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_img

真实的玄奘西游

发布时间:2020-07-24
1 历史里真实的玄奘西游是怎样的?他是怎么做到的去西方的呢
玄奘西游
真实的玄奘西游

玄奘的俗姓是陈,本名叫陈祎。玄奘是中国有名的法师,即我们口中的“唐僧”。历史上的玄奘从印度传回了大乘佛教,成为了中国最伟大的汉传佛教译师。

据史料记载,贞观三年,玄奘为取得西方的真经,“冒越宪章,私往天竺”。当时的朝廷不允许百姓擅自行动,特别是这种西行活动。但是,玄奘还是顺利走出去了,他是怎么做到的呢?

原来,玄奘混在了一群逃荒的饥民当中,随他们离开了长安。出了长安城,玄奘就踏上了西行的道路。当时,玄奘只有二十七岁。然而,玄奘并不是没有努力争取。贞观元年,玄奘伙同陈表,一起向朝廷申请,请求让他们西行,可是,朝廷没有同意。

所以,玄奘此行是违反了朝廷规定,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偷渡犯”。而且,玄奘没有朝廷的通关文书、寺庙的证明文件,更没有权贵的支持。因此,玄奘此行必然困难重重,在凉州地段曾被当地官员下令抓拿,在玉门关外曾被守城士兵放箭射伤。

在这样的情况下,玄奘只能白天休息夜晚赶路,每天小心翼翼,防止被当地政府发现。

逃过了官府的盘问,接下来的困难还是十分凶险。前面是漫漫黄沙,而玄奘又不知道路程。玄奘雇了一位胡人为他做向导,刚开始还领着玄奘走,后来这位向导也放弃了,直接让玄奘自己走,临走前给他留下了一匹识路的老马,并告诉玄奘:“在沙漠里走四天,如果能看到一片小绿洲,就说明方向是对的。”

按照当时的情况,如果四天后看不到绿洲,玄奘就走不出这片沙漠。玄奘没有迟疑,继续赶路。但是,当玄奘走到沙漠深处时,不小心把携带的水给撒了。没有了水,对沙漠中的人是致命的,玄奘只能依靠自己的信念坚持前行,可不久后便晕了过去。

玄奘倒在了老马身上,马儿没有停下,驮着玄奘继续前行。好在马儿识路,等到玄奘再次醒来时,他已经能够看到那片梦寐以求的绿洲了——他走对了!

那里是一个富饶的国家,名叫高昌国,玄奘势必要在这里修整一段时间。

高昌国的国王是一位信仰佛教的教徒,他的国土内有很多寺庙,几乎每百人就有一座寺庙。只是,寺庙僧人虽多,却没有真正的得道高僧。此次前来的玄奘是有名的高僧,一些高昌国商人在凉州听过他的讲座。高昌王听到玄奘前来的消息,喜出望外。

其实,他对大唐的佛教文化也是非常仰慕的。三年前,他到过长安城,在那里,他亲眼看到了很多宏伟的寺庙和博学的高僧。大唐的风土人情让高昌王深深折服,回到国内,高昌王要求臣民的服饰都得向唐朝看齐。现在,唐朝来了一位得道高僧,这真是可遇不可求的事情。

所以,高昌王势必要留住这位高僧,让他在国内弘扬道法,发展高昌国的佛教文化。为此,高昌王亲自出迎,将玄奘法师接到了自己的宫殿,还跟他彻夜畅谈,完全没有顾及玄奘法师是否旅途劳顿。后来,高昌王邀请玄奘法师登坛讲经,在三百个僧人面前,高昌王跪在地上,让玄奘法师踩着自己登上法坛。

高昌王的虔诚,着实让玄奘法师感动。

玄奘在高昌国逗留一段时间后,高昌王表达了想把法师留在国内的意愿,但是,却被玄奘法师婉言拒绝了。

玄奘法师此次行程的终点是印度,是为了在...

