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让制在中国历史上被记载为原始社会民主的典范,现在也有一些研究认为并不是这么回事,不是史书中记载的那样,里面也有不得已的原因。这些我们在这里不做考证,单就这一制度来说,是好的,是比继承制要好很多的选择领导者的制度。
禅让制:中国统治者更迭的一种方式,指在位君主生前便将统治权让给他人。形式上,禅让是在位君主自愿进行的,是为了让更贤能的人统治国家。通常,禅让是将权力让给异姓,这会导致朝代更替,称为“外禅”;而让给自己的同姓血亲,则被称为“内禅”,让位者通常称“太上皇”,不导致朝代更替。打破了以前模糊的界限,统治者就是统治者,被统治者永远是被统治者。这样固定的社会分层可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统治者想着如何统治,被统治者想着如何为主子服务)如商朝就创造了繁荣的青铜文明,而王位禅让只是在不大的原始社会,这种不是严格的角色分工随着生产力的进步阻碍社会发展,还是分工好,王位世袭是这种分工的保证。
禅让制产生于尧舜禹时期,传说是尧舜经过长时间的考察,认为舜禹最适合担任部落首领,德才兼备,能够带领部落人员更好的生活。
除了舜之外,其他人都跟"黄帝"有血缘关系,也就是说禅让制执行了三个朝代,权力最终又回到了黄帝一脉,而且还是"让"回来的。不知是巧合还是必然,世上还真有不对王位动心的人,而且一出现就是三个,不管三人是否出于真心,他们这份"勇气"着实令人敬佩!
舜和禹这种做法不管是不是在惺惺作态,结果确实表明他们的威信和才能,真正应验了那句得民心者得天下。
可是这大禹有点不地道,登上帝位还更改朝代,建立了夏王朝,于是黄帝王朝时代到虞舜便结束了。所以,至少从更换朝代这个点出发,大禹继位给后人的感觉更像是"禅让"一点。
禹老了之后按照传统并没有将位置传给自己的儿子,而是禅让给了他的得力助手伯益,这个伯益也是黄帝的后代,不知是否血缘的原因,那个时期只要有才能的人都与黄帝有些关系。
可这个伯益不信邪,继续效仿舜和禹的做法,要将位置让给禹的儿子启,可这一让便让出了问题,都说事不过三,启的政治手腕和威信要比伯益高的多,欣然接受之后顺理成章的继承了位置,改国号为夏。
世袭或世袭制度是指某专权一代继一代地保持在某个血缘家庭中的一种社会概念。其中可分为政治世袭和经济世袭两类。世界各地的人类社会的早期都曾出现过世袭制度的统治政权,其中多数为封建世袭制度。是古代爵位、官职的一种传承制度。先秦时代,中国实行世卿世禄的制度,上至天子、封君,下至公卿、大夫、士,他们的爵位、封邑、官职都是父子相承的。这种世袭的次数理论上是无限的,直到改朝换代或占据这个爵位或官职的家族在政治斗争中失败为止。
人之初性本善,同样人之初,就带有自私的本性。饱暖思淫欲,人性本为私。老子当大王,觉得自己儿子也是最优秀的,也能当大王,传给自己儿子更让自己放心!于是开始了长达几千...
