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_img

送别诗名句

发布时间:2020-07-31
1 唐朝的一首送别诗,一首诗不足以表达心中的不舍,于是在写一首
著名的送别诗
送别诗名句
送别诗有哪些

今天小编要讲的是唐朝的一首送别诗,诗人一首诗不足以表达心中的不舍,于是在写一首。

唐诗宋词之所以在我国文学界的地位如此之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只需要用简短的语言,就能生动地描绘一个意蕴深远的情景、就能表达诗人内心当时复杂的心情与情感、就能道尽在文字本后所蕴含的那无穷无尽的意味。

在之前的很多诗词中,小赫赫最喜欢用“寥寥数语”、“短短七个字”等来展示诗词的这一魅力。比如王维的那首经典的田园诗《田园乐七首·其六》中就只用了几个字即勾勒出了一派盎然恬静的田园生活: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李清照在她的《小重山·春到长门春草青》中也用那寥寥的一笔表达了对春天的喜爱与不舍:

二年三度负东君,归来也,著意过今春

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这里就不再赘述,很多读者想必比小赫赫更了解诗词的这一特点。

今天为大家带来的一首诗就是出自于自诩“五言长城”的刘长卿之手。他用短短四句话20个字充分展现了诗词在表达方面的特点,使得汉字的底蕴更加深厚。

这一首唐诗是《重送裴郎中贬吉州》。

《重送裴郎中贬吉州》

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

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

刘长卿与张旭一样,同时唐朝著名诗人,他们都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的过程,而刘长卿更是历经玄宗、肃宗、代宗和德宗四朝。他的一生坎坷不顺,诗词也以山水诗为主,主要描写的是当时在安史之乱前后唐朝兴衰的对比,将自己内心的愤懑与无奈融入到了自己的作品中。

而这首诗时刘长卿诗文中比较罕见的一首送别诗,从题目中的“重送”就能看出这是一首送别诗。之所以叫“重送”是因为在这之前刘长卿曾经作过一首题目一样的送别诗,只不过当时的那首诗时五言律诗而已。

乱军交白刃,一骑出黄尘。

汉节同归阙,江帆共逐臣。

猿愁歧路晚,梅作异方春。

知己酂侯在,应怜脱粟人。

重送并不是送了两次,而是写一首送别诗无法表达此刻刘长卿对友人裴郎中的不舍,遂有了今天的这首《重送裴郎中贬吉州》。

这两人是一起被贬至鄂州(今湖北武昌)的,但是此时的裴郎中却再次遭到贬谪。曾经在一起同甘共苦的朋友就要离自己而去,此地空余一个只能思念朋友的人在这里,两人的情深意切也随着那诗中的孤舟而渐行渐远,读后真真地令人痛惜与伤感。

首句

黄昏时分,两岸的猿声已经逐渐悲凉了起来,面对着日沉暮色还有这苍茫无尽的江水,在江边送人的人们已经逐渐散去,而我还在此处不肯离去,远远地望着那飘在江水上的船,它为何不能将我的思念一起带走呢,而是自顾自地流着?

前两句突显汉字与唐诗的特点,简短但足以说明问题——有时间有地点有人物有事件,可谓是不能够在清楚了。

时间:暮(黄昏);地点:江头;事件:客散(送行)

但是,开头这短短的七个字不仅交代了以上信息,而且更重要的是将整首诗的基调描绘了出来——暗淡的、悲凉的(猿啼:猿猴阵阵悲鸣,更让这个淡色的离别场景平添了几分冷色调),这样的意境与基调为后文的感情迸发奠定了基础。可谓没有一个字是多余的,也没有一个字是可替换的。...

查看更多
2 王之涣的一首送别诗,流露出了无限的忧愁
著名的送别诗
送别诗名句
送别诗有哪些

今天小编要说王之涣的一首送别诗,读来当真是令人肝肠寸断。

唐朝的诗人流传下来的作品其实并不多,一部《全唐诗》也只不过区区四万九千多首,要知道宋朝的陆游一个人就写了三万多首,另外的乾隆皇帝更多足足有四万多首。不过数量并不代表什么,优秀的诗人哪怕只有一首诗流传于世,那同样是名垂青史,让后人能够记住;譬如崔郊只有一首《赠去婢》,但是同样在唐朝诗坛占据了一席之地;再譬如南宋诗人志南也只有一首《绝句.古木阴中系短篷》流传于世,可是他们的成就也是值得肯定。