查看更多
2 这是最真实的玄奘西游,也是他离死亡最近的一次
玄奘西游
真实的玄奘西游

唐玄奘西天取经的故事,大家通过《西游记》都非常熟悉了,但历史上真实的玄奘西游,可没有孙悟空保护,他只身前往西域,历尽千难万险。

其中他最接近死亡的一次,就是在离开敦煌后,除了玉门关,进入八百里莫贺延泽,这里是一望无际的大沙漠,里面没有人守卫,也不可能有人去捉拿玄奘,但是这个环境却更加险恶。

根据史书记载,玄奘在向西走了一百多里以后(这里应该进入了现在的新疆自治区境内),忽然发觉迷路了。在沙漠里迷路是很正常的,因为没有沿途参照物,唯有仰观星象,靠天吃饭。沙漠的气候又是多变的,经常会看不到天上的星辰。

再加上沙漠的地貌变幻不定,一阵狂风就会把原来的沙丘变成平地,或者把原来一个坑坑洼洼的谷地变成几十米高的沙丘。所以玄奘在这里迷了路之后,心里非常急躁。然而祸不单行,正当他火急火燎,准备从马背上解下皮囊喝水的时候,一失手把整个皮囊都打翻了。

发生这样的意外,原因可能有三:首先是急躁。第二,很可能这个皮囊太大,比较沉,拿起来不方便。最后也许是因为戒律的原因。据我推测,皮囊里的水,是佛教戒律界定的三种水里面的第二类,属于“非时水”。

“非时水”不是当场饮用的,是储存起来,在需要的时候喝的水。按戒律规定,需要经过过滤才能饮用。也就是说,玄奘要喝水,还得用随身携带的滤水网过滤。这么一折腾,再加上上述原因,玄奘就把皮囊里的水打翻了。

这个结果可想而知,皮囊里的水打翻在干旱无比的沙漠里之后,流失的速度肯定比水银泻地还快,一下子就被沙子给吸干了。在沙漠中水是最珍贵的,没有水,根本过不了八百里莫贺延碛大沙漠。

玄奘在沙漠中迷路了,找不到野马泉补充水源,这本来已经非常危险,而他又失手把装水的大皮囊掉到地上,结果会怎么样呢?在玄奘传记当中,非常冷静、非常客观,但极其悲怆地用了八个字来描摹他此时此刻所面临的困境:“千里之资,一朝斯罄。”

野马泉找不到,随身携带的水全打翻了,又在沙漠中迷失了方向,这种种情况加在一起,玄奘应该只剩下一个活命的办法了,那就是“原路返回”。他只能回到离这里一百多里远的第四烽,再去找王伯陇帮忙。

如果佛祖保佑一切顺利,不再出现任何意外情况的话,那就是一天一夜或者两天的路程。能走回去,总比渴死在沙漠而根据历史的记载,玄奘也的确在这个时候违背了他“终不东移一步,以负先心”的誓言,决定往东走了。然而玄奘对于佛教的虔诚毕竟不是普通人能比拟的。

就在他向着东方走出十多里地以后,又后悔了,他想到了自己曾经立下的誓言,他不断地问自己:“今何故来?”(我是因为什么来到这儿的?)想着想着,履行誓言的念头逐渐占了上风,他再次下定决心:宁愿向西而死,绝不往东而生!(宁可就西而死,岂归东而生!)于是玄奘在往东折返了十多里以后,又掉转马头,继续坚定地往西走去。

有过沙漠行走经历的人都知道,在既找不到水源又迷了路的情况下,如果还要继续往沙漠深处走的话,基本上就等于把自己的性命托付给了上天。玄奘此刻已经把生死置之度外...

查看更多
3 实际上真实的玄奘西游是这样子的,西游回来后他对唐太宗撒了一个谎
玄奘西游
真实的玄奘西游

在《西游记》中,玄奘出长安可是个无比盛大的场面。比如说,唐太宗封他为“御弟”,给通关文牒,赐千里良驹、盘缠、随从,在文武百官和长安人民的簇拥下,玄奘风风光光出了长安。

但实际历史上的玄奘其实是个偷渡客。别的不说,他是护照也没有,签证也没办,趁着月黑风高,做贼一般溜出了长安城。

其实在长安的几年内,玄奘发现自己再也无法从名僧法常那里获取新的知识,开启新的智慧。他曾经就佛法经义的疑问列出了一百条问题,拿去请教法常,法常浏览了问题单子,说:“我看,天下没人能回答你这些问题吧?”

玄奘犹如被当头泼了一桶冷水,十分沮丧。法常于心不忍,又说:“这也不一定。如果是天竺高僧,应该能解决你的疑问。”

说者无心,可玄奘却把“天竺高僧”听进了心里。他立刻找到几名志同道合的僧人,大家联名向政府提出游学天竺的申请。

唐政府是个负责任的政府,他们当即驳回了玄奘等人的出国申请。理由很简单,兵荒马乱的,你们偏要往西跑,遇上敌人、乱兵,几条小命不是白丢了?

