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_img

诗人李白

发布时间:2020-05-30
1 诗人李白的一首边塞诗,描写了怎样的一幅景象呢?
唐代边塞诗
著名边塞诗
边塞诗有哪些

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一首边塞诗,气势恢宏,描写了怎样的一幅景象呢?

在中国文学史上,诗词的出现无疑是非常特别的存在,人们通过写诗,借此抒发自己的思想和抱负,意境非常之美好。甚至,在古人的思想当中,诗也是情意的表达。

那个时候的人们也许不会直言表明“我爱你”这样的字眼,但是他们却会用美妙的文字来抒发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思想,就比如“两情若在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这样的诗句细腻而美好,品味起来也当真是独具情趣。

而提起历史上非常出名的诗人,李白无疑是这其中的佼佼者。在后人对李白的介绍当中是这样的,“李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在这句话当中,表明了李白所创作的诗的派系,隶属于浪漫主义,他可以把拟人和比喻两者巧妙的结合起来,移情于物,也可以抓住某一事物的某一特点,甚至进行大胆而又夸张的想象,既大胆又真实可信,极好的突出了形象,加大了艺术效果,极具浪漫主义色彩。

但实际上后人关注的,基本上大多都是李白创造的那几首,极具浪漫主义风格的诗句,在他所留下的900多首诗篇当中,当真是各有各的特点,在诗作史上熠熠生辉。那么,不知道大家是否听过这首诗呢?《关山月》,这是李白最有气势的一首诗。

关山月

作者: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关山月,乐府旧题,多抒离别哀伤之情。在李白所描绘的这首诗当中,既深刻的表现了战争的残酷与征人的思乡之情,哀婉凄凉,又含有磅礴气势,他巧妙地将这两者结合到一起,气势雄浑,风格自然,浑然一体,当真是颇具匠心。

全诗仅仅只有60个字,但是分别刻画了边塞地区和战争的景象,以及征人的思乡之情。也许别的诗人从这三个角度描绘边塞,会将事物扩大化,难以将景象与情感结合到一起,并难以用气势磅礴的词汇将其表达出来,但李白却并不如此,他的笔力不一般,仔细欣赏他的这首诗作就能发现其中的精妙之处。

一、边塞图景,雄浑磅礴

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这首诗的开篇,也就是前四句,这二十个字便惊艳了众人,他所起的气势是非常之高的,一般的诗人难以企及他的高度。

1、“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明月从天山升起,穿行在苍茫的云海之间。短短的十个字,却将边塞的风光描述得淋漓尽致,关、山、月三个字无疑是辽阔的边塞最为标志性的图景,开篇便将这三个图景汇入其中,独具风格。

巧妙的是,站在地理角度分析的话,明月是从东边升起来的,就比如许多诗人常用的话语,“月出东山”、“月出东海”等等。然而,据李白的描述,“月出天山”,怎么思考都有点儿怪。

按理来说,天山位于中国的西部地区,这似乎应该是月落的地方,怎么能够说月亮从这里出来呢?实际上,这正是李白话语的特别之处,用词非常的大胆,他是站在征人的角度来描绘边塞图景的。对于身处西部地区的征人而言,回首东望,所看到的不正是明月从天山升起来吗?

当然,对于李...

查看更多
2 诗人韦应物的一首名著,知名度不低于李白、杜甫的著作
韦应物写过什么诗
韦应物最有名的诗词
韦应物的诗

唐诗已经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主要组成部分,时至今日,唐诗的地位仍然没有过缩减,无论是语文课本中,还是平时的各类教育,甚至于早教胎教,都有唐诗的出现过引用!在唐朝时期,诗人们为了抒发自己的情怀,运用各种题材和手法,铸就了传唱千古的一篇篇优美诗句!

在唐朝时期,散文和诗作特别盛行,尤其是诗作领域,更是达到了无法超越的境地,大量的诗作人才出现在那个朝代,这也是奠定古典文学中唐诗的地位的重要因素!那些盛名已久的大诗人,其作品传至今时品读起来,仍是觉得无比的清新优雅,就像有着魔力一般,牵动着自己的情绪和灵魂!

