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态度决定一切!”
这是一句广为人知,蕴含哲理的名言,意思是没有什么事情是做不好的,关键是你的态度问题,你对事情付出了多少,采取了什么样的态度,就会有什么样的结果。
这句名言虽然有其武断的部分,但假如用来分析造成宋明两朝与汉唐两代战力上的巨大差距的主观因素的话,却是非常贴切的,原因很简单,这四个朝代的开国之君,对待追随并帮助自己夺取天下的开国元勋的态度有着天渊之别,从而给各自的朝代带来深远的影响。
汉高祖刘邦,平定天下之后最先处理的就是尽量公平公正的论功行赏,分封功臣勋贵,不但耗时将近两年,并且连曾经背叛过自己、极其讨厌的雍齿,硬是抛开个人的感情,按照他的功绩给予其应得的封赏。故而整个汉朝,军功始终排在优先的位置,“非军功不得封候,非候不得为卿。”普通人如果要想出人头地,干一番事业,投身军旅几乎是唯一的出路,班超投笔从戎,便是这个缘故。
对开国元勋的封赏和对军功的推许,让汉朝举国上下始终具有尚武精神,以至于到了汉末的乱世,曹操以中原一地之力,都能降服乌桓、鲜卑等异族。
唐高祖李渊虽然在位时间较短,但对功臣的封赏一样毫不吝惜,连降将都一视同仁,唐太宗李世民继位之后,除了延续乃父的政策之外,还特意建造了凌烟阁,用真人大小的画像来纪念和追思。皇室的这种旗帜鲜明的态度向大唐王朝臣民传递出异常清晰的信息:“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万户侯里可有一个是书生?要想封侯拜相,到边塞建立功勋才是正途。
虽然大唐王朝最终覆灭了,但是即便到了最后阶段,继承了王朝军力、割据地方的节度使,尤其是与室韦、契丹等接壤的河东藩镇,仍然能击退这些游牧部落的侵袭,保一方平安。
可是等到宋明两朝,由于采取了与汉唐截然相反的态度,便造成了迥异的结局。
宋太祖赵匡胤平定天下之后,采取威逼利诱的手段,迫使手下将领交出手中的兵权,从而给后世留下“杯酒释兵权”的典故,然后选择了“重文抑武”的顶层设计,于是乎有宋一代,举国上下,完全丧失了尚武精神,始终处在异族王朝的压力之下而几乎没有反击的能力,国家的疆域不断缩小,重心南移,最终在极其窝囊的情况下被灭国。
明太祖朱元璋更加过分,开国元勋几乎都死在他手上,并且通过株连扩大打击面,达到了后世大清洗的效果,故而民间才有广为流传的“火烧庆功楼”(完全是编造的)传说存在。此外,又延续了元代的兵户制度,直接把军人地位给踩到社会的最底层,这种态度如何能激起百姓从军报国的激情?于是乎,等到他和儿子朱棣这两位能打仗的马上皇帝先后离世,大明王朝随即完全陷入了被动挨打的局面,不但皇帝都被敌人俘虏过,而且最终被总人口区区数十万的小部族给夺了天下,可谓窝囊至极。
与“为什么宋明与汉唐的战力差距这么大?态度决定一切”相关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