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_img

靖难之役朱棣成功的原因

发布时间:2020-07-27
1 靖难之役朱棣成功的原因,就在于朱棣的思想不同于常人
靖难之役
靖难之役为什么能成功
靖难之役朱棣成功的原因

古代战争大多数都是以攻城略地为主,为什么非要攻下城池,直接绕道而行岂不是省时省力?古代的交通不发达,有时候一座城就可能拒人千里之外,即便是能够绕行通过该城池,但是打仗也要考虑粮草与补给问题,绕过城池万一被前后夹击或者粮草供应不足,那么失败就成必然了,所以古代打仗一般是不绕行,而是步步为营、攻城略地,古代军事家的思路也是怎么破城池或者建造坚固的城池。我们也经常看见建在崇山峻岭的坚固城池,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拒敌人于千里之外。

那么中国2000多年的历史,有没有不攻城略地而是直捣黄龙的战争呢?答案当然是肯定的,这类战争其中就包括靖难之役。

靖难之役朱棣成功的原因

靖难之役前三年战争的成果

朱棣发动靖难之役,以北京之地对抗整个大明朝,成功的概率是微乎其微。在靖难之役的前三年,朱棣与朱允炆的战争中,朱棣虽然胜利较多,但是地盘也只不过是北京、保定、永平,看似比之前的地盘扩张了三倍之多,比起整个大明朝却还是弹丸之地。

按照古人攻城略地的思想打下去,朱棣即便是一直胜利下去,也不定能够看见战争结束的一天,更何况与朱允炆比起,他的人力资源、物资储备远不如朱允炆,这样打下去的结果只有一个,那就是朱棣的人越打越少,最后有可能被某个小兵抓住送到朱允炆那里领赏去。

我们不可否定朱棣的勇气,敢冒天下之大不韪,但是这样无希望的打下去,朱棣也会失去信心。总结朱棣靖难之役的前三年,虽然战胜了李景隆的60万大军、战胜了盛庸、战胜了平安,但是他又何尝不是被高高的济南城墙阻隔在北方。朱棣要想打到南京,在朱棣的思维里必须攻城略地拿下济南才能继续前进,奈何朱棣就是破不了济南城。

朱棣的靖难之役前三年也是有许多成果的,比如白沟河之战,消灭李景隆的60万大军,使朱允炆军事实力得到沉重打击,为后期朱棣直取南京奠定了基础。靖难之役的前三年看似朱棣取得的地盘微乎其微,但是起到的效果对于后期战争是非常有利的。

机会的到来,创新性思维的运用

在朱棣对于未来没有希望之时,朱棣潜伏在宫中的宦官间谍传来一个惊人消息,南京城兵力空虚,可以乘虚而入。虽然是好消息,但是在没有飞机、远程导弹的古代有什么办法可以直接打击南京城呢?朱棣得到这个消息却高兴不起来,他打了三年不就是为了打到南京吗?可是他连山东都没有跨越过去,何谈进攻南京?

正当朱棣失去信心之时,姚广孝一句话点醒了朱棣,攻打南京为什么要攻下济南城?一语惊醒梦中人,朱棣顿时感觉茅塞顿开,可以绕道直取南京,他的思维原来一直被古代行军打仗的思维方式所限制,忘却了他最终的目的。

建文帝三年12月,朱棣召集将领,开始准备直取南京,毕其功于一役。朱棣的对手盛庸、平安等得到消息也积极准备,等待朱棣的到来,但是这次他们错了,朱棣的根本不是冲着他们去的,当他们发现朱棣的意图之时,他们不得不慌忙去追击朱棣。

直取南京之路上的“荆棘”

盛庸与平安从12月份一直追来年的三月份,平安率先追上朱棣。在平安眼里,朱棣是一心想直接...

查看更多
2 靖难之役为什么能成功?带你详细了解朱棣是怎么反败为胜的
靖难之役
靖难之役为什么能成功
靖难之役朱棣成功的原因

靖难之役为什么能成功?

