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_img

王翦简介

发布时间:2020-07-28
1 战国名将王翦:在腥风血雨中受宠嬴政,功成身退
战国名将王翦
王翦简介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有一条不成规律的规律:那就是一旦某人手握重兵、立功疆场而又功高震主时,人生事业的辉煌反而会为他自己铸下坚实的不得善终的坟茔,所以很早便有了“兔死狗烹,鸟尽弓藏”之说,也更有“伴君如伴虎”等血血淋淋的忠告,政治斗争的险恶与残酷,让很多功臣名将都在苦思脱灾避难之方,而秦始皇的大将王翦却是在以武功震慑天下的同时,却能功成身退而得以善终的为数不多的人之一。

受宠嬴政,平步青云

王翦,陕西富平县人,古时称频阳。出生于秦昭王二十年(公元前287年)左右,死于秦始皇十一年(公前211年)左右。王翦出身贫苦,并没有什么可供借助与依靠的亲戚与财力,但他好舞枪弄棒,尤喜兵法谋略,力气大得可以轻松抱起一头牛犊过河,但又不流于武勇与蛮横。在家农闲时常对人挥舞着双拳说:“凭我这双拳,何愁富贵哉?”二十岁时就投身于军旅,从此后,王翦的一生绝大部分时间就在军营里度过了。

年轻的王翦由于办事沉稳,机智聪颖,作战勇敢和出色的武功,很快就在军队里崭露头角,尤得秦军统帅白起的青睐。白起把他调到自己身边作亲兵,不久便将他升为将军。在秦赵长平大战中,王翦作为青年将领独当一面,表现十分出色。白起常对一些人说:“吾没,秦欲统一海内,非王翦将兵不可,否则必败。”后他将王翦推荐给了秦昭王。

白起因与秦昭王矛盾激化,结果被赐自杀,同时王翦也因此而未受到秦昭王的重用。他一直是军中的一个一般将领罢了,在军队中默默度日。

公元前251年,秦昭王死,子安国君继位。不到一年的时间,安国君死,子异人继位,史称庄襄王。三年后,庄襄王死,儿子嬴政继位,是为秦始皇。秦王政继位后不久,因一件关系到秦帝国命运的事件发生,王翦的命运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此后,王翦便成为秦王嬴政一生的心腹大将而受宠不衰。

受命出征,屡立奇功

当时整个中国的政治形势,虽然名义上是七雄争霸,但真正有力量的只有两个国家,即秦与楚,其它国家虽名为一国,有的实则只有一个郡县那么大,如韩国。而秦国在经过商鞅变法后,国势日强。到了秦昭王时,中原六国被秦将白起打得只有招架之功而没有还手之力。到了秦昭王晚年,中原六国已被秦国攻得支离破碎。因为,秦统一中国已是大势所趋了。

秦王政即位后,统一中国的步伐加快了。平叛、亲政大典一结束,就开始了统一中国的战略决策:在政治和外交上,采纳李斯和尉缭子的建议,继续实行远交近攻,分化瓦解六国联盟,同时,又不惜重金收买六国内部的大臣作间谍,削弱其力量,破坏其行动。

在军事上,秦王嬴政以王翦为柱石,带兵对中原各国进行全线扫荡。王翦也不负厚望,打得十分出色。他采取先北后南,先弱后强,先中原后楚国的方略,结果只用了几年时间,秦国就占领了黄河以北的广大地区。

公元前230年,王翦率十万大军攻韩。韩是小国,又经过几十年秦国的骚扰与攻击,早已是疲惫,衰弱不堪,所以,王翦很快就将韩国阳翟(今天河南新郑)包围起来。但阳翟城墙坚固,王翦久攻不下。最后,王...

查看更多
2 王翦简介:少年时就喜欢军事,立下战功流芳百世
战国名将王翦
王翦简介

王翦,战国时期秦国名将,关中频阳东乡(今陕西富平东北)人,秦代杰出的军事家,主要战绩有破赵国都城邯郸,消灭燕、赵;以秦国绝大部分兵力消灭楚国。与其子王贲一并成为秦始皇兼灭六国的最大功臣。杰出的军事指挥才能使其与白起、李牧、廉颇并列为战国四大名将。王翦是琅琊王氏和太原王氏的始祖。

西汉司马迁认为王翦作为秦国将领,平定六国,功绩卓著,秦始皇尊其为师,可是他不能辅佐秦始皇建立德政,以巩固国家根基,和白起比较可谓是“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早年经历

