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明成祖朱棣的功绩有哪些吗?他在军事上的功绩是最显著的
改革编制
朱棣统治时期军事组织在武装力量的结构方面经历了四大变化。第一个变化是取消了护卫。第二个变化是把大部分驻在南京的京卫调到北方,并把某些北方的部队提到亲军的地位,这就使驻北京的京卫成为帝国中最大的一支部队。第三个是在京师设营,士兵们通过营定期从地方部队轮换去边境防线服役或进行征战,并在营中操练和受训。第四个大变化包括在长城沿线组织边防的镇;这个措施是永乐帝对付这条边界以北的游牧入侵者的新战略的组成部分。
朱棣取消藩王护卫的愿望是很容易理解的;在朱元璋统治时期建立的分封制下,亲王具有广泛的权力。朱棣曾经利用这种权力建立了自己的军队;这个经验促使他解散护卫,并让他自己的儿子们离开军镇。在内战期间,他的长子和次子都参加过战役。但是在他登基后,当他在外征战时,他让长子当摄政;次子则因策划反对其兄长而在1417年被捕。
同时,像建文帝做过的那样,朱棣也感到非削弱其他亲王——都是他的弟兄——的权力不可;许多亲王被指控有罪而遭到清洗,他们的护卫被解散。
因此,到朱棣统治结束时,在原来朱元璋建立的30支藩王护卫部队中,只有4支完整地保留下来。朱棣原来为燕王时属于他的3支护卫部队,即燕山卫,被并入组成北京皇帝私人军队的亲军之中。剩下的23支护卫部队中,有的被调驻不同的地点。其他的则被解散,它们的部队被改编成京师的新的卫。从此,授给新王的封地很少设护卫,到明朝末年,属于军事编制的藩王卫队不到12支。
把军事卫队调往北直隶之举是永乐年间进行的意义最为深远的一项军事改组。在朱元璋统治下,南京的41支卫队合称为京卫;这些部队包括皇帝私人的12支亲军和29支隶属于五个都督府的护卫部队。当朱棣以北京为京师时,他把南京的许多这些护卫部队调到北方。到1420或1421年,北京的卫包括以下三个部分:原属北京都督府的卫;原来的南京京卫;原属诸王的护卫部队。少数已解散的其他部队也从其他省调到北京。京卫的核心是由构成皇帝亲军的22支护卫部队组成。它们包括3支燕山护卫部队、原属北京都指挥使司的16支护卫部队中的7支,以及曾隶属于南京皇帝禁军的12支部队。这22支护卫部队包括159个所;这些部队号称共有190800人(一卫包括1200人),但是实际人数很可能大大低于此数,因为到朱元璋时期末年,各地区的卫大致只有它们足额兵力的5/8。 其他6支部队并入皇帝亲军的部队依然归他直接调遣;其中3支原属前北京都督府,3支由各解散部队的士兵组成。这些部队提供了进行建设工程的大部分士兵。
南京的军事编制包括29支其他的护卫部队,每支部队分归前京师的各军都督府之一指挥。到1420年,这些部队中大约19支已调往北京,剩下的则是专事水上作战的部队。1420年以后,南京的军事编制由17支隶属于皇帝私人军队的护卫部队和32支由南京五个都督府联合指挥的部队组成。同时,南直隶...
查看更多与“你知道明成祖朱棣的功绩有哪些吗?他在军事上的功绩是最显著的”相关的文章
大名鼎鼎的明成祖朱棣的功绩有哪些?
