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_img

康熙

发布时间:2020-05-26
1 2024康熙王朝心得体会集合五篇
康熙王朝心得体会

当我们积累了新的体会时,可以寻思将其写进心得体会中,这样能够培养人思考的习惯。那么要如何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企业文化学习心得体会,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康熙王朝心得体会 篇1

通过对企业文化的学习,我深受感动,倍受鼓舞。企业文化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企业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文化观念,文化形式和行为模式以及与之相应的制度和组织结构,体现了企业及其成员的价值准则、经营哲学、行为规范、共同信念和凝聚力。因此,一个企业只要存在一天,企业文化就同时存在。

企业文化就是鼓舞士气、陶冶情操、塑造知识型员工、培育奉献精神,为提高基层的凝聚力、战斗力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而要实现这一功能,就必须不断提高企业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这是因为企业文化能否发挥的程度最终取决于文化是否能够吸引人和感召人,能否为广大员工所接受并转化为强大的精神动力。

对企业而言,首先应该考虑的是企业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坚持可持续发展,实现企业与社会、与环境、与员工的和谐共融;坚持以人为本,让发展的成果惠及每个企业员工,只有这样,企业才能走上文明健康的发展之路。

企业与社会的关系首先是服从与服务的关系,同时一个企业对社会的贡献,还体现在对社会义务的履行程度上,体现在能否实现企业员工与社会的和谐双赢。

一个良好的企业文化形成,是一个漫长不断积累的过程,打造和谐美好的企业文化,需要大家有力地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的壮大自己,真正体现创业热情与创新精神,有效地增强着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促进企业的活力。

每一家公司现在都必须分析其文化,这不仅是为了加强本身的总竞争地位。虽然这已经是充分的'理由,而且还因为我们国家未来的财富要由公司的文化来决定。公司唯有发展出一种文化,这种文化能激励在竞争中获得成功的一切行为,这样公司才能在竞争中成功。每个公司都必须为它的员工和股东订出一套文化的发展计划。凡能正确掌握在未来环境中影响企业文化的内外力量,并能采取对应措施的人,才能在竞争中获胜。

一个企业要想健康发展,成为百年老店,企业的规章制度是最为重要的。俗话说得好,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如果企业没有规章制度,就没有办法对其员工进行相应的约束,也就没有办法具体的告诉其员工,哪些事情是应该做的,哪些事情是不应该做的;如果企业没有规章制度,员工就不知道如何处理公司的正常业务,只能按照领导的意思去做。长而久之,员工的心思就不会放在公司的业务之上,而去揣摩领导的心思,搞人际关系,这样做的结果势必对企业健康的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最终导致企业的衰落。在这里所指的企业规章制度其实就是指企业文化。什么是企业文化呢?按照通俗意义上讲,企业文化是指集企业全体员工的智慧,共同制定的企业员工的行为准则,是企业员工共同遵守的准则。

方方正正做人,实实在在做事是我们企业及其员工一切行为的原则与根本。在一个企业里,如果根本没有诚...

查看更多
2 最新康熙大帝读后感(推荐11篇)
康熙大帝读后感

康熙大帝读后感 篇1

读一本书,不能书上怎么说就怎么理解,读书要加入自己的思考,了解什么是真的,什么是假的。这句话看似简单,但是真正做到的又能有几人。怀着这样的心情读了二月河的《康熙大帝》,现在就这本书来说一下他所写的康熙大帝。

在二月河的康熙大帝中,他给我们展示了被人称为千古一帝的康熙的风采与才智。清圣祖康熙皇帝爱新觉罗?玄烨,顺治皇帝第三子,清入关后第二位皇帝。他8岁登基,国家的内忧外患迫使他磨练出了坚毅、沉稳的性格。他少年老成,小小年纪就在政治舞台上独当一面。他采用欲擒故纵的计谋,杀了飞扬跋扈、居功自傲的鳌拜,那年他年仅15岁;他采用稳扎稳打的战略,拔掉了造反的三藩:吴三桂、尚之信、耿精忠,那年他也才32岁;他采用诱敌深入的谋略,一举消灭了葛尔丹,平定了叛乱,那年他也不过34岁。随后他又收复了台湾,驱逐了沙俄势力,拉开了中国历史上150多年的康乾盛世。

