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会谋反为什么失败?
三国的最大特征是:重建及重建失败。曹魏灭蜀汉,曹魏以钟会为主将、邓艾为副将(以两人实际控制军队人数界定),展开灭蜀军事行动。灭蜀之后,邓艾以“谋逆”罪名被诛杀(台湾学者柏杨评价邓艾:“功过于岳飞,冤大于岳飞”)。钟会则与姜维勾结,以“事不济,如刘备般割据蜀地”的心态,公然谋反。钟会,是东汉钟繇之子。钟繇的地位,类似今日人大委员长或政协主席之地位。显赫贵族背景及灭蜀盖世功勋,都没能阻挡钟会“事不济,如刘备般割据蜀地”的步伐。
钟会自小以聪慧闻名当世,在灭蜀的巨大荣耀面前,在战事结束之时,却选择谋反。钟会或许看清,东汉到西晋的三国战争,基本已经落幕,但是,落幕后的重建,以钟会居于司马昭中枢的有利地位,凭借钟会的聪明,应该看出,重建注定失败。全盘崩溃的社会,“皮之不存,毛之焉附”。钟会谋反,民国大师吕思勉的观点是:钟会不是普通的野心家,钟会谋反的原因,是因为钟会“心存魏室”。钟会是魏国元勋钟繇之子,钟会灭蜀时的曹魏,正处于司马氏篡魏列车临近终点站的时刻。司马篡魏一旦成功,以钟会的地位与功绩,钟会必将成为晋王朝开国元勋。未来晋王朝的“开国元勋”,选择在取得消灭敌国的巨大荣耀前造反,而且司马家族的阶级属性,与钟会家族相同,均属门第世家的代表。钟会谋反,岂非是向其阶级兄弟开战?何况曹魏以法家手段摧残东汉以来的门第世家阶级,曹魏的治理逻辑,并非钟会家族所能认可与接受。钟会的谋反,形式上只能是以收到曹魏后宫“太后密诏”的粗劣手段为反司马旗帜,试图重建曹魏新秩序,阻止司马篡魏。但钟会的“崇高理想”,或许是借蜀汉姜维加入谋反阵营的机会,在阻止司马篡魏的同时,以保存曹魏为名,行恢复东汉之实。司马昭任命钟会为曹魏伐蜀主将的原因是:钟会在主流舆论反对伐蜀的情况下,主张对蜀采取军事行动。司马昭说:“众人皆言不可伐蜀,犹豫胆怯之下伐蜀,不会成功。钟会极力主张伐蜀,派遣其伐蜀,必能成功。”钟会伐蜀成功后谋反,实属司马昭意料之中的必然事件(司马昭早有防范)。钟会是钟繇之幼子,钟繇是标准汉臣,钟繇成为曹魏开国三公,但就阶级属性与意识形态而言,钟繇不屑于追随曹操父子。钟会同样不屑于追随曹睿之后的曹魏帝王,这也是钟会竭尽所能,支持相同阶级属性与意识形态的司马氏篡夺曹魏的根本原因。钟会试图挽救医学上已经宣布死亡的生命(曹魏),钟会试图挽救生物学上已经被定义为僵尸的所谓“生命”(东汉)。剔除军事实力对比因素,即便司马政权潜藏迅速腐烂的病毒基因,但苟延残喘的躯体(曹魏)+冷却的僵尸(东汉),仍不敌表面健康的病人(晋)。司马昭让钟会担任灭蜀远征军首席军事指挥官,相对于当年曹操让夏侯渊主持西方军事而言,是曹魏军队将领选拔与晋升制度变革的结果。
曹魏初期,军事将领的选拔与晋升,大部分先是通过剿灭黄巾余贼学习基础军事知识(从战争中学习战争),之后是投身到事关曹魏集团命运与归宿的长期战争中(与吕布...