那时的几位大诗人,如李白、杜甫等之流,被人们崇拜的如同神仙一般!他们的很多著名诗作都被列为重点教育题材。前面小编和大家一起赏读了两篇来自唐朝诗人韦应物的诗作,一首赠诗,一首送别诗,都是以景物来抒发自己的情感。

今天要小编要带给大家的是仍然是诗人韦应物的一首名著,这首诗的知名度不低于李白、杜甫的著作,甚至在宋朝时期,苏东坡就特别喜欢这一首名诗,而且还仿照名句而创下诗作,然终不如韦应物的这首原创《寄全椒山中道士》,那么我们就一起赏读一下这首名诗!

寄全椒山中道士

唐 · 韦应物

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

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

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

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这首诗全诗共分八句,从诗题可以看出这乃是一首寄赠诗,仍是一首借景抒情的名诗。通读整首诗作,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平平淡淡,并无惊世骇俗的语句,风格到与陶渊明有几分相似。然而,这首诗却是韦应物的代表作之一,一直都被世人给予了很高的评价!那么这首诗的到底有什么特别之处呢,我们来赏析一番!

这首诗的标题简单明了,就是寄给山中道士也就是韦应物的朋友的一首诗,主要情感就是为了表达对他的思念!开头前两句“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诗句意思就是今天在自己的官邸斋舍里,突然感觉很是冷清,就想起了自己在山中的道士老友,这里的“客”即指自己的道士朋友,而第一句中的这个“冷”字,乃是本诗作的诗眼所在,全诗的重点也就是这个“冷”。

三、四两句“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是诗人韦应物因思念起自己的道士朋友,而产生的联想,可能自己的这位朋友正在山涧底下捆绑打好的柴火,回来后好用以煮食白石!“煮白石”就是煮食白石的意思,在古籍中有记载,修炼成道的人,要食用石英之类的石物!

五、六两句“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这两句诗句充分表达了诗人韦应物对自己山中老友的牵挂和怀念,想要拿起一瓢好久去慰问一下自己的好友,也让自己的道士朋友能得到一些来自朋友之间的温暖,而不会觉得“冷”,这里,就暗点了开头的“冷”字,乃是人情之“冷”。

最后两句“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这两句诗句成为了本诗的重点,已成千古绝句被世人传唱至今,就连宋朝的苏东坡也是颇爱此两句,而且还防其韵写了“寄语庵中人,飞空本无迹。”这样的诗句,然而仿写却终不如经典。这两句诗词的大概意思是,满...

查看更多
3 李白著名的古体诗赏析,诗人讽刺了一些什么人?
李白的代表作
李白的诗
李白的诗歌

李白的一首古体诗,顺手借来,最后10字包含一个成语

古代诗歌最早起源于民歌和劳动号子,而且诗与歌舞、音乐都融合在一起。后来才有了诗经和楚辞,汉代时又出现了乐府民歌。到了魏晋时期则以五言诗为主要题材,终于在唐代发展到巅峰。

唐诗从发展到成熟,人们普遍运用律、绝形式作诗。诗仙李白不仅是绝句圣手,而且非常擅长歌行体。他的诗歌语言变化极为丰富,不仅继承了《诗经》中现实主义传统,也吸收了《离骚》及汉、魏、六朝诗歌的长处,开创了壮浪纵恣、言多讽兴的一代新风。下面介绍李白的一首古体诗,顺手借来,最后10字包含一个成语。

古风

唐代:李白

丑女来效颦,还家惊四邻。

寿陵失本步,笑杀邯郸人。

一曲斐然子,雕虫丧天真。

棘刺造沐猴,三年费精神。

功成无所用,楚楚且华身。

大雅思文王,颂声久崩沦。

安得 郢中质,一挥成斧斤。

初唐时期的陈子昂就曾提出扫除六朝弊习、恢复汉魏风骨的主张。他的作品经常运用比兴手法,反映社会现实,寄托自己的思想感情。李白继陈子昂之后,也决意高举诗歌革新大旗,横扫六朝颓废的诗风。

李白辛辣地讽刺了那些一味模仿、不求变化的诗人,开篇就用典提出批评,“丑女来效颦,还家惊四邻。寿陵失本步,笑杀邯郸人。”东施效颦和邯郸学步的典故出自《庄子》,李白顺手借来,比喻形象,非常具有讽刺性和说服力。

诗人认为,追求美是诗歌得以承传的重要一环,然而形式美、语言美,必须为内容服务。“一曲斐然子,雕虫丧天真。棘刺造沐猴,三年费精神。”斐然,穿凿妄作貌;沐猴,宋人假称能于棘刺上刻沐猴的骗局,比喻游说之士多虚假之言。诗人以此比拟人们借诗赋,骗取功名。

