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_img

赤壁之战曹操

发布时间:2020-05-28
1 赤壁之战中曹操谋士为何没有献策?难道谋士名不副实吗
三国
曹操谋士
曹操谋士排名
曹操谋士有哪些

赤壁之战是三国乱世的一个转折点。正因为此战,刘备才迅速崛起,成为三国霸主之一,由此才拉开了三国鼎立的大幕。如果曹操打赢此战,那么就是一统中国,没有三国鼎立的故事了。

然而,这里有一个诡异的情况,赤壁之战中,曹操有四大顶级谋士,为何没有一人能扭转战局?是周瑜太厉害,是这四大谋士名不副实,还是另有蹊跷?

曹操手下有五大顶级谋士,分别是荀彧、荀攸、郭嘉、程昱、贾诩。可以说,正因为拥有这五大谋士,所以曹操才能击败董卓、吕布、袁绍、袁术、张绣等势力,进而一统北方。

接下来,就和大家聊聊,在赤壁之战中,曹操四大谋士在做什么,为何没能扭转战局!需要说明的是,赤壁之战前一年,郭嘉去世,所以本文就不谈郭嘉了,只谈其他四大谋士。

第一,荀彧

荀彧早年被称为“王佐之才”,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和统一北方的战略,几乎都出自荀彧之手。可以说,荀彧是被低估的三国人才。从战略水平上说,诸葛亮和他不是一个等量级的!

208年,曹操就南下进攻刘备和孙权,而问计荀彧!对此,《三国志·魏书》记载,荀彧表示同意,并给出战略路线图,即:“今华夏己平,南土知困矣。可显出宛、叶而间行轻进,以掩其不意”!

当然,由于遭到赤壁之战的重大失利,导致这一战略破产。但不口否认的是,荀彧真是才华横溢。既然如此,为何荀彧看不出周瑜毒计?其实,这一战和荀彧无关,因为荀彧没有随军出征,他坐镇后方确保后勤!

第二,荀攸

荀攸被称为曹操的“谋主”,擅长灵活多变的克敌战术和军事策略。征战吕布、官渡之战、平定河北等,荀攸都立下了大功,属于主谋。有人统计,荀攸一生为曹操献奇策十二计,计计成功。

在曹操手下,荀攸的地位仅次于荀彧,多次使曹军绝处逢生或出奇制胜,成为曹操行必求计的重要谋士。然而,为何荀攸在赤壁之战中,没能发觉周瑜的奸计呢?

其实,在《三国志》和《资治通鉴》正史中,都没有记载荀攸在赤壁之战有表现,因此荀攸可能和荀彧一样,此战没有随军。但《三国演义》中记载,他建议曹操防备火攻,但曹操没有采纳!

第三,程昱

程昱此人一点都不简单,此人有两个特点,即:有谋,有胆!史书记载,程昱“有谋略,能断大事”!更为重要的是,曹操评价:“程昱之胆,过于贲、育”。所谓贲、育,即战国时勇士孟贲和夏育的并称!

刘备夸赞赵云是“子龙一身是胆”,其实程昱胆量不输于赵云!当然,对于程昱来说,为何没能指点江山,帮助曹操度过赤壁难关呢?奇怪的是,史书上也没有记载程昱在赤壁之战中的表现!

然而,《三国演义》中却提到了程昱两个过人之处,(1)冬天,天干物燥,劝谏曹操注意火攻,(2)从黄盖乘船前来投降,发现了问题!然而,对这两点,曹操都没有采纳。

第四,贾诩

三国志的作者陈寿评价,“荀攸、贾诩,庶乎算无遗策,经达权变,其良、平之亚欤!”这句话评价非常高,说贾诩荀攸,算无遗策,而且能根据实际情况及时作变化,才能不在张良陈平之下!

可以确认的是,贾诩当时跟随曹操南征,参加了赤壁之战。但在《三国志》中...

查看更多
2 曹操谋士有哪些?赤壁之战的时候为什么他们不献策
三国
曹操谋士
曹操谋士排名
曹操谋士有哪些

曹操身边有五大谋士,荀彧、荀攸、贾诩、程昱和郭嘉,个个都是能独当一面的战术大师,既然有这五位谋士的帮助,为什么曹操还会在赤壁之战上惨败呢?

