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_img

董卓怎么死的

发布时间:2020-05-30
1 历史上有董卓戏貂蝉这件事吗?貂蝉最后是怎么死的
董卓戏貂蝉
貂蝉最后是怎么死的

貂蝉是东汉末年司徒王允的歌女,国色天香,有倾国倾城之貌。见东汉王朝被奸臣董卓所操纵,於月下焚香祷告上天,愿为主人担忧。王允眼看董卓将篡夺东汉王朝,设下连环计。王允先把貂蝉暗地里许给吕布,在明把貂蝉献给董卓。吕布英雄年少,董卓老奸巨猾。为了拉拢吕布,董卓收吕布为义子。二人都是好色之人。从此以后,貂蝉周旋於此二人之间,送吕布於秋波,报董卓於妩媚。把二人撩拨得神魂颠倒。

吕布自董卓收貂蝉入府为姬之后,心怀不满。一日,吕布乘董卓上朝时,入董卓府探貂蝉,并邀凤仪亭相会,貂蝉见吕布,假意哭诉被董卓霸占之苦,吕布愤怒。这时董卓回府撞见,怒而抢过吕布的方天画戟直刺吕布,吕布飞身逃走,从此两人互相猜忌,王允便说服吕布,铲除了董卓。传说貂蝉降生人世,三年间当地桃杏花开即凋;貂蝉午夜拜月,月里嫦娥自愧不如,匆匆隐入云中;貂蝉身姿俏美,细耳碧环,行时风摆杨柳,静时文雅有余,貂蝉之美,蔚为大观。正是因了这种美貌,让弄权作威的董卓、勇而无谋的吕布反目成仇,使得动乱不堪的朝野稍有安宁之象。

董卓戏貂蝉历史上有吗

作为中国四大美女的貂蝉因为美貌而被董卓玩弄,最后还被曹操锁在铜雀台内,那么董卓戏貂蝉历史上有吗?关于历史的问题我们还是找找史记吧,毕竟三国演艺很多剧情都过于主观,接下来就让我们来看看董卓戏貂蝉历史上有吗?

貂蝉是《三国演义》中最为重要的一位女性形象,其善歌舞,色伎俱佳,虽无更多的过人之处,但却凭借自己的美貌在诸侯争霸的战乱年代,辗转于各诸侯之间。

《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分别用两首诗歌来赞叹貂蝉的歌舞双绝,有词赞之曰:“原是昭阳宫里人,惊鸿宛转掌中身,只疑飞过洞庭春。按彻梁州莲步稳,好花风袅一枝新,画堂香暖不胜春。”

又诗曰:“红牙摧拍燕飞忙,一片行云到画堂。眉黛促成游子恨,脸容初断故人肠。榆钱不买千金笑,柳带何须百宝妆。舞罢隔帘偷目送,不知谁是楚襄王。”

面对貂蝉的美貌,董卓更是称赏不已。当然,貂蝉的美貌已无须多言,名列四大美女的她素有“闭月”之称,意为月亮的光芒也不及她的美丽,而从貂蝉的事迹来看,她更是深明大义、机智过人,实在是演义中最为光辉的人物形象之一。

作为三国历史中最为闻名的女子,貂蝉的事迹却在史书中少之又少。鲁迅先生在所着的《小说旧闻钞》中说:“有一本失传的《汉书通志》记载:曹操未得志时,先诱董卓,进貂蝉以惑其君。”

如此说来,竟是曹操把貂蝉献给董卓的,但是根据曹操的为人以及其后他对董卓的行为来看,这个说法是不可信的。

不过,现在较为流行的一种观点认为,历史上其实并无貂蝉其人,貂蝉的形象完全是后人虚构出来的,而且这种说法也得到了三国史和《三国演义》研究界多数学者的共识。

因为在《三国志》、《后汉书》这样的史书当中并没有提到貂蝉的字眼,只有区区一句话还有些许貂蝉的影子,即“布与卓侍婢私通,恐事发觉,心不自安”。

在《三国志·魏书·吕布张邈臧洪传》的全篇中连名姓都没有,只是称其为“卓侍婢”.也没...

