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一直没有断过,这是最令中国人骄傲的地方。因为四大文明古国虽然有四个,但是其他三个可以说都经历过文明的断层,而只有中华文明是从来没有断过的。但是,中华文明也曾经历过几次大的危机。其中,安史之乱是笔者认为最危险的时候。可以这么说,如果不是天佑中华,很可能中华文明就此断层。没错,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危险就是安史之乱,安史之乱前,大唐如日中天,盛世高歌,长安城下,明皇抚琴,贵妃起舞,转身奏歌卧君怀,怎料已然危机四伏。
公元751年8月,怛罗斯之战大败,大唐联军在和阿拉伯联军的战争中败下阵来,虽然战败,但对大唐并不是致命的,战后,唐军卷土重来,仍然在中亚进行扩张。 但是接下来的事件,对大唐确是致命的,甚至影响了中国整个封建王朝的历史进程,那就是无数历史学家痛心疾首的安史之乱。
在安史之乱之前,唐朝正处在开元盛世,国力强盛,如日中天,被如今的网友称为“巨唐”,正因为唐朝的强大,至今我们都把“唐”作为中华文明的标志之一。盛世高歌,长安城下,贵妃起舞,君临天下,这就是当时的大唐盛世。诚然,在安史之乱前,唐朝在对发动外扩张战争的时候,也遭遇过失败。在公元751年的时候,唐朝的远征军就不敌阿拉伯阿巴斯联军。但是这样的失败无关痛痒,因为在失败之后,大唐仍然可以卷土重来,对外扩张。
公元755年12月,大唐爆发了安史之乱,唐王朝由盛转衰。 短短地一句话,却写尽了对盛世大唐的惋惜之情。 安史之乱后,河北一带彻底胡化,不听中央号令,直到六百年后,朱元璋北伐收复故土,这块土地才重新回到汉人王朝的控制中。 安史之乱后的唐朝,勉力继续维持了一百五十年的国祚,但这一百五十年,是藩镇割据,宦官作乱的一百五十年,所以我们通常有种印象,好像安史之乱后,唐朝就已经灭亡了,其实唐朝前后289年,安史之乱只在中叶。
安史之乱的影响有哪些?
安史之乱后,国势骤降,已然无力恢复对西域的统治,甚至连河西走廊到河湟一带,也被吐蕃占去,华人百万皆陷于吐蕃,当地汉人尽数吐蕃化,所以才会有司空图的那首诗: 河湟有感 一自萧关起战尘, 河湟隔断异乡春。 汉儿尽作胡儿语, 却向城头骂汉人。
吐蕃不过占领这块土地一百多年时间,已将当地汉人全部同化,汉人的小孩不学汉话,都学吐蕃话,对唐王朝更无效忠之心,甚至把唐朝当作敌人。 如果安史之乱后,阿拉伯阿巴斯王朝趁唐朝内乱,联合周边一直被唐朝欺负的民族政权,进攻唐朝,结果会是怎样,还真的无法预知。
在安史之乱前,大唐周边的那些民族政权已经被强唐欺负了上百年,安史之乱对他们是重大利好,如果真的有一股强势力量带领他们复仇唐朝,结果还真不好说。 但紧接着,阿巴斯王朝也发生了内乱,没有继续东扩战争,由于吐蕃的崛起,中亚成了吐蕃的势力范围,也在阿拉伯帝国和唐帝国之间形成了一道屏障,阻碍了中原腹地被阿拉伯伊斯兰化。
有关历史专家表示:总的来说,我们的运气还算不错的,在...