明成祖朱棣在位期间确实曾经五次亲征蒙古,最远的地方打到了远东地区的斡难河。永乐皇帝的五次亲征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蒙古、鞑靼、瓦剌等北方游牧民族的军事实力,短期内起到了防止这些草原游牧民族对于大明王朝边关的骚扰。
明成祖朱棣乃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朱棣原本与皇位并无关系。年纪轻轻时便被自己的父皇朱元璋册封为了燕王并且到北京就藩。明太祖朱元璋生前指定的接班人便是皇长子朱标,后来皇长子朱标去世之后皇太孙朱允炆成为了朱元璋选定的第二位接班人。
通过洪武皇帝朱元璋生前的这种皇位继承人的选择我们可以看出,朱元璋想要通过嫡长子继承制来保证大明王朝能够延续千秋万代。至少朱元璋想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吧藩王分封制和嫡长子继承制有序的进行下去。这样朱元璋一手创建的大明王朝既可以稳定有序的向前发展,又可以保证自己的后世子孙都能够享受到荣华富贵。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朱元璋的这一天真设想在自己去世之后,很快便被自己的儿子燕王朱棣和皇太孙朱允炆所推翻。
朱元璋驾崩之后,皇太孙朱允炆顺利地继承了大明王朝的皇位。朱允炆继承皇位之后便着手开始进行削藩,结果这种向叔叔开刀的行为激怒了惠文皇帝朱允炆的叔叔们。尤其是朱允炆的四叔燕王朱棣直接动起了反叛之心,领兵发动了靖难之役!靖难之役成功之后,朱棣非正常方式继承了大明王朝的皇位成为了第三位皇帝,窃取了皇长子朱标一脉的天下。朱棣继承皇位之后,充分的发挥了自己擅于打仗的特长和军事经验。多次发动对于北元政权和草原各游牧民族的战争。
尽管永乐皇帝朱棣在位期间发动了五次亲征蒙古的战争。但是斡难河地区实在是距离中原地区太远,补给供应困难且无法有效驻守。在朱棣去世之后不久,先后继承皇位的朱高炽和朱瞻基便不得不以休养生息为本,减少战争和缩减开支用度,将斡难河和奴儿干都司以及交趾承宣布政使司等放弃。大明王朝的政策也从不断向外扩张变成休养生息!至于说清朝盛世时期为何会放弃外兴安岭地区?这与明太明成祖朱元璋发动对游牧民族的战争毫无关联。而如果要扯一些关系的话,那就是外兴安岭地区在明朝初年时期正好处于奴儿干都司管辖范围。而清朝之所以选择与沙俄签订《尼布楚条约》放弃对外兴安岭以北,实际上在当时看来是利大于弊!当时清政府的重点是消灭葛尔丹的叛乱。
毕竟清朝中期之前,整个兴安岭地区的人口数量都十分稀少,尽管东北地区被满清政府统治者看作是龙兴之地,但是对于外兴安岭以北地区以及西伯利亚地区,清政府也很难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去防守沙俄的觊觎和不断骚扰。
查看更多与“大名鼎鼎的明成祖朱棣的功绩有哪些?他一生竟然五次亲征蒙古”相关的文章
明成祖朱棣为什么编写《永乐大典》?
明成祖朱棣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子,大明王朝的第三位皇帝,于1402年登基,年号永乐,故后人称其为永乐大帝。
其中命人编修《永乐大典》就是朱棣功绩之一,编纂之时他说:“凡书契以来经史子集百家之书,至于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之言,备辑为一书,毋厌浩繁!”意思就是很明显了,他心中想的就是编纂一部有史以来数量最多、种类最全、质量最好的大型图书。造福子孙后代,未将来之后人留下一笔丰厚的文化财产。
开始编纂之时,朱棣召集了147人,首次成书于永乐二年(1404年),命名为《文献集成》,完成后交给朱棣查看,朱棣却非常不满意,认为“所纂尚多未备”。于是再次召集全国顶尖人才大咖,动用朝野上下共2169人,命太子少傅姚广孝、解缙、礼部尚书郑赐监修以及刘季篪等人重修,参用南京文渊阁的全部藏书。
到了1407年,经过4年的奋战之后,终于再次定稿,并交给朱棣校阅,朱棣看了十分满意,亲自为序,并命名为《永乐大典》,清抄至永乐六年(1408年)冬天才正式成书。全书缮写成22,877卷,目录60卷,成书11,095册。包括天文,地理,道德,政治,法制等。
《永乐大典》编纂完成后只手抄了一部正本,藏于文渊阁中因此他只是皇家读物,外人不得一看。这部正本在经历明朝7位皇帝后,依然完好如初,后嘉靖帝担心孤本容易丢失,于是重抄了一部,两部《永乐大典》分别存放,一部存于北京,一部存于南京。后因明朝灭亡《永乐大典》终被丢失无下落。
清康熙年间,大臣徐乾学等人奉旨入皇史宬检阅书籍,发现《永乐大典》副本,清点后得知,副本已经残缺,雍正时《永乐大典》副本改藏于翰林院敬一亭。又到清朝乾隆年间《永乐大典》又有遗失,仅存有8000册。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侵占北京,翰林院遭劫掠,丢失大量《永乐大典》。光绪元年(1875年)修缮翰林院建筑时,清查《大典》不足5,000册,《永乐大典》之所以迅速流失,主要是职员监守自盗,据说文廷式一人即曾盗走百余册《永乐大典》。光绪二十年(1894年)六月翁同龢入翰林院清查时仅剩800册,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翰林院被义和团的拳民焚毁,《永乐大典》损坏三百余册。光绪二十七年(1901)六月十一日,英使馆交回《大典》330册。不久又遭到监守者瓜分1912年翰林院所藏《大典》移交京师图书馆时,仅剩64册。《永乐大典》命运如此悲惨,不断遗失。
现今中国国家图书馆珍藏161册(通过近代收集,名家赠送,鲁民捐赠),另外美国国会图书馆还藏有40册,英国各地包括英国图书馆、英国牛津大学图书馆、英国伦敦大学东方语言学校、英国剑桥大学等存有51册,德国汉堡大学图书馆、德国科隆大学图书馆、德国柏林人种博物馆等存有5册,日本国会图书馆、日本东洋文库、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日本京都大学附属图书馆、日本三理图书馆、日本静培堂文库、日本斯道文训、日本大阪府立图...