查看更多与“钟会谋反为什么失败?其实这早就在司马昭的意料之中了”相关的文章
三国时代末期,司马昭进一步巩固了他的权威,使当时的魏帝和皇太后对朝廷几乎没有掌控力。他经营了一些列政治事件,这些事件被视为篡夺三国时期曹魏王朝的前奏。
256年,他让皇帝曹髦授予他大都督职衔,允许“奏事不名”,他的亲密助手,不断向整个帝国的官员暗示了他将控制国家的意图。
257年,当司马昭派贾充探查诸葛诞的意图时,诸葛诞严厉斥责贾充。然后,司马昭则以升官的名义,将诸葛诞召回魏国首都。诸葛诞知道有去无回,拒绝了司马昭的请求,并发动了叛乱,并且屈服于东吴以寻求保护。
司马昭迅速在诸葛诞的寿春(今安徽六安)据点迅速排兵平叛,并包围了它,在切断了对东吴营救的任何希望之后,于258年占领了这座城市,司马昭处死了诸葛诞,诸葛诞家族被灭.,他死后,在接下来的几年中没有人敢再反对司马昭。
公元258年,司马昭强迫皇帝下诏封他为晋公,然后他公开假装拒绝了九次后,才答应。
曹髦之死与魏国的完全控制
公元260年,司马昭再次强迫皇帝曹髦颁发诏令,授予司马昭各种头衔与财物,却招来了曹髦的愤怒,曹髦召集了一些忠于他的臣子,虽然他知道成功的机会很小,但他将与司马昭对战。
曹髦率领皇家卫队,用剑武装自己,朝司马昭的宅邸出发,贾充到达并拦截了曹髦和他的卫队。曹髦亲自参战,贾充的军队也不敢攻击皇帝,纷纷退后。贾充指挥的一名军官成济(任职太子舍人),告知他要捍卫司马家族的利益,因为正是司马昭平时养活了你们,成济最后拿起长矛,杀死了皇帝曹髦。通过这次事件,司马昭将彻底爆发。
曹髦死后,公众舆论呼吁贾充应当被处死,但司马昭首先要做的是,强迫太后将曹髦降为庶民身份,并下令将其埋葬。他还处死了尚书王经及其家人,因为他曾协助曹髦攻入司马昭府邸。
第二天,在由司马昭叔叔司马孚请愿后,改为让郭太后下令将曹髦从皇帝降职为“高贵乡公”,下葬规格按照皇太子的仪式。
司马昭随后召入燕王曹宇之子常道乡公曹璜,扶持他为天子,事到如此,郭太后已经无能为力了。几天后,司马昭公开指控成济及其兄弟成倅叛国罪(弑君),并下令将他们的家人一起处决,以安抚公众情绪。
在皇帝被刺杀后,也没有人敢对司马昭采取制裁行动,就这一点而言,司马昭实际上是已是帝国权威。同年6月,曹璜进入洛阳,成为皇帝。两天后,司马昭又暗中强迫曹璜授予他“九锡”,以及升任官职和爵位头衔,他对此深表谢绝。
查看更多与“细品司马昭之心:后来他完全掌控了魏国并杀死了当时的君主曹髦”相关的文章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这个成语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讲的是司马昭诛杀曹髦的故事。
曹髦是个愣头青,不甘于当司马昭的傀儡,一心想翻身农奴把歌唱。
这天夜里,曹髦召集了几个“心腹”,商议诛杀司马昭事宜,他慷慨陈词道: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我实在受不了了,老子要带着你们几个干掉那个老家伙!”
曹髦真是蠢的不可救药,杀司马昭,这是要命的买卖,一定要慎之又慎,岂能大声喧哗,唯恐天下不知啊!
再者,你看曹髦找的这几个所谓的心腹,侍中王沈、散骑常侍王业、尚书王经几人,表面上对曹髦百依百顺,唯命是从,客客气气,其实他们是间谍,是司马昭安插在曹髦身边的间谍。
当王沈、王经听了曹髦之言后,马不停蹄地赶到了司马府,将曹髦的图谋一五一十地转告了司马昭。
曹髦,连身边人是敌是友都没搞清楚,头脑一热,就要抄家伙干,真是不作死就不会死啊!