查看更多与“安史之乱的影响有哪些?这场内乱后吐蕃已将当地汉人全部同化”相关的文章
安史之乱与中唐
大唐盛世,因“安史之乱”(公元755年12月16日-公元763年2月17日)爆发戛然而止。走下神坛进入——中唐,最常见的提法,是指从唐代宗大历元年(公元766)至唐文宗大和九年(835年),前后约70年。
755年末,渔阳鞞鼓动地来,八年时光,长安两陷,海内虚耗,大唐王朝急剧动荡、衰落,人口从唐玄宗天宝十三年(公元754年)的907万户,5288万人,锐减到代宗初年的293万户,1692万人(公元764年,代宗广德二年数据),这里面有很大一部分是户口藏匿,但人口、经济严重衰减是毫无疑问的。以后虽有中兴,虽又百五十年,但终唐一世,直至宋初,再未达到开天盛世。
“安史之乱”把唐朝切成时长大致相等的两段(618-755,756-907),甚至把整个中国古代史也腰斩为两段。
唐亡于公元907年,但这不重要,因为在那之前,已是藩镇林立,民不聊生。就像一个人,病入膏肓,早已日薄西山,气息奄奄,朝不虑夕,基本上昏迷不醒,死亡只是时间问题。而“安史之乱”不一样,“安史之乱”前,唐朝正处于强盛的巅峰,因为安禄山叛乱,北方战乱,导致国力急剧下降。打个比方,就像一个健康人在路上走,突然被车撞了。
安史之乱对当时文坛的影响有哪些?
政治史、经济史上的盛唐,结束于“安史之乱”爆发;但文学史上的盛唐,还要延续几年,甚至有一说,结束于770年,安史之乱平叛后,因为那些大诗人,王维、李白、杜甫、高适、岑参…… 无不经历了“安史之乱”,他们的去世,才宣告这个伟大时代的结束。
中唐的政治经济远不如盛唐,但文化却差不了多少。中唐诗坛先是韦应物,接下来是以钱起、郎士元为首的“大历十才子”,然后进入了元白、韩孟、刘柳时代,形成盛唐之后第二个文学高峰。
“元白诗派”以白居易为首,元稹为辅,核心人员有李绅、张籍、王建,多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和践行者;“韩孟诗派”则以韩愈为尊,孟郊为先导,贾岛、李贺、卢仝是其骨干,诗风较为涩丽。但元白、韩孟两派只是诗风不同,其核心成员间关系非常密切,经常唱和。
同期还有两个大文学家——刘禹锡和柳宗元,他们的诗自有风格,自成一家,不属于任何一派。韩愈和柳宗元还是古文运动的领导者,韩愈有学生李翱、皇甫湜、孙樵,也是古文运动的主将。与中唐文学有关的大事件是“二王八司马事件”,“牛李党争”也在中唐形成。
中唐时期比较著名的诗人还有姚合、张祜、许浑等。 (唐)传奇也在中唐得到大的发展。
主要人物:
韦应物(737-792)
孟郊(751-814)
韩愈(768-824)
王建(768-835)
李绅(772-846)
白居易(772-846)
刘禹锡(772-842)
柳宗元(773-819)
元稹(779-831)
贾岛(779-843)
姚合(779-846)
张籍(779-846)
张祜(785-849)
李贺(791-817)
许浑(791-858)
卢仝(795-835)
韦应物(737~792)
春潮带雨晚...
查看更多安史之乱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且特殊的一场叛乱,仅仅七、八年的叛乱就将大唐从盛世急速转为衰落,把中国从大一统的局面又打回了纷争割据的时代,对于整个历史进程可以说没有任何积极影响,但是放眼整个历史时间轴,它确实存在一些积极的方面,那就是奠定了了北方政治和南方经济的基础,加速了格局的转变。为了更好的阐述这个问题,下面我们先来简单回顾下安史之乱的始末。