王翦,频阳东乡(今陕西富平东北)人,少年时就喜欢军事,后来事侍奉秦王政(秦始皇)。

公元前236年(秦始皇十一年),王翦领兵攻打赵国的阏与,王翦领军只十八天,便令军中不满百石的校尉回家,并从原军队的十人中选出两人留在军中,结果所留下来的都是军中精锐。王翦就用这支士气很高的精锐部队攻下了阏与,同时一并攻取了赵的九座城邑。

横扫三晋

公元前229年(秦始皇十八年),王翦从郡上发兵,下井陉,与杨端和军两军呼应。准备一举攻灭赵国。结果遇上了赵国的名将李牧,相持一年多的时间。王翦采用反间计,除掉李牧。李牧死后,王翦势如破竹前行,大败赵军,并杀了赵军主将赵葱,攻下赵国的都城邯郸,俘虏赵王迁,赵国原来的各处土地入为秦地,成为秦郡。

公元前227年(秦始皇十九年),发生了历史上著名的荆轲刺秦王事件,荆轲失败后。秦王政盛怒,并利用这个机会,派王翦领军攻燕国。燕王喜和代王赵嘉联合抵抗秦军,燕代联军由燕国的太子丹统领,最后在送别荆轲的易水河边兵败。王翦乘势攻取了燕都城蓟,燕王喜逃到了辽东,燕国也名存实亡了。

公元前225年(秦始皇二十二年),秦王派王翦儿子王贲攻打楚国,大败楚兵。

然后王贲军迅速北上,进攻魏国,最后用黄河、大沟水淹大梁城,城尽毁。魏王假投降。接着王贲又平定了魏国各地,设魏地东面为砀郡。

攻灭楚国

公元前224年(秦始皇二十三年),秦王政召集群臣,商议灭楚大计,王翦认为“非六十万人不可”,李信则认为“不过二十万人”便可打败楚国,秦王政大喜,认为王翦老不堪用,便派李信和蒙恬率兵二十万,南下伐楚。王翦因此称病辞朝,回归故里。

不久,楚军故意示弱,且战且退,保留精锐部队从后突袭李信,大破秦军两营兵力,斩杀秦军七个都尉,是为秦灭六国期间少有的败仗之一。秦王政听到这个消息,大为震怒,亲自乘快车奔往频阳,见到王翦道歉说:“我由于没采用您的计策,李信果然使秦军蒙受了耻辱。听说楚军正在一天天向西逼进,将军虽然染病在身。难道忍心抛弃我吗?”王翦推托说“:老臣病弱体衰,昏聩无用,希望大王另选良将。”秦王政再次致歉说:“好了,请将军不要再说什么了!”王翦就说:“大王一定要用我,非给我六十万士兵不可。”秦王政满口答应:“听将军的了就是。”于是王翦统领六十万大军启程,

秦王政自送霸上,王翦因手握六十万重兵,出征时向秦王“请美田宅园池甚众”、“以请田宅为子孙业耳”,秦王政大笑;出关...

查看更多
3 战国名将王翦是如何凭借自己的智慧得以富贵善终的?
战国名将王翦
王翦简介

俗话说伴君如伴虎,作为臣子最怕的就是功高盖主,但秦始皇灭六国第一功臣王翦,如何能成为唯一善终的战国名将呢?

王翦是秦始皇的将军,他不但懂军事,也懂皇上的小心思,同期的将军都是因为不懂,最后没有好下场。

但王翦凭借自身的智慧,最终能够在荣华富贵中安享晚年。

一、古代功臣宿将常常自污

“飘然高隐”太困难,效忠输诚又不尽管用,功臣宿将为了全身免祸只好另外再出高招。他们苦心孤诣,多方摸索、反复实践的结果,以博取君主的放心,换得自己的太平无恙。按照常人的思维逻辑,潜在的皇权争夺者,总是那些雄才大略奋斗不息者, 或者是阴险狡诈、深有城府的家伙。相反,那些了无心机、庸庸碌碌,只图吃喝玩乐,热衷淫逸享受的人则容易满足已有的待遇,不会冒险去觊觎非望,兴风作浪。即便万一生事滋乱,就凭这些人的花拳绣腿功夫,对付起来也会容易得多,稍加施压,即可摆平。所以说,声色是娱,犬马是好,其无大志。可想而知,皇帝喜欢的就是这类酒囊饭袋。在他们眼中,贪图享受甚至贪污腐败,不失为一种“美德”,一个腐败的奴才与一个精明的人才,他是宁取前者而不用后者的。如此他方可以高枕无忧稳踞皇座。皇上的这些微妙内心活动,自有人在那里细心揣摩,功臣宿将为保命全身则更不会闲着。他们发现,在皇上的心目中,求田问舍、安居乐业、不思进取者,远远要比壮怀激烈、闻鸡起舞、有所追求者亲切和可爱得多。既然是这样,那么身处嫌疑之地的自己,要全身避祸,最好的办法就是贪图享受、醉生梦死。让皇帝陛下觉得自己只有依翠偎玉的“花心”而没有争权夺利的“野心”,龙心一悦,就想不起干“兔死狗烹”之类的勾当了。