一位优秀的诗人并不在于作品的数量,而是作品的质量,这也是颠扑不破的真理,还有一位唐朝诗人,他一生也只六首诗流传于世,那就是盛唐诗人王之涣,提起这位诗人相信大部分的读者都不会陌生,他的一首《登鹳雀楼》,可谓是脍炙人口,达到了妇孺皆知的地步。

王之涣虽然只有六首诗,但是每一首都是经典,除了《登鹳雀楼》之外,另一首五言绝句《送别》,那也是难得的佳作,整首诗用词讲究,情感细腻,写得也是极为凄美,每一句都充满了无限的忧愁,这样的作品自然是不容错过,值得我们去细细品读,而诗人也正是把骨子里的悲痛之苦,还有送别时的无奈,全部融入进了作品中,从而使得这首诗充满了忧愁。

《送别》

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

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古人与朋友之间那份深厚的友谊,其实也最是令人感动,彼此之间真诚相待,从而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所以当另一位要离开时,他们就会依依不舍,于是会写诗赠送给对方,无非是给对方留个念想。再说古代不像我们今天,交通和科技都很发达,我们现在出门已经是用小时来计算,可是古人不一样,他们出门是用年,或者是用月来计算,往往离开了之后,那么就再难相见。

王之涣,字季凌,今天山西人氏,盛唐著名的诗人,他的诗自成一派,写得也是很有韵味,在这首《送别》一诗中,他正是通过一种极为细腻的笔触描写了骨子里的忧愁,还有送别之时的无奈,开篇的两句,那就写得很是伤感,“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春风之中那远处一排一排的杨柳在风中左右摇曳,沿着那护城河两岸呈现出一片绿色。这两句是着重点是突出时间和地点,同时也营造出了一种凄美之感。

最后两句又是直抒胸臆,没有任何的过渡,但是却写得很深刻,让这一首送别诗更具有感染力,“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最近宽攀折起来并不是很方便,可能是要分别的人太多了。古人在送别时也喜欢折下柳枝赠送对方,这也是一种习俗,而诗人正是有感而发,于一种极为悲情的口吻写下了这么一首送别之作,每一句都感人肺腑,还充满了无限的忧愁。

王之涣的作品尽管并不是很多,可是每一首都是经典,写得也很细腻,在这首《送别》中,他正是以一种巨大的情感力量来描写,从而让这首诗显得无比伤感,字里行间也流露出了无限的忧愁,这样的作品其实是最能够打动我们。唐诗里面这一类型的题材也很多,不过这首诗写得更为简练,也更具有感染力,短短的四句,一共二十个字,可是字字忧愁,每一句都有一种...

查看更多
3 经典的送别诗词句有哪些?古人的分别有那么诗情画意
著名的送别诗
送别诗名句
送别诗有哪些

经典的送别诗词句有哪些?古人的分别有那么诗情画意。

诗词之所以能够感染人,也正因为它用语言见证了人类情感的共通性。

人的一生中有过无数次的送别,在每一次“珍重,再见”之后,总是期待着下一次再见。也许是转头的瞬间,也许是举手摇别的那一刻,刹那间,所有的情感达到高潮,并随着眼泪迸发出来。即便不舍,也只能随他而去,我们始终阻止不了离别的到来,唯一能做的,便是好好说一句“再见”!

在唐诗中,送别诗占了很大的比例。不是说唐朝的人常常分别,而是唐朝的诗人在把握分别的情绪时,拿捏得十分到位!流传下来的送别诗,都是抓住了千古送别中感人的共性细节,然后用高超的艺术手法呈现出来。所以每一首经典的送别诗,都是那样的扣人心弦,读起来总有淡淡的忧伤。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唐·白居易《南浦别》

送君千里,终须一别。最后分手,才是迎来送别的高潮。

分手后,离人虽已登舟而去,可他依旧频频回过头来相看。离人的每“一看”,自然引起送行人的“肠一断”,涌起阵阵酸楚。此时此地,离人心中用言语难以表达的千种离愁、万般情思,都从这默默一“看”中表露出来,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

诗人最后劝慰离人安心的去,不要再回头了。其实诗人他并不是真要离人赶快离去,他只是想借此控制一下双方不能自抑的情感,而内心的悲楚恐怕已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了。

分手脱相赠,平生一片心。

——唐·孟浩然《送朱大入秦》

“分手脱相赠”,痛快淋漓;最后的“平生一片心”,语浅情深。

千金之剑,分手脱赠,这里不仅是强调宝剑本身的价值,而且有身无长物的意味。这样的赠品,将是无比珍贵,就如诗人对友人的感情般,不可等闲视之。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唐·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

