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工具小编今天要为各位朋友们带来《东施效颦》的文言文原文以及翻译,大家可能只知道“东施效颦”这个典故,却不知道典故具体的内容和意思,比如说“颦”这个字是什么意思呢?大家若是想要知道的话,就接着往下读吧!
东施效颦文言文原文
东施效颦
庄子 〔先秦〕
西施病心而颦其里,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归亦捧心而颦其里。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妻子而去之走。彼知颦美,而不知颦之所以美。
翻译
西施心口痛,所以皱着眉头走在村子中,村中的一个长得丑的人看见了觉得她很漂亮,回家后也捂着自己的心口走在村子中。村中的富人见了她,牢牢地关着大门不出去;穷人见了她,带着妻儿躲开跑掉了。(东施)只知道皱着眉头会很美,却不知道皱眉头为什么会美。
注释
1.东施,传说为春秋时期越国美女西施的邻居,见于成语“东施效颦”。
2.西施,本名施夷光,越国美女,一般称其为西施。春秋末期出生于浙江诸暨苎萝村。天生丽质,是美的化身和代名词。
3.病心:害心痛病。
4.颦:皱眉。
5.归:返回。
6.去:躲开,避开。
7.里:乡里。
8.挈:本意是用手提着,在此是带领的意思。
9.美:形容词作动词,以为美。
10.效:模仿。
11.所以美:为什么美。
启示
不要盲目地去仿照,不然只会弄得适得其反。
作者简介
庄子,姓庄,名周,字子休(亦说子沐),宋国蒙人,先祖是宋国君主宋戴公。他是东周战国中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创立了华夏重要的哲学学派庄学,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庄周因崇尚自由而不应楚威王之聘,生平只做过宋国地方的漆园吏。史称“漆园傲吏”,被誉为地方官吏之楷模。庄子最早提出“内圣外王”思想对儒家影响深远,庄子洞悉易理,深刻指出“《易》以道阴阳”;庄子“三籁”思想与《易经》三才之道相合。他的代表作品为《庄子》,其中的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与老子齐名,被称为老庄。
庄子的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他的作品被人称之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据传,又尝隐居南华山,故唐玄宗天宝初,诏封庄周为南华真人,称其著书《庄子》为《南华真经》。
查看更多与“东施效颦文言文原文以及翻译”相关的文章
大家知道吗?“掩耳盗铃”这个典故中的人其实盗的是钟,但因为古代的钟和铃都是乐器,所以“掩耳盗钟”后来逐渐演变成了“掩耳盗铃”,那么关于这个寓言故事还有什么冷知识是我们不知道的呢?不妨随好工具小编一起往下看吧!
掩耳盗铃文言文原文
掩耳盗铃
吕不韦 撰 〔先秦〕
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锤毁之,钟况然有声。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矣!
翻译
范氏逃亡的时候,有老百姓得到一口钟,想把它背走。但是,这口钟太大了,不好背,他就打算用锤子砸碎以后再背。谁知,刚砸了一下,那口钟就“咣”地发出了很大的响声。他生怕别人听到钟声,来把钟夺走了,就急忙把自己的两只耳朵紧紧捂住继续敲。恐怕别人听到,可以;但怕自己听到,就很荒谬了。
注释
1.范氏是春秋末期晋国的贵族,后被晋国的智氏、韩氏、魏氏等贵族联合攻灭,逃往齐国。
2.亡:逃亡。
3.得:得到。
4.钟:古代的打击乐器。
5.负:背、驮。
6.走:跑。
7.则:但是。
8.以:用。
9.锤:槌子或棒子。