公元685年唐玄宗继位拉开了开元盛世的序幕,唐朝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无一不达到了历史的新高度,唐朝进入了全盛时期,此时疆域近1700万平方公里,人口是当时世界总人口的三分之一,为了稳固边疆局势和对外扩张,在边境地区实行“胡人治胡”政策进而形成藩镇,又由于兵制改革让这些统领地方的藩镇节度使有了募兵之权,这就给以后的叛乱埋下了隐患。
安禄山是这些藩镇首领中很有军事才能且非常狡猾的一位,他是粟特人和突厥人的混血,精通6种藩镇地方语言。为了筹备谋反安禄山一面暗中加强军备一面在朝廷大肆贿赂官员讨好杨贵妃,于是安禄山平步青云,兼任为平卢、范阳和河东三镇节度使受封东平郡王,造反之时安禄山的兵力非常强大,一度拥有18万军队,远高于唐朝政府的13万人,并且整个边境的藩镇军队高达49万人,外重内轻的军力分配让唐朝陷入巨大的风险中。唐朝中央军这仅有的兵力还被宰相杨国忠(杨贵妃族兄)带去云南攻打南诏,经过两次征战兵力几乎消耗殆尽。兵力的严重衰弱也是安禄山反叛的一个重要导火索,于是折戟南诏之后的第二年也就是公元755年,安禄山以讨伐杨国忠之名举旗反叛。
叛乱一开始就呈现一边倒的局面,唐军节节败退,叛军次月攻占东京洛阳仅仅半年时间一路东进攻占了西京长安,唐玄宗被迫向南逃亡,经历了灵宝之战、马嵬兵变之后于唐至德二年(公元757)战事才迎来了转机。
敲黑板说重点,转机来自于757年正月到十月的睢阳保卫战。
睢阳(今河南商丘南)保卫战是安史之乱唐军由溃败到反击的重要转折点,睢阳位于大运河汴河段中部,是江淮流域保障南北畅通的重镇。镇守睢阳的是太守许远和河南节度使张巡,由于睢阳兵力不足,开战之前张巡从外地调兵3000入城和许远合兵一处共计6800人,战争伊始,叛军在尹子奇带领下久攻睢阳一月有余,共计死伤2万之众也未能攻破城池,随着时间推移战争逐渐从进攻转为围困一直到同年10月,睢阳终因弹尽粮绝、寡不敌众而被叛军破城,张巡兵败被杀。
睢阳保卫战的意义在于不仅保卫了江淮地区稳定和运河畅通,确保了粮草及时向北方供应保障了部队补给线,更是牵制了安庆绪(安禄山之子)几十万叛军,同时用不到7000人在先后400余次大小战役中杀伤叛军十几万人,极大的鼓舞了唐军士气。在睢阳城破前一个月唐军收复了西京长安,睢阳城破之后十多天收复了东京洛阳。毫不客气的讲如果没有张巡和许远的坚守,中国历史可能会就此改写,提前进入混乱的五代十国时期。为表彰其功绩两人死后均被追赠大都督,后世文人雅客以及史实...
查看更多与“安史之乱的影响有负面的也有积极的,下面带你看看积极的影响在哪”相关的文章
唐帝国从建国开始,一直在走上坡路,经历了唐高祖起兵建国、唐太宗“贞观之治”、唐高宗“永徽之治”、武周“政启开元治宏贞观”统治、唐玄宗的开元盛世之后的唐朝以开挂的速度崛起并达到巅峰,然而这种盛世是存在很大隐患的。唐玄宗时期,曾设置了10个节度使,相当于集权的地方小朝廷,实力强大,起初为巩固唐王朝的统治贡献了极大的力量。然而,强势的盛唐却也摔倒在这种制度下,并自此再也难站起来。
天宝开局:公元742年,唐玄宗将国号改为“天宝”,并令人惊讶地转变成了一位毫无进取之心,喜好阿谀之言的君王。天宝年间,唐玄宗最后一位贤相张九龄已死,当时玄宗任用了李林甫为相,这个人是成语“口蜜腹剑”的原型,不多评论。李林甫为了保持住地位,提议让直爽的胡人做地方节度使,这种情况下,情商高的安禄山顺势而起,做了一方节度使,巅峰时期的安禄山掌控者超过18万的兵力。李林甫死后,杨国忠做了宰相,比李林甫更加严重荼毒唐帝国,唐玄宗沉迷功绩不可自拔,唐朝各阶层逐渐腐败,而当时均田制被大肆破坏,许多百姓流离失所,唐帝国大厦将倾。
安史之乱的影响到底有多大?