靖难之役

明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朱元璋病逝,享年71岁,庙号太祖,谥号高皇帝。

老朱太过喜爱大儿子朱标了,无奈朱标早逝,大儿子没了,那就大孙子来当吧,就这样,二十岁出头的皇长孙朱允炆继位,是为明惠宗。

老朱死后,朱允炆身边的齐泰、黄子澄、方孝孺等人认为藩王分封各地会埋下隐患,为避免重蹈汉晋藩王之乱的覆辙,于是建议朱允炆施行削藩,不能让叔叔们威胁到他的统治。

各个王爷先后不是被废为庶人就是直接被杀。在准备对朱棣下手时,朱棣在政治和尚姚广孝的建议下,以太祖遗训中的“清君侧,靖内难”名义起兵,此时的朱棣只有燕王府中800亲兵,但朱棣太能了,不仅顺利突围,而且兵马逐步壮大,一路打败朝廷几十万大军,占领京师后,明惠宗在宫城大火中下落不明,朱棣即位,年号永乐,是为明太宗(后来嘉靖帝给改成了明成祖)。

以多输少

朱允炆手握朝廷几十万大军,却败给了起义时只有800亲兵的朱棣,有人说是因为朱棣太过威猛,用兵如神,有人说是朱允炆太过羸弱,不舍得杀叔叔,以至于给了朱棣好几次翻盘的机会。

上面的这些其实都是朱棣能够打败朱允炆和朝廷军队的原因,但朱棣靖难之役的成功,除了他自身的英勇,还要感谢这个人的神助攻,此人堪称是“靖难第一功臣”。

而这个人便是曹国公李景隆。李景隆,明朝军事将领,建文帝的表哥,世袭其父曹国公李文忠之爵。为啥说他是“靖难第一功臣?

原来朱元璋担心孙子性格太软,易被权臣控制,在他还活着的时候就大杀功臣,把能打仗的几乎都杀光了,这导致了建文帝面对朱棣时无将可用的尴尬局面。而李景隆作为李文忠的儿子,又是朱元璋姐姐的孙子,自小便被老朱所喜爱,17岁就继承了曹国公的袭位。老朱认为李景隆是“虎父无犬子”,哪曾想这李景隆还真就是个“犬子”,压根没领兵打仗的经验,只会纸上谈兵。

在耿炳文被燕军打败后,朱允炆已无将可用,这时我们的主人公李景隆就上线了。朱允炆亲切会见了表哥李景隆,并授予他大将军之衔,统领50万兵马挥师北上。

其实李景隆一直都很可疑,有人认为他是朱棣派来的卧底。原因在于他的军队是朱棣的几倍不止,却屡次被朱棣击败。在围攻北平时,瞿能父子在前面拼死进攻,他在后面却不予支援,生怕头功被部下抢了去,就这样眼睁睁地错过破城的最佳时机,最终导致战争失败。

败退后,齐泰黄子澄等人建议朱允炆处斩李景隆治罪,说来允炆小儿着实仁慈,看在沾亲带故的份上,他不仅没杀李景隆,反而让他看守金川门防守要地。你丫上次不舍得杀叔叔朱棣,致使朱棣翻盘,这次不舍得杀表哥,这不是作死么?

果然,李景隆这货估计是被打怕了,这朱棣还没攻进去城呢,他就直接开门投降了。

靖难首功

最不可思议的是,朱棣即位后,李景隆因有“默相事机之功”,被授为奉天辅运推诚宣力武臣、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加封太子太师,并增岁禄一千石。朝廷每议大事,李景隆都位于班列之首。这不是间谍是啥呢?

一个无能之人能够位列班臣子之首,这导致很多靖难...

查看更多
3 靖难之役朱棣成功的原因在于哪里?同样是藩王造反为什么朱棣能成功
靖难之役
靖难之役为什么能成功
靖难之役朱棣成功的原因

在中国历史上,重演了两次皇帝削藩、藩王造反的战争。但战争的结果,却截然不同。西汉王朝的汉景帝削藩,以镇压七王之乱而告终,继续延续了“文景之治”的汉景帝时代;大明王朝的建文帝削藩,以建文帝下台,造反的藩王朱棣取而代之而告终,开创了“永乐盛世”的明成祖时代。战争之后都是盛世,但皇帝不同。前者是皇帝仍继续当他的皇帝,后者是藩王当了皇帝还开创了一代盛世,两个朝代,两种不同的极端结果,靖难之役朱棣成功的原因在于哪里?