10.“况”(huàng)然:形容钟声。
11.遽(jù):急速地、立刻。
12.悖:荒谬。
13.恶:害怕。
启示
钟的响声是客观存在的,不管你掩不掩耳朵,它总是要响的,我们不能做自欺欺人的傻事。
名著拓展
《吕氏春秋》是在秦国丞相吕不韦主持下,集合门客们编撰的一部黄老道家名著。成书于秦始皇统一中国前夕。此书以儒家学说为主干,以道家理论为基础,以名、法、墨、农、兵、阴阳家思想学说为素材,熔诸子百家学说于一炉,闪烁着博大精深的智慧之光。吕不韦想以此作为大秦统后的意识形态。但后来执政的秦始皇却选择了法家思想,使包括道家在内的诸子百家全部受挫。《吕氏春秋》集先秦道家之大成,是战国末期道家的代表作,全书共分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 。
作为十二纪、八览、六论,注重博采众家学说,以道家思想为主体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兵农诸家学说而贯通完成的一部著作。但主要的宗旨属于道家 。所以《汉书·艺文志》等将其列入杂家。高诱说《吕氏春秋》“此书所尚,以道德为标的,以无为为纲纪”,这说明最早的注释者早已点明《吕氏春秋》以道家为主导思想之特征。
作者简介
吕不韦(前292年—前235年),姜姓,吕氏,名不韦,卫国濮阳(今河南省安阳市滑县)人。战国末年著名商人、政治家、思想家,官至秦国丞相。
扶植秦国质子异人进入秦国政治核心,异人继位,为秦庄襄王,前249年以吕不韦为相国,封文信侯,食邑河南洛阳十万户,门下有食客3000人,家僮万人。
庄襄王去世后,年幼的太子政立为王,吕不韦为相邦,号称“仲父”,权倾天下。
吕不韦主持编纂《吕氏春秋》(又名《吕览》),有八览、六论、十二纪共20余万言,汇合了先秦各派学说,“兼儒墨,合名法”,故史称“杂家”。书成之日,悬于国门,声称能改动一字者赏千金。此为“一字千金”。
执政时曾攻取周、赵、卫的土地,立三川、太...
查看更多与“掩耳盗铃文言文原文以及翻译”相关的文章
俗话说,方向只要是对的,那么路就不在于远,而如果一开始方向就是错的,那不论赶路的马有多快、赶车的车夫有多驾轻就熟,也只会离目的地越来越远而已,这也是寓言故事“南辕北辙”想要告诉我们的,快随着好工具小编一起来看吧!
南辕北辙文言文翻译
魏王准备攻打邯郸,季梁听到这件事,半路上就返回来,来不及舒展衣服皱折,顾不得洗头上的尘土,就忙着去谒见魏王,说:“最近我回来的时候,在大路上遇见一个人,正在向北面赶他的车,他告诉我说:‘我想到楚国去。’我说:‘您既然要到楚国去,为什么往北走呢?’他说:‘我的马好。’我说:‘马虽然不错,但是这也不是去楚国的路啊!’他说:‘我的路费多。’我说:‘路费即使多,但这不是去楚国的方向啊。’他又说:‘我的车夫善于赶车。’我最后说:‘这几样越好,反而会使您离楚国越远!’如今大王的每一个行动都想建立霸业,每一个行动都想在天下取得威信;然而倚仗魏国的强大,军队的精良,而去攻打邯郸,以使土地扩展,名分尊贵,大王这样的行动越多,那么距离大王的事业无疑是越来越远。这不是和那位想到楚国去却向北走的人一样的吗?”这就是南辕北辙。
原文
魏王欲攻邯郸。季梁闻之,中道而反,衣焦不申,头尘不去,往见王曰:“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曰:‘我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曰:‘吾马良。’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善。’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今王动欲成霸王,举欲信于天下,恃王国之大,兵之精锐,而攻邯郸,以广地尊名。王之动愈数,而离王愈远耳。犹至楚而北行也。”此所谓南其辕而北其辙也。
注释
1.车持:驾驭;赶
2.之:到......去
3.善:技术好,善于
4.中道:半路
5.反:通“返”,返回