过多雕饰,虽然裝扮得楚楚动人,却浪费了许多精神,最终还于人无益、于世无补,从而“功成无所用,楚楚且华身”,失去了文学作品应有的品质。

最后四句表达诗人勇于革新的坚定意志,“大雅思文王,颂声久崩沦。安得 郢中质,一挥成斧斤。”郢匠,楚郢中的巧匠,名石;挥斤,指挥动斧头,后用为发挥高超技艺的典故。

诗人怀念周文王时代的大雅之风,也悲叹风雅颂久已不见。李白反问世人,怎能有郢匠运斧成风的高超技艺呢?“郢匠挥斤”四个字,就演变为一个成语,用来比喻纯熟、高超的技艺。

唯有创新,文学才能发展;毫无创新,时代不能进步。但是创新必须同时继承传统,离开了传统,创新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李白的作品就非常注意创新,他坚持“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创作原则,无论是抒情写意,还是写景叙事,都是长短错落、缓急有致,生动地表现了诗仙豪迈不羁、飘逸自然的个性。


查看更多
4 李白骂人不带脏字的诗《嘲鲁儒》,诗人为什么要写儒生的装扮?
李白的代表作
李白的诗
李白的诗歌

风靡一时的豫剧《七品芝麻官》中,有这样一句台词“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这句话想必很多人都听过。

但是大多数人不知道的是,李白也曾有过类似的诗句,“时事且未达,归耕汶水滨”,大意就是既然你们不通时务,还不如回家种田去。这一句出自他的《嘲鲁儒》。

鲁叟谈五经,白发死章句。

问以经济策,茫如坠烟雾。

足著远游履,首戴方山巾。

缓步从直道,未行先起尘。

秦家丞相府,不重褒衣人。

君非叔孙通,与我本殊伦。

时事且未达,归耕汶水滨。

什么叫“骂人不带脏字”,读读李白的诗就知道了。

他20多岁,初出茅庐的时候,被名士李邕轻看,就回敬了对方一句“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为了轻年少”。他在《雪谗诗赠友人》中云“彼妇人之淫昏,不如鹑之奔奔”,传闻被骂的对象就是曾经弃他而去的刘氏。他在历阳县的时候,有个姓王的县丞不肯饮酒,他也写诗嘲讽对方“空负头上巾,吾于尔何有”。而这首《嘲鲁儒》堪称教科书式骂人,是他在山东被儒生嘲笑后写下的诗作,不带一个脏字,读完直呼过瘾。

诗歌开头两句便极尽嘲讽之能,将所谓饱读诗书的儒生贬低得一文不值。

鲁地的书生张口闭口就是《五经》,其实说白了也不过是死读书罢了。当然李白会这么说,自然是有根据的,接着两句便道明原因。他曾以经国济世的策略来考查这些书生,他们却一脸茫然,如坠云雾之中。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想这句话用在李白身上再合适不过了。他自己曾言“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后世都说李白是天才,但其实他能写出惊天动地的诗文,和他的博览群书、孜孜不倦也是有关系的。而他作为古代著名“驴友”,其见识绝不是那些死读书之辈所能比的。

故而对于那些将《五经》背得滚瓜烂熟,但是却不通时务的儒生,他是十分鄙视的。

接着他又以漫画的手法,开始吐槽儒生的装扮。顺着诗人的笔触,我们看到了这样一个滑稽的场面:那些儒生脚着远游的文履,头戴方形头巾,慢吞吞地踱着步伐,还没迈开脚步,宽大的衣袍便掀起一阵灰尘。

李白为何要花大量的笔墨来写儒生的装扮呢?