如果留在长安,玄奘大约很快就能成为京城甚至国内佛教界的领头羊。但是,这绝不是玄奘为自己选择的生活。他知道,无论如何,自己必须到佛法的诞生地去寻求帮助和提高。

尽管悟空不在,玄奘还是受到了某种冥冥中的保护,一路上,总有人会帮助他。在顺着流经玉门关的河流走了十多里路后,玄奘已经出了国境。

不久,他来到了伊吾国。从这里向西北跨越天山,再绕行中亚草原,便可进入天竺境内了。

玄奘不打算在伊吾逗留过久,可是,他还是耽误了一些时日。因为当时正值高昌使者访问伊吾,言谈间得知有位大唐高僧正在伊吾歇脚。使者回去后,立刻向高昌王汇报了此事。

这个时候,高昌与唐的关系还很好,国王听说此事,便派出数十人马,到伊吾迎接玄奘。

玄奘坚辞不果,只好跟随使者来到高昌。一见高昌王,更麻烦了,麹文泰深深被大唐法师的风姿和见识所倾倒,哭着、喊着不让玄奘走。

麹文泰说:“法师你违法出境,如果不肯留下,那我就按照规定,把你送回大唐去。”

玄奘不动声色,说:“为了佛法,贫僧一定要到天竺去,虽死不易。”

利诱威逼都没什么效果,麹文泰也就不再勉强。不过,他仍然向玄奘提出了一个不情之请:将来法师取得真经,从天竺回来的时候,请务必来我国停留三年,宣讲佛法。这一点,玄奘倒是答应了。

麹文泰给玄奘写了一封介绍信,请沿途的各国国王对高僧加以援助。他特别指出:此僧乃本人义弟。看来,《西游记》中唐御弟这个情节,是从高昌王那里移花接木来的。

再往西走,是一片绿洲,这便是龟兹国。在玄奘眼中,龟兹的意义并不仅限于一个西域小国,因为这是十六国的后秦时期的伟大法师鸠摩罗什的出生地。

鸠摩罗什的父亲是天竺人,在即将继任相位时毅然出家,离开天竺来到龟兹,被聘为国师。著名的《金刚经》,就是鸠摩罗什法师翻译的。

更加巧合的是,鸠摩罗什法师也号三藏。两个三藏都曾把佛经翻译的历史发展推向更新阶段,都是里程碑和分界线一般的人物。

话说玄奘在龟兹停留了大约六十多天...

查看更多
4 你看过真实的玄奘西游吗?为了西游他竟然混入灾民出长安
玄奘西游
真实的玄奘西游

“破格”出家

玄奘于隋仁寿二年(602年),生于洛州缑氏县,出家前姓陈名袆,玄奘是他当和尚后的法号。

据《续高僧传》记载,玄奘的家境开始还不错,祖父和父亲都是博学多才的知识分子,其父陈惠曾是县官,母亲是隋洛州长史宋钦之女,玄奘是第四子。玄奘自幼父母双亡,造成了幼年困顿的局面。玄奘的二哥出家,法名长捷,住洛阳净土寺,玄奘经常跟随他去学习佛教经典。

公元614年,隋炀帝号令度僧,通过考试选择27人出家为僧。在举行考试的那一天,陈袆被主考官大理寺卿郑善果看见,当时就问他为什么要出家?一句久存心底的话从陈袆嘴里脱口而出:“意欲远绍如来,近光遗法。”郑善果本来就欣赏他的相貌,又惊佩他的浩壮志气,就破例让他参加了考试,最终被破格录取。

勇敢的“偷渡者”

唐武德九年(626年),玄奘在长安遇到来自中印度的僧人波罗颇密多罗,他是印度纳兰陀寺权威佛学家戒贤的弟子,能记诵大小乘经典十万颂。玄奘听到这个消息如获至宝,亲自登门向这位印度高僧请教。玄奘听他说戒贤深谙百家佛学经典,并且正在纳兰陀寺讲学,于是立下西行求法的决心。

初唐时期,国家初定,边界不稳,国人不允许出境。贞观元年(627年),玄奘几次三番申请“过所”(即通行证,小说中的通关文牒),以西行求法,但未获唐太宗批准。此事并没有打消玄奘西行求法的念头,他决心寻找机会西行。根据当时规定,私度边关比私度内地关隘惩罚更重,所以他的这个决定非常危险。贞观三年(629年),长安遭遇大灾,政府允许百姓自寻出路,玄奘借机混入灾民中偷渡出关。那年,玄奘刚好27岁。从这一天开始,他踏上了一条充满未知的道路。