6.去:弹下身上的尘土
7.用:资财
8.大行:大路
9.奚为:为什么
10.衣焦:衣裳皱缩不平
11.申:通“伸”,伸展
12.方北面:正朝北方
13.恃:依靠,凭借。
14.犹:犹如。
15.信:取得信任。
寓意
这个故事形象生动地说明了做事不能背道而驰,要切合实际情况。如果行动与目的相反,结果会离目标越来越远。所以磨刀不误砍柴工,在做一件事情前先树立正确的目标。
作者简介
刘向(约前77—前6)又名刘更生,字子政。西汉经学家、目录家、文学家。沛县(今属江苏)人。楚元王刘交四世孙。汉宣帝时,为谏大夫。汉元帝时,任宗正。以反对宦官弘恭、石显下狱,旋得释。后又以反对恭、显下狱,免为庶人。汉成帝即位后,得进用,任光禄大夫,改名为“向”,官至中垒校慰。曾奉命领校秘书,所撰《别录》,为中国最早的图书公类目录。治《春秋彀梁传》。著《九叹》等辞赋三十三篇,大多亡佚。今存《新序》、《说苑》、《列女传》等书,《五经通义》有清人马国翰辑本。原有集,已佚,明人辑为《刘中垒集》。
查看更多与“南辕北辙文言文翻译以及原文”相关的文章
古代寒门子弟家境贫寒,学习条件艰苦,但这些困难并没有打倒他们,而是激励着他们更加勤奋苦读。比如“囊萤映雪”这个成语说的就是两位学子勤勉学习的故事。今天,好工具小编就要带着大家一起来认识其中一位,那就是囊萤夜读的车胤。
囊萤夜读文言文翻译
晋朝人车胤谨慎勤劳而不知疲倦,知识渊博,精通学问。他家境贫寒,不能经常得到灯油。夏天的夜晚,车胤就用白绢做成的袋子,装几十个萤火虫用来照着书本,夜以继日地学习着。
原文
囊萤夜读
晋书·车胤传 〔唐代〕
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
注释
1.囊萤:用袋子装萤火虫。囊:名词作动词,意思是“用袋子装”。
2.恭:谨慎的意思。
3.博学:学识渊博。
4.练囊:用白色绢子做袋。练:白绢,名词作动词,意思是"用白绢做"。
5.以夜继日:用夜晚接着白天。
启示
无论环境多么恶劣,只有坚持不懈的勤奋学习,才能取得成就。
名著拓展
《晋书》是中国的“二十四史”之一,唐代房玄龄等人合著,作者共二十一人 。该书记载的历史上起于东汉末年司马懿早年,下至东晋恭帝元熙二年(420年)刘裕废晋帝自立,以宋代晋。同时还以“载记”形式,记述了十六国政权的状况。
《晋书》原有叙例、目录各一卷,帝纪十卷,志二十卷,列传七十卷,载记三十卷,共一百三十二卷。后来叙例、目录失传,今存一百三十卷。
阅读链接
《初学记》卷二引《宋齐语》:“孙康家贫,常映雪读书,清淡,交游不杂。”后以此典指贫士勤学苦读。南朝梁·任昉《为萧扬州荐士表》:“既笔耕为养,亦佣书成学;至乃集萤映雪,编蒲缉柳。”唐·骆宾王《上兖州刺史启》:“每蟋蟀凄吟,映素雪于书帐。”
查看更多与“囊萤夜读文言文翻译以及原文”相关的文章
现在的商家为了吸引人眼球、或者是追求顾客满意度,经常会过度包装,有时候甚至重点就在包装而不是商品本身。在古代,其实就已经发生过类似的事情,随好工具小编一起来看这个舍本逐末的寓言故事《买椟还珠》吧!
买椟还珠文言文原文
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薰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羽翠。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此可谓善卖椟矣,未可谓善鬻珠也。
翻译
楚国有个人将他的珍珠卖给郑国人,用木兰做了一个匣子,用桂、椒等香料熏染,用珠子和宝玉点缀,用玉石装饰,用翡翠连缀。郑国人买了他的匣子而将珍珠还给他。这可以说善于卖匣子,而不能说善于卖珍珠。
注释
1.楚人:楚国人。
2.其:代词,他的。
3.珠:珍珠。
4.于:在。
5.郑:郑国。
6.者:.....的人。
7.为:做,制造。
8.木兰:一种木纹很细的香木。
9.之:的。
10.柜:盒子。
11.薰:名词作动词, 用香料熏染。
12.以:用。
13.桂:桂木.