查看更多与“明成祖朱棣为什么编写《永乐大典》?其实他只是想给后人留下文化的财产”相关的文章
明成祖朱棣雄才伟略,知人善任,宽严并济,在他统治期间,创造了一个“永乐盛世”,他是一代明君。可他这一生,还是做了一件极度残忍的事情。
在古代封建王朝,皇帝一声令下,自己的命就保不住了,或许还连带家人亲戚,也就是灭九族这一说。九族,已是亲戚中的极限,但在明成祖这里,除了亲戚九族,还有第十族——门生。而这位受罚者就是建文帝的忠臣方孝孺,也是历史上唯一被诛十族之人。
朱棣的皇位是从他侄子建文帝手中夺来的,曾掀起一场血雨腥风。朱棣登上皇位后,在大臣中进行大清洗,一些对建文帝忠心耿耿的老臣们受到了迫害。方孝孺就是其中之一,也是受害最惨的一个。他不甘屈于朱棣,写下“燕王篡位”四个大字,不受灭九族的威胁,甚至回敬朱棣:“就是株连十族又能拿我怎么样?”朱棣勃然大怒,将其十族尽诛。
这么一位开创诛十族的皇帝,雷厉风行,可是他却一直不敢公开承认他的生母。朱棣的生母到底是谁,数百年来一直扑朔迷离。《明史·成祖本纪》云:“文皇帝讳棣,太祖第四子也。母孝慈高皇后。”这本史书中所记载的也是一般学所者认为的,朱棣是由高皇后马氏所生,朱棣自己也称由马氏所生。
但是,经过一些历史考证,结果是明成祖朱棣的生母并不是马皇后,而是一位神奇的女子——碽妃。据一些考证结果来看,这位碽妃是一名蒙古族的女性,大方美丽,被朱元璋看中,生了两个孩子,有一个就是朱棣。传说这位碽妃结局很悲惨,在生下孩子后,便被赐自尽,神秘地消失了。
另外,根据明汪宗元撰写的《南京太常寺志》,里面写到过:“朱棣的母亲是碽妃,在南京太常寺中孝陵神位的摆布为左一位李淑妃;右一位碽妃,生成祖朱棣”。这些说法各有各的根据,真真假假,虚实难辨。
但知道的是,朱棣出生在元末乱世,正逢战乱。当时朱元璋还并未建朝,常年出征指挥打仗。朱棣出生后,朱元璋还没看一眼,军情告急,又离开了。直到7年之后,朱元璋建立明朝后,才给他的7个儿子分别取名。出生已经说不清了,但朱棣所建立的永乐盛世是值得被肯定的。
查看更多与“明成祖朱棣篡位后诛别人祖先,一直不敢公开承认生母”相关的文章
明成祖朱棣是明朝事实上的第三位皇帝,而且他的皇帝位置是篡的侄子朱允炆的皇位,都说“开创为祖,守成为宗”,可是他为什么被后世称为“明成祖”?