司马昭得知消息之后,紧急调派贾充,做好了应对准备,在司马府四周埋伏重兵,就等着曹髦上钩了。
不多会儿,曹髦手持大砍刀,骑着高头大马,带着几百个马仔杀了过来,刚冲到半路,贾充一干人等冲了过来,将曹髦几百人团团围住。
曹髦临危不惧,大喊道:“外面的人听着,我是皇帝,我是皇帝!敢有抵抗者灭族!”
贾充的手下听了,纷纷异动,你瞅瞅我,我瞅瞅你,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这时候,贾充见势不妙,大喊道:“主公养了你们这么多年,不就为了今天吗?怎么都怂了,谁要杀了曹髦,拜将封侯!”
这时候,只听一声大喊,“我来也!”,只见一白袍小将,手持长戈,将戈远远地掷出,噗呲一声,锋刃刺穿了曹髦的身体,又从后背穿出,曹髦倒在了血泊之中,眼睛睁得大大的,无力地瞪着天空。
杀皇帝者,成济也!他是太子舍人!
曹髦没杀成司马昭,反被司马昭杀了!
皇帝被杀,此事非同小可,消息迅速传播开来,上上下下议论纷纷,舆论迅速发酵,形势对司马昭非常不利。
司马昭召集下属商议应对之策,仆射陈泰建议道:“为今之计,只有杀贾充,以泄天下之愤了!”
司马昭摇了摇头,说道:“退一步,再想想看!”
贾充是他的心腹爱将,若是杀了他,以后谁还敢替他卖命啊!
陈泰沉思片刻,说道:“那只有杀成济了!”
司马昭点了点头!
可怜成济,本来想拜将封侯的,结果反倒成了替罪羔羊,不仅自己身死,还连累了族人,被夷灭了三族。
司马昭又担心王经泄露机密,最后连告密的王经也一块斩杀了!
查看更多与“司马昭之心,他处事原来这么狠,后来还灭了成济的族人”相关的文章
我们常常都在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但是这段典故背后的历史到底是指的什么事件呢?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说的是什么历史?
公元251年八月,司马懿去世,司马师接过父亲的权杖,让少帝曹芳一点主权也没有。
但是司马师并不满足这些,他先是逼死了张皇后,随后废了曹芳,降为齐王,改立曹髦为魏王。
曹髦是曹丕的长孙,不过14岁。公元255年司马师病死,其实高平陵事件之后曹魏势力一落千丈,司马师权势甚至超过司马懿,但是可惜他死得早,最后是司马昭接任为大将军。
司马昭看不起幼帝,经常当面嘲讽他,幼帝就对自己的近臣说了这样一句话: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可惜曹髦的近臣中都是司马氏的爪牙,这边皇帝抱怨着曹髦,那头消息已经传出去了。而这个曹髦虽然聪明,但是行事莽撞,带着几百个人人就要去刺杀司马昭,结果被臣子刺死,连司马昭的面都没见着。
司马昭闻讯,假装大哭,最后授意附庸给太后上书,诬曹髦忤逆不孝,意图弑母,应该废为庶人。这个时候的司马昭还不敢明目张胆地篡位,虽藏不住野心,但是依旧打的是曹魏的旗帜。
因为灭蜀有功,司马昭被尊为晋王,他开始想要当皇帝了,但是谁知道竟然因为高兴过头,忽然中风了。病危之际,选了太子司马炎为继承人之后,就死了,当时不过54岁。
司马家族从司马懿开始都是藏着野心的政治家,司马昭大概是最倒霉的那个,眼看着皇位就到手了,竟然中风而死。不知做梦都想当皇帝的他是否感觉到了老天爷对他的嘲讽。
