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_img

赋得古原草送别

发布时间:2024-02-23
1 赋得古原草送别原文及翻译(含赏析)
原文及翻译
赋得古原草送别
赋得古原草送别原文附赏析

古诗文主要指中国古代的`诗歌和散文,拥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内涵。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赋得古原草送别》原文及译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原文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译文

原野上长满茂盛的青草,每年秋冬枯黄春来草色浓。

野火无法烧尽满地的野草,春风吹来大地又是绿茸茸。

远处芬芳的野草遮没了古道,阳光照耀下碧绿连荒城。

今天我又来送别老朋友,连繁茂的草儿也满怀离别之情。

赏析

这是一首应考习作,相传白居易十六岁时作。按科举考试规定,凡指定的试题,题目前须加“赋得”二字,作法与咏物相类似。《赋得古原草送别》即是通过对古原上野草的描绘,抒发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诗的首句“离离原上草”,紧紧扣住题目“古原草”三字,并用叠字“离离”描写春草的茂盛。第二句“一岁一枯荣”,进而写出原上野草秋枯春荣,岁岁循环,生生不已的规律。第三、四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句写“枯”,一句写“荣”,是“枯荣”二字意思的发挥。不管烈火怎样无情地焚烧,只要春风一吹,又是遍地青青的野草,极为形象生动地表现了野草顽强的生命力。第五、六句“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用“侵”和“接”刻画春草蔓延,绿野广阔的景象,“古道”“荒城”又点出友人即将经历的处所。最后两句“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点明送别的本意。用绵绵不尽的萋萋春草比喻充塞胸臆、弥漫原野的惜别之情,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韵味无穷。  此二句不但写出“原上草”的性格,而且写出一种从烈火中再生的理想的典型,一句写枯,一句写荣,“烧不尽”与“吹又生”是何等唱叹有味,对仗亦工致天然,故卓绝千古。而刘句命意虽似,而韵味不足,远不如白句为人乐道。  如果说这两句是承“古原草”而重在写“草”,那么五、六句则继续写“古原草”而将重点落到“古原”,以引出“送别”题意,故是一转。上一联用流水对,妙在自然;而此联为的对,妙在精工,颇觉变化有致。“远芳”、“睛翠”都写草,而比“原上草”意象更具体、生动。芳曰“远”,古原上清香弥漫可嗅;翠曰“晴”,则绿草沐浴着阳光,秀色如见。“侵”、“接”二字继“又生”,更写出一种蔓延扩展之势,再一次突出那生存竞争之强者野草的形象。“古道”、“荒城”则扣题面“古原”极切。虽然道古城荒,青草的滋生却使古原恢复了青春。比较“乱蛬鸣古堑,残日照荒台”僧古怀《原上秋草》的秋原,就显得生气勃勃。

作者并非为写“古原”而写古原,同时又安排一个送别的典型环境:大地春回,芳草芊芊的古原景象如此迷人,而送别在这样的背景上发生,该是多么令人惆怅,同时又是多么富于诗意呵。“王孙”二字借自楚辞成句,泛指行者。“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说的是看见萋萋芳草而怀思行游未归的人。而这里却变其意而用之,写的.是看见萋萋芳草而增送别的愁情,似乎每一片草叶都饱含别情,那真是:“离恨恰如春...

查看更多
2 白居易的千古名诗《赋得古原草送别》赏析,当时的白居易只有16岁
白居易古诗大全
白居易的古诗
白居易的诗歌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考场命题作文是最难写的。但是对于16岁的才子白居易而言,却是另当别论。白居易从小发奋读书。不到十岁就能出口成章。再加上他生于乱世,跟家人奔波流离,见识也比同龄人丰富的多。步入考场的白居易并没有像其他考生那样胆战心惊,而是一副胸有成竹的样子。他看着题目,稍作沉思便已经有了灵感,而这次考试的题目就是《赋得古原草送别》。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写这首诗的时候,白居易年仅16岁,他从来没有想到过自己的一首考场应试之作,竟然会在千年之后一代一代的流传下去,成为了一首经典名篇。

关于这首诗还有一个有趣的小故事。几年之后,白居易带着他的代表作,去拜谒当时的大官顾况。顾况也是一个恃才傲物的人,很少认可青年人。当他看到白居易的拜帖时,不免轻视的一笑。等他见到白居易的时候,漫不经心地翻看着他的诗集,一边说:你就是白居易呀!居易,居易,你可知长安米价方贵,居弗不易啊!

但是当他看到这首《赋得古原草送别》时,却忍不住仔细打量眼前这个年轻人。顾况朗声大笑,拍着眼前青年的肩膀说:你能写出这样优秀的作品,要在长安生活下去也没有这么难。刚才我所说的你也不要太在意,全当一句戏言吧!

通过这个故事也足以看出这首诗的重要性。“离离”来形容古原上的青草,生动地勾勒出春天草木生机勃勃的样子。“一岁一枯荣”是从眼前的实景联想开去,当人们看到茂盛的青草时,有谁会想到不久前的冬天还是一片萧瑟、荒芜呢?

草原的枯与荣并非简单的自然规律,而是显示出草木抵抗岁月的顽强生命力。即使经历了野火焚烧,只要能够残存一点根须,一缕春风,一缕细雨都能让它复活起来,并且迅速蔓延到整片原野。白居易通过眼前看到的景象描写出青草的顽强,也赋予了它拟人化的坚强意志,既生动又深刻。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诗人放眼于整个古原,甚至是遥远的天边。野草浓郁的芳香在空气中散发,古老的道路在花香中若隐若现,这是视觉与嗅觉的共同艺术效果。就连远方荒凉的古城,也仿佛被这春天的盛景再次唤醒了青春。这是诗人的想象与希望,也表明了小草的强大生命力, 不但能唤醒自己,还能唤醒世界。

最后两句“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诗人将写景与说理扩展到抒情。这样独特的风景正是为人而设计的,“王孙”即将离去,他的身影即将消失在广阔的草原。这一望无际的草原,仿佛正是诗人心底无限的别情,一眼望不到头。离别之后,诗人对远行人的牵挂也会像着青草一样“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仿佛是将春天的阳光,春风和古原青草融合在一起,令人回味无穷。

这首诗是白居易的成名之作,也是一首高水平之作,因为这首诗让白居易名声大噪,顾况也不止一次向他人提起和举荐白居易,正是这首高水平的诗,让白居易从此在诗坛有了地位。此后的他,无论是在政治还是在文学上都对中国的文坛产生了深远影响。


查看更多
推荐栏目
back_img
功能直达
热门应用
学习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