安史之乱:公元755年,节度使安禄山与宰相杨国忠争权,安禄山联合史思明发动了影响重大的安史之乱。而此时中央军兵力不足,且唐玄宗听信谗言罢免了唐朝名将王忠嗣,唐帝国中央是无力与叛军交战的。叛军很快攻入了唐朝东都洛阳,建国大燕,后又攻取了长安。玄宗出逃成都,半路发生了“马嵬坡兵变”。同年,太子李亨在灵武(今宁夏地方)称帝,为唐肃宗,唐玄宗被尊为太上皇。安史之乱持续了8年时间,最终于公元763年叛军死于内乱和唐军的进攻之下。此后唐朝廷又任命了功臣将领为节度使,但是对于百姓生计无从改进,这为唐朝无可逆转的衰落埋下伏笔,自此唐朝进入了“藩镇割据”的中央弱、地方强的局面。值得一提的是,唐帝国在开元盛世时拥有的广袤疆域,在安史之乱之后丢失了很大部分,且终唐一代再也未全部收复。
唐肃宗即位后,大力平叛并成功收复两京之地,唐朝似乎在大局上已经恢复了身份。但肃宗早逝,之后的代宗、德宗虽然都力图振兴唐帝国,但帝国积弊已深,且中央当时无力与地方藩镇对抗,帝国未有起色。后来唐宪宗继位,宪宗以开元、贞观为榜样,任用贤臣,积极学习,并力图削弱藩镇。在宪宗和各位贤臣的努力下,唐帝国收服了各反叛节度使,唐朝实现了再次的统一,中央威望得到提升,史称“元和中兴”。然而宪宗统治后期,满足于现状而不思进取,重用奸臣宦官,政治再次腐败,宦官开始走向历史舞台。
唐肃宗后期,宦官势力和当时的朝党之争皆存在,皇帝权力受到极大限制。为了摆脱宦官干政的局面,唐文宗力图除掉宦官势力,企图联合大臣发动甘露之变。但不幸计划泄露,宦官势力从此牢牢把控住军权,此后,唐朝的宦官势力成为历史上罕见的强大势力,甚至连皇帝的废立均由宦官势力说了算。唐帝国此时内忧外患,无力回天。
文宗死后,宦官仇士良拥立唐武宗即位。唐武宗也痛恨宦官势...
查看更多与“安史之乱的影响到底有多大?它让“盛唐”变成了“衰唐””相关的文章
公元755年,在安禄山和史思明的策划下,一场足以改变唐朝命运的暴乱发生了。战争爆发的起因有两个:明面上的原因自然是因为唐玄宗沉迷女色,不务朝政,所以引起了地方节度使的反抗。实际上的原因则是:不想当皇帝的将军不是好将军。作为一方豪霸的安禄山不再满足于节度使的位置,而是想把控全国,在野心的推动下,安禄山起义了了。
安史之乱
战争爆发以后,虽然唐玄宗也迅速做出了反应:命令军队迅速进行镇压。但是因为政策上的失误以及后期的用人不当,使得唐朝军队节节败退,不得已的李隆基只得撤出长安以求保命。后经过大力镇压之后,起义军终于被剿灭,李氏又重新入驻了长安。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这场战争依旧给唐朝带来很大的影响,安史之乱的影响有哪些?