查看更多
5 带你了解真实的玄奘西游,其实他的徒弟都是西游之后收的
玄奘西游
真实的玄奘西游

玄奘或许是中国历史上最容易被混淆的人,一说到他,我们往往会想起那个唠唠叨叨的罗家英,那个面对舒淇调戏大流鼻血的文章,那个唯唯诺诺的徐少华……也许正是因为关于玄奘的文学人物和民间传说形象太多,以至于历史上真实的玄奘形象反而被我们忽略。

玄奘于隋仁寿二年(602年),生于洛州缑氏县(今河南省偃师县),出家前姓陈名袆,玄奘是他出家后的法号。

玄奘幼年时,极其聪慧敦厚,温文儒雅,仪表非凡。据《续高僧传》记载,玄奘的家境开始还不错,祖父和父亲都是博学多才的知识分子,其父陈惠曾是县官,母亲是隋洛州长史宋钦之女,玄奘是第四子。玄奘自幼父母双亡,造成了幼年困顿的局面。玄奘的二哥出家,法名长捷,住洛阳净土寺,玄奘经常跟随他去学习佛教经典。

公元614年,隋炀帝号令度僧,通过考试选择27人出家为僧。在举行考试的那一天,陈袆被主考官大理寺卿郑善果看见,当时就问他为什么要出家?一句久存心底的话从陈袆嘴里脱口而出:“意欲远绍如来,近光遗法。”郑善果本来就欣赏他的相貌,又惊佩他的浩壮志气,就破例让他参加了考试,最终被破格录取。

勇敢的“偷渡者”

唐武德九年(626年),玄奘在长安遇到来自中印度的僧人波罗颇密多罗,他是印度纳兰陀寺权威佛学家戒贤的弟子,能记诵大小乘经典十万颂。玄奘听到这个消息如获至宝,亲自登门向这位印度高僧请教。玄奘听他说戒贤深谙百家佛学经典,并且正在纳兰陀寺讲学,于是立下西行求法的决心。

初唐时期,国家初定,边界不稳,国人不允许出境。贞观元年(627年),玄奘几次三番申请“过所”(即通行证,小说中的通关文牒),以西行求法,但未获唐太宗批准。此事并没有打消玄奘西行求法的念头,他决心寻找机会西行。根据当时规定,私度边关比私度内地关隘惩罚更重,所以他的这个决定非常危险。贞观三年(629年),长安遭遇大灾,政府允许百姓自寻出路,玄奘借机混入灾民中偷渡出关。那年,玄奘刚好27岁。从这一天开始,他踏上了一条充满未知的道路。

“传奇”的三个徒弟

西游记中的徒弟是唐僧取经之初收的,现实中的徒弟却是在取经之后收的。

第一个徒弟是在唐僧回来的途中收的。据说是一个西域神童,聪颖绝伦,过目不忘,记忆力几乎没人能比得过他。这跟孙悟空很相似,孙悟空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相对于大唐来说本来就是异族人了,而且神通广大和唐玄奘的神童大弟子的身份也十分相符。

第二个徒弟是开国元勋尉迟敬德的侄子——窥基。出身将门,却自幼通学儒典,熟读兵书。窥基当和尚有三个条件:“不断情欲;准吃荤血之物;过午能食”。因此他最初出去讲经一般都是准备三辆车,一辆载佛经,一辆载酒肉,一辆载家仆妓女,因此被称为三车和尚,这和西游记中的猪八戒很是相似。

第三个徒弟,应该是圆测大师。新罗国的王子,也是个外国人,也是学术渊博,与窥基大师齐名。圆测中规中矩,从事佛经的弘扬,并且是贵族出身,跟西游记中的沙悟净也很相似。

唐太宗贞观十九年(645)正月,玄奘回到唐都长安。...

查看更多
6 真实的玄奘西游是怎样的?这个路途比我想象的要艰苦遥远
玄奘西游
真实的玄奘西游

公元664年,农历4月14日,一名高僧的葬礼正在唐帝国都城长安举行。

送葬的队伍从城南的皇家寺院大慈恩寺出发,中途经过长安最主要的街道,沿途簇拥了上百万的送葬市民,目送着身裹草席的高僧最后一次从这里经过。 据记载,长安城的街道两侧布满了素盖、幡幢、金棺、婆娑树,凄婉的笳声传来,使这个初春显得肃穆悲凉……这位高僧便是法师玄奘。