我觉得有两个原因:

一是儒生给人的印象是正经庄严的,但是诗人描写的场面却是十分滑稽的,两相对比,产生了一种令人发笑的喜剧效果。

二是儒生通读经典却不通时务,注重装扮却又不提高自己内在的涵养,本末倒置,本身就是一种讽刺。

接下来的四句,诗人开始引用典故,说明自己与对方道不同不相为谋。“秦家丞相”说的是秦朝宰相李斯,当年秦始皇就是听从了李斯的建议,焚烧诗书,处置儒生,而李白认为这些鲁地的儒生们,就像先秦的儒生一样,断然得不到朝廷的重用。而他自己虽然也崇信儒学,但他却是以汉朝的叔孙通为榜样,因时而变。

这里就涉及到了儒学的流派,当时的儒学分为“齐学”和“鲁学”,鲁学好古而齐学趋时,鲁学重章句而齐学重世用。

汉代的叔孙通就是“齐学”代表,在刘邦广招天下儒生共起朝仪时,有些迂腐儒生就一直反对,而叔孙通就站出来了指责那些人“若真鄙儒也,不知时变”。

后来叔孙通为汉朝典章礼仪的制定...

查看更多
5 杜甫梦见李白的一首诗歌赏析,诗的结尾诗人在担心李白什么?
杜甫的作品
杜甫的古诗
杜甫的诗歌

说起诗词,就不得不说李白和杜甫了,李白和杜甫的诗词所达到的境界,所达到的高峰,至今都没有人能超越,可谓千古无人,后无来者。而李白和杜甫的之间的友谊,也是脍炙人口的,他们之间都有互赠诗,杜甫写的多,李白却回赠的少。

因为在唐朝那个年代,李白早有诗名的时候,杜甫才刚出道,毕竟李白大杜甫11岁。今天想给大家分享的一首诗,杜甫梦到李白写了一首诗,开头便是一个死字,让人同情李白的遭遇!全诗有些长,让人读出了悲悯,更读出杜甫对李白的友谊,我们不妨一起来欣赏一下,全诗文如下:

梦李白二首·其一

唐:杜甫

死别已吞声,生别常恻恻。

江南瘴疠地,逐客无消息。

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

恐非平生魂,路远不可测。 

魂来枫叶青,魂返关塞黑。

君今在罗网,何以有羽翼。

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

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得。

字面上,很多人估计读不出什么感觉来,因为这首诗中用了几个典故,我们不妨一起来分段欣赏一下,会发现这首诗,写的当真很好,很深情,

“死别已吞声,生别常恻恻。”

起句就起得非常特别,一个死字作开头,让人浮想联翩,因为此诗是写梦的,梦到李白后,才提笔去写。李白当时的境遇,的却让人生忧,特别是李白被流放,凶多吉少,而且当时杜甫一直都没有听到李白什么消息,让人感到悲痛。

所以开头就以死来衬托出与李白的生别之情,让人还没开始读,就感觉很伤心,很悲切。而这句的意思,就是说死别总是让人哭的是泣不成声的,生离更是令人感到悲伤。这里让人想起来杨绛的一句语录:“从今以后,咱们只有死别,不再生离。”可想生离,也是让人很绝望的。

“江南瘴疠地,逐客无消息。”

瘴疬是指瘴气,旧指南方山林间湿热蒸郁致人疾病的气, 这句的意思是说江南山泽是瘴疬流行之处, 为什么没有听到被贬谪的人消息呢?

可想杜甫是一直心中挂念着李白,想跟李白聚一聚,喝一喝酒,一起写诗论道。可惜就是这样的一个愿望,成了终身的遗憾。

“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恐非平生魂,路远不可测。”

这句是诗人自己的感叹,他感到李白好像知道自己思念他过度,所以才跑到杜甫的梦中与他相见,所以让杜甫感到更加悲伤。

因为杜甫知道李白此时的遭遇,凶多吉少,而后一句,更体现出诗人杜甫对李白的担心。他想到莫不是李白已经去世了,来梦里与他相见的是李白的魂啊,不然怎么飞过来的?路那么远,是生是死都很难预料?

“魂来枫叶青,魂返关塞黑。君今在罗网,何以有羽翼。”

李白生前经常住的地方叫枫林青,而杜甫经常住的地方是关塞黑,也就是秦陇地带。这句更是杜甫的幻想,他想到李白的魂是星夜从枫叶青那个地方赶来的,而魂返回的地方却是自己住的关塞黑。

倘若这不是李白的魂,李白又是如何逃脱得了罗网呢?又是如何长了羽翼来见我呢?所以诗人梦到李白,浮想联翩,都是在担心李白。

而这句中“魂来枫林青”,就是出自《楚辞·招魂》:“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魂兮归来哀江南!”旧说系宋玉为招屈原之魂而作。