这句诗,把前面淡淡的伤离情绪一笔荡开。诗人设想:分别之后,只要我们声息相通,即使远隔天涯,也犹如近在咫尺。

这一思想,不仅道出了彼此诚挚的友谊可以超越时空界限的哲理,而且给友人以莫大的安慰和鼓舞——即使相隔千里,我们的心意还是相通的,因而成为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唐·刘长卿《送灵澈上人》

灵澈戴着斗笠,披带夕阳余晖,独自向青山走去,越来越远。

这句诗看似只写行者,未写送者,却不知友人离去的背影,是诗人久久伫立,目送着友人渐行渐远的结局。可以想象到,此时诗人目光中的依依不舍,该是有多么深邃!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唐·李白《送友人》

诗人和友人马上挥手告别,频频致意。而那两匹马仿佛懂得主人的心情,也不愿脱离同伴,临别时禁不住萧萧长鸣,似有无限深情。

马犹如此,人何以堪!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唐·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诗人希望友人到达洛阳以后,那里的亲友如果问起诗人的情况,就这样告诉他们:他的一颗心,仍然像一块纯洁清明的冰盛在玉壶中。

诗人在这以晶莹透明的冰心玉壶自喻,正是基于他与洛阳诗友亲朋之间的真正了解和信任,这决不是洗刷谗名的表白,而是蔑视谤议的自誉...

查看更多
4 著名的送别诗有哪些?前两首课本里有,后一首你绝对想不到
著名的送别诗
送别诗名句
送别诗有哪些

著名的送别诗有哪些?前两首课本里有,后一首你绝对想不到。

诗词作为中华民族文化中源远流长的经典,一直以来,不仅向我们讲述着先人们的生活,更向我们述说着先人们的心绪。而就在这数无可数的诗词乐章之中,有一种诗词,一直以来寄托着诗人眷恋不舍的深情,也炙烤着读者的内心。这就是——送别诗。

从小到大,我们学了很多的送别诗。

脍炙人口的有李白的《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赠我情。

这四句简单直白的诗,不仅展现出了汪伦的热情,李白的真挚,汪李二人之间友谊的深厚,更为我们刻画了一幅生动活泼的送别图:将走之际,老朋友突然出现在身后。虽无所雕饰,却感人至深。

除李白的《赠汪伦》之外,高适的《别董大》也一直为后人所称道。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和《赠汪伦》不同,《别董大》的关注点不只是送的人和别的人的友谊之深。

在这首诗里,诗人没有直说自己和董大的友情如何,有多么多么深厚,而是说,从此一别,你要奔赴更好的前程,不要对未来太过忧虑,你一定会越来越好的。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两句,通过写诗人对友人的美好祝愿来间接倾述两人之间友谊之深。正是因为是至交好友,知音知己,所以才能吐露出如此真挚的祝福。

《赠汪伦》和《别董大》分别从送者和别者两个角度来讲述了两段有关送别的故事,倾述了两种送别之情。

《赠汪伦》一诗中,李白是被送者,汪伦是送者。诗是以被送之人的角度来写的,诗人李白看到前来送别自己的好友汪伦,感佩送别之人的深情始有此作。

而《别董大》一诗则是以送别者的角度来写的,诗人高适是送者,友人董大则是被送者。诗人看到即将远行的友人,心头既有恋恋不舍之情,又有对友人的祝福与抚慰。

而在“诗中之诗”的“诗三百”中,亦有一首感人至深的送别诗。

燕燕

国风邶风

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瞻望弗及,泣涕如雨。燕燕于飞,颉之颃之。之子于归,远于将之。瞻望弗及,伫立以泣。燕燕于飞,下上其音。之子于归,远送于南。瞻望弗及,实劳我心。仲氏任只,其心塞渊。终温且惠,淑慎其身。先君之思,以勖寡人。

这首《燕燕》颇有缘故。多数解诗人认为这是庄姜送别卫桓公之生母戴妫之作。

诗以燕子起兴,通过燕子的“差池其羽”“颉之颃之”“上下其音”,既写出了被送者的渐行渐远,更突出了送别者眷眷难分的惜别之情。就像燕子盘旋在空中,送者与被送者依依伤别的场面好像就这样刻画于我们眼前。