而且在赤壁之战时,这些军师就像集体失声一般,感觉不到任何存在感,按理说曹操还是非常喜欢听取别人给他的建议的,但在赤壁之战上,曹操却犯下了几个非常严重又很低级的错误,导致最后惨败给吴蜀联军。其实这些军师也都有难言之隐,因为当时的曹操已经不是官渡之战时的曹操了,他们的进言似乎变的不那么重要,甚至是到了被冷落的地步。

五大谋士中,郭嘉算是最可惜的一位,他在赤壁之战前一年不幸病逝了。后来曹操也是痛哭称,如果奉孝还在的话,自己定不会输这么惨。郭嘉是当时曹操最看重的谋士,也是曹操最信任的人,所以郭嘉的离开对曹操产生的影响最大,导致曹操在赤壁之战时还真找不到能填补郭嘉的位置人。荀彧虽然也有才,但他和曹操之间已经出现了理念上的不和,而且还跟曹操发生了冷战。以曹操的性格肯定不是会主动道歉的那一方,而荀彧的自尊心也很强,所以便没有帮曹操在赤壁之战上出谋划策。

贾诩则是根本就不同意曹操南下,同吴蜀发生正面冲突。他认为当前曹操应该做好安抚百姓的准备,然后在等待时机顺江东下。但是曹操并没有听取贾诩的建议,而是执意南下占领荆州,所以贾诩也就没跟着曹操一起去。当然最后的结果肯定也是让曹操很没面子,如果当时是孔融提出的建议,估计看到灰头土脸的曹操还要讽刺几句,不过贾诩经权达变,不像孔融一根筋,惹怒了曹操可是连命都保不住的。所以曹操也是为自己的冲动付出了代价,算是今后长了个记性。

最惨的就是荀攸和程昱了。官渡之战后基本上就处于一个本放养的状态,不仅话语权不如郭嘉、贾诩,就连和曹操见面的机会也少了很多,所以他们二人是最被动的。当时的曹操根本就不会询问荀攸和程昱意见,要么问别人或者自己就做出决定了。所以身处被动的境地下,是很难第一时间给出曹操意见的,换句话说他们想帮曹操都帮不上忙。所以赤壁之战势力也怪不到他们头上。

这样分析下来,好像明白为什么在赤壁之战的时候,曹操身边五大谋士都集体沉默了。一个没办法帮忙、一个不想帮忙、一个帮了忙曹操不听、剩下两个帮不上忙。所以说曹操此次失利问题还是出在自己身上,统一北方后让曹操的自信心急速膨胀,所以身边人的意见他根本就听不进去,而且更是小看了孙权和刘备联手的威力。如果曹操能够谦逊一点,说不定在赤壁之战上的胜负将会改写,那完成统一的时间也会大大缩短,有生之年登上皇位也是名正言顺了。


查看更多
3 赤壁之战之后的局势是怎么发展的?赤壁之战后曹操回城却因他而大哭
赤壁之战之后发生了什么
赤壁之战赤壁之战之后的局势

三国可谓是一个英雄辈出的大乱世,东汉末年汉室倾颓,面临着君弱臣强的局面。此时汉室的天下被分为了十几个势力,这些势力之间各自攻伐,虽然名义上隶属于汉室,但是这些势力却享有独立的行政权和外交权,各个势力互相结盟吞并其他弱小的势力。

而这些势力中的曹操却可以由弱变强,这离不开曹操的识人之术,曹操可以做到知人善任,并且曹操颇有气量,可以容纳那些孤傲的狂士。曹操因为拥有这样独特的人格魅力,使得曹操可以将北方给统一,这才当时绝对是丰功伟绩,保证了衰弱的中原不受外敌入侵。但是平定北方之后的曹操,却没能趁势一统天下。

在三国各大战役之中,影响最大的当属赤壁之战,这场战役促成了三国鼎立的局势形成,削弱了曹魏的实力。赤壁之战促成一种新的平衡,成就了蜀汉的崛起,可以说刘备是赤壁之战最大的赢家。而这也是曹操一生之中最大的败仗,并且曹操打完赤壁之战后,出现了一个很反常的举动,那就是逃跑的路上一路发笑。

曹操在赤壁之战后,立马开始逃离荆州,曹操在逃到鸟林西时,便开始第一笑,曹操笑诸葛亮少智,周瑜缺乏谋略,并表示如果自己用兵,自己一定会在此布下一路伏兵。可以笑声还没停止,赵云就杀出来了,若非众将保护,曹操估计就回不到北方了。

而走到南彝陵的时候,曹操又笑了,原因也是一样。曹操非常自信的表示,如果自己用兵绝对不会出如此疏忽。但是话音未落,张飞便率军杀来,曹操简直是哭笑不得了,没办法曹操又只能跑,估计曹操也没料到自己今日会这么狼狈。