在这本书看来,康熙一生无愧于大帝二字。在他在位期间,他巩固了帝位,肃清了朝野,平定了四方,统一了全国,开拓了疆域。这本书从充分赞扬了他的业绩。我个人认为看这本书我觉得应该把重点放在康熙的识人、谋事胆略、帝王心术这几个面。

在识人上,康熙先后从潦倒举子中检拔出伍次友、明珠、周培公、高士奇一批才俊,从臣僚中检拔出小于成龙、傅鸿烈、郭琇、陆陇其、魏东亭等一班能臣,从草莽中检拔出刘铁成、武丹、穆子熙一班人,从皇子中甄别出八阿哥和四阿哥。同时,也把一批有可能成为贪官污吏的人员罢黜。可以说他在识人方面是相当的成功的。

在谋事上胆略上,康熙容忍鳌拜专横不法,不与正面冲突,暗自积蓄自己的力量,为自己赢得亲政时间;在撤除三藩上,先礼后兵,谋定而动,将手握重兵的吴三桂、尚之信、耿精忠逐一扫除,同时他知人善任,恩威并举,尤其在对待王辅臣父子、傅鸿烈、西疆葛尔丹这些身人,都可以看出康熙是极富战略眼光的。

说到帝王心术,圣明如康熙者也是不够光明磊落的。比如,像魏东亭、索额图,大概还有明珠这样的大臣们的私邸里,都安插了皇帝的眼线。这也是无可厚非之事,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作为帝王,这是他成功御下的基础,也是他维护王权的手段。同时,只有他了解了臣子才能人尽其才,对于庸人不滥用,对于能人也不埋没

在对待大臣节操方面,康熙首重一个忠字,这从对待李光地和编修《贰臣传》就可以看出来。李光地在当时属于大学者,名满天下,尤其是在收台湾上有赞善之功,所以康熙封他为文华殿大学士,但是终其一生却没能进上书房,也就是说康熙没给他宰相名份。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康熙只取他一个忠心,却不齿他的节操。看似有些迂腐,至少现代人看来是这样的。但是这也是康熙对个人操守方面的坚持。也是对当时大臣的一种警示。

这本书因为虚构成分多,历史上的很多史实在这本书里并不能看到。它既不同于清史演义,也不像宫廷演义,出版社以及他本人是把它定义为历史小说的。可是我们同样可以从这本书中了解康熙,了解...

查看更多
3 康熙帝如何评价范文程的?范文程的作用有哪些
如何评价范文程
清朝
范文程

范文程是清朝的主要开国元勋之一,历经努尔哈赤、皇太极、顺治、康熙几朝,在皇太极和顺治时期更是权盛一时,为奠定清朝社会政治基础作出了重要贡献。关于范文程,一直存在两种截然相反的评价,褒扬者称赞范文程是一位“杰出的地主阶级政治家”,康熙朝盛世的开启与范文程离不开关系,贬低者将范文程描述为“汉奸与刽子手”,不论是哪种评价都没有否定范文程在清初发挥的重要作用。范文程从天命三年(1618年)开始追随努尔哈赤,从后金时期开始便进入了政治决策中。关于他投金的原因,一般的说法是他审时度势后为求飞黄腾达而主动投奔努尔哈赤,也有学者认为范文程其实是曾在抚顺被俘,为求自保而迫不得已投金。

努尔哈赤时期,实行的是“诛戮汉人,抚养满洲”的政策,范文程并没有受到重用,因而也无甚建树。天命十一年(1626年)皇太极即位,他上任初便极力调整满汉间的关系,在这一背景下许多汉人知识分子得到重用,范文程便在其中。天聪三年(1629年)四月皇太极设置了文馆,范文程便在此时进入了文馆,文馆的主要职责是“以历代帝王得失为鉴,并以记己躬之得失”。过了几年,即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极将文馆改为内三院,范文程任内秘书院大学士,从此变成了皇太极的亲信谋臣,参与了多项重要决策的制定。其中最重要的贡献便是向皇太极献策通过考试制度来选拔人才,皇太极采纳了这一建议,他在任期间曾举行多次考试,选拔了一大批满汉蒙知识分子,其中不乏沈文奎、杨方兴、高士俊等名臣,这些人中有不少对清初的统一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随皇太极四处征讨途中,范文程深知明朝文武官员的能力,因此他特别重视招降明朝官员。这一时期,范文程为后金招降了大量的明朝官兵,曾受皇太极委派安抚明降将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等人,又曾说降洪承畴。这些明朝降将的加入不仅起到了瓦解明朝军队的作用,而且壮大了后金的实力,在日后的征战中发挥了不小的作用。范文程也因此成为皇太极时期最受重用的大臣之一,权势显赫。