一、汉景帝的统治手段比建文帝高明得多

同样是皇帝,汉景帝比建文帝高明得多。汉景帝是开创“文景之治”的皇帝,可说是雄才大略。西汉皇帝之中,汉景帝刘启可以说重重地写上了一笔,刘启可不是一个容易对付的人,在他当太子时,就曾因为下棋争个高低暴打吴王刘濞之子刘贤,而且还出了人命,竟然一棋盘把刘贤给拍死了!当了皇帝后,刘启也是个心狠手辣的角色,晁错是个忠臣,向他提出了削藩的建议,但他为了平息叛乱,竟然答应了叛王们的要求,腰斩了晁错。这样的狠心,比乃祖刘邦丝毫不逊色。从这一方面看,建文帝比汉景帝就软弱得多,他的叔叔朱棣都造反了,他还对朱棣下不了狠手,告诉前方的将士们不得杀害皇叔,期望以后有和解的机会。但人家朱棣可不这么想,他是一心想除去侄皇帝而后快的。

刘启的统治,也比建文帝高明得多,他为人节俭,不大兴土木修建宫殿;他重农抑商,劝勉农桑,禁谷酿酒,禁粟喂马,轻徭薄赋,与民休息,实行无为而治的统治策略,使国力得到很大提升,开创了“文景之治”的盛世局面。在对待叛乱上,为了国家的统治,他决策果断,不管是杀晁错,还是派周亚夫平定叛军,从不优柔寡断。而在这方面,建文帝就表现得不尽人意,不具备一个帝王的优秀特质。

建文帝是一个书生皇帝,他拜三位大儒为师,如果论学问,建文帝重用的黄子澄、齐泰和方孝孺无人能出其右,但如果论兵法作战,这三位可说都是纸上谈兵的人物。秀才遇到兵,如何战而胜之?所以,建文帝的“建文新政”跟汉景帝的“文景之治”不可同日可比,建文帝的治国经验和平叛手段,比汉景帝差了何止一大截。

二、朱棣的英明雄武比刘濞高出一大截

同样是造反,西汉王朝的刘濞跟大明王朝的朱棣根本不在一个档次上。刘濞虽然也是马上王爷,曾经在秦末帮助刘邦打天下立下战功,但跟朱棣比,就差了许多。刘濞造反时,表面上是七王之乱,声势浩大,但这七王并不团结,刘濞也没有统一指挥七王的权威和能力。所以,所谓的七王之乱,真正铁了心造反的,只有刘濞一王。其他各王都是看风使舵的角色,对于造反配合不够。刘濞也不是善于听从合理化建议的明主,他拒绝了田禄伯的分兵建议和桓将军的长驱直入建议,失去了出奇兵作战的战机,使周亚夫从容截断了他的粮道,终于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最后兵败被杀。

而朱棣是朱元璋所有皇子中最厉害的皇子,曾长期与蒙古人作战,两次率师北征,招降过蒙古乃儿不花,生擒过北元大将索林帖木儿,具有丰富的作战经验,虽只北平一城之地,但其军...

查看更多
4 朱棣引起的靖难之役为什么能成功?有时候运气也是一种实力
靖难之役
靖难之役为什么能成功
靖难之役朱棣成功的原因

1402年7月13日,朱棣的靖难大军浩浩荡荡开进南京,南京宫中起火,建文帝不知所踪,历时四年之久的“靖难之役”落下帷幕。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有特点的朝代,出现了很多匪夷所思的现象,从看似不可能的以南向北完成大一统,到朱棣时代的天子守国门,构成了明朝特有的形态。

而朱棣,也为明朝的独特贡献了一项巨大成就。因为他完成了大一统王朝所有藩王都没有完成的壮举——造反当皇帝!

历朝历代,但凡大一统王朝,统治者对于藩王都是高度警惕和防范的,一般而言政权建立初期为巩固革命果实,统治者需要分封藩王拱卫和共享胜利成果,藩王有异姓王,也有同性王。

但随着政权巩固,藩王无一例外都成为最高统治者的眼中钉,肉中刺,必除之而后快,于是削藩随之开始。这时藩王面临着两个选择,一是引颈就戮,毕竟是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而另一个选择就是扯旗造反,如汉朝七国之乱、清朝三藩之乱。但造反的结果一般都是惨淡收场,为大一统王朝的武力贡献了经验值。

朱棣引起的靖难之役为什么能成功?