查看更多与“世袭制替代禅让制 是人性使然也是时代趋势”相关的文章
天下为公,人间大同的理念一直都是我们理想中的社会结构。而这一点在上古时期就已经得到实践过,这让很多后来者都心向往之。在尧舜禹时期,选拔部落首长主要是通过禅让制。不仅要由臣下来推举有贤能,有才干的人。在位者还要对其进行考察,看他能否承担大任。在尧86岁的时候,他开始选拔这样的人才,这时候他关注到了舜,为了切实的考察舜是否有才干,他把自己的女儿娥皇女英嫁给了舜。在他各项都达到他的满意之后,才让他当首领。
舜确实没有辜负尧所托,不久后他病死在苍梧。也就到了禹的统治时期。关于我们熟知的就是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大禹治水的精神。他的父亲也是一个治水能手,虽然多年治水,但是水害依旧没有减缓,所以最终被杀。人们推举禹让他来治理黄河,他不仅采用了筑高堤坝这样的方式,而且还多年来考察上游和下游的关系,用了疏导与筑堤相结合的方式,帮助人们解决了黄河的水害问题。
因此得到了大家的威望。当时的社会组织形式主要是部落联盟。当时的最高的权力机关,其实并不是尧舜禹三个人。而是部落首长议事会。他们的任务就是统帅军队,维护群体的安全。也就是我们后来所称的军事的民主制度。
很多人其实都有疑问,难道他们真的大公无私到了选贤举能吗?难道他们并不想传位于自己的儿子,让自己的亲属获得王位吗?
在谈很多人开始感叹的禅让制的优点,那个天下为公的社会形态的时候,我们不得不在深入调查。其实尧当时也想传位于自己的儿子丹朱。舜的儿子商均也想要继承王位。
但是他都没有扛得过部落联盟的力量,所以失败了。可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个人的独裁力量慢慢的开始占主导地位。禹本来想让自己的助手益当王。但是他的儿子启也想当王,于是益就顺手推给了启。可是根据《竹书纪年》这本史书记载,后来益也曾后悔过,他开始夺位但是被杀。这个时候也就奠定了启的统治地位。
孟子认为,终结禅让制的不是禹也不是启,而是部落联盟各部落的首领和氏族成员。因为是他们选择了启。而选择了启也就意味着抛弃了禅让制。这样禅让制就变成了世袭制。公天下就变成了家天下。但是我们不得不认识到,在早期的国家制度建设的时候,其实也出现了很多薄弱之处。部落联盟的力量依然存在。
比如说启在建立国家之后,他的儿子太康当王。可是因为太康骄奢淫逸,所以,被自己的部下夷羿夺得了王位。这也就是我们历史上所说的太康失国。可是他失去的只是部落联盟的军事首长的位置,而并没有失去本部落首领的职务。就是因为部落联盟依旧有它的微弱位置。所以少康才可以取得立足之地,延续了夏朝的传统,维护了它的稳定。在这个期间我们可以称之为是军事民主制度下的世袭制时期。
我们后来人一直在讨论着禅让制和世袭制的优缺点。从禅让制走向世袭制,到底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历史的倒退?一方面我们不得不承认禅让制确实可以选拔出杰出的领导者,这对于一个部落,一个民族走向昌盛是非常关键的因素。但另一方面,我们也要意识到,从禅让制走向世袭制是历史所趋,它是建立在物质资料积累的...
查看更多与“禅让制和世袭制哪个更先进 禅让制为什么早早终结”相关的文章
现在各国的第一领导人大部分都由选举产生,而历史王朝上的皇位或者王位的人选和今天有着天差地别。从原始部落时期到夏朝产生了禅让制和世袭制,这两种制度是历史上皇权继承常用的制度,尤其是世袭制一直沿用3000多年。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历史上的这两种皇权继承制度。
上古时期产生的禅让制,也是公天下时期
在上古时期,人类生存环境十分恶劣,想靠一个人单打独斗的在当时大环境下生存十分困难,所以当时的人们采取了群居生活,抱团取暖的过日子。随着时间的推移,在这种生存方式下逐渐产生了部落,有部落就会有首领,当时的首领是如何产生的呢?
