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称:乞颜·孛儿只斤氏或奇渥温·孛儿只斤氏,又简化为孛儿只斤氏。
乞颜氏
乞颜也作“奇颜”、“怯特”、“奇渥温”、“乞雅惕”“其莫额德”、“其木德”等,是由以乞颜名字命名的氏族名称姓氏。
乞颜这个人是蒙古族部落的始祖之一。他的氏族人口不断增加,出现了分支氏族。新增加的氏族名称又成为本氏族成员的血缘标记,只有一部分人仍保持乞颜姓氏。乞颜氏是蒙古姓氏中最古老姓氏,至今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
“乞颜”有时也称做“乞雅惕”,这个“惕”是词尾复数附加成分,表示众多的意思,在蒙古语词汇中,“惕”、“特”、“德”等字,均表示为复数。
有的乞颜人还自称“其莫额德”氏,缘由来自一段动人的传说。民间有这样一段故事传颂:
被匈奴人追击的那部分东胡人,催马奔驰到一个湖边,一群天鹅听到马蹄声便鸣叫不止。因为这时夜幕已降,故天鹅鸣而不飞。匈奴追兵赶来到一片杂乱声,以为进入了对方的埋伏圈,便立刻拨转马头而回,被追的这些东胡人因此得以生存。他们定居额儿古捏——昆后,无限崇敬天鹅,视天鹅叫声为救命之声。在蒙古语中,“其莫额”是声音或信息之意,这里指天鹅的鸣叫声。因此,有的人在承认自己是“乞雅惕”的同时,又自称“其莫额德”,以示天鹅之声拯救了自己。这个“其莫额德”一称,久而又演化成“其莫德”或“其木德”。
孛儿只斤氏
孛儿只斤亦作“孛儿吉德”、“孛儿吉根”,“博儿济吉特”、“孛儿吉济锦”、“博罗特”、“布儿赤金”、“孛尔吉”、“台吉”等,是尼鲁温诸部之一。
孛儿只斤一姓的远流为乞颜氏。自孛端察儿蒙合黑(成吉思汗十世祖)单建氏族后,始称孛儿只斤氏,这个姓氏是由“孛端察儿”这个尊号演化而来,《蒙古秘史》有段记载,即:孛端察儿为孛儿只斤氏矣。合布勒(成吉思汗四世祖)汗时期,“乞颜”又放在“孛儿只斤”之前,表述为“乞颜·孛儿只斤”。到了成吉思汗时代,单用孛儿只斤为姓。
在铁木真颠沛流离时期,许多孛儿只斤纷纷投奔到其他分支(即孛儿只斤氏的其他分支)群体,只剩铁木真一门仍为孛儿只斤氏。铁木真成为蒙古汗国的大汗后,只由铁木真兄弟五人及其后裔使用孛儿只斤一姓,并被誉为“黄金家族”。
自铁木真称蒙古汗国大汗到额尔克洪果尔(林丹汗之子)降后金的430年间,蒙古族出任伊合蒙古国大汗、中国元朝皇帝及北元大汗。其中,绰罗期氏的也先出任大汗一年,其余出自孛儿只斤氏。
孛儿只斤氏分布很广,长城内外均见。久居内地的孛儿只斤氏,多以陆、王、梁等汉字表述。
与“元朝皇帝的姓氏大合集,元朝皇帝的姓氏全称你看得懂吗?”相关的文章
元代皇帝和皇帝亲属穿缠身大龙纹的龙袍,当时民间街市也有这种龙袍出卖,元世祖发现后,立即下令禁止民间私自织绣这种龙袍。在《元史》刑法志和舆服志中,说龙是指五爪两角,这就使龙和蟒有了区分的标准,蟒是四爪或三爪。据《元典章》记载,凡皇帝戴过的帽子样式,别人就不许再做再戴。否则,制作工人就要处死。大德元年,皇帝做了一个黑羔细花儿斜皮帽,责令监司官承直传话,如果有人再做就是死罪。大德十一年,皇帝做了一个金翅雕样皮帽顶儿,传令别人不许再做。至大元年,工匠给验马做的皮帽样子和皇帝的皮帽相同,也下令不许戴,缝帽子的也要治罪。
