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确实反对修长城,怕劳民伤财只是一方面,最重要的是修长城防御那个敌人?清朝以前的古代历史上在北方等边境地区修筑长城,最重要就是为了防止北方游牧民族的进攻,怕这些游牧民族利用骑兵优势大举南下,掳掠中原地区,这在历史上发生过很多次了。比如明朝时候的瓦剌进攻中原地区,一度打到京城脚下,烧杀掳掠了一路造成了很严重的损失,不只是经济上的,更是裹挟了大量的中原百姓北归,这些百姓的下场都很悲惨。但是到了清朝就不一样了,清朝的建立者满族本身就是少数民族,自然知道该如何处理和其他民族的关系,能够和其他民族和平共处,这样长城的修建就没有意义了。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来探讨这个问题:
康熙时期的情况
清朝到了康熙时期,入关也已经几十年了,北方最大的威胁已经不是蒙古各部落了,所以这时修长城已经没有意义了,清朝的统治者通过自己的一些手段,牢牢的控制住了北方的蒙古各部落,并且还结成了军事联盟。清军在当时主要的军事力量是满洲八旗和绿营兵,主要的精锐还是八旗部队,这八旗包括了满洲八旗、汉军八旗和内蒙古八旗。
从建立八旗制度开始满清贵族就开始有意的拉拢蒙古各部落高层,随着战事的需要和制度的发展,又建立了蒙古八旗。里面的蒙古八旗主要招收的就是当时蒙古各个部落里面的高层,让他们为自己服务。而清朝为了拉拢他们给了他们很高的待遇,还有很多满族出身的皇亲国戚就直接和蒙古的贵族联姻,要不就是把自己的女儿嫁给这些蒙古贵族,要不就是从这些蒙古贵族家庭里面和他们的女儿联姻。这样的做法更是进一步加深了清朝和蒙古各部落之间的良好关系。
同时还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来规范蒙古各部落同时在中央设立了专门负责处理民族事务的理藩院来管理,且该机构的主要负责人只能由满族或者蒙古族的大臣担任,其他人一律不允许。
另一方面清朝对于蒙古各部落的管理是要分进行的,主要是内属蒙古地区和外藩蒙古地区的管理。内属蒙古地区主要是以旗为基本行政单位进行管理的,满语称为“和硕”。旗下根据人口数设若干“佐”,相当于乡。佐以下有千户、百户、十户。外藩蒙古以一部或数部落为一盟。并且严格规定了各氏族、部落的游牧范围必须在自己的旗界以内,不得越界放牧和迁徙。如遇特殊情况,则需由朝廷重新划给牧地。
经过了一系列的打压和拉拢,此时的蒙古各部落,已经完全听从中央的统治了,其本身已经没有机会或者力量进行反叛。因为以及通过种种手段和方法控制了蒙古各部落的贵族和高层,他们已经没有那样想要自立的想法和实力了。在这样的情况下,北方最主要的威胁已经从原来的蒙古各部落变为了外国。而原来长城所在位置和防御的方向已经没有了任何的威胁,所以也没有必要重修了。
长城的情况
长城修筑的历史可上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列国争霸,互相防守,长城修筑进入第一个高潮,但此时修筑的长度都比较短。在秦灭六国统一天下后,秦始皇为了防御北方的游牧民族,重新开始连接和修缮战国长城。明朝是最后一个大修长城的朝代...
查看更多与“这任君主居然放弃修长城,他为什么做出这样的决定?”相关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