一、经济方面
国家陷入战乱状态,最先受到影响的就是国家的经济发展。安史之乱是大唐由兴盛走向衰败的一个转折点。战争爆发以前,唐朝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不少周边国家还会派遣使者前来大唐留学,希望在目睹大唐的兴盛以后,也能学习上一些让大唐走向兴盛的方法和经验。
唐玄宗画像
然而,安史之乱的爆发就彻底改变了这一局面。首先来说,军队的出征,需要资金的支撑。而这些资金的来源除却国库以外,就是来自于民间的赋税。为了有充足的活动资金,朝廷不得不加大对赋税的征收力度。这对于百姓来说,那就是雪上加霜。本来战争中最受苦的就是百姓,现在为了养活国家军队,朝廷不得不又去剥削那些本已经陷入困境的贫苦百姓。
其次,打仗需要钱,战后的修复也需要钱。而对于国库来说,又不会无中生有,所以这些钱的来源还是百姓。为了养活风雨飘摇中的朝廷,百姓们不得不勒紧裤腰带的勤俭节约。在这样的几番来回之下,不仅百姓们开始变得贫困,就唐朝的整体经济情况来说,也陷入了拮据状态。也就是说,安史之乱的爆发,首先就使得经济发展出现倒退。
二、政治方面
有句老话说得好:第一个敢于吃螃蟹的人就是英雄。在安禄山的影响下,不少节度使也开始走入了叛逆期。其实,唐朝的节度使和汉朝时期的诸侯王大致就是一个意思。他们在地方上有着绝对的势力,不再认命的听从朝廷的命令,反而个个有了自己的小算盘。但是,安史之乱爆发以前,这些小算盘只能被藏在暗处。
安史之乱爆发以后,地方节度使的面目就变得真实起来。他们不但开始反抗朝廷下达的命令,更是以各种不便为由,纷纷开始蓄养自己的军队,在明面上公然和朝廷作对。这对大唐来说,可谓是按下葫芦浮起瓢,再也没有了以往的好日子过。也就是说,在地方势力眼里,大唐朝廷再也没有了以往的公信力和压迫力。
三、军事方面
作乱的节度使不仅仅是带动了国内的某些反抗势力,就连大唐周边的小国也开始趁火打劫。当初,为了合力镇压安史之乱,唐玄宗不得不调动了边疆的军队。而边疆的军队被调动之后,就使得镇压边疆的兵力明显不足,使得那些本就对大唐有想法的周边小国,也开始蠢蠢欲动,想趁着安史之乱来分杯羹。
比如说当时的西方吐蕃人,安史之乱爆发以后,吐蕃人趁...
查看更多与“安史之乱的影响有哪些?这些影响差点导致唐朝被分裂”相关的文章
关于安史之乱的影响
我们都知道,人类历史上一共有两次世界大战,都发生在20世纪。然而国外却有历史学家称,世界大战不止两次,在一千多年前,最早的世界大战就已经发生了。导火索就是发生在中国唐朝中期的“安史之乱”。把“安史之乱”跟世界大战扯上关系,是不是有点太小题大做了?
我们知道,人类在古代还没有形成世界的概念,像世界大战这种全球性的战争,只有在现代文明中才有可能发生。但有人认为,唐朝的“安史之乱”是对世界历史影响巨大的战争,推动了多米诺骨牌,改变了世界无数国家的命运。从这个角度看,“安史之乱”造成的影响完全不逊于一场世界大战。
安史之乱本身就有一个巨大的“国际化”背景。首先,发动安史之乱的元凶安禄山本身就是粟特突厥混血儿,史思明是突厥人,他们两个人的部下全部都是番邦人,包括粟特、波斯、突厥、契丹、奚、回鹘等。从某种程度上来看,安史之乱叛军本身就属于“多国部队”的特征。
不但叛军如此,唐军本身也十分多元化,大将高仙芝是高丽人,李光弼是契丹人,白孝德是龟兹人等等。在唐朝军队当中还有许多来自外国的“雇佣兵”,尤其是来自回鹘。这么两支部队之间的较量,说是世界大战也没什么毛病。
安史之乱对欧亚大陆的世界格局影响,才是更重要的。在安史之乱中吐蕃趁机阻断了唐朝中原地区和安西都护府之间的联系,从此唐朝退出了中亚舞台,伊斯兰势力开始崛起。西域乃至中亚都拱手给了阿拔斯帝国。
阿拔斯帝国崛起后,全力向西方扩张,多次打败拜占庭帝国。这对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如果没有安史之乱,阿拔斯帝国是没有这个胆量的。一只蝴蝶扇动翅膀,足以引起远方的台风。
查看更多与“关于安史之乱的影响,当时安史之乱还影响到了国际格局”相关的文章
你知道安史之乱的影响有哪些吗?