民间还禁止穿赭黄、柳芳绿、红白闪色、迎霜色(褐色)、鸡头紫、栀子红、胭脂红等颜色。帽笠不许饰金玉,靴不得制花样。因此,民间服饰只好向灰褐色系发展,《南村辍耕录》卷十一写像秘诀中,记述了服饰颜色,罗列的褐色名目,就有砖褐、荆褐、艾褐、鹰背褐、银褐、珠子褐、藕丝褐、露褐、茶褐、麝香褐、檀褐、山谷褐、枯竹褐、湖水褐、葱白褐、棠梨褐、秋茶褐、鼠白褐、丁香褐等等名称,说明褐色在当时是很重要的服装色彩。
元代皇帝冕服有衮冕、衮龙服、裳、中单。衮冕,用漆纱制成,冕上覆綖,青表朱里。綖的四周环绕云龙。冠口以珍珠萦绕。綖的前后各有十二旒,綖的左右系黈纩二,冠的周围,珠云龙网结,綖上横天河带,左右至地。这实际上是参照了先秦的典章制度,对古代君王冕冠加以适当改造。衮龙服,是用青罗制成的,饰有日、月、星等图案。这和唐、宋衮服比较起来,略有简化。裳,是用绯罗制成的,其状如裙,饰有纹绣,共16行,每行绣有藻、粉米等图形。中单,是祭服、朝服的内衣,以白纱制成,大红边饰。皇帝的衣料,色彩鲜明,除了华丽的纳石失(在纱、罗、绫上加金的织金锦),还有外来的细毛织物速失、紫貂、银貂、白狐、玄狐等皮毛。元代丝织多为缕金织物,这是前所未有的一大特点。
皇太子的衮冕,用白珠九旒,红丝组为缨,青扩充耳,犀簪导。青衣朱裳,五章在衣,四章在裳。白纱中单。瑜玉双佩。白袜朱舃。这和宋代皇太子衮服相近,都为“白珠九旒”,宋代的“青衣红裳”,元代改为“青衣朱裳”。元代贵族满身红紫细软,以装饰宝石为荣。据说,大德年间(公元1297-1307年),一块嵌在皇冠顶上重一两二钱的红宝石,估价中统(元世祖忽必烈年号)钞14万锭。特别名贵的皇冠钹笠冠上加金嵌玉,并饰有稀有的大粒珍珠。这是以往皇冠上未见过的。
查看更多与“元朝皇帝服饰有龙吗?原来元朝皇帝穿的衣服这么时尚”相关的文章
元代服饰有何特点?元代服饰好看吗?希望以下内容能帮助大家更好的了解元代服饰!!
元朝服饰的特点:
宫中服制长期延用宋式,直到1321年元英宗时期才参照古制,制定了天子和百官的上衣连下裳、上紧下短,并在腰间加襞积,肩背挂大珠的“质孙服”制,汉人称“一色衣”或“质孙服”。
这是承袭汉族又兼有蒙古民族特点的服制。元代的贵族妇女,常戴着一顶高高长长,看起来很奇怪的帽子,这种帽子叫做“罟罟冠”。她们穿的袍子,宽大而且长,走起路来很不方便,常常要两个婢女在后面帮她们拉着袍角,一般的平民妇女,多是穿黑色的袍子。
元朝皇帝所赐官服共有13套色种,每次参加国宴或大型国事活动,大家要穿一种颜色赐服除13种颜色衣外,另加一羚羊皮带(金带),上饰金银丝甚奇,价值亦巨,又受有名曰不里阿耳之驼皮靴一双。靴上绣以银丝,颇为工巧。
总之,元朝之赐服,做工精巧,用料讲究(锦袍),装饰昂贵。但是,我们必须要弄清楚:元朝的官服并非每年赐服13次,而是一次性的。
元朝政府规定承袭前代的,如冕服、公服、仪卫服色、器皿、帐幕车舆、鞍辔等等,都有严格的等第,下不僭上。同时规定:“蒙古人不在禁限,及见当怯薛诸色人等亦不在禁限”等。
元朝服饰的种类:
1、腰线袍
腰线袍是一种常见的元代蒙古袍,带有很强的草原风格。腰线袍其特点是交领窄袖,上衣和下裳缝在一起,下裳打有很多细密的褶子,而腰部则有很多细密的横向褶子,因此得名腰线袍。腰线袍这种衣服一般都是便服,用于狩猎等活动。
