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其词凄婉缠绵,声情双绝。可她有一首词却很特别,气势磅礴,音调豪迈,同样令人为之赞叹,就是这首《渔家傲》: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全词借梦境来折射现实生活。上片给我们展现了一幅辽阔、空旷的海天相接的壮美图画。我坐在船上,云雾弥漫,海上又刮起了大风,汹涌的波涛浪迎面扑来,都要跟天相连了。仰望天空,天上的银河似乎在转动一般,无数的船只在风浪中颠簸飞舞。“仿佛”以下三句写梦中见到天帝的情景。一缕梦魂仿佛升入天庭,遇见慈祥的天帝,天帝殷勤地问我归向何处。“殷勤”句虽是一句简洁的问话,却保含着深厚的感情,关心民疾的天帝和只知道民间疾苦的皇帝形成鲜明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心中对未来世界寄寓着美好的理想。
下片紧接着天帝的问语。我回答天帝,我所走的路程很长,现在已经到了黄昏,学诗也没有什么惊人的语句,还要像屈原一样上下求索。九万里高的天空大鹏正要振翅高飞,我忍不住大喊,风啊请不要停,请把我吹到仙人住的地方吧!下片既写了自己现实的苦闷,又表达了作者的志向,胆气之豪,境界之高,世所罕见。
全词充满着浓烈的浪漫主义气息,梦幻与生活、历史与现实完美结合,给我们描绘了一个气度恢宏,格调雄奇的意境。在古代,一个女子能有这样的胸襟和志气,怎能不让人佩服?
范仲淹不仅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还是一位卓越的文学家和教育家。作为宋学开山、士林领袖,他开风气之先,文章论议,必本儒宗仁义;并以其人格魅力言传身教,一生孜孜于传道授业,悉心培养和荐拔人才;乃至晚年“田园未立”,居无定所,临终《遗表》一言不及私事。
他有一首著名的边塞诗,主要内容写的是边塞荒凉,生活艰辛,将士们思家的渴望不言而喻。传颂度很高,家喻户晓。
渔家傲· 秋思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 ,将军白发征夫泪。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词人从塞外奇异的风光落笔,以开阔的境界展开对茫茫边陲的描写。秋天到了,西北塞外的风景和中原相比大不相同,那成群的大雁纷纷飞到南方的衡阳去了,丝毫没有留恋的意思。
这种开篇方式,很像唐人杜审言的“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他们都是异乡人,才会对身边的物候变化更敏感、更在意,因而分别用“异”和“新”描写气候的变化,委婉地寄寓思乡情绪。
“无留意”则笔力遒劲。北雁南飞本是自然现象,但在词人眼中却像归心似箭一般匆匆飞走,更衬托塞外荒凉萧瑟的景象。而且这一句不是单纯写景了,词人想还乡却被战事羁绊,不得不留在边塞,再看到那南归的大雁,更容易触动乡情。
接着,词人放眼戍守的边城,从听觉、视觉的角度继续描写塞外风物。“四面边声连角起”,边声指马鸣、风沙等边塞特有的声音。军中号角频...