安史之乱持续了八年,最后以和平协商结束了战争。而战争给唐朝的政治、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并且加速了在隋唐安定繁荣时期已经出现的复杂社会和经济的变化。
经济中心开始南移
安史之乱之前,河北道和河南道(今河北省、山东省和河南省)拥有全国一半以上的人口数量,叛乱过后人口数量一落千丈,还不到之前人口数量的一半。安史叛军所到之处实行三光政策,大量的北方人南逃躲避战乱。作为中国文明最古老的定居中心和汉以来帝国政治中心的西北也相对地衰落了。
由于北方带来的先进的技术和丰富的劳动力,让南方的经济迅速发展。南方与北方相比,气候温和,农作物可以做到一年两熟或三熟,大大提高了粮食产量,南方地区迅速取代了北方,成为了全国经济中心。
土地制度发生变化
安史之乱加速了人口的迁移,从而破坏了以户籍制度为基础的国家土地分配制度(均田制),造成了土地使用权性质的变化。“均田制”,最早实行于北魏时期,唐朝经过简单修改继续实行,均田制是国家分配土地的制度,目的是通过分配土地给流民,使社会尽快恢复生产,通过提高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来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同时又限制土地过分集中在个人手中。均田制授予的土地使用权限于拥地人的生前,而且只给使用权。对分得土地的处理是严格限制的。然而这一制度始终未能很好地实行。均田制有许多漏洞,导致官户和贵族合法地积累大量土地。
安史之乱后,均田制的基础,户籍登记制度被破坏,使均田制无法在全国推行。虽然唐朝政府一直重申均田制,实际上逐渐承认土地拥有者对个人土地的所有权和自由处理权。因此,买卖土地的自由市场兴起了。
安史之乱,让大批百姓流离失所,大量土地被抛弃,掠夺成性的地主阶级从急于迁往更安定地区的农民手里贱价买地。由于缺乏法律保护,简单的恫吓就能把农民从其土地上赶走。失去土地的农民又被大地主雇佣成为佃农继续被剥削。
藩镇割据兴起
安史之乱就打了八年,最终唐朝和河北叛军达成和解。而条件是:安史降将对唐中央政府宣誓效忠,同时保留自己在河北的地盘,不受中央政府控制。这就为唐朝藩镇割据开了先河。
中央权威的丧失造成了权利的地方化。唐中央把政治权力下分到个个藩镇的治所,使得许多城市成了地区性大都会。比较重要的大都会有:成都、江陵、扬州、广州和汴州(开封),而汴州在唐朝灭亡后,成为了北宋的国都,从此长安衰落了,此后再也没能成为国都。
同时,唐中央在财政方面又给了各藩镇新的自由,此举意味着该镇的收入被就地使用而不是上缴京师。
安史之乱后唐朝为何还能坚持一百多年?
主要原因是隋唐以来树立了中国一体化的思想
隋唐两个大一统的王朝建立之前是混乱的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的政治不稳定,统治阶层不断发生宫廷政变和篡位,统治者企图统一北方,但给当时的老百姓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
战争带来的社会混乱对北方的社会和经济造成了严重破坏,大批难民逃亡到南方,希望在四川、淮河和长江流域等比较安定的地区避...
查看更多与“你知道安史之乱的影响有哪些吗?经历着大乱之后唐朝依然屹立百年”相关的文章
说起中国古代几千年的历史,这么多的朝代,都曾发生了许多的动荡,特别是在王朝的末年总是会滋生出非常多的势力,想要推翻已经腐朽的王权统治。
不过即便是在政权最为稳固的一些朝代,也依然会发生一些动荡。就好比曾经最为繁盛的唐朝时期,也发生了安史之乱,这次让历史铭记的动荡。
可以说唐朝是中国古代几千年历史中最为繁盛的一个朝代,唐朝时期的中国是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强国,自从公元618年之后,大唐帝国就开始不断的发展,并且逐步走向顶峰。
当时的唐朝可以说是真正的世界中心,就连周边的不少国家都想要和唐朝建立外交关系,只有国家真正的强大了之后,别的国家才会注意到,并且想要不断的巴结关系。
唐太宗李世民执政时期,朝廷上下可以说是一片祥和之气,此时唐太宗李世民也通过一系列的对外战争,不断的扩大了中国的版图。
唐朝时期的中国之所以能够如此的繁盛,不仅是因为军力的强盛,也更是因为商品经济的繁荣发展。在这段时期,或许商品经济的发展并没有像北宋时期那么强盛,但是或许也正是因为唐朝时期制定了一系列限制商业发展的措施,才让百姓没有沉迷于商业活动。
我们都知道北宋时期的商品经济发展达到了最顶峰,但是也正是在这一时候军队的实力开始大打折扣,导致后来北宋在面对北方的侵略者时,几乎无还手之力。
所以我们能够把唐朝称作最繁盛的一个朝代,不仅是因为它商品经济的发展,很大一部分的原因还在于军队的强盛,只有拥有了强大的军队,国家才能够真正的稳定。
据说唐朝每年的进贡品都不可计数,不少的周边小国都来向唐朝表示自己的诚意,当时的场面非常的壮观,每年来进贡的使者就达到了上万人。
你知道安史之乱的影响有哪些吗?
