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之战”的真相是什么?为什么有人说是曹操主动撤的军?
赤壁之战是我国历史上的经典战役,无论是战斗的精彩程度,还是这场战争的重要意义,都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宋代大文学家苏轼写下的赤壁诗句更是脍炙人口。至于后人为这场战争所费的笔墨和口舌,就更是数不胜数。
元末明初,罗贯中在小说《三国演义》中,几乎将赤壁之战变成了展示诸葛亮个人才华的大舞台。诸葛亮被刻意美化,甚至神话。他先是舌战群儒说服孙权结盟,再是草船借箭解决周瑜刁难,随后在赤壁之战中和庞统、黄盖合作,用连环计将曹操的船队焚烧殆尽,期间诸葛亮还使出了“借东风”的特殊技能。
当然,历史上是没有铁锁连舟、巧借东风那一说。那么,赤壁之战,曹操究竟为什么输得那么惨呢?
我们还是从史书《三国志》上寻找答案,看看当时的赤壁战场上到底发生了什么。
在曹操的传记中,陈寿记载道:“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於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这句话明确告诉我们,曹操在赤壁和刘备交手,形势不利,又加上瘟疫的爆发,士兵死亡众多。
而我们看刘备的传记,上面记载:“与曹公战於赤壁,大破之,焚其舟船。先主与吴军水陆并进,追到南郡,时又疾疫,北军多死,曹公引归。”我们不难看出,赤壁之战中,刘备大败曹操,将其战船焚毁之后,刘备和孙权联手,乘胜追击曹操。而屋漏偏逢连阴雨,曹军遭遇了瘟疫,死伤惨重,只好引兵北还。
而在主管东吴战事的周瑜传记中,则加详细记载了这场战事。“权遂遣瑜及程普等与备并力逆曹公,遇於赤壁。时曹公军众已有疾病,初一交战,公军败退,引次江北。”也就是说,在赤壁之战初期,南下的曹军因为水土不服等原因感染了瘟疫,部队战斗力下降。交战刚刚开始,孙刘联军就旗开得胜,实现了开门红。出师不利,曹操被迫退回了长江北岸。
曹操在江北,孙刘联军在江南,形成互相对峙的局面。如果要打消耗战,曹操凭借兵多势众和北方后援的强大,绝不会输给只占据江东的孙刘联军。
面对这种情况,“瑜部将黄盖曰:‘今寇众我寡,难与持久。然观操军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
在这一点上,历史记载相当明了——火烧的计策是黄盖提出的。
而小说描写是周瑜、黄盖上演苦肉计,曹操便相信了。随后,黄盖依照事先和曹操商量好的,乘着“实以薪草,膏油灌其中,裹以帷幕,上建牙旗”的火船驶向曹营。
而是在:“盖放诸船,同时发火。时风盛猛,悉延烧岸上营落。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军遂败退,还保南郡。”就在黄盖让火船们一同前进时,强风正好刮起,于是火借风势、风助火威,大火将岸上的营帐也波及在内。
不过,在《江表传》中,却有了另一种说法。这本晋人虞溥所著的图书中,记载了曹操写给孙权的一封信,信中说“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烧船自退,横使周瑜虚获此名”。按照这一说法,曹操是撤退时自己将舰船焚毁,以免被孙权夺走。不过,文章随后也表示,这是因为当时“瑜威声远著,故曹公、刘备咸欲疑谮之。”
从史书的这几处记载,我们可以看出,曹...