皇太极去世皇后,范文程曾一度受到多尔衮的重用,他曾审时度势,力主多尔衮迅速入关。在入关途中他向多尔衮进言“国家止欲帝关东,当攻掠兼施;倘思统一区夏,非安百姓不可。”起到了初步稳定民心的作用。顺治元年(1644年)五月二日,范文程随多尔衮进入北京,随后多尔衮宣布定鼎中原。面对入关后的混乱局势,多尔衮听从了范文程的意见,遵明制,并广罗天下贤良之士,巩固清朝的统治基础。范文程有感于明末赋税日重不得民心的情形,因而力主轻徭薄赋,他提出“明之亡由于酷苛小民,激成流寇之变,岂可复蹈其所为?”因此建议税额应照万历时收取,以安定民生。此外,他还建议仿照明初的军屯和官助民种,并给出了具体的实施办法:““其法有四,设官屯,给牛种,劝积储,议转输,而其要则在严考课,信赏罚。行之,三年兵饷可足,流亡可归,凶荒可备。”这些措施对于恢复凋敝的经济、恢复生产起了很大作用,同时解决了军队的粮饷问题。

到了顺治三...

查看更多
4 一代权臣鳌拜怎么死的?其实康熙也没舍得杀他
清朝
鳌拜怎么死的
鳌拜的死因

这人啊,膨胀的时候不知道及时刹车,往往结果就是车毁人亡。

皇权其实就是高压线,在安全距离可有所作为,并名留青史,一旦碰触,自然玩火自焚。

鳌拜便是如此,但正史上,鳌拜被擒拿后,康熙并没有杀他。囚禁之也等于武功尽废生不如死了。青年鳌拜确实英勇不凡,他开始为皇太极的部下,随着皇太极冲锋陷阵是屡屡李霞功勋,早早的就被皇太极重视成为良将之一,立过的军功咱在大概罗列一些:崇德二年在和大明皮岛之战中奋勇劈杀,充当急先锋肉搏,引导攻克了皮岛立下首次功勋,被授予晋爵三等男,满洲“巴图鲁”(意思是最棒的勇士)在崇德六年,和大明的松山之战中,与蓟辽总督洪承畴部队肉搏 鳌拜本人冲锋陷阵勇猛无比,五次出战皆大胜而归,因功晋爵一等梅勒章京(也就是副都统)。同年八月松锦会战又击溃大明军队,又被升为护军统领。

大清入关前,皇太极没看到明天的太阳,死了,死后在大位的更替上,鳌拜也出了关键性的作用,他和索尼等老臣在沈阳故宫的崇政殿“共立盟誓,愿死生一处”坚定支持皇太极的儿子福临为新一代皇帝,并极为效忠的慷慨演讲:“我们这些个兄弟,嘴上吃身上穿的的是先帝给的锦衣玉食,先帝对我们有天高海深的恩情,先帝走了,我们有什么理由不立先帝的儿子呢?”这段激情过后,立马把觊觎皇位的多尔衮给整尿了,自此鳌拜对顺治帝福利是有拥立之大功的。

清定鼎中原,北京建都后,顺治元年的时候鳌拜主要就是满世界的追打李自成等农民军,并领兵在西安,两湖,重创了李自成的大顺军,在顺治三年的时候随后又在四川和豪格一起攻打张献忠的大西政权,并在这次战争中,鳌拜又身先士卒的拼命攻杀,斩首无数,把张献忠彻底攻陷,为新生的清代政权立下了开疆拓土的不世之功。

顺治终于熬到亲政后,对这位立下了汗马功劳的鳌拜也是很够意思,视为左膀右臂,赋予了重权,让鳌拜在朝堂之中参与各类事务,翻译成现在职位大概是历经公安部长,外交部长,内务部长等等吧,鳌拜深获顺治帝的赞赏和提拔。