二、秦国伐楚失败

公元前 230 年至公元前 225 年期间, 秦王嬴政按照“灭诸侯,成一统,建帝业” 的战略目标,实施“远交近攻”等一系列战略方针。于是“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南”,蚕食鲸吞,相继攻灭了韩、赵、魏、燕诸国,紧接着开始了伐楚的准备。秦王先是征询了战功卓著、风头正盛的青年将领李信的意见,问他攻灭楚国、统一南方需要多少兵马。李信当时正陶醉于灭燕战争的成就之中,睥睨一切,顾盼自雄,他头脑一热,表示只需要二十万人马便足以犁庭扫穴,灭亡楚国了。秦王听了李信的表态后,一是倍感振奋,二是多少还有些不放心,于是又向老将王翦征求意见。王翦久经沙场,经验十分丰富,持重老练,作出了慎重而具体的判断:楚国国土面积广阔,各种资源丰富,人口众多,军事实力可观,虽然屡次战败,但“百足之虫,死而不僵”,“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仍拥有相当的实力,绝对不可轻视, 草行事。所以他向秦王明确表示:“依臣愚见,要讨平楚国,非得动用六十万大军不可。”秦王听了很不高兴,便讥讽又斥责王翦说:“王大将军您可真的是英雄迟暮了,居然如此胆怯,也太看重对手了。李信都拍胸脯保证只需二十万兵马便可扫平楚国,勇气可嘉呀,我看这一次还是让年轻人放开手脚,去冲锋陷阵吧!”于是秦王下令,由李信和蒙武统率二十...

查看更多
4 战国最低调的名将王翦,唯一得以善终的一位大将
战国名将王翦
王翦简介

王翦、白起、李牧、廉颇并列为战国四大名将,此四人是战国时期最出名的四员大将,而这几位大将并非也只是会带兵打仗,他们良好的品行和长远的军事、政治眼光,都是名列四大名将之一的理由。当然这四人当中,白起是最出名的,他被称为”千古第一战神“,战功赫赫,是秦国历史上最出名的一位将领,也是中国历史不容忽视的一位将军,而王翦则是秦国的另一位猛将,他是秦国统一后才开始闪亮的新星。

在《史记》上白起跟王翦是在同一列传里,意味着在司马迁的心里,王翦和白起是能够齐名的。据史载,白起,嬴姓白氏,名起,其先祖为秦国公族,故《战国策》中又称公孙起。郿人即今陕西眉县人,战国时期秦国名将。白起号称”人屠“,与廉颇、李牧、王翦并称为战国四大名将,位列战国四大名将之首。白起生长的年代,秦国的国力已经十分强大了,此时的秦国,想要东进谋取更多的利益,秦国的目标不是不为别的,就为这一统天下的霸业,这时候正是秦国需要良将为自己打天下的时期,白起的出现时应运而生。

而王翦与白起不同,他不像白起那么早就出名了,白起每打一仗,其名声就更盛,王翦一直都比较低调,一直到秦始皇横扫六国的时候,王翦才开始崭露头角。西汉司马迁认为王翦作为秦国将领,平定六国,战功卓著,甚至秦始皇尊其为师,但是名声却远远不如白起。多半是,他在军事上多有建树,却难以帮助秦始皇建立德政,不管怎样,王翦仍旧是位优秀的将领,和白起比较可谓是”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白起和王翦各有各的长处,各有各的优点。白起号称人屠,若是战俘他定一个不留,他不像王翦,抓住了楚军还会放过,白起打仗快准狠,尤其擅长围歼、野战。论野战,王翦或许不是李牧、白起等人的对手,孙子兵法有云:”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王翦正是”上兵伐谋“这一军事策略的典型人物。战争上谁能赢,谁就是最优秀的将领,王翦擅长用计谋,比如他用反间计杀掉了赵国的李牧,他灭楚时,向始皇要大量田宅之物,让秦始皇放下对他的戒备心,这些都可以看出,王翦并非只是一个头脑简单的将军而已。假如王翦、白起各领一国军队对垒的话,作为”上兵“代表人物的王翦不一定会输。