查看更多与“司马昭之心,司马昭藏心到底藏了多久呢?这背后有你不知道的故事”相关的文章
说起司马昭,很多人想到的就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这句话出自曹魏的高贵乡公曹髦。司马师废除曹芳后,拥立了曹髦做皇帝。不甘心做傀儡的曹髦,总是找机会想夺回权力。公元260年,曹髦秘密召集尚书王沈等人向他们说出:“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的话,要决定率军讨伐司马昭。没想到的是,王沈等人出去就向司马昭告密,最终被司马昭的党羽贾充等人杀害。自此,司马昭就有了杀主、欺主的恶名,成了野心家、篡权者的代号。这句话表面上看上去完全没有问题,可凡事都有两面性,其实司马氏代魏是必然的结果。
司马氏的民心
公元226年,魏明帝曹叡登基。曹叡上台后大兴土木,闹得民怨沸腾。等到齐王曹芳继位后,更是荒淫无道,宠信小人。而等到还算靠谱的曹髦继位后,司马昭面临的处境已同曹操和汉献帝一样。百姓和大多数臣子只认司马氏,不认曹魏。这样的情况下,司马昭只能一步步向前走。
司马氏经过司马懿父子三人的努力,已收取了曹魏的民心。公元255年,司马师病逝,司马昭继位辅政。期间,他励精图治,对魏国的政治、经济做出了一系列改革。在政治上,修改律法,减轻惩处。在经济上,废除苛捐杂税,提倡节俭,兴修水利,让百姓安居乐业。他还废除民屯制,改为军屯制,提高了耕种的积极性。饱受战乱之苦折磨的人,当然会选择安稳生活,民心已然归附。
司马昭的武功
在军事上,高平陵之变的动乱,让雍、凉之地遭受蜀汉姜维等人的攻击。司马昭临危受命,负责镇守关中。邓艾、陈泰等人在他的率领下,解除了关陇危机。公元253年,蜀汉丞相费祎遇刺身亡,姜维掌权兴兵攻关陇。司马昭再次赴关中,击退姜维的进攻。这两次军事行动,都为司马氏的稳定时局起了一定的作用。
司马昭刚执政时,姜维与夏侯霸联合攻打雍、凉之地,被陈泰、邓艾等人击退。两年后,诸葛诞杀死乐进的儿子扬州刺史乐綝,据淮南反对司马昭。当时,诸葛诞遣质子到吴,请得东吴派全怿、全端、唐咨、文钦等人率军增援。为了应对诸葛诞声势浩大的联军,司马昭亲自率领26万大军征讨。
此战中,司马昭采用“围点打援”的策略,让诸葛诞据守的寿春很快成了一座孤城。司马昭又用攻心战术,让城里的叛军发生了内讧,矛盾重重下,诸葛诞杀死文钦,让文钦之子文鸳、文虎为报父仇投靠了司马昭。城中叛军看见司马昭连文钦之子都能不计前嫌,加以重用,于是纷纷投降。司马昭看时机成熟,发起猛攻,最终斩杀诸葛诞,平定淮南叛乱。
当时,东吴援军大多被俘虏,有人向司马昭建议全部坑杀。司马昭未能同意,反而把他们迁到三河安置。司马昭还以只诛杀首恶的原则,放过了跟随诸葛诞反叛的大部分人员。这样的政策下,让吴地的百姓心生好感,为以后的晋武帝平吴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平蜀的谋略
平定诸葛诞叛乱后,司马昭休养生息,养兵修甲,积极备战。公元259年,统一天下的时机已经成熟。当时,君臣之间关于吴、蜀先攻打谁争论不休。大部分大臣都建议先攻打东吴,其中包括邓艾。司马昭认为要攻打东吴,必须打造战船,疏通...