14.椒:花椒、香料。
15.缀:点缀,装饰。
16.珠玉:珠子和宝玉。
17.饰:装饰。
18.玫瑰:这里指一种美丽的玉石。
19.辑:同“缉”,连缀。
20.羽翠:翠鸟的羽毛。
21.椟:盒子。
22.而:却。
23.还:退还。
24.此:这。
25.可:可以,能够。
26.谓:说,认为。
27.善:擅长,善于。
28.鬻(yù ):卖。
寓意
郑人的眼睛只盯着那只精美的盒子,结果却丢掉了真正有价值的宝珠。告诫人们不要只看到了华而不实的外表而没看到里面真正有价值的宝物。做什么事情都要分清主次,否则就会像这位“买椟还珠”的郑人那样做出舍本逐末、取舍不当的傻事来。
不要只被表面的东西迷惑,要认清事物的真正价值,不要丢了西瓜捡芝麻。买椟还珠原意是买来装珍珠的木匣退还了珍珠。比喻没有眼力,取舍不当。
拓展阅读
汉·桓宽《盐铁论·非鞅》:“无异于愚人,反裘而负薪,爱其毛,不知其皮尽也。”
故囊漏贮中,识者不吝;反裘负薪,存毛实难。——《宋书·范泰传》
魏文侯是战国时一位聪明的君王。
有一次魏文侯出游,见路上一个人反穿著一件皮裘(古人穿皮裘以毛朝外为正),背着柴行走。文侯问他:“你为什么要反穿著皮裘背柴呢?”那人说:“因为我太爱惜皮裘上的毛了,怕它被磨掉了。”文侯说:“你难道不知道皮裘的里子要是被磨坏了,皮裘上的毛就会失去依托了吗?”
第二年,魏国东阳地区上贡了平时十倍的钱粮,大臣们都向文侯祝贺。文侯却忧心忡忡,说:“这不是一件好事啊。就像那个反穿皮裘背柴的人,因为爱皮裘的毛,忘了皮裘的里子更重要。现在东阳的耕地没有增加,老百姓的人口没听说增多,可是钱粮却增加十倍,这一定是求助于士大夫的计谋才征收到的。我听了心里忐忑不安,担心这样下去,国家不能安定,你们为什么要向我祝贺呢?”
“反裘负薪”喻指舍本逐末。
查看更多与“买椟还珠文言文原文以及翻译”相关的文章
神话故事一般都有着一层神秘传奇色彩,如此吸引着我们。古人因为自身无法征服自然、驾驭自然,所以用自己的想象创造出了无所不能的神和英雄,今天,好工具小编和大家就要一起来看我们鼎鼎有名的一位女神仙的故事——《女娲补天》。
女娲补天文言文原文
女娲补天
淮南子 〔未知〕
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爁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
翻译
以往古代的时候,四根天柱倾折,大地陷裂;天有所损毁,不能全部覆盖万物,地有所陷坏,不能完全承载万物;烈火燃烧并且不灭,洪水浩大汪洋泛滥并且不消退;猛兽吞食善良的人民,凶猛的禽鸟用爪抓取年老弱小的人吃掉。于是,女娲炼出五色石来补青天,斩断大龟的四脚来把竖立天的四根梁柱,杀死水怪黑龙来拯救冀州,累积芦苇的灰烬来制止抵御过量的洪水。苍天得以修补,四个天柱得以扶正直立;过多的洪水干涸了,冀州太平了;恶禽猛兽死去,善良的人民百姓生存下来。
注释
1.选自《淮南子·览冥训》。《淮南子》是西汉淮南王刘安组织其门 客所编著。其中保存了不少中国古代神话和传说。女娲(wā),传说中的 女神名。据说,女娲人头蛇身,她在开天辟地的时候,捏黄土作人,创造 了人类,并与自然灾害作斗争,拯救了人类。
2.四极废:天的四边塌下来。四极,四方,指天的四边。古人认为天的四边有柱子支撑,柱子一断,天便塌下来。废,坏。
3.九州裂:大地崩陷。古代中国设置九个州,后以九州泛指中国。 这里指中国大地。
4.兼覆:全面地覆盖大地。
5.周载:周全地容纳万物。周,普遍。
6.(lǎn)焱(yàn):火势蔓延。,燃烧。 焱,火花。
7.颛(zhuān)民:善良的百姓。颛,善良。
8.鸷(zhì)鸟:凶猛的鸟。
9.攫(jué):用爪抓取。
10.鳌(áo):传说中海里的大龟。
11.冀州:古九州之一,这里指黄河流域古代中原地带。
12.淫水:泛滥溢流的大水。
13.涸(hé):水干,枯竭。
14.狡虫:凶猛的害虫。这里指猛兽。
主旨
这则著名的神话故事反映了古代劳动先民与大自然抗争的不屈不挠的精神:女娲挺身而出、救民于水火的高尚,这源自人类渴望征服自然、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
名著拓展
《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刘安子》)是西汉皇族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收集史料集体编写而成的一部哲学著作。相传是由西汉皇族淮南王刘安主持撰写,故而得名。该书在继承先秦道家思想的基础上,综合了诸子百家学说中的精华部分,对后世研究秦汉时期文化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原书中有内篇二十一卷,中篇八卷,外篇三十三卷,存世的只有内篇,现今出版版本,大多对内篇进行删减后再出版。“说林、说山、人闲诸篇多纪古事”。这部书的思想内容以道家思想为主,同时夹杂着先秦各家的学说,故《汉书·艺文志》将之列为纵横家类。
更多...