其实朱棣死后是的庙号是“太宗”,他的庙号改为“成祖”是到明世宗嘉靖皇帝的时候嘉靖皇帝为了贿赂朱棣才改的庙号。嘉靖皇帝为什么要贿赂已经去世一百多年的朱棣呢?原来嘉靖皇帝是个大孝子,但是他原来只是个藩王,是因为他的堂兄明武宗正德皇帝去世后因为没有后代所以才被群臣选出来当上的皇帝,那么按照儒家的道统,嘉靖皇帝是继承的正德皇帝他爹明孝宗的宗祠,所以文官们需要嘉靖皇帝祭祀的时候是应该祭祀明孝宗,也就是你要当皇帝就得认明孝宗为父亲,以前的亲生父亲之能称“伯父”或“叔父”,这让大孝子嘉靖皇帝受不了,他非要把自己的亲生父亲追认为皇帝,因为这事嘉靖皇帝和文官集团产生了大礼仪之争,最后嘉靖皇帝代表的皇权获得了胜利,他顺利的让自己那个藩王父亲获得了皇帝称号的追认。
嘉靖的父亲被追认皇帝后,大孝子嘉靖皇帝还不满足,明朝的太庙中在正殿中供奉有九位皇帝,其余多出来的就之能请到偏殿去供奉,嘉靖皇帝想把他爹“兴献王”的牌位放到正殿九个位置当中,那么就只能请出去一位,最后和群臣商量来商量去,把朱棣的儿子只当过一年皇帝的明仁宗朱高炽给请了出去,把他爹的灵位给放进正殿,在这之前嘉靖把朱棣的“太宗”升格为“成祖”,和朱元璋并列,大概就是因为要把朱棣的儿子灵位挪到后殿怕朱棣在天之灵怪罪,所以才拍朱棣的马屁,升了朱棣的江湖地位,算是给朱棣一个大大的贿赂。
与“明世宗为了亲生父亲都做了什么?朱棣的称呼原来是这样来的?”相关的文章
唐太宗李世民,应该是历史上少有的雄主,但是这位明君身上却有一个始终抹不去的污点,那就是弑兄逼父,最终才当上皇帝。
与李世民相像的 ,还有明成祖朱棣,朱棣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藩王造反成功的皇帝,李世民杀了自己哥哥和弟弟,而朱棣则是夺了自己侄子的皇位,以至于建文帝是否死亡到现在都是一个谜。
那么问题来了,为何李世民在李渊在位的时候就敢发动兵变,而朱棣等朱元璋死了之后才敢造反呢?
第一李渊和朱元璋不是一个级别的,相对于自己的儿子李世民来说,李渊手上拥有的人才资源,亦或是军权都要少,李世民南征北战多年,手下涌现出一票英勇善战的武将以及谋略可怕的谋臣,而李渊手中呢,可用的人寥寥可数。之相比,朱元璋和李渊就完全不一样了,唐朝的江山可以说是一半都是李世民打下来的,而朱元璋是自己亲手一步步打下的江山,朱棣在其中根本没起什么作用,朱元璋手下名将如云,朱棣若是造反,仅凭一个燕王是注定要失败的。
第二,朱元璋跟李渊相比,他的控制力更强,即便是效仿汉朝,西晋分封藩王,这些藩王在他在世的时候也绝没有胆量敢造反,而朱棣之所以在朱允炆时期造反原因就是因为朱元璋早已经将能打仗的将领屠戮一空了。
留给朱允炆的不过是耿炳文一样善守不善攻的老将,面对在北方征战多年的朱棣 ,未免力有不逮。
第三,李世民之所以发动玄武门之变是已经被逼得走投无路了 ,如果自己再不发动政变,自己很快就会被太子一党人收拾,那时候可就永无翻身之时,为了保住自己的性命以及夺得权力,李世民一定要发动政变。
而朱棣面临的情况就不一样了,朱棣在朱元璋在位的时候过的好好的,朱元璋也没有丝毫削藩的想法,当初他分封藩王就是为了让这些藩王镇守边疆,现在自然不会冒然削朱棣日后造反的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朱允炆要削藩,而且削藩的手段太强硬,太急切,有几个王爷直接被赐死或流放,完全不给这些叔叔们一条活路,如此一来,拥兵最重的燕王朱棣便越来越不安。
如果当初朱元璋给朱允炆留下的不是齐泰,黄子澄这样的晁错一般的人物,形势或许会大大改观。
只可惜,朱允炆太急躁,跟爷爷朱元璋的手段比起来差太远了。
与“同样是造反,为何朱棣不敢和李世民一样提前发动兵变?”相关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