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的一首古体诗,顺手借来,最后10字包含一个成语
古代诗歌最早起源于民歌和劳动号子,而且诗与歌舞、音乐都融合在一起。后来才有了诗经和楚辞,汉代时又出现了乐府民歌。到了魏晋时期则以五言诗为主要题材,终于在唐代发展到巅峰。
唐诗从发展到成熟,人们普遍运用律、绝形式作诗。诗仙李白不仅是绝句圣手,而且非常擅长歌行体。他的诗歌语言变化极为丰富,不仅继承了《诗经》中现实主义传统,也吸收了《离骚》及汉、魏、六朝诗歌的长处,开创了壮浪纵恣、言多讽兴的一代新风。下面介绍李白的一首古体诗,顺手借来,最后10字包含一个成语。
古风
唐代:李白
丑女来效颦,还家惊四邻。
寿陵失本步,笑杀邯郸人。
一曲斐然子,雕虫丧天真。
棘刺造沐猴,三年费精神。
功成无所用,楚楚且华身。
大雅思文王,颂声久崩沦。
安得 郢中质,一挥成斧斤。
初唐时期的陈子昂就曾提出扫除六朝弊习、恢复汉魏风骨的主张。他的作品经常运用比兴手法,反映社会现实,寄托自己的思想感情。李白继陈子昂之后,也决意高举诗歌革新大旗,横扫六朝颓废的诗风。
李白辛辣地讽刺了那些一味模仿、不求变化的诗人,开篇就用典提出批评,“丑女来效颦,还家惊四邻。寿陵失本步,笑杀邯郸人。”东施效颦和邯郸学步的典故出自《庄子》,李白顺手借来,比喻形象,非常具有讽刺性和说服力。
诗人认为,追求美是诗歌得以承传的重要一环,然而形式美、语言美,必须为内容服务。“一曲斐然子,雕虫丧天真。棘刺造沐猴,三年费精神。”斐然,穿凿妄作貌;沐猴,宋人假称能于棘刺上刻沐猴的骗局,比喻游说之士多虚假之言。诗人以此比拟人们借诗赋,骗取功名。
过多雕饰,虽然裝扮得楚楚动人,却浪费了许多精神,最终还于人无益、于世无补,从而“功成无所用,楚楚且华身”,失去了文学作品应有的品质。
最后四句表达诗人勇于革新的坚定意志,“大雅思文王,颂声久崩沦。安得 郢中质,一挥成斧斤。”郢匠,楚郢中的巧匠,名石;挥斤,指挥动斧头,后用为发挥高超技艺的典故。
诗人怀念周文王时代的大雅之风,也悲叹风雅颂久已不见。李白反问世人,怎能有郢匠运斧成风的高超技艺呢?“郢匠挥斤”四个字,就演变为一个成语,用来比喻纯熟、高超的技艺。
唯有创新,文学才能发展;毫无创新,时代不能进步。但是创新必须同时继承传统,离开了传统,创新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李白的作品就非常注意创新,他坚持“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创作原则,无论是抒情写意,还是写景叙事,都是长短错落、缓急有致,生动地表现了诗仙豪迈不羁、飘逸自然的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