短命的顺治在顺治十八年早早挂了,死前让才8岁的康熙玄烨继位,并再一次重用鳌拜为辅政大臣,辅政一共四个人(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事后,鳌拜在弄权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说白了就是膨胀了,咱不客气的说,看官各位,如果你身处鳌拜这个位置,身上有军功,手上有权利,你膨胀的比他还得厉害,人往往在打江山的时候能有气节,在做江山的时候受不了这糖衣炮弹的诱惑,直到康熙六年亲政了,鳌拜还是不能刹车,说白了做了这么多年的权利中枢,作为一个武夫出身的鳌拜,是不可能做出退休放权的决定的,这就是人性。

但如果你遇到一个窝囊废皇帝,你还可以学学曹操玩玩狭天子以令诸侯,但点太背了,鳌拜遇到了康熙。

后果大家都知道的,有心眼的康熙在宫里召集了一些青壮年整日练习布库(摔跤)为戏,韬光养晦迷惑鳌拜,并在康熙八年的时候,安排好了一场铲除鳌拜的大戏,等鳌拜进宫之后,一声令下鳌拜被生擒,历史便是这种后果,你不能做到曾国藩急流勇退,那么有...

查看更多
5 康熙皇帝在位时鳌拜怎么死的?其实康熙并没有去处死他
清朝
鳌拜怎么死的
鳌拜的死因

康熙皇帝在位时鳌拜怎么死的?

康熙作为我国历史上难得的圣明皇帝,虽然也有令人诟病的地方,但还是受到了许多人的称赞。在他人生历程中,有着不少功劳,其中康熙擒鳌拜便是可圈可点的一个,甚至有人将其位列康熙五大功绩之一。

实际上,鳌拜也是清朝的开国老臣,曾跟皇太极南征北战,对皇太极一脉忠心耿耿,后来更是辅佐顺治帝,被顺治帝封为辅佐大臣,辅佐康熙掌管国政。一开始,鳌拜的确忠心耿耿,可到最后,康熙的年幼以及权力的高涨使他迷失了自己,逐渐的走向了叛逆之路,他的行为越来越胆大,令康熙是如履薄冰。

康熙那时还未及冠,跟老谋深算的鳌拜比的确稚嫩无比,但康熙也有自己的心机跟办法,他明白鳌拜的势力实在是太庞大,若是他意图铲除鳌拜的想法暴露,必然会招来鳌拜的报复,甚至鳌拜还可能进行逼宫。所以为了稳妥,康熙想了良久,终于想到一个好办法,他去挑选了一批身强力壮的亲贵子弟,把他们喊入宫中,让这些人整日练习布库,也就是满族的一种摔跤运动。

鳌拜在看到后,根本没有任何怀疑,因为在满族布库十分流行,基本上每个人年幼的时候都会玩上一玩。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后,这些本就身强体壮的满族少年在制服人方面更具有技巧性,并且十分听信康熙的命令。就这样,康熙见时机成熟,便找了个好机会趁鳌拜进宫,命这些少年一拥而上,毫无防备的鳌拜就这样被降服。

但康熙到底还是少年心性,有些心软,也念及到鳌拜昔日的恩德,便没有杀了他,只是将鳌拜关押在监狱,给他衣食无忧的生活,随后逐步惩治了鳌拜的党羽,收回了大权,而鳌拜也最后逐渐老死在了监狱之中。就这样,曾经堪比皇族的鳌拜家族便烟消云散,他的不少后人都逐渐更改了自己的姓氏,成为了金氏,分散在民间。而一些鳌拜家族的主要分子,却基本上都留在了朝堂之上,这得益于康熙的仁慈。

康熙饶恕了鳌拜之后,也就没有了继续对鳌拜后代下手的理由,毕竟双方没有到达你死我活的地步,鳌拜好歹也是个老臣,为他留点颜面以及血脉算是理所应当的。所以康熙释放了鳌拜的儿子以及一个侄子,给了他们一个不大不小的职位,令其有足够体面的生活。

到了康熙五十二年时,已经饱经沧桑年迈老矣的康熙回首一生经历,不由得感慨万千,他想起鳌拜也曾对其有过悉心教导,也为清朝立下了无数战功。此时的鳌拜也早已去世多年,常言死者为大,再大的仇恨也随着鳌拜的死烟消云散,于是康熙便追封了鳌拜,并且赐其孙子达福为男爵,但手中却没有实权,只是康熙的一些弥补而已。

比起如韩信李善长这样功高盖主的大臣,鳌拜的结局其实算是好的了,毕竟不但自己没死,在监狱当中度过了晚年,虽然痛苦,没有了自由,但好歹活着。并且其后代也没有什么大事,还能有个体面的生活。

