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_img

靖难之役对明朝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0-07-27
1 我们要怎样看待靖难之役的影响?朱棣让明朝离现代化越来越远
明朝
靖难之役
靖难之役对明朝的影响
靖难之役的影响

我们要怎样看待靖难之役的影响?

《大明风华》又掀起了一股明史热。戏剧总倾向后宫故事,但哪有那么多的风花雪月?况且把胡善祥与孙若微整个颠倒了一番,确实敢想。朱棣都把与建文有关系的人几乎杀了个遍,哪还用得了忏悔?在国家治理上,明朝在封建化方面是有倒退的。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存在女性殉葬制度。皇子守边的模式带来了巨大的后遗症。朱元璋的子孙太能生了,这与沙特有些相似,有人能有70多个儿子。到了明朝中后期,供给这些子子孙孙的费用,超过了京师的用度。这个无底洞越来越大,拖垮了大明王朝。历史的关键点就是靖难之役,朱棣的胜利让明朝成为脱节的国家,它离近代化越来越远。

老百姓往往不能认识自己的英雄,这从他们对赵匡胤与朱元璋的一些评价上能够见出端倪。赵匡胤杯酒释兵权被奉为美谈。但在外敌压境的情况下,这种做法愚蠢之极。这就使得宋朝不能算大一统的王朝,一直在惊恐中度日。另外,这样的行为实际上将政治庸俗化了,单纯用经济方法治理国家使国家结构失衡。宋朝的巨大问题就是无用的官太多,兵太多。老百姓的税负负担就相当沉重,这压垮了他们。宋江们还以为问题的症结在于外寇入侵。殊不知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才是真正的病因。理论上皇帝是天子,是君父,如果放任胥吏欺压小民,那么国家很难长治久安。

朱元璋被诟病很多的就是诛杀功臣,理由就是猜忌心重。清朝人修订的《明史》可不那么认为。它的解读是当时天下承平,没人能威胁朱元璋。朱元璋杀他们,是因为他们犯了法。我基本认可这种观点。在打天下的过程中,朱元璋的部队纪律最为严明。他手下猛将胡大海出征在外,胡大海儿子犯法,朱元璋坚持处决。他说宁可胡大海反我,也要让我的法实施。再回到明朝建立的时候,如果按照普通官吏稍微贪污,就会受到严厉制裁这样的标准来看。那么可以这样说,这些功臣没有一个是被冤枉的。本来对开国功勋的赏赐已经很多了,大部分人还不知足,还要更多的利益。只要此类人,绝对上了朱元璋的黑名单。并且朱元璋还算是赏罚严明的,即使皇子、驸马犯法,待遇也不会好到哪去。朱元璋的铁腕政策受惠的是小民,明初的政策相当优待,他们得到了最好的补偿。

从个人私德上讲,朱元璋杀死了数以万计的功臣,确实有些铁石心肠。但从国家长治久安上来讲,这是代价最小的解决方法。这样做的震慑效果是足够的,李景隆等一批元勋贵戚乖乖把占的田退回去。疗效上百年不说,几十年还是可以保证的。我们可以往后看,为了解决大官僚、大地主的占田问题,海瑞横空出世了。但无论海瑞如何神通广大,问题依然解决不了。下面盘根错节,皇帝不下最大的决心,其实也很难下最大的决心,海瑞只能罢官。历史上也只有朱元璋能像割韭菜一样对待官员,割了一茬又一茬,而国家基本稳定。从这个意义上说,朱元璋的功夫的确强。

但不可否认的一点,明朝的军事人才逐渐凋零。作为应对手段,朱元璋加强了各藩王的军事实力。尤其是燕王、晋王这样的边地藩王实力更是大幅度提升的。建文帝还是太嫩了...

查看更多
2 历史上靖难之役的影响是什么?靖难之役为日后的党锢之祸埋下祸根
靖难之役
靖难之役对明朝的影响
靖难之役的影响

明祖“家天下”的思想极浓,又鉴于元代王室孤立无援,内不能制民变,外不能屏障中央,要使国家能长治久安,非靠自己的子孙负起捍卫国家的责任不可。这比武将出征镇抚,更可安心,于是封皇室子孙的制度便实行起来,借以控制出征镇抚保卫国家的军事职权。明代封诸子为藩王,有爵位、藩禄、封都及王府一套完备的官制,共封了二十五位藩王,各负有保卫国家的军事职权。

