贾南风身上?”相关的文章
八王之乱起于一个相对稳定的年代,那时祖国已经被西晋统一,而社会上的各个方面正成欣欣向荣的发展势头。国家的经济、政治正在趋于稳定。但是,这一切都被一个傻子太子的继位打破了,在他在位的时候,没有能力治理国政,所以在他上位后,就爆发了大规模的政变,史称“八王之乱”
其实,在政权刚刚建立的时候,上一任皇帝考虑到如果自己的亲戚不能手握权力,不能保护皇权,那么皇帝就会孤立无援。基于这种考虑,晋武帝封了很多亲王,并让他们同时都掌握着军队,有的亲王还能够到地方任职,参管地方的军政大事。这虽然有利于维护皇权,毕竟那个时候,亲王看起来怎么也比外人靠谱。但是,亲王的权利越来越大,胃口也越来越大,逐渐演变成了一种地区的割据势力,这就为后面的动乱埋下了因。
在上一任皇帝去世之后,他的遗诏被人伪造。他们排挤了下一任皇帝周围的所有忠臣,安插下了自己的耳目,并开始统揽朝廷大权。虽然晋惠帝是个白痴,他对自己的处境根本无知无觉,但他的皇后却十分凶狠,很显然,她也是一个有野心的女人。在除去了皇帝周围的党派后,皇后召令当时的汝南王和进军统领共同辅政。但是两个人的矛盾越来越深化,他们都想要独揽大权,也就因此内讧起来。
第二年,汝南王取得了胜利,他不仅把老对头给除去了,还除去了白痴皇帝,自己做起了皇帝。这引起了各地诸侯的坚决反对。各地的诸侯也都是有自己实力的,他们纷纷起兵讨伐。齐王和成都王、河间王首先讨伐,三王联合起来共同征讨,在京城洛阳郊外打了两个多月后,终于取得了胜利。齐王自己入京,但是其他两王却没有得到多少好处,于是心怀不满,再次起兵攻打齐王。最终,齐王兵变被杀,但是政权却落到了长沙王手中。成都王和河间王表示不满,他们的野心还会没有得到满足,联合讨伐长沙王,并最终把长沙王绑起来放在火上烤死。
这样的混乱局面一直持续了很久。战争的规模越来越大,国力也就越来越衰弱,而白痴皇帝作为傀儡皇帝,成为了其他亲王把自身的讨伐行为合理化的一个道具,他被争抢来争抢去,日子过得也是很不顺心。这样的混战局面一直持续了十六年,在这漫长的时间中,各个亲王先后离世,唯一剩下的就是东海王司马越。司马越看见其他有威胁的人都死了,那么白痴皇帝也就没有什么用处了,就把他毒死,自己名正言顺得占据了皇位。自此,八王之乱终于结束。
查看更多与“历史上“八王之乱”的真相你知道吗?其实都是权力惹的祸”相关的文章
西晋初年也是西晋末年(西晋国祚51年,前14年东吴和蜀汉等割据政权还在),中国发生了一次历时动荡16年的混乱。西晋帝国遭遇毁灭性打击,北方士族南渡建康(今南京),中国从此跨入大分裂时代,这一分裂就是273年。南方先是东晋后南朝,北方先是五胡十六国后北朝。而这一切的始作俑者,正是那场历时16年的大动荡,史称“八王之乱”。统称八王之乱,实际参与其中的西晋王爷有十余位,比较重要的有八位:司马乂、司马越、司马颖、司马玮、司马亮、司马伦、司马颙、司马冏。这场动荡天下的八王之乱是怎么一回事呢?其实就是司马家家事,但皇家之事从无小事,即使大家都说“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
司马家得国不正是举世公认,许多人说曹魏也是欺负孤儿寡母得国不正,但人家好歹打下天下,保留汉室最后一点尊严;司马懿、司马昭、司马师三父子则不然,明明白白地权谋篡国,大力提倡“以孝治国”,根本不敢提“忠”。有谁更比司马家更不忠吗?司马篡魏,是占着曹魏宗室无能,藩王不足为虑才被司马家抓住机会。