公元627年,年仅27岁的玄奘从唐帝国的首都长安出发,决定去天竺(印度)求取真经。因为难以翻越喜马拉雅山系,他选择从西域(今我国新疆、 中亚地带)绕道前往印度。之后他独自一人“偷渡”出玉门关、穿过八百里流沙、翻越帕米尔高原、通过西突厥控制的草原、渡过恒河后到达摩揭陀国的佛教圣地 ——那烂陀寺。他在印度求学13年后,于641年启程返回,公元645年玄奘带着657部佛经回到长安。从出发到返回,玄奘西游历时18年,行程2万多公 里 ,穿越110个国家,并将沿途所见所闻写成了传之后人的《大唐西域记》。玄奘的一生是一部罕见的传奇。从27岁那年开始,他踏上西行的道路。穿过茫茫沙 漠,越过巍巍雪山,西域的国王与他称兄道弟,佛教的高僧与他惺惺相惜,印度的帝王对他顶礼膜拜。在1300年前,玄奘用脚步丈量了丝绸之路。

玄奘,原名陈袆,唐代洛阳人。生于公元600年(一说602年),卒于公元664年。他于公元627年(一说629年)从京都长安出发,历经艰难抵达天竺。游学于天竺各地,公元645年回到长安,在大慈恩寺等寺院进行研究和翻译佛经直到圆寂。

幼年成孤,天资过人

玄奘生于一个隋朝的官宦之家,原名陈袆,他的父亲因为不满隋炀帝的统治而辞官归隐。幼年的玄奘曾受到很好的教育,但母亲、父亲先后因病去 世,10岁时只剩下他和哥哥两人相依为命。走投无路的哥俩到洛阳谋求生计,在寺庙里当了两名做杂活的“小沙弥”。3年后,13岁的陈袆从数百名竞争者中脱 颖而出,成为当时年龄最小的一位正式僧人。刚剃度后没多久,幼年的他就凭借超人的记忆力和理解力当众复述了老师所讲的《摄大乘论》,令在场的僧人们大为惊 异。

玄奘本来可以和哥哥一起过着这种平静而安稳的生活,但隋朝的灭亡使他们开始了漂泊,他们辗转来到成都这个“世外桃源”,而具有探索志向的玄奘希望到各地游历,交流佛法。但爱好安逸的哥哥却不愿同行,这对相依为命的兄弟也自此分道扬镳。

偷渡出关,一路坎坷

在国内游学的经历中,玄奘发现各地对于同一部佛经却有着不同的版本,这让他疑惑不解。而在长安,一位来自印度的僧人告诉他,在遥远的天竺有一座 那烂陀寺,里面高僧云集,还有浩瀚的真经。玄奘随后向唐政府申请“西游求法”,但石沉大海。于是,27岁的玄奘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偷渡。

在唐朝,任何私自出国的人都会被以通敌罪拘捕,甚至可以被守边的军士直接射杀。《西游记》中说唐僧是受了皇帝的委托,作为“御弟”出发的。但其 实直到玄奘出发前,他...

查看更多
7 真实的玄奘西游是怎样的?玄奘他都经历了哪些磨难呢
玄奘西游
真实的玄奘西游

《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四人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到达西天,取得真经,功德圆满,普度众生。那么,历史上真实的唐玄奘是怎样的一个人?在取经途中,他究竟经历了哪些磨难呢?

一,真实的唐玄奘其人。

唐玄奘原名陈祎,出生官宦世家。曾祖父陈钦,官至上党太守;祖父陈康,曾任国子博士;父亲陈惠,为一方县官。

玄奘幼时“备通经典,爱古尚贤”。10岁时以居士的身份,随二哥陈素在洛阳净土寺旁听佛经讲解;11岁时参加僧人考试,主考官大理寺卿郑善问他“为什么出家”,玄奘不假思索的说:“意欲远绍如来,近光遗法。”郑善很是赏识,破格录取他为净土寺僧人。

二,玄奘为何前往天竺取经?

唐玄奘如愿成为僧人后,如饥似渴地学习经书。但逐渐发现,很多经书翻译不善,无法理解其中的真谛,甚至个别经书的注译还自相矛盾。

正当玄奘苦闷迷茫之际,天竺僧人波颇云游到了长安,玄奘立即前去讨教。波颇在向玄奘进行了一番耐心的讲解之后,对他指点迷津:“天竺的那烂陀寺可以解答你所有的疑惑。”

