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_img

辛弃疾最美的一首咏梅词赏析,在其中感慨其身世,顾影自怜

2020-07-08 辛弃疾的词 辛弃疾的诗词 辛弃疾

辛弃疾的咏梅词的代表之一《瑞鹤仙·赋梅》这首词创作于1194年(绍熙五年),正处于辛弃疾的隐逸生涯。全词从梅花未开写到将落,使用了烘托手法,总体层次分明。

《瑞鹤仙·赋梅》

辛弃疾

雁霜寒透幕。正护月云轻,嫩冰犹薄。溪奁照梳掠。想含香弄粉,艳妆难学。玉肌瘦弱。更重重、龙绡衬著。倚东风,一笑嫣然,转盼万花羞落。

寂寞。家山何在,雪后园林,水边楼阁。瑶池旧约。鳞鸿更仗谁托。粉蝶儿只解,寻桃觅柳,开遍南枝未觉。但伤心,冷落黄昏,数声画角。

词的上阙对梅花盛开的场景进行描写。词作首句“雁霜寒透幕”中“雁霜”出自:“云护雁霜笼淡月”(韩偓《半醉》),在此处是来形容窗外结的一层层霜如大雁的羽毛,表明词人正处于寒冷冬季,词作第二句“正护月云轻,嫩冰犹薄”这两句暗示了天气晴朗,正是这样一个寒冷晴朗的天气,为词人观赏,梅花提供了外在条件。“溪奁照梳掠”这句中“溪奁”中“奁”指用来梳妆的镜匣,这句则是用拟人的手法描写梅花以溪水为镜,进行梳妆。

词作中“想含香弄粉,艳妆难学。玉肌瘦弱。”是词人进一步将自己的想象融入到对梅花形态的观察中。其中“玉肌瘦弱”写出了月下寒梅如笼纱佳人依然玉洁清瘦本色。“龙绡”出自赵佶《宴山亭》:“裁剪冰绡”,描写了梅花的盛开犹如纤细穿着陇纱的美人。“倚东风,一笑嫣然,转盼万花羞落。”则运用对比的手法描写了梅花相比其它种类的花更加娇艳动人。整体而言,诗歌的上阙描写了梅花在寒冬盛开,纤细美丽,艳压群花的场景。为下阙叙述梅花遭受不被欣赏的冷遇,作者借梅花的不幸来抒发自己的感情做了铺垫。

下阙开头“寂寞”二字表明了辛弃疾当时的心态。“家山河在,雪后园林,水边楼阁。”其中“家山何在”一指对当时南宋战况下,故土的丧失,一指自己实际的居住地。辛弃疾出生于绍兴十年(1140),距靖康之变已有十三年,出生于金人的占领地区,自幼接受传统爱国教育,视南宋为自己的祖国,并以收复失地为奋斗目标。“瑶池旧约”出自:“瑶池阿母绮窗开”(李商隐《瑶池》)瑶池传说是西王母的居住地,是文人经常用来指人间仙境。“鳞鸿更仗谁托”中的“鳞鸿”指鱼雁,典出自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呼童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在鲤鱼的身中放有尺素书,即书信。这与“鸿雁传书”的作用一样,这两句则表词人曾经有过约定,但却不能实现,具体是有关“家事”还是“国事”,辛弃疾没有明确指出。

从辛弃疾的人生经历和《瑞鹤仙》全篇内容看,这应当是作者抒发其报效国家的壮志没能实现。辛弃疾南归后,曾被任命为江阴军,于隆兴二年(1164年)被改任为广德军,期间,辛弃疾不顾官职低微,向孝宗上书《美芹十论》,体现他对敌我双方实际形势的深刻理解,提出了深谋远虑和可行的战略方针。又于乾道三年(1167)年,作《九议》对《十论》中的意见作了更深入的讨论。可见,辛弃疾的一腔热血都复兴南宋,收复失地。

而辛弃疾如梅花一般在寒冷严峻的环境中绽放,奉献自己的力量,却不能被当权者赏识,就如《瑞鹤仙》结尾“粉蝶”只顾追寻春天的柳枝,全然不知寒冬遍山的梅花,身为“梅花”化身的辛弃疾只能“但伤心,冷落黄昏,数声画角。”这句的“冷落黄昏”出自众人皆知的著名诗句“暗香浮动月黄昏”(林逋《山园小梅》),而“数声画角”出自柳永《戚氏》“画角数声残”表达梅花因遭受粉蝶冷落而感到伤心、寂寞。

从《瑞鹤仙·赋梅》这首词中出现的“寂寞”“伤心”词语看,这首词的描写蕴含着辛弃疾强烈的内心情感,将自己的想法融入到对梅花的描写中,赋予梅花一个顾影自怜、纤细动人的美人形象。结合辛弃疾早期经历,他早期不断谏言朝廷,甚至投笔从戎,多次抗金战场上施展才能,却因朝廷懦弱的风气和谗言被屡屡调任和罢免。最终只能躲避仕途的险恶,归隐闲居。在历史上,辛弃疾于1181年至1196年均为闲赋在家,与这首词的创作时间相符。因此,这首词中辛弃疾所抒发梅花的顾影自怜,也有感慨其身世的想法在内。


上一篇 : 司马昭的所作所为,或许也不能用一句“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来简单评价
下一篇 : 秦桧到底有没有后人?史书上直接忽略了他的后代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为您推荐

热门搜索
back_img
back_img
功能直达
分享
反馈
热门应用
学习教育
好工具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