曹魏加强中央集权的办法,却留下一大隐患——中央王室有难,地方藩王束手无策。以史为鉴,当司马炎夺得天下后,大肆分封诸侯王,将司马家几十位兄弟子侄分封为地方实权藩王。司马炎想的是:再不济这天下也不会给外姓人夺去,只要还是司马家的人做皇帝就行。因此西晋朝廷不仅没有抑制藩王,反而助长其声威权势。
西晋帝国诸侯王们权力很大,较后世唐朝后期的藩镇节度使有过之而无不及,军队权、财政权和人事权都较为独立。例如财政权,封国内的所有财赋收入三分之一留给封国诸侯王;人事权,除核心职位外全由封国诸侯王安排人选。这是西晋帝国的政治特点,强宗室而弱外臣,富藩国而穷中央。这是八王之乱的背景。
晋武帝司马炎有些才能,生育能力也不错,除八位夭折未封王的子嗣外,还有十八位封王称帝的儿子。晋惠帝司马衷排名第二,母亲是武元皇后。司马衷历史出名和当时出名的“痴呆儿”,其父司马炎却执意要让他为太子,时年九岁,并为司马衷安排了一位貌丑善妒的妻子贾南风为太子妃。说实话,这让人很难理解,司马炎为何要这样安排身后事,将帝国置于如此危险的境地。经过细细琢磨,司马炎这样做的信心和勇气有三:一是司马炎认为天下初定,没什么动摇国本的大事发生,不需要什么大才能大智慧的接班人,现在求的是稳定;二是司马家藩王势大,西晋不可能被外姓人篡夺,况且他们还相互制衡不敢随意生乱;三是司马衷是傻子,其妻子可不是善茬,司马炎是了解的。
司马炎安排身后事,给司马衷安排两位辅政大臣,一是自己老丈人杨骏(外戚),二是自己四叔司马亮(宗室元老)。司马炎驾崩,司马衷即位,小杨后(杨骏女儿)篡改遗诏,让自己父亲杨骏独自执政,把代表宗室势力的司马亮排除在外。众诸侯王心里自然不满意,后来作为皇后的贾南风又跑出来兴风作浪,更加挑动着他们的神经。
300年4月,经过三次政变的西晋中央,痴傻皇帝司马衷彻底变为“孤家寡人”,太后、太子...
查看更多与““八王之乱”完完全全就是司马家族的家事,却害的天下百姓民不聊生”相关的文章
八王之乱是西晋时期的一场皇族大内斗,共历时十六年,主要参与者为八个藩王,《晋书》把他们的传记放到一块,所以称为八王之乱。
八王之乱的起因有很多,一是因为皇权衰弱、皇帝弱智,二是因为中央虚弱、地方强势,这两点都跟西晋开国皇帝司马炎有关系。
西晋是在士族的支持下取代曹魏的,皇权必然受到掣肘,司马炎为了减少士族在地方上的势力,下令罢郡国军队,只保留少量人员维持治安。随后司马懿分封诸侯王,各藩王以郡为国,可自行选用国中文武官员,收取封国的租税,还可以有数目不等的军队。
在司马炎的设想中,这些藩国是用来拱卫中央的,只要中央实力强大,这个目的自然可以实现,但问题是,司马炎选了一个弱智继承人,那就是晋惠帝司马衷。
司马炎死后,司马衷上位,刚刚统一的西晋即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内乱。
第一阶段:皇后诛双王
司马炎是知道太子智商不行的,虽然出于种种原因,他没有废掉太子,但他还是对朝堂势力进行了调整,以期西晋能够在弱智皇帝的统治下平稳运行。
司马炎给司马衷留下了两位辅政大臣,一为外戚杨骏,他是司马衷的外公,为人平庸且没有儿子,司马炎不怕他夺权;二为宗室汝南王司马亮,他是司马炎的叔叔,宗室元老,能力也不行,正好跟杨骏相互制衡。
这就是司马炎的打算,选两个平庸大臣相互对抗,维持朝局的稳定,等到他看中的孙子司马遹(司马衷长子)继位,一切就都安稳了。
司马炎想的太简单了,他知道杨骏平庸,却不知道平庸之人也有无穷贪欲。眼见女婿就要挂了,杨骏大着胆子修改了遗诏,把辅政大臣改成了他一个人,趁机独揽大权。
司马亮得知此事后,连给司马炎哭丧都不敢,在皇城外嚎了几嗓子,就直接跑到许昌去了。