“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

查看更多
6 假如唐朝只能有一位代表诗人,你将选择哪一个?
唐朝代表诗人
李白
杜甫

李白和杜甫,中国文学史上的岑岭,唐诗艺术成就最高的诗人,甚至是中国诗歌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但李白和杜甫在世人眼里是差别的,两人代表了差别的门户气势派头,一个是浪漫主义的极致,一个是现实主义的极致。

李白和杜甫早年都是在外游历。杜甫早年南下吴越,北上齐赵,正因为有这样的壮游履历,才让他积累了富厚的见识,见多了古今遗迹,走多了名山大川,才气具备成为伟大诗人的基础。李白早年用自己的话说是:“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洞庭、襄汉、庐山、金陵、扬州、洛阳龙门、嵩山、太原、齐鲁、泰山……李白和杜甫还在游齐鲁的时候遇到过,其时也是呼朋引伴,一起擎鹰逐猎、登高怀古、饮酒赋诗。

李白实在是中国历史上唯一无二的诗人,他的诗风里带着仙气、侠气。因为半生周游,那种游历中的诗有求仙学道之气,另有十分美丽的想象,从来不会给人以困窘之感,倒让人以为是神仙世界。纵然同样履历了安史之乱,感受到国之危亡、民之痛苦,李白在揭破现实的诗作里,也带着爱憎明白的豪侠气,和桀骜不驯的叛逆。笔锋犀利直指现实,而李白自己的心境也都恣意挥洒出来,而不会让人以为他自己的潦倒困窘。盛唐,是中国历史上存在过的巅峰时期,毫无疑问地为人所熟知和憧憬。李白,是生活在盛唐时期的诗人,因为时代的原因而更容易为人所瞩目,这是先期的优势。

杜甫的生活以安史之乱为转折点,安史之乱也是一路逃难,见抵家国离乱,父老遭难,惨景不停,这些都融入了杜甫的诗作之中。杜甫自己也确实是不光漂泊无定,连受饿都有过。因为长怀国之安危,长念民之痛苦,他的诗作里有许多深刻形貌现实的。就是那种拟哭穷途,艰危气益的现实之悲。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句里满是反映现实的忧国忧民。诗里的潦倒困窘,并不但单是写自己的处境艰难穷困,也包罗自己心境的困窘,从而影射了现实的黑暗。

李白的诗风浪漫体现在不管现实处境如何,总能文采华章,意气风发。哪怕是在生活真的困窘的时候,“归来无工业,生事如飘蓬”,也能体现得乐观自信。李白诗里的句子常有:“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才力犹可倚,不惭世上英”……杜甫诗里则常有这样的句子:“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见耶反面啼,垢腻脚不袜”……难免让人以为格外潦倒困窘。

盛唐,这个“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的大唐盛世,成为后世之人心里最漂亮、最憧憬的天下家国梦。这样一个豪爽辉煌的时代,对于文学的影响不容置疑,深刻到难以想象。

想想先秦《诗经》里类似于原始时期合众号子的继续;汉代《乐府》对战乱中生民的哀叹;南北朝志怪故事里纷繁世俗的影子……大唐,能代表这个时代的文学肯定是自信而胸华博大、容纳而带着孤高的。如果大唐盛世只能有一位代表性的诗人,那么毫无疑问这小我私家一定就是李白。

未必不喜欢“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未必不爱听“嘈嘈切切庞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未必不...

查看更多
7 唐朝诗人如云,为何杜甫将李白视作自己的偶像?
唐朝
李白
杜甫

闻一多先生曾说,我们数千年的历史,有两次十分重大的碰面,一次是老子和孔子的碰面,他们划分是道家和儒家最受尊崇的两位先贤,两种伟大思想的碰撞融会,定然是意义重大的。另有一次,则是李白与杜甫的碰面,两个伟大的诗人,曾有过一段短暂的交游,有过一次心灵的交互。

杜甫在后世心中,多是稳重谦恭的儒者父老形象,其实他也有狂傲的一面,这种狂傲,泉源于他对自己才学的自信。杜甫幼年的时候,读过许多书,其自言“念书破万卷”,在诗人辈出的唐代,他也傲然的写下“诗是吾家诗”这样的话。

虽然其时他的诗名不显,但也有眼光独到之人,对杜甫十分推崇,用杜甫自己的诗说,即“李邕求识面,王翰愿卜邻。”或许其时有许多诗人对杜甫的豪言嗤之以鼻,然而最终时间证明晰一切,诗圣之名,高山仰止。纵然他自傲,却将李白视作自己的偶像。