查看更多与“司马昭的所作所为,或许也不能用一句“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来简单评价”相关的文章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这个成语,想必人尽皆知。司马昭也因为这个成语,而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成为乱臣贼子的代名词。司马昭的确是乱臣贼子,这一点毋庸置疑。
不过每个人都有多面性,司马昭也不例外,他既有谋权篡位的一面,也有安邦定国的一面,还有舐犊情深的一面。
谋权篡位
高平陵之变后,司马家逐渐控制了曹魏的军政大权。司马懿死后,他的长子司马师继承了他的权力。司马师当然不可能还政于曹家,他成了司马家的代言人,继续清除支持曹魏的势力。
不过人有失足,马有失蹄。司马师专权的行为,引起了镇东将军毌丘俭及扬州刺史文钦的不满,毌丘俭和文钦联合起兵反对司马师。司马师亲率十万大军镇压。虽然把毌丘俭和文钦镇压了下去,但是没想到文钦的儿子文鸯是个猛人,勇冠三军,夜里偷袭司马师的大营,司马师所部大为惊恐,司马师受到严重惊吓,以至于眼疾复发,眼珠“夺眶而出”。
司马师最终因为眼疾过重而死,临终前把权力移交给弟弟司马昭。于是司马昭正式走上历史舞台,曹魏迎来了司马昭时代。
司马昭接过司马师的衣钵之后,继续掏空曹魏,司马昭一路从大将军到录尚书事,再到大都督,最后到相国,还获得了“入朝不趋、赞拜不名、剑履上殿”的特权。司马昭几次逼迫朝廷封他为晋公、加九锡,朝廷同意后,司马昭却又连番拒绝,以博取好名声,为篡位做准备。
封帝为晋公,加九锡,进位相国,晋国置官司焉。九让,乃止。
眼看着曹魏就要变成司马晋,司马昭也要成为晋朝的开国之君。曹魏的傀儡皇帝曹髦忍无可忍,发出了“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怒吼,然后带领一帮乌合之众,讨伐司马昭,被司马昭的心腹贾充指使太子舍人成济当街杀掉。
帝遂帅僮仆数百,鼓噪而出。文王弟屯骑校尉伷入,遇帝於东止车门,左右呵之,伷众奔走。中护军贾充又逆帝战於南阙下,帝自用剑。众欲退,太子舍人成济问充曰:"事急矣。当云何?"充曰:"畜养汝等,正谓今日。今日之事,无所问也。"济即前刺帝,刃出於背。文王闻,大惊,自投于地曰:"天下其谓我何!"
曹髦被杀,彻底打乱了司马昭称帝的步伐,他原本计划先让曹髦当几年傀儡皇帝,待时机成熟,再逼曹髦禅位于他。结果曹髦就这样在众目睽睽之下,被司马昭的手下杀死了。
司马昭的计划破产了,他不得不中止了篡位称帝的步伐。他的皇帝梦戛然而止。尽管司马昭后来受封晋王,和皇帝相差无几,但他始终没有迈出称帝那一步。
同时为了平息众怒,司马昭下令夷成济三族。尽管如此,弑君还是成了司马昭人生最大的黑点,虽然不是他直接动手杀的,但大家都说他弑君。
安邦定国
司马昭是三国后期最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执政时,为曹魏做了许多贡献。
魏明帝本人崇尚奢华,他不顾民生凋敝,大兴土木,兴建宫室,以致“力役不已,农桑失业”,百姓负担非常重。他的后宫宫女有千人,也给曹魏人民带来沉重的负担。
魏明帝死后,整个曹魏弥漫着一股浮华之气,上层穷奢极侈,底层生不如死。司马昭执政...