查看更多
6 康熙在位时期鳌拜怎么死的?全因他不把康熙放在眼里
清朝
鳌拜怎么死的
鳌拜的死因

鳌拜不仅在皇太极时期,屡建功勋,在顺治帝继位后,也办了几件大事,受到顺治帝器重。公元1646年鳌拜出征四川,与在四川的张献忠大西军对阵,在南充大破大西军军营,斩张献忠于阵。斩掉敌首,让鳌拜以首功被顺治皇帝超升为二等公,授议政大臣、领侍卫内在,擢领侍卫内大臣,累加少傅兼太子太傅,教习武进士。从这以后,鳌拜开始参议清廷大政。顺治帝驾崩前,拟旨让鳌拜同索尼、遏必隆、苏克萨哈共同辅佐当时仅为八岁的玄烨登基,号称四大辅政大臣。

帝王年幼的情况下,很容易出现大臣专权擅政的情况。但当时鳌拜的势力,可以说是四大辅政大臣中最弱的一个。谁上位,也不该是他的情况下,他却偏偏成了擅权之人,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儿呢?

四大辅政大臣中,索尼年老多病,遏必隆生性庸懦,苏克萨哈因是多尔衮旧部,被其它辅政大臣排挤。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本为地位最弱的鳌拜,抓住机会,迅速聚拢自己的势力,曾了一个大权臣。当时孝庄为了制衡鳌拜,还让康熙娶了索尼的孙女赫舍里氏为皇后。

鳌拜势力越大之后,极为骄横,甚至到了后来,将康熙这个皇帝也不放在眼里。多次罔顾康熙的旨意,残杀朝廷重臣。他先后杀死户部尚书苏纳海、直隶总督朱昌祚、巡抚王登临与辅政大臣苏克萨哈等政敌。在他的铁血残杀下,朝中人人自危,惊恐不已。而清圣祖康熙帝当时虽然年轻,但从小受帝王教育长大,如何能放任鳌拜继续如此。于是下定决心,要将鳌拜铲除。鳌拜势力强大,又跋扈成性,自然不是康熙帝想杀就杀的,因此还要做足准备,等待时机。

康熙帝暗中挑选了一批勇猛有力的少年,天天在宫中练习布库,就是摔跤,是满洲的一种角力游戏。在鳌拜上朝时,也并不避讳。久而久之,鳌拜就放松了警惕,将这看作是小孩子玩的游戏,不以为意。鳌拜大权在握惯了,又从来不将康熙这个“弱帝”看在眼里,因此他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一步一步的走向了灭亡。

康熙是一个很能忍的帝王,十岁时就和鳌拜对上,但却一直没有漏出自己的獠牙。他一步步培养自己的刀剑,并将鳌拜的亲信逐步调离京师。等一切准备妥当了,年幼的狮子,漏出了自己锋利的獠牙,准备开始品尝自己的第一顿大餐。

他单独召见鳌拜,在鳌拜毫无防备时,在一旁练习摔跤的布库少年,突然将他擒下。康熙当堂宣布鳌拜的三十条罪状,而后又念在鳌拜为国家建功无数,因此免于死刑,只做监禁。鳌拜被监禁后,一干党羽或被杀死,或被革职,在没有引起动荡的情况下,康熙将鳌拜的势力除的干干净净。而鳌拜在被囚后不久,就死于禁所,其子纳穆福后获释。

鳌拜的人生可以分割为两个部分,前半生军功赫赫,号称“满洲第一勇士”,后半生则操握权柄、结党营私,最终触怒统治者,死于非命。

查看更多
7 鳌拜的死因是什么?康熙皇帝列出了鳌拜的这些罪行
清朝
鳌拜怎么死的
鳌拜的死因

鳌拜的死因是什么?