在当时恶劣的生存环境下,想要当上部落的首领,必须得有真本事。当时的部落与部落之间经常会发生冲突,首领必须要拥有带兵打仗的能力,来保护自己的部落不被外族入侵和欺负,同时还要具备不让族人饿肚子的能力,因为当时的环境十分恶劣,种植技术也不像后期这么发达,人们的食物常以打猎和采食野果为主,由此可以看出当时部落首领的候选人是在一次次的冲突和生存危机中诞生的突出人物,并经过部落人的推选,才能当上部落的首领。
当部落首领老去或者有其他情况不便于继续担任首领时,就会选出一位各方面都比较突出的部落人,并极力的在部落推荐,并且通过全部落人的考察后,让位与后者,这也是禅让制的诞生,关于禅让制的记载,最有名的当属于“尧舜禅让”。
《史记》:尧立七十年得舜,二十年而老,令舜摄行天子之政,荐之于天。
史记中记载,方国联盟首领尧在位七十年得到了舜,又过了二十年后尧老了,便让舜代替他行使天子的权利,并推荐给上天(古代的一种仪式)。舜继位后,又通过禹治水的考验将位置让给禹。
在这种选能而为的禅让制度下,首领将部落或者国家托付给一个与自己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人,这个“人”的唯一特征就是,能够带领部落和子民走得更远,生活的更好,这个时代也被称为“公天下”时代。
禅让制变世袭制,公天下变家天下
“禹子启贤,天下属意焉。及禹崩,虽授益,益之佐禹日浅,天下未洽。故诸侯皆去益而朝启,曰‘吾君帝禹之子也’。于是启遂即天子之位,是为夏后帝启。此后,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
《史记》中记载,大禹的儿子“启”贤能,大臣和子民都忠意他,大禹临终前虽然把位置授给了“益”,但益辅佐禹时间比较短,治理天下不够和平融洽,所以大臣们都去朝拜启,于是启就做了天子。这段记载是历史上最后的一次“禅让”,禹禅让与益失败后,启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称夏后帝,并开始了奴隶制度,中国也由原始社会进入到了奴隶社会,公天下变为了家天下。
夏后帝启驾崩后,他的儿子“太康”继位。太康整日花天酒地、纸醉金迷,并热衷于打猎,而对于国事、政事疏于管理,国内矛盾日益突出。穷族首领“后羿”趁机攻夏,夺取了夏的政权。太康死后,他的弟弟仲康继承了帝位,但夏已经千疮百孔,仲康死后他的儿子“相”又继位,但最终还是被“后羿”赶走,这也是十分著名的“后羿代夏”的...
查看更多与“从禅让制到世袭制 哪种制度下生活压力更大”相关的文章
禅让制会比世袭制更有利于保证统治者的质量,既然这样为什么还会被世袭制所取代呢?
禅让制变成世袭制的原因正是因为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
上古时代,生产力和技术水平都极为低下,物质财富都极为有限,可享受的资源也有限,所以就算是部落首领也不见得能过得比普通成员好很多,权力带来的私利诱惑有限,并不会轻易改变人的意志。既然生活水平差距不大,那么权力诱惑也不大。然而,在这么一种生活条件下,一旦有外族攻击或者一定的自然灾害,对于部落来说很有可能就是灭顶之灾。所以远古时代,部落的首领和群众基本都是一种共生共死的关系,集体安全就比部落首领的个人权利重要得多,因为每个人都必须依赖于部落生存,首领也是。