司马亮一跑,更增杨骏气焰。在他辅政时期,诏令全都由他直接下发执行,俨然一副皇帝模样。
司马衷对这种傀儡生涯没什么不适应,但他的皇后贾南风可就不满了,真正掌权的应该是她这个一国之母啊,杨骏一个老不死的出来吆喝什么。
为了解决杨骏,贾南风派人偷偷与司马亮和楚王司马玮联系,要他们带兵进京,讨伐杨骏。
司马亮不敢,但司马玮是司马衷的弟弟,年轻气盛,果断率军进京,发动政变杀了杨骏。
杨骏被杀后,外戚势力被压制,宗室势力为之一振。原本畏首畏尾的司马亮这会跑出来夺权了,靠着自己的元老身份,跟朝臣推举的元老大臣卫瓘一起辅政,被他压制的司马玮感到不爽。
司马玮的不爽被贾南风看在眼里,很快她就以晋惠帝的名义下密诏给司马玮,让他杀了司马亮和卫瓘。
司马玮实在,拿着圣旨就去砍人。结果,等他杀了司马亮和卫瓘后,贾南风翻脸不认账,以杀害朝廷重臣的罪名将其处死。
至此,皇后贾南风通过两次政变,掌握了西晋的朝政大权,贾氏子弟及亲信多被委以重任。
第二阶段:弑后与废帝
贾南风是有手腕的,在她的掌舵下,西晋安定了八年,各藩王也都安安静静地待在封国,没谁敢兴风作浪。
如果贾南风有儿子的话,说不定八王之乱会演变成西汉七国之乱那般,但贾南风千盼万盼,始终没盼来儿子,但司马衷的独子司马遹跟她不和。随着...
查看更多与“想了解“八王之乱”,只需要看这五个阶段就够了”相关的文章
张方挟持惠帝、成都王司马颖以及惠帝另一个弟弟豫章王司马炽到长安,河间王司马颙就暂时成为西晋王朝真正的主人。他让惠帝下诏废掉司马颖的皇太弟身份,改立豫章王司马炽为皇太弟。
“(惠)帝兄弟二十五人,时存者唯(司马)颖、(司马)炽及吴王(司马)晏”。
惠帝永兴二年(305)七月,东海王司马越喘定之后,又以张方和河间王司马颙“劫颙车驾”为罪名,发檄天下讨伐河间王。成都王司马颖的旧部也纷纷在河北起兵。
见山东、河北等地兵起,河间王害怕了,就又封原来和自己一个战壕现在又被自己软禁的司马颖为镇军大将军,派卢志和千余兵拥他一起返归河北招抚。
成都王司马颖此时兵马衰弱疲极,早已丧尽昔日手下数十万熊虎大军的威风。
东海王司马越东山再起之势勃然,一路进兵顺利,军近洛阳。眼见一天不如一天,河间王司马颙想与司马越言和。
由于张方自己有“劫驾之罪”,怕二王和解后对自己不利,坚决表示反对。河间王便遣张方的老友郅辅以送信为名,趁张方读信时,一刀砍下这位骄横将领的脑袋。
本以为杀了张方后东海王司马越会许和退兵,但政治斗争向来是“得寸进尺”,东海王司马越继续西进。
当时携残兵驻洛阳的成都王司马颖,在洛阳也站不住脚,狼狈败向华阴。他中途听说河间王和东海王有言和之势,如九雷轰顶,不知何去何从。
两王如果讲和,成都王自己肯定会被当作牺牲品干掉。
公元306年5月,东海王的将军祁弘攻入关中,连败河间王司马颙的军队。司马颙本人跑进太白山中。当时百官散走,在山谷中拾采橡食充饥。祁弘军攻入长安后,部下的鲜卑军人纵情大掠,杀掉两万多人。
祁弘抢到惠帝后,拥着皇帝还都洛阳。河间王趁机夺回长安城,但关中地区都臣服于司马越,因为惠帝在司马越手中,河间王仅保有长安一城。
公元306年7月,惠帝回到旧都洛阳,改元光熙。
每经一次劫难,惠帝就被迫改一次年号,这也是西晋“八王之乱”的一大特色。
东海王司马越拥大军入驻洛阳后,被委任为太傅、录尚书事(实际上是自己委任自己)。并以自己的亲宗堂兄范阳王司马虓为司空,镇军邺城(司马越和司马虓两个人都是司马懿的弟弟司马馗之孙,按理讲是帝室疏宗)。他还加封进攻成都王甚有“功劳“的王浚为骠骑大将军,都督东夷、河北诸军事,领幽州刺史。
惶惶在外的成都王司马颖,听说东海王兄弟已经控制了京城,便想从华阴往武关方向逃跑。行至新野县,东海王已经以惠帝名义下诏搜捕。
