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_img

挟天子以令诸侯

发布时间:2020-05-28
1 董卓进京后,董卓挟天子以令诸侯未能彻底成功的原因在哪?
董卓挟天子以令诸侯
董卓进京

董卓没有像曹操一样取得成功?从“挟天子以令诸侯”理论到应用,董卓是第一个敢于吃螃蟹的人,曹操不过是董卓的翻版而已。

为何董卓没能取得成功,历史学者从董卓的身上找到了很多的问题,比如不会收买人心,生性凶残,滥杀无辜,沉迷酒色等等,我认为是不完全可信的。

中国的历史其实就是一部成王败寇史,只要你胜了,你就是吃粑粑,史学家都能给你证出你的牛逼之处,不要笑,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里,就有勾践为夫差尝大便的记载。

你要是败了,你做的任何事情,都会被当作笑话来对待,泓水之战时,楚国发兵攻打宋国,由于宋军先到达泓水,而楚军后到,当楚军渡河的时候,有人劝宋襄公趁楚军半渡而击之,宋襄公认为敌人没有准备好,我们去攻击他,违背礼制,拒绝了。

宋襄公还表示在作战时不对受伤者再加以伤害,不捉拿头发斑白的人,不截击陷于险地的敌军,不进攻未成阵列的敌军。

多有人道主义精神的一段话,结果千百年来,宋襄公一直被骂作sb,所谓:“兵者,诡道也!”

这就是成王败寇的历史观,反正我是不太提倡的。

没有失败前的董卓,在真实的历史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其实我认为董卓之所以未能成功,最大的原因还是董卓第一个吃螃蟹,被夹到嘴了,敢为天下先的人,不一定就是成功的人,也可能赔的裤衩子。

董卓早年的时候,并非草包,而是活跃于汉朝西北地区的一个乱世枭雄,董卓出生于汉朝地方豪强家庭,自小就是放纵任性、粗野凶狠的一个人,相关资料记载,董卓“少好侠,尝游羌中”,因为性格豪爽而和周边羌人打成一片。

并且控制了一批私人武装力量,面对西北的羌人,东汉政府始终没有一个好的解决办法,董卓因为经常与羌人打交道,逐渐被朝廷提拔,希望董卓能够帮助汉朝平地羌人暴乱。

在朝廷的征兆下,董卓成为活跃在西北地区十分有实力的人物,逐渐崛起,因为作战勇敢,凶猛强悍,多次立下战功,后逐渐被拜为并州刺史,河东太守。是东汉政府在西北地区较为依赖的人物。

公元184年,羌人叛乱,韩遂和边章的势力迅猛发展,巅峰之时开始向东汉京畿发兵,东汉政府面临被推翻的时候,董卓临危受命,被拜为破虏将军,抵挡边章、韩遂等军队的进攻。

在敌强己弱的情况下,董卓却能够打败边章和韩遂,也是相当不容易的一件事,董卓也因为在这次军事对抗中表现有功,被封为侯。

在抵抗西北韩遂的战争中,董卓逐渐成为当时朝廷最为强大的一股军事力量。

董卓明明是被邀请入朝,最后为何成了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

汉灵帝在位期间,将朝政搞的是乌烟瘴气,汉灵帝去世后,由少帝刘辩继位,何太后垂帘听政,据说这个何太后是杀猪家庭出身,她当政后,就由她的杀猪匠哥哥何进主持朝政。

杀猪的自然是没有什么文化,在与宦官的倾轧中,被宦官所杀,结果这个何进临死之前,犯了一个天大的错误,就是下诏让董卓进京讨伐宦官集团。

本来自己就能做到的事情,偏偏找董卓来,最终引发天下大乱,当然,董卓启程进京的时候,是想做一个好人的,并非人们认为的去了就是要祸祸朝廷的。

如果何进不死,即使...

查看更多
2 古人强大的智慧有多厉害?为什么这些阳谋始终无解?
二桃杀三士
古代阳谋故事
挟天子以令诸侯

阳谋,是指根据现有的条件,在不影响和依赖别人的前提下,因势利导、光明正大的改变现有资源,有计划地达到目的。与它相对的阴谋有迹可寻,有破绽。而阳谋却是无迹可寻,随势而动,比阴谋高明很多,也更加难以实施。生活中最常见的阳谋,就是“生意”。消费者明知道商家卖东西的价格比进价贵,可还是会去买,甚至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古代也有很多阳谋,比如说“二桃杀三士”、“挟天子以令诸侯”。

据《晏子春秋》一书记载,春秋时期,齐景公是晏子辅佐的第三个国君了。齐景公麾下有三位著名的勇士,分别是田开疆、古冶子、公孙接。他们武艺高强,为国家立下了不小的功勋,三人意气相投,还结拜为兄弟。但他们恃功而骄,不把别人放在眼里,包括三朝元老晏子。对此,晏子很担忧,要是他们惹出什么祸患可就不好了。

于是,晏子建议齐景公早日除掉三人。齐景公认为他说得有道理,虽然除去三位勇士有些可惜,可为了国家的安宁,牺牲他们也是能接受的。这三人有个优点,同时也是致命的缺点,那就是非常讲义气。晏子利用这一点,成功除掉了他们。

一天,晏子准备好一切后,让齐景公请来三人,称要赏赐他们。三人一听有赏,急忙赶来。到殿前时,他们发现案上的盘子中只有两个令人垂涎欲滴的桃子,他们三个人怎么分?这时,晏子在一旁说道:“你们三位都是国家的栋梁,这是后院一棵优良桃树结的桃子,国君请你们尝鲜,可惜现在熟透的只有两个,只得委屈将军们根据自己的功劳来分桃子。”