所以对首领来说,相对于世袭制,将首领位置禅让给年富力强能力出众的人,更有利于当时部落的发展,对集体安全更有保障,给自身带来的利益也更甚于世袭制。再当经济持续发展,社会不断进步,活命不再是问题的时候,禅让制自然就不符合当局者利益了。
禅让制是部落联盟内的一种军事民主,它的存在不是因为大家觉悟高,而是因为联盟内的任何一个部落都没有绝对的实力和权威,所以领导人要大家公推,以达成一种平衡,联盟成员对于盟主,也不存在无条件的服从,只有有条件的合作。“五帝”的真实身份就是这样的盟主,而不是帝王,所谓禅让也只是个形式上的过场,尧舜禅让,需要经过四岳十二牧的同意,并不是他们想让给谁就让给谁的。
再进一步,这种军事民主,是原始公有制的一种残余。那个时候,物质尤其是食物严重匮乏,基本上没有余粮,需要大家共同劳动、共同参与战争谋生存,然后共同分配劳动所得和战利品。然而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剩余产品增加,私有制代替公有制取得了主导地位,拥有大量物质财富的部族,摆脱了对外依赖,开始在联盟中占据绝对优势,并通过继承来世代控制联盟权力。于是君主世袭制出现了,人类进入到专制国家时代。
这个过程当然也是会遭到反扑的,禹的儿子启在平定了伯益和有扈氏的反抗之后,才真正奠定领导地位。
在专制君主绝对权力的统治下,在全国范围内征用劳力才成为可能,随之才能统筹兴建大型水利和建筑工程,阶级社会出现,无需参与体力的劳动的人被任用为官僚、神职人员、军人,形成一个完整的统治机器,确保举国自下而上无条件服从,人类的组织形式从松散的血缘联盟,转变为更集中、更高效的国家,文明由此取得快速进步。
所以说从禅让制到世袭制,是一种历史的进步,而不是倒退。
与“禅让制和世袭制哪个更先进 原来禅让只是个形式上的过场”相关的文章
说起中国历史中的圣明君主,那必然就是尧、舜、禹、汤、文、武这六位先圣。今天我们就来谈有一下关于这六位相先圣的故事。
其实他们也谈不上什么大王、皇帝,都属于部落酋长的级别。只不过相比较文明不赤裸身体,不吃人肉部落酋长之间也和平相处采用禅让制来交接权力。
说起禅让制就是指统治者把首领的位置让给别人“禅”意为“在祖宗面前大力推荐”,“让”指“让出位置即领导地位”。这些都是领导自愿进行的通过多方面的中和测评来决定将领导位置传给谁。两者没有直接的血缘关系。
尧在位七十年后他老了准备让出位置。他的儿子丹朱很粗野、好闹事。有人推荐丹朱继位,结果尧不同意。后来又召开部落会议决定推举舜继承酋长的位置。舜德才兼备,是个很有能力的人。随后尧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先后都嫁给了舜。并考验了三年才将帝位禅让给舜。
尧看重的是舜在处理家庭矛盾方面的能力。在父亲、后妈和带毒的弟弟“傲象”三人联合起来通过纵火焚屋、掘井掩埋这些挖空心思的方法要害死他的情况下,舜屡屡逃脱证明了他智商高。其次他对这件事既往不咎仿佛没发生过一样继续孝顺二老,从而证明他情商高。再加上政务斐然,名胜大好。尧觉得他是块好料,于是舜就进一步成为了领导人物。
其后的虞舜夏禹也是这样当舜老的时候就把领导的位置让给了治水有功的禹。而继位以后这种禅让制度就结束了。
因为当时禹正处于由国天下变为家天下过渡的这么一个阶段禹本来想继续实行禅让制把酋长的位置禅让给老领导舜的儿子博益。然而博益是个有自知之明的人感觉自己干不了领导于是博益就主动放弃了。并酋长的位置由建议禹的儿子启来继承。加上他是个特别强势的人。禹就因势利导把酋长的位置传给了启。根据史料记载禹死后大约公元前2070年,启通过武力打败了博益将其击败后继位建立了夏朝。