终于到了会许都的最后一站,曹操人马已经是疲惫不堪,此时曹操第三次大笑,这次原因还是一样,只是曹操这次多了一分自豪,因为这样的情况自己还可以逃掉。不过这时关羽不慌不忙的提着大刀就出现了,看见关羽曹操立马就跪了,把当年自己对关羽的恩惠全部说了一遍,关羽不忍便放了曹操。曹操大喜,立马快马加鞭走出华容道。

回到许都之后,曹操非常有兴致的总结了一番,宴请这些保护自己的将领。但是喝酒喝到一半,曹操便痛哭了起来,这次曹操哭的撕心裂肺,众将以为曹操因为这次失败而痛哭,便劝曹操不要过于伤感。可是这时候曹操却不断念着奉孝二字,曹操告诉众将,自己是在哭奉孝,奉孝离世太早了,如果郭奉孝尚在,何置于遭受如此大败,说罢曹操便痛哭着走了出去。

曹操一生被人说成是奸雄,但是从曹操哭郭嘉这件事情来看,曹操才是真正有真性情的人,因为一个死去的郭嘉对于曹操已经没有一点价值,但是曹操尚且还如此为其失态。这不由让人想到刘备夷陵之战后,刘备没有想到法正,反倒是诸葛亮默默的在哭法正。

查看更多
4 曹操在赤壁之战之后下了这步棋,最后孙刘被曹操牵着鼻子走
赤壁之战之后发生了什么
赤壁之战之后的局势

东汉末期赤壁之战是令曹操在其有生之年统一天下的梦想破灭,但是曹氏集团的优势仍然在,只是说给了孙权刘备一个相对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扩张自己的势力,曹操再也没有赤壁之战这么好的一统南方的机会了,赤壁之战曹操虽然战败了,但是曹操却很有心计的给孙刘联盟埋下了雷,同时在战略上激化孙刘联盟的矛盾,直至孙刘双方两虎相争,曹氏集团坐收渔利,而曹操的这盘棋局离不开一个地方,也就是襄阳。

赤壁之战后,曹氏集团丢失了到手荆州的大部分,最后只是保下了南阳郡,以及荆州重镇樊城和襄阳,后来曹操和分割了南阳郡的一部分,设置了襄阳郡,所以在10年间,荆州都是三方势力交错的情况,曹操“玩弄”孙权刘备,也是围绕着襄阳计划的。

首先我们要知道襄阳的地理位置是何等重要,可以说曹操刘备孙权三方谁占据谁就占便宜。

《读史方舆纪要》夫襄阳者,天下之腰膂也。中原有之,可以并东南,东南得之,亦可以图西北者也。

曹操占据襄阳,可以南下进取江陵,进而控制长江中上游,对孙权当时的治所秣陵,也就是后来的建康,同时经襄阳过汉水,可以进取汉中,也可以威胁曹氏建团核心的统治区域,许、洛,按理说襄阳应该成为三方争夺最激烈地点,本来襄阳也可以成为曹军南下的一个重要前进基地,可是翻看历史记载,我们就会发现,在建安十四年,曹仁和周瑜在南郡对峙1年多后,不敌弃守北撤,将南郡丢给了周瑜,但是南阳郡还在曹操手里,而且重镇樊城襄阳也在,三方势力交错的荆州在此后的10年间,只有小规模军事冲突,动静最大的一次会战就是关羽发动的襄樊之战了,险些令曹操迁都躲避关羽兵峰,这已经是建安二十四年了,本该成为军事争夺最激烈的襄樊区域,和其他战区想必的确过于安静,根本原因就是曹操的特意谋划。

简单来说就是,曹操要让荆州这块大肥肉成为孙权刘备两虎相争的动力,而且是无法化解的,曹军一直在襄樊一线保持守势,不主动进攻,因为曹操知道,一旦自己由襄阳发动进攻,那么孙刘联盟必然又会再度紧密结合在一起,自己在襄阳施压越重,双方的结盟也就越牢固,所以曹操果断在抛出荆州这块肥肉后,在另一个方向上,制造孙权和刘备难以消除的矛盾,也就是在江淮一线对孙权极度施压。

相对来说,在刘备没有取得益州之前,孙权的势力要远远强于刘备,曹操必然要给孙权施压,让孙权成为第一个撕裂孙刘联盟的人,毕竟刘备没有这个底气,也没有这个条件,而且赤壁之战后,当时的局势其实也是埋下了隐患的。