2、海青衣
此外,蒙古人还有一种很有特色的服装,元朝人们直接把袖子背在身后,这种衣服叫海青衣,最大特点就是袖子在袖根处开了两个口。草原气候早晚温差大,气温高的时候就可以把手从口子里伸出来,把袖子扣到后背的纽扣上。
查看更多与“元朝服饰的特点和特色,元朝皇帝官服有十三种颜色”相关的文章
忽必烈的赫赫远名大家都是知道的,他征战四方打下了元朝的江山,可他估计也没想到自己后代的第七个继承了皇位,而这个孙子却是个庸才,这便是元朝的最后一位在位者元顺帝。
至顺元年时,顺帝的母后明宗皇后被杀害,他被流放到高丽一带,又流落到广西桂林等地,后来兜兜转转,被拥戴上位,当时只有十几岁的顺帝肯定是沦为被操纵的傀儡的,而且本人的受教育程度不高并没有什么为政思想,朝廷就一时变成了伯颜党派的天下。
在伯颜当政时,元朝变得更加的脆弱,伯颜专资弄权,,排挤儒生汉人,废除制,尤其仇恨汉人与南方汉人,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专门针对汉人百姓,不允许汉人养马、造兵器、学蒙古语,更是加赋加税,百姓是,使得当时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更加的激烈。甚至,伯颜还曾经向顺帝提出要杀光南方赵、刘、王、李四姓汉人,当然,这么荒唐的提议顺帝不可能同意。
在伯颜阴影下的顺帝,也是不甘摆布的,于是授意脱脱一同推翻的伯颜的专政。而后,顺帝就开始重用脱脱,这是顺帝做的唯一明智的事,脱脱大改元朝的各个政策,顺帝也是支持的,他们所改革的举措,史称“脱脱更化”,很大的缓解了元朝的危机,也给了元朝新的希望。
在脱脱一系列的改革之前,元朝官员是蒙古人居多,官吏都是之徒,黄河大发河患,本来国库亏空,官吏们让百姓修治黄河,用工无序,苛刻至极,甚至还敲诈勒索,硬是要从干瘪的夹缝里挤出一点油水来,如此,社会矛盾被完全激化。应时爆发了农民起义,前线镇压的军队节节败退,不得已,脱脱提出自己亲自上到前线镇压叛乱。
脱脱上阵这段时间,就推荐哈嘛兄弟为皇帝分忧解难,但其实,这哈嘛兄弟却不是什么贤臣,先前经常去脱脱的面前拍马屁,脱脱以为此人可以用才引以推荐。于是,脱脱在前线杀敌时,顺帝居住深宫是非常得逍遥自在,哈嘛见顺帝无心朝政之事,就从外引进了一些僧人,这些僧人却不是个不正经的僧,专教顺帝做一些淫乱的床笫之事,顺帝得到“指点”后,就一发不可收拾,还封赏这些僧人官职,日日笙歌艳舞,后宫里不管身份尊卑都淫乱不已。自脱脱班师回朝之后,顺帝就更稳定了信心,以为这元朝的江山是稳固的了,于是注意力更加投入后宫女人之中,开始了荒淫无序的生活。
在此期间,脱脱也曾谏言顺帝,应该稍加克制,还请一些儒生给皇帝讲学儒家思想治国之道。而这顺帝不至于多昏庸,他听了脱脱的话,觉得其说的不错接受建议,并给了不少的赏赐。可是“开了荤”的顺帝,玩心被完全的激发,像哈嘛此类的人只迎合顺帝喜好,更是提出一些淫乱的法子让顺帝开心。尽管当时朝野上下也不少像脱脱那样忠臣一直谏言,但顺帝都没有再放在心上。最后,顺帝也抵挡不住奸臣的流言蜚语,把脱脱被贬职发配云南,也死在了云南。