查看更多与“李清照的一首霸气诗词《渔家傲》,与范仲淹的相比哪首更得你心?”相关的文章
范仲淹是一个北宋时期的文学家,曾经写过很多脍炙人口的作品,例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岳阳楼记》,但是文学作品中也表示出了浓浓的政治倾向,范仲淹还是一个出名的政治家,因为朝代制定的发展方式落后而不符合时宜,所以他借助皇帝的支持曾经组织过庆历新政的改革,在他眼里关注普通百姓是一件不可忽视的大事,而上层人民更不应该只看到自己的生活,也应该多和百姓接触交流。
今天要给大家推荐的这首诗简单易读,整篇仅仅只有20个字,但是却充分地表达出了作者内心对诗中人的同情。这首诗看上去清新明丽,实则触碰到了百姓和贵族之间的矛盾,贵族和普通百姓将何去何从?这篇范仲淹最有良心的诗,短短20个字,诠释北宋一代名臣的风骨,这首诗就是《江上渔者》。
《江上渔者》
宋 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这首诗的大概意思是:江上有很多来来往往的过路人,他们看着水里想到的只是那鲈鱼的肉味鲜美。但是还是关注一下那些驾着小船在水中捞鱼的人吧,他们才是最值得关注的,是他们每天在水中的劳动才能换来这些食物。
这首诗用平白无华的语言先是描写了江上那些人的内心想法,看到鲈鱼心中想到的只是它的美味,却难以想象到捕鱼人的辛苦,整首诗的语言都运用朴素的格调,并没有华丽辞藻的雕琢,但是却依然深入人心表达真情。整首诗不过才二十个字,简单的描写反倒令人觉得画面丰富,读完整首诗就能想到江边来往的人和在一边擦着汗一边划着船的打鱼人,两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更让人心生怜悯。
诗中的主角到底是谁呢,是在江上看鱼的人?还是在划船打鱼的人?不同人读出不同感,有的人认为是江上看鱼之人,他们虽然内心想的是鲈鱼的肉嫩鲜美,但是作者却是要借他们之口表达上层人民对普通劳动百姓的关注;而有的人认为主角是打鱼之人,不论鱼肉多么鲜美,没有他们却也没有鱼肉的存在,他们才是最值得歌颂的老百姓。这两种说法各有其特点也有其共同之处,那就是关注百姓,不论如何范仲淹用20个字将这种诗人的苦辛表达的淋漓尽致,可谓是隐形的精雕细琢啊。
与“范仲淹这首《渔家傲》短短20个字,就完美展现了北宋名臣的风骨”相关的文章
最近发现范仲淹的这首词在历史上颇有争议,如欧阳修说“穷塞外之词”,指责他作为主帅不应有这样思乡的渴望,扰乱军心,但也有力挺范仲淹的,下面我来说说我的一些不成熟的看法,希望大家能提点建议。
首先,咱们来看下范仲淹这首词的原文:
渔家傲·秋思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从这里可以看出,这是一首边塞诗,主要内容写的是边塞荒凉,生活艰辛,将士们思家的渴望不言而喻,可以说,这在当时是非常接地气的,也受到老百姓的欢迎的,同时,这也是判断一篇作品是否优劣的标准之一。
“塞下秋来风景异”,这个“异”字统领全文,奠定写景抒情的基础。到过西北地区的朋友都知道,在夏天生活尚可,但秋风一起,风景大变,极端的干燥寒冷,非常不适合户外活动了,所以词中说“衡阳雁去无留意”,其实不止是人,塞外的苦寒连大雁都不能承受,早早逃离。
其次,我觉得范仲淹作为政治家来说,其所著《岳阳楼记》阐述了他“先忧后乐”的伟大思想,那么他“忧”的是什么?文中的“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这句话回答了这个问题,他实际上忧的是老百姓啊,俗话说“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从这点上来看,范仲淹的确是一个有作为有担当的好官,所以他写出将士思归的愿望,引起了共鸣。
那么写将士思乡是不是扰乱了军心呢?士兵们是不是纷纷逃离,造成城池不攻而破呢?从历史记载来看,西夏是对范仲淹诸多忌惮的,甚至说“军中有一范,西夏闻之惊破胆”,范就是指的范仲淹。“今小范老子腹中有数万甲兵,不比大范老子可欺也。”夏人称知州为“老子”,小范指范仲淹,大范指范仲淹的前任范雍。所以从记载来看,不仅没有扰乱军心,反而将士齐心,最终成功迫使西夏缔结边界和平条约。
最后,和唐朝诗人比较一下,再来看下范仲淹的爱国忧民思想,也许能悟出点什么,如唐诗人杜牧诗云: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在这首诗里,杜牧建功立业的渴望溢于言表,而大发感慨生不逢时,这种思想能和范仲淹比吗?这种小众思想考虑的永远都是自己的利益,你冷静下来思考思考,拿什么建功立业?还不是要牺牲许多无辜的生命?
与“细品范仲淹《渔家傲》,体会范仲淹的爱国忧民思想”相关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