惶急之间,司马颖也顾不上老母妻子,只和一个御车的兵士单车载着两个小儿子渡过黄河跑到朝歌,又召集了从前的属下数百人,想投奔老部下公师藩。
没走多远,范阳王司马虓属下把司马颖等人一网打尽,关在邺城监狱里。虽然范阳王司马虓幽禁他,并不想杀他。
不巧的是,范阳王忽然暴疾而死,他手下长史刘舆(大文豪刘琨之兄)知道司马颖从前一直在邺城坐镇,声名不错,怕有人再趁机劫持他生出后患,便派人假称台使,连夜称诏,赐死了司马颖死。
在最后的时刻,这位年轻貌美的王爷倒很镇静。读毕“诏书”,他问监守田...
查看更多与“西晋“八王之乱”的一大特色是什么?每一次劫难就会有新的年号出来”相关的文章
西晋的历史不长,但在后世名声非常烂,以至于现代大多数人普遍认为,西晋之所以亡国如此之快,跟八王之乱脱不了干系,那么八王之乱为什么会发生?要知道西晋建国还没多久,其实是源于朝廷内部各方权力相争,才导致后续发生了一场历经十六年的大动乱,使得中国进入长达275年的分裂时期,中原土地先后冒出了东晋、南朝、五胡十六国、北朝,直到隋文帝杨坚出现,才结束了分裂。此次动乱,其实就是八王之乱,事实上参与这场动乱的藩王,数量并不只有八个,而是多达十几个,只是八个藩王是主要人物而已。
八王之乱普遍认为分成两个阶段,一是从291年的3月到6月,二是299年一直到306年,为什么八王之乱会发生?期间西晋又经历了什么过程?美国hbo能推出了一部名为《权力的游戏》电视剧,在全世界广受好评,剧中人物与人物之间算尽心机互相搏杀,你根本猜不出哪一位是主角,因为你认定的人,往往会在下一秒忽然死去,给人带来了强烈的真实感,但要放在西晋历史上,根本不够看,八王之乱才是最真实的权力的游戏。有人曾说,历史具有偶然性,此话诚然不假,曹氏江山怎么来的,只要看过一点三国历史的人都应该直到,并且这个过程十分的不精彩,被誉为野心家的司马氏,算计了一辈子,效仿以前曹操父子那一套做法,待曹家有能力的人全部死后,又夺走了建立仅有四十四年的曹魏王朝,与曹操父子的行为如出一辙。
而西晋八王之乱之所以会发生,制度才是主要因素,在秦王朝以前,各国之间流行分封制,把国土分封给有功之臣,以及自家的亲戚,而到了秦始皇大笔一挥,把分封制完全废除,在全国大力推行郡县制,汉高祖刘邦吸取秦亡的教育,郡县制、分封制同时推行,在汉代的历史中,也发生诸如藩王造反事件,不过没有八王之乱规模那么大,刘邦把废除分封制的任务,交给自己的子孙后代,直到汉武帝登基,向全国推行推恩令,才抑制住藩王们的气焰。中国进入三国时代,曹、刘、孙三人成为胜利的主角,由于建国时间太短,以及外部威胁还没有完全清楚,三国并没有延续分封制,接着就是司马氏篡位,欺负曹魏孤儿寡母,一统天下。
登基后的司马炎,面对分封制还是郡县制时,毫不犹豫选择了前者,司马炎之所以这样选择,是因为司马家的胜利果实,是在曹家这颗树上摘的,很多人认为,司马氏篡位能如此轻松,是源于曹魏宗室力量太弱,历代曹魏皇帝,防自家兄弟姐妹像防贼一样,事实也的确如此,为了防止诸侯王发生叛乱,危及中央政权,曹魏皇帝弄出了一系列针对诸侯王的制度,其目的是为了限制诸侯王,军权、财政权力、官员任命权,这些权力诸侯王全部没有。曹魏这么做虽然有效限制了诸侯王,但有个致命的弊端,一旦王室有难,藩王们根本没办法给予支援,所以到后期司马氏夺权,曹氏宗室竟没有人站出来起兵反抗。
有了曹魏这个历史教训,司马炎在位期间,大规模分封诸侯王,把自家几十个兄弟子侄全部封王,即使将来有夺权发生,那皇位还是司马家的,当然这是最坏的打算,西晋的诸侯王权力很大,可以...