1、孤独的朱允炆

藩王造反之所以难以成功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藩王是以一隅敌全国,这种以卵击石的做法一般情况下是注定失败的。

面对朱棣的造反,远在南京的建文帝本应该庆幸,自己是手握天下兵马的皇帝,收拾一个小小的藩王,简直是易如反掌。

但此时的建文帝却比任何人都要迷茫。首先造反的不是外人,而是自己的亲叔叔,是小时候在一个餐桌上吃饭的家人。现在刀兵相见,深受儒家教化的朱允炆下不了手,所以他告诉自己的主帅耿炳文:“往死了打,除了我叔。”

儿女私情是兵家大忌,再加上朱允炆优柔寡断的性格,在战争的一开始,南京方面就没有抢得先机。

朱允炆不了解朱棣,而朱棣却很了解朱允炆。所以他能够充分利用建文帝的弱点对症下药。譬如建文帝谨遵爷爷朱元璋教诲,打压宦官,而朱棣就用重金贿赂他们,让他们成为自己的内应。

没有宦官的支持问题还不大,毕竟战场远在千里之外,这些小鱼小虾也翻不起什么浪。真正决胜千里的,是将领,可惜朱元璋给孙子留下的名将真的是“凤毛麟角”。

洪武朝血腥的屠戮让名将十不存一,到建文时期,朝中竟无可用之将。面对朱棣20万大军,先是只会防守的耿炳文,然后是长腿将军李景隆,60万大军被吊打得不要不要的。经历了多次打败,朱允炆才在下层找到了盛庸、铁铉这样的军事人才。可惜,已经错过了扼杀叛乱于摇篮的最佳时机。

早在朱元璋屠杀功臣时,就感到朝中无将,于是想到以子孙作为藩王拱卫中央的办法。按说自家人办事,应该更放心才是。然而建文帝太着急了,在黄子澄等书生的谋划下,急功近利地削藩,终于导致了朱棣造反。而当造反发生时,建文帝猛然发现,几乎所有的地方藩王,都站到了自己的对立面。因为朱棣某种程度上,是为藩王们在申正义、讨说法。

建文帝很孤独,和他父亲朱标一样,失败没有让他强悍,而是让他更懦弱。

2、强悍的朱棣

在武将几乎都被干掉的空虚时光里,朱棣是朱元璋的希望。

带领明军讨伐北元,镇守北平拱卫北疆,...

查看更多
5 靖难之役为什么能成功呢?在权力面前,原来亲情也是这么不可靠
靖难之役
靖难之役为什么能成功
靖难之役朱棣成功的原因

靖难之役为什么能成功呢?

中国历史上的封建帝国,从北方向南方进行大一统是比较多的,从南方往北方进行一统则比较少,虽然比较少,但是也有,明帝国就是从南向北进行统一的。

朱元璋在将元末明初的几位大诸侯铲除后,便开始对元朝发起进攻了,朱元璋手下也有几名不世出的名将,在这些名将的辅佐下,朱元璋建立了大明帝国。

朱元璋深知继承人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所以他对太子朱标是非常重视的,可是,让朱元璋伤心的是,朱标英年早逝,为了寄托对朱标的思念,朱元璋将皇太子的地位送给了自己的孙子朱允炆。

朱元璋知道那些开国功臣的厉害,为了不让孙子将来为难,朱元璋将自己的开国功臣几乎全杀了。

在朱元璋看来,虽然这些人能够和自己一起打天下,虽然这些人都是自己的好兄弟,但是,他们都是外人,自己年幼的孙儿是驾驭不了这些人的,既然驾驭不了,作为爷爷的朱元璋有必要为孙子排忧解难。