赤壁之战的事实是,孙权费力不讨好,刘备捡了便宜,就实际结果而言,孙权在赤壁之战前就夺得了江夏郡的一部分,战后,南郡还是自己费力打下来的,更主要的是,在防线上,孙权集团几乎是凭自己一方主力独自抵抗曹氏集团,刘备呢?在孙权的庇护下倒是趁机扩大,刘备成为了赤壁之战的最大的赢家,本来战前真的相当于是丧家之犬了,没想到1年的光景,就瞬间成为可以染指天下的一方势力,你让孙权怎么想,本来荆州就应该是孙氏集团的,现在却被盟友一口气吞了大半,这谁心里...

查看更多
5 赤壁之战之后,曹操和刘备都在扩张疆土,而孙权他在忙什么呢?
赤壁之战之后发生了什么
赤壁之战之后的局势

诸葛亮北伐的时候孙权真的很忙,夷陵之战之后孙刘两家再次联盟,蜀汉彻底放弃了荆州地区的奢望,诸葛亮将蜀汉的出路放在了北方,开始了五次规模较大的北伐,而具有荆州的孙权在扩充了自己的版图之后也恪守了与蜀汉的第二次联盟对曹魏集团发动北伐作战。

大多数读者对于三国历史的了解来源于家喻户晓的《三国演义》,这部以三国历史为基础的“小说”全文以“尊刘抑曹”为写作基线,正面形象蜀汉、负面形象曹魏,剩下一个被边缘化的孙吴,因此在三国时期孙权的行动被动的“默默无闻”。

实际上孙权开始的北伐作战要早于诸葛亮,但是虽然诸葛亮北伐的战绩“寥寥无几”但是与孙权北伐的战果相比依然有可圈可点之处,由此可见孙权的北伐之战是有多糟糕。

孙权亲自率军进行了四次北伐作战,不但寸土未得反而成为曹魏将军“刷经验利器”,曹魏大将满宠、张辽等等都是靠着刷孙权的经验成为名将的。

孙吴政权的北伐绕不开曹魏军事重镇合肥,因为孙权率领的四次北伐就打了四次合肥,如果说孙权的北伐之路是一个副本,那么孙权在同一个boss处被干倒四次,直到最后也没能开启第二个副本。

孙权的第一次北伐在公元208年,那个时候周瑜火烧赤壁,曹魏大败不得不放弃了刚刚到手的大部分荆州诸郡,周瑜乘胜追击与曹仁就南郡展开争夺之战。

孙权看着周瑜战功赫赫也想乘着曹魏新败士气低落的好机会给自己积累作战的资历也给自己的履历上增添些统治资本,于是亲率大军进攻合肥。

原本以为可以速生的合肥之战却打成了旷日持久的攻城战,吴军从公元208年末打到公元209年初依然是久攻不下合肥城,这个时候风闻曹操援兵快到了,孙权也就下令撤退了。

第二次北伐之战发生在公元214年也就是“湘水划界”(孙权与刘备集团就荆州划分问题达成协议)之后。

孙权与刘备集团达成协议之后孙权“闲的没事”决定乘着曹操主力与刘备集团对峙汉中的时候再次攻打合肥。这个时候合肥城里只有张辽和他的七千士兵,此战孙权是带着满满的信心直奔合肥。

但是结果这场实力悬殊的战役双方都发挥自己的“超常水平”,只是张辽军是超正常发挥而孙权军是超不正常发挥。

战役刚一开始张辽便发动突袭,以八百勇士冲击孙权前锋军(大军还未到)五千多人,孙权军竟然挡不住被张辽冲到孙权营帐之前,吓的孙权爬上小土坡用长枪防御才侥幸不败,而张辽带着自己剩余的士兵退回了城里。

此战对吴军打击极大,这场战斗结束之后虽然孙权以巨大的优势兵力围攻合肥但是依旧久攻不下。这个时候孙权军中发生疫病,孙权无奈再次撤军。撤退的时候孙权又一次遭遇张辽主动出城突击,这一次孙权距离被俘仅有一桥之隔。

这一战孙权不但打的丢人而且对整个东吴都形成了严重的心理阴影。这也间接的导致了在公元230年,孙权率军进行的第三次北伐魏国合肥新城(魏国对于吴国的骚扰合肥的行为不胜其烦,于是废旧合肥城在北三十余里处建新合肥城)时,因为在上岸时遭到魏军的伏击遭受到轻微伤亡就再次退兵了。

接下来一段时间孙权安静了许多直到公元23...