亦有梁宋游,方期拾瑶草。

李白被赐金放还时,与杜甫在洛阳相遇,人生第一次碰面,杜甫便写下这样的诗句,表现自己愿意追随李白左右,不外其时因为家中有尊长去世,杜甫需要赶去奔丧,两人急忙划分。厥后杜甫与李白再次相遇,二人同游梁、宋,后又与高适同游齐、鲁。

划分后,杜甫对李白忖量不减,通常以诗寄托自己的情感:“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杜甫很想和李白能够再次饮酒作诗,谈论文学。“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即即是在梦里,杜甫也在担忧李白的处境。

在其时有许多诗人,名声不下于李白,为何杜甫对李白情有独钟呢?我认为有两个原因:

首先是李白的性格,杜甫很是欣赏

杜甫在其时的情况下,不行制止的受到道家的影响,因此有着任真自得的一面,时常有率性之举,“郎官丛里作狂歌,丞相阁中常醉卧”。同时他也很是崇尚“率真”,喜欢和这样性格的人交朋侪。

由来意气合,直取性情真。

惟吾最爱清狂客,百遍相看意未阑。

这些都是杜甫对于结交的尺度,他认为能够与他意气相合的,一定是那种性情率真的,后一句诗更是直言最爱清狂客,这样的朋侪,无论在一起待多长时间,也不会发生厌倦。他所写的《饮中八仙歌》,八人都是这种性格,而李白率真的性格,是尤为突出的,而且李白做过许多洒脱的事情,都是令杜甫十分钦佩的。故而他很是想和李白成为挚交。

第二个原因,在我看来有诗歌门户理念方面的原因

同一时代诗歌理念相同的诗人,是很容易相互浏览的,好比元稹白居易等人,韩愈贾岛等人。固然,李白和杜甫的诗风有很大差异,不外这是同二人整体的诗歌作品来看的,其实在五言古诗方面,两人有一个配合点,即他们都写的是“仿古”五言。

凭据清代一些学者,以及近代学者王力等人研究,古体诗并非完全没有格律,从音韵和数据入手,他们发现五言古诗或许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新式五古”,一种是上文说的仿古无言。新式五古约莫以四种平仄句式为准,大部门诗人的五言古诗都是这种,其中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

而杜甫和李白,都是写的仿古五言。其时新式五古天下慕响,尔后起的...

查看更多
8 李白:最优秀的唐朝诗人之一,被俗世困扰死因成谜
唐朝
李白
李白死因是什么

中国文学史上有许多十分伟大的人物,他们都是中国历史上十分名贵的财富,作为一个一些古老文化的国家,中国的诗词绝对是惊艳全世界的存在。作为一个在中国教育体系下长大的孩子,没有人能够逃过背古诗的运气,小时候的孩子并不明白古诗词中的魅力和意境,只是看成是一个十分欠好的任务,基础就谈不上热爱,可是长大之后就开始逐渐知道诗词中蕴含的富厚和伟大的工具。每一个学生都不会忘记一个响当当的名字,那就是文学史上最厉害的唐朝诗人之一的李白。

一、早年履历并不如意顺遂

大家都知道这是一位十分伟大的诗人,文采甚至几千年来都未必能够泛起第二个,所以大家听到如此有文化的人一定认为他的人生路十分顺遂。可是一直受到其时时局影响着的他,并没有过多地像我们想象的那般顺利,一下子就走向了人生的最岑岭,他的一生其实也是充满种种崎岖和不顺的。

《上安州裴长史书》云:

“五岁诵六甲。”六甲,唐代的小学识字课本,长史,州之次官。

关于李白祖上到底是那里,一直没有明文纪录,可是经由种种分析,大家推测他并不是一个无名之辈,应该是有着先祖皇室血统。而一生纵脱不羁的李白,早年间少年得志享誉盛名,十几岁的时候,就能够吟诗作对,在当地颇有名气。15岁的时候,李白已经能够做许多的诗词,而且获得了许多社会上名士的推崇和喜爱,大家对于这个神童少年有很大的兴趣。而此时的李白,不仅喜欢结交朋侪中喜欢参悟道术和剑术,喜好十分广泛为他的生活增加了许多富厚色彩。