查看更多与“司马昭之心,体现出了司马昭的多面性,带你认识真实的司马昭”相关的文章
在三国故事中,亲兄弟为了权利而互相争斗的事情可以说层出不穷。著名的就是河北袁家了,袁绍、袁术兄弟二人是出了名的不合,而袁绍自己家里三个儿子袁谭、袁尚、袁熙也为了争权夺利打的头破血流,白白便宜了曹操;
而曹操虽然雄才大略,但是自己的儿子曹丕、曹植、曹彰等人也为了权利争斗的厉害,民间传说中曹丕毒死曹彰,还打算逼死曹植,幸亏曹植聪明写了七步诗才留得性命,曹氏兄弟之情可见一斑。
就算是看起来貌似兄友弟恭的东吴,孙策放心的把江东基业交给了弟弟孙权,但是孙权称帝后却为了自己这一脉的正统,追谥父亲孙坚为武烈皇帝,但对于打下江东基业的哥哥孙坚仅仅追封为长沙桓王,最后东吴政权还彻底除掉了孙策一脉以绝后患。
但是很奇怪的是,在三国末期,一般被大家视为反面人物的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三父子,却奇迹一般的父慈子孝,而司马师和司马昭两兄弟之间也没有传出为了争权夺利兄弟相残的故事。司马昭的儿子司马炎称帝后,不但把自己的父亲司马昭追谥为文帝,而且大度的把自己大伯司马师追谥为景帝,这一做法和小气的孙权比起来简直大度的不是一星半点,那么为啥同样是兄弟,司马氏兄弟就可以这样友爱呢?
本期《墨说三国》以史为鉴从著名的高平陵事件开始,分析一下司马师、司马昭兄弟二人兄友弟恭的原因。
一、司马师
司马师字子元,是司马懿的长子。司马家可以说是人才辈出,早在东汉末年,司马家就出了著名的“司马八达”八位名人。而到了司马师这一代,他也不负众望,年少时就和当时著名的大才子夏侯玄、何晏并称,才华之高可见一斑。
等到司马师开始做官的时候,因为家族的原因起点很高,年轻的时候就官拜散骑常侍,最后升到了中护军。司马师不但名气大,而且很会做官,他在任职期间,被评价为选材任人“举不越功,吏无私焉。”这是非常高的评价了。
除了这些表面工作,司马师性格完全随着父亲司马懿,城府极深。
因为司马懿被当权派曹爽打压,需要低调装病,只能暗中筹备司马家的力量。负责这件事情的人选就是老大司马师,司马师表面上规规矩矩,但是暗中则避开朝廷耳目,培养了三千司马家的死士。
这么庞大的队伍,朝堂之上竟然无人知晓?最后这三千死士在高平陵事变中可以说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可见司马师做事机密的程度。
根据晋书记载:司马懿在决定发起政变之前,只告诉了长子司马师。作为老二的司马昭则是什么也不知道,甚至连自己父亲和大哥在商量啥都不知道。
到了事变发动前一天晚上,司马懿才把最终的方案告诉了司马昭。结果这一天晚上司马师跟平常没啥区别,该吃吃,该睡睡,可能也是司马师一直参与这事的策划,整个步骤都烂熟于心了;但是刚刚知道这一劲爆消息的司马昭,则是紧张的一晚上辗转反侧,压根睡不着。兄弟二人的心理素质差异可见一斑。
高平陵事变后,司马懿成功剪出了曹爽等人,司马家族成为曹魏头号权臣,但是司马懿毕竟年纪大了,没几天就去世了,在这之后作为长子的司马师继承了大将军一职,毫无疑问的成为了司马家族的新一代领头人。...