于是,和朱元璋一起打天下的好哥们几乎全被杀死了。

那么,能打仗的都被杀死了,谁来帮助自己孙子打理天下呢?不用怕,人家朱元璋也有办法,一起打天下的臣子是外人,那自己的亲生儿子一定就是自己人了。

所以朱元璋让自己的孩子们拥有很大的权力,朱元璋的孩子们在自己的封地上还有军队,目的就是为了让建文帝的叔叔们帮助孙子建文帝一起来管理大明天下。

然而,草根出身的朱元璋还是目光短浅了,在权力面前,有时候亲情是不堪一击的。

朱元璋以为的天衣无缝,最后还是出现了裂痕。

建文帝上台后,就开始对自己的叔叔们下手了,你们这些长辈手里的权力太大了,部队也太多了,不如让他们都回归朝廷吧。

借着这个理由,建文帝对自己的叔叔们开始肆意打压,有的直接被这个小侄儿弄死了。

这时候就有人不同意了,不同意的人中,就有朱元璋的老四朱棣。

朱棣眼看其他兄弟们被活活整死,他不甘心,于是在一个老和尚的引诱下,一拍屁股反了。

明朝历史上轰轰烈烈的靖难之役拉开了帷幕。

人家建文帝的南军毕竟是中央军,人比较多,所以双方刚刚排兵布阵的时候,南京方面是比较厉害的。

当时建文帝派出了一员大将,这位将军在建文帝的眼中是非常厉害的,因为这位将军的爹比较厉害,因为他爹是李文忠,是明朝开国第三功臣。

所以在建文帝看来,虎父无犬子,老子厉害,儿子也厉害。

然而,这位虎父的儿子却是名副其实的一个犬子。此人就是李景隆。

靖难之役开始后,李景隆受建文帝之命,直接奔赴北京的郑村坝。战争还没有开始,朱棣就认定李景隆一定会失败。

朱棣就是这么有信心,除了朱棣对李景隆有深刻的认识外,人家朱棣当时派出的是明朝的特种部队兀良哈三卫蒙古骑兵。

在如此精锐兵力的进攻下,李景隆看到战场上血肉模糊的场景后,就直接逃跑了。

李景隆当时是率领五十万大军进攻北京的,可是因为主将的逃跑,五十万大军师兵败如山倒,大家一起跑。

此战大大增长了朱棣的实力,俘获的兵力和武器,让朱棣的势力猛增。

而李景隆呢?直接从北京逃到了德州。知道朱棣的厉害之后,李景隆不敢主动出击了,因为李景隆的逃避,朱...

查看更多
6 藩王朱棣在靖难之役为什么能成功?其实都怪朱允炆错失这么多次机会
靖难之役
靖难之役为什么能成功
靖难之役朱棣成功的原因

藩王朱棣在靖难之役为什么能成功?

在靖难之役打响之前,朱元璋给朱允炆留下多好的家当啊,那个时候大明王朝不仅国力富强,还有训练有素的精良军队和朱元璋为他精心挑选的文武人才团队。

朱元璋还在世的时候,就预想了朱允炆上位后可能会遇到的麻烦,所以朱元璋为他精心挑选的,绝对不是一些人说的老弱病残,而是群星闪耀的强大天团。

先从武将来看,朱元璋给建文帝留下的,可是明朝开国战争中最擅长骑兵战的猛将郭英,除此之外,还有被称为中国防御实力最强的耿炳文。按理说,有这两位老将坐镇,打战就是进退自如的事情,哪怕对手是朱棣,理论上来说,也是翻不了身的。

至于文官团队,实力也很是强大。只不过后人们只记住了,朱允炆身边像齐泰、黄子澄等这些败事的腐儒们。其实当时朱允炆身边还有像卓敬这样的战略天才,当时他提出的削藩政策更是让朱棣惊出一身冷汗,却被朱允炆轻松抛弃。朱允炆拥有这么一个文武荟萃的强大团队,其实足以保护他扛过这场叛乱。

但是!在封建专制的条件下,一个有权任性又优柔寡断的皇帝,足以把这盘好棋给打乱。朱允炆是个温和好学的好孩子,但是他绝对不是一个拥有治国能力的好皇帝。从他登基之后的每一件事情都可以看出来他在瞎指挥:明明可以提前扣押朱棣解决问题,他却听从黄子澄的话放虎归山;明明可以通过稳受拖死朱棣,结果他却替换了防御天才耿炳文,最后他任用的李景隆是怎么打怎么输,百战无一胜,结果几十万精英军队,活活败给了朱棣。最终节节败退,被朱棣要了命!估计连朱棣自己都有怀疑朱允炆是上天派来的救兵,故意输给他的吧。

其实朱允炆有很多次机会都可以斩杀了朱棣,但是因为他的犹豫错失了很多机会。所以说领导的素质,也是一门强大的功课,想要作为一个好领导,并不是点个头说个是那样简单,一个领导者他需要冷静的判断力和果断的决策力,更需要残酷的磨炼才能成型。像朱允炆这样的温室花朵,只能说难经风雨。

查看更多
7 靖难之役朱棣成功的原因里,除了朱棣的优势也还有着其他原因
靖难之役
靖难之役为什么能成功
靖难之役朱棣成功的原因

纵观中国古代史,会发现一个很有趣的情况,那便是皇帝一般情况下喜欢重用外戚,诸如喜欢用舅舅什么的。而对于叔叔或者兄弟等皇族成员,往往是提防居多。

也就是说皇帝一般情况下喜欢重用外戚,而非藩王。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历史上出现不少外戚篡位之事,诸如外戚王莽篡西汉江山建立新朝,还有隋文帝杨坚以外戚身份篡了北周江山,建立隋朝。但纵观中国大历史来看,大部分皇帝还是喜欢重用外戚,对于藩王是提防提防再提防。

皇帝之所以不敢重用叔叔等藩王,因为藩王身为皇族成员,同样身具皇家血脉,往往造反起来是事半功倍。

那么藩王造反有多么事半功倍呢,看看明朝的燕王朱棣造反就知道了,只是打下了南京一地,天下便归服了。

首先来说说以朱棣为代表的藩王造反到底有何巨大优势?