启成为中国历史上由禅让制变为世袭制的第一人。自此宣告原始社会结束开始了奴隶制的社会。
启是传统的上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帝王。夏朝也是《史记》中记载的第一个世袭制的朝代。开创中国近四千年世袭制的先河。部落首领也上升成了君主。这个制度在中国一下就延续了四千多年。直到公元1912年2月12日大清宣统皇帝宣布退位世袭制才算终于结束。
与“禅让制怎么变成世袭制的 他成为勇于创新的第一位帝王”相关的文章
史上有先王禅让的传说,认为尧、舜、禹三代政权的交接,是通过推荐、考察和任用等程序和平实现的。所谓禅让,是指在位君主生前将统治权让给他人,目的是让更贤能的人来统治国家。通常,禅让将统治权让给异姓,这会导致朝代的更替,称为“外禅”;让位给自己的同姓血亲,让位者通常称“太上皇”,不导致朝代更替,称为“内禅”。禅让的做法,可看作原始社会部落联盟民主推选首领的制度。
最早的禅让是由尧帝传给舜帝,尧开创了禅让的先河。《史记》上讲,尧帝在“四岳”(各部落首领)会上说:“朕在位七十年了,你能稳定政权,你来接班吧?”四岳回答:“我们德不行,还不适合当首领。”尧又说:“那就发扬你们的光明,推举埋没的人。”
众首领推荐:“有矜(单身男子)在民间,曰虞舜。”于是尧帝将舜招来做女婿,“尧妻之二女。”经过三年的考察,尧对舜满意了,在祖庙里举办了庄严的禅让仪式,之后,“命舜摄行天子之政,以观天命。”舜在试用期间倒不负众望,在尧的支持下,处理了共工、讙兜、三苗、鲧,“四辠(罪)天下咸服。”尧老了,对于儿子丹朱,“尧知子丹朱之不肖,不足授天下,于是乃权授舜。”
尧崩后,举丧三年,舜礼让丹朱,自己躲到南河的南边去了,然众人不服,于是舜说“这是天意啊”,这才正式登上帝位,完成禅让的整个过程。舜帝就位后面临洪灾泛滥,鲧治水不力被斩,四岳推荐禹为司空治水,禹治水成功,丰功伟绩,天下众望所归,
于是“帝舜荐禹于天,为嗣。”就是说举办了禅让仪式,确立了禹为继承人。帝舜崩后,三年丧毕,禹又礼让舜的儿子商均,自己躲到阳城去了,又是众人不服,禹只好出来就天子位。从尧、舜到禹的禅让,古书记载如此,可以看出从推选,考察、举办禅让仪式、举丧三年、形式上礼让先王的儿子,然后自己再正式就位的完整程序。
仔细看看禅让的程序,就会发现禅让制漏洞百出,没有监督机制,要改变禅让制并不困难。
禹帝上任后已是晚年了,儿子启也有六十多岁。按惯例“帝禹立而举皋陶荐之,且授政焉”《史记》。皋陶是很能干的,众人也都没意见,不过皋陶的年纪比帝禹还要大,这哪象是选继承人啊,所以不久皋陶就寿终正寝了,没能禅让成功。“而后举益,任之政”《史记》。
这里有个细节,就是帝禹对皋陶和伯益都没有举办禅让仪式,没有“荐之于天”,这恐怕不是疏漏,于是埋下了改禅让制的伏笔。其次,帝禹将军政大权都交给儿子启,伯益看来没有实权,所以启的权威远高于伯益。这还不够,平时外出时,帝禹都带着儿子启同行,增加“曝光率”,以提高儿子的威望。
到帝禹崩了之后,三年丧毕,伯益按部就班地礼让,“辟居箕山之阳”,没想到启多年大权在握,人多势众,已经集团化了,“古者禹死,将传天下于益,启之人因相与攻益而立启”《韩非子》。于是,启用武力夺得政权,他说:“吾君帝禹之子也。”天下是我老子的,我是儿子啊,天下当然归我了。从此,开始了王位由父子世代相传的“世袭”制,“天下为公”的原始社会被“天下为家”的奴隶社会...