那烂陀寺是《西游记》中大雷音寺的原型,是所有僧人心中的圣殿。玄奘暗下决心,一定要前往那烂陀寺,求取真经。

三,玄奘历经苦难,终得真经。

一是偷渡出关,命悬一线。

玄奘决定只身前往天竺后,上书唐玄宗,未得到批准。两年后,贞观二年,27岁的玄奘“冒越宪章,私往天竺”,混在逃难的人群里偷出长安,途经凉州,被勒令返回。玄奘只好取道玉门关,经瓜州时,朝廷的通缉文书已传遍边关。玄奘不幸被戍边士兵发现,城上乱箭齐发,玄奘险些丧命。好在瓜州官员李昌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不但对通缉令置若罔闻,还派遣一个名叫石磐陀的胡人(孙悟空的原型),护送玄奘出关。

石磐陀是强盗出身,途中曾想杀掉玄奘,返回边关。玄奘发现后,变卖了衣物,给了石磐陀一些钱物,一人一马,只身上路。

二是独闯沙漠,九死一生。

石磐陀离开后,玄奘一人进入了天上无飞鸟,地上无走兽的茫茫大沙漠里。饥渴、高温伴随孤独,吞噬着玄奘孱弱的躯体,摧毁着玄奘的意志。更要命的是,玄奘发现自己迷路了。他想取下装水的皮囊喝口水,略作休整,继续前进,不料一失手将囊中的水全部洒掉。玄奘万念俱灰,心生退意,勒转马头,往回取水。艰难行走十几里后,忽然想起自己临行前的誓言:“我宁可西行一步死,不可东归一步生。”于是,玄奘又毅然决然地返回了茫茫沙海中。

数天之后,玄奘终于饥渴难当,昏倒在沙漠里。到了夜里,沙漠里急剧下降的气温让玄奘醒了过来,他强打精神,任由老马带着,漫无目的地在沙漠中前行。最后,玄奘奇迹般地发现了一处水源,脱离了困境,终于走出了沙漠,到了高昌。

三是拒绝诱惑,决意西行。

高昌国王敬仰玄奘的壮举,想留下玄奘,承诺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他。但玄奘向佛之心坚如磐石,以绝食相抗。高昌王被他的诚意打动,不再强留,派出20名随从,保护玄奘西去。

四是翻越高山,缺氧遇险。

《大唐西域记》里记载了玄奘一行在翻越雪山时,遭遇“小头痛”、“大头痛”,数日后才走出大雪山,“冻死...

查看更多
8 真实的玄奘西游里是谁让他西行取经的呢?
玄奘西游
真实的玄奘西游

在《西游记》中,唐僧的出生有着传奇的经历:唐僧的父母在船上被奸人所害,唐僧出生后也差点遭灭口,母亲只好偷偷把他放入木盆顺江漂走,听天由命。结果小唐僧在漂过金山寺时被法明和尚所救,取乳名叫江流,成人后取法号叫玄奘,从此与佛祖结下不解之缘。那么,真实的玄奘是否有着同样传奇的出生经历呢?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杨维中告诉记者,真实的玄奘出生经历至今还是个谜,他生于何时、出生地在哪,目前还没有定论,一般认为玄奘于隋仁寿二年(公元602年),生于洛州缑氏县(今河南省偃师县),出家前姓陈名祎,玄奘是他出家后的法号。

那么,玄奘出生时是否有着什么异常迹象呢?九华山玄奘寺主持传真法师告诉记者,在《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中,曾有这样一段故事:大师初生时,母亲梦见一位白衣法师向她辞行,法师说:“为了求法,所以要西行。”法师就是玄奘。虽然这只是一段传说,但玄奘法师小时候表现不同常人确有其事。灵谷寺净然法师告诉记者,玄奘大师是父母晚年所生,父亲大约在50岁左右才得此子,对他格外疼惜,他幼年也确实聪颖早慧、过目不忘、日记千诵。杨维中教授告诉记者,在《靖迈古今译经图记》中记载陈祎向曾子学习避席的故事,大家都觉得他将来必成大器。

玄奘出家是被逼无奈?