说完,三人都觉得自己的功劳最大。公孙接和田开疆先后拿走了桃子,古冶子不好意思直接和他们抢,谦让了一下,眨眼桃子就没了。自己的功劳明明是最大的,为什么却没有桃子?怒火中烧的古冶子拔剑指着二人,说出了自己这些年为齐国立下的功劳。另外俩人自觉不如,羞愧之余让出桃子后自尽。而古冶子对羞辱别人,以达到吹捧自己的目的,甚至让别人牺牲的行为感到羞耻,也自尽了。就这样,晏子靠着两个桃子,除掉了三个隐患,令人佩服。

关于“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典故,三国正史中最早出现的说法初平三年,权臣董卓被杀。他麾下的将领李傕等人为了活命,派遣使者到长安求赦。但掌权的徒王允为人刚直,拒绝了他们的请求。李傕等人更害怕了,准备解散后逃回老家避难。董卓麾下以的一个官吏,被称为“毒士”的贾诩阻止了他们,建议“奉国家以征天下”。所以,李傕等人以替董卓报仇为借口,联合西凉军的部将,昼夜兼程,突袭长安,杀死了王允,挟持了汉献帝,从而控制了东汉朝廷。不过,世人比较熟悉的是沮授给袁绍提的建议:“挟天子而令诸侯,畜士马以讨不庭”。由于袁绍其他的谋士不赞成这个建议,故未能成行。

当然,还有“推恩令”、“围魏救赵”等阳谋,也非常出名。从中可以看出,这些人的智慧有多强大!


查看更多
3 曹操真的挟天子以令诸侯吗?他的处境原来这么尴尬
挟天子以令诸侯意思
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人是谁
谁挟天子以令诸侯

建安元年,曹操将汉献帝迎接到许都,从此在政治上掌握了主动权,占据了道德制高点,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从此将全部朝政握在手心,无所顾忌了。根据史书记载,此时的曹操远不像后期那样飞扬跋扈,恰恰相反,他处处小心谨慎,对献帝恪守君臣之礼,不敢僭越半步。

这是因为,当时距离董卓败亡,为时不远,天下人尤其是那些关东诸侯们,不管内心中怎么想,但至少表面上,竭力与董卓划清界限。曹操是当年首倡讨伐董卓之人,此举让他在政治形象上加分不少,因此,他尽量将自己迎接献帝到许都之举包装成忠臣的义举。

曹操虽然将献帝接到自己地盘上,此事实际上是个双刃剑,一方面,固然为自己带来政治红利,在与关东诸侯打交道时,在政治上抢得先机,但同时,一旦处理不好,有可能成为政治桎梏,让自己做事处处考略周全,免得给政敌授予把柄,将自己斥为第二个董卓。

董卓的下场殷鉴不远,如何在权力场平衡,考验曹操的智慧,权力来自于实力,但这并不意味着有了实力,就可以为所欲为。董卓实力不可谓不强,最后还不是身败名裂,身首异处。

与建安末年不同,刚迁到许都初期,虽然献帝君臣,从长安一路落魄逃窜,仓皇落魄犹如乞丐,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一无所有,相反,他们最大的资本就是依然象征着中央法统,是大汉帝国的权力中枢,虽然此时已经无法对天下诸侯发号施令,但其影响力仍然无法忽视。

曹操明白,他拥有“实”,即军队和地盘,献帝君臣有“名”,只有“名”“实”相结合,他才能政治上有更大的作为,进而才能号令天下,如果名不副实,那么,他做事将名不正言不顺。

后世有些人误解,以为献帝君臣被曹操接到许都后,就沦为他掌中玩偶,其实不然,当时两者之间的关系充其量是合作关系,曹操远不能完全左右献帝君臣的意志。

这从一件事上,就可以看出来,有一次,皇帝宴请百官,不知是曹操赴宴迟到了,还是席间礼数不周,太尉杨彪没给他好脸色,曹操顿时惊出了一身冷汗,匆忙之间,只好托辞身体不适,借口要去卫生间,急忙逃了出来。

由此可见,以杨彪为首的老臣们,完全没有由于到了曹操地盘,就对他俯首帖耳,毕恭毕敬。或许,那一刻曹操想到了董卓,董卓不就是在赶往宫中参加朝会途中被王允、吕布一伙干掉了么?

就算你有千军万马,当你独自处在一个狭窄环境内,除掉你还不是杀掉一只鸡一样?估计曹操出来后,很后怕。

但往后怎么办?总不能就此不参与朝会了,总不能往后就这样天天提心吊胆,曹操决定发起反击。建安二年春,袁术称帝,这给曹操一个绝佳理由,因为杨彪与袁家是姻亲,曹操便指责杨彪涉嫌参与袁术谋逆,将他下狱,送到许都令满宠那里。

所有人都明白,曹操这是开始公开打击报复了。杨彪出身名门望族弘农杨氏,灵帝时就任京兆尹和卫尉等职务,董卓作乱后,历任三公,维持风云飘摇的大汉朝廷,扶大厦之将倾,保护汉献帝从洛阳到长安,又从长安陪同汉献帝历经九死一生,千里逃亡,返回洛阳。这样的人,想要谋反,说出来,恐怕曹操自己都不信,但这已经不重要了。

杨彪下狱消息传开...

查看更多
推荐栏目
back_img
功能直达
热门应用
实用工具

https://www.hao86.com/createhtml/m.hao86.com/zt/1926/

合作QQ:564591
联系邮箱:kefu@hao86.com

取消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