查看更多与“曹军在赤壁之战惨败的原因是什么?赤壁之战里面有什么样的真相”相关的文章
“草船借箭”是借来的故事
诸葛亮不曾有过“草船借箭”的事,倘若孙刘联军连箭都很缺乏,还谈什么抗曹?“草船借箭”也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有线索可查。据《三国志·吴主传》裴松之注有关记载,建安十八年(213年),即赤壁之战五年后,曹操平定关中,率大军南下进攻孙吴。孙权领兵迎战,两军战于长江水入巢湖的濡须口。曹操受挫,坚守营垒以待战机。一天,孙权借江面有薄雾,乘轻便战船从濡须口闯入曹军前沿,观察曹营部署。曹操生性多疑,见江面水雾缭绕,孙军整肃威严,恐怕有诈不敢出战,下令弓弩齐发,箭射吴船。孙权的船很快便落满了箭,船因一面受箭偏重,渐渐倾斜即将翻沉。孙权命令掉转船头,让另一面受箭,等受重平均,船身平稳后,孙权指挥战船列队,缓缓离去,曹操才明白上了当。这只是发生在孙权身上的一个故事,起初他没料到船身会中这么多箭,使得船要倾覆,仅仅是急中生智之举罢了。他并没有计划“借箭”,史书中也没说是草船。
自从有了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后,人们就以它作为衡量、品评三国人物的标准,多数人只知道有《三国演义》,是故“草船借箭”的主角便成了诸葛亮
“周瑜打黄盖”子虚乌有
人们通常认为,曹军将战船用铁链相连,使得黄盖的火攻奏效,实际上,曹军的战船之间并没有用铁链相连,只是首尾相连、衔接紧密,看上去好像连成一串。实际上,曹军的船舰是用木板两两钉在一起,这样船身晃动幅度大大减小,北方兵在船上可保持战斗力。同时,两大船一体,可以即时进行接舷战的步兵数量增多,特别令江东军头疼。江东水军历来以接舷战制胜,如今接舷战的难度变大,就不得不为此发愁了。
据《三国志·周瑜传》记载,武锋校尉黄盖向周瑜建议:“今寇众我寡,难与持久,然观操军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在孙刘联军无计可施的情况下,黄盖提出的火攻的确是上佳的方案。
三国历史上并没有黄盖使用苦肉计,但诈降确有其事。黄盖为保证无武装的火船不被截击而能够顺利地接近曹军水寨,便向曹操投书诈降。《江表传》记载了黄盖的诈降书,他在诈降书里认为以江东地区六个郡的兵力,不能够抵挡中原的一百多万兵力,但是孙权、周瑜执迷不悟,妄想抵抗,所以,他为了避免与孙权、周瑜一起被消灭,情愿向曹操投降。曹操告诉黄盖的代表,接受他的投降,叫他于指定的日期带自己的部队与兵器粮草,乘船由南岸到北岸来。在《三国演义》中,周瑜为了使得曹操深信黄盖不是诈降,而是真降,特地行了一番“苦肉计”,先叫黄盖在举行军事会议的时候,公然冒犯周瑜。于是周瑜大怒,叫左右把黄盖拖下去斩首,众将领纷纷求情,黄盖才幸免一死,改打了五十下“脊杖”,打得“皮开肉绽,鲜血迸流”。
事实是,黄盖不曾吃这个苦,也不需要吃这个苦。曹操很容易相信黄盖的投降是真的,不是假的。第一,他的兵力比孙刘联军的兵力多。黄盖不愿与周瑜同归于尽,是很合乎常理的。第二,曹操所能知道的关于黄盖的情形是:黄盖曾经做过孙坚的部下,资格比周瑜老,屈居在周瑜之下,很可能心...
查看更多与“你知道哪些赤壁之战的历史真相?其实赤壁之战有很多事都没有发生过”相关的文章
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力的开端,也彻底终结了曹操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而在这场战役中,刘备和孙权站在了一起对抗志得意满的曹操,打了一出十分漂亮的以弱胜强的仗。不过关于这场战役,不同的资料有着不同的记载。《三国演义》里,赤壁之战刘备一方是绝对的主角,而在史料《三国志》中,真正的主角是孙权一方。而随着科技的发达,历史资料查起来也不是像以前那么难了,因此现在网上对于这场战役的定论就是:走投无路的刘备哀求孙权拉自己一把。而孙权以一己之力战胜曹操,是这场战役的绝对领导者。
而刘备在这场战役里,是臣服于孙权领导的,属于臣。对于这个定论,人们基本没多大的异议。但是我说句实话,事实并非想象的那么简单。理由也很简单,这里借用一句电影台词来说就是:"论官职,我比你大。"。什么意思呢,那就是赤壁之战时,刘备的官职要比孙权大。赤壁之战发生在208年,也就是汉朝建安十三年。这个时候曹操,刘备,孙权分别是挂什么职位呢?这里我们先来看看曹操,曹操在208年担任的职位是翼州牧兼大汉宰相。而刘备呢此时是豫州牧兼左将军。而孙权呢是会稽太守兼讨虏将军。