查看更多与“历史上的西晋亡国这么快,其实跟“八王之乱”脱不了干系”相关的文章
公元311年(怀帝永嘉五年)6月,晋怀帝被匈奴刘渊的汉军抓获,公元313年被杀,时年三十。
公元316年,惠帝另一个侄子晋愍帝司马邺也肉袒出降,不久被杀,时年十八。
至此,西晋灭亡。
怀帝、愍帝,都是很不错的青年干才,但“八王之乱”已经使晋朝大厦遭受难以修补的巨大裂隙,孤木难支,任谁也无力回天。
祖逖曾讲,“晋室之乱,非上无道,而民庶怨叛。由诸王争擅,自相夷灭,逐使戎狄乘虚,毒逋中土”。
晋惠帝虽昏而不虐,但这么一个幅员辽阔的皇皇大晋,由一个愚君来统理,简直是古今所无的事情。晋武帝没有远见,所托非人,儿子不争气也罢,托孤大臣不是杨骏那样的擅权鼠辈,就是张华那样的世故老臣,以至于贾后奸邪妇人秉国,赵王司马伦阴险王爷篡逆,诸王争起,亡乱终至。
“八王之乱”的一个独特之处在于,大乱开始时,各种势力都是打着拥护皇权的旗号,或者“矫诏”行事,绝非赤裸裸地像东汉末年那样胡乱开打。这主要是因为晋武帝在位二十六年,皇权威力影响巨深。赵王司马伦势力如此之大,但一旦篡逆,很快就被打着迎归惠帝旗号的诸王所击败,而司马衷这个“土木偶人”恰恰可以成为各位皇族野心家手中最大的王牌,一直到公元306年,东海王司马越眼见傻子皇帝再无可用之处,晋武帝时代威赫皇权的余晖全然逝去,才一把毒药弄死了这个幌子皇帝。
追思造成西晋最终灭亡的八个司马皇族,司马氏原来的立意完全是出于想“封建亲贤,拱辅帝室”,但晋武帝没有远图,惠帝失于暗劣,执政大臣安于奢放,致使贾后擅权,八王又暗怀私心,相迭而起,煽风速祸,致使“崇国俱亡,身名并灭”。
然而,这八王的人格禀性也不尽相同。
汝南王司马亮,“少清警有才用”,乱非其起,不失厚道。
楚王司马玮
楚王司马玮“开济好施,能得众心”,是位年轻气盛,没什么政治经验的王爷,虽有挟怨私心,终为贾后杀人工具,自己也不免挨刀。
赵王司马伦以叔祖之尊,昏暗愚懦,诸子又不成器,成为孙秀的傀儡,又肆行篡逆,可以说是八王中最令人不齿的老匹夫。
齐王司马冏,“少称仁惠,好振施”,如果公正持平,完全可中兴晋廷,但最终为自己的野心所累,暴尸于市。
长沙王司马乂“开朗果断,才力绝人,虚心下士,甚有名誉”,应该说是文武全才,果断聪明,但乱世人心叵测,最终被东海王出卖,功败垂成。
成都王司马颖本来在谋士卢志等人的辅佐下,扫平大逆,颇得众心,但最终他宠信宵小,不仅与堂兄齐王翻脸,又与同父异母兄司马乂同室操戈,遥制朝廷后,成都王又不能当机立断,自恣其欲,最终也一条绳索搭上性命。
河间王司马颙,本是司马皇室疏宗,“少有清名,轻财爱士”,晋武帝赞叹其“可以为诸国仪表”,但正是这样一个看似老成君子的王爷,先附赵王司马伦,又与齐王司马冏共攻赵王,再与成都王司马颖攻打长沙王司马乂,其部将张方更是残酷无比,劫持惠帝车驾,祸害京都洛阳,乘东海、成都二王交恶,他又浑水摸鱼,把惠帝劫至长安,软禁成都王,完全成为当时诸王混战的祸头,虽有如此城府,最终仍不...