藩王身为皇族成员,所具有的一个巨大优势就是可以顺理成章打着“清君侧”的名义造反。像西汉的七王之乱,还有明朝靖难之役,藩王一方都是打着“清君侧”名义造反的,对外宣传我不是造反,而是皇帝被身边奸臣所控制或蛊惑了,我身为皇族成员是去救皇帝的,可谓是师出有名。

像明朝燕王朱棣造反的时候,就是指侄子建文帝朱允炆身边的齐泰和黄子澄为奸臣,并援引《祖训》:“朝无正臣,内有奸恶,则亲王训兵待命,天子密诏诸王统领镇兵讨平之”。打着清君侧的名义,称其师为“靖难”。

一般来说身为皇族成员,藩王一旦打着“清君侧”名义师出有名的造反,在天下大部分人看来,既然人家师出有名,其实这已经是相当于帝王家事了,与我等无关了。因为当时的忠臣往往忠的是皇室,而不是具体到皇帝个人。

正因为这个巨大的优势,所以靖难之役历时四年,虽然燕王朱棣胜多败少,只是占据了北平、保定、永平三郡。

但当朱棣采取斩首行动直取南京以后,尤其是在建文帝朱允炆不知所踪,但留有子嗣的情况下,朱棣打着“国赖长君”的名义,便登基为帝。

朱棣称帝的阻碍只不过是齐泰、黄子澄、方孝孺等五十多名建文帝朱允炆的死忠大臣,将这些“奸党”清除以后,朱棣称帝再无阻碍。虽然他是藩王,属于明之臣子,但他更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所以在天下人看来这不过是帝王家事,因此朱棣只是拿下京师南京,天下各地自然是归服。

试想如果朱棣并非藩王,不具有皇族血脉,那么肯定做不到这般的。像使唐朝由盛转衰的安史之乱那般声势浩大,但属于是武将造反,所以即使帝都沦陷,李唐皇族的统治也没有结束,因为人心还在李唐皇族这边,安禄山想要真正的统治天下,只能是一地一地的攻占了,很明显他并没有完成这个艰难的事情,最后反而被儿子弑杀。

虽然朱棣身为藩王造反成功,还有着其他原因。诸如建文帝朱允炆削藩太霸道,短短几个月连削五王,还逼得湘王朱柏自焚而死,所以使朱棣造反时,天下的藩王都默然支持他,还有实力的藩王也没有跳出来镇压他,甚至谷王还在朱棣兵临南京城下,主动开金川门投降。

但不得不说朱棣身为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身具皇族血脉,这是一个巨大的政治优势。也是他可以拿下京师南京而得天下的根本原因...

查看更多
8 你知道靖难之役为什么能成功吗?朱棣的成功冥冥之中却好像有如天助
靖难之役
靖难之役为什么能成功
靖难之役朱棣成功的原因

建文四年,燕王朱棣击败朱允炆改年号为洪武39年,荣登大位。和平年代,百姓丰衣足食,国力强盛,国库充盈,朱元璋做好了安排,在这种情况下,造反难度大大增加,你知道靖难之役为什么能成功吗?

翻阅历史可以发现,通常是朝政有问题会引发爆动,贼寇反叛,或者是权臣当道,企图造反再上一层,但是成功概率不高,即便成功,也还是会被推翻,比如王莽,李自臣,洪秀权等,然而朱棣成功了,还一直管理明朝到终点。

首先,从人员配备方面。有齐泰,黄子澄,方孝孺,为了朱允炆可以管理朝局,高祖煞费苦心将一干文臣武将贬的贬,杀的杀,也算是把刺都除尽了。朱棣有黑衣宰相姚广孝,精于相面,阴阳术数,能谋善断,武有朱能,张玉,邱福。都曾跟随朱棣南征北战,出生入死。