查看更多与“司马昭、司马师是司马懿的儿子,为何不会为了权力做杀害对方之事?”相关的文章
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定国号为汉,史称蜀汉。刘备从二十多岁出道创业,到五十多岁称帝,一生可谓是历经坎坷,饱经沧桑,辛辛苦苦打下来一片江山。
只可惜老子英雄儿狗熊,刘备怎么说也是三国中响当当的英雄人物,可是他的儿子刘禅却是狗熊。刘禅直接送人头,把江山拱手让人,如果刘备知道的话,非要打死他不行。
公元263年,刘禅出城投降,司马昭夺了刘备的江山,但是让司马昭没有想到的是,司马家自此和刘家结上了梁子。
晋朝建立没有多久,便发生了八王之乱,司马家的八位王爷相互内斗,让晋朝政权岌岌可危。中原混战的时候,北方的游牧民族便趁势崛起,开始侵犯中原,最终导致了五胡乱华的局面。
匈奴人刘渊趁机在称帝,并且派遣儿子刘聪攻打晋朝。刘聪可是一位猛人,他直接领兵攻进洛阳,俘虏了晋怀帝,加速了晋朝的灭亡。
晋怀帝俘虏之后,晋愍帝在长安继位。建兴四年(公元316),刘聪听说晋朝又出现了一个皇帝,于是派遣刘曜攻打长安,最终长安被破,晋愍帝被俘虏,西晋灭亡。
西晋灭亡之后,胡人在北方纷纷建国称帝,北方大地一时之间狼烟四起,战火纷飞。司马氏知道北方是守不住了,于是就南渡长江,在南方建立东晋王朝,企图北伐中原,收复失地。
可是直到东晋灭亡,司马氏都没有收复北方。西晋王朝是被姓刘的灭了,东晋王朝同样也是被姓刘的灭了。司马氏灭了刘姓江山一次,刘姓人却灭了司马氏王朝两次。
刘裕和刘备一样都是草根出身,他们凭借着自己惊人的能力奋斗创业,最终当上了皇帝。
当时东晋王朝岌岌可危,政权也都掌握在刘裕的手中,因此他就派人把晋安帝杀了,扶持司马德文称帝,史称晋恭帝。公元420年,刘裕废掉晋安帝,他登基称帝,定国号为宋,史称刘宋。
晋朝分为西晋和东晋,可是东西晋都是被姓刘的给灭了,司马昭灭了刘氏江山一次,刘姓人以牙还牙,灭了司马氏江山两次,直至把晋朝给灭了!
查看更多与“刘备的江山被司马昭夺取,谁知百年之后还是被姓刘的抢回来”相关的文章
263年,魏国权臣司马昭派遣三路大军,讨伐蜀汉政权,最终将其灭掉。 蜀汉灭亡几个月后,成都就发生了一场动乱,魏国大将钟会妄图谋反叛乱,结果引起了一场血雨腥风。许多人不明白,钟会是司马昭的亲信,又有了灭蜀的战功,绝对可以出将入相,但他为何却要造反呢?
钟会出身士族名门颍川钟氏,他的父亲是曹魏重臣钟繇。钟会自幼聪慧过人,长大后“有才数技艺,而博学精练名理,以夜续昼,由是获声誉”。别看当时钟会年纪不大,却与王弼齐名。二十几岁时,钟会就成为司马师的幕僚,司马师说他有王佐之才。钟会为司马师、司马昭出谋划策,平定淮南的叛乱,深得信赖。
由于钟会算无遗策,人们称赞他是当时的子房(即张良)。261年,钟会被封为司隶校尉,虽然在外朝做官,“时政损益,当世与夺,无不综典”。夏侯霸投奔蜀汉后,就曾经说过“有钟士季者,其人虽少,终为吴、蜀之忧”。后来,司马昭策划伐蜀时,只有钟会坚决支持,他还与司马昭“筹度地形,考论事势”。
之后,钟会奉命率领十几万大军伐蜀,最终将蜀汉灭掉。可是蜀汉灭亡后,钟会却谋反了,这背后到底有怎样的内幕呢?关于钟会谋反的原因,有几种说法。第一种认为,钟会“心存魏室”,想帮助曹魏除掉权臣司马昭。毕竟钟会叛乱时,打出的旗号是奉郭太后的遗旨。
第二种说法是钟会怀有野心。按照《三国志》的记载,钟会灭蜀后居功自傲,特别是在邓艾被捕后,他“独统大众,威震西土”。 钟会觉得自己“功名盖世,不可复为人下,加猛将锐率皆在己手,遂谋反”。另外,姜维还在旁边不断的挑唆,钟会这才举兵谋反的。