玄奘大师是佛学奇才,那么他是如何出家的呢?《西游记》中记载,玄奘是如来座下金蝉长老转世,踏上西天之路是注定的。然而专家告诉记者,真实的玄奘出家其实另有原因。杨维中教授说,关于玄奘出家的原因,现存文献语焉不详。在《大唐故三藏玄奘法师行状》和《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中,都将玄奘出家的动机解释为对佛法的崇信。相比之下,道宣在《续高僧传·唐京师大慈恩寺释玄奘传》中的记载则颇为微妙,其中讲到“少罹穷酷”四个字,似乎暗示玄奘少年时期生活颇显困顿,其兄由此才携其住于佛寺。也就是说,玄奘出家有两种原因:一是少年困苦,二是从小就信仰佛学。

那么,玄奘少年时期生活困顿是否有依据呢?杨教授说,玄奘的家境开始还是不错的,祖父和父亲都是博学多才的知识分子,其父陈惠曾是县官,母亲是隋洛州长史宋钦之女,玄奘法师是第四子,母亲在玄奘很小时就去世了,《古今译经图纪》说玄奘“鸠车之龄落彩”,也就是五岁丧母的意思。而玄奘的父亲在玄奘八岁前就辞官归故了。母亲去世,父亲年迈多病(上文说过玄奘是父母晚年得子),造成了玄奘幼年困顿的局面。

那信仰之说依据何在?在玄奘年少的时候,父亲教他的都是儒家、道家典义。也就是说,玄奘出家之前似乎还没有接触到佛教,那信仰之说是怎么来的呢?不过杨教授说,隋唐是佛教鼎盛时期,因此推断,佛学不用教习,也会耳濡目染。因此信仰之说也应该可行。

是谁促使他西行取经的?

玄奘西去取经的真正目的是什么?在小说以及后来的影视作品中是这么说的:观音菩萨在唐僧举办水陆法会时,试探他可会谈大乘法,唐僧正苦于在国内学不到大乘,很虚心地就向菩萨请教,菩萨就指点他到西天取大乘经普度众生,于是玄奘就主动向...

查看更多
9 原来真实的玄奘西游是“偷渡”出去的,他西游并不是奉旨取经
玄奘西游
真实的玄奘西游

我们小的时候都看过《西游记》,在电视剧中唐僧奉唐太宗李世民的旨意,去西天取经。这一路收了三个本事通天的徒弟,斩妖除魔,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最后取得真经返回大唐。《西游记》中唐僧的原型其实是唐朝僧人玄奘。

然而真实的玄奘西游却并非是奉旨取经,而是“偷渡”出境。

玄奘法师自小家境贫寒,父母早亡,后出家为僧,由于十分聪慧理解力超人,年纪轻轻就开始游历各国,讲经论法,遍访名师,寻求佛法佛理。后来天竺禅师波颇来到长安讲授《瑜伽论》,玄奘听后深受启发,立愿要到天竺学习佛法。然而他向朝廷发出申请很久都没有得到批准,所以决心私自前往。

那私自前往当然是没有电视剧中所谓的“通关文谍”这类东西的,据《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记载:玄奘于贞观三年经过凉州(现今甘肃武威),九、十月抵达瓜州,并在胡人的帮助下,侥幸偷渡绕过了玉门关,但是前方还有五座烽火台挡在前方。在经过白墩子哨卡时,被士兵发现并射伤,幸运的是,此处哨卡长官是信佛之人,不但没有遣返玄奘法师,还为他的西行之路提供了很多帮助。

小编之所以特意查了这段历史,是因为最近读了一部文化悬疑小说

《西游八十一案:大唐敦煌变》,在书中有这样一段:

“你们这些僧人,哪个是玄奘?”

众人正说话间,忽然鱼泉驿长带着几名驿丁走了过来,手中拿着一卷公文。

那名年轻的僧人沉默片刻,忽然苦笑:“贫僧就是。”

“果然就是你!”驿长大喜,“来人,拿下!”

众驿丁一拥而上,用绳索将玄奘牢牢地捆住。周围众人都喧哗起来,驿长威严地扫视着众人,展开手中公文念道:“有僧人玄奘,欲违背禁边令偷越国境,潜赴西蕃,所在州县须严加访查,捉拿入官。凉州都督李大亮。”

原来,从山西霍邑回到长安后,玄奘便矢志西游,向李世民再三上表,请求出关,李世民也不见他,直接命有司驳回。玄奘无奈,便悄悄离开长安,前往西域。不料到了凉州以后,一些人久闻玄奘的名声,请他开讲《般若经》,玄奘只好开坛讲了一个月的经,轰动凉州。这时却有人知道了玄奘要西游的意图,密报给凉州都督李大亮。此时大唐朝廷已决定对东突厥开战,为防止情报泄露,颁下禁边令,严禁一切人等私自出关。李大亮一听就急了,玄奘这样的名僧一旦落入突厥人的手里,后果不堪设想,当即严令玄奘返回长安。