自此之后,再也没有人能管着顺帝。农民军二次起义,顺帝自以为强大,不放在心上,直至,顺帝才在中如梦初醒,连夜慌忙出逃,退到上都,不久之后,元朝灭。
与“元朝最后一位皇帝元顺帝,听信奸臣赶走忠臣亲手断送了元朝”相关的文章
元顺帝在位35年,占据了元朝历史的三分之一,作为亡国之君,他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是傀儡花瓶或者昏庸无能,任人摆布。
延祐七年(1320年),元朝作为全国统一政权的最后一位皇帝——元顺帝孛儿只斤·妥欢帖木儿出生。妥欢帖木儿出生时正值元仁宗驾崩之年,此后几年内,皇位更迭频繁、内乱不断。至顺元年(1330年)七月,妥欢帖木儿被元文宗流放到高丽大青岛,加以软禁,次年将其流放到广西静江。至顺四年(1333年)六月,妥欢帖木儿在上都即位,是为元顺帝,改年号“元统”。
元顺帝名叫孛儿只斤·妥懽帖睦尔,蒙古语意为“铁锅”,虽然名字听起来还有铮铮铁骨的味道,但其本人显然早已不再有草原骄子的威风了。抛开元顺帝生不逢时的客观因素不谈,仅从他治国安邦的能力来看,他的确是庸碌无能的。
元顺帝当政时期,黄河水患频发,黄河周边地区受灾严重,这一代又是中国的粮食主产区,所以黄河水患必须治理。元顺帝下令右丞相脱脱治理水患,古代生产技术低下,只能靠人力、畜力来做工程了,于是先后有上百万人被征调到黄河治理水患,但是国家拨下来的钱粮却又被蒙古族的管理者贪污了很多,以至于治理黄河的上百万劳工却吃少穿,只能拿瓦片儿盛饭吃。吃不饱,没力气干活,干不动活还要被教训,这让本就生活艰难的汉族百姓更是看不清活路。于是白莲教的韩山童和刘福通等人利用人们的这一心理发动起义,成立红巾军推翻元朝的统治,结果一呼百应,瞬间激发了元朝各地汉族人的不满情绪,各地农民纷纷揭竿起义,元末农民大起义爆发了。
纵情于声色的元顺帝,浑然不知此时的元帝国大厦已摇摇欲坠。由于滥发货币,导致通货膨胀,加之天灾不断,农民的生活是苦不堪言,走投无路的农民,纷纷拿起武器,组成起义军。一时之间,各地的农民起义军成烽火燎原之势,一步步吞噬着元帝国庞大的身躯。最终,朱元璋的大军兵临大都,此时的元帝国是回天无力。在明军的猛烈进攻下,元军的抵抗防线被攻破,元顺帝在一队护卫的护送下,向着自己先辈生活过崛起的的蒙古草原退去。
退到蒙古草原的元顺帝,很不适应这里的条件,相对于呆了几十年的大都,这是个陌生的地方,这里的一切都不能和大都相比。宫殿换成了汗帐,真是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在蒙古草原只生活了两年,元顺帝就病逝了,死前对大都是念念不忘。
与“元朝最后一位皇帝是谁?看看历史上真实的他是什么样的”相关的文章
孛儿只斤·妥懽帖睦尔(蒙古语意为铁锅),元朝第十一位皇帝,蒙古帝国第十五位大汗。延祐七年(1320年)四月十七日生于察合台汗国境内,天历二年(1329年)元明宗继位后回到元朝,不久后元文宗毒死了元明宗,将妥懽帖睦尔流放到高丽大青岛与广西静江(今桂林)。元文宗、元宁宗相继驾崩后,妥懽帖睦尔被太后卜答失里下令迎回,至顺四年(1333年)六月初八即位于上都。