唐朝的巅峰时期是在唐玄宗李隆基执政之后,开始走了下坡路。公元755年,由安禄山史思明两人共同主导的一场兵变,可以说是打破了唐朝的一片祥和之气,这一场兵变在历史上也被称作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可以说对唐朝的政治局面产生了非常巨大的打击,当时的唐玄宗也是迟迟的不愿意做出决策,因为他实在不敢相信自己曾经最信任的两个人竟然会行谋反之事。结果错过了最佳的平定叛乱时间,这也导致了政治的动荡,为日后唐朝的政治局面埋下了很深的隐患。
唐玄宗意识到事情已经难以挽回,军队的实力已经大打折扣,想要和叛军真正的相抗衡是很难的事情。不过此时的唐玄宗也是展现出了他的雄才大略,他明白封建统治依然要继续维护下去,于是他选择了给予地方节度使更大的权力,最终地方的节度使帮助唐玄宗平定了安史之乱。
唐玄宗的决策可以说是非常正确的,也是当时唯一能够采取的明智之举,但是由于唐玄宗给予了地方节度使过大的权力,也埋下了祸根。
地方节度使权力不断扩大朝廷,中央集权不断被削弱
安史之乱在爆发之后的一段时间,唐玄宗都没有能够采取及时的应对措施,如果在安史之乱的早期,唐玄宗能够及时的听取他人的意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制止安禄山和史思明两人的反叛行为,或许唐朝的盛世还能够持续一段时间。
但是当安禄山反...
查看更多与“你知道安史之乱的影响有哪些吗?这里面的影响有利也有弊”相关的文章
公元712年,唐玄宗李隆基登基称帝,前有太宗的贞观之治,后有女帝的承上启下,此时的大唐已有盛世之态,但多年来皇位更迭频繁,朝政不稳。李隆基拨乱反正使国家渐入正轨,他整顿吏治、精政裁冗、知人善任、赏罚分明,大唐步入鼎盛时期。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具丰实。九州道路无豺狼,远行不劳吉日出。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家国富足、繁花如锦、威德远播、物阜民丰、民安国泰、商业繁荣、文化自信、海乃百川、四方来朝.......词语有限,似乎再多的辞藻也描绘不出那样的辉煌。
作为国家,中国大唐雄冠世界,美誉海外;作为文明,中华文明开容并包,自信繁荣。一骑绝尘,遥遥领先,但《易经》云“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玄宗追寻着一切美好来装点盛世:“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贵妃丽质如锦上之花。玄宗惑于眼前盛世繁华,疏于朝政:“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君与臣,文与武矛盾日益尖锐,终于刺破了盛世繁荣。
公元755年,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叛唐发动战争,史称安史之乱,历时八年,这场为争夺统治权的内战大大损耗了大唐国力。几代帝王励精图治,百年心血国力积累,短短八年断送殆尽。虽然李唐平定了战乱,但经历鼎盛的大唐国力开始转弱。随着国力转弱的还有更可怕的是思想转变。
安史之乱的影响
中华文明千百年来都是开放包容的态度,由此疆土越来越广阔,民族越来越融合。安史之乱带来的教训过于惨痛,自此之后,包括后世的宋、明、清,统治者的防范心越来越重,面对外来的侵扰选择封锁,而不是冲出去打下他融了他。面对外来的商贸选择拒绝,而不是打开国门喜迎四方。而这种封闭锁国的政策是近百年来中国没落的关键因素。
安史之乱不仅是大唐帝国的转折点,它影响深远,也是中华文明的一个转折点,同样也是因为过往的教训过于惨痛,今天的中国一步步改革开放,大开国门。相信这会是中华文明的又一转折点,自此兼容并包、扬长补短、开放自信。盛世不远!