其次,决策失误,一次次错失良机。朱允炆性格犹柔寡断,决定削藩后,朱棣入京祭祀,大臣建议扣下朱棣,而朱允炆顾念叔侄情谊,担心后世议论他容不下叔叔,而放虎归山。另朱棣开始谋反后,朱允炆下旨给大将,不要伤到朱棣,导致战争开始后,南军投鼠忌器,多次围攻朱棣即将取胜时,让朱棣毫发无伤的突围而出。再次任命李景隆为总督军。虽然兵多粮足,有平安,盛庸,瞿能辅佐,奈何李景隆只会纸上谈兵,50万大军,却节节失利,多次败仗,留下俘虏跟粮草不断充实朱棣的队伍。即使这样,朱允炆还是顾念李景隆先祖没有处罚。最后在北军围攻南京时,李景隆开城门放朱棣进城。

再次,朱棣虽多次身陷险境,冥冥之中却好像有如天助。比如白沟河决战,北军即将失败,南军还在奋勇杀敌,却突然变天,飞沙走石,妖风四起,竟然将帅旗旗杆折断,南军看到没有了帅旗惶恐不已,朱棣抓住机会,将南军打败。而这样神奇的现象还发生了不是一次二次,也许,这就是天意吧。

朱棣本人文滔武略,有勇有谋,跟随朱元璋南征北战,战攻赫赫,是朱元璋所有儿子中最像他的。仅仅因为削藩就兴兵造反,怕是早就有想法只是一直没有借口吧。总之历时四年,一路所向披靡,终于成功,最后在群臣的一次次苦谏中,登上宝座。

查看更多
9 靖难之役朱棣成功的原因有哪几个?其中这两个因素让人莫名其妙
靖难之役
靖难之役为什么能成功
靖难之役朱棣成功的原因

靖难之役朱棣成功的原因有哪几个?

明成祖朱棣,中国君王榜上少数几个能上马冲锋、下马治国的全能型君主,“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平蒙古、定安南、编“永乐大典”、郑和下西洋,为明朝的长治久安立下汗马功劳,将中华之文明友好传扬远至非洲。

朱元璋死后,建文帝朱允炆要削藩,燕王朱棣要保住自己的一切并且不成为阶下囚就只能反抗,于是靖难之战就这样爆发了。可是在这场战争中发生得两件不大不小、让人哭笑不得的“奇迹”却最终决定了战争的走向。第一个奇迹是永远打不死的朱棣。说来实在让人难以相信,这位仁兄似乎成为了美国大片中永远打不死的超级英雄,他身经百战,冲锋陷阵,却从未负过重伤。要知道刀剑无眼,在战场上带头冲锋的大将和士兵被打死的几率是没有多大差别的,而朱棣之所以如此厉害并非是因为他有什么超能力,而是因为他的敌人朱允炆愚蠢地命令部下不得伤害他的性命(朱允炆曾在大将耿炳文出征的时候说:不要让我悲伤杀害叔叔的罪名啊)。这种不公平的比赛实在让人觉得兴趣索然。

第二个因素是永远刮不停的大风。白沟河之战中朱棣军已经开始崩溃了,这时突然刮起大风吹断了敌军的帅旗,南军惊慌失措,被朱棣打败;第二次是夹河之战,朱棣军在和盛庸军苦苦僵持的时候,突然刮起东北风,盛庸军逆风作战,眼睛都睁不开,战斗不可避免的失败了。北方多风沙是正常的事情,问题在于刮风的时间和地点,每次都是早不刮,晚不刮,偏偏在两军交战正激烈时就开始刮风。北方地盘那么大,可风沙就是喜欢光顾那么一小片战场,更让人不可思议的是每次刮风都是有利于朱棣的,不是把敌军帅旗刮断就是对着南军猛吹,让士兵们睁不开眼。如果没有以上这两个让人莫名其妙的因素影响,朱棣的坟头只怕已经可以收庄稼了。

靖难之战成功的第三个因素可以说是朱棣本身的军事能力了。燕王朱棣出生的时候,老朱正在忙着跟人打架,跟元朝打、跟张士诚打、跟陈友谅打,没时间关心朱棣的教育问题,朱棣的童年时代整日见到的都是那些明晃晃的刀剑、穿着厚重铠甲出入的将领和缺手缺脚、身负重伤的士兵。与他的哥哥朱标不同,朱棣的前半生可以说是跟着那些名将们在战场上度过的,李文忠、傅友德、蓝玉,在与这些名将厮混的过程中,在一次次的刀砍剑劈的过程中,朱棣渐渐的迷上了金戈铁马,渐渐的成为一流的骑兵将领。而朱允炆一方在经过朱元璋屠杀功臣后已经拿不出什么名将了,唯一一个遗老耿炳文还只善于防守,可以说,朱棣是当时最具有军事能力的将领了。