他在位期间扳倒权臣伯颜而亲政,亲政初期,他勤于政事,任用脱脱等人,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以挽救元朝的统治危机,史称“至正新政”,包括颁行法典《至正条格》,以完善法制;颁布举荐守令法,以加强廉政;下令举荐逸隐之士,以选拔人才。但未能从根本上解决积弊已久的社会问题。
至正中叶以后,顺帝逐渐怠政,并宠信佞臣哈麻。宣政院使哈麻及其妹夫秃鲁帖木儿引进藏传佛教密宗于顺帝,他们推荐了印度和尚及吐蕃喇嘛僧伽璘真等人,又引入了老的沙(顺帝母舅)、八郎(顺帝之弟)等10人,称为“十倚纳”,教顺帝“演揲儿法”。所谓演揲儿即汉语“大喜乐”之意,“大喜乐”又名双修法,即男女双修气功。这些人倚高丽姬妾为耳目,专门刺探贵族家的命妇,或民间良家妇女,带到宫中,供顺帝修炼“大喜乐”时享用。顺帝等人在一间名为“些郎兀该”(汉语“所有的事无碍”,据记载该“秘密法堂”就建在宣文阁旁)的室内“男女裸居,或君臣共被”,在上都更是建穆清阁,数百间房屋里充斥着女人,都用来修“大喜乐”的。皇太子爱猷识理达腊原本对此深恶痛绝,但在顺帝的影响下也沉湎此道了。史载:“君臣宣淫,而群僧出入禁中,无所禁止,丑声秽行,著闻于外,虽市井之人亦恶闻”。时任宣政院判官的张昱作诗讥讽道:“似将慧日破愚昏,白日如常下钓轩。男女倾城求受戒,法中秘密不能言”。
顺帝与“十倚纳”在修炼“大喜乐”时,帽带金玉佛,手执数珠,让宫女十六人首垂发数辫,戴象牙冠,身披缨络大红绡金长短裙袄,云裙合袖,天衣绶带鞋袜,唱“金字经”,舞“燕儿舞”,称之为“十六天魔舞”。又有美女百人,亦皆缨络,各执乐器,其中一人执铃奏乐,又宫女十一人练捶髻勒帕常服,或用唐巾窄衫,所奏乐器用龙笛、头管、小管、筝、琵琶、笙、胡琴、响板、拍板,让宦官长安不花作为领班。每遇宫中赞佛,则按舞奏乐。奇皇后曾劝顺帝远离十六天魔,顺帝生气地说:“古今只我一人耶?”竟然两个月不理奇皇后。顺帝所酷爱的十六天魔舞甚至传入宫外,张士诚之弟张士信也是“天魔舞”的爱好者。
至正十一年(1351年)爆发了元末农民起义。后期逐渐怠政,沉湎享乐,元廷内斗不断,外部民变迭起,无法有效地控制政局。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闰七月,明军进攻大都,妥懽帖睦尔出逃,蒙古退出中原,元朝对全国的统治结束。
至正三十年(1370年)四月二十八日,妥懽帖睦尔驾崩于应昌,享年五十一岁。庙号惠宗,蒙古汗号为“乌哈噶图汗”。明太祖朱元璋以其“知顺天命,退避而去”,给予了“顺帝”的尊号。民...
查看更多与“元朝最后一位皇帝是谁?他如何一步步将元朝推向历史的深渊”相关的文章
元朝中统元年(西历1259年),蒙古大汗忽必烈宣布改大蒙古国国号为大元,并自称为“大元皇帝”。严格意义上的元朝由此而开始。忽必烈称元朝皇帝以后,追尊之前的蒙古历代大汗为元朝皇帝,因此,又有历史学者将元太祖成吉思汗建立大蒙古国,作为元朝历史的开端。
严格意义上的元朝,从忽必烈称大元皇帝开始,到元顺帝逃亡漠北维持北元政权为止,前后累计将近百年。但是在这百年时间里,为后世所熟知的元朝皇帝,只有忽必烈和元顺帝,至于像元武宗、元成宗、元文宗、元明宗等君王,都处于默默无闻状态,这其中原因何在?
