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卓是三国时期的一大枭雄,只不过没有笑到最后,便因为自己的残暴惹来了天下人的不爽。董卓是有些本事的,早年便南征北战,立下了不少战功,后来更是利用了战乱,得以进军京城,当时董卓干了一件比较轰动的大事,那便是把少帝给废除了,转立汉献帝,那么董卓为何要这样做呢?仔细分析起来会发现原因不简单,有多重因素。
首先,是因为董卓入京打的是平定战乱,扫除宦官的旗号,但后来这些事情都做到了,那董卓一个地方官员再留在京城就有些不妥当了。所以为了给自己找一个更好的留在京城的理由,董卓就扶持了汉献帝上位,这样他就有了扶持之功劳。这个功劳十分的大,董卓不仅可以继续留在京城,而且也可以凭借此功劳使自己的仕途之路一帆风顺,顺理成章的给自己升官。
其次,董卓也是为了看清局势,想知道哪些大臣是十分忠心汉室,看他不爽的。因为他废除少帝,势必会惹来一堆人的反对,而这些反对的人,董卓就可以记在心里面慢慢的收拾,算是为自己灭了一帮政敌,跟当年赵高指鹿为马的手段有些相似,只不过没有他那么狠。
再者,当时刘协自幼就被董太后抚养,还有着董侯的称号,而董卓也姓董,虽然他跟董太后没有半毛钱的亲戚关系。但董卓的出身并不算高贵,所以为了抬高自己,董卓便硬跟董太后扯上了关系。立汉献帝也有这一方面的原因,毕竟在董卓心里面汉献帝好歹也算是个本家,中国人自古以来都很重视姓氏的。
而且少帝当时虽然不怎么聪慧,但已经13岁了,按古代人的年龄来算,再过两年就可以结婚生子了,所以不算什么小孩了。这样的话,董卓想要掌权,势必会跟少帝发生冲突,随着少帝年龄的日渐增长,将会更加难以控制。而刘协就好多了,刘协那会才九岁,虽然只比少帝小了四岁,但这四岁却足以区分一个孩子跟一个少年,差距还是比较大的。九岁的刘协三观都还没有建立完全,董卓自然更容易掌控一些。
最后,说实话汉朝的江山本就应该是刘协的,少帝因为在位时间太短,其实都不怎么被史学界所认可为皇帝。当时汉灵帝临死前根本就不喜欢少帝,反倒是特别喜欢刘协,早就想立刘协为太子了,但一直迫于何皇后以及何进的压力才犹豫不决,导致死的时候也没有立太子。
到其死前,汉灵帝也是将刘协托付给了蹇硕,但很可惜,蹇硕却没有成功杀掉何进,这就导致了刘协最终没有办法登基,所以说董卓立刘协,也算是变相的纠正了东汉的一段错误历史。
查看更多与“原来这就是董卓废帝的理由,这其中有很多让人想不到的因素”相关的文章
董卓带兵进了洛阳后,以其强大的军事力量迅速控制了朝廷中枢,并把原来由何进兄弟控制的京城兵马也掌握在了手中,一时间大权在握,皇帝汉少帝和朝廷大臣都无力抗争,董卓的行为也日渐跋扈,西凉兵马在洛阳街市更是横行无忌,京城百姓惶恐不已。
虽然控制了朝廷中枢,但是董卓心里明白,朝廷大臣根本瞧不起自己,心里也不服自己,只是畏惧于自己的兵马而已。因此,董卓必须要立威,让朝廷及百官认识到自己的能力,看到自己的能量。立威的方式有很多,但是董卓选择的是动静最大、效果最好、功劳最大的那一种:废立皇帝,试问天下间还有什么能比废了皇帝扶立新皇帝更能彰显威严和权势?