这里我们先看东汉时期的官职排行。东汉官职分两种,一种是中央一种是地方,执行三公九卿制度。中央上是以三公领九卿。地方上是以州牧领太守,州牧掌握一个州里的所有军政财政大权,太守掌握地方上的军政财务大权。而将军呢,东汉末年长设有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前将军,后将军,左将军,右将军。大将军是位在三公之上的,而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位次列于九卿,位在三公下。后来曹操设置丞相,凌驾于三公之上,本质上当年等同于大将军一职。了解了这些之后,一切都一目了然了。就好像现在我们看到唐国强老师担任《最强王者之最强军师》的h5首席体验官了,好不好玩自然一目了然。
论官职,曹操最大。赤壁之战中,他是宰相(大将军)领豫州牧。也就是说,中央里,他最大,地方上,他也是最大的十二个人里的一个。豫州这个地方,军政大权他说一不二,其他州他说了虽然不算,但如果是和平时期,面子还得给足的。其次就是刘备了,刘备此时是豫州牧兼左将军。中央官职中,他是左将军,位例九卿,他的顶头上司是大将军(宰相),也就是曹操。因此在当时的系统里,刘备是要被曹操管制,是曹操的直接下属。不过在地方上,刘备和曹操是平级当然,都是州牧,谁也大不过谁,都是十二个最厉害的地方长官之一。因此只要不在京城,他可以怼曹操的。
而最次的就是孙权了,孙权此时是会稽太守兼讨虏将军。中央官职里,他是杂号将军,不入流,刘备,曹操都是他直接领导。而地方上呢,他是太守,是低过刘备,曹操的州牧一级的,虽然不是直接领导,但也绝对是领导。谁叫你官职比他们小呢?因此在赤壁之战中,刘备和曹操是平级对砍(不在中央),而孙权不管是中央也罢地方也行,那都是被直接领导者。因此,名义上来说,赤壁之战时刘备和曹操之间的对决,而不是孙权和...
查看更多与“赤壁之战中孙刘联军打败了曹操,那么谁才是这场战役的绝对领导者呢?”相关的文章
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一场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曹操引军南下,意图江东,孙刘联合,集合兵马五万,于赤壁与曹军对决。周瑜用计火攻,一把火烧掉了曹军八十万大军,让曹操败走华容道。从此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
在赤壁之战中,诸葛亮、周瑜、鲁肃、黄盖等人物被人们所记住。舌战群儒、草船借箭、火烧赤壁等小典故更是让人们津津乐道。
但历史的真相真的如此么?今天我带大家探寻下历史的真相。
一、赤壁之战曹操的兵力也就十万左右
在《资治通鉴》中记载,曹操给孙权写信说到:“近者奉辞伐罪,旄麾南指,刘琮束手。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意思是我曹操带了八十万水军,要与你孙权在东吴决战。
那么历史上曹操真的带了八十万军队吗?
赤壁之战曹操虽然号称拥有八十万大军,但这其实是不可能的,如果真有八十万大军,曹操打什么水战啊,直接强行平推,耗也把孙刘联军五万军队给耗死了。曹操之所以这么说主要还是想吓一吓孙权。
关于曹操军队具体数量,在历史中是有记载的。在正史《三国志.周瑜传》中记载“其年九月,曹公入荆州,刘琮举众降,曹公得其水军,船步兵数十万”,但周瑜分析道“今以实校之,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军已久疲,所得表众,亦极七八万耳”。
意思就是曹操自己的军队十五万人,在刘表那边得到的水军也就七八万,加起来应该是二十三万左右。这个数据是可信的。
因为当时曹操所统治的北方人口才三百多万,除去一半女性,一半老弱病残,能用的兵力顶多七八十万,在加上曹操当时的敌人不只是刘备孙权,在他背后还有西凉马腾虎视眈眈。
所以留守军队是一定要有的,曹操不可能把人全部带到赤壁。
在这二十三万军队中,除去一些后勤部队,最后投入前线的兵力并没有多少。因为曹操还要分兵把守沿途几个重要的城池,比如曹仁守江陵,乐进守襄阳等等,真正用来打仗的军队估计也就十万左右。占据地利优势的孙刘联军五万打曹军十万,其实也并不难打!
二、一把大火真的能烧光二十万军队?