个人认为:
认知误区
事实上,元朝皇帝大多默默无闻,属于公众正常的认知现象。但如果认为唯独元朝皇帝大多默默无闻,则等于陷入认知误区。
在中国,夏商周三代姑且不算,从秦开始,到清朝为止,历代王朝前后出现数百位皇帝,但是,被后世主流公众所熟知的,只有几十人。甚至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很多帝王自己连听都没听过——比如汉顺帝,比如东晋海西公,再比如唐顺宗、辽圣宗等等。
因此,在中国历史上,几乎所有王朝的皇帝,其主体部分,都是默默无闻的。
在位年限
而如果单以元朝历史来探讨为什么元朝帝王中,只有忽必烈和元顺帝存在感较强,那么,在位年限算是重要原因。
忽必烈在位三十四年,元顺帝在位年限大致和忽必烈差不多。元朝九十多年时间里,此二人在位年限,占整个元朝的绝大部分时间,因此,忽必烈和元顺帝的存在感较强。
忽必烈和元顺帝之间的历任元朝皇帝,大多在位不足四年便去世了(比如元文宗在位四年,元明宗在位半年,元宁宗在位不足两个月),这些皇帝在位时间太短,导致其没有存在感。
事迹方面
作为一个王朝,最受关注的君主有三种:即开国皇帝、亡国皇帝,以及在位期间做出过对后世影响巨大事件的君主(比如汉武帝)。
元朝存在期间,除了忽必烈和元顺帝之外的元朝君主,并没有做过对后世造成严重影响的事迹,因此不被后世铭记,也在情理之中。
文艺方面
当然,一个皇帝在后世的知名度,还取决于民间文艺的传播——比如唐玄宗和杨贵妃、正德皇帝和李凤姐这类故事,就让唐玄宗、正德皇帝在民间具备很高的知名度。
而关于元朝皇帝方面的文艺,历来很少,因此这也是元朝皇帝没有存在感的原因之一,而且是最重要的原因。
查看更多与“元朝有几位皇帝?元朝皇帝在历史上不出名的原因是什么”相关的文章
大家都知道元朝在我国古代历史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不仅仅是因为其是由少数民族蒙古族建立的,而且元朝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统治政策对后世具有很大的影响。但是相比于其他朝代,元朝的皇帝总给人以神秘感,有点默默无闻的样子。就算是历史学科的人,可能也仅仅对元朝初期(包括前身大蒙古国)的几位皇帝比较了解,但是对元世祖忽必烈之后的皇帝十有八九都不知道。
第一位元太祖铁木真(追封)。公元1189年,铁木真被蒙古尼伦部拥戴为汗,随后先后击败塔塔儿、乃蛮、克烈等部,统一了漠北。公元1206年在斡难河畔被蒙古各部推为蒙古大汗,尊号为成吉思汗,大蒙古国正式诞生。公元1227年,铁木真在征伐西夏的时候病逝,时年66岁,在位22年,死后由第三子窝阔台即位。
第二位元太宗窝阔台(追封)。公元1127年铁木真死后,命第四子托雷监国,直到公元1229年耶律楚材以铁木真遗诏召诸王毕会,请立窝阔台,拖雷与诸王即奉窝阔台即汗位。窝阔台即位后与南宋联合灭金 ,公元1241年窝阔台中风而死,时年56岁,在位13年,死后由长子贵由即位。
第三位元定宗贵由(追封)。公元1241年窝阔台死后,遗诏立皇孙失烈门为嗣,皇后乃马真氏不从,乃自称制。公元1246年乃马真氏会诸王、百官、立窝阔台长子贵由为大汗。公元1248年贵由病逝(一说被刺杀),时年43岁,在位2年。贵由死后,汗位转入铁木真四子拖雷一系。
第四位元宪宗蒙哥(追封)。蒙哥是铁木真之孙、拖雷长子。1248年贵由死后,由皇后斡兀立海迷失临朝称制。公元1251年,在忽里勒台大会上蒙哥被拥立为大汗。公元1259年,蒙哥死于攻宋军中,时年51岁,在位9年。死后由其弟忽必烈即位。
第五位元世祖忽必烈。忽必烈是拖雷第四子、蒙哥的弟弟。公元1259年蒙哥死后,经过长达一年的争位斗争,公元1260年忽必烈继承汗位。至元八年(1271年),定国号为元。至元十六年(1279年)灭南宋, 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忽必烈病逝,时年80岁,在位34年。死后由孙子铁木耳即位。
第六位元成宗铁木耳。 铁木耳是真金太子之子,真金早卒,被立为皇太孙,忽必烈死后即帝位。大德十一年(1307年)铁木耳病逝, 时年43岁,在位14年。死后没有子嗣,由其兄答剌麻八剌之子海山即位。