上面的两种说法,都有一定的合理性。不过还有第三种说法,本人也更倾向这种说法。钟会谋反在某种程度上说是迫不得已的,由于他聪慧过人,善于谋划,引起了司马昭身边人的不满,他们不断攻击钟会,才最终引发了这场叛乱。具体而言,司马昭的亲信贾充、羊祜就对钟会表示质疑。
甚至连司马昭的夫人王元姬都认为,“会见利忘义,好为事端,宠过必乱,不可大任。”特别是在钟会灭掉蜀国后,这些人的攻击更加厉害。在这种情况下,司马昭给钟会写了一封信,“今遣中护军贾充将步骑万人径入斜谷,屯乐城,吾自将十万屯长安”。钟会看完信后大惊失色,他明白了司马昭并不信任他,“但取邓艾,相国知我能独办之。今来大重,必觉我异矣”。
从这段记载,我们可以读出这样的信息,其实钟会原本没想谋反,以他的才智,如果打算叛乱,肯定会第一时间派重兵守住汉中的要塞。当他得知司马昭派兵时,才意识到了危险。此外还有一个因素,钟会灭蜀有功,引起了钟会政敌的嫉妒,功高震主加深了司马昭的猜疑,才引发钟会之乱。
与“王佐之才钟会,为何最终选择谋反叛乱?”相关的文章
来看看司马昭任命钟会为伐蜀大将。
公元262年,司马昭准备伐蜀,这不是一般的一场战役,而是要进行一场灭国之战。司马昭的目的很明确,要通过建立这样一件盖天之功来实现篡魏大业。在他的规划当中,蜀国是“薮尔小国”,刘禅昏庸无能,姜维避祸沓中,正处在一种半失权状态,能用来抵抗魏国的军队不过五万人,这时候出兵是有一定成功把握的。但是,长期在西北作战的征西将军邓艾以为不可行,并且这还是大多数人的意见。只有钟会认为可行,还说了一些可行的理论。于是,司马昭就任命钟会为镇西将军,率领十万大军伐蜀。同时命令邓艾率领三万军队进攻姜维,诸葛绪率领三万军队截断姜维的退路。
不仅仅是伐蜀很多人认为不可行,对于这种任命也有人觉得不行,认为应该派其他人去。就当是的情况来说,邓艾的资历要比钟会更合适当这个伐蜀大将。邓艾在打败东吴诸葛恪的战役中立有大功,升任为兖州刺史、振威将军,后来在平定诸葛诞和文钦叛乱中得力被任命为代理安西将军,又因为打败姜维解救王经有功得到了正式的任命,同时还有了假节待遇,兼任护东羌校尉职务。从此以后,邓艾常年与姜维对阵,多有胜仗,升任为镇西将军、征西将军。反观钟会,只是在司马氏所任的大将军府中任记室一类的职务,虽多有建树,但不过是“参同计策”,所立功劳也都是些“谋谟”之功。或者说,钟会并没有实际带兵作战的经验,对西北军事也不如邓艾熟悉。
那么,司马昭为什么要做这样一种任命呢?他在对人解释时说:“如果人心预先胆怯,则智慧和勇敢都发挥不出来。智慧和勇敢都没有却强迫他们出兵,那必然会被敌人打得落花流水。”他还说,现如今众人都说不能伐蜀,只有钟会和我的意见相同,所以我要用他,只有用他,才能成功。
实践也证明,钟会出主意还行,打仗还真是不行。伐蜀行动开始后,钟会对于蜀国边境两座小城进行围攻,要不是守城将领投降,还真不知道他要打到什么时候。实际上在这个时候,姜维已经撤离了边塞之兵,只留下这两座小城。剑阁是蜀地守卫汉中的重要关隘,钟会没有及时攻下,致使姜维摆脱诸葛绪以后,在这儿和成都赶来的军队会合,钟会面对此局面束手无策;在剑阁前和姜维对垒,钟会毫无办法,唯一能做的就是借口粮食问题打算撤兵。要不是邓艾阴平偷渡成功,刘禅投降后又下令姜维投降,钟会这次伐蜀是一个什么样的结局还真难说。但司马昭非常清楚,他当时能用的也只有钟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