查看更多与““八王之乱”最后的赢家是谁?“八王之乱”其实有一个独特之处”相关的文章
八王之乱,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发生在西晋时期,一场因为皇族内部的争斗而演变成为一次大的内乱,八王之乱的代表是以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赵王司马伦、齐王司马冏等为代表的王,内乱持续了7年的时间,而八王之乱最终也导致了西晋的灭亡,最后还引发了五胡乱华带来深重的影响。
八王之乱介绍:
八王之乱是发生于中国西晋时期的一场皇族为争夺中央政权而引发的内乱,因皇后贾南风干政弄权所引发。这次动乱共历时十六年,分为前后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元康元年三月到六月,持续三个月;第二阶段,从元康九年到光熙元年,历时七年。其核心人物有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赵王司马伦、齐王司马冏、长沙王司马乂、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东海王司马越八王。西晋皇族中参与这场动乱的王不止八个,但八王为主要参与者,且《晋书》将八王汇为一列传,故史称这次动乱为“八王之乱”。
八王之乱是哪八王?
晋元康元年至光熙元年,晋皇室诸王争夺中央朝权的作战。其代表人物为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赵王司马伦、齐王司马冏、长沙王司马乂、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东海王司马越等八王,史称“八王之乱”,这次动乱严重破坏社会经济,导致北方各少数民族大规模内迁和各地流民起事,加速了西晋王朝的灭亡。
八王之乱的过程:
先是,统领禁军的赵王司马伦联合齐王司马冏起兵杀贾后。永元年,赵王司马伦废惠帝自立。赵王司马伦篡位后,镇守许昌的齐王司马冏起兵讨伦,镇邺的成都王司马颖与镇守关中的河间王司马颙举兵响应。洛阳城中的禁军将领王舆也起兵反伦,迎惠帝复位,杀死赵王司马伦。齐王司马冏入京辅政。太安元年底,河间王又从关中起兵讨冏,洛阳城中的长沙王司马乂也举兵入宫杀齐王司马冏,政权落入司马乂手。太安二年,河间王司马颙、成都王司马颖合兵讨伐长沙王司马乂。司马颙命都督张方率精兵7万 ,自函谷关向洛阳推进;司马颖调动大军20余万,也渡河南向洛阳。二王的联军屡次为长沙王司马乂所败。
次年正月,洛阳城里的东海王司马越与部分禁军合谋,擒长沙王司马乂,将其交给河间王司马颙的部将张方,被张方烧死。成都王司马颖入洛阳为丞相,但仍回根据地邺城,以皇太弟身份专政,政治中心一时也移到邺城。东海王司马越对成都王司马颖的专政不满,率领禁军挟惠帝北上进攻邺城。荡阴一战,被成都王司马颖击败,惠帝被俘入邺,东海王司马越逃往自己的封国。与此同时,河间王司马颙派张方率军占领洛阳,接着并州刺史司马腾与幽州刺史王浚联兵攻破邺城,成都王司马颖与惠帝投奔洛阳,转赴长安。
永兴二年,东海王司马越又从山东起兵进攻关中,击败河间王司马颙。光熙元年,东海王司马越迎惠帝回洛阳,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相继为其所杀,大权落入司马越手中。同年,惠帝死,怀王继位,八王之乱到此终结。16年中,参战诸王多相继败亡,人民被杀害者众多,社会经济遭严重破坏,西晋统治集团的力量消耗殆尽,隐伏着的阶级矛盾、民族矛盾迅...
查看更多与““八王之乱”里的“八王”都是指的谁?这场内乱的影响在哪”相关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