第七位元武宗海山。海山是答剌麻八剌之长子,元成宗铁木耳死后无子,公元1307年由海山即位。公元1311年,海山驾崩,时年31岁,在位5年。按照兄终弟及的约定,死后由其弟爱育黎拔力八达即位。
第八位元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爱育黎拔力八达也是答剌麻八剌之子,是元武宗海山的弟弟。海山死后,爱育黎拔力八达即位。公元1320年,爱育黎拔力八达病死,时年36岁,在位9年。死后未按照约定传位给元武宗海山之子和世瓎,而传给了自己的儿子硕德八剌。
第九位元英宗硕德八剌。元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死后,嫡子以皇太子嗣位。至治三年(1323年)...
查看更多与“元朝有几位皇帝?大部分人对忽必烈之后的皇帝都不熟悉”相关的文章
众所周知,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封建王朝,其疆域也达到了空前的广阔,北至北冰洋沿岸,南到南海,西南至西伯利亚,东北至外兴安岭(包括库页岛),面积曾一度达到1400多万平方公里。明朝宋濂在主持编写的《元史》时也不禁感慨:“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
元朝虽然疆域面积大,但国运却非常短,自元世祖忽必烈1271年建立元朝,到1368年元大都被明朝攻陷,元顺帝北逃,元朝宣告覆灭,享国仅98年,忽必烈当年从《易经》中的“大哉乾元”这句话得到灵感,为自己的政权取名“元”,盼望可以永远强劲、生生不息,他的愿望最终落空。
国运不长,元朝皇帝人数却不少,先后历经世祖、成宗、武宗、仁宗、英宗、晋宗、天顺帝、文宗、明宗、宁宗、惠宗等十一位皇帝,平均算下来,就是不到十年换一位皇帝,然而事实不容平均,元朝除了开国皇帝忽必烈在位24年 (1271-1294年),最后一位皇帝元顺帝在位35年(1333-1368年),其他9位皇帝在位时间,加起来竟不足40年,在中国古代封建王朝中实属罕见。
出现这种情况,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元朝内部的不团结,以及元朝内部错综复杂的关系,我们不妨盘点除忽必烈和元顺帝之外,元朝其他皇帝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部分皇帝死亡的原因。
元朝第二位皇帝成宗铁木耳,1295-1307年在位,共13年, 他是忽必烈的孙子,因为真金太子早逝,铁木耳被立为皇太孙,然后继承大统,铁木耳身体有很严重的问题,43岁便因病去世,而且没有子嗣。
元朝第三位皇帝是武宗海山,1308-1311年在位,不到4年,他是元成宗铁木耳的堂弟,铁木耳死后,皇位争夺激烈,为了报答弟弟将自己推上皇位之恩,他把弟弟爱育黎拔力八达立为皇太子,武宗执政后期和弟弟间的矛盾激化,31岁便去世,死因蹊跷,之后由他弟弟接任皇位。
元朝第四位皇帝是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1312-1320年在位,共9年,仁宗继位时曾答应将来把皇位还给武宗海山的儿子和世瓎,但他没有兑现诺言,在自己36岁即将去世之时,下令将皇位传位给自己的儿子硕德八剌,元朝统治者间的矛盾进一步激化。
元朝第五位皇帝是英宗硕德八剌,1321-1323年在位,仅不到3年,因为自己的父亲没有遵守承诺,至治三年(1323年),在“南坡之变”中,权臣铁木迭儿将其刺杀,元英宗去世时年仅20岁。
元朝第六位皇帝是晋宗也孙铁木儿(元泰定帝),1324-1328年在位,仅5年,也孙铁木儿和元英宗同辈,至治三年(1323年)元英宗硕德八剌被害后,皇位再次空悬,也孙铁木儿凭借势力被拥立为帝,实际上是自立为帝,但也仅做了5年皇帝,36岁便去世。
元朝第七位皇帝是天顺帝阿剌吉八,1328年在位,仅1年,他是元泰定帝也孙铁木儿长子,1328年在上都被拥立为帝,与此同时,元大都那边也拥立了一位文宗图帖睦尔,双方进行对抗,天顺帝阿剌吉八战败被杀。
元...