查看更多与“女娲补天文言文原文以及翻译”相关的文章
文言文阅读是中高考语文必考的内容之一,所以平时学习过程中,除了每篇文言文完整学习,更要注意语法知识的积累,这样才能在考试之中灵活运用,触类旁通。接下来就有好工具小编整理的《刻舟求剑》原文及翻译,供大家课外学习参考。
刻舟求剑文言文原文
刻舟求剑
佚名 〔先秦〕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翻译
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里掉入水中。他急忙用刀在船边刻了个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到了之后停下来,他便从自己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寻找剑。船已经向前走了,但是剑还在原来的地方,像这样去找剑,岂不是太糊涂了吗?
注释
1.涉:过,渡。
2.者:……的人,定语后置的标志。
3.其:他的,代词。
4.自:从。
5.坠:落。
6.于:在,到。
7.遽:急忙,立刻。
8.契:通“锲”,用刀雕刻,刻。
9.是:指示代词,这,这个,这儿,这样。
10.吾:我的。
11.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12.所从坠:从剑落下的地方。坠:落下。
13.其:他,代词。
14.求:找,寻找。
15.矣:了。
16.而:然而,表转折。
17.若:像。
18.此:这样。
19.不亦惑乎:不是很糊涂吗?惑,愚蠢,糊涂。“不亦......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
20.止:停止。
寓意及道理
寓意:
刻舟求剑一般比喻死守教条、拘泥成法、固执不知变通的意思。用静止的眼光来看待变化发展的事物,必将导致错误的判断。
道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人应该随着事物的变化二变化,改变解决问题的方法1,不要死守教条,否则可能会一事无成。同时告诫人们不能平面、静止地看待问题。
名著拓展
《 吕氏春秋》是战国末年秦国丞相吕不韦组织属下门客们集体编撰的杂家(儒、法、道等等)著作,又名《吕览》。此书共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十二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吕不韦自己认为其中包括了天地万物古往今来的事理,所以号称《吕氏春秋》。
作者简介
吕不韦(292—前235年),姜姓,吕氏,名不韦。战国末年著名商人、政治家、思想家,后任秦国 丞相,卫国濮阳(今河南省 濮阳县城西南)人。
前251年,秦昭襄王嬴稷薨,太子安国君继位,为秦孝文王,立一年而卒,储君嬴子楚继位,即秦庄襄王,前249年以不韦为相国,封文信侯,食邑河南洛阳十万户,门下有食客3000人,家僮万人。庄襄王卒,年幼的太子政立为王,吕不韦为相邦,号称“ 仲父”,专断朝政。命食客编著《 吕氏春秋》,又名《吕览》。有八览、六论、十二纪共20余万言,汇合了先秦各派学说,“兼儒墨,合名法”,故史称“杂家”。书成之日,悬于国门,声称能改动一字者赏千金。此为“ 一字千金”。执政时曾攻取周、赵、卫的土地,立三川、太原、东郡,对秦王政兼并六国的事业有重大贡献。后因 嫪毐集团叛乱事受牵连,被免除相邦职务,...
查看更多与“刻舟求剑文言文原文以及翻译”相关的文章
人们现在常用“愚公移山”这个成语来比喻人做事努力不懈,不畏艰难,自能成事,再困难之事,只要坚持不懈,也能完成。那么对于这个成语,大家是不是通过字面就能了解个大概了呢?今天,就随着好工具小编一起来仔细地阅读吧!