董卓废立皇帝立威的决定,得到了谋士李儒的肯定,李儒认为此举正当其时,是董卓树立威严、行使权力的开始。至此,董卓决定废汉少帝刘辩,立陈留王刘协为帝,废皇帝彰显无边权势,立皇帝又有拥立之功,可谓是一举两得。
谋划虽好,实行起来却并不容易,按《三国演义》书中所写,在董卓废立皇帝的过程中,一共有四个人当着董卓的面激烈反对,有的驳斥董卓废立皇帝的原因不足,有的则直接怒斥董卓有不臣之心,这四人对朝廷可谓是忠心耿耿,对董卓则是不留丝毫情面。
反对董卓是要付出代价的,这四人心里明白,董卓当然在行动之前也想好了应对反对者的措施,李儒此前对董卓所说的“召集百官,谕以废立;有不从者斩之”,就是董卓的应对之法。
计划赶不上变化,对于董卓来说也是,将反对者杀了肯定是最好的办法,但是反对董卓废立皇帝的四个人中,只有两人最终遭了毒手丢了性命,还有两人却毫发无损。
1、丁原
董卓召集朝廷大臣,宣布了自己打算废立皇帝的决定,“征询”百官的意见。荆州刺史丁原是第一个站出来反对的,其怒斥董卓不自量力,有篡位谋逆之心。董卓这边一看,果然有人反对,于是按原计划打算将丁原杀了,而站在丁原身后的吕布一脸凶相,暂时救了丁原一命。但是,见利忘义的吕布随后就投靠了董卓,并把丁原的人头作为见面礼送给了董卓,可怜丁原一腔热血,死的却如此悲惨。
座上一人推案直出,立于筵前,大呼:“不可!不可!汝是何人,敢发大语?天子乃先帝嫡子,初无过失,何得妄议废立!汝欲为篡逆耶?”卓视之,乃荆州刺史丁原也。卓怒曰:“顺我者生,逆我者死!”遂掣佩剑欲斩丁原。
2、卢植
丁原离去之后,第二个站出来反对董卓的是卢植,其从两方面驳斥董卓的废立缘由:①皇帝(汉少帝)没有过错;②董卓资格不配行废立之事,总之意思就是说你董卓也太狂妄了,一个小小的边境刺史也配废立皇帝吗?卢植的话,比丁原的话更狠,直接明摆了就是看不起董卓,董卓比刚才还怒了,直接拔剑就想亲手杀了卢植,但是在别的大臣劝说下,考虑到卢植的名望(卢植不仅是朝廷高官,还是当时著名的经学家),一旦杀了卢植可能会引起天下震动,就没有杀卢植,而是免了他的官。
卢植曰:“明公差矣。昔太甲不明,伊尹放之于桐宫;昌邑王登位方二十七日,造恶三千余条,故霍光告太庙而废之。今上虽幼,聪明仁智,...
查看更多与“董卓废帝的理由是什么?原来这四个人是反对董卓废立皇帝的”相关的文章
汉灵帝驾崩后,帝国内部发生了严重的内讧,先是大将军何进谋诛宦官未果,反而被对方所害,随即袁绍、袁术兄弟又率兵入宫杀尽宦官,一时间京城腥风血雨、混乱不堪。就在城中打得不可开交之际,凉州大军阀董卓领军入洛,坐收“渔翁之利”,很快便篡夺朝廷大权。然而,董卓进京之初,所部兵力不过三千人,他是如何能控制住拥有数万禁军、政敌极多的朝堂呢?
何进引董卓等人进京,开启汉末三国乱世的源头
据正史记载,何进当初谋诛宦官时,曾将计划告诉妹妹何太后,不料却遭到反对。此时,部将袁绍建议他召集四方猛将及大批豪杰,让他们率军入洛,借武力威胁何太后同意诛杀宦官,并得到何进的同意。何进征召的势力很多,其中便包括凉州大军阀董卓,而后者在接到命令时,正率领五千军马驻屯河津,准备就任并州牧的路上。
及灵帝寝疾,玺书拜卓为并州牧,令以兵属皇甫嵩...于是驻兵河东,以观时变。及帝崩,大将军何进、司隶校尉袁绍谋诛阉宦,而太后不许,乃私呼卓将兵入朝,以胁太后。见《后汉书·卷七十二·董卓列传》。
董卓在接到何进的征召后,一时间拿不定主意,后来在谋士的建议下(《三国演义》中说是李儒的建议),才率兵三千赶赴洛阳,屯扎在城外二十里处的夕阳亭。董卓到达洛阳郊外没多久,便获悉何进被杀、袁绍兄弟尽诛宦官、少帝及陈留王逃难的大变故,立刻率军“救驾”,就此名正言顺地进入京城。
董卓刚进入洛阳时,反对他的力量很强
董卓入洛后便想篡夺朝政,然而此时形势对他来讲并不利,除了质疑、反对他的朝臣极多,更重要的一点则是城内外军队数量极多,远非自己的兵力能震慑得住。原来在当时,仅洛阳城内的禁军数量便多达数万,而屯扎在周边的其他势力,比如丁原、鲍信,所部精兵也有数千。更何况,丁原手底下还有一位万夫难敌的超级猛将吕布。所有这些因素,不能不让董卓感到忌惮。
当然,董卓也有他自己的优势。其一,凉州兵团以剽悍著称,战斗力十分惊人,让朝臣们非常忌惮;其二,董卓天性狡诈,鬼点子极多,很喜欢虚张声势。果不其然,董卓为欺骗、震慑朝臣,一方面严重夸大自己现有的兵力,一方面派三千兵马每隔四五天就悄悄的出门,等次日清晨再大张旗鼓的进城,给外人造成一种假象,以为凉州军在络绎不绝的抵达。
董卓收服吕布等人后,力量不断增强
与此同时,董卓加快吞并、招降其他部队的节奏。董卓一进城,便指使弟弟董旻攻杀车骑将军何苗(何进之弟),吞并他手下数千精锐,然后又招降何进旧部吴匡等人,就此接收何进万余名旧部属。接下来,董卓又逼走中军校尉袁绍、骑都尉鲍信,消除两大隐患。不久,董卓又派人收买吕布,使得后者以诛杀丁原的方式投靠,并与自己结成父子关系。
在招招妙计之下,董卓的势力迅速膨胀,很快地便掌握了洛阳城内外的局势(“初,卓之入也,步骑不过三千,自嫌兵少,恐不为远近所服,率四五日辄夜潜出军近营,明旦乃大陈旌鼓而还,以为西兵复至,洛中无知者。寻而何进及弟苗先所领部曲皆归于卓,卓又使吕布杀执金吾丁原而并其众,...