查看更多
6 曹操在赤壁之战之后发生了什么?他后来有接着为统一天下做努力吗
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之后发生了什么

赤壁之战,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之一。在赤壁之战之前,曹操统一了北方,荆州不战而降。此时的曹操,可谓是志得意满、气吞山河。在与孙权的战书中,更是口气颇大地说:“愿与将军会猎于吴”。然而,天不遂人意。赤壁之战以曹操大败结束。自此,天下三分的局面初步形成。曹操,也一辈子没能涉足南方。为什么在赤壁之战后,曹操不再为统一天下努力呢?

首先,曹操并没有因为赤壁的失败一蹶不振。

事实上,在赤壁之战失败以后,曹操仍然有许多大规模的军事行动。比方说,击败马超韩遂,稳定了雍凉地区。比方说,逼降张鲁,并与刘备进行了汉中争夺战。此外,曹仁、张辽、于禁、李典、徐晃、乐进等将领也都或多或少地与孙刘进行着战斗。也就是说,如果说曹操在赤壁之战之后完全没有做过任何统一天下的尝试,这显然是不有违事实的。

但我们也必须承认,曹操在赤壁之战之后,兵锋锐气,远不如前。在赤壁之战之前,曹操是纵横天下的英雄。收黄巾、灭吕布,降张绣、败袁术,击袁绍、征乌桓。可以说,天下一大半的诸侯都是曹操给干掉的。而在赤壁之战后,曹魏集团的军事成果可谓是乏善可陈。除了战胜马超韩遂拿下雍凉地区以外,几乎全是败战。

其次从军事主帅的角度观察,我们可以看出一些问题。

在赤壁之战之前,曹操基本是曹魏集团每场战争的军事统帅。吕布、张绣、袁术、袁绍……甚至包括曹操大败的赤壁,每一场战争,都是由曹操亲自指挥的。而从结果上看,曹操的战绩相当不错。虽然有赤壁这样的大败,可总的胜率相当可观。应当这么说,曹操本人,就是曹魏集团前期最好的军事统帅。

然而,在赤壁之战之后,曹操仅仅指挥了与马超韩遂的战争。在汉中之战,曹操明明本来身在前线,却最后交由夏侯渊指挥。在襄阳之战中,曹操先是派于禁率军支援。在关羽水淹七军之后,曹操又改派徐晃支援。可以想象,如果在十年之前,曹操早就亲上前线与关羽一争夺雌雄了。

而曹操在军事上退居二线的原因也很简单:曹操老了,同时还有其他更重要的事要做。与大家传统的曹操、刘备、孙权是同辈人的印象不同,曹操,是这三人中年龄最大的一位。曹操曾说:生子当如孙仲谋。那是直接把自己视作是孙权的长辈了。

在赤壁之战之时,曹操已然54岁。做个对比,那年,刘备48岁,诸葛亮28岁,孙权更是只有26岁。我们知道,曹操一共活了66年。这在人生七十古来稀的,也算得上是长寿了。即便如此,在赤壁之战之后,曹操,也只剩12年的人生了。

曹操写过一句诗,叫“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此诗当然颇为慷慨激昂。然而,这首诗是曹操在远征乌桓归来之时所写的。在曹操真正的“暮年”,他远不如曾经那么志向高远。他写了不少与养生、与修仙相关的诗歌。曹操,毕竟也是会老的。

最能说明问题的,就是汉中之战。在张鲁投降后,曹操曾考虑过是否进攻益州。最后,曹操决定放弃益州,说出了“既得陇复望蜀耶?”的名言。从最后的结果上看,在曹操占据汉中后,益州一日数十惊。如若出兵,一切皆有可能。可以说...

查看更多
7 赤壁之战中孙刘联军打败了曹操,那么谁才是这场战役的绝对领导者呢?
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历史真相

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力的开端,也彻底终结了曹操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而在这场战役中,刘备和孙权站在了一起对抗志得意满的曹操,打了一出十分漂亮的以弱胜强的仗。不过关于这场战役,不同的资料有着不同的记载。《三国演义》里,赤壁之战刘备一方是绝对的主角,而在史料《三国志》中,真正的主角是孙权一方。而随着科技的发达,历史资料查起来也不是像以前那么难了,因此现在网上对于这场战役的定论就是:走投无路的刘备哀求孙权拉自己一把。而孙权以一己之力战胜曹操,是这场战役的绝对领导者。