第四个因素主要要归功于“黑衣宰相”姚广孝。当朱棣得到南京城内传出的消息说城内空虚,可一鼓而下时激动万分,可是他拼了老命也越不过铁铉驻守的山东济南城,这时候姚广孝提醒他:攻打南京不一定要从济南走,完全可以绕过去。一语惊醒梦中人,放弃了山东,朱棣很容易就攻进了南京。如果没有姚广孝的逆向思维,恐怕朱棣在打到只剩一兵一卒也还在济南城下啃城墙吧。

查看更多
10 靖难之役为什么能成功?可以说朱棣的成功绝非偶然
靖难之役
靖难之役为什么能成功
靖难之役朱棣成功的原因

明太祖朱元璋驾崩后,传位给朱允炆,朱允炆上位之后,见诸位皇叔势力甚为庞大,实为一大隐患,便对叔叔们举起了屠刀,开始了削藩行动。建文元年四月,削齐、湘、代三位亲王,废为庶人。湘王朱柏不堪受辱,为保名节举家自焚;齐王朱榑被软禁在南京;代王朱桂被软禁在封地大同。两个月后,明廷削岷王朱楩,废为庶人,徙漳州。

燕王朱棣在情况交加之时,选择了起兵造反。我们可以看到,燕王并非一开始就决心谋逆,但削藩已经到了不容得他犹豫的地步了。虽说,朱允炆上位,朱棣心存怨恨,论能力,朱棣的能力远在朱允炆之上,论功劳,朱棣战功赫赫,论辈分,朱棣是朱允炆的叔叔。所以,朱标死后,按理说,太子之位应该由朱棣继承,但是,朱元璋却义无反顾的将皇位传给了年幼的朱允炆。朱棣为此肯定心存怨恨,也有心想推翻朱允炆自己做皇帝,可是,这一切却都是想想而已,并没真正付诸行动。但是,朱允炆一心削藩,当刀已经架在朱棣脖子上的时候,朱棣只能是下定决心造反。可以说,朱棣造反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靖难之役为什么能成功?

朱棣的成功有多方面的,但绝非机缘巧合投机取巧。

朱棣在20岁时做了燕王,受封于燕京北平,之后多次受命参与北方军事活动,两次率师北征,曾招降蒙古乃儿不花,并曾生擒北元大将索林帖木儿,加强了他在北方军队中的影响。朱元璋晚年,长子太子朱标、次子秦王朱樉、三子晋王朱先后去世,故朱元璋四子朱棣不仅在军事实力上,而且在家族尊序上都成为诸王之首。对于燕王来说,此后能够以王爷甚至皇帝的身份,吃苦耐劳、顽强彪悍,亲临战争第一线,甚至是直接与敌人正面格斗,并且能够将一大批中下级军官团结在自己身边,屡战不退、败而不乱。他年轻时便在北部边疆的军队中有非常高的声望。朱棣从小便行军作战,战斗力非同小可。同年龄的朱允炆还只是个温室下的儿童,从心智上,就不占上风。

朱棣的军队,朱棣起兵时只有八百人,后来北方的军队源源不断的加入进来,这些人长年行军作战,战斗力与作战经验非常强大,朱允炆的军队是远远不能比的。还有一点原因也是比较主要的,那就是,朱棣在宁王手中收买了当时战斗力最强的朵颜三卫骑兵。

再看朱棣靖难时期的助手,有朱能张玉丘福等人,还有姚广孝这样的得力谋士,反观朱允炆,手下齐泰方孝孺等人都是饱读诗书,却只会耍嘴皮子的儒生,手下大将更不值一提,朱元璋时期硕果仅存的只剩耿炳文一人,然而朱允炆派耿炳文去攻击叛军,事实上,耿炳文是个防守专家,只会固守,不会进攻。李景隆,军事白痴,纸上谈兵之徒,论作战,与朱棣毫无可比性。

内应,李景隆与朱棣据说私交是非常不错的,李景隆是李文忠之子,朱棣从小便跟随李文忠东征西讨,与李景隆关系更为密切。白沟河之战,李景隆以50万大军攻击朱棣10万士兵,却落得个惨败,不得不值得怀疑李景隆是不是故意的。然而更具说服力的是,当燕王大军兵临南京之时,李景隆直接开城投降,朱棣便兵不血刃的拿下了南京。

燕王的成功绝非偶然

首先,燕王具备夺取天下的...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