王翦有一个比较突出的用兵特点,那就是‘稳’。王翦作战求稳,作战之前会作详细的考虑,不打无把握的仗。步步为营,以静制动,后发制人,无论是灭赵还是灭楚,我们都能看到他的每一场作战,其实手法并不是很高明,手法虽平淡无奇,但却招招制敌,为人做事稳重的特点也在他带兵上体现出来。更难能可贵的是,不仅表现在军事上,作为臣子对国家也是尽忠竭力。

王翦最大的优点即善于学习。他学习李牧的战术,又用李牧的战术打败了楚军。同时,在廉颇辞官、李牧被杀、白起自尽等事件里吸取了教训,以智谋来求生存。也许王翦在军事上的成就不如白起,但他却是四大名将中最有头脑,能够得以善终的一位大将。

查看更多
5 战国名将王翦:大器晚成,却是最有头脑的将领之一
战国名将王翦
王翦简介

在战国时期的四大名将里面,廉颇老矣,得不到君主的信任,而不被重用,寂寂终生;李牧一腔热血,尽洒疆场,却被一计反间,自杀而亡;白起闻名古今,功高震主,也被帝王赐死。这四大名将里面,大部分都是死于君主的猜忌,只有王翦一个人得以善终,不得不佩服王翦,看来王翦并非只是一个只会打仗的莽夫而已。

王翦,其出生年月不详,战国时期秦国人,年少爱读兵书,比较年轻的时候,就进入了军营。王翦出身并非贵族、宗室,他早年生活清苦,在军中是从无名小卒做起的,王翦做事沉稳,有谋略。因而受到了白起的注意,并把他推荐给了秦昭王。孙子兵法有云:”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谋“、”稳“都是王翦作战的特点。他以智谋出名,秦始皇曾将王翦视作自己的老师。可知,王翦是最有头脑的将领之一。

王翦不仅在军事上有所成就,他还会揣度帝王之心。王翦在秦昭王、秦庄襄王时期都默默无闻,一直到了秦始皇时期,他才得以崭露头角。而他在秦始皇执政的前期则主要致力于对付赵国,赵国是最难啃的一块硬骨头。赵国此时的大将时李牧,李牧和王翦可谓是旗鼓相当,双方人马达到后便摆开阵势,却不急着进攻,就这样干耗着,李牧带领的赵国军队,王翦是没机会占到赵国便宜的。相反,这样僵持下去,只会使得问题越来越严重。

此时的王翦为了能够战胜赵国,采用了副将李信的反间计,他先向李牧通信表示和好,李牧自然也希望休战,二人便一直都保持联络,王翦再用重金贿赂了赵王心腹,让他诬告李牧与秦军谋反,赵王信以为真,派人代替了李牧,并示意李牧自杀,李牧便这样被杀掉了。而此战当然是王翦胜利。

后期对付楚国时,王翦也是充分运用了自己的头脑,他知道楚国是个大国,难以攻克。灭楚之战简直和灭赵之战如出一辙,公元前225年,秦王决心攻楚。当时楚国地大物博,虽然丢失了传统强国的地位,楚国的实力仍不可小视。秦王发兵之前问李信攻楚需要多少人。李信十分自信地回答:”不过二十万尔!。秦始皇又问王翦,王翦回答说:“以臣之见,非六十万人马不可。”秦王吓了一跳,六十万大概是倾尽了秦国所有的兵力,秦王以为王翦怯战,便没有采纳王翦的建议,转而相信了李信。王翦不便说什么,因为这个原因告老还乡。

后来李信率领的二十万大军到了楚国,因为轻敌而大败,这个时候秦王才又回去找王翦出山,替王翦凑足了六十万大军。此战王翦同时展开了两条战线:政治上,向秦王求田乞舍,以此显得自己胸无大志、没有野心,不然秦始皇怎会放心交付六十万大军;军事上,养精蓄锐,等待战机,果然一举获胜。

王翦一生战绩自然比不上白起那么显赫,他属于大器晚成,帮助秦始皇平定六国,功高震主,却能够得以善终,终究是因为他过人的政治头脑,他知道“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善于揣摩帝王之术得以善终。

查看更多
推荐栏目
back_img
功能直达
热门应用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