康熙十三年,紫禁城武英殿,气氛肃穆。鳌拜奉命入宫觐见康熙皇帝。他已经感到最近的形势有些不利,但自恃位高权重,又加上武艺超群,因而有恃无恐。然而,刚刚跨进大殿的门,鳌拜就被一群学习摔跤的小太监抱住手脚,按倒在地。他还以为是小孩子玩弄,心里有些气恼,挣扎着想爬起来,然而,抬头一看,看到了玄烨阴沉而厌恶的脸。鳌拜的心沉入了冰冷的湖底,他明白,自己完蛋了。

所有康熙帝的影视剧里,都有一个野心勃勃、粗鲁狠恶、恶贯满盈的最大反派——鳌拜,当然,鳌拜最后肯定没有什么好下场,都是被英明神武的康熙大帝拿下,成为康乾盛世的垫脚石。有句名言道: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看待一个历史人物,必须结合他的生平事迹,才能盖棺论定。权臣鳌拜的忠奸问题也是如此。

鳌拜此人,是满清政权战功卓著的一代元勋。顺治皇帝退位后,为接班人指定了四位辅政大臣:索尼、遏必隆、苏克萨哈和鳌拜。此时,年青的康熙皇帝尚未亲政,国家的实权就掌握在四位辅政大臣的手里。封建社会里,权力斗争是永恒的主题。鳌拜这个战将出身的粗豪汉子,妄想搞定三位同僚,独揽大权。索尼年岁已高,明哲保身,看上去已经构不成威胁;遏必隆缺乏胆识和气量;只有苏克萨哈,是横在鳌拜夺权之路上的一块绊脚石。索尼病亡,再也无人可以抗衡鳌拜,鳌拜竟网织罪名,把苏克萨哈灭族。

孝庄太后和康熙的阵营也展开了针对鳌拜的行动。首先,康熙帝迎娶了已故老索尼的孙女,得到了索尼家族的支持;又逐步收归权力,准备亲政。鳌拜虽然对康熙有些警觉,甚至有了“废立皇帝”的私心,但还是心存犹豫,没有马上行动。终于,康熙皇帝经过精密的布置,控制鳌拜的死党,收回京城兵权,并召鳌拜入宫觐见。然后,就出现了本文开头的政变一幕。

康熙皇帝发布诏书,列出鳌拜的罪行:“妄称顾命大臣,窃弄威权”。但念及鳌拜入关和辅政的功劳,没有处决,而是永生囚禁。鳌拜究竟是一个权臣,还是奸臣?到底有没有废掉康熙皇帝的野心和策划?抑或只是权力斗争的牺牲品?余沐的书中说鳌拜“忠心事主,始终不渝”,有意思的是,鳌拜死后四十多年之后,康熙和儿子雍正为他平反,还追封他为“超武公”。或许,鳌拜这个人的忠奸善恶,是一个历史谜团,只有他本人才能回答了。

查看更多
8 秦始皇修长城真的是一个错误吗?别再被康熙的话忽悠了
秦始皇修长城
秦始皇修长城的故事

关于长城,康熙有过多次评论,其中有一段话极为出名,以至于如今很多专家,引用康熙之话的时候,觉得这才是圣君气魄,汉唐宋明帝王岂能与之相比?

秦筑长城以来,汉、唐、宋亦常修理,其实岂无边患?明末我太祖统士兵长驱直入,诸路瓦解,皆莫能当。可见守国之道,惟在修德安民。民心悦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者是也。

从康熙话中,不难看到一个事实,即:秦始皇修长城,汉朝修长城,其实都是一个错误决策!原因很简单,康熙看来,无论从军事,还是从政治角度来看,“守国之道,惟在修德安民”,只要“民心悦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注:唐朝没有修过长城,康熙说错了)

那么,事实真是如此吗?其实,不客气的说,康熙有点“站着说话不腰疼”,更有说空话说大话的嫌疑!

始皇修长城,固然劳民伤财,但却有不得已之处!秦朝之际,马镫和马鞍还没有被发明出来,秦王朝无法组织起骑兵对抗马背上的匈奴人,但仅靠步兵又无法对付来无影、去无踪的匈奴骑兵!所以,蒙恬歼敌10余万(和汉武帝杀敌差不多),却没能伤到匈奴根基,转眼间就恢复了元气,才有汉初的“白登之围”!

有人说,汉朝之际,大汉铁骑雄霸天下,为何还要修长城呢?其实很简单,匈奴人还有一个生活习性,即:打不过就迁移!一旦打不过汉朝,就逃到漠北之地,等实力回复了,又再一次来袭扰(后来唐朝不就是如此吗?一旦国力衰弱,北方游牧民族就南下侵袭)!这时,长城这一防御工事就很有必要了,不然就要面临匈奴无休止的入关劫掠!