在对抗曹操的过程中,周瑜确实是使用了火攻,但火攻的计策是黄盖想出来的。根据《三国志·周瑜传》记载,黄盖向周瑜建议:“今寇众我寡,难与持久,然观操军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
但火攻真的能一把火烧光二十万军队么?我个人认为是不可能的。
采用火攻确实是对付曹操铁锁连舟的最好办法,但用火攻的效果真的就那么好?
曹操的战船长期浸泡在水中,水火相克,所以大火想要将船完全烧起来并不容易,那时候没有火药,往船上浇点油就能点的着吗,再说即使船被大火烧,士兵也可以在江中取水救火。
三国中的陆逊也曾经使用火攻“火烧七百里连营”。其火攻能够实现的条件是:
1、夏天,天干物燥;
2、刘备军队处在密林中,周围都是易燃物质。
赤壁之战发生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十二月冬至前后,是冬季,周围唯一的可燃物就是长期泡在水中的战船。
也就是说,火攻并不能够对曹军造成有效的伤害。如果真是这样,那曹操赤壁之战损伤那么多人,到底是怎么死的?曹操的船又...
查看更多与“曹操想取江东,随后发生了赤壁之战,但是一把大火真的烧死曹军二十万人?”相关的文章
提起赤壁之战是三国中家喻户晓的一个故事,这场战役描述的是曹操和孙权的一次战争,而在三国演义中,却借这个事件把诸葛亮描写的神乎其神。其实历史上真正的赤壁之战几乎和诸葛亮毫无关系,是周瑜自己领兵战退曹操,形成三国格局,在三国演义中对于赤壁之战还有很多虚假的地方。
首先,就是诸葛亮和周瑜这两个人物形象的描写。诸葛亮在历史上确实是伟大的军事家,文学家,但这并不像小说中写的那么神奇,呼风唤雨,草船借箭,气死周瑜等等,这些情节都是三国演义小说杜撰的。
三国志上记载的周公瑾“性度恢郭”,意思就是说周瑜气量恢宏,人品好。所以周瑜更不可能想方设法的要害诸葛亮。
其次,使这场战争的胜利,其实和诸葛亮一点关系都没有。
按照小说《三国演义》中的描写,诸葛亮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但事实上,周瑜才是这场战役的指挥者,正如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所写:“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周郎所说的就是周瑜。还有苏轼的词《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所云:“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撸灰飞烟灭”,这句话是赞扬周瑜在赤壁之战获胜的场景,“羽扇纶巾”说的并不是诸葛亮,说的是周瑜,这次战争是周瑜自带三万人马打败的曹操。
再者就是曹操和孙刘联军双方的力量差距问题,小说《三国演义》说曹操一共八十三万大军诈称百万。
实际上在《资治通鉴》中记载曹操军队总共十万人,曹操打下来了刘表的荆州得了几万水军,又把刘备打的四处逃窜,此时的曹操十分骄傲,认为再南下得过孙权的江东就可以一统天下了,于是头脑一热就决定南下。曹操赤壁之战真正失败的原因就在于此,太过于心急。他没有考虑到天时地利,他的兵马几乎都是北方陆战的士卒,而进攻江东必须要有水军,他打下荆州才仅仅几万水军,也没有人训练,怎么打得了江东呢?北方士卒一上战船,站都站不稳,各种生病,这样还怎么打仗了?
《三国演义》能被列为四大名著之一,说明它的历史文化价值是固然存在的,但对于那里面的历史故事和作者的想象,我们还是要以辩证的眼光去看待的。
查看更多与“赤壁之战的胜利跟诸葛亮没半毛钱关系?原来赤壁之战中有功之臣是周瑜”相关的文章
《三国演义》是这样写赤壁之战的:
二十只火船,撞入水寨,曹寨中船只一时尽着;又被铁环锁住,无处逃避。隔江炮响,四下火船齐到,但见三江面上,火逐风飞,一派通红,漫天彻地。
曹操回观岸上营寨,几处烟火。黄盖跳在小船上,背后数人架舟,冒烟突火,来寻曹操。曹操见势急,方欲跳上岸,忽张辽驾一小脚船,扶曹操下得船时,那只大船,已自着了。张辽与十数人保护曹操,飞奔岸口。黄盖望见穿绛红色袍者下船,料是曹操,乃摧船速进,手提利刃,高声大叫:“曹贼休走!黄盖在此!”曹操叫苦连声。张辽拈弓搭箭,觑着黄盖较近,一箭射去。此时风声正大,黄盖在火光中,那里听得弓弦响?正中箭窝,翻身落水。
于是,从罗贯中数百年前笔尖流出的这段话到今天的此时此刻,绝大多数人眼里的赤壁之战,大概是这样一个序列:曹操南下,孙刘联合,黄盖诈降,诸葛祭风,周瑜纵火,走华容道。又不知有多少人,在看到诸葛亮如妖般七星台求东南风时,会自问一句:难道真有这事?