末章送别者写被送者的性格温柔,为人和顺,善良谨慎,通过回忆友人的这些优良品质,使不舍之情被烘托的更加炽热。

难怪王士禛会认为,此诗“为万古送别之祖”。由此也可见,此诗对后世的影响之深。


查看更多
5 唐朝的那些送别诗,这两首你都学过
著名的送别诗
送别诗名句
送别诗有哪些

唐诗在我国文学史上是一个极具艺术美,格律美,韵律美的文学体裁,早在我们从上学开始,就以各种不同的形式接触了很多的唐诗,那么 ,今天,小编给大家分享的唐朝的那些送别诗,这两首你都学过,一起来看一下吧。

《赠汪伦》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这首诗出自大家都很熟悉,才华横溢,冠绝古今的唐代被人称之为诗仙的大诗人李白。当时的李白虽然在诗坛上负有盛名,但在朝堂之上却不受重用,最后受人排挤以致丢了官职。郁闷的李白眼看着曾经到手的理想就这样在自己面前灰飞烟灭,只好收拾一下心情继续自己从事一生的“驴友”生涯,再次开始穷游全国各地。

这首诗作于李白乘船离去,汪伦为他送行之时。关于这首诗还有一个美丽的故事。当时的汪伦仰慕李白已久,但又苦于没有什么认识的机会。而李白一生酷爱饮酒,喜好游历,于是汪伦给李白寄去一封信,信上称他那里有“十里桃花,万家酒楼”。李白看后欣然前往,但去了之后并没见到汪伦所说的这些。心生奇怪。汪伦告诉李白“十里桃花”是十里外的桃花渡口,“万家酒楼”是万氏开的一家酒楼,为了能见自己偶像一面,万般无奈才出此下策。

李白听后却并没有生气,反而豪爽大度的哈哈大笑,后来又留在汪伦处与汪伦饮酒游历,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在李白离开的当天,汪伦借口没有上船去送李白,李白心中疑虑,也不免有些伤感。就在船即将离岸的时候,忽然传来了当地嘹亮的民歌声,一排排的村民聚集在岸边,踏着拍子,唱着民歌为李白送行。李白为汪伦的苦心所感动,于是写下千古名句“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这首诗出自在少年时期就极负盛名的初唐四杰之一王勃。王勃自幼聪敏好学,六岁便能作文章,文笔流畅,语言优美,在当地被称为“神童”。十六岁便进入沛王府做官,人生得意。

王勃在沛王府担任修撰时,他的朋友杜少府即将离开长安到蜀州赴任。王勃在离别之际写下了这首千古名篇。王勃通过运用作诗的“工对”中的“地名对”,点名了送别之地以及友人将要到达的地方。也通过第一句描写长安的城池楼阁被辽阔的三秦大地所拱卫,表现出了长安城的气势雄伟。“五津”即岷江的五大渡口“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这五津泛指“蜀川”。诗人用“风烟”,“望”等字眼把相隔千里的秦,蜀两地连接起来。

诗人想要通过“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二句来告诉友人:你即将离去,但我和你一样悲伤,我们都是一群寄居外地,遥望故乡的异乡人”。来让友人的心情能够有所好转。第一句已隐隐有离别的悲伤情绪,但诗人通过第二句将这离别之情更加重了一层,读来无比温婉凄恻。

虽然离别不去难过很难,但诗人还是想要老友不要因此而伤心颓唐,所以一反前两句的忧伤凄恻的语调,用“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样豪迈的千古名句来告诉友人:...

查看更多
6 岑参的送别诗,在送行的同时,吟唱出咏雪的千古名句
岑参最著名的诗
岑参代表作
岑参的诗

在冬天,最常见的一种景物就是雪,尤其是在北方。而提到雪,则让人莫名地生出兴奋的感觉。在小孩子的眼中,下雪代表着打雪仗,堆雪人等一系列的有趣活动。在庄稼人的眼里,瑞雪兆丰年,下雪往往代表着丰收。而在读书人的眼里,雪这个晶莹剔透的小精灵则代表了更多的名人佳句。

譬如说被誉为“咏絮才女”的谢道韫,又或是那句脍炙人口的“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而今天与大家分享的这首诗,在送行的同时,吟唱出咏雪的千古名句。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著。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黪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在诗歌开头就直接点题,描写了北地边关的风雪。诗人首先是借助听觉,描绘出风雪交加的场面。而八月本是秋高气爽的季节,在边塞胡人居住的地方却已经大雪漫天了,这就暗示了塞外苦寒,为后文埋下伏笔。

其次,诗人通过视觉,展现出飞雪胜花的美景。借助颜色上的互通,混淆了风的特性,把飞雪比喻成绽放的梨花,在严寒之中注入了一丝春意,用浪漫的笔触为读者绘制了一幅充满壮丽之美的画卷。

冰天雪地之中,没有人可以长时间地呆在屋外,于是诗人马上描绘了室内的情况,即“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著。”绵绵的飞雪打湿了帘幕,在寒气的侵袭下连狐皮大衣都无法带来温暖。而弓箭也因风雪而无法打开,镔铁打造的战衣又怎么能穿在身上呢!