而刘备在这场战役里,是臣服于孙权领导的,属于臣。对于这个定论,人们基本没多大的异议。但是我说句实话,事实并非想象的那么简单。理由也很简单,这里借用一句电影台词来说就是:"论官职,我比你大。"。什么意思呢,那就是赤壁之战时,刘备的官职要比孙权大。赤壁之战发生在208年,也就是汉朝建安十三年。这个时候曹操,刘备,孙权分别是挂什么职位呢?这里我们先来看看曹操,曹操在208年担任的职位是翼州牧兼大汉宰相。而刘备呢此时是豫州牧兼左将军。而孙权呢是会稽太守兼讨虏将军。

这里我们先看东汉时期的官职排行。东汉官职分两种,一种是中央一种是地方,执行三公九卿制度。中央上是以三公领九卿。地方上是以州牧领太守,州牧掌握一个州里的所有军政财政大权,太守掌握地方上的军政财务大权。而将军呢,东汉末年长设有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前将军,后将军,左将军,右将军。大将军是位在三公之上的,而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位次列于九卿,位在三公下。后来曹操设置丞相,凌驾于三公之上,本质上当年等同于大将军一职。了解了这些之后,一切都一目了然了。就好像现在我们看到唐国强老师担任《最强王者之最强军师》的h5首席体验官了,好不好玩自然一目了然。

论官职,曹操最大。赤壁之战中,他是宰相(大将军)领豫州牧。也就是说,中央里,他最大,地方上,他也是最大的十二个人里的一个。豫州这个地方,军政大权他说一不二,其他州他说了虽然不算,但如果是和平时期,面子还得给足的。其次就是刘备了,刘备此时是豫州牧兼左将军。中央官职中,他是左将军,位例九卿,他的顶头上司是大将军(宰相),也就是曹操。因此在当时的系统里,刘备是要被曹操管制,是曹操的直接下属。不过在地方上,刘备和曹操是平级当然,都是州牧,谁也大不过谁,都是十二个最厉害的地方长官之一。因此只要不在京城,他可以怼曹操的。

而最次的就是孙权了,孙权此时是会稽太守兼讨虏将军。中央官职里,他是杂号将军,不入流,刘备,曹操都是他直接领导。而地方上呢,他是太守,是低过刘备,曹操的州牧一级的,虽然不是直接领导,但也绝对是领导。谁叫你官职比他们小呢?因此在赤壁之战中,刘备和曹操是平级对砍(不在中央),而孙权不管是中央也罢地方也行,那都是被直接领导者。因此,名义上来说,赤壁之战时刘备和曹操之间的对决,而不是孙权和...

查看更多
8 曹操想取江东,随后发生了赤壁之战,但是一把大火真的烧死曹军二十万人?
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历史真相
赤壁之战怎么发生的

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一场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曹操引军南下,意图江东,孙刘联合,集合兵马五万,于赤壁与曹军对决。周瑜用计火攻,一把火烧掉了曹军八十万大军,让曹操败走华容道。从此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

在赤壁之战中,诸葛亮、周瑜、鲁肃、黄盖等人物被人们所记住。舌战群儒、草船借箭、火烧赤壁等小典故更是让人们津津乐道。

但历史的真相真的如此么?今天我带大家探寻下历史的真相。

一、赤壁之战曹操的兵力也就十万左右

在《资治通鉴》中记载,曹操给孙权写信说到:“近者奉辞伐罪,旄麾南指,刘琮束手。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意思是我曹操带了八十万水军,要与你孙权在东吴决战。

那么历史上曹操真的带了八十万军队吗?

赤壁之战曹操虽然号称拥有八十万大军,但这其实是不可能的,如果真有八十万大军,曹操打什么水战啊,直接强行平推,耗也把孙刘联军五万军队给耗死了。曹操之所以这么说主要还是想吓一吓孙权。

关于曹操军队具体数量,在历史中是有记载的。在正史《三国志.周瑜传》中记载“其年九月,曹公入荆州,刘琮举众降,曹公得其水军,船步兵数十万”,但周瑜分析道“今以实校之,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军已久疲,所得表众,亦极七八万耳”。

意思就是曹操自己的军队十五万人,在刘表那边得到的水军也就七八万,加起来应该是二十三万左右。这个数据是可信的。

因为当时曹操所统治的北方人口才三百多万,除去一半女性,一半老弱病残,能用的兵力顶多七八十万,在加上曹操当时的敌人不只是刘备孙权,在他背后还有西凉马腾虎视眈眈。

所以留守军队是一定要有的,曹操不可能把人全部带到赤壁。

在这二十三万军队中,除去一些后勤部队,最后投入前线的兵力并没有多少。因为曹操还要分兵把守沿途几个重要的城池,比如曹仁守江陵,乐进守襄阳等等,真正用来打仗的军队估计也就十万左右。占据地利优势的孙刘联军五万打曹军十万,其实也并不难打!