其它,如曹军南下八十三万,铁索连环一望无垠,曹操在华容道上的笑,关公在葫芦口边的义,名言佳粹,太多,说不尽。然而,演义是精彩了,合着历史上这事,到底如何呢。
《武帝纪》对赤壁之战的记载,非常凝练:
曹操至赤壁,与刘备战,不利。于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武帝纪》
曹操在赤壁和刘备有过一战,战斗情况不太顺利。当时发生了瘟疫,士卒死伤众多,于是曹操退军了。
这段记载给人的感觉,与通常认为的天差地别。别说什么诸葛祭风,火烧战船没有提到,曹操和刘备的会战也只是不利而已,哪有那么大损失?再看其他一些记载:
建安十三年,曹操破荆州,欲顺江东下。贾诩谏曰:“明公昔破袁氏,今收汝南,威名远著,军势既大;若乘旧楚之饶,以飨吏士,抚安百姓,使安土乐业,则可不劳众而江东稽服矣。”曹操不从,军遂无利。——《贾诩传》
曹操征荆州,刘备奔吴。孙权多与刘备兵,以御曹操。——《程昱传》
孙权遣周瑜、程普等水军数万,与刘备并力,与曹操战于赤壁,大破之,焚其舟船。刘备与吴军水陆并进,追到南郡,时又疾疫,北军多死,曹操引归。——《先主传》
孙权遣周瑜、程普、鲁肃等水军三万,随诸葛亮诣刘备,并力拒曹操。曹操败于赤壁,引军归邺。——《诸葛亮传》
孙权遣并佐先主拒曹操,曹操引军退归。——《关羽传》
周瑜、程普为左右督,各领万人,与刘备俱进,遇于赤壁,大破曹操军。曹操烧其余船引退,士卒饥疫,死者大半。——《吴主传》
除了《先主传》里有一些新玩意,其他传记与《武帝纪》貌离神合。无非曹操在赤壁和刘备打了一仗,损失些船,然后撤军。但重点,还是落在了“瘟疫”这事上,陈寿想让后人明白这样一个道理:曹操当年在赤壁,打了一场小败仗,而且失败的缘由,主要是因为天灾,不是战斗失利。
如此,后人自然明白:曹操果然用兵如神,连这场所谓的人生大败,也不过是天不长眼,有孙刘联军什么功劳?
但一部失传千年的古籍,或许会颠覆人们的认知。
会战日,黄盖先取十艘小而轻...
查看更多与“其实曹操在赤壁之战中并非有八十万大军,当然也没有借东风苦肉计一说”相关的文章
赤壁之战的真相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从苏东坡的这首词中可以看出,对于后世人,三国时期的赤壁之战,是周瑜的一把火打败了曹操。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携一统北方的大胜之威,率领二十万大军南下,与孙刘联军的五万人对峙于赤壁。最后与曹操舰船被烧,全军溃败社会,孙吴联军取得了胜利,从此也奠定了天下三分的局面。
在小说《三国演义》中,作者将这次大战的胜利归功于周瑜与诸葛亮,当然诸葛亮完全是打了酱油,真正实施战略的是吴国大都督周瑜。但我们在《三国志·魏志·武帝纪》中却看到了不一样的记载:
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于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备遂有荆州、江南诸郡。
根据这个描述,曹操之所以发生了赤壁之战中的大败,并非是因为火攻,主要是因为瘟疫。无独有偶,同样在《曹操集·又遗孙权书》中记载:
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烧船自退,横使周瑜虚获此名。
这字是曹操亲自写给孙权的书信中的一段话,也就是曹操亲口所说的,在他自己的描述中,赤壁之战之所以大败,是因为部队中出现了瘟疫,至于战船被烧,则被曹操说为是自己放的火。
虽然曹操如此描述赤壁之战,有美化自己失败的嫌疑,但如果我们从另一个角度考虑,曹操大军撤退,留下战船,如果不烧毁,无疑就等于资敌了,所以在大溃败中,曹操下令放火烧船,从逻辑上也是说得通的。赤壁之战曹操大军爆发瘟疫,不光在《三国志》中有记载,后世的《资治通鉴》中也有相关描述:
时操军众已有疾疫,初一交战,操军不利,引次江北。
由此来看,赤壁之战中曹军大败的主要原因,很可能是瘟疫。那么曹操的几十万大军为何会被小小的瘟疫击败呢?
