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_img

送魏大从军

发布时间:2024-02-29
1 送魏大从军原文和翻译(带注释)
原文和翻译
送魏大从军
送魏大从军带注释

《送魏大从军》是由陈子昂所创作的,此诗不落一般送别诗缠绵于儿女情长、凄苦悲切的窠臼,一扫同类题材的悲切之风,从大处着眼,激励出征者立功沙场,并抒发了作者的慷慨壮志。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送魏大从军》的译文及鉴赏,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送魏大从军》原文

唐代:陈子昂

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

怅别三河道,言追六郡雄。

雁山横代北,狐塞接云中。

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

《送魏大从军》译文

匈奴还没有被灭亡,友人又像多功的魏绛一样从军保卫边疆。

在三河道与友人分别,心里有些怅惘;盼望魏大像赵充国那样的英雄豪杰建下大功。

雁门山横亘在代州北面,飞狐塞远远连接云中郡。

不要让燕然山上只留下汉将的功绩,也要有大唐将士的赫赫战功。

《送魏大从军》注释

魏大:陈子昂的友人。姓魏,在兄弟中排行第一,故称。

“匈奴”一句:前句使用了汉代骠骑将军霍去病“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的典故。犹,还。

“魏绛”句:魏绛(jiàng),春秋晋国大夫,他主张晋国与邻近少数民族联合,曾言“和戎有五利”,后来戎狄亲附,魏绛也因消除边患而受金石之赏。复,又。从戎,投军。戎(róng),兵器,武器。

怅(chàng)别:充满惆怅地离别。三河道:古称河东、河内、河南为三河,大致指黄河流域中段平原地区。

六郡雄:原指金城、陇西、天水、安定、北地、上郡的豪杰,这里专指西汉时在边地立过功的赵充国。《汉书》中记载其为“六郡良家子”。

雁山:即雁门山。在今山西代县。横代北:横亘在代州之北。

狐塞(sài):飞狐塞的省称。在今河北省涞源县,北跨蔚县界。塞,边界上的险要之处。云中:云中郡,治所在即山西大同。

燕(yān)然:古山名。即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的杭爱山。东汉永元元年,车骑将军窦宪领兵出塞,大破北匈奴 ,登燕然山,刻石勒功,记汉威德。见《后汉书·窦宪传》。

“勿使”两句:用窦宪典故。《后汉书·窦宪传》中记载,窦宪为车骑将军,大破北单于,登燕然山,刻石纪功而还。惟,只。

《送魏大从军》赏析

作为唐代革新运动的启蒙者,陈子昂一直强调汉魏风骨。此诗不落一般送别诗缠绵于儿女情长、凄苦悲切的窠臼,一扫同类题材的悲切之风,从大处着眼,激励出征者立功沙场,并抒发了作者的慷慨壮志,很能代表陈子昂的文学主张。

首二句“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读来令人震撼,借此可以清楚地意识到边境上军情的紧急,也可以感觉到诗人激烈跳动的脉搏。首句暗用汉代威镇敌胆的骠骑将军霍去病“匈奴未灭,无以家为”的典故,抒发了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此处“匈奴”二字,是以汉代唐,借指当时进犯边境的少数民族统治集团。诗人又把春秋时曾以和戎政策消除了晋国边患的魏绛比作魏大,变“和戎”为“从戎”,典故活用,鲜明地表示出诗人对这次战争的看法,并希望友人像“多功”的魏绛一样杀敌建功,保卫边疆,同时也从侧面说明,魏大从戎,是御边保国的壮举。

三四两句中,“三河道”点出送别的地点。《史记·货殖列传》说:“夫三河在...

查看更多
2 陈子昂著名的送别诗《送魏大从军》,这首诗不见儿女情长,没有悲切
陈子昂代表作品
陈子昂最著名的什么诗
陈子昂的诗

人生之路漫长,知己之间却又聚少离多。送别的时候总是愁绪满怀,离别之后更是感到寂寞难耐。你轻轻地挥手,一骑绝尘;我慢慢地回味,两行热泪。你像天空中的雄鹰,越飞越远;我似你抛出的缆绳,友情一直牢记心中。唐代一位诗人写了一首送别诗,心中就充满了这样的感受。

送魏大从军

唐代:陈子昂

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

怅别三河道,言追六郡雄。

雁山横代北,狐塞接云中。

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

提到初唐的诗人,怎么也绕不开的才子就是陈子昂。他少年时就轻财好施,慷慨任侠,不仅精通武艺,而且24岁就中了进士。在同辈的眼里,他是佼佼者;在对手的心中,却是必须除去的肉中刺。被贬之后,陈子昂孤独苦闷,“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他的才情感动读者,他的感慨却穿透历史,千年之后,依然扑面而至。

此诗作于武则天当政年间,是诗人在长安任职期间所作。陈子昂的诗歌苍健有力、寓意深远,可是他的才华却遭人嫉恨,若不是他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没有人会了解这位杰出的才子。他也曾希望脱颖而出,大展宏图。虽然”玉在椟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但诗人终究还是只留下一声长叹。

这首送别诗不见儿女情长,也没有凄苦悲切,诗人言辞激越,鼓励出征者立功沙场,同时也抒发了作者的慷慨壮志。“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前两句读罢令人震撼,仿佛能感受到诗人无比激动的心情。诗人以汉代唐,“匈奴”指入侵的敌人,“魏绛”是春秋时晋国的名将,这里指作者的朋友魏大,很显然诗人是鼓励朋友能像他那样留名青史。

接下来两句表达出作者的一些怅惘之情,“怅别三河道,言追六郡雄”,彼此就要分别于繁华的长安,心里总不免有些感慨。但为国效力,责无旁贷,执手相约沙场建功。“三河道”在这里指代送别地点长安,“六郡雄”指汉武帝时的名将赵充国,这两句对仗工整,气势恢宏,令人动容。

“雁山横代北,狐塞接云中”,这两句想象魏大将要从军地点的场景。雁山横亘、狐塞高耸,组成了一个保卫长安皇都与内地的天然屏障。作者在这里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并反复推敲地使用了“横”与“接”两个字,意味着魏大此行任务的重大和光荣,也表达了自己对他的殷切期望。

结尾处陈子昂更是希望友人能不负期望,早奏凯歌还。“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此处依然用典。东汉车骑将军窦宪曾经立下卓越的战功,他率军大破匈奴北单于,又乘胜追击并登上燕然山,刻石纪功而还。诗人痛惜自己不能亲自在沙场建功,便对魏大寄予了无限期待之情。

陈子昂送朋友从军,这首诗慷慨激昂,气壮山河,读完久久不能平静。陈子昂作为初唐的一位豪杰,曾经“秣马临荒甸,登高览旧都”,希望能尽自己微薄之力为国家效力,但又不遇明主,壮志难酬,终于感叹“谁知万里客,怀古正踌蹰。”诗人不能为国戍轮台,长使英雄泪占襟,也让千年之后的读者唏嘘不已。


查看更多
推荐栏目
back_img
功能直达
热门应用
学习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