查看更多与“为什么会发生从禅让制到世袭制的转变 都是因为禅让制漏洞百出”相关的文章
五千年灿烂的中国历史我们就从尧、舜、禹的时代讲起,那个时候尧、舜、禹还不能算是国王,叫部落联盟首领可能更好一些。这三个人都是历史上的“贤德”之王,他们的共同特点就是人品好、有能力、有领导的魅力。这三个人之间部落联盟首领的位子是通过“举贤”的方式继承的,我们称之为“禅让”。
尧,又称唐尧。相传尧继帝位时21岁(也有人说是16岁,这都不重要),以平阳(今山西临汾)为都城,以火德为帝,人称赤帝。他性格仁慈,十分聪明,年轻有为,并且勤于政事,很少休息,礼仪简单,生活俭朴。他做了近七十年的部落首领后把首领的位置传给了舜,而没有传给自己的不肖儿子。
舜,又称虞舜,他能够通过尧的禅让获得首领之位,不仅因为他勤勉,他做过很多工种的事情,种田、捕鱼、制陶,甚至做小生意,每件事都做得很好;除此以外,舜是一位忍辱负重,能够以德报怨的人。舜的生母去世的早,他的父亲、后母以及弟弟都对他非常不好,三番五次想要害死他,但舜还是原谅了他们,这一点非常难得。
舜年老时,把一把手的位置传给了同样勤恳、朴实而又治水有功的夏禹。在尧、舜、禹的时代,黄河肆虐,洪水泛滥成灾。禹的父亲鲧先是被舜派去治水,但鲧只会修建堤渠,每次堤渠被洪水冲垮就又再次泛滥,舜一怒之下治了鲧的罪。后来,舜又委派禹治水,在禹治水的13年中,采用了凿山开渠、疏通壅塞,把洪水引入大江大河然后归入大海的方法。在这13年中,他时刻想着老百姓仍在遭受洪水的祸害,庄稼被淹,房子被毁,有了3次经过家门都顾不上进去探望妻子和孩子的经历。经过多年的努力,禹终于治理好了水患,人们为了表达对禹的感激之情,尊称他为“大禹”,即伟大的禹。
后来,禹年老了,也想继续找一个贤能的人做自己的继承人,皋陶的儿子伯益就是候选人之一,但禹的儿子夏启不同意,凭什么老父打下的天下要让给别人?
约公元前2070年,启建立了夏朝,当上了王,从此以后,他再也没有把王位传给外人,而变成了王位世袭制。
王位世袭制在近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一直延续下来,直到1912年的2月12日,中国的最后一个皇帝宣统皇帝下诏退位,才算结束。“肥水不流外人田”的说法是不是由此而来呢?
与“是谁开启了从禅让制到世袭制的大门 世袭制延续了多久”相关的文章
据史记记载,启贤明且得人心,禹去世后,虽然将联盟首领之位禅让给伯益,可因伯益的根基较浅,并没有得到各诸侯的支持,各诸侯纷纷离开了伯益而去投奔启,并说道“启是我们君主禹的儿子啊。”因此启即位,史称夏后启。
我们需要知道的是,启的帝位并不是禹传给启的,而是启与伯益展开了帝位的争夺,最终启获胜,他也就成为了部落联盟的新一任首领。
一、世袭制为何代替了禅让制
原因一:生产力的发展
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禹在位时期,生产力已经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区别于之前的部落联盟,因生产力的底下,粮食衣物等一切生活物品都相当的匮乏。很少有剩余。
而在生产力发展起来后,这些东西便逐渐有了剩余,尤其是极为重要的粮食。这些剩余的粮食等物资,不可避免的集中在掌权者的手中。掌握了这些物资,也就为其将公天下转变为家天下奠定了牢不可破的基础。(根本原因)
原因二:人性的角度来看,这是历史的必然
人是自利的动物,或言之,所有的动物都是自利的,这是生物的本性。诚然,人也有无私的一面。但显然无私的人终究是少数。在看到了部落联盟的权力之后,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抵抗得住权力的诱惑。显然,让所有统治者都像尧舜禹一样,在年老后立非自己后代为继承人是不符合人性的。
原因三:民主力量的衰弱,独裁力量的增强
在尧召集四方部落之长议事的时候,我们就可以看出。所谓部落联盟首领,还是要受到各部落之长的一定限制。而这一限制,随着部落联盟首领的权力越来越大,逐渐瓦解。
部落联盟首领的权力从一开始的统筹指挥对外战争,到后来的有了对各部落之长生杀夺于的权力。随着独裁力量的增强,掌权者势必会排除异己,维护掌权者自身的统治。而世袭制,能很好的保证自己以及自己所在势力的利益。因此世袭制代替禅让制也就势在必行。
二、尧舜禹是否真的没有私心?