查看更多
2 董卓是怎么死的?董卓之死并不是那么复杂,带你了解这其中真实的历史
董卓之死并不复杂
董卓怎么死的

董卓之死,简单得就像杀一头猪那样快速。并非如《三国演义》里的那样复杂:貂蝉美人计,王允精心策划,又是吕布的出手。

说董卓之死简单,究竟怎么简单,他和四大美人之一的貂蝉究竟有没有瓜葛呢?

但凡稍有历史知常识之人,都晓董卓之名,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董卓就如同一块巨大的怪石,突然从河中央冒出来,倏然间就阻住了河水的正常流向,在他的身边形成巨大的浪涛,盘旋翻滚。

东汉末年朝廷势衰,外戚与宦官之争,董卓有了进京的机会,机缘巧合下,董卓控制了东汉朝廷,成为了实际意义上的最高掌权者。

手握大权的董卓连皇帝也得看他的脸色行事。

俗话说,人作有祸,董卓的飞扬跋扈终于引来了杀身之锅,死后尸体被人们肆意糟蹋,还被“点天灯”后挫骨扬灰,三族被诛。

这样一个能将东汉帝国搅得天翻地覆的大人物,是怎样死得简单法呢?

董卓挟持汉献帝迁都长安后,视西北为自己地盘的他感觉心底踏实不少,但董卓生性多疑,即便在自己的地盘上,还是不放心,护卫级别提到和皇帝一样,里三层外三层,可以说苍蝇也无法靠近,别说行刺了,何况身边还有吕布这样一个战力绝顶的人做着贴身护卫。

既然这样严密的防范,那为何要说董卓之死就如同杀一头猪般简单呢?别急往下看,真就简简单单的死了,绝不像三国演义里那样复杂,那是小说家将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了。

董卓之死,不管是正史还是演义,都离不开一个人,这个人就是王允。王允自小嫉恶如仇,属于眼睛里进不了丁点砂子之人。迁都长安后,由于很多政治智商高的人都对董卓敬而远之,辞官离去,只有王允对董卓表现得服服帖帖,为董卓的命是从,因此得到重用。

然而令董卓没想到的是,王允的服服帖帖完全是假象,在王允的心底,从来就没有放弃过伺机除掉董卓念头。董卓玩军事玩霸权当然是一流的,但是要说玩政治,他可没法和王允这种读书人相比了。

王允的忍辱,终于还是等来了机会。

都知道三国第一猛人吕布是董卓的义子,表面上看上去这对父子亲密无间,无懈可击。然而王允这等高智慧的人就能看出,吕布与董卓不过是相互利用罢了,在王允这样靠脑子吃饭的人面前,吕布之流再厉害也不过就是一杆枪而已。

话说,董卓身边有一个天姿国色的丫鬟,说是丫鬟,实际上也就是董卓的侍妾罢了。这个年轻漂亮的丫鬟也许是每天被董卓这个糟老头子搂着,心里极度不平衡,又或许是吕布实在太帅了,不管什么目的,总之这个丫鬟和三国帅哥吕布勾搭上了,背着董卓二人总偷偷激情。

虽然是郎才女貌,两厢情愿,在今天看来也没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太司空见惯了,可是他们做的绿帽子可是给太师董卓戴的,太师跺脚下大汉王朝的江上都要抖一抖,何况戴帽子的对象可是吕布的义父,这违背伦理不说还是在太岁头上采花蜜。吕布胆儿再肥,也深知其中利害,哪有不怕之理?

这小妾是谁,史书上没记载名字,但可以肯定她不是三国演义让董吕反目的美人貂蝉,在史书三国志里,压根就没有貂蝉的身影出现,或许罗贯中为了增加小说的可读性,以这个丫鬟作为原形塑造了貂蝉这个千古美...