二、一把大火真的能烧光二十万军队?

在对抗曹操的过程中,周瑜确实是使用了火攻,但火攻的计策是黄盖想出来的。根据《三国志·周瑜传》记载,黄盖向周瑜建议:“今寇众我寡,难与持久,然观操军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

但火攻真的能一把火烧光二十万军队么?我个人认为是不可能的。

采用火攻确实是对付曹操铁锁连舟的最好办法,但用火攻的效果真的就那么好?

曹操的战船长期浸泡在水中,水火相克,所以大火想要将船完全烧起来并不容易,那时候没有火药,往船上浇点油就能点的着吗,再说即使船被大火烧,士兵也可以在江中取水救火。

三国中的陆逊也曾经使用火攻“火烧七百里连营”。其火攻能够实现的条件是:

1、夏天,天干物燥;

2、刘备军队处在密林中,周围都是易燃物质。

赤壁之战发生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十二月冬至前后,是冬季,周围唯一的可燃物就是长期泡在水中的战船。

也就是说,火攻并不能够对曹军造成有效的伤害。如果真是这样,那曹操赤壁之战损伤那么多人,到底是怎么死的?曹操的船又...

查看更多
9 其实曹操在赤壁之战中并非有八十万大军,当然也没有借东风苦肉计一说
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历史真相

《三国演义》是这样写赤壁之战的:

二十只火船,撞入水寨,曹寨中船只一时尽着;又被铁环锁住,无处逃避。隔江炮响,四下火船齐到,但见三江面上,火逐风飞,一派通红,漫天彻地。

曹操回观岸上营寨,几处烟火。黄盖跳在小船上,背后数人架舟,冒烟突火,来寻曹操。曹操见势急,方欲跳上岸,忽张辽驾一小脚船,扶曹操下得船时,那只大船,已自着了。张辽与十数人保护曹操,飞奔岸口。黄盖望见穿绛红色袍者下船,料是曹操,乃摧船速进,手提利刃,高声大叫:“曹贼休走!黄盖在此!”曹操叫苦连声。张辽拈弓搭箭,觑着黄盖较近,一箭射去。此时风声正大,黄盖在火光中,那里听得弓弦响?正中箭窝,翻身落水。

于是,从罗贯中数百年前笔尖流出的这段话到今天的此时此刻,绝大多数人眼里的赤壁之战,大概是这样一个序列:曹操南下,孙刘联合,黄盖诈降,诸葛祭风,周瑜纵火,走华容道。又不知有多少人,在看到诸葛亮如妖般七星台求东南风时,会自问一句:难道真有这事?

其它,如曹军南下八十三万,铁索连环一望无垠,曹操在华容道上的笑,关公在葫芦口边的义,名言佳粹,太多,说不尽。然而,演义是精彩了,合着历史上这事,到底如何呢。

《武帝纪》对赤壁之战的记载,非常凝练:

曹操至赤壁,与刘备战,不利。于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武帝纪》

曹操在赤壁和刘备有过一战,战斗情况不太顺利。当时发生了瘟疫,士卒死伤众多,于是曹操退军了。

这段记载给人的感觉,与通常认为的天差地别。别说什么诸葛祭风,火烧战船没有提到,曹操和刘备的会战也只是不利而已,哪有那么大损失?再看其他一些记载:

建安十三年,曹操破荆州,欲顺江东下。贾诩谏曰:“明公昔破袁氏,今收汝南,威名远著,军势既大;若乘旧楚之饶,以飨吏士,抚安百姓,使安土乐业,则可不劳众而江东稽服矣。”曹操不从,军遂无利。——《贾诩传》