史记对尧舜禹禅让记载的很是详尽,值得玩味的一点是,在记述尧舜禹三人禅让的过程中,不约而同地都提到了他们的儿子,即丹朱、商均和启。
关于丹朱、商均为何不能继承父亲尧和舜的部落联盟首领的位置。史记中记载了相同的理由——不肖。
且不说这二人是否真的不肖,尧、舜二人各自并非只有丹朱、商均这一个儿子。如果丹朱、商均真的没有治理国家的才能,为何不从其他儿子中选?史书上没有提,只是说尧、舜鉴于自己的儿子不成器,希望各部落之长推选贤能的人作为下一任的部落联盟首领。
而且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另外一点,尧、舜二人首先排除自己儿子接任,其实也说明将自己的儿子作为接班人,在当时的背景下是常见的。甚至可以看出,在部落联盟首领领导下的各个小部落内部的接班人制度,极有可能就是父传子、子传孙这样的世袭制度。
既然当时世袭制已经存在,尧和舜为何仍坚持禅让?
答案很明显了,那就是——条件不足。
与上文提到的生产力、民主与独裁等问题类似。部落联盟首领与普通小部落首领不一样,小部落本就大多由亲缘关系所维系,其内部容易统一,因此其部落首领世袭并不会受到很大的阻力。而部落联盟则不同...
查看更多与“从禅让制到世袭制经历了什么 尧和舜为何仍坚持禅让”相关的文章
自三皇五帝一直到尧舜禹以来,一直的王位产生都是由禅让制产生的,禅让制简单理解就是由下面的大臣和诸侯选举出来的,必须有能力的人才能胜任此职务。那么最终是如何变成了世袭制的呢?
禅让制:中国统治者更迭的一种方式,指在位君主生前便将统治权让给他人。形式上,禅让是在位君主自愿进行的,是为了让更贤能的人统治国家。通常,禅让是将权力让给异姓,这会导致朝代更替,称为“外禅”;而让给自己的同姓血亲,则被称为“内禅”,让位者通常称“太上皇”,不导致朝代更替。打破了以前模糊的界限,统治者就是统治者,被统治者永远是被统治者。这样固定的社会分层可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统治者想着如何统治,被统治者想着如何为主子服务)如商朝就创造了繁荣的青铜文明,而王位禅让只是在不大的原始社会,这种不是严格的角色分工随着生产力的进步阻碍社会发展,还是分工好,王位世袭是这种分工的保证。
先尧来说,他最让人称道的就是王位不传子而传贤。当时在尧帝晚年,要立继承人的时候,他觉得自己儿子并非贤能,于是下面的大臣们便推荐了舜给尧,尧决定自己尧考察一下舜的能力怎么样,于是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了舜,舜能很好的处理好自己的家政。尧又让舜来总管百官,而舜又管理的井井有条,毫不紊乱。在随后的重重考验之后,尧觉得舜是一个可以托付的人,决定把王位让于舜。
禹的王位也是舜帝禅让来的,当年大禹治水有功,在各诸侯的拥戴下,继承了王位,大禹治水在他父亲那一代已经开始 ,但是他父亲治水是失败的,轮到禹的时候他总结的他父亲治水的失败经验,改革了治水的方法,最终经过13年治理好的洪水。禹即位的时候就开始为他的儿子当继承人做打算,禹在位的第二年,他便立皋陶为他的继承人,皋陶是什么人呢,他是和尧舜禹被人们称为“上古四圣”之一,所以来讲这人也是了不起的,不过当时皋陶已经105岁,很显然,自己刚即位,又立一个105岁的人来当自己的继承人,显然不是诚心的,但是禹很显然避了闲,如果直接让自己儿子当继承人会让人说闲话,但是当时只有皋陶最有能力,但是奈何年级太大,第二年皋陶便死了,这样第一位继承人失败了,随后人们也推选伯益作为继承人,但是禹是不支持的,伯益虽然是能人,但是他毕竟没有皋陶那么厉害。之后禹一直把自己和自己的儿子启推向世人,让人们知道他和他儿子启,而逐渐去疏远伯益。这样时间长 了,启也有了自己的信徒。在禹死后,启便对伯益开战,由于有禹给他打下良好的基础,最终取代伯益继承了王位。
从此,禅让制转为世袭制。但是当时有很多部落对这种改变传统习俗而不满,向启开战,但是启最终都战胜了他们,坐稳了王位。
从此,中国开启了近4000年左右的世袭制,公天下转为家天下。
与“禅让制和世袭制是如何转化的 两者有何区别”相关的文章
夏朝,一段极其神秘,带着谜一般面纱的历史。时至今日,依旧有很多人质疑——夏朝是否真的在中国的历史上存在过?