在制度上,通常藩王有三护卫,但太祖又可视需要而随时增加藩王之兵力,藩王并可率领将官都督府都司卫所兵出征,因而军事职权甚大。这种政策无疑是想把保卫国家的责任交到藩王身上,以嫡长子在京都做皇帝处理朝政,封诸子于全国各地,“上卫国家,下安生民”。明代宗藩所以能严重影响国家及社会,正因明太祖对朝廷的功臣宿将不信任,而扩充了皇帝子孙的势力。由于藩王拥有军事职权,而军事力量,往往是夺取政权的重要因素。因此,皇帝与宗藩间渐形成对立的关系。亲王持有兵权威胁朝廷的问题,早在东角门的密议及太祖遗诏中已充分流露出削藩的决心。

由此遗诏看来,惠帝禁止诸王至京奔丧,很明显是为了避免对皇位有威胁。同时王国所在地的文武吏士必须听朝廷的节制,显然,惠帝站在朝廷立场想控制诸王,不欲其有独立的势力;并且在当时社会充满皇位应以长子嫡孙来继承的传统政治观念下,皇位不容亲王有所威胁和篡夺。相反的,诸王见到这样充满削藩气氛的遗诏,自然对惠帝很愤慨,对谋臣也是忌恨。

惠帝削藩

惠帝即位后,实行削藩政策,委实也改变了明太祖原有封诸子为王持有兵权保卫国家的制度,自然激起诸王反抗。所以在这种矛盾下,皇帝与诸亲王间的对立,更进一步走入纷争的旋涡。所以建文时代,削藩政策便急遽地进行开来。亲王中较长者如秦、晋、燕、楚诸王等,在洪武时代都曾率领几十万大军征讨外患,身临战阵而有战争经验。尤以北平的燕王,据于险要的地理形势,士马精强,又是位雄才大略的亲王,实是朝廷的劲敌。

诸王拥有兵权固然是建文朝的威胁,但在亲王对朝廷尚未有行动前,朝臣黄子澄、方孝孺、齐泰所拟定的孤注一掷、积极以武力削藩的政策,违背了太祖既定的封藩制度,在诸王没有明显值得削夺杀戮之罪时,首先对亲王加以残杀征讨,实给予亲王举兵的好借口。

“靖难之役”的经过

建文元年七月,燕王听从其谋主僧道衍之言举兵,以诛齐泰、黄子澄为名,史称“靖难之役”。惠帝曾命耿炳文、李景隆率师征讨,唯屡战不胜,幸济南为铁铉、盛庸固守。既而燕军又为盛庸败于东昌,燕王乃回师,此后两军相持约三年。建文三年,曾有宦官密报宫中虚实,燕王乃大举南犯,由徐泗渡江径趋京师,惠帝不得已贬齐泰、黄子澄于外,并下诏罪己,请割地罢兵。燕王不许,京师遂陷,宫中火起,惠帝不知所踪。燕王乃自立为皇帝,是为成祖,改元永乐,肃清旧臣,杀戮惨绝,并复周、齐、代、岷四王国,改北平为北京,设顺天府,徙富民以实之。至永乐十九年,成祖徙都北京。

削藩失败的分析

由于削藩而促使建文时代的倾覆,再把参与国事的齐泰、...

查看更多
3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阐述一下靖难之役对明朝的影响
明朝
靖难之役
靖难之役对明朝的影响
靖难之役的影响

“藩王”的来历

洪武三年四月,明太祖朱元璋为确保朱家的江山可以屹立万年,长治久安就想办法提升皇室的实力和地位。经过一番思考,想出了一个好办法——封自己的儿子为藩王,镇守各地,这种措施不仅集中权力于朱家之手,而且还可以镇压各方,防止动乱。朱元璋就决定把自己24个儿子和1个从孙封为藩王,分别派往北疆边境和全国各个重要的地方。这些藩王地位非常高,可以在自己的封地建立王府,设置官属,可以拥有自己的军队和兵马。

朱元璋说:“天下之大,必建藩屏,上卫国家,下安生民,今诸子既长,宜各有爵封,分镇诸国。”

“藩王”的威胁

明太祖朱元璋规定各藩王的护卫甲士3000人到1.9万人之间。但是由于边塞情况复杂,镇守边塞的藩王需要担任抵抗塞外侵入者的扰乱,所以有九位塞王(辽、宁、燕、谷、代、晋、秦、庆、肃)护卫甲士需要的更多。燕王朱棣的军队人数达到了10万人之多,宁王朱权的军事实力也非常强悍,可谓是“带甲八万,革车六千”。

晋王朱棡和燕王朱棣非常受到朱元璋的青睐和重视,因为晋王和燕王镇压边境要塞,所以久经沙场,曾多次出塞打击塞外残余的势力。而且,朱元璋给了他们非常大的权力,比如,对于其他地方的军队会有所限制,但是晋王和燕王两个藩王军中的小事可以自己决策,自己解决,遇到大事才有必要向朝廷报告。尤其是燕王,经过几次战役,战功卓著,特别是征讨蒙古首领乃儿不花,晋王因为害怕不敢去,燕王朱棣受命出征,大获全胜,满载而归,朱元璋非常高兴,令其“节制沿边士马”,也就是说燕王可以控制沿边的兵马,地位极高,权力极大。