查看更多与“元朝有几位皇帝?国运不长元朝皇帝人数却不少”相关的文章
孛儿只斤·忽必烈(1215年—1294年),蒙古族,政治家、军事家。监国托雷第四子,元宪宗蒙哥弟。大蒙古国的末代可汗同时也是元朝的开国皇帝。蒙古尊号“薛禅汗”。
全国统一后,忽必烈重用回回人阿合马。阿合马从中统初便主管中央财政,多方搜刮,权势日重。后阿合马独擅朝政。1282年(至元十九年),大都发生了王著、高和尚刺杀阿合马事件。此后,忽必烈又先后任卢世荣、桑哥专理财政,都以失败而告终。同期,忽必烈接连派遣军队远征日本、安南、占城、缅甸与爪哇,都遭到失败。
忽必烈的妻子察必于1281 年先他去世。五年之后他亲自选定的皇位继承人真金早逝。或许由于这些个人悲剧的刺激,忽必烈开始酗酒,并且毫无节制地暴饮暴食。他的体重迅速增加,越来越肥胖,并被因酗酒而引起的疾病折磨得痛苦不堪。与此同时,他的一些政策也遭到了失败,至1294年2月18日(元至元三十一年正月二十二日),忽必烈病逝。
忽必烈晚年的五大遗憾
1. 始终没有得到西北宗王的承认,也搞不定海都,没有得到自己人的一致承认,是忽必烈时代的最大心病。
2. 2次征日损失惨重。小小日本拿不下,还被北条时宗杀使者挑衅,以世界征服者姿态自居的忽必烈始终感到如鲠在喉,到死都没解的心头之恨。
3. 征安南不顺。安南不像日本孤悬海外,而是直接和蒙古陆地相连,忽必烈却也在热带雨林吃了大亏。虽然日后安南表面表示臣服,但是离蒙元征服安南收为领土或者像高丽那样收为内藩国的既定目标差太远了,军事上失利,谈判底气也不足。本来忽必烈是打算让第九子脱欢长期镇守安南的,都命他为镇南王了。但脱欢失利,忽必烈勃然大怒,下令终身不见脱欢,并把脱欢草草安置在扬州了事。
4. 太子真金老是和自己作对。真金儒化教育受得比较多,思维观念和嗜利黩武的忽必烈已经南辕北辙,面对真金反对自己一再征伐和敛财,忽必烈内心非常后悔早年让真金和汉人儒臣混在一起。
5. 自己最宠幸的阿合马被汉人杀害。忽必烈晚年最宠阿合马,因为阿合马能给忽必烈敛财,这个很明显就能看出来。如果没有忽必烈这个大后台的支持,阿合马这个元朝和珅怎么会有生存土壤。可让忽必烈没想到的是,阿合马居然被汉人杀害,忽必烈得知阿合马被害,勃然大怒,把参与刺杀阿合马的汉人都剁为肉泥。最搞笑的是,汉文史书上还拼命为忽必烈开脱,说什么“世祖犹不知其奸”,忽必烈一个皇帝居然对自己任命和宠幸的朝廷要员干的无数坏事都一无所知,想想都不可能,如果真是一无所知,那忽必烈也算得上够昏庸的。最后眼见阿合马激起的民愤太大,自己要再支持阿合马就统治不下去了,忽必烈不得不做让步,被迫让人对阿合马进行开棺戮尸。
查看更多与“元朝皇帝忽必烈晚年有哪些遗憾呢?从下面的忽必烈简介就能得知”相关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