曹操征荆州,刘备奔吴。孙权多与刘备兵,以御曹操。——《程昱传》

孙权遣周瑜、程普等水军数万,与刘备并力,与曹操战于赤壁,大破之,焚其舟船。刘备与吴军水陆并进,追到南郡,时又疾疫,北军多死,曹操引归。——《先主传》

孙权遣周瑜、程普、鲁肃等水军三万,随诸葛亮诣刘备,并力拒曹操。曹操败于赤壁,引军归邺。——《诸葛亮传》

孙权遣并佐先主拒曹操,曹操引军退归。——《关羽传》

周瑜、程普为左右督,各领万人,与刘备俱进,遇于赤壁,大破曹操军。曹操烧其余船引退,士卒饥疫,死者大半。——《吴主传》

除了《先主传》里有一些新玩意,其他传记与《武帝纪》貌离神合。无非曹操在赤壁和刘备打了一仗,损失些船,然后撤军。但重点,还是落在了“瘟疫”这事上,陈寿想让后人明白这样一个道理:曹操当年在赤壁,打了一场小败仗,而且失败的缘由,主要是因为天灾,不是战斗失利。

如此,后人自然明白:曹操果然用兵如神,连这场所谓的人生大败,也不过是天不长眼,有孙刘联军什么功劳?

但一部失传千年的古籍,或许会颠覆人们的认知。

会战日,黄盖先取十艘小而轻...

查看更多
10 赤壁之战的真相:曹操失败并不是因为火攻,竟然是因为曹军中有瘟疫
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历史真相

赤壁之战的真相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从苏东坡的这首词中可以看出,对于后世人,三国时期的赤壁之战,是周瑜的一把火打败了曹操。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携一统北方的大胜之威,率领二十万大军南下,与孙刘联军的五万人对峙于赤壁。最后与曹操舰船被烧,全军溃败社会,孙吴联军取得了胜利,从此也奠定了天下三分的局面。

在小说《三国演义》中,作者将这次大战的胜利归功于周瑜与诸葛亮,当然诸葛亮完全是打了酱油,真正实施战略的是吴国大都督周瑜。但我们在《三国志·魏志·武帝纪》中却看到了不一样的记载:

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于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备遂有荆州、江南诸郡。

根据这个描述,曹操之所以发生了赤壁之战中的大败,并非是因为火攻,主要是因为瘟疫。无独有偶,同样在《曹操集·又遗孙权书》中记载:

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烧船自退,横使周瑜虚获此名。

这字是曹操亲自写给孙权的书信中的一段话,也就是曹操亲口所说的,在他自己的描述中,赤壁之战之所以大败,是因为部队中出现了瘟疫,至于战船被烧,则被曹操说为是自己放的火。

虽然曹操如此描述赤壁之战,有美化自己失败的嫌疑,但如果我们从另一个角度考虑,曹操大军撤退,留下战船,如果不烧毁,无疑就等于资敌了,所以在大溃败中,曹操下令放火烧船,从逻辑上也是说得通的。赤壁之战曹操大军爆发瘟疫,不光在《三国志》中有记载,后世的《资治通鉴》中也有相关描述:

时操军众已有疾疫,初一交战,操军不利,引次江北。

由此来看,赤壁之战中曹军大败的主要原因,很可能是瘟疫。那么曹操的几十万大军为何会被小小的瘟疫击败呢?

古代战争中的瘟疫有多么可怕?军队成了主要传染源

我们知道在古代交通不便,即使爆发瘟疫,其传染范围也是十分有限的,但却有一种情况,会使瘟疫大规模传播,那是战争。动辄几万甚至十几万的军队行军,尤其是远距离征战,将士们往往会产生水土不服,再加上营养不良和奔波劳累,抵抗力也会迅速下降,很容易成为瘟疫的感染对象。

古代军队中的卫生条件十分恶劣,瘟疫一旦爆发,便会迅速扩散。知道曹操帐下重要的谋士郭嘉,便是在远征乌桓时,由于先期的干旱少粮,以及后期的水土不服导致身患疫病而死。郭嘉如此重要的谋士,在军队中的待遇应该是很不错的,即使是这样的人也会患上疫病,我们就不难想象普通的士兵了。

所以在历朝历代战争中,造成战斗减员的并非是战场上的死亡,很大一部分是瘟疫造成的,这也是为何很多朝代对于边疆的叛乱,往往会采取招抚的策略,并非是强大的中央,军队平静不了,而是如果爆发了瘟疫,将会损失惨重。

甚至到了近代,医疗水平有了一定的发展的情况下,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末期也爆发了世界性的瘟疫,甚至有人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提前结束,“归功”与它,但也正是这可怕的瘟疫,前前后后共造成了上亿人的死亡(5000万-1亿)。

那么曹操大军是被什么瘟疫击垮了的呢?

由于古代医疗条件...

查看更多
推荐栏目
back_img
功能直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