一般的风雪仅仅是在室外逞凶,而在边塞,就连室内都留下了冰雪肆虐过的痕迹。诗人先用“狐裘不暖”写出了在风雪中普通人的苦恼,又借“角弓难控”和“铁衣难著”刻画出边塞将士们的艰辛和痛苦。这两句诗既是递进关系,又彼此形成对比,使雪的寒冷呼之欲出,令世人对边塞风雪的威力有了初步的了解。

本诗虽然名为白雪歌,却终究是一首送别诗,所以诗人在写完风雪之后,开始描写洒泪离别的场景,“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黪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在栏杆上凝结着一根根冰柱,天上也是阴云密布,而此时中军大帐响起了幽怨的乐声,原来是即将远行的人喝下了离别的美酒。

历来送别的场景中,出镜率最高的就是柳枝和流水,因为这两样景物代表了离别和伤感。而本诗的作者却一反常态,把离别的场景设定在一个冰雪的世界里。这是因为八月的塞北柳枝已枯,流水已凝,所以诗人因地制宜描绘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送别会。而“愁云黪淡万里凝”一句,不仅写景,还借景抒情。用“愁”字点出离别时的内心感受,“万里”则代表了长途跋涉的艰辛。

酒已饮,人将行,于是诗人把目光放到迢迢万里的离别路上,“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在被冰雪冻住的旌旗下,在...

查看更多
7 王维的经典送别诗《山中送别》,流传千年的名句,万人传诵
王维的古诗
王维的诗
王维的送别诗

中国的历史是战火硝烟下的文明进步,中国的历史是文人墨客心中的民族大义。出身于书香门第的王维有着良好的成长环境。自从开始识字后,他就在父亲的指导下开始学习诗词歌赋。但好景不长,王维的父亲在他九岁时就去世了。此后,在母亲的努力和亲戚的帮助下,王维一家艰难度日。

王维是悲哀的,以文人的身份,以胸怀大义的气节,在战争的环境中长大。现实的残酷让他暂时放下了笔墨,微博的力量让他屈服于安禄山的威胁,接受了违背民族大义的伪帖。幸运的是,安史之乱没有让唐朝陷入真正的危机,长安光复后,他又回到了自己洒脱的日子。

但世事就是这么无常,王维在经历了官场升迁、诗坛进步之后又迎来了中年丧偶、老年失去独子的凄凉历程。一生富贵荣华富贵,到了晚年连身边的人都要一个人送走。不过,对于讲究子孙香火的古人来说。王维最大的痛苦不是因为孤独的晚年,而是死后无法面对祖先。

王维是幸运的,这种幸运来自于他自身的努力,来自于他在诗词歌赋方面的天赋。与他同期出生的李白,还在纠结用什么样的文字更能表达这首诗的意境。王维在京城早有名气。王维对后代诗人的威胁不在于他的才华,而在于他对诗歌的终身钻研。

王维的诗自然而富有灵性。《山中送别》中的送别诗写道:“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成为流传千年的名句,绵延千年,万人传诵,却无人能出其右。回看这首诗,我们自然看到了王维与朋友离别的情景。全文不允许情感的描写,却无端戳中了读者的泪点。王维用几个数字为我们构建了一幅精彩的画面,世间万物都在为它们的友谊而哭泣。由此可以看出,他的诗歌素养达到了常人难以企及的境界。

他的弟弟王进这样评价他的一生:吾兄文慈立身,闲暇之余,始终保持刚正不阿,持孤守贞,身居重地,不忘清静,真见其辈,许以风雅,晚年米嘉入道,虚室端坐,自以为无生,在享受笔耕之乐时,不废笔耕。他们中的一些人让他的笔休息。沧桑的老人早已看淡了所有的一切,所有的灾难都只是上天的捉弄。既然避之不及,我就接受,与天为敌。

不知不觉中,晚年的王维开始学禅。他远离尘世的喧嚣,搬到了一个很少有人居住的地方。王维的一生是惊喜与恐惧的一生,是喜剧与悲剧的一生。


查看更多
推荐栏目
back_img
功能直达
热门应用
学习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