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之后因为疫情的原因出门极少,错过了屋外的春暖花开,晃眼间清明节就到了,又是一年春祭先祖的日子。清明最开始只是春季的节气之一,正如《岁时百问》所记载的那般: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春秋时期,介子推不愿出山被火烧死,此后便有寒食节,而这寒食节和清明挨得非常近。
到了唐朝,清明和寒食节已经连在一起放假,中唐时期,寒食节甚至直接将清明日包含其中。清明日要到坟前去拜祭亲人,寒食节要禁火,故而唐朝的官员们在寒食节也有了不短的假期,少则五日,多则七日,“(开元)二十四年(736)而玉儿十一日敕:寒食通清明休假五日”,“寒食通清明假七日”,白居易有很多关于寒食节的诗传世,想来也是因为放假的原因,让他这个官员有个足够的时间来写诗。
寒食节,顾名思义就是吃冷东西的节日,而这一切都是源自于一个“禁火”的习俗。远古的人们发现,火能给人类生活带来很多好处,但同时也会烧毁很多东西,人们便对火存了敬畏之心,甚至认为火中有神明。为了显示对神明的敬重,每年春季就有固定的时间熄灭所有的火源,祭祀之后再重新钻木取火,介子推一事之后,晋国地区的禁火日便与介子推纪念日一起过,到了汉朝,这个习俗由山西传到各地。
李唐王朝夺取天下之后,延续隋朝在寒食节的做法,以典章制度来要求域内所有人都要在寒食节禁火,《唐会要》记载:“天宝十载三月敕,礼标纳火之禁,语有钻燧之文,所以燮理寒燠,节宣气候,自今以后,寒食并禁火三日。”在白居易的诗中,我们能读到不少与寒食节禁火这个习俗有关的诗句,“无月无灯寒食夜,夜深犹立暗花前”,“可怜时节堪相忆,何况无灯各早眠”,寒食节禁火,清明日钻木取火,人们可以重新吃上热食,或者是在古人心中,燃新火比禁火意义更加重大,后来人们便用清明节覆盖了寒食节,白居易的诗句中,自然也有关于寒食节禁火、清明日燃新火的记叙,“留饧和冷粥,出火煮新茶”。
寒食节是原来晋国祭祀介子推的日子,那么祭祀自然也就成了寒食节一个重要的组成,中国历来以孝道治天下,唐朝在法令中明确规定,寒食节全民都要进行祭祀,更有唐宪宗可以给需要回乡祭祀的官员给予额外的假期,“寒食上墓……近世相传,浸以成俗宜许上墓,用拜埽,于茔南门外奠祭,撤馔讫,泣辞,食余于他所, 不得作乐,编入礼典,永为常式”。
白居易曾于某年寒食节外出祭祀,看到百姓于坟前祭祀,纸灰纷飞,哭泣声不绝,受凄凉悲切的氛围感染,写下一首《寒食野望吟》,诗云:
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
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垒垒春草绿。
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别离处。
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
寒食节吃冷食、外出祭扫,这是对身体很不好的,冷食伤胃,祭祀伤心,这个时候就需要一些活动来放松心情,强健身体,唐朝人常常选择的活动有:踏青、荡秋千、蹴鞠……
四月,草长莺飞,一切都是生机勃勃,趁着寒食节,的假期出游好不惬意,“马上垂鞭愁不语,风吹百草野田香”,出游不仅有男子,也有女子,男子骑马游走,女子则一起荡秋千嬉戏,“秋千细腰女,摇曳逐风斜”。有踏青、荡秋千,哪能少了蹴鞠这种集体活动,“蹴球尘不起,泼火雨新晴”,蹴鞠起源很早,史记中已有关于蹴鞠的记载,但是在寒食节有了蹴鞠这个习俗,小佛就不得而知了。
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今已经没有寒食节的说法,取而代之的则是“清明节”,清明节也不再禁火,不过祭祀的习俗依旧保留至今,不知道大家今年清明节还去祭祀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