成祖讳棣,太祖第四子也。洪武三年,封燕王。王貌奇伟,美髭髯。智勇有大略,能推诚任人。二十三年,同晋王讨乃儿不花。晋王怯不敢进,王倍道趋迤都山,获其全部而还,太祖大喜,是后屡帅诸将出征,并令王节制沿边士马,王威名大振。

朱元璋的“削藩”

据史料记载,在朱元璋册封藩王的时候,一位名叫叶伯巨就提示朱元璋,藩王权势过大,如果今后成长起来再削夺诸藩,估计会引起如同汉代“七国之乱”、西晋“八王之乱”的悲剧场面。所以提醒朱元璋要“节其都邑之制,减其卫兵,限其疆土”。朱元璋并没有理会他的建议,还把他杀了。但是朱元璋也明白这其中的利害,就制定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为了避免藩王之间串通一气,相互勾结,对皇权造成威胁。在分封之中,朱元璋规诸王不得留在京城。不允许各藩王之间相互往来,藩王进京时,必须一王离京,另一王才可启程。

“靖难之变”的导火线——建文帝削藩

明太祖朱元璋驾崩之后,大明江山由他的孙子朱允炆掌控。随着各地藩王势力不断的增加,朱允炆认为他们一定会对自己的皇位构成很大的威胁,燕王走皇道入宫,见到自己不前来拜见。就招来大臣齐泰、黄子澄等人商议,建文帝朱允炆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决定削藩。

为了提防燕王造反,朱允炆派工部侍郎张昺为北平布政使,都指挥使谢贵、张信为北平都指挥使。’在大多数藩王都被削弱之后,这件事的发生让情况紧张了,...

查看更多
4 靖难之役对明朝的影响有哪些?后来的明朝变得越来越独裁
明朝
靖难之役
靖难之役对明朝的影响
靖难之役的影响

靖难之役对明朝的影响有哪些?

世人皆盛赞朱棣开创的永乐盛世,殊不知在短暂永乐盛世背后那些真相,国力到达顶峰之后便迅速衰弱,几乎就是一去不复返了,之后的什么中兴大治都是“小修小补”,都无法改变王朝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根本问题。我们都知道朱元璋年号洪武,他的第二任皇帝朱允炆年号建文,可知在朱元璋的心中,秉持着和秦始皇差不多的想法,自己把王朝开国之初的那些硬刺都给拔了,而让后人开创璀璨的文治。

据史传,朱元璋有一天故意把一条棘杖放在地下,叫太子拿起,太子面有难色,朱元璋说:“你怕有刺不敢拿,我把这些刺都给去掉了,再交给你,岂不是好。我所杀的都是天下的坏人,内部整理清楚了,你才能当这个家。”

可是朱棣的“出现''却打乱了朱元璋原有的布局!

一.迁都带来明朝整体政治军事经济中心的转移

藩王守边与天子守边优劣——论明朝边境防守策略变迁

(详细可见这篇文章,本文简单列出结论)朱元璋为什么要定都南京?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自两宋之后,中国经济中心已经彻底南移了,当然在南京的王朝一般命短,所以很多人认为这是偏安一隅, 但是对于一个大一统王朝,同时还是主动而不是被动打到定都于南方的,而且南方还有长江之险要,之所以会短命是因为富贵,所以耽于享乐,同时士人多出于南方,在政治上很难有足够的转圈,容易陷入内斗。

依我看,朱元璋定都南京主要有这几点考虑。

第一,绝对不是由天子守国门,而是天子守国,藩王守边。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朱元璋一定要逆历史潮流分封自己的子孙了!同时明朝藩王严格来说是塞王,明朝镇守边塞的藩王。朱元璋建立明朝后,总结历代统治经验,效仿并完善施行西汉郡县制与分封制相结合的地方机制,即郡国并行制,设立官府管理百姓,分封藩王以拱卫朝廷。当时,残元势力虽已退回大漠,但仍很活跃,时常南下侵扰,对明朝构成严重威胁。于是朱元璋实行''诸王靖边”的战略,先后分封九位塞王,分布在从东北到西北的边防线上。