在前人以及绝大部分今人的认知里,夏朝的存在是毋庸置疑的:坚毅如司马迁,不愿意有半点虚假的著作《史记》里就有夏朝的兴衰史。夏朝的出现在中华历史上有非常重大的建立,他是封建王朝的起源,如果没有夏朝,中国封建王朝的起源,实在是无从找起。
在夏朝出现之前,是三皇五帝时代,天下、王位的归属,都是依靠选贤举能——"禅让制"。五帝依次禅让,最后舜更是让贤与大禹,而大禹便是夏朝的开国者。
此前天下为公,举贤让能,正是此后几千年追寻的理想社会!但是从夏朝开始,大禹之后,王位继承实行家族世袭制,大禹让位给了他的儿子"启",从此公天下变成家天下,夏朝----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统治王朝成立。而且这种封建统治制度一直延续了几千年,直到四千年后清朝灭亡,封建统治才宣告结束。
王位世袭制是怎么开始的?这样的传承制度为什么能持续几千年之久?
大禹治水的故事如今家喻户晓:当时黄河泛滥,大禹因治理黄河,三过家门而不入,在他的治理下,黄河洪水终不再泛滥,黎明百姓也在滔天巨患中幸存下来。
万众所归之下,舜帝让位于他。继承帝位之后,大禹立即召集部落会盟,要征讨"三苗"(当时姜姓小部落国,已有奴隶划分)。历史记载参加会盟的"执玉帛者万国"。
可见当时的夏朝在各个部落之间是非常有号召力的。实际上是因为古人生产力非常低下,温饱尚不能解决,抵御天灾的能力非常有限,大禹治水是古人对抗天灾史无前例的胜利,所以大禹在人们心中建立了极大的权威。
阴差阳错之下都没能延续的禅让制
一直认为王位传子制就是从大禹开始的,但实际并不是,大禹年老后,为了尊重禅让制,原本是打算把王位禅让给皋陶。
皋陶是东部一个部落的一个首领,舜在位的时候,他曾经掌管刑法,是一个非常正直的人,他制定的法律使人民脱离野蛮逐渐开化,且教育人们,作为父亲要勇敢担当,母亲要仁慈对待儿子,兄弟之间要相互友善对待,子女要孝顺父母,他对社会安定起到了非常大的积极作用,是孔子思想的基石。
非常遗憾的是,大禹还没来得及把王位禅让给皋陶,皋陶就先他去世了。而后,大禹又决定禅位给益。益是大禹治水的得力助手,又是皇帝的孙子,继承王位实至名归。大禹死后,益给大禹守孝三年,不曾想三年后出山,大禹的儿子已经在各部族首领的拥护下变成王了。
启即位之后使用国号为姓,改自己的名字为夏启,启死后,又传位给他的长子康。
从此长达四千年的王位传子制开始了,历史公认封建统治开始于启,从此家天下变成了公天下。
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世袭制的局限性,劣根性,以及很多不合理之处是显而易见的:皇帝的接班人只能在皇帝的后裔里选择,若是继位者是贤德之人,如果皇帝的儿子出现白痴,昏庸之徒,那后果则不堪设想——历史上不乏昏君误国亡国的例子,而之前的禅让...
查看更多与“禅让制和世袭制有何区别 世袭制为什么能持续几千年之久”相关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