二、游历四方,见识广泛

十八岁的李白一直隐居念书,在这期间还四处游历,见识了许多祖国的河山,不仅开阔了自己的视野,更富厚自己的人生阅历。或许是因为爱上了四处游历的感受,所以他在24岁的时候再一次踏上了征程,远离亲人脱离家乡,一路走过了四川峨眉,见识了许多祖国的大好河山。而且在此期间结识了许多好朋侪,就是在他20多岁的时候,遇见了同样有很大文采的孟浩然,还曾经有诗词见证了两人之间的亲密友情。

三、盼望走向仕途,蹉跎了岁月

李白在自己三十岁的时候,其实很愿意往仕途上生长,所以他多次推举自己,却一直遭受别人的攻击,参见过许多的王宫贵族,却一直都是被拒绝的状态,这让他一直很受攻击。其时的朝廷里也是阉人当道,天子十分宠信高力士,这让许多大臣十分不满,此时三十多岁的李白一直十分穷困潦倒,意志也逐渐变得消沉起来。于是他开始变得自暴自弃,在长安也与一些市井无赖们开始来往,此时的他基础掉臂及别人的眼光,就这样过着浑浑噩噩的生活。厥后以为自己实在不太适合在这个地方继续生存,于是他来到了自己的家乡,在山前开发一片土地的他,开始种花种田,在这里过着半隐居生活。在这里的日子,其实十分怡然自得,在这里念书的他也十分惬意。

四、献战略走上朝堂

虽然一直过着半隐居生活,可是心田其实一直都是盼望能够有一个好的生长,曾经为天子进一个诗词的他就曾在《明堂赋》中,赋云:“穹崇明堂,倚天开兮。”...

查看更多
9 唐诗中李白这首思乡的古诗人人传颂,简单的几个字却满满的乡愁
唐诗
思乡的古诗
李白

唐诗三百首,对于我们每个中国人来说,这是我们的文化传承,历史中,对于唐朝的描述大多是天朝至极,唐朝李世民在那个时候也被称为“天可汗”。唐诗作为我们中国文化里的一个重要部分,对我们中国人来说,可以说是十分重要,大家可以试想一下,如果中国文化中没有唐诗的存在,可能对于我们来说是一种很大的遗憾,不过,也正是因为在中国文化里有了唐诗的存在,才会让我们的历史传统文化更加的有魅力。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唐诗对于世界上许多国家有着很深的影响,在那个时期,我们中国周边国家中的日本和朝鲜这两个国家,就曾经派出过遣唐使来当时的唐朝学习中国文化,因为他们在当时没有自己的文字,就是现在的日本和韩国、朝鲜他们的文字都是在我们中国文字中简化而来的。不信的话,大家可以查询一下他们的历史或者他们现在的文字。

唐诗,这个话题对于我们来说可以算是特别多,不是一两句语言就能够说得明白的。因为就唐诗而言,它的品类很多,而且唐诗中的题材有着许多不同类型,其中,有的作诗之人特别喜欢在自己的诗里散发情感,他们会将自己的情绪写在诗中。而有的诗人则喜欢描述自己的风花雪月之谈。这么多的类型可以说数不胜数。

对于小编来说,我本人对唐诗非常喜欢,特别是被称为“诗仙”的李白,他的诗在中国文化里流传太多了,尤其是他写的《静夜思》,我们上小学的时候就已经对这首诗很熟悉了。这首诗中的含义,是李白独自一人在异乡,在一个月色嘹亮的晚上,抬起头望向明月,思念家乡之情悠然而至,对于这首诗,它可以称得上是唐诗中比较经典淡雅的一首诗,诗中的二十个字,把李白的孤独思乡之情,描写的淋漓尽致。

《静夜思》

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唐代时期的李白可以称得上是杰出诗人,被奉为“诗仙”,所写的诗将近1000首,可以说是高产量诗人,而他写的这首《静夜思》在唐诗里也是独有的精品,还被小学语文收录在其中,李白作为唐代文人,他励志与献才华于朝廷,但是由于朝堂中被那些家族势力霸占,而唐皇只是欣赏他的诗而不是他的才华,导致他心中非常苦闷。