因此,秦始皇选择修长城,并不是“脑残”,或劳民伤财的无用之举,而是根据当时的军事技术条件,和匈奴人的生活习性,而作出的一个战略正确选择!所以,秦始皇修长城,是一错误决定?别再被骗了,于中国有大功,这才是事实真相!

到了汉代初期,秦长城已经破烂,但却还具有很强的军事防御作用,(1)如果不是匈奴大军,一般不能进入长城掳掠,(2)如果守将得力,比如程不识李广,纵有匈奴大军,也进不了长城,(3)卫青霍去病等人进攻匈奴,就是以赵长城、秦长城作为进攻退守的主要据点!

其实,即便到了明末,清军入关劫掠时(1644年之前,有过多次入关劫掠),面对长城防御也很头疼,所以要绕过,并不如康熙说的那么轻松!

前一阶段,有一些网络文章提到这样一个猜想,即:古印度为何屡次遭到侵略?其中,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一个长城防御!

关于康熙的长城无用论,1691年,康熙去多伦诺尔和喀尔喀蒙古的首领们会盟时说:“昔秦兴土石之工,修筑长城。我朝施恩于喀尔喀,使之防备朔方,较长城更为坚固。”清朝的情况,和秦朝的情况,时移世易,大相径庭也!

更为重要的是,康熙虽有“不修边墙”令,但清朝修了二样东西,即:(1)沿海迁界,(2)柳条边!所谓沿海迁界,就是不准沿海五十里范围内住人,坚壁清野对付台湾郑经势力。所谓柳条边,就是禁止汉人进入内蒙古和东北,对内而不对外!所以,康熙嘲讽长城,只是一个玩笑罢了,一个自我吹捧罢了,专家...

查看更多
9 “康乾盛世”是真的存在?我们可以先看看“康熙盛世”是怎样的情况
康乾盛世
康乾盛世是真的吗
康乾盛世真的是盛世吗

清朝有没有盛世,康雍乾时期是否出现过盛世?后世对此存有很大的争议,清代确实出现过“康熙盛世”和“康乾盛世”,那么盛世究竟有哪些标志的事例?我们就以康熙盛世为例,来说一说这个问题。

总观清代历史,能够表明康熙年间出现过“康熙盛世”的依据,这些依据主要有六项标志。

其一,地广国强

当时的大清武功赫赫,军威无敌,领土不许侵犯,安全不允威胁,内政不得干涉,庄严不容冒犯。疆域辽阔,版图多达1100万余平方公里,国土之广,位居世界第一。康熙帝玄烨也被外国人尊称为天朝大皇帝。

其二,百业兴旺

康熙时期耕地面积多达700万余顷,农、工、商业比较发达,城市较为繁荣,物产比较丰富,人口也有较大的增长,比顺治年间增加了近百分之七十。

其三,国库充盈

顺治末年,岁缺饷银400余万,国库空空如洗。康熙六年总算有了结余,国库存银240万余两,十二年为2135万两。三十三年起,到五十八年的26年里,除两年是3836万和3998万两意外,其余年份每年国库存银都在4000万两以上,其中四十八年达到5000万两。国库存银之多,空前未有,也是当时世界之最。

其四,文化发达

学校遍布全国各省府、州、县。书院林立,新建书院530余所,修复和重建前代书院240余所,加上顺治年间新建和修复的400多所,总数近1000所,较诸历代前期,北宋有书院70多所,南宋为400多所,明代最多,也不过500余所。康熙年间书院之多,前所未有。

并且,不少书院的院长和主讲者,多是一代宗师、文坛泰斗和知名学者,像黄宗羲讲学于海昌,孙奇逢讲学于内黄,李隅主东林书院,颜元讲于漳南书院等等。此外,康熙还委派翰林出身的大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如徐元文、张玉书、陈廷敬等得力大臣为总裁,编纂了一批颇有价值的书籍。比如:

《康熙字典》,收字47043字,字数之多,超过以前编写的任何书。《康熙字典》,在辩形、释义、注音、引例等方面,也比过去的字典更为细密、完备和确切。

《清文鉴》,21卷,满文字书,保持了官方通行的书面语的规范与纯正,便利了满文的流通和应用。

《佩文韵府》,440卷,是专门汇辑诗词歌赋词藻的类书。

《子史精华》,160卷,是将子部、史部古籍中可以“资考证,广学词”的有关资料汇集而编成的一部类书。

《全唐诗》,900卷,是唐诗的总集,收诗48900余首,作者2200人余人。康熙自夸此书将“唐三百年诗人之菁华,咸采撷荟萃于一编之内,亦可云大备亦”。

《明史》,从康熙二十一年,以王熙等大学士、翰林院学士为总裁、监修总裁官起,到六十一年完成全稿,共310卷,后经雍正、乾隆略加润色,编成322卷,人们公认此书来五代以来所修各史中最好的一部。