查看更多与“董卓进京后通过废帝来掌控朝廷,他到底是废了哪个皇帝你知道吗?”相关的文章
在中国有句老话说的好“请神容易送神难”。就在袁绍带领着一干士族人士在皇宫里尽情屠杀宦官的时候,董卓却在北芒奉迎了天子。成了汉末乱世“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第一人。
在这个过程中袁术所放起的大火成了助推董卓的信号。当时董卓正是看见洛阳城中火光大起,知道城中有变,于是就勒兵前往,在天还没亮的时候已经赶到了洛阳城西。但是在这里他听说天子已经被劫持到了北芒,于是就又进兵到了北芒,并在这里遇见了天子刘辩和陈留王刘协。
相遇之后,董卓和天子刘辩交谈,刘辩由于害怕竟然啼哭不已与董卓“不能辞对”,但是陈留王刘协却能够对答如流。按照多部史书的说法,董卓正是因为在这里看到了刘辩的懦弱和刘协的镇定而产生了废帝另立的想法。
这种说法或许是有的,但要说董卓是因为刘辩懦弱而产生废帝另立的想法,那是万万的不可能。一个懦弱的皇帝,远要比一个镇定聪颖的皇帝要好管理很多。所以董卓废帝另立的真实意图,一个是为自己树立威信,另一个就是因为刘辩年长,而刘协年幼。一个年龄更为幼小的皇帝,对自己日后长久的把持朝政实施统治更为有利。这是任谁都能看清楚的事情。
据《典略》记载,当时有大臣对董卓说道:“有诏卻兵”。“卻”就是“却”字的另一种写法。意思就是让董卓退兵。但是如此大好的时机董卓怎么可能放过呢!他当即说道:“公诸人为国大臣,不能匡正王室,至使国家播荡,何卻兵之有!”意思是说“你们这些人都是国家的大臣,但是却不能够匡扶王室,导致国家拨乱动荡,有什么权力让我退兵呢?”
于是董卓拥护着天子和陈留王进驻洛阳城。
在这里我们看,在大多数人的认知里,以何进和袁绍为首的谋诛宦竖,其结局是失败的。因为这件事不但让何进为此而丧生,就连东汉王朝也因此而被敲响了丧钟。
可实际上,如果单从尽诛宦官的结局来看,这场谋诛宦竖却是成功的。毕竟以袁氏家族为首的士人阶级,终于在被宦官压迫了近二十年的党锢时代后,第一次从根基上铲除了宦官,算是得报大仇。虽然这种泄私愤的行为并不值得提倡,之于国家更是酿成了天下大乱的祸端,但是对士族阶级本身来说却是一个如愿以偿,值得称庆的结果。
只不过因此而产生的不良后果并不在袁绍等人的预测当中,亦或者根本就没有进行过预测,主要当然就是袁绍低估了董卓的野心。
实际上这种野心从董卓身在西凉的时候就已经时常外露,也曾经被人发现并指出过,只不过没人重视。这的确是袁绍等人的一个失误。这种失误直接导致了袁氏家族整体利益的重大损失。
按照正常的情况,当何进被杀,宦官被尽诛之后,袁氏家族很自然的将成为朝廷中最重要的依仗。不单只是因为袁绍袁术分别执掌着一定的兵权,主要还是袁氏家族的掌门人太傅袁隗和副掌门人太仆袁基的政治威望。
但是董卓进京后所表现出来的强烈的野心,使得这种结果并没有发生,甚至让董卓捡了个现成便宜。对于这一点,原本支持袁绍的骑都尉鲍信是有所预见的。鲍信在董卓进京的伊始就曾经劝说过袁绍趁其立足未稳的时候将董卓除掉。他对袁绍说道:“董卓拥...
查看更多与“董卓进京后想要废帝另立,这后面的故事你绝对想不到”相关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