玄奘不愿放弃,在凉州佛门的庇护下,连夜离开凉州。李大亮顿时大怒,不但派人追赶捉拿,还下发公文给沿途各县。从凉州到瓜州一千五百多里,玄奘昼伏夜行,和李大亮捉迷藏一般,突破凉州关隘,潜行到了瓜州。玄奘受到瓜州刺史独孤达的热情接待,供养优渥,但玄奘名气太大,独孤达也不敢违背禁令放他出关。才住了几天,李大亮没抓着玄奘,竟然把公文发到了瓜州。独孤达这下子难办了,暗示心腹州吏李昌去找玄奘,让他看了公文,当着玄奘的面把公文撕毁。玄奘知道瓜州官府没法公然庇护自己了,向李昌请教如何出关。李昌告诉他,瓜州出关极为艰险,不但要渡过水疾河宽的疏勒河,

还要闯过五座烽燧,再穿过八百里莫贺延碛,九死一生。

查看更多
10 这才是真实的玄奘西游,这其中的艰辛让人意想不到
玄奘西游
真实的玄奘西游

大隋开皇二十年(600年),陈祎(也即后日的玄奘)出生在距离洛州(洛阳)只有三十公里的缑氏。作为东汉名臣陈寔的后代兼家中幼子,陈祎一出生就受到了良好的照顾和教育。再加上小陈祎生来聪颖,所以他极早地就显露出了超越同龄孩子的文化素养与见识,如无意外,在经过十余年的寒窗苦读后,陈祎将追随父祖的脚步步入仕途,成为帝国文官群体中的普通一员,而在经历十几年到几十年不等的宦海沉浮,他将完成从基层到中央的跨越,没准儿还能赶超祖先陈寔再度光耀陈氏一族。

怀着家族的荣誉与梦想,年幼的陈祎开始坐在书桌前日复一日地诵读圣贤之言。

事后的发展表明,这段岁月的儒学熏陶对于陈祎未来的人生有着极为重大的意义。我们有理由相信,玄奘扎实的学习理解能力就是由此培养出来的。

隋大业八年(612年),十三岁的陈祎参加了由政府组织的考试,并被破格录取。但值得注意的是通过考试的陈祎获取的不是做官的资格而是出家的资格,这是由于他考取的不是进士,而是洛阳净土寺的度牒(相当于今天的从业资格证)。

对于陈祎的这一举动,很多史书上给出的解释是陈祎与佛有缘,小小年纪便对佛法十分崇信,于是在心灵的感召下自觉自发地踏上了学佛修道之路。

这种说法无疑有一部分是真的,陈祎确实同佛门颇有渊源,但猫腻在于,陈祎最初投入佛教绝非出于兴趣,其实仅仅是为了活下去。

因为就在陈祎十岁那年陈家发生了重大的变故,他的父亲陈惠因病医治无效,过早地撒手人寰。而陈惠估计为人比较正派,虽说曾做过江陵县令,但家中并无余财,所以他一死陈家便迅速败落下去,发展到最后陈祎不得不追随自己的二哥陈素跑到庙里混饭吃。

可是事实证明这个世界不是那么好混的,庙里也不例外。当时正赶上隋唐交替之际,四处兵荒马乱的,民不聊生,寺院香火钱什么的基本是指望不上,于是陈祎很快遇到了人生中的首个难题。

要知道,古时候的寺院虽然经常性客串慈善机构的角色,但毕竟不是非营利性组织,更何况这个年头地主家都没有余粮,自然不可能让陈祎这么个拖油瓶在庙里长期白吃白喝下去。所以摆在当时陈祎面前的只有两个选择:一、打好包袱,离寺。二、剃掉头发,出家。

最终的结果我们已经知道了,陈祎选择了后者,并凭借自身的努力成功地从政府处拿到了资格。

陈祎就此不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法号玄奘的小沙弥。而真正的传奇,也自此开启。

要说陈家启蒙教育的水平那真不是盖的,玄奘凭借良好的家学根底不过用了六年的时间就完成了对《涅槃经》《摄大乘论》等佛学经典著作的系统学习,此后,他再接再厉,开始外出游学,四处寻访高僧大德讨教佛法,就这样,在接下来的七年时间里,玄奘的足迹遍及了大半个中国,可是在登山寻庙谈经论道的过程中,敏锐的玄奘慢慢发现了某些不太对劲的地方,比如当时佛教界分为北方的地论学和南方的摄论学两大流派,二者对同一经典的重要理论往往说法不一而足甚至大相径庭,特别是对于佛的本性是什么、凡人能否成佛等广大人民群众特别关心的关键性问题,国内流传...

查看更多
推荐栏目
back_img
功能直达
热门应用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