古代战争中的瘟疫有多么可怕?军队成了主要传染源
我们知道在古代交通不便,即使爆发瘟疫,其传染范围也是十分有限的,但却有一种情况,会使瘟疫大规模传播,那是战争。动辄几万甚至十几万的军队行军,尤其是远距离征战,将士们往往会产生水土不服,再加上营养不良和奔波劳累,抵抗力也会迅速下降,很容易成为瘟疫的感染对象。
古代军队中的卫生条件十分恶劣,瘟疫一旦爆发,便会迅速扩散。知道曹操帐下重要的谋士郭嘉,便是在远征乌桓时,由于先期的干旱少粮,以及后期的水土不服导致身患疫病而死。郭嘉如此重要的谋士,在军队中的待遇应该是很不错的,即使是这样的人也会患上疫病,我们就不难想象普通的士兵了。
所以在历朝历代战争中,造成战斗减员的并非是战场上的死亡,很大一部分是瘟疫造成的,这也是为何很多朝代对于边疆的叛乱,往往会采取招抚的策略,并非是强大的中央,军队平静不了,而是如果爆发了瘟疫,将会损失惨重。
甚至到了近代,医疗水平有了一定的发展的情况下,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末期也爆发了世界性的瘟疫,甚至有人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提前结束,“归功”与它,但也正是这可怕的瘟疫,前前后后共造成了上亿人的死亡(5000万-1亿)。
那么曹操大军是被什么瘟疫击垮了的呢?
由于古代医疗条件...
查看更多与“赤壁之战的真相:曹操失败并不是因为火攻,竟然是因为曹军中有瘟疫”相关的文章
在人们的心目中,诸葛亮一直都是一个奇计百出的人物。
在中国,他的故事上至倚仗而行的老人,下至流鼻涕的孩子,都能说出个一两件。不过,人们了解诸葛亮大多以《三国演义》为蓝本,而历史上真实的诸葛亮,却与《三国演义》中那个“半人半神”的形象,有些出入。说到《三国演义》,人们马上会联想到这本书里最有名的一次战役——赤壁之战。
此战中,孙、刘联军以少胜多,将曹操一统山河的雄心打了个粉碎。并且,在这场战争中的几个故事,也为人所津津乐道。
第一个故事:草船借箭
按演义里的说法,在战役之初,吴军的箭十分的缺乏。
但是,当时的周瑜,却为了刁难诸葛亮,便把造箭的这一重要任务交给了他,使得诸葛亮拍着胸脯说“三日之内必能如数交付”。之后的事情,大家也都知道了。那么,历史上可曾真的有过“借箭”一事?翻阅《三国志》,便有所了解,此事在历史上确有原型。不过,主角不是诸葛亮,事情也没那么神。
这件事发生在赤壁之战的前夕,那天正是大雾,吴军的当家人孙权,亲率一支船队到曹操阵前侦察情况。而曹操,在发现吴军船队后,唯恐有埋伏,所以,不敢贸然派人出战。于是,他便下令弓弩手向吴军放箭,不让吴军靠近。
然而,吴军的船只却在短时间内承受了这么多的箭,便会出现一头重一头轻的情况。眼看着船就要沉了,在情急之下,孙权下令调转船头,让船头的另一面也承受一些箭,这才使得船只受力平衡。而船头调转过来后,孙权正好下令船队后撤,使得曹操看到此景,大呼上当。
而这,则是历史上真实的“草船借箭”。
从中我们可以知道,所谓的“借箭”并不是孙权有计划有组织的行为,只是一时应急之举。而罗贯中,也许是看到了这则记述后,觉得这是一个不错的素材,遂将其加工成了我们今天熟知的那个故事。
第二个故事:周瑜打黄盖
周瑜打黄盖是演义里另一个精彩的桥段,按照演义里的说法,当时的曹军多为北方人,擅长弓马骑射,不谙水战。
而曹操,为了图省事,在下长江之时将大军的船只首尾连在了一起,认为这样就可以无虞了。这样一来,大军在水面上也可以行走自如,不受羁绊。可是,一旦一只船起火,那么,所有的船只都会遭殃。而后来,曹操的南下大军,也正是因此失败的。
当然,将船连在一起,其实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在与吴军短兵相接时,曹军直接参战的士兵可以大大增加。这样一来,吴军想吃掉曹军一条船的人,可就没那么容易了。这一点,演义里并没有提到,让读者误以为曹操的连船之举,除了任人宰割外,就是一件没有任何意义的蠢事,其实,也不尽然。