愚公移山文言文原文
愚公移山
列子 〔先秦〕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翻译
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黄河北岸的北边。
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纪快到90岁了,面对着山居住。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就召集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力挖平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再说,往哪儿安置挖下来的土和石头?”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也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河湾上聪明的老头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简直太愚蠢了!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说:“你的心真顽固,顽固得没法开窍,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河曲智叟无话可答。
手里握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不停地挖下去,向天帝报告了。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那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边,一座放在雍州的南边。从这之后,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
注释
1.列子:这是一部古书的名称,属于中国先秦时期道家的著作。
2.太行山:在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之间。
3.王屋山:在山西阳城垣曲与河南济源之间。
4.方:指面积。
5.仞:古代长度单位,以七...
查看更多与“愚公移山文言文原文以及翻译”相关的文章
人们常说成功的人比碌碌无为的人往往只多做了一步,那就是“坚持”,古往今来有很多写到坚持的故事,相信大家都有所了解,而今天我们要说到的就是一个关于“诗仙”李白的故事,请随着好工具小编一起来看看是怎么一回事吧!
铁杵成针文言文原文
铁杵成针
祝穆 〔宋代〕
磨针溪,在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翻译
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间相传李太白在山中读书,还没有读完,就放弃离去了。过了小溪,碰到一位老婆婆正在磨铁杵,李白感到奇怪便问她,老婆婆回答:“我想要做针。”李白被她的精神所感动,就回到了山上完成学业。
注释
1.眉州:地名,今四川省眉山一带。
2.世传:世世代代相传。
3.成:完成。
4.去:离开。
5.逢:碰上。
6.媪:古代妇女的统称。
7.方:正在。
8.铁杵;铁棍,铁棒,杵,压米或捶衣用的棒,一头粗一头细的圆棒。
9.欲:想要。
10.感:被……感动。
11.还:回去。
12.卒业:完成学业。
启示及道理
启示:
1.只要坚持不懈就算是铁杵,也能磨成针。
2.一个人,不管结果如何,只要坚持不懈,即可创佳绩。
3.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就一定能实现我们美好的理想。
4.如果有了目标就不能中止,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就一定能实现我们美好的理想。
5.要把铁杵磨成细针,需要锲而不舍、持之以恒的精神,只要我们拥有这样的精神,还有什么事情做不成呢?
6.无论做什么事请,只要有恒心,就一定会成功,因为工夫不负有心人。重视生活细节,那将影响你的一生,请牢记:世界上没有你做不到的事,关键在于你的心态。
道理:
铁杵成针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坚持的重要性。只要有毅力,肯下苦功,事情就能成功。前途光明的学业或事业,即便有天赋的人去学习、去做事,也是难以一帆风顺的。只要坚持不懈,就一定能够达到成功的彼岸。面对困难,我们要保持恒心,持之以恒,而非半途而废,只有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才能实现目标。
故事拓展
唐朝著名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喜欢念书,常常逃学,到街上去闲逛。
一天,李白又没有去上学,在街上东溜溜、西看看,不知不觉到了城外。暖和的阳光、欢快的小鸟、随风摇摆的花草使李白感叹不已,“这么好的天气,如果整天在屋里读书多没意思?”
走着走着,在一个破茅屋门口,坐着一个满头白发的老婆婆,正在磨一根棍子般粗的铁杵。李白走过去, “老婆婆,您在做什么?”
“我要把这根铁杵磨成一个绣花针。”老婆婆抬起头,对李白笑了笑,接着又低下头继续磨着。
“绣花针?”李白又问:“是缝衣服用的绣花针吗?”
“当然!”
“可是,铁杵这么粗,什么时候能磨成细细的绣花针呢?”
老婆婆反问李白:“滴水可以穿石,愚公可以移山,铁杵为什么不能磨成绣花针呢?”
“可是,您的年纪这么大了?”
“只要我下的功夫比别人深,没有做不到的事情。”
老婆婆的一番话,令李白很惭愧,于是回去之后,再没有逃过学。每天的学...
查看更多与“铁杵成针文言文原文以及翻译”相关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