对于一个心中有沟壑的人来说,是非常渴望被人所赏识的,每个有才华的人最是希望能够让别人对自己的才华得到肯定,可是因为一些不同因素,让这些才华横溢的人,一生中都没有办法让别人对自己认可,从不被重用,这样的因素,使得这些有才华的人,心中非常痛苦。而被发配到异乡的同时,也加倍思念自己的家乡。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首诗的后两句,令人有一种思念家乡的感觉,但同时,也是李白对才华横溢的自己遭遇不平待遇,而发出的一种呼号,他心中的孤独感让人感到心痛,不过也正是因为李白内心中所发出的孤独感,令他写下了这首诗,也让这首诗天下闻名,流传几千多年,到至今被我们吟诵畅谈。


查看更多
10 纪念屈原的诗有哪些?李白,杜甫等诗人纷纷悼念
屈原
纪念屈原
诗人

前两天是端午假期,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是每年常有活动。只是今年,疫情当头,有关端午划龙舟可能就不鼓励了,但对屈原的祭奠,是总不会落下的。端午吊屈原,是这个节日最重要意义之一。屈原作为忧国忧民的文人楷模,爱国诗人的典范,千百年来,赢得了世人的一致推崇。世界四大文化名人,屈原居于其一。这样的历史人物,自古以来歌之者当然不少,让我们看看那些描写屈原的经典诗词吧。

一、江上吟/李白/节选

仙人有待乘黄鹤,海客无心随白鸥。

屈平辞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

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

整首诗知道的不多,不过节选的这部分,特别是后四句,却是常见引用的李白名句。这并不是一篇关于屈原的吊祭文字,相反,是李白自己情感壮怀的抒发。诗也是李白最豪放不羁的名作。五、六两句极是诗仙本色。此时李白还没有北上长安,虽然干谒多次,但无人询问。现实受挫,不过依然意气风发。三、四两句通过对屈原与楚怀王的点评式对比,诗人的价值倾向十分明了。其蔑视庸俗,尊崇中华诗祖的诗情在这14个字里,表达得洗练感人。

诗虽然只是偶提屈原,却对屈原的文学成就与人格作了极高评价。历来是关于屈原最有名的论断之一。

二、祠南夕望/杜甫/节选

山鬼迷春竹,湘娥倚暮花。

湖南清绝地,万古一长嗟。

杜诗原是一首五言律诗,这里选的是后面四句。是杜甫诗集中的吊祭屈原之作。写得似真似幻,奇妙多姿。诗中“山鬼”、“湘娥”、“竹”都是屈原诗歌中的意象,湖南正是投河汨罗所在,万古长嗟所为何事,不必说破了。诗中对仗工整,又能翻旧出新,意境迷离恍惚,颇为奇幻优美。

三、屈原塔/苏轼/节选

楚人悲屈原,千载意未歇。

精魂飘何处,父老空哽咽。

至今沧江上,投饭救饥渴。

遗风成竞渡,哀叫楚山裂。

这是苏轼祭奠屈原的唯一诗歌。作为苏轼的文人偶像之一,苏轼写了关于屈原的一诗一赋。赋是《吊屈原赋》,诗就是本篇。这里也是节选部分。《屈原塔》是苏轼的五言古风。

这里的八句,可分为两个部分,前四句为一个部分,写屈原的千古影响,不随他的肉体消亡而消失,屈原爱楚国,楚人爱屈原。后四句为一个部分,写古今在吊祭屈原时,人们的悲伤和具体的缅怀形式。投粽子防尸体被吃,也防鬼魂挨饿,龙舟竞赛也隐藏着寻找尸体的原始涵义。震天的吆喝又如何不像当初人们的哀号?

苏轼此诗算是对屈原、端午、楚风的记述。

四、七绝·屈原/毛泽东

屈子当年赋楚骚,手中握有杀人刀。

艾萧太盛椒兰少,一跃冲向万里涛。

伟大领袖以人为题材的诗词不多,古人就更少了,屈原是其中之一。这可能是古今吟咏屈原最特别的一篇了。之前的屈原,一般是冤屈形象或气节象征。在毛泽东主席这首绝句里,屈原也曾是位高权重的强者,“手中握有杀人刀”,同样,他也是个悲剧的理想主义者,“艾萧太盛椒兰少”,“艾萧”、“椒兰”,皆出《离骚》,一指小人,一指君子。对屈原而言,满朝之上,他是被孤立的少数派,但宁折不弯。

作诗时间1962年。是毛泽东诗词中唯一缅怀屈原的作品。相比之下,毛泽...

查看更多
推荐栏目
back_img
功能直达
热门应用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