不过,黄盖诈降确实在历史上发生过,但是,黄盖在诈降之前,并未遭受到周瑜的“毒打”。在真实的三国历史里,黄盖诈降之时,直接就写了一封信,而上面,大概只是说了一些“江东小地方,难以阻挡贵军几十万人马,我不如顺应形势归顺了您”这类的话。
而曹操,从起兵到现在,打了这么多年的仗,黄盖的这种情况,他是见得多了。所以,根本就没有怀疑,只是安排好时间地点,让黄盖直接带人过来就完事了。
第三个故事:借...
查看更多与“赤壁之战中这个历史真相你了解过吗?赤壁之后的局势才成了三国鼎立”相关的文章
“赤壁之战”是中国古代历史上规模最大、最经典的一次水域战争。因为罗贯中的一部《三国演义》使得“赤壁之战”家喻户晓、流传千古。但也正是因为《三国演义》,使得很多人都被演义所迷惑,把虚构的故事,例如“借东风”、“草船借箭”当成了真实的历史。从而忽略了真正的历史真相,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赤壁之战”的三个真相。
第一个真相:诸葛亮并未借东风,不管有没有东风,周瑜都能够火烧连营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是唐代大诗人杜牧的名句,他把“赤壁之战”的成败归咎于当时的东风。历代的人都认为东风是赤壁之战的决定性因素,周瑜和黄盖能够火烧曹操连营,是东风的功劳。再说诸葛亮也不可能借来东风,诸葛亮要是有这个本事,也不会连六出祁山都出不去了。
在江南待过的人都知道:在隆冬时候,江东刮一直是北风,而当严冬过后,天气变暖的时候,风向会大变,所刮之风会变成东南风。而曹操是北方人,不了解当地的气候,周瑜对这一切了若指掌,所以才会答应黄盖的建议。
如果周瑜作战这天刮的不是东风或者根本没有风,那么还会不会有火烧赤壁这回事呢?
答案是肯定的,不管有风无风,什么方向的风,赤壁都被周瑜烧定了。周瑜这样的统帅,不会把战争的取胜寄托在变幻无穷的天气上面。黄盖的计策是这样说的:“曹操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其中并没有说要借助东风这个事情,实际上在周瑜和黄盖定下计策时,早就准备好了秘密武器,不管是什么风,都能确保无误的使火船冲进曹营。
这个秘密武器就是风帆。在当时的东吴丹阳太守万震所著《南州异物志》有这样的描述:“外徼人随舟大小,或作四帆,前后沓载之。有卢头木,叶如牅形。长丈余,织以为帆。”可见当时东吴造船工艺的发达。所以不管是否有风,刮的什么方向的风,用风帆就可以控制船行进的方向,不是周瑜因为东风而出名,而是东风抱了周瑜的大腿涨了脸。
第二个真相:黄盖火烧的并不是赤壁,而是乌林,而且曹操连船并不是为了作战,而是为了兵士的不适应
赤壁战斗只是一场规模很小的遭遇战,是曹军和孙刘联军偶然的邂逅。所以很多人认为火烧连船也是在赤壁发生的,把赤壁遭遇战和火烧大战混为一体。
实际上,曹操在江南兵败以后,迅速脱离了江南的赤壁战场,退到了江北的乌林休养整军。乌林在赤壁南面的长江边上,与赤壁隔江相望。此时的局面是:曹操兵多将广、粮食充足,只要长久对耗,就能不战而屈人之兵,而孙刘联军,军马比不上曹操,连粮草也比不上曹操,只能速战速决,才能取胜,长久以往肯定失败。
曹操经过思量,做好了长久对峙的局面。在后方水路大军陆续抵达战场之后,曹操下令沿着江岸驻扎,水陆互为犄角之势。从这里就可以看出来,曹操根本就没想着短期内作战。在这个冬季好好休整,等到来年花开,再一鼓作气冲过去,消灭孙权,则天下可定。
曹操是北方人,忽略了北方士兵不熟悉水性。所以当北风大吹的时候,曹操的军士全部人仰马翻,来回颠簸,别说打仗了,连站都站不稳,兵器都握不住。没...