因为他们拥有军权,镇守着边塞,故称之为塞王。每个王府约配备三个护卫指挥使司、二个围子手所、一个仪卫司,约有万余人。王府中没有自成体系的官属。分别是:秦王朱椟:明太祖二子,建藩陕西西安府。晋王朱桐:明太祖三子,建藩国于山西太原府。燕王朱棣:明太祖四子,建藩国于北平。代王朱桂:明太祖十三子,初封为豫王,后改封为代王,建藩国于山西大同府。肃王朱横:明太祖十四子,初封为汉王,后改封为肃王,初建藩国于平凉府,建文内迁移藩甘州府,辽王朱植:明太祖十五子,初封为卫王,初建藩于广宁府,后被明成祖移藩于湖广荆州府。庆王朱梅:明太祖十六子,初就藩韦州,建文三年迁藩于宁夏。宁王朱权:明太祖十七子,初建藩国于大宁卫,后建藩国于江西南昌府。谷王朱德:明太祖十九子,初建蒲国在上谷宣府(今河北宣化县)。于是就形成三级边防体系:天子的南京(一级调度和总指挥) --北平、太原、西安(二级调度、中转站和区域指...

查看更多
5 靖难之役对明朝的影响体现在哪?朱棣当皇帝后太监就开始掌权了
明朝
靖难之役
靖难之役对明朝的影响
靖难之役的影响

公元1402年农历六月十三,这一天是改变明朝历史走向的一天。燕王朱棣带领大军浩浩荡荡的开进了南京城,朱棣的侄子,明惠帝朱允炆不知所踪。历时4年的靖难之役以朱棣的胜利而告终。到了六月十七日,朱棣在南京明孝陵祭奠其父亲明太祖朱元璋。随后,朱棣在皇宫举行登基大典,继承皇位,改年号为永乐。从此,明朝皇位从明朝开国太子朱标一系传到燕王朱棣一系,直至明朝灭亡。

要想提到靖难之役,我们就得提到两个关键人物——朱允炆和朱棣。

政治手腕幼稚的朱允炆

朱元璋原有的皇位继承人是太子朱标,但朱标在37岁的时候就去世了。朱标去世后,朱元璋就把朱标的儿子朱允炆立为皇太孙。朱标和朱允炆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性格宽厚,这是作为君王的最大优点。但朱允炆和朱标在政治手腕上可就差的很远了。朱标对自己的弟弟很好,在朱元璋的20多个儿子里很有威信。如果朱标登基,给朱棣一万个胆子,朱棣也未必敢造反。

可朱允炆就不一样了,朱允炆性格宽厚,但做事非常着急,政治手腕也非常幼稚。不说别的,朱允炆一上台就想削藩,但他根本就不懂削藩的方法。朱允炆强硬削藩,一下子就削了5个亲王的权力。面对朱允炆的强硬削藩,湘王朱柏以全家自焚的方式抗议。但朱允炆仍然不为所动。等到5个亲王被陆续削掉权力后,朱允炆就将削藩的矛头对准了朱棣。这就迫使朱棣起兵和朱允炆争夺皇位。因此,朱棣的起兵是被朱允炆的强硬削藩逼出来的。

当然,朱允炆本人也有优点,比如他从善如流、礼贤下士、敢于改变朱元璋过于严酷的刑法,减轻洪武时期过重的税收。但朱允炆的治国目标本身就有问题。朱允炆的重臣是方孝孺,此人乃当今大儒自居,但方孝孺和朱允炆的治国竟然以《周礼》的规定为目标,妄图把明朝的土地制度恢复到西周时期的井田制。这种行为显然是与历史相背而行的。

而且,明朝的北方是蒙古。蒙古在当时很不安生。按照朱允炆相对幼稚的政治手腕和军事才能,他能否顶住蒙古南下还是个未知数?要知道,作为军事家的朱棣5次北伐,也没有彻底解决蒙古问题。如果朱允炆无法解决蒙古问题,明朝的结局肯定不会好到哪里去。

文韬武略的永乐大帝

用“文韬武略“形容永乐大帝朱棣一点也不为过。在政治手腕上,朱棣可比朱允炆成熟的多。

就拿削藩这一事情而言,朱棣的手腕就更成熟。朱允炆是强硬削藩,而朱棣削藩则采用了欲擒故纵的办法。具体说来,朱棣在登基帝位后先提高藩王的政治经济地位,随后将藩王从封地请到了首都南京周围。藩王们以为,朱棣会优待自己的兄弟。可令藩王们想不到的是,朱棣将他们调离自己的封地后就一个个削掉了他们的护卫和军权。这使得藩王再也无力和中央对抗。

除了削藩,朱棣文治武功都不差。在政治上,朱棣加强内阁,提升行政效率。迁都北京,天气守国门。

在军事上,朱棣加强对边疆和东北的控制,还远征越南,明朝版图全面扩张。

在外交上,朱棣让郑和多次下西洋,促进明朝和其他国家的友好往来。

在经济上,朱棣注重农业发展,并采取措施防止农民破产,永乐时期的农业生...

查看更多
推荐栏目
back_img
功能直达
热门应用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