查看更多
3 为什么一代国贼董卓死的时候蔡邕却为其发出叹息?
董卓怎么死的
蔡邕和董卓

初平三年四月,董卓被诛。这突如其来的变故改变了许多人的命运。左中郎将蔡邕就是其中一员。只因不经意间叹息董卓之死,他被相识多年的王允亲手送入了诏狱。真可谓朝为高阳侯,暮作阶下囚。在史书的记载中,蔡邕是洁身自好的旷世逸才,董卓是祸国殃民的暴虐奸贼,蔡邕为何叹息董卓之死?

王允认定蔡邕是因为“私遇”才为董卓之死遗憾。自中平六年九月在洛阳与董卓见面起,蔡邕三日之内被接连擢升至侍中,三月之内成为尚书和高阳侯,这都是董卓大力提携的结果。就这段经历而言,王允的看法似乎也有一定的道理。不过,从现存的记录来看,蔡邕本人对这些荣华富贵并没有王允想象的那样热衷。初平元年春季,他接连上了《让尚书乞在闲冗》和《让高阳侯印绶符策》两篇奏章,对接踵而至的荣华富贵竭力推辞不受。蔡邕以往的经历也能印证此时他不是故作姿态。光和元年,蔡邕做议郎时,曾因为直言朝政得失得罪了权贵,几乎命丧诏狱。由此分析,蔡邕是个不懂得见风使舵、趋炎附势的人,他不会仅因为高官厚禄而叹息董卓之死。

蔡邕书为世范,文动中州,董卓虎踞西塞,运筹经年。二人本是殊途异轨,却于中平六年多事之秋在洛阳这个大漩涡第一次相见。无论是否出于本心,自中平六年九月至初平三年四月,蔡邕见证了董卓从独揽朝政到身灭名毁的过程。他为董卓之死叹息,也可以被当作是对董卓存在价值的一种认可。可是无论《三国志》还是《后汉书》,在记载董卓往事时,字里行间都充满了对董卓没有被袁绍、张温等人尽早铲除的遗憾,这些倾向显然和蔡邕的立场有差别。这些差别的主要原因究竟是什么?

董卓死后八十九年陈寿的《三国志》问世,又过了一百六十五年范晔写成了《后汉书》。陈寿和范晔认知董卓,是由天下崩乱、生灵涂炭的后果开始的,至于为什么出现这个结果,原因不甚明了。蔡邕则亲历了董卓的许多个想法由发端到到结束的过程,这就是上述差别产生的主要原因。蔡邕所亲历的许多事情已经在典籍中湮灭,如今仅能依据幸存史籍中残缺的轮廓,理清因果,揣测他眼中董卓的价值。

在《三国志》和《后汉书》关于董卓的记载中,有一处细节是比较特别的:他在郿坞建城。陈寿有“事成则雄踞天下,不成,守此足以毕老”的记载,他认为董卓是想要篡位并做了两手准备的。这个看法有值得推敲的地方。因为“篡位”是一件只许成功不能失败的事情,失败者要面对胜利者强大资源的碾压,是不可能守郿坞而善终的。以董卓的阅历和谋略,应该会明白这个道理。董卓和献帝刘协的关系也能印证这一点。

据《后汉书》的记载,董卓初次见到刘协是在北芒,在袁氏诛杀宦官的第二天。董卓赶到洛阳的时候还不清楚发生了什么事,他尝试询问少帝刘辩发生了什么事,十四岁的刘辩惊慌失措,只知道流泪发抖,说不出话来。九岁的刘协则能说明白昨夜发生了什么事情,令董卓印象深刻。不久他执意废刘辩立刘协,追究何太后几个月前逼死了灵帝的母亲的责任,报复了何太后和他的母亲舞阳君,连死去的何苗也没有放过。深究其原因,灵帝的母亲姓...

查看更多
推荐栏目
back_img
功能直达
热门应用
实用工具

https://www.hao86.com/createhtml/m.hao86.com/zt/2734/

合作QQ:564591
联系邮箱:kefu@hao86.com

取消
确定