查看更多与“关于三国著名的赤壁之战中,这几个历史真相你知道吗?”相关的文章
说起三国时期的赤壁之战,但凡看点历史书的人相信没有一个不熟悉的,甚至凭着记忆就能回想起这场荡气回肠的以少胜多经典之战,诸葛亮草船借箭、周瑜反间计骗蒋干、曹操上当诛杀蔡瑁、张允、周瑜黄盖苦肉计、诸葛亮借东风火攻曹船以及曹操败走华容道,这些典故更是流传千古,被不断传颂。
但是,任谁都知道这些其实全部是小说和影视剧作品《三国演义》中所虚构的故事,比如三观君就说过无数次“草船借箭”其实发生在濡须之战时候的曹孙对战,其主角正是让曹操发出“生子当如孙仲谋”感慨的孙权;再比如诸葛亮借东风火攻曹操水军而实际上是曹营发生瘟疫,曹操自己主动烧毁了船只撤退。既然如此那么真实历史中的“赤壁之战”又应该是怎样一副容貌呢?而今天我们就来说一说这件事。
要讲赤壁之战,我们首先要讨论的就是发生赤壁之战的原因了。根据一惯以来的说法,赤壁之战是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平定北方之后,于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发起的一场针对南方各军阀用兵,以图再次统一中国的一场战争。之后同年八月,原荆州牧刘表病逝,其子刘琮见曹军不可抵挡于是率众投降。次月曹操率军抵达新野,目标直指原本依附刘表的刘备政权和独占江东的孙权政权,在孙权的谋士鲁肃的撮合下(在蜀国的史书中,撮合孙刘合谋的是诸葛亮),孙刘二人决定一起抵抗强大的曹军,赤壁之战由此爆发。
但是,历史这个事情有趣就有趣在你讲述和他讲述的时候听起来会完全不同。曹魏时期的歌曲《平南荆》就把曹操南下这件事描述成“天下一定,万世无风尘”,是莫大的功劳一件。因为按理来说当时东汉正统在曹操,曹操去打的也都是割据军阀,是为了再次一统东汉做努力。
当然了,这件事换个角度说法就完全不同了,根据《资治通鉴》中周瑜在劝孙权主战时候的说辞:
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将军应当模行天下,为汉除贼臣。
我们暂且不去讨论到底哪个更有理,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看法。总之就是这样子,因为各自的利益不同,曹操跟刘备还有孙权的这场架是铁定避免不了的。那么赤壁之战到底打的怎么样呢?
很抱歉的是,真实的赤壁之战远没有小说《三国演义》中的精彩,它的发生在魏、蜀、吴三国史书上各有不同的说辞。其中最简单的就是《魏书·武帝纪》:
十二月,孙权为备攻合肥,公自江陵征备,甚巴丘,遗张熹救合肥。权闻熹至,乃走。公甚赤壁,与备战,不利。
短短四十个字,就把赤壁之战都说完了?从这里我们仅仅可以知道孙权利用了调虎离山之计引曹操派张熹救合肥,然后曹操对阵刘备失败。要知道赤壁之战的时候,曹操整个部队可达二十余万兵马,而孙权不过三万、刘备仅有两万(《三国志》中曹操自称是八十万大军,但是根据其能让十万精甲,又十万兵民的刘琮闻风投降,应该不少于二十万之数,但也多不到哪去)。再怎样的调虎离山之计,按理说曹操士兵就算比吐唾沫都可以打赢这场战争啊。
这显然不合逻辑,那问题出在哪呢?在《武帝纪》中我们还看到一个记载,是曹操自己在赤壁之战后说的话:“
自顷已来,军数...
查看更多与“三国时期的赤壁之战是怎么发生的呢?它的历史真相又是什么”相关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