查看更多与“安史之乱的影响,这不仅是大唐的转折点也是中华文明的转折点”相关的文章
安史之乱的影响体现在哪些方面?
自公元618年李渊建立大唐帝国以来,唐帝国就一直保持着活力不断发展壮大。至李世民执政时期,唐帝国更是加快了发展的速度,并通过一系列的对外征服战争使唐帝国的版图空前庞大。也正是从这一时期开始,周边的邻国纷纷向唐皇称臣,成为唐帝国的藩属国,每年进贡的贡品多到不可计数,万邦来朝的场面震撼人心。
但这一些都在唐玄宗一朝发生了根本改变。公元755年,节度使安禄山联合史思明举兵叛变,以"清君侧"的名义向帝国首都长安发起进攻,意图颠覆唐玄宗对于帝国的统治。但唐玄宗迟迟不肯相信安禄山反叛一事,故而错过了最佳平叛时间。随着各地城池的相继沦陷,唐玄宗才意识到了事情的严重性。此时的中央军已经完全腐化,完全不能够与叛军相抗。
为了维持封建统治,唐玄宗选择加大地方节度使的权力,并号召天下兵马进京勤王。在经过一系列的运转后,持续了八年的安史之乱终于宣告结束,但安史之乱却给唐帝国带来了不可磨灭的负面影响,不仅扭转了唐帝国的盛世局面,还加速了唐帝国的灭亡。
地方藩镇的权力日益增强,朝廷对于地方的控制再次减弱
安史之乱爆发后,唐廷并没有及时作出应对措施,直接导致了叛军以较快速度将战火烧到了帝国内部更多的区域。在安禄山举起叛乱大旗之前,唐玄宗对他无比信任,不仅将帝国境内最为精锐的部队交付给安禄山统领,还让安禄山兼领三镇的节度使,这无疑是给了安禄山一片滋生反叛之心的土壤,安禄山的野心也随着权势的增加而扩大。
安禄山身兼平卢、范阳、河东三镇的节度使,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掌控的区域有多么庞大。结合唐帝国的疆域图可以看出,安禄山所掌控的三镇都邻近北方边境地区,多年不曾卸甲,战斗力也远超驻扎内地的各路军马,所以战斗力也远远强于唐廷直属中央军。
在叛乱发生后,唐廷派出的各路平叛军队大多数都遭遇了惨败,并没有能够成功阻止叛军前进的脚步。在这种情况下,唐皇不得不再次下放权力,利用各地节度使的兵马前往平叛。然而在此之前,节度使就已经拥有了巨大的权力。《略谈唐朝的节度使制度》中曾经指出:
"节度使的权力就是总掌地方军旅,得以军事专赏专杀。但是,这只是节度使开始设置 时的权力,到玄宗开元以后,节度使又掌握了地方的政权和财权,而且又都兼任驻在州的刺史。所以,总起来说,唐朝的节度使制度,事实上是恢复了魏晋南北朝时期都督与总管的权力,而就某些方面来说,节度使的权力甚至还超过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都督与总管。"
在笔者看来,节度使拥兵自重局面的形成是无法避免的。在李世民执政时期,唐军的战斗力要远胜于北方游牧民族,故而频繁发动对外征服战争并取得了相对不错的效果。但连年攻伐必然会给国家经济和财政带来沉重负担。无论多么强大的国家,都在战争状态下持续良久。所以在唐代中期,封建统治者逐渐放弃了对外全面进攻的政策,在保留主动进攻的条件下转为适当防守。为了避免境外游牧民族势力对帝国边...
查看更多与“安史之乱的影响体现在哪些方面?大乱后唐朝经济出现了倒退的现象”相关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