《古今图书集成》,一万卷,主要是文史大家陈梦雷所编,经大学士蒋廷锡等人奉雍正帝旨意,对其中类目名称和卷数作了一些改动,将作者之名改为蒋廷锡等“奉敕撰述”。这部类书总计约1.6亿字,对古典文献进行了一次分门别类的全面清理和总结。

其...

查看更多
10 郑成功收复台湾却被康熙皇帝针对,最后含恨而终
郑成功收复台湾
郑成功收复台湾故事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瑰宝,这一点毋庸置疑。纵观历史,在明朝时期,在17世纪初,荷兰成为西方的海上马车夫,占据着海上霸主的权利,而侵略也是随之而来,当时的台湾也不能幸免。1604年,荷兰开始发动对台湾以及澎湖列岛的攻击,最终在明朝当局的军事抗议下,荷兰军队撤离出台湾区域,而到了1622年,荷兰依旧对于台湾和澎湖列岛不死心,想要长期占领台湾和澎湖列岛,于是再次发动了侵略台湾的战争。

1924年,荷兰占领台湾,从此便开始了台湾和澎湖列岛地区的统治。而当时荷兰作为全球最大的殖民国家,对于当地台湾人民的统治是十分恶劣的,利用当地的高山族的长老推进思想和种族的奴化统治,而将台湾地区的土地都占为己有,而当时的人民都是以土地为生计,荷兰殖民者利用这点,于是将侵占而来的土地高价进行租赁,从中获取大量的收益。这和之后英国圈地运动有过之不及。

在荷兰人统治台湾的三十八年里,大大小小的起义不计其数,而均以失败告终,其中最为壮大的一次起义是由郭怀一主导的起义,当时起义的多为身在台湾的汉人,人数达到四五千人,但是当时的他们也没有像样的武器,更多的是农耕经济下的镰刀、锄头之类的工具,而当时的荷兰统治者已经有洋枪火炮,这样的军事较量不免显得以卵击石,而当时他们的内部也被人举报,所以这样的起义注定是失败,郭怀一和参与者都被杀害。虽然起义失败了,但是却在一定程度上鼓舞了当地民族反抗侵略者的决心。

1961年,郑成功带领着军队在台湾登陆,开始了对荷兰侵略者的民族反击,而当时的战争因为准备比较充分,也得到了台湾民众的支持,于是这场声势浩大的反击战在九个月的艰苦战斗下最终在1962年初将荷兰人驱赶出台湾。至此,荷兰统治台湾38年的时光永久地结束。郑成功也成为了台湾人民的民族英雄。之后的台湾便开始了郑氏集团的时代,郑成功一改之前荷兰统治者的风气,大力发展生产,鼓励当地民众开垦种植,当地的经济也是持续上涨。

郑成功收复台湾一是民族情怀,另外收复台湾也是作为自身反清复明的理想之地。台湾被郑成功收复的消息很好传到了当时的康熙皇帝耳朵里,群臣议论纷纷,此时讨论的并不是郑成功作为一个民族英雄将荷兰人驱逐出台湾,收回了国家的领土。而讨论的是如何将郑成功抓拿归案,如何从其手中收回台湾。当时的辅政大臣鳌拜说出了自己的看法,提出了“平贼五策”,其中包括了将东南沿海一带的商贸往来船只扣下,不允许和台湾地区商贸往来;将郑成功父亲郑芝龙斩首;挖掘郑家祖坟等举措,意在劝降郑成功。而当时的康熙帝也是听从了鳌拜的建议,而下令执行下去。

当时一个个噩耗传到郑成功耳朵里,加上当时自己的儿子郑经又和自己的乳母进行私通,这让当时的郑成功深感焦虑,身心疲惫,最终于1622年6月急病而死,死前倍感无颜面见祖宗,抓脸而死。年仅39岁。

让人惋惜的同时倍感凄凉,这位曾经的英雄,一辈子在反清复明的民族大义面前,所向披靡。